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1

做初中教师得具备初中教师资格证,教初中语文须具备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这是当前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然而,有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仅能证明你可以做初中教师,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会教书;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仅能证明你可以做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教好语文。《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古训也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假如一味严守古训,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教学,就必然遭到唾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具有书法家和演讲家的水准,但板书精美、书写漂亮、普通话流利这些最起码的功夫还是要具备的;虽然不能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理贯通,但基本上也要能做到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虽然不能苛求掌握所有的教学技巧,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精通一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捕捉时代前沿的新鲜信息,才能在教学中不被时代的浪潮吞噬。“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要在学习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通晓了渊博的知识,练就了过人的技能,才能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表演家的挥洒自如,演绎出一幕幕充满灵气和活性的课堂经典之作。果真如此,语文课堂之教学效率还何愁不高?

二、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反思

课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后,必须对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反复的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其一,对自己上课中即将使用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吸取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经验与教训,弥补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缺陷与不足。其二,对自己上课中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优的学生、良的学生、差的学生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每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收获与新的发现。当前,我们有好多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教案也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但是,一经拿到课堂进行“实战”时,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前预设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所以,我们在课前反思时,除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更多地要考虑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与课本有无相关联的知识储备;②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学生是否曾经尝试过;③哪些学生可以在生与生、生与师的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④哪些学生需要积极的帮助和鼓励;⑤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⑥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⑦教师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情况完成得怎么样等等。如若我们在课前把这些全面地反思一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调整,就能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快课堂的节奏

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要做那些无谓的劳动,能用一节课讲完的,坚决不用两节课,能用两节课讲完的就不用三节或更多的时间,当堂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完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授”“训练”“巩固”“提高”“扩展”有机地统一并各有侧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否定一个旧我,塑造一个新我。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向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益。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确保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既要丰富,又要多层,还要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该精讲的,话语上决不多说一句,该精练的时间上决不多超一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加快教学节奏,严格时间观念,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时刻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

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设教学的

教学具有情感性、凝聚力和愉悦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恰当的时机,不断涌起学习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津津有味,能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认知。这样,使他们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努力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比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分别绘出“春”“夏”“秋”“冬”“朝”“暮”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写的优美的文字解说。这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经过集体的构思,发挥各自特长,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有人聚精会神地画,有人神采飞扬地写,整个课堂无不浸入艺术的创作之中。为后面即将涌现的――作品的展示、作品的欣赏、画面的解说蓄势。这样当教学到来时,学生大多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一派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刘和刚的《父亲》,歌声中那饱含浓浓的父子之情的句句字字,叩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弦,撩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绪,此时此刻,再顺势将学生的情绪诱入新课中,“父亲胖胖的身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越铁道买橘子……”这特写镜头,这款款的深情,无一不重重地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将这些镜头再现,就定能涌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2

一、规范教学常规

1.备课。统一两套教案,阅读课(即新授课)一套,至少 45个课时。综合备课一套,包括作文指导课7课时,作文讲评课7课时、单元复习课6课时、试卷讲评课7课时,综合备课大约27课时。

2.作业设置与批改。至少有三种作业,即综合作业、大作文、小作文。综合作业以《基础训练》为主,课内部分必做,课外部分选做,综合作业一课一改,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大作文全学期7个,每次作文,教师精批细改一半,其余互改或自改,但不能流于形式。小作文每周1个,全学期不少于16个,每次只批“阅”和日期。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不要求教师批改,但可定期收上来抽查。

3.单元检测与考评。每单元应有一次复习和考试,考试后应有一次试卷讲评。

二、落实“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推荐了2部诗歌散文作品,8部长篇文学名著;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也在6个学期的教材中安排了“名著导读”。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著阅读分散到七、八年级4个寒暑假。建议将下学期的“名著导读”篇目安排到前面的寒暑假来阅读。

三、促进教师成长

1.坚持终身学习。学习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而应成为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工作的一种需要和动力,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一是博览群书。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些世俗气息,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文学名著,经常给学生读一些时文美文,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二是向名师、名校学习。于漪老师的人文教育、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教育、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余映潮的“板块教学”、“设置主话题”教学法、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教学经验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向名师学习,不是要教师们都立即成为名师,而是通过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模式,从中找到可借鉴的规律和方法,并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立足校本教研。一是保证活动时间。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不得他用。二是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包括“布置课题——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个案——课后反思”几个步骤。“布置课题”要提前一周。“个人初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提问(或话题)和作业,提出疑难问题和困惑。“集体研讨”要确定中心发言人,要求人人参与,力求人人发言,经过研讨交流,初步达成共识。“形成个案”要求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成果,独立撰写有个性的教案,提倡教师创新和自由发挥。“课后反思”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反思。三是创新“三课”活动。每次“三课”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着力解决一个问题,减少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三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鼓励教师多听课,至少不低于15节,每听必评。教师人人参与评课,评课不要人云亦云,要中肯到位,多实施激励性评价,但要切中要害,善意指出不足,切实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实行“推门听课”。教师平时的课堂要“对外开放”,不得封闭,不得将听课教师拒之门外。

3.注重岗位练兵。一是提高基本素质,着重训练“三字一话”基本功。二是提高备课能力,主要是钻研教材、整合资源、设计教学的能力。三是提高表达能力,主要是课堂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经常写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四是提高命题能力,教师要研究课标和中考试题,准确把握考试改革方向,学会分析、筛选、整合信息资料,能命制高质量的试题。

4.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学习,经常查找、下载教学资料,经常登录名师博客,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讲座。二是利用网络备课,发挥学校电子备课室和农远教设备的作用,拓宽备课的渠道。三是学会制作课件,提倡教师经常上多媒体课,至少保证每学期上一节多媒体课。四是建立个人邮箱和博客,欢迎老师与教研员对话、交流,对我县初中教育教学献计献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深化教学改革

1.抓好课前演讲。提倡教师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的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综合素质。

2.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教学经验,继续完善“初中语文三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各校语文组要借鉴实质,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本土化教学经验,并培养课改骨干教师,打造课改示范课。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3

关键词:阅读理解,初中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主体参与意识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就会制约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阅读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变成一句空话,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深切感悟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整合阅读资源,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一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一些学校忽略了生活实践,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学生就书读书,语文教学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就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指挥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虽然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开展,但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和情感的体验,使认识过程变得简单,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三)阅读教学步骤程式化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对优美的课文佳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灵气,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只是把琐碎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符号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不能整体感知课文完整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程式化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审美氛围,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语言营养,获取精神食粮。兴趣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欣赏课文文采,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教学古代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陶醉春和景明时节的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静谧和壮阔,体验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美,让学生闭目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品味文辞的魅力。最后通过深沉激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师生之间通过阅读,传递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自由表达,探究式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质疑比较,获得结论。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恰当地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例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出处等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上课时学生自己介绍相关的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通过创造性研讨活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教W过程的主角,通过切身感受获得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师要鼓励学生满怀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使学生爱读、乐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4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现状 策略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也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综观近几年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观点陈杂、实践方式多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补充、修正或否定中曲折地前行。”[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最终难以付诸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建构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实践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故笔者拟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概述

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三点,分而阐之: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当然各有自己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教师、学生)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而言,从横向关系来看,阅读教学的要素分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要素之外以及文本和环境的客观要素,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承当以下几个角色: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通常指狭义的教材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并非只能拘囿于静态的教材文本,只要以教材为主线,跳出以本为本的狭隘观念,教材之外的动态生活文本也可信手拈来。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阅读主题介入这种活动时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为: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为例,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原则。首先,从语文阅读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其次,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所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页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两种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并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乡、县、市三所不同等级的学校,共发教师问卷78份,收取有效问卷75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取有效问卷293份(每个学校100份,分别从学校的三个年级的不同班级随机选的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如下:从教师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年读书量不高,第1题答案A占73%,答案D只有2%;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偏低,第4题答案A还占有23%,第5题答案A占有56%,可见科研的目的比较功利。从教师卷的6至10题与学生卷一的11至20题的答案对比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疏于指导,只是停留在考试层面。从教师卷的12至21题与学生卷二的4至12题的答案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陈旧。而且在两处对比中,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发面还有出入。从学生卷一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初中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来源偏窄、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上还有很多障碍。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偏差,既有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又有实践操作的误差。

第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笔者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结合了听取的随堂课、公开课、部分教师备课笔记的情况,以及自己本身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分析。1.学生阅读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唯书本,使学生阅读兴趣的锐减;唯分数,使学生阅读目的变得功利化;想读,没有时间读;想读,没有条件读;想读,没有能力读。2.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及认知需求,强调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真实、有效性,教学中出现了“泛自由”现象;文本单一,教案牵引,使阅读课堂教学处于封闭状态;评价手段过于单一,难以体现成长性。

三、目标引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策略

层次性策略以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为旨归,以各个层次的阶段性目标为导向,以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从而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过程的层次操作。下面将详细阐述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策略的具体实施,并以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例证这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具体两点: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层次说;2.阅读心理学理论。以第2点为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构成的,其中诸如“阅读想象”,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而进行再造想象,是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在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别人想象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活动“再造”出来的。

第二,层次性策略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1.以兴趣阅读到达学生的认知层次,实现初级目标;2.审美阅读到达学生的鉴赏层次,实现中级目标;3.以反思阅读达到学生的研究层次,实现终极目标。综上,以目标为引领的层次性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师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内容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凸现新课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语文阅读教学环节。

四、身心参与: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性策略

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就是学生身心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以自身的主体经验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下文将在阐述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阐述策略的具体实施,并用优秀的教学案例来辅证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体验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有生命哲学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两点。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例,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阅读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摆脱被动境地,自觉地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体验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品读文本,唤醒体验;2.融入情境,还原体验;3.观照自我,升华体验。以第2点为例,由于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而实现体验的还原。具体如下:首先是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师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用这两个来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作对比,即体现了“直观情境”中的“物象直观”。其次是想象情境,指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围绕大纲要求,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其主要做法是: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如教《阿里山纪行》一文中,某教师为了符合文本中山野情趣,特选择了一段竹笛独奏《苗岭的早晨》。丝竹悠悠,意味无穷。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笛声,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仿佛已经走进了幽深,宁静,清凉,神奇的阿里山。

五、时空拓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策略

本文中阐述的开放性策略是立于教学时空的拓展上,建立宽松、平等的阅读环境;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

第一,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开放性策略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点理论为依据而实施的,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自足的开放性、独创性的阅读过程中。因此它倡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作者退居幕后,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退居幕后。最后它还鲜明地指出:课堂阅读的主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

第二,开放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突破学科壁垒,回归真实生活;2.创新预设形态,留足生成空间;3.开放教学形式,建立互动课堂;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文本范围。以第4点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的文本教学,而是要以教材为凭借和载体,开发和拓展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体系。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经典名著课程,其次是民俗文化课程;最后是综合实践课程。

六、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保障

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对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完全理解,评价体系制度建立不够全面,整体阅读环境的不够优越,使得策略不能够完全实施。所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得以实行,必须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保障:

第一,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教师是阅读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其成长过程对于教学成败至关重要。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文化自觉,指的是教师要有自主专业成长的意识,要加强知识储备,如阅读内容需广泛,阅读思想需厚重,阅读方式需多样。2.互助合作,指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和合作,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助合作,诸如语文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同其他学科间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师徒合作,教学相长等具体活动。3.反思实践。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反思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记课后记,随时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收集学生评教信息,加强教与学的相互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充实、完善,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的展示与竞争中锻炼、检验自己,以此促进反思;他山之石,为我功玉。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教学,每个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

第二,建构多维的师生评价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才能为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有多元评价主体、交互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内容。以“多元评价主体”为例,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学生的互评,互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做出的互相评价;最后对教师的评价主体也不应该只是学校的领导。学生、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体现多元化。

第三,建立一体化的阅读大环境。阅读的环境从大范围上来讲,主要包括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学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及传媒、家庭中的家长、学校中的教师。阅读环境的一体化是指这三者要联手为学生们的阅读创设一个适宜于创造发展宽松环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5加2大于7的效果。具体如下:1.健康的社会阅读环境;2.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3.人文的学校阅读环境。以“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而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其次家长要做读书的爱好者;最后有经济条件的家长要为孩子多买书。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前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教学及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目标引领的层次性策略、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时空拓展的开放性策略。并明确提出了以上三个策略实施的保障: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建构多维的评价体系及建立一体化的阅读环境,力求通过教和学方式的一些转变,实现师生更好地发展。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5

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快乐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06-02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

20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制订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2001年6月8日,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新课改的提出已经超过十多个年头,在河池市、乃至整个广西80%以上的中小学在探索着课改的新路,但是保守的静态的传统教学观依然体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这种老师占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宜州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多年停滞不前!必须寻找一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必须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为此,宜州市在2008年8月对新课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全市首批挑选四所中小学(小学两所、初中两所)进行课改试点,学习山东昌乐二中及河北天卉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怀远中学荣幸地成为了首批试点学校之一,笔者也荣幸地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的首批尝试者。经过两年的尝试,我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宜州市、在怀远中学已经形成自己新的课堂模式――“宜人教育,快乐课堂”。

二、在课堂流程上体现语文教学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校“宜人教育,快乐课堂”的课堂模式,具体体现为“五三二”模式。五就是“五步”即:①独学。②对学、群学。③展示。④点评。⑤检测这五个环节是我们的课堂流程,贯彻在整个课堂上。在课堂流程上如何体现语文教学呢?独学和展示这两个环节最能体现。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都是比较经典的,在独学的环节中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们才会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让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这些必须让学生在独学的环节体会到。展示环节是关键:给学生的朗读、背诵、书写、作文等等都有展示的机会。在全体参与、小组竞争的情况下,学生会入情入境大胆展示。

三、在学习小组建设上体现语文教学

“宜人教育,快乐课堂”,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个“大导演”,而学生则是“小导演”和演员。整个课堂不是看老师教的状态,而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充其量只是个参与者。因此,学习小组的建立非常关键。分组时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兴趣、组织能力、胆子大小、男女比例等。以便每组的学习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形成相当的竞争力。组内成员间编成不同的学号,学号为1号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2号的学生次之……再根据组织能力、胆子大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学习对子,便于对学、群学。语文的课文有许多需要背诵积累的美文,课堂上能够当堂背诵的学生较少。学习小组建立,可以把语文的背诵延伸到课外。为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这样提高了学生们背诵美文的量。学习小组建立,还可以让组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课前的预习、互相课前听写生字词、互相分享课外名著阅读的收获。

四、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体现语文教学

“宜人教育,快乐课堂”的具体操作,是围绕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上,但是老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这种引导并不是传统课堂的老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这种引导是把以前的教案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课堂45分钟,学生在老师编制的导学案引领下:预习(自学)―讨论(对学、群学)―展示―点评―检测。学生在自学时感受新知识,在讨论中解决新知识的疑问,在展示点评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而获得更多解题思路,在检测时巩固了知识要点。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因此编制导学案是关键。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现在我们以年级学科老师为一个备课组。每一个课时的导学案,它凝聚了整个年级备课组所有老师的智慧,统一编写,统一使用。以前每个老师自己写自己的教案,不管有多好的经验,它总是比不上所有老师的智慧的。语文导学案设计贵短,“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作为“知识链接”直接链接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时有效了解课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大胆取舍;多读少讲;阅读经典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现代文的阅读以文体教学为模块,让学生探究精华问题。重在赏析经典文段。古文的教学,以积累背诵为主。朗读背诵走在课前。古文的阅读教学精讲精练。阅读教学的导学案着重于一课一得,课时目标不宜多。背诵一课时、重点字词一课时、原文翻译一课时、课文赏析一课时。作文教学以学生的写、展为主。规定时间写、规定时间展示、规定时间点评。

五、在评价体系上体现语文教学

我们一般把整个班的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考虑到每组的学习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形成相当的竞争力。要促使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力、组内成员的学习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都有相应的评价:预习(自学)―讨论(对学、群学)―展示―点评―检测这些环节都可以打分评价,甚至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也可以打分。每个小组都有专门的记分员。老师在每节课当堂统计每组所获得的分数,得分数最高的组就是本节课表现最好的组。得分最高的学生就是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每一个班的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都有相应的分数统计。每两周获得分数最高的小组和个人都有相应的奖励。除了“宜人教育,快乐课堂”课堂上的一般评价体系外,语文教学要有语文的学科特点:举行作文竞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语文活动都可以延伸到每个学习小组评价上,让每个学习小组的语文学习竞争更广。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