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1

  一、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一课三议、三课一评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开学初的听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保证研究质量,我们提出做好加减法,即有针对性地减少教研课的数量,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落实到位,教导处督促教研组按时完成,活动时教导处成员、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9月,二年级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春天在哪里》,老师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最后确定了一主题设计,全体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散备课。然后由崔主任、刘老师组织对《春天在哪里》的设计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教师们再一次进行修改。后又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春天在哪里》进行了集体讨论,教师们个个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最后形成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指定刘虎老师执教,组内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评课,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比例尺》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张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

  英语组、美术组、体育组等都在组长的组织下在10月份组织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30学时,5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1)

『相关阅读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2、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

  3、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5、应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教师培训的责任感、紧迫感,使之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着力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为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再做新贡献!

(2)

『相关阅读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3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学历补偿培训、基本功训练、全员继续教育几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可以说,在镌刻基础教育卓越功勋的丰碑上,铭记着县市教师培训机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和扩建,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与提高,随着教师学历要求与层次的提升,一些县市教师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我曾经有幸在湖南省教育厅担任过七个年头的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长,结识了许多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师,常常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自豪,也为他们的工作艰辛而于心不安。一些学校,环境艰苦,设施简陋,经费紧张,师资薄弱,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还有的学校甚至面临被兼并和改行的境地。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教师,面对困境,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主动出击,争取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积极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实践,闯出了一片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里,不断地播种、耕耘,积极地研究、探索,不断收获具有创新意义的喜悦。我案头上的这本《创新之路》就是他们实践探索的丰硕成果。她娓娓叙述着进修学校校长、教师与学校的不平凡的故事和经历。

《创新之路》精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0多篇经验论文,这些文章主要是湖南省部分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校长(书记)、副校长在工作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对县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总结与思考,反映了湖南省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特色。书中涉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机制创新、队伍优化、资源整合、职能转变、功能发挥、模式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该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为县市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范式,也将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整体提高湖南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组织结构、保障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要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品位,既要研究中小学教育,也要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转型时代,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新特点。

《创新之路》研究和揭示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的新特点、新规律:

第一,培训目标多样化。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大,层次多,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师培训的理念、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培训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一定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培训需求多元化趋势下的不同职称、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不同素质水平之间,甚至不同地域之间,不尽相同的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因材施训,满足培训者个体的不同需要,切实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第二,培训主体多元化。由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间在性质、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职后培训机构作为培训的主体。但是,教师培训的主体更需要多元化,因为不同的培训机构具有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优势互补,适应教师培训的不同需求。要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要着力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将教师培训向参训教师岗位实践研修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教师培训主体多元化格局。在培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教研、电教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上联高校,下接中小学,形成培训合力,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训的组织指导、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培训手段现代化。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培训手段也开始朝现代化趋势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因为其资源共享、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一体化、培训过程可交互性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培训手段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因为其快速、便捷、自主、互动、经济,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培训机构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培训手段的需要,尽快从单一的传统培训手段中跳出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加强远程培训辅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学员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参训率、学习率、结业率和培训质量。

第四,培训模式实用化。目前,开展教师培训主要采用院校集中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网络培训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创新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培训模式,一直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世纪初,我们主动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提出并且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学分制为驱动手段,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课程相沟通,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协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认同与推介。

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着力构建培训院校为指导、网络平台为支持、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多元化网络校本培训模式,重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培训的目标上,既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培训的主体上,同时重视师范院校、培训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视参训教师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强调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培训的策略上,既重视理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训策略的应用,又强调问题探究、问题指导和专业引领,同时注重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在培训手段上,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互动交流与独立完成作业相结合,远程自主学习和参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用任务驱动,着重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发挥专家专业引领作用,强调专家跟进指导、互动交流;在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培训管理部门监管,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湖南省广大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他们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研究,总结出继续教育许多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使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了这项工作深入而有效的开展。

我曾经在《哲学诗话》中写道:未经过咀嚼的生活,是没有味道的生活;没有反思的教育,是不可能长进的教育。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重视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把教师继续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推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说明这个群体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是一个善于钻研的群体,也是一个富于智慧的群体,说明我们正在从事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大有希望的事业。我为这些校长们高兴,为他们通过实践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湖南省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中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而倍感欣慰。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贯彻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国各教育部门都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虽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加以应对?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训教师存在模糊认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许多参训教师认为在师范院校学过的知识完全能应付目前的常规教学,满足于“一张文凭吃到老”,特别是一些教龄长,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习培训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甚至把继续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使是受训的教师,大多数人也认为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任教学科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学科以外的教育对他们没什么作用,只是因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有规定,才不得不参加培训。因此,大多数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培训模式僵化,实效性不强

在目前的培训机构所使用的培训模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面授,并且面授又多采用几十甚至几百人大会的形式,一讲到底。教师培训中最令人不满意的首选问题就是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种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培训者讲,参训者听”的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而且,由于观念没有更新,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工学矛盾影响教师安心听课

工学矛盾也是听课教师无法安心听课的-个原因。现在的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要竞争,否则就会使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更不满意,就有优胜劣汰的危险。教师们普遍认为,现在当教师除了教学要求,还有科研的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要求,家访的要求等,这是他们工作学习不能两全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单-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一定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激励机制,确保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作为教师,如不注意终身学习和更新知识,就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使广大教师乐于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根据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制定和完善提高继续教育的工作规范和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过硬的政策措施,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班子总体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把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晋升职称、评选先进、提拔的必要条件,使参加培训成为各校在职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教师进修院校要狠抓施训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一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政策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二是花大力气抓好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注意解决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不够熟悉,指导中小学教师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可通过下派教师到中小学锻炼或兼课,建立教学实践和调研制度,积累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加强进修院校间的横向联系,学习先进的师训经验。

此外,教师一面从事教学,一面又要参加学习,困难较多,只有继续教育形式多样性,才能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出成果,学得进,不半途而废。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是成人,有一定的教育经验,有些甚至是骨干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继续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成人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总结以往经验,根据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做到集中听课、参观学习、个人自学等相结合,面授时间尽量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减少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同时必须突出“校本培训”,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在岗自学,结合短期脱产培训。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现实途径,它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还可以节省费用,多样兼顾、事半功倍。而且校本培训还有利于同事间的共同切磋、相互促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应该把校本培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这种培训方式的作用。另外,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入了培训领域,以往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和单一的培训手段,应该被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中心的网络化培训所替代。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评论,1998,(05).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一、我国现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对普通高师课程体系的简单模仿,不能充分反映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不能很好引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

现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对普通高师课程体系的简单模仿与随意编整。表现在偏重学科知识取向、把传授科学化的学科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对教师综合知识的培养,造成教师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不高,综合素质不够完善;偏重科学主义取向,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内容薄弱;偏重理论知识取向,忽视教师通过自己感悟、体验领会后总结出来的且有别于“理论知识”的实效性知识。

2、课程组织单一,缺乏多元化

现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组织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的一种线性结构,这种结构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应有的弹性。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教师成长需要经过新任期,适应期、成熟期和主动发展期等阶段,这种线性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和教师作为成人灵活多样的学习要求。

3、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忽视教师的主体性

课程实施偏重传统的集中讲授,忽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统一化”倾向突出,对个体之间差异关注不够;过于强调教师对预设课程的适应,缺少结合教师已有经验对课程的生成;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忽视教师已有的经验,脱离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忽视教师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4、课程评价传统僵化,缺乏开放性

现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对实践、创新、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的评定;评价方法不能体现成人学习特点;评价倾向于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差异;评价主体缺乏学员的参与;评价结果过于强调终结性,忽视不同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评价过程封闭,缺乏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合理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起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起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终身教育等理念。

(1)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师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则进一步突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性。“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进而不断提高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应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的要求,突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特点。

(2)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一思想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学术界成为研究成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 ,摒弃以学历补偿为目标的终结性价值取向,立足于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关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观,坚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也要重视教师人格、意志、情感因素的培养。

3、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提升小学教师适应并引领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及其专业发展。课程内容要注重综合化、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重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新课改背景下,单一的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学科间专业壁垒的打破要求一线教师主动调整其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要打破原有的分科课程所造成的知识隔阂,更好地加强当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交叉与整合,拓宽课程口径,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重视情感意志方面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关注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充分重视小学教师已有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注重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和能力的提升。

4、突出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小学继续教育总结范文6

作者曾受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委托,对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广西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广西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现状之全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中小学教师作了广泛的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3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处理,将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通过培训对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的理解提高程度认为:很大的占47.5%;一般的占45%;较小的占5.8%;没有的占8%。

2、培训后学科知识方面收获:很大的占43.‘1%,一般的占45.8%:较小的占8.1%;没有的占1.3%。

3、培训后在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提高:很大的占39.7%;一般的9.5%;较小的占8.2%;没有的占1.2%。

4、通过培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方面收获:很大的占31.9%;一般的占46.8%;较小的占14.3%;没有的占5.7%。

以上数据说明通过培训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以及学科知识方面收获较大,在科研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实际操作方面收获较小。

5、关于参加培训的原因有:10.5%的教师认为是职称评审的需要、81.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19.8%的教师认为是上级的规定。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小教师对继续教育持积极的态度,具有内在的培训需求和动机。

6、对培训者的下列表现表示感到满意的:敬业精神31.4%;学术水平39.1%;实践经验31.4%;授课能力21.4%;培训效果13.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者各方面感到满意的比例都较低,特别是对培训效果方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了解不多,从而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浪费了培训资源。

7、认为会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培训I方法58%;受训人员参与培训过程19.1%;体验与感受培训环境与气氛15.2%,提高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36.7%。从这些数据看出培训方法的适切性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提高受训人员接受

培训的主动意识。

8、受训者认为培训者使用的教学方法对受训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能起示范作用有较高的相关性12.2%,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54.8%;较低程度的相关性24.9%;没有相关性 3.1%。这些数据说明培训者在培训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受训教师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培训者应注意自己教学的示范作用。

9、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的结果统计比例分别是

――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亏3.9%。

――经费不到位,培训的旅差费、培训费得不到十艮销46.8%。

――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23.3%。

――培训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了解不够,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了解不够35.4%。

――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认识不一 14.3%。

――由于学校工作压力,参加培训难以成行或不予放行17.6%。 .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中小学教师认为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这将是今后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费的短缺是第二位的困难与问题,这点是各方面的共识;培训者本身的素质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培训者素质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工学矛盾、部分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也都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10、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建议综合起来如下

――增加经费投入,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

――培训者应先接受培训,应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要注意了解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培训规划、目标时应分层次提出要求,不能搞一刀切。

――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与手段,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改革教材,使教材适应新形势要求。应加强科研意识、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注意培训的实效性。

三、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广西区所有培训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59份。通过统计分析,将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情况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者,你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有(数据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

A学术水平44.7%;B敬业精神18.9%:C授课能力39%,D培训效果39.6%,E实践经验 31.4%;F教育科研能力55.3%。

此组数据说明培训者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亟待提高,其次在授课能力、培训效果、实践经验方面也有待提进一步改善,绝大部分培训者的敬业精神都较好。

2、培训者对所在培训机构的评价

――硬件建设方面:9.4%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要;46.5%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求,37.1%的人认为大部分情况不能满足培训需求。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0.6%;认为较合理的占20.1%;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占 69.2%。

――师资结构及素质;10.7%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60 74%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21.4%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各种培训的需求。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培训者有1/3以上的人认为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这说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是当务之急,经费预算及投入有2/3以上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到位,有1/5左右的人感到培训机构的师资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3、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培训者的意见如下

――认为经费不到位的占74,8%。

――认为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的占28.9%。

――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占 32.7%。

――认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不高的占 57.9%。

――认为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的占37.7%。

――认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44%。

――认为培训教师对中小学实际了解不够的占 40.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瓶颈”;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是:有些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要脱节、不能做到按需施训、培训的模式较为单一、经费的限制、工学矛盾等;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缺乏必要的了解、培训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都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

4、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更能满足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者的建议主要有

――应进一步开展培训者培训,此类培训内容要新,方式要灵活,要讲究质量。

――应对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属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培训机构之间的协调有个依据。

――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按照规定收取教师的培训费,以免影响教师的参培极性。

――组织培训者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根据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此次调查我们对广西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试卷110份。根据统计结果,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机构

――师资结构及素质:不能满足的占30。9%。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2.7%,较合理的占10%;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占81.8%。

――硬件建设: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 7.3%;基本能满足需求的占47.3%;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的占4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建设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均不满意,特别是经费的投入。这表明加快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尽快使硬、软件达标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

2、认为参与教师培训的机构应该有(选项后数字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各级教师培训机构 84.5%;师范院校70.9%;教科研部门70%;学术团体15.5%;电教部门58.2%。

以上数字说明,应广泛发动各种资源参加教师的培训工作,各部门应广泛联合,协同搞好培训工作,但应注意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3、关于培训机构的师资,对下列各项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培训效果21,8%;实践经验15,5%;敬业精神63.6%,学术水平23.6%;授课能力 20.9%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师资的敬业精神满意度较高,达到63.6%;对其它方面满意度较低。因此,大力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4、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看法是

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

――有90%的人认为经费不到位。

――有66.4%的人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有58.2%的人认为培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实效性。

5、对于如何顺利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可归纳如下

――鉴于有相当部分教师经济困难,建议上级能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减轻受培教师经费负担。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应安排在假期进行;制订切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继续教育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继续教育制度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通力合作、定期协商,力求上下一致,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