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1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结语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创新;文化脉络: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高: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79-05
1 引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越来越被忽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距离大大缩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到极大加强。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的“拿来主义”往往使我们的城市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单一性和趋同性日益成为当前城市景观的通病。
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决定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失落了“自我”,他说:“造出来的城是空的,有躯壳在,却没有人气。”
由此可见,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公共景观片区已成为人们认知一个城市、体验其空间的主要领域。其表达的城市景观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责任,而且其对地域特征的表达更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延续”与。创新设计”两个切入点,坚持整体性、生态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原则,探讨景观规划如何保持地域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反映时代特征,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实现“人、自然、科技”的和谐共生。
2 目标定位――背景解读
项目所在地的杭州余杭是杭州“在和谐中创业,以创新创业赢得和谐”的发展积聚地。生态景观核心区作为余杭创新基地“生态引领和谐・科技改变生活的展示窗口,将成为杭州市创新产业的希望所在。规划区所处的生态景观核心区位于创新基地核心区块内,规划范围南起文一西路,北至海曙路,东、西至规划城市支路,总规划面积31.20hm/。
在“旅游西进”的战略背景下,本项目是杭州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作为余杭生态・科技岛空间结构“三带”之――南北湿地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地核心区块“一轴一网”之“中央生态绿轴”北片区,可依托其生态基底,作为生态子系统维持地区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作为杭州西大门的景观门户、创新基地风貌展示的启动区块,本项目凝聚着整个创新基地的精华,扮演着新城中心的角色,集中体现了“生态・科技”的规划理念――是创新基地核心区中的“核心”。本项目以观光体验、创意文化、景观展示为主体功能,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塑造多样的空间体验,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集自然、人文和艺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核心和科技绿洲。
3 现状特征――基地感知
基于对规划背景和基地现状有的放矢的解读,我们形成了对基地特征的基本感知。“虽无弱水三千,不是仙人不来”。水是余杭的灵魂。规划区北侧的余杭塘河是杭州主要的水上旅游通道,东侧的闲林港为主干河道,区内红卫港、姚家港、汪桥港等河流纵横交汇,分布着众多的港汉和鱼鳞状河塘,形成了塘漾棋布、阡陌纵横的水网肌理。区内色碧似染、错如棋盘的农田肌理多呈南北或东西走向;而冷、野、淡、雅的生态湿地则区别于农田呈现有趣的无方向,形成边界柔和的天然肌理。民居建筑以村落为单位布局,基本为沿路和河带型发展方式,虽然经过上千年的变迁过程,却始终表现出择水而居、依水而筑,四合院落、街巷串联的村落肌理。一座座粉墙黛瓦坐落在溪影桑阴中,与山水共同描绘出“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江南水乡景致。农耕文化和水乡湿地构成了规划区相承共生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也是本次景观规划中关注的要点所在。
同时,我们充分发掘了基地的优势潜力:项目位于创新基地核心区启动区块,区位特征--显著,周边建设日趋成熟,余杭组团的总体开发带来了项目的建设契机。同时,基地的限制因素也很明显:平坦的地势虽然适宜开发各类项目,但消减了核心区立体形象;纯粹的生态功能易形成较为单一的绿化景观而缺乏引人参与的吸引度,而文一西路又将生态绿轴南北割裂,一分为二;河道防洪及污水处理也对景观塑造形成影响。
在对基地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对本次景观规划方向的初步判断:展现创新特色的城市风貌窗口: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生态功能核心区:连续而系统化的城市空间及景观系统。
4 景观对策一方案构思
本次景观规划,我们对巴窒罗那达尔哥诺-玛公园Diagonal Mar Park,Barcelona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Ia Villette,Paris两个经典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
达尔哥诺・玛公园利用延伸到不同地方的树状道路系统把这片14hm/的场地组织起来。水元素遍布公园中,在道路交叉处、与公园的连接点形成一系列小空间。设计者运用蒙太奇软硬对比并置的手法产生戏剧性效果,在一个中心被强化的同时,多个“中心”之间剧烈作用控制全园的整体性,让周边楼群成为背景,公园成为城市主体。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将网格节点上的亭子作为控制点,使公园结构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保持自身协调性,具有伸缩性,使公园的林荫道延伸到城市之中,形成。园在域中、城在园中”的城市公园模式和可塑性空间公园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昼夜公园”的设计理念――借助美丽的夜景吸引公众到公园中来,提高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安。
通过案例研究的启示,本次景观规划提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多功能复合的现代公园,不同中心的相互作用,立体化和连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科技的环境整治手段和充分弹性的园区开发策略六大规划理念。同时,规划形成了本次景观设计的原则:利用现有水系组织景观空间,以现有的生态元素为基础串连基地人文记忆,让人们深深地体验场地所特有魅力的同时,公园作为城市大绿轴的核心以突出其展示和带动功能。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展示本次景观规划的设计脉络,我们将其总结归纳为以下两个公式:
设计概念+文化脉络=农耕文化、水乡田园风光、历史传承:
设计概念+地域特征=城市化空间、生态系统、湿地景观。
并由此提出了我们本次景观规划的设计概
念――网络化有机生长,即通过建立复杂的联系网以产生新的变化,清晰的脉络裂变出多样的功能,如同细胞生长,具体演变为:以水网和路网为依托,连接绿化系统,绿轴延伸进入周边城市,构筑连续的景观空间;以连续的生态节点和独特的交通路径串联建筑和地形,编织层次丰富、活动多样的公园网络;丰富的水源网络如血脉与筋络,构筑与周边充分连接而又各成系统的骨架网络。
利用基地多样的现状,通过生态治理与强化,植人多样的功能,加强河岸水系与建筑相联系。
通过联系与整合,减轻绿轴割裂因素,通过核心展示与不同的中心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空间。
在此基础上,本次规划在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拟定了包括加强绿轴整体联系,塑造连续性南北核心景观系统在内的另外三项措施对策:整合环境、重塑立体景观地形,提高防洪能力:融入创新元素,塑造创新基地形象独特的现代城市空间核心;结合景观引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期通过本次景观规划,体验自然及河流的存在,创造河网城市开放的空间体系,塑造城市门户生态廊道:同时,定义核心公共领域,带动地块未来开发,强化城市空间连接,完善城市功能。
5 规划蓝图――设计要素
5.1 总平面
在尊重原有水网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湿地贯穿基地,延续片区自然生长逻辑,城市景观要素点缀其间,通过交通廊道分割功能版块,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利用河道梳理和开挖的土方,堆置有趣的变化地形,并在不同地形里设置丰富的功能空间,搭建片区丰富的天际轮廓,形成未来城市风貌核心景观区。
5.2 景观结构
本次景观规划整体形成“一轴二环、四水系、七个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轴――观光轴:以可通行电瓶车的“观光轴”贯通基地,这条轴线在横向交通线割裂处高架连接。三维的主轴起伏变化,形成立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二环――两条交通环行线:文一西路设置主要出入口,南北园区实行就近地下停车,并各设一条环形交通,兼具人行、自行车道、电瓶车道、限时开放车行道功能,通过景观桥伸入城市功能空间,体验“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景观意境。
四水系――复制原有水网尺度和肌理特征,四条河道形成“井”字形通航水系。在文一西路北侧扩大水面,东侧组织台阶式硬质景观泊岸带,设置游艇码头,做为核心区重点展示区。
七组团――科研办公、星级酒店、城市休闲、高档会所、农耕田园、鱼塘湿地、绿色开放空间七种功能组团。不同的组团中心相互作用,实现自然生态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渗透。
5.3 水系、防洪及场地处理
规划河道水面标高为2.00,建筑地面标高为5.00。城市路面标高基本为5.00,通航水面上桥面标高适当增高为6.50,以保证通航。竖向规划保持基地内挖填基本平衡。规划将利用基地原有水网肌理,局部适当开挖增加水面,折线形的硬质泊岸与未来城市高层区结合,以塑造城市新中心。河岸柔和自然,或伸人、或退台,岸线变化丰富,形成码头、郊游、垂钓、晨练等不同功能的景观空间,港巷与滨水空间亲水处理,营造宜人、亲和的城市公园特质。
5.4 空间细部设计
本次景观规划通过不同的细部景观和处理手法,使其在空间形态上融汇了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时代符号等设计元素,希望通过这些最能体现余杭特色的空间景观标志,形成传承基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向人们讲述余杭的过去、延展余杭的未来。
景观形态一农耕田园和鱼塘公园延续基地原有的农田肌理和湿地肌理;艺术家之村里设置的雕塑小品等反映铜石并用时代的良渚文化特征;科研总部、会所和观光轴等则运用现代景观元素,传递时代信息。
铺装示意――以本地生态环保材料为主,如花岗岩、木材、碎石等自然材料,沿用传统做法与局部点缀的青砖青瓦、卵石立铺等铺地材料,共同延续着当地文化。
5.5 植物造景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自然生态,节约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有关与矿山公园的规划及建设的研究不外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两种。列如矿山遗迹的环境类型及其特质研究,矿山遗迹景观价值体系研究、矿山公园的建设定位研究皆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展开此等反面广泛深入的研究是矿山公园的规划及建设理论指导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不但为矿山公园规划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也是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应该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层面,调查工作包括:a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貌地形特征、土壤状况、现有植被等生态建设方面的基础资料;b工业景观类型、环境特征、历史文化等侧重于景观方面的调查。基础研究应该侧重于生态环境在生体系研究(土壤肥力)、生态循环体系(能量、物质)恢复与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矿山公园内不同场地植物配置技术及栽培技术方法研究等等。开展矿山公园的研究除了各个学科内的专项研究外,不同学科的综合合理利用,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综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得出的方法论在今后对矿山遗迹的综合景观规划治理有着指导意义。
作为矿山公园,它具有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何准确掌握宏观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与微观具体景观小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植被的重塑恢复是整治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作为从根本上恢复地区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山公园,必然以生态恢复为主要手段,使整个生态体系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矿区生产要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增加与重视局部景观环境的塑造,增加其多样性,把有利于重塑土壤结构与观赏性植物结合起来。景观设计上应结合其地区的生态性、景观性、参与性、历史性、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般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景观规划与矿山公园有所不同,其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其相对的特定景观和环境具有特殊性,针对于矿山公园的具体特殊特点,在景观特质方面必须对矿山及周边景观环境的特质特征以及地质地貌特点有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细致研究。借以对其他成功案例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建立出适于此地貌环境独有的矿山公园规划体系。
2.提倡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
现如今,人们都已明白有效的利用植物比单纯人工能更加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及更加完善整个生物循环系统,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和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英・麦克哈格的“设计尊重自然”。所塑造出的物质、质能的过程即为规划,透过质能流动与自然环境与文化联系起来,达到既定的需要或目标,通过对节能环保材料的合理使用、防治土地荒漠化植物的利用,建立起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创建节约型园林公园。
对于废弃矿石场的改造,方法有:物理手段的分析拆除和保留、化学手段对土质的改良、生物手段对自然生态的处理。使被废弃的矿石场不利因素转变,景观规划与自然形态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发展与循环。由于地区地质矿种性质的影响,开采的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特殊因素影响,矿山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普通景观园林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矿山公园的理论体系研究,涉及自然生态、美学工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简历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指导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对自然生态的仿生营造,使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地质和户外空间的仿自然的生态设计,自然生态原理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种仿造自然的人类生态环境系统的设计。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观方面的了解,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利用自然,使景观规划设计发挥到极致,即与自然环境有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互相增进,有机融入自然系统并能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对退化的环境及景观再设计,使其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对美感的重新理解与升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景观。将矿废弃地的各类要素利用现代景观设计规划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在营造出新景观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并能参与并改造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环境,使之形成自然有机的良性循环。加强景观功能的循环性与置换性,使原来不能被有效利用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转换为有利资源,并能创造出新的原始自然材料。从而使整个矿山公园自然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并改善日后维护成本。
3. 矿产废弃地可持续景观设计特点
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矿山公园的观点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同于以前注重它的负面影响,到现在积极改造和它对于重建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意义。矿山废弃地改造不但经历了从技术性和功能性的改造,现如今也考虑到历史性与文化性的综合价值改造。
对场地原貌的认识和对地区历史的认识是设计最基本的认识,综合矿山废弃地改造的成功案例来看,首要目标是尊重既有状态,使景观规划与地区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设计师通过对对地区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将场地规划设计为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实体,使游客既有空间立体感又能体会历史的延续性。针对场地内矿山开采的工业特点,采用选择性的保留和再利用与自然景观结合重新规划,形成鲜明的矿山公园特点。除合理规划景观形式外,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很重要,材料的不同选择造就了公园的特点和肌理。在对矿山废弃地合理改造的同时也扩充气功能,力求最合适的改造方案,多达到多方面协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也适应当地居民的需求,适应且发展经济社会,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和娱乐的要求。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一些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尽可能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注重了材料潜能的挖掘,那些残砖废瓦、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等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他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同时也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景观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视野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废弃地改造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废弃地改造中,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意味着改造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功能合理,满足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意味着改造的高效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兴中.旅游资源景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温小军,朱建新,张大超.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探讨【J】.中国矿业.2007.16
[3]THAYERJR The experience of sustainable and capesLanscape【J】. Journal .1989
[4]杨云峰,熊瑶.园林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
[5]吴为廉著.《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关中地区 滨河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基于渭河流域整体生境安全约束下的关中地区跨河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模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东至零河与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地;南以北秦岭主脊为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等相邻。自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遂成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还将建设西咸新区以扩大西安城市范围,到那时渭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关中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尤其是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关乎着渭河流域整体生态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河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经城市包括: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都属于关中地区,并处在渭河中下游;渭河从整个流域来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质浑浊并产生大量淤积;城市化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区域环境迅速恶化,应该属于城市滨水区域的优美景观被两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在渭河关中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设对滨河区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顶路、将河道改弯为直等措施对河流的岸线进行人工硬化,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河流的自身的净化与修复能力。
(2)水质恶化。由于河岸周围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许多化工产业沿河修建导致了水质恶化,与上游修建水坝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都成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岸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排进渭河也导致相同的问题。
(3)沿岸景观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周围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体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态景观无序化,破坏了原本的景观连续性,丧失河流特色及风貌。
(4)水体系统生境受损。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滨河区域的生境恶化,河流水质污染,河道萎缩,河滩,湿地骤减,动植物物种减少、多样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涝灾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态系统,更波及到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针对性的滨水区景观规划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结合河流的生态化景观规划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属于我国北方内陆型滨河城市2,在水资源缺乏、生态格局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对于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都需要在以生态为优先的基础上进行,渭河水系既保证着两岸居民的衣食,同时更重要是维护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连渭河整体,总之渭河滨水区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开发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3
西安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更应以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格局为出发点,在借鉴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同时,针对渭河西安段的特点做出应对措施。
3.1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对比
纵观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宝鸡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滨河景观建设现今已相对成熟,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滨河路—缓坡—公园(绿地)—步行小道—绿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许多滨河公园串联起各个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观形成完整的系统;咸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进行渭河两岸的城市建设,滨河区域的景观设计属于大开大合模式以刚性堤岸为主,“滨河路—陡坡—公园(绿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阳湖及其周围的广场、公园为主体周围有相应的绿地环绕(图1);渭南市与杨凌由于城市发展缓慢,不急于扩张至滨河区域暂时没有相应的景观规划。
宝鸡与咸阳的滨河景观设计是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亲水性来带动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综合性的堤外景观和多样性的堤内景观设计。
3.2 西安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借鉴宝鸡与咸阳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西安(西咸新区规划后)城市本身现有的景观生态格局、渭河现有的自然景观要素,对现有的渭河西安段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两岸:
(1)根据渭河两岸不同的景观基质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将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态湿地(涝河湿地)+城市游憩(咸阳段)+历史文化、生态田园(草滩及秦宫遗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态湿地(浐灞湿地及泾河湿地)。
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型湿地公园对不同的城市片区进行链接,再由小型湿地对较大的片区进行链接,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片区一个共有的特点,同时各个片区仍具有自己相应的景观特色。
(2)根据各片区不同功能,打造具有亲水性的公园群落。河流的城市化应充分融入城市的主体—居民,使其具有亲水性并带动区域发展。
河堤内:
(1)对河道主槽湿地的改造。主槽湿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恢复作用,并且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在此进行栖息,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
(2)堤岸防护绿带+生质农场。根据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针对河道周边生态绿道的完整性修建防护绿带,并对周围的水体污染加入生质农场部分,作用是过滤两岸注入的污染水体,将进行处理的水通过生质农场的再次过滤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坝的净化系统。
(3)添加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统同时也丰富了河堤内的景观,例如运用风车发电,以及一些太阳能装置,其装置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4)结合相应的活动。河堤两岸要加入亲水性的设计,河堤内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动带动河堤内部的可参与性,除了观赏性景观还可以添加的活动比如沙滩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娱乐场所、堤内露营等。
4 结语
对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首先要保持生境稳定,其次在滨水景观的打造上还要修复已经被损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就会得到多样化的景观;西安城市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大都市,但不应造成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景观结合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层面,增加景观的人文价值。我们还在通过对滨河区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的研究,不断对该区的设计进行摸索,期待着为大西安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胡欣,周若祁.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发展与河流水系相互关系研究[J].建筑历史,2008:10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5
对于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分析说明。我国西部某城市的道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了景区分界方法。即将整个规划设计工程分为四大景区。每一景区的规划设计情况如下:第一景区为路侧绿地。之所以将其划分为第一景区,主要是因为该条道路与机场和高速公路相衔接。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首选方案为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法。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不仅具有整齐、严肃的观赏效果,而且在植物方阵的排列上会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大方的感觉。除此之外,由于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出城市风貌。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将路侧绿地的植物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落叶乔木层、常绿乔木层、常绿灌木层以及色叶灌木层。在以上4个层次中,落叶乔木层和常绿乔木层以及常绿灌木层充当背景,色叶灌木层为主体。这样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不仅保证了所选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做到了群落的稳定性。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种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而且在具体的布置过程中采用了列植的方法,充分渲染出整个道路庄重而不失灵动的气氛。第二景区为另一路段的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园林本身的观赏性,而且要结合路段所处位置的特点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照顾到路段附近居民休息、娱乐的需求。
二、第二景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案为规则式植物配置
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路侧游园的元素。该路段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层次分别是:高大乔木层、常绿乔木、常绿灌木以及色叶灌木层。第三景区为生态长廊路侧绿地。该路段园林植物的配置主要为生态群落。要求园林规划设计既体现出自然景观自然性,又不失生态长廊的整洁感。需要注意的是,该路段的设计重点是交叉路口。因此,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整个园林的特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群落。具体的设计方案为:道路最外层为新疆杨,并且贯穿整个第三景区。与此同时,在新疆杨前面,种植一些常绿植物、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通过以上几种植物的精心搭配,从而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第四景区为文化游园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城市文化。具体的设计方案为:将日晷、迎宾马车以及迎宾方阵作为整个园林规划设计的主线,以上元素都是该城市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缩影。整个第四景区的园林规划主要为乔木,同时根据多样化的园林规划特点进行综合的植物配置。这样不仅做到了群落景观的丰富,而且保留了整个群落的原始性。除此之外,正是由于石雕、日晷、驿站等装饰品的设计,才使得整个园林规划更加生动。
三、结语
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6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要做的是将人为破坏的区域环境恢复或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与当地自然界和谐的生态系统,即生态景观。
所谓生态景观设计,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景观设计。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摘自—生态学家西蒙·范·迪·瑞恩( 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思( Stuart Cows)在1966年提出的生态景观设计定义】。
生态景观设计应尊重场地的自然形态,并将场地与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它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例如,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的设计师彼得·拉茨用生态学思想,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对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处理这块遭到重创而衰退的地区,使他们与各种植物交融在一起。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也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景观共生与和谐,设计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和谐的生态观和自然观。例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芭芭拉市郊橡树草原的葡萄园和位于怀俄明州的杰克逊洞峡谷度假区内杰克逊洞的两河家庭休养寓所等。
生态建筑
德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说: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加阳光,其真正的目标是为了节省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具体说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生态建筑”是呼吁建筑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另一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实中的案例有:德国的“三升房”、奥尔良的“诺亚”、加里·内维尔的私人别墅等。
生态园林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植物是绿色世界的主体和基础,它为我们提供生活坏境和生存的物质条件。现如今,人工雕琢的痕迹已经渗透进我们所能到达的任何角落,使原本平静的心开始浮躁,自然平衡的绿色成了我们释放心理压抑的港湾。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人认为:在遵循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人为的手段来改善周边环境,为生物创造一个“最适区间”。(例:北京亚北农业生态园)
生态园林设计最大程度地遵循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重阳木、合欢等)。选择“乡土树种”作为我们绿化种植的骨干树种,灌、藤、草相结合(种类的多样性导致群落的稳定性);尊重“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引入外来树种,丰富当地的景观效果,使之能够达到春花烂漫、夏阴浓郁、秋景绚丽、冬景苍翠的效果。
它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循环”和“再生”,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北京低碳经济循环农业示范园)
成功案例
在如今这喧闹的城市生活之中,找寻一处绿色的静土是人们心中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把对大自然的敬畏抛在了脑后,有意无意地将其破坏、毁灭。对于从事景观设计行业的同仁们,保护自然、从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找回大自然赋予人们心中的那片美丽的‘桃源’!”是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市政所所长李睿提出的针对他们近期完成的平阴桃花峪休闲度假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规划项目的首要观点。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李睿认为,农业生态观光园应具备1. 规划用地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元素;2. 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3. 具备生态科技农业养殖的先进技术;4. 规划和创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5. 市民的认可度;6. 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六点前提条件。搞农业生态观光园,首先还是遵循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只有使景观自然生长,才能迎合人们的需求,才能让生态农业回归自然,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参观。
平阴桃花峪休闲度假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规划项目是集接待、度假、休闲、娱乐、观光、绿色粮菜花卉种植及畜牧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的具有现代慢生活情调的农业观光生态风景园区规划设计。
园区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山明水秀、湖光山色、观涛揽秀、乡野情调、现代时尚,是我们在遵循景观生态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提出此次规划的设计理念。
根据景观规划的功能分区及对现状地貌的分析,我们设计了九个景观节点,分别是:1、紫气东来2、长堤卧波 3、桃源遗梦 4、竹林求贤5、松下悟禅6、乱石问道7、琴台品茗8、杏坛讲学 9、丰收乐园 。九个节点的设计形成都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借景抒情,并赋予文化定位。其中,长堤卧波和桃源遗梦的搭配是设计的亮点:长堤卧于碧波荡漾之中,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流连忘返。这里山明水秀、湖光山色、郁郁葱葱,成为让人梦魂牵绕的世外桃源。
景观生态学就是要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从保护自然环境出发,景观生态学将人和土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带入一个回归自然的旅程,重新找寻那片失忆的“桃源”。同时,规划中的建筑设计和植物配置也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将建筑和园林种植充分地与自然地貌相结合。形成各种生命体与建筑的和谐生长,使生态建筑、生态园林和生态景观共融,让人、自然和景观共生。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