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型经济已经转变为知识经济类型,知识正影响着世界的各个方面,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发展社会经济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对旅游企业带来的影响,简要的探讨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变革和管理问题。
1、我国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其他的经济产业相比,旅游活动受到了时间和消费者的约束影响,尤其是时间上受到了国家公休假期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影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并不仅仅存在于旅游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域之间,更多的是旅游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变得更加重要,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各种考验,是关系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并不是直接的进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出游、放松、陶冶情操、学习观摩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密切的关系到社会价值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旅游企业的发展也是和社会的文化变革、经济形态息息相关。现今的知识经济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变化
2.1带来新的竞争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旅游竞争模式,这也对传统的旅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型的旅游企业是以客源和资源为主,而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之下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竞争的主体从客源、资源变为了知识技术和信息。因此价格上的竞争也就改变为非价格的竞争。企业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能带给消费者方便、实用,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传统的效果模式也已经改变为网络营销。
2.2拓展了旅游市场。
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的拓展了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出很多新的消费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旅游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规模和容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经济大大的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办公时间的灵活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旅游,经济的提高带来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也随之增长,全世界的旅游业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时机。
2.3改变了旅游的资源结构。
知识经济使旅游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应的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下最重要的资源,同时财力、物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资源。而人是知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人力资源也就成为了企业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便是知识信息的经营,网络营销主导了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战略结合使用成为了旅游企业的发展趋势。
3、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旅游企业的发展更加关注于利用各种新科技手段来关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注重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积极的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具有创新意识,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重视建设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管理来建立企业的具有特色的社会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员工建立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具有集体荣誉感。此外还需要重视培养领导和员工的关系,通过知识文化类的渠道来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且在旅游行业中重视对于生态自然的保护,使企业和整个行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4、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变革
4.1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高速的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旅游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应用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型的人才上,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为旅游企业带来减少资金投入的好处。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网络化,新兴技术也来到了管理模式的革新,这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2旅游管理的产业性质改变。
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密集型的劳动产业,竞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上,拥有了强势的劳动力会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作用,这也为社会解决了一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而现代化的旅游产业已经不再受劳动力的限制,已经将资金密集和知识密接结合在一起,并精确定位为服务产业,这样的转变也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人力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4.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受到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好坏。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旅游业是服务和产品都趋于知识化、信息化。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查和确定适应产品的目标客户人群,并且细化市场,进行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不断的在运营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开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服务,占领旅游市场的高端位置,走在行业的前沿。
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近几年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改革问题,以适应新型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探析[J].企业导报,2011,(19):105-105.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2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灾等等,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全球气候环境的异常。因而,低碳经济迅速在全球兴起,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中国在2009年11月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经济的任务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旅游业本身就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加大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不但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情况下,旅游业也有着重要的任务。
一、低碳旅游概念的概念
(一)低碳旅游的定义
一种是以旅游消费的视角对此进行定义,低碳旅游就是指在人们旅游过程中要将所有涉及到的旅游消费活动的碳排放量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尽量减少因旅游消费活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培养人们低碳旅游意识,使得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新型的低碳消费形式;另一种是从可持续旅游的视角对此进行定义,低碳旅游就是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低碳旅游消费的目标,这样做的关键原因是为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并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低碳旅游的特征
与一般旅游相比,低碳旅游有着以下几点较为显著的特征。1、节能性。节能性是低碳旅游最为突出的特征,低碳旅游的节能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消费活动的节能性、旅游产品的节能性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节能性三个方面;2、导向性。低碳旅游的导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备受人们关注的旅游形式,兴起的时间较短,对人们的吸引力较大。从微观方面分析,这种旅游方式能吸引游客们的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从而促进低碳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宏观角度分析,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能带动整个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3、创新性。低碳旅游完全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行业,这种创新型的旅游方式能改变传统旅游行业粗犷的发展模式,提高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第四,操作性。低碳旅游的重点是降低旅游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旅游业需要承担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与部分。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一)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
旅游地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参与成分都能够通过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手段实现低碳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
(二)带动相关产业低碳化运行
目前,各种名目的旅游项目众多,旅游消费活动的环保性和质量都参差不齐,如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森林旅游项目等,由于缺少科学指导,使得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过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等,不断完善现有旅游项目,确保旅游项目的环保性,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在当地形成完整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又由于旅游经济产业链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低碳旅游不仅能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减排的目标,同时也会带动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化运行。
(三)改变旅游者消费意识,实现低碳生活目标
低碳旅游方式的普及,可以改变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减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从而实现提高旅游者环保素质的目标,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发展,实现低碳生活目标。
(四)降低投资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在旅游业中,交通及酒店是能源消耗的十分严重的两个相关产业。随着能源储备量的下降,能源消费价格不断升高,交通及酒店将大量资金用作能源消费的成本,而使得投入旅游设施方面的资金不断减少,这种投资方式不利于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并加大改造电子技术的力度,能够降低旅游企业的能源消耗,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一)旅游业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及影响
目前,全球的气候正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已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气候变暖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必要。而旅游业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有些学者利用CGE模型研究气候变化与旅游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气候的变化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使得全球各个地区、各个国家旅游业发展趋势大为不同;第二,有些学者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旅游习惯和消费行为会对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旅游者在旅游中的任何一次选择都能够影响到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第三,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旅游者和全球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者“贡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4%,并且在未来三十年内还会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现有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测算
国外对于碳排放量的计算主要是根据碳税来计算的。如在英国,通过研究航空税得出,如果在同等收入水平下使用碳税来代替登记税,这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而言没有意义,反而会增加碳排放量。以新西兰为例进行说明,以国家的视角计算旅游航空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游客的所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碳排放量都要远远大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用量。
四、国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国内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正在不断普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专家学者赋予了低碳旅游新的内涵。如刘啸是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定义低碳旅游,认为低碳旅游应是一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环节,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以此来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如黄文胜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以节能减排的方式来实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目标,尊重当地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给当地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又如蔡萌等人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低碳技术实现提高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就是低碳旅游。
(二)实现途径
陈世贤通过研究旅游者的碳足迹和低碳旅游行为意识之间的关系,推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旅游行为,并在行为发生前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宣传。他指出,低碳旅游涉及到的旅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吃、住、行等,因此需要在确保这些方面的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蔡萌等人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必须要从旅游各个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出发,围绕着旅游发展中的各要素,根据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进行旅游设施建设,营造低碳旅游环境体验。石培华等人则认为要将低碳旅游概念落实到实处,切实做好低碳景区、低碳酒店、低碳旅游城市及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五、研究启示与展望
(一)培育低碳旅游者
想要实践低碳旅游,就需要培育一批低碳旅游者。通过大量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合格的低碳旅游者应能做到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旅游习惯,以体育、运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为主;在旅游过程中尽量选择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选择达到节能减排要求的酒店;第二,关注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有悖低碳旅游理念的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推广低碳旅游概念。
(二)重视研究旅游碳排放测度
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旅游理念和使用新技术来实现在旅游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目标。例如,可以在旅游区内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电能等。可以使用低碳材料进行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没有相关的实践成果,对于具体如何在旅游区内进行碳排放量测定仍是空白。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碳排放量的测度方面,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完成的旅游业碳排放量管理体系,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措施。此外,进行碳排放量测度还可以为当地旅游部门对旅游区的评价、分析提供数据,更加有利于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能够给我们发展低碳旅游提供借鉴。当前,国外进行低碳旅游研究时大多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于旅游业并非一个单独存在的行业,它与其它各个行业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因此想要单独将旅游业从这一产业链中拿出来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国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中,由于本国的国情不同、选用的参数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以及资料统计的方法不同使得最终选用的指标模型大为不同。国内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概念定义方面,都是属于定性研究。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水平,就应当加强同国外学者的交流合作,注重对研究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并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方法,注重指标模型体系的构建,从更具实践性的角度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研究方法。
(四)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
目前,我国在低碳旅游领域的研究缺少实质性的研究内容,缺少研究深度,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而国外的研究设计范围则较为广阔,涉及到低碳旅游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吸取经验,将低碳旅游的研究方向拓展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环节,努力寻找新的切入点。
(五)加强低碳旅游实践研究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3
一、磁器口古镇庙宇建筑特征
磁器口庙宇众多,有史可查,以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为主,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其余的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利用木板、竹条编织夹泥、石灰等作为墙体,木料部分多涂黑色、浅褐色或枣红色,屋顶多使用小青瓦,主要是以深色调为主。纵观古寺庙选址情况,依山傍水是风水最佳地点,高山上离神更近也能更好地与神进行沟通,传达愿望。寺庙建在山上可以远离是非,这便是寺庙多选在山上的原因。佛教寺庙能得以保存下来,也证明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佛教特别重视。磁器口现今保存较好最大的古庙是宝轮寺,其建筑主要是明代修复的宝轮寺大殿,也是唯一香火鼎盛的寺庙;此外,还有文昌宫的寨门和寨墙等古建筑遗迹;道观宝善宫是古镇中最大抬梁式穿斗结构四合院的古建筑;禹王宫、万寿宫也是穿斗结构,雕花驼峰雀替四合院。古代庙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全木木榫卯穿斗式结构,佛教建筑庑殿式屋顶,屋顶檐角上有一仙十兽。建筑模式采用传统一进或多进院落形式修建。主要特征之二,寺庙建筑大都面向嘉陵江。此镇位于嘉陵江边,来往船只较多,很多货物在此地集散,是相当繁荣的码头。虽然河坝宽阔,水深且流速缓慢方便堆货物和停泊,但礁石的存在造成很多船只触礁,特别是在河流的拐弯处暗礁较多,所以此镇的庙宇建筑都面向江面,也是为了祈求平安,为民消灾解难。主要特征之三,本地地理环境与外来移民建筑相融合。湖广移民带来建筑风格及文化,如禹王宫中的雕花驼峰雀替就融入了本地的建筑之中。主要特征之四,庙宇建筑中佛、儒、道教元素融入在里面,体现了三教合一相互融合的建筑模式。如宝轮寺虽然是一座佛教寺庙,但建筑结构及方式是中国建筑模式,中轴对称是儒家礼制的体现,庙宇建筑选址是道教的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充分体现了道家学说中的风水。
二、对磁器口古镇庙宇建筑保护及建议
上世纪60年代之前交通方式改变,水路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手段,码头文化也逐渐萎缩;随着附近工厂破产,经济萧条,当地大多数人都向外迁移,1998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传统文化历史街区,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2002年重庆市政府把磁器口列为重点旅游景区后,磁器口的变化很大,首先是交通道路,滨江路,附近的楼房全部重新装修得古香古色,原著民把自家房子和门面出租给商人,商业气息浓厚。因为经济的改变,人口增加,此地早已老化的电线导致火灾,烧过的房子,现已经重修,虽然修得也仿古,但早已经失去当年的风貌。许多危房拆了又重修。宝轮寺当初只有大雄宝殿和几间破房子,如今也重新修建了许多附属配殿,新修了大门,除宝轮寺外,其它一些原没有佛像的地方也新添了佛像。古镇已经变味了。所以我们的保护不能停留在文字上面,要到实处,不能光让人看到古旧的外表,却早已不见了文化的内涵。目前对磁器口有一些保护规划及措施。如1998年,沙坪坝区政府拨专款制订了《磁器口保护建设规划》,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宝轮寺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搬迁了寺内的民居、校舍,保留了古镇原貌;2000年又对《磁器口保护建设规划》进行了修订,划分了核心区域,对核心区域严格保持不变。事实上,制定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经济与保护存在很大的矛盾,经济上引进了一些不属于本地古镇的东西,如蜀绣、苏绣、字画、古玩。对传统的码头文化及茶馆文化没有延续及推广,现在虽然也有茶馆,但早已没有当年小时候几十百把人听说书的场景了,古镇的保护对此地的古代宗教建筑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磁器口宗教建筑的保护及建议:
第一,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状,控制参观人数,禁止任意添加新的建筑。虽然规划明确规定保持原貌,但实际上宝轮寺也重新修了许多附属配殿及大门。
第二,解决旅游经济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古镇商业气息深厚,所以需要重塑古镇的文化氛围,建筑保护不受商业气息的影响。由于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独有特性,所以要更加小心保护。
第三,重塑宗教建筑文化———灵魂建筑。许多宗教建筑都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但是该建筑应有的功能应该继续维持下去,不得任意添加其它功能。
第四,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不高,需要加强宣传,保护建筑。不能在这些建筑上面随便乱划乱画,破坏周边环境。
第五,借鉴国内外保护措施。学习他们保护的方法、态度和意识。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创新 创新型城市 对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创新型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Hambleton R.(1995)展望了21世纪城市管理创新的问题。俄罗斯的学者Tahtmaxep(1996)提出了在城市形成创新角色潜力的基础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的观点。P.Hall(1998)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城市在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因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融合而具备创新特质的社会形态。伦敦比特·霍东(1999)探讨了未来城市财政与服务、能力与影响力、创新性与文化以及旅游这四方面的重要行为。Charles Landry(2000)提出了构成创造性城市动力机制的七要素。James(2001)揭示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尹继佐(2003)对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界定。隋映辉(2004)认为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世界银行(2005)指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是优良的城市基础。李英武(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之间整合和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城市形态。石忆邵和卜海燕(2008)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从以上的研究综述中可以发现,由于研究视角、对象、目的等差别,国内学者们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各有侧重,但这也极大丰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是有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一是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城市整体是以知识性产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业为主要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二是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在某些核心领域、优势产业、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自主创新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三是人才汇集高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四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文化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成都具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
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其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基础日益雄厚,能够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努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生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创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成都是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条件。
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把建设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巨大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落实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总体而言,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制度、文化、组织、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五、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
首先,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和文化创新型等各类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其次,把开发和集聚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深化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教育与人才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健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第三,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实施创新型产业战略。建立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跨越式发展,提升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实施创新环境优化战略。优化创新的体制、法制、政策及文化环境,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构筑良好的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和规范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2).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转贴于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出门旅游消费已经不再作为奢侈品消费了。查干湖作为吉林省乃至全国都有名的4A级景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一个区域中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愈发重要,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查干湖这样的民族旅游区管理中,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查干湖旅游区简介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查干泡,“查干淖尔”是蒙古语,意思为白色的泡子。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原属于查干浩特(即现在白城市)管辖,后被规划于松原市管辖,主要特征是地势平,从南向北倾斜,区内有连片分布的草原。包括辛甸泡、新庙泡和库里泡三个姊妹湖泊,总面积60万亩,蓄水量7亿立方米,整个湖泊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是全国著名的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湖曾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景区;并且查干湖冬捕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查干湖旅游区SWOT分析
(一)查干湖旅游区优势分析
一部《圣水湖畔》,使查干湖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很多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了解并熟悉了该著名的旅游区。查干湖旅游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天然的淡水湖泊,还有辽阔的草原,对于游人来说都是极具有吸引力的;而人文资源中,查干湖恢复了妙因寺的建设,其为吉林省唯一的藏族佛教寺庙,另外还有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资源:成吉思汗召、蒙古大营、赛马场等景观,以及查干湖冬捕习俗,已经被评为中华百大美景奇观,每年都有从祖国各地来的人来此参观和购买,并争相购买到头鱼,该习俗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人士的青睐。同时查干湖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吉黑两省重要的交通通道。
(二)查干湖旅游区劣势分析
虽然查干湖旅游区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作为后起之秀,跟传统的旅游景区比较起来,其知名度还是存在着局限性,在吉林省内大家对查干湖知道和了解的较多,而对于其他省份的游客,乃至国际游客来说,查干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景区。其次,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而吉林省查干湖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实实力来说,跟名景区比较起来依然还是处于劣势。最后,查干湖在品牌化发展战略上有待完善,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品牌的维护,缺乏精品品牌。
三、查干湖旅游区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查干湖旅游区品牌化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查干湖的基础设施与其知名度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差距,没有跟上其发展速度,使很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首先,其交通不是特别便利,当年查干湖就是因为交通闭塞,所以成千上万的鱼运不出去,只能白白浪费,现在虽然经过政府的努力已经在改善交通问题,但是跟其他大型旅游区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很少,接待能力比较低下,而各种小餐馆、农家乐等遍布旅游区,管理比较混乱,卫生条件等比较低下。最后,缺乏大型的旅游超市,游客只能在临近湖边的购物街上购买纪念品和生活用品,产品质量、档次和价格都没有保障。
2、品牌塑造上有待提高
查干湖作为一个旅游区品牌,已经被很多人所熟悉,但是查干湖以什么而著称,里面包含了哪些特色产品,提起这个的时候大多数人说出的可能只有大湖湿地为品牌的生态旅游产品和以冬捕为独特品牌的冰雪旅游产品等少数几个品牌产品。至于以满蒙联姻史迹为主线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民族文化为主线的郭尔罗斯民族旅游产品等还不被游人所熟知。因此,查干湖在产品品牌的塑造上应突出特色,来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个旅游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的匹配,在查干湖旅游区现有的从业人员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的导游、讲解员数量很少,有很多从业人员是附近的农民直接上岗,他们大多数积极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培训,因此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待遇不高,行业的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机制不完善,使整体的服务水平跟其他旅游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二)查干湖旅游区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完善基础设施
松原市政府这几年一直在为查干湖旅游区的交通便利而努力,但是应该加快进度和质量,尽量避免重复施工,同时指示牌应该明显醒目。另外,规范旅游区内部宾馆和饭店的管理,加强安全和卫生意识,发展以中型宾馆为主的方便快捷型酒店,可以同时承接多人次的参观旅游。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蒙古包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有现代的,也有传统的,这样才具有特色。最后,加快大型连锁超市的建立,推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鱼干、奶酪、蒙古刀、蒙古族服饰、马头琴等,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价格监控。
2、加强品牌塑造
近年来,查干湖这个品牌已经逐渐被全省乃至全国所认知,但是查干湖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哪些特色,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大湖湿地,还有“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等,除此之外查干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坐落在前郭县长山镇境内的满蒙文碑与庄妃祖陵遗址,属于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该景区于2003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