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1

栏目设置:

论著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制开发 影像介入

医疗数字化 临床研究 质控监管 检验检测 器械评介

管理论坛 经验交流 使用维修 行业报道 信息视窗

优先发稿:

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章,可享受“指定刊期”的特别服务;省部级课题资助项目可“优先发表”。应在文中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基金(项目)编号。

撰写要求:

1.稿件要求:稿件应资料可靠、论点明确、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表述规范。稿件需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以及上述内容英文翻译(检验检测、器械评介、经验交流等栏目可不附英文摘要、关键词)。

2.文题:力求简明、反映文章主题,字数控制 20字以内,不设副标题,不得使用外文缩略语。

3.署名:作者每篇文章应注明各作者姓名,若作者分属不同单位,在姓名右上角标记单位序号;各作者单位(包括单位、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按顺序罗列于后。

4.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附简介。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学历(或学位),职称(或职务),研究方向(从事工作),E-mail。

5.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我们、作者等主语。

(1)研究报告、论著、临床研究、医疗数字化、影像介入、检验检测等栏目摘要撰写格式为报道式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 4部分。

(2)综述与专论、研制开发、器械评介、质控监管等栏目摘要撰写成指示性摘要或报道 -指示性摘要。即对文献内容进行某种提示或描述,只简要介绍文章研究的问题,或概括性地表述研究的目的。常见样式:提出(叙述、阐述、研究)……。应用……方法(原理、技巧),解决(证明)……问题。得到……答案。

6.关键词:每篇论文选取关键词 3~8个。

7.正文:正文中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 “1 ……”、“1.1……”、“1.1.1……”。

8.图表:图、表随正文列出,每幅图、表应附图、表题。表格统一使用三线表。

9.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中引用处以角码标出。综述不得低于 30条,论著不得低于 15条,其它文章根据内容不少于12条为宜。著录格式执行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投稿注意事项:

用于寄送样刊、发票的投递地址要准确详细(要含:省、市、区、门牌号、单位)。

向本刊投稿,即视为作者同意将该论文的著作权无偿转让我刊。我刊有权以印刷版、网络版、电子出版物或其他数字格式等单一载体或其组合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对该文汇编、复制、存档、发行、再许可使用以及网络传播等。

投稿方式:

登录杂志官网, 在网站在线稿件系统中注册、登录投稿。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数字摄影 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数字摄影测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整个测绘领域已有逐渐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测绘领域还存在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就数字摄影测量谈一下信息化测绘的相关问题。

一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1概念: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在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数字测量手段。

2相关技术

2.1航空数码相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通过不增加飞行成本而大幅度提高重叠度影像获取、匹配及三维重建的精度。

2.2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数码城市建模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这一技术是利用低空飞行为传感载体,将安装到旋转平台上的数码相机拍到的航带城区影像进行整体处理,生成城市立体影像拼图。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劳动量同时减少一些由于地理复杂带来的误差。

二 信息化测绘技术

1内涵:信息化测绘没有改变测绘的本质,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测绘就没有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信息化测绘不是替代数字化测绘,而是数字化测绘的新一轮发展,是数字化测绘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化测绘技术组成

2.1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

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是结合了空间同步、自动提取及传输移动实时信息等技术,作用在于整个测绘过程中对于热点数据的采集。由于采取多项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实时化和大众化。

2.2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有及时更新时态增量、地物变化信息以及数据保存等作用。由于这项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搜索及时以及能处理庞大复杂数据等优势使得整个信息化测绘的效率大大提高。

2.3数字化地图技术

数字化地图技术实现了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是将能满足条件的纸制地图利用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处理后将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输入电脑中,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这种地图具有保真、便捷等特性。

2.4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该技术为地面上GPS使用提供精确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及相关信息,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运输导航、城市建设及航空航天等

2.5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是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基础。

3信息化测绘的核心

信息的集成和管理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在测绘领域,由于空间信息获取速度快、信息获取量大以及空间测绘产品多样,如各种比例尺的4D产品(DOM、DRG);还有各类更新信息乃至专题信息,如何将这些原始影像高度集中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4传统观念突破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测绘的发展,数字真影测量技术的流程、组织奖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数字摄影测量中影像的“控制点库”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及意义,但随着真正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到来,新影像与已有正射影像直接匹配,这样一来“控制点库”的作用就不太大啦,因此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来考虑数字摄影测量问题。

三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信息化测绘的积极作用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随着数字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测绘体系正朝着信息化测绘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成全数字化与计算机结合,覆盖面积更广,应用范围更大得技术体系。在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大趋势下,完善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不断的有力的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2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有利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科技不断进步使得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不断自我完善。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基础,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基石,信息化测绘技术则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内容,总之,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将会为信息化测绘体系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理论平台,在对各种测绘技术中和整理后,信息测绘体系将会有建立起一个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符合了我国信息测绘的可持续发展。

3传感器进步为信息化测绘提供技术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已经突破数字摄影测量依靠控制点进行测量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将大大的提高传感器捕捉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从而减少控制点的复杂性造成的误差和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传感器不断进步下衍生出的各种传感技术将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

总结: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基石,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综上所述:信息化测绘解放整个测绘工作的劳动力,提高测绘效率应用前景广发,但是我国的测绘体系有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测绘。

参考文献

[1] 张祖勋,张剑清,张力.数字摄影测量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1):7-11

[2] 王金鑫,叶海翔,田高力,孙晓兵,当代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定位[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2007年.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

一、前言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其生产的“产品”是数据。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同时,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相对于生产制造业,具有批量小、复杂程度高、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数字化转型对不少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实验室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实验室战略、业务、研发、管理、服务、财务、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即可信任的数据,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而必须从行业整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场景。1.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尤其在推进生产、研发和贸易方面,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2.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数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领域,与检测息息相关。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疾控服务、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3.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行动协同等方面的诉求。三、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根据牵翼网2021年3月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实验室“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50.6%)、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49.4%)、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32.1%)、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22.2%)、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17.3%)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13.6%)。“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导致从源头上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技术负债”。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在这一点上,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实验室决策层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检测过程实时监控,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提高检测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实验室管理层关注无纸化,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出现超期、设备异常、耗材使用等情况及时预警;绩效管理;数据追溯等。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关注点是希望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选择扫描代替填写;借助系统帮助,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出错;与使用的其他系统,如OA、财务实现集成;实验室的IT人员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度可用;保障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经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此外,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此时,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优秀的定制化咨询,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项,有针对性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同时,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够为实验室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阵痛加以疏导,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四、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推荐路径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实验室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局部先行、管理预期、持续推进”的策略,从某些环节(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开始,充分建立内部信心,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提升转型成功率。1.总体规划。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数字化转型更应关注提升效率、服务体验、控制风险、客户管理、优化决策等方面,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形成新的业务价值。在摸家底阶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以完成包括业务流、质量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最终,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2.局部先行。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渐进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对于样品批量大、流转周期短、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应当考虑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伪手段。对于样品批量少、流转周期长、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场景不同,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持续推进,避免多头需求,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3.管理预期。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但决不是推倒重来。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出错率上升,反而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4.持续推进。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事实上,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对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转型首先“转心”,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才能驱动业务创新,完成变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认证协会.数字化实验室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认证协会,2020:2

[2]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3

[3]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1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工程 测绘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1 工程测绘技术的现状

1.1 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 GIS 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1.2 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

1.3 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GPS)

GPS 是美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 20 年,于 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加之美国SA 技术的解除,使得 GPS 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RTK (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 技术是在 GPS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 GPS 定位测量方式,是 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RTK 测量是将 l 台 GPS 接收机安装在已知点上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将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再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流动站的 GPS 接收机再利用 0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 技术由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来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级精度流动站的位置。RTK 测量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图根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电子地图。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成果快速的进行施工放样。因此,RTK 被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房地产测绘、数字化测图及施工放样等各种工作中。

1.4 数据库技术与 GIS 技术的应用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 GIS 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新技术应用的“热点”之一。GIS 作为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在面向21世纪这个信息社会里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

2测绘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

21世纪测绘技术归纳起来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和方向发展:1)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2)测量数据的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3)测绘数据的传输与应用实现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4)测绘的硬件设备实现人性化,国产化,智能化。未来测绘技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进步和发展:

2.1 GPS全球定位技术,随着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实时差分技术,CCD技术的应用,将随时满足静态,动态,高精度定位的需要,接收机将更轻便灵活。在土地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展,并且在偏僻地区不受限制,全天候控制到每个角落,同时,还将在水准高程控制,航测外业控制,地形测图等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2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监测网优化设计软件将得到进一步应用与推广,观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智能化,控制网的观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将走向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

2.3工程测量的数字化测绘软件的研发将进一步深化,将出现功能齐全,效率更高,使用更加灵活的软件系统。a.数字测绘技术与GIS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数字信息的采集通过数据转换直接进入数据库,实现一测多用,数据共享。将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为实现“数字城市”打下坚实基。b.数字测绘技术与工程设计施工相结合的软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将会有更新,更快的发展;为勘测,设计,施工建立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创造良好的条件。

2.4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部门都将建立各类专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工程测量,特别是大型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测绘,将要求从事土地勘测的单位更加积极地充分利用GPS高新技术,数字库技术,内外业一体化测图技术,扫描数字化技术以及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为各类专业系统的建立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并提供高效的技术服务。

2.5遥感技术手段RS的应用将更加普及,特别是从事高科技实施动态监测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部门,将运用RS对地面进行实时卫星遥感监控,特别是高分辨率0.2 M~2 M的遥感数据,将在监测城市化进程,扩展用地规模,查处违法滥占耕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6三维工业测量系统在工业设备的精密安装与定位测量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三维工业测量系统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在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大型物体外形测绘变形监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7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发展前景将更加广泛,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与GPS相连接,与激光扫描仪相结合即可制作三维地面主体模型,将会在众多领域如建筑工地,文物保护,建筑物维修,地形测量,汽车及飞机试验,刑事案件侦破,交通事故现场测量,安全监控,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2.8软件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形,中级人才充裕,初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欠缺,国际型、应用型的高级软件人才更为缺乏。目前国内软件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基本的软件工程管理,项目管理,质量和过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国际性软件项目合作技能,严重阻碍了测绘行业与国际接轨,难以将业务做大做强。因此,着眼未来立足眼前,要着力培养软件人才,打造具有本行业特色的软件英才,形成基础是软件蓝领,塔尖是既懂技术,又有项目管理能力的脱颖而出的高级人才。

3 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一个更加科学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工程测绘相关人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姜建慧,连镇华,付青松.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海峡科学. 2011(01)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具有功能协同、空间紧凑、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从而在城市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充沛的发展潜能。因其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常被称为“城中之城”。

二、工程概况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位于该基地西北侧,西临新昆洛高速,北接广福路,地块交通条件便利,用地地势平坦开阔。地下一层主要为汽车库(兼做人防物质库),电瓶车库和设备用房。一到五层为商贸市场,屋面为停车场。市场南北向每隔80米设一个12米宽的消防主通道(其中L单元与M单元、P单元与Q单元之间的消防通道为21米),消防车道净高大于4米,二层至五层连接体为连廊。消防通道把整个建筑分成十个部分,又通过过街楼把整个市场连为整体。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周边新建8幢一类高层,高层建筑通过连廊与市场联系紧密,有商务酒店、写字楼等,做为市场的配套用房(图一)。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总图1

三、设计思想

3.1规划调整

本设计对原有方案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原有方案提出了几点规划调整: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性、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秩序感,对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以下三点调整意见。

调整内容1.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在S-2、G-20、G-21用地东侧设计建设螺狮湾二期市场的M、N、P连接体块;同时考虑到控制性规划中空间视廊的延续性,在市场连接体块中设计了内部景观庭院,与规划中的西北角广场和中心湖组成一条中轴线,并通过椭圆形的玻璃体建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调整内容2.为了保证螺狮湾二期市场Q、R、T区块的建筑形态的完整性,与J、K、L区块相一致,以体现整个螺狮湾市场的整体性、秩序感,在不影响D-1用地的前提下,将原C-1用地东侧、G-24用地西侧的道路红线整体向东侧略做调整。

调整内容3.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在七号路上方设计建设螺狮湾二期市场的H连接体块;同时考虑七号路的交通功能需要将H体块的底层架空,底层净高保证大于等于5m。

3.2建筑功能分析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是一个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是批发。商品批发市场的商品交易流程存在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商家在市场内的店铺只展示样品和少量的货物,大宗的商品并不进入市场;其次,商家与客户下单以后,只有那些体积小、数量少的商品才会在店铺内现货交易,大宗的商品则由商家从仓库发往客户指定的地点或者指定的托运公司;另外,市场将配配完善的通信条件和通畅的金融服务,能够保证商家和客户的商品交易流程顺利进行。

四、建筑特点思考

4.1建筑形象与城市广场相互融合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位于新昆洛高速以东,广福路以南,新昆洛高速与广福路交叉口东南角为城市广场,设计中为处理好城市广场与市场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两者之间设计了两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采用逐渐向广场退台的型式,建筑与广场之间相互借景、互融共生;弧形的平面面向广场,两个弧形高层形成环抱的态势,围合广场聚拢人气;每组建筑点板结合,动静相宜、有收有放;通过以上建筑手法的处理,市场与广场之间相互融合、尺度适宜,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体现了海纳百川之势,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昆明城市的一个新地标。

中心广场透视

4.2强调商铺的均好性

市场东西两侧为商业服务配套,中心为均好性的摊位,利于商业气氛的积聚。避免死角铺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铺位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贯通与均好。

4.3市场与商务酒店、写字楼紧密结合

8幢高层商务酒店、写字楼和市场紧密相连,既提升了市场的整体形象,又为二期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配套用房,满足该地块的多种功能需求。

4南北商气贯通。

J、K、L、Q、R、T每个单元块内部南北向有一条6米宽和十六条4米宽的通道,单元块之间有8条钢结构连廊相互贯通,这些通道、连廊均延伸至H、M、N、P单元块,南北向通道、连廊使二期市场内部南北商气贯通。

4.5标准化的市场,

吸取以往市场的成功经验,如10000m2的标准块设置, 9×10米柱网,4.5×5米或者4.5×6米的标准铺面设置,方便使用。

4.6国际化的市场

设置外商接待,名特优新产品中心,市场金融结算中心等等更多的新功能,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市场。

4.7数字化的市场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昆明市场应当将传统的市场模式和数字化商业相结合,与时俱进,将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数字化建设,简而言之,分成四部分:

(1)、建筑空间的预留,比如辅房中金融网点的设置,商铺POS机接口,入口大厅中电子结算中心设置,电子商务功能网上交易中心设置等等。

(2)、管线敷设,包括宽带入户,无线网络的全范围覆盖,以及预留管线发展空间,使数字化商务无处不在。

(3)、标示的数字化,将市场的标示全程数字化,人性化,将数字导购系统与标示系统相结合,形成整体网络。

(4)、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即数字化市场的建设,将网络平台上的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一一对应,让虚拟与现实的完全一一对应,创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因此结合以上四点,我们在建筑功能上予以对应,设置相应功能,提供一个建筑空间,最终实现数字化,则要由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完成。

为适应国际化,数字化的现代化市场需求,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市场市场必须是功能创新的市场,其创新不能仅图形式主义,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又应充分适应昆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为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功能的需要,对本方案设计提出了建筑设计的市场商业的整体性、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秩序感,对原控制性构思,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使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德国建筑师弗兰.奥斯曼说“:设计一幢建筑意味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我们也要思考我们的责任,我们该为城市留下什么作品, 无愧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在尊重城市、尊重时代的一个探索和实践, 希望能给我们的城市、给市民、给生活提供更活跃的动力和生机,有利于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城市综合体专业研究报告

数字化城市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