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1
OMB是美国联邦统计体系的总协调机构
OMB在统计事务方面的主要职能是: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统计机构报送的年度财政预算,制定统一的统计制度方法――包括统计调查标准、分类标准、数据标准、私密信息保护指南等,审批统计调查项目,协调统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代表美国政府参加国际统计事务等。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预算编制的特点,每年年初各个联邦机构需要向OMB提交下个年度包括统计经费预算在内的财政预算,统计事务处负责对各部门的统计预算进行审查;凡是联邦政府机构从10人或10人以上的社会公众中收集调查信息都必须经OMB批准;所有统计机构的信息收集方案均要在网上公开征询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通常为60天)进行修改,然后报送OMB,并再次征求公众意见,OMB再在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是否批准,整个审批期限为半年。OMB审批统计调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统计调查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其制定的统计标准,防止重复调查和经费浪费,最大限度减少被调查者负担等。如果涉及跨部门的调查,OMB还要指定其中的数据集中部门,以使调查信息能够得到共享。
此外,OMB还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由统计机构负责人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跨部门的委员会,沟通信息,提供建议,商讨统计事务。同时,OMB还就某些特定统计事项在经公众讨论并和有关部门协商的基础上,请委员会提出具体执行意见。因此,这些跨部门的委员会既有沟通、咨询、商讨、建议的务虚内容,也有议事、决策的实质功能。
规范的统计标准促进统计工作的协调一致
为加强统计工作的规范协调和一致性,除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如《美国普查法》之外,在OMB的组织和促进下,美国联邦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统计工作的政策和标准。
统计调查标准和准则,即统计政策1号令和2号令。该政策明确了统计概念、方法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编辑,估计和预测,数据分析,数据审查程序,信息等7个部分共20条具体标准,详细记录了所有联邦机构必须遵守的统计专业准则以及所有统计活动必须达到的质量水平和预期目标。
《联邦机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编制、和评估政策》以及《联邦机构数据统计政策》,即统计政策3号令和4号令。联邦机构公布的许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不仅直接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而且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运行以及政府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统计政策3号令规定,联邦机构必须建立数据制度和统计方法通告制度,预先公布数据日程,以公平、有序的方式及时对外数据,维护数据政策的独立、中立和诚信,并定期对的经济指标数据进行评估。该项统计政策包括主要经济指标的界定范围、日程、变化通告、程序、初步估计和修改、特例准许、绩效评估等7个方面。统计政策4号令又进一步对卫生、教育、犯罪等社会统计数据的进行了规范。
统计分类标准。包括便于和加拿大、墨西哥进行比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和北美产品分类系统,标准职业分类体系,地理区域划分标准即大都市统计区域和小都市统计区域,种族数据划分等。所有的联邦统计机构尽管工作职责相互独立,但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统计标准。OMB会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更新。
《机密信息保护和统计效率法》(CIPSEA)。在美国联邦统计调查工作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案。一方面,法案规定在联邦机构间实行统一的数据信息保密规定,通过统一的保密原则,协调保密规定,设立保护机密统计信息的最低标准,为促进联邦统计机构之间数据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也降低了统计调查成本和被调查者的填报负担。此法大大增加了普查局、劳工局和经济分析局等主要统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另一方面,法案明确统计调查收集的信息不得用于统计之外的其他目的。这为被调查者放心填报信息、联邦统计机构准确收集信息,建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跨部门的统计协调机制为合作共享提供了平台
为加强和促进联邦统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交流,促进信息共享和事业发展,OMB设立了多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
联邦统计机构负责人委员会,即联邦机构间统计政策委员会(ICSP)。该委员会成员由13个主要联邦统计机构负责人和环境保护署统计部负责人共14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统计政策、统计标准,推动联邦统计机构的实践创新,评估经费预算对联邦统计机构统计工作的影响,维护联邦统计网站正常有效运行,探索与美国统计学会等机构的合作,提高联邦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信息技术对联邦统计机构数据获取的潜在影响等。同时,还就统计分析方法、用户需求、调查设计、数据质量等议题广泛交流经验。联邦机构间统计政策委员会是协调联邦机构之间统计工作、交流统计信息以及向OMB提供统计咨询意见和建议的重要平台。在该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建立了联邦统计网站(fedstats.gov),集中统计信息;形成了联邦机构统计数据质量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了联邦统计体系有序、高效运行。
联邦统计方法委员会(FCSM)。该委员会成立于1975年,宗旨是提高联邦统计数据质量、改进统计工作实践。委员会成员由OMB选定,一般由联邦统计机构的总统计师、经济学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统计方法委员会下设三个分支机构,即数据保密和获取委员会、住户调查无答复工作组和机构调查无答复跨部门工作组。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2
一是增加了纳入渭南市本级财政预算的3个市辖开发区管委会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落实、政府预算体系建设、政府性债务管控、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和结构及使用情况,努力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将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纪检委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增强审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效果性。
三是将24个实行报账制核算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近年来未曾接受审计、不经常审计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审计范围,消除了审计的“边角死角”,强化基础性审计,发现和挖掘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规范预算执行行为。
二、突出审计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益
按照财政资金拨付到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的理念,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选择重要领域、重要税种、重大支出、重点项目、重要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组织开展了“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关注了政府机构调整、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等简政放权工作情况,同时,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治理情况以及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用房清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从落实政策、内部管理、决策程序、资金使用、执行效果等角度全面分析部门和单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关注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规范管理和政策落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益。
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一)审计力量有效整合,做到人力的最大节约。集中全局之力,抽调业务科及法制科、内审中心人员参加,打破科室界限,组成多个审计组。审计组负责人分别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业务科长、副科长、业务骨干担任。每组承担一定量的审计项目,根据项目的大小不同,审计组成员数量略有区别,计算机中心提供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持。
(二)预审并联审联签审计实施方案,避免形式主义。各审计组按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实行预审制,即方案须交领导小组办公室预审,预审方案成员由分管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审计组负责人、审计项目组长、财政金融科及法制科、计算机中心负责人组成,共同审议确定审计实施的内容和重点等,预审后再由分管副组长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审联签,确保同级审项目操作规范。
(三)召开讲评协调会,做到资源共享。预算执行审计期间,每月组织审计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及审计组长召开一次预算执行讲评协调会,主要汇报交流讲评审计项目进展情况、方案确定目标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协调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定期召开协调会,以加强内部联系,做到及时总结、信息共享、查漏补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实行所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集中交叉统一审理和考评办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由法制科牵头,与各个审计组负责人共同参与,分组对所有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审理工作实行集中时间、交叉审理的办法,以达到相互对照、互通有无、规范执法的目的。
(五)实行审计项目考评制,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项目考核分基本分和加分两项。基本分中更加专注实施方案的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在交叉审理时根据所制定的方案逐项对比目标的完成情况;加分项中主要关注后续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六)将审计结论整改一并纳入考评,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要求各审计组及职能科室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责成被审计单位在限定期限内制定措施和办法,认真整改落实,提高审计成效。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3
原文
1、新经济背景
1.11993年9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的基础是全球的52个网站。1998年全球网站数就达到了3000万。2002年将超过30亿;
1.21996年,世界互联网用户不到4000万,1999年初,达到2亿,2005年将超过10亿;
1.3互联网经历了从基础物理建设、软件服务、门户社区、B2C和B2B五个阶段,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经历了破坏经济秩序、接受传统产业反击和与传统企业结合三种类型的转变;
1.41997年5月,美国亚马逊公司上市至1998年11月30日,公司股票上涨2300%,三月后再上涨400%,市值达到400亿美元,掀起网络经济的,成为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经济类型,2002年,70%以上的大公司将通过互联网络来销售产品;
1.5商业网及内尔森媒体的合作调查显示:在上网目的人数比率上有如下统计调查数字,收集资料信息占77%,与他方合作占54%,实现通讯占50%,调查竞争对手占46%,内部联络占44%,实现客户支持占33%;可见网络是实现信息共享和实现多方合作的平台的双重最大作用;
1.6新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经济形式,成为VC的活跃目标市场和创业发展的新浪潮基地。
目录
前言
新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特点
网络经济与信息服务
相关模型分析
项目状况初析
项目的目的、内容和目标
目的
内容
目标
项目执行
目标内容
平台建设
网站架构
站点设计
网站风格
动态功能开发
网络广告计划
网站测试
网站市场推广
组织结构
其他注意问题
投资与收益
投资
收益
项目工程进度
项目评价、结论与经验
总结评价
经验分析
备选方案(部分)
参考文献
参考策划文案
参考资料
1、ITBIIT商信网站点策划案200001W01
2、NameDNA域名基因站点策划案200002W02
3、卓网成都办事处市场开发策划案200004B01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3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浙政发〔2007〕15号)要求,市政府决定自2007年开始开展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作为我市一项重大的市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我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全市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保障。
二、调查的任务和时间进度
(一)调查任务。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按照国家统一标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全市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查清我市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城乡各类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地类、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完成全市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包括权属核查和地籍测量,下同),查清区域内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查清全市基本农田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县(区)两级管理到地块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时间进度。按照国家和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于2007年启动,2007年完成领导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以及培训和宣传等有关准备工作,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任务;2008年上半年完成全市县城以上城镇1:500数字地籍调查,并基本建立覆盖数字地籍调查范围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008年底完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完成耕地源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调查;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建制镇1:500数字地籍调查;2009年底完成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调查,建立互联共享覆盖市、县(区)两级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从2009年开始,按全省统一部署,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调查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涉及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的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涉及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由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负责;涉及区域勘界、城镇建设、基础测绘成果等方面的工作,由市城建委和市民政局等部门负责;涉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统计局负责。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本区域内的土地调查工作。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土地调查登记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地要加强土地调查登记队伍建设,在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调查的基础上,应设立专门的土地调查登记机构,配备与土地调查登记工作相适应的人员力量,切实做好本次调查以及今后日常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工作。
(三)制定方案。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各地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本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编制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细则。本次调查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调查承担单位,规范调查行为。
(四)落实经费。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土地调查所需经费按市、县(区)承担的工作任务分别由市、县(区)财政相应负担,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专项资金足额到位。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5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产业联动的“轻骑兵”,因此研究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调查“抽样框变动导致代表性不足”“多层次抽样不经济”和“多目标难以实现”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而具体把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融资难”产生的根本命脉,以有效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协同,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际上也被称作高技术中小企业。由于国外,尤其是美国陆续出台了的《信息自由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法律,覆盖了高技术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报告的使用目的等方方面面,数据获取相对公开化,所以国外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从资本结构及融资两个角度进行,对于抽样调查方式研究的文献较少。具体而言,以梅耶斯为代表的新优序融资理论、反梅耶斯模型、成本说、信号模型等是从资本机构出发进行研究;而通过研究信息共享与企业融资的关系则是从融资层面出发。
(二)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并没有形成特定制度,目前主要依靠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负责组织实施。万舒晨(2015)指出,目前对小微样本企业的调查主要以调查员面访和企业报送报表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形成统计制度的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其中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开展较早,该项抽样调查方案相对更为成熟。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开始试点,历经近20年的研究摸索,形成现行的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主要是对目录企业采用一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经济普查的企业名录库进一步整理形成抽样框。另外,2000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颁布的《规模以下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草案)》把规模以下的集体经济和个人私营企业分别抽样,采取集体企业按目录抽样方法抽取样本,个人私营企业按整群抽样的方式,对规模以下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索。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促进地区就业、技术出口,尤其是在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凭借其快速成长与不断创新的特性,为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助推力。科技部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库,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制度。“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这也决定了抽样调查成为国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调查的主要方式。万舒晨(2015)提出在结合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等多种抽样方式,这种综合方式可以满足全国分地区及分行业的具体调查要求。张秋香(2016)提出在调查方法方面,对企业调查建议按照城镇规模划分为大中城市(地级和地级以上的城市)、县级市和县城(镇)三级,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是以分层随机抽样为主,较多是分层的层级上和分层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别,无法真正解决“抽样框变动导致代表性不足”“多层次抽样不经济”和“多目标难以实现”这三个根本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该方向有所突破。
二、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简介
(一)分层随机抽样
现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是以分层随机抽样为主,较多是分层的层级上和分层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别。类型抽样也称分层抽样,即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由于这种抽样方法主要考虑企业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抽取样本中更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对于总体大、各企业间差异性明显、企业数量多等情况更为有效。
(二)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结合
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也较为常用。整群抽样即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调查对象,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但由于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容易抽取到不具代表性的单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低于分层抽样。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是在调查对象较为集中且总体差异性较小或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且这种方法利于调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将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结合具体是指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针对分层抽样样本所在地域的非名录企业进行地域整群抽样。
三、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较为成熟,故选择现行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为代表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现行办法基本满足反映小微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总量,但是从实际调査结果和调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来看,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抽样框变动导致新建企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小微工业企业变动较大,具有新建、合并、倒闭等变动频繁的特点。从抽样结果与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来看,企业的频繁变动使及时更新抽样框成为难题,同时也造成抽样框稳定性不佳的问题,最终导致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出现较大差异。现行抽样调查方案中,抽样框变动导致的新建企业调查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抽样框对现实变动情况的反映不够准确、及时,尤其是假定新建企业与个体工业单位在地域中的分布一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在实际调查中新建企业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二)多层次抽样不经济
依据抽样调查的基本理论,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时,对规模较大总体的推断效率较高,而较小规模总体如果需要取得所期望的精度,往往必须抽取较高比例样本,这从调查成本来说并不经济,因此无法充分体现抽样调查的优势。
(三)多目标难以实现
为反映小微工业企业经营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调查表中设计了很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指标。然而现行抽样方案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为核心指标的单目标抽样设计,对于经营状况的调查很多无法依靠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判断,因而单目标抽样设计会导致样本代表性较差,对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指标推断效率较低,无法实现既定多目标调查。
四、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的创新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调整原抽样框,运用双重企业抽样框设计,采用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式。
(一)调整原抽样框
将京津冀地域区划为总体抽样框,按照城镇规模将三省(区、市)的城镇划分为三个级别,即大中城市(地级和地级以上的城市)、县级市和县城(镇)。将大中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区划分成层,与县级市、县城(镇)组成三层,然后在该层次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最终进行调查数据的汇总,形成新的企业名录抽样框。新抽样框的调整需要各级统计部门通力配合,认真负责,将辖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在简单名录框的基础上生成复杂名录框,以满足不同调研目的的需要。
(二)双重企业抽样框设计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建、合并、倒闭等变动频繁的特点,建议京津冀区域采取双重企业抽样框的方式进行抽样。利用工商、税务等部门机构的资料,将新增企业作为独立的一层进行抽样调查,并将新增企业推算估计的结果合并到总体估计量中,对企业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查调整。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原有企业抽样框的相对稳定,因而无需重新抽取原有的企业样本。
(三)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
采用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新建企业调査,利用名录框抽样设计所抽取的地域整群样本进行非目录企业的调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录企业抽样框的缺欠。
(四)实施方案
在实践中,首先进行企业名录框的抽样,采取分层二阶整群抽样方法,即在每层采用抽取街道,在抽中的街道内抽一些居委会,对居委会辖区内的所有科技型中小型商业企业进行抽样。针对非名录企业,根据企业名录框抽取的地域整群样本进行调查,同时将未进行抽样的地域采用一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再次对新增企业进行抽样。
五、结论
从方案设计的框架来看,现行的抽样方案巧妙结合了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双重企业抽样,综合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并且抽取的企业样本可以满足京津冀地区的资料推算要求。该方法解决了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方案设计上互补性较强,尤其在新增企业抽样调查上,双重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的结合,可以减少新增企业与原有企业的实际分布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减少数据推断的误差。
参考文献:
[1]李连三.征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视角[J].征信,2007,25(3):30-34.
[2]万舒晨.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方案总结[J].企业导报,2015(2):86-87.
[3]张秋香.关于整合规模以下专业抽样调查方法制度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16(5):29-31.
[4]万舒晨,金勇进.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调研世界,2015(4):57-61.
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6
关键词 海洋大学 蓝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0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cean University
SUN Jianfu, SUN Peili, ZENG Ya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curriculum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 characteristic ocean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is to emphasize blue,science,innovation,adapt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sharing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urriculum provision,and so on.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Ocean university; blu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各校在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别。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学习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的培养方案,需要有蓝色课程和蓝色课程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蓝色课程,即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需要,是凝炼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人才的需要。
1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
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 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 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 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 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 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 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 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 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 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 结语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农、涉渔、涉海特色,密切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