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污染问题难易解决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长久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等,且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使用,大量的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城乡融合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能够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人数变少。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反而人们在农业生产时更加依赖于农药、化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农民秋收时会将秸秆等进行二次利用,作为能源使用,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之后,农民对秸秆转化成能源的需求减少,因而近年出现了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养殖方面,目前许多家禽的粪便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这也给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由于农村中饲养家禽数量的增多,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三)农民生活污染趋势加剧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且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设施,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难易处理,这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经常随意丢弃垃圾,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难度;二是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没有生活垃圾管理主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城乡融合发展既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城市为提升环境质量,城市的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如一些高污染企业迁至郊区或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也会被农作物吸收,加大了农产品污染的隐患。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或是没有将这些城市垃圾运回城市,使得农村堆放的垃圾总量增多。农村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遭到,气候也会受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源于当前环境危机,原有治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为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弥补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也是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负责。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发展,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层面的有机互动与融合,且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要避免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汲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以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融合等发展战略,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处的空间环境,鉴于农村原有生产方式、资源和能源使用方式、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环境治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具有复杂性,因此要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统筹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制定完善的人居环境改造方案,进而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为共同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要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最终依然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力量。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看到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树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平衡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村的收入,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是在充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如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2]。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理厂、绿化带等。此外,通过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还可以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

(三)以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应抓住机遇,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挥城市和农村现有的优势,只有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为乡村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环境与生计双赢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城乡融合视野出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十分复杂,以往单一依靠政府的治理方式很难实现治理目标,因此,要将政府和农民共同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平等主体,同时吸纳企业、社会等参与进来,形成最终的治理合力。首先,以合作治理理论为指导,发挥政府、村民、村委会、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前提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就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强调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详细规定广大农民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3]。社会组织包括环保协会等,目前环保协会要发挥自我监督和自我落实的管理作用,就应积极组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对农村的道路、公测、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洁,同时也可组织对村民环保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宣传教育活动,或是针对政府在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和治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政府层面则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借助政策、法律、制度、宣传、教育等手段,激发不同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发挥产业技术的支撑作用,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除了上述主体以外,市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导向,重点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龙头企业。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环保企业的恶性竞争,做好环境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工作,并将失信的环保企业拉入黑名单[4];二是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保设施技术标准,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产技术、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为相关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或是重点培养产业孵化机构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加以倾斜。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2

[论文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产业融合;产业枢纽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极影响的日益显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地要求城乡统筹,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因为,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变目前城乡产业分离的现状、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所以,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相关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

产业融合,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出现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预示着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革命的开始,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革。产业融合为我国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途径。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变革,突破城乡产业分立限制,打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塑造出新型横向结构,产生边缘、交叉产业,促生新的产业领域,产生新的经济式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聚集并释放出城乡产业内部所具有的潜力,拓展城乡产业的利润空间,可以解决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结构雷同的现象,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和农村被作为两个独立的板块,自成体系、自我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一方面,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两者形成明显反差。另一方面,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度不高,城市对农村起不到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产业的相互融合、分工协作、互促共进,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一体化发展。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劳动力严重过剩,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工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实行城乡联动,统筹城乡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加强农业还是提高工业或发展服务业,都不可能仅靠城市或农村就能单独完成。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思路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以现代农业理念破解农业难题,以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具体措施为以下四点。

1.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从而营造出新的就业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3.城乡产业融合会使城乡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统一的分配格局,使经济要素在城乡产业间进行统筹整合,并以产业链条为主导在区域经济范围内集中配置,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业和农村产业,使区域经济资源综合发挥效益,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本不足问题。

4.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的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构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城市化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方式要求的产物,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以产业作为依托,产业转移也必然要推动承接地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又为工业化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市场网络和组织体系。只有根据产业发展来给城市定位、建设城市,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才能使城市充满活力。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结合,构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构筑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将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这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产业、人口的集聚趋势和土地、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在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关系中,要把单纯依赖开发区(园区)发展制造业的思路,调整到依靠城市工业功能区和专业镇发展工业、促进产业集聚上来。

(三)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

1.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业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的用途在不断增加,所应用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它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机器制造业为农副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设备,使其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消化过剩的产能。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着产业融合的天然属性。

2.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多样性,可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的同构性。各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地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等次、程度、种类,形成自己的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利用“资源就在手头”这一天然要素的禀赋,大大节省成本。比如,农副产品具有数量大、份量重、易腐烂等性质,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可以减少损耗和运输费用。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3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只有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才能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十以来,江苏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南与北”,统筹“城与乡”,下好“一盘棋”。协调发展,成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这首恢弘的交响曲中的主音符。

以协调发展开创区域发展新格局。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苏南、苏中、苏北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作为“排头兵”的苏南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增长等方面成效显著。苏中地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跨江融合发展的通道基础得以夯实。苏北地区在苏南的帮扶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基础上,江苏正以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经济带为基本支撑轴带,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3+3”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让发展动能更强、质态更优。

以协调发展谱写城乡一体新篇章。按照“强富美高”新要求,江苏紧紧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乡”这块发展短板,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把“均衡”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产城融合等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入推进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一张蓝图画到底”,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城乡规划全域覆盖、村庄环境整治措施保护“乡愁”原味。制定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规划,将城市的自来水通过区域管网“达镇通村入户”,端平一碗“水”,普惠城与乡。

以协调发展下好南北发展“一盘棋”。“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站上新起点,江苏严盯下好全面小康这盘发展棋局的“胜负手”,吹响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进军号。省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拉长“短板”,填平沟壑。针对6大片区中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对贫困户准确识别、建档立卡,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对尚未脱贫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确保帮扶“红利”落在真正需要帮扶的人身上。此外,创造性推出五方挂钩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力举摘下经济薄弱村“老大难”帽子,使洼地变身增长极。

巨轮远航,惟有各方合力校准航向、把好舵盘,协调运作、均衡发力,方能冲破惊涛骇浪行稳致远。在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鼓作气向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江苏,定能开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全面小康的崭新局面。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城乡商贸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对策

协调度是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表述,通过研究协调度可以很好揭示隐藏在系统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深层次的作用规律(张仲伍等,2010)。协调度这一指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探讨城乡协调发展状况,众多学者结合自己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识从资源、经济、社会、人口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王富喜等,2009;高新才,2010;薛红霞,2010)。将协调度引入商贸发展,探索城乡商贸协调度演变在城乡统筹研究和城乡商贸发展研究中均尚属首次。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系统探讨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变化,定性和定量研究商贸资源在河北省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市场一体化,推动河北省城乡互动发展等创造条件。

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购买能力,从而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不断提升,增幅较大。201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543元;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81元。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表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平均涨幅为12.30%,农村平均涨幅为12.31%,城乡涨动幅度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城乡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4011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306369个,成交额4430.60亿元。大型商业市场由中心城市不断通过连锁方式向周围郊县转移。2012年,农村地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27个,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9.5亿元。消费品市场十分繁荣活跃。2012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001.4亿元,增长 1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152.6亿元,增长 14.7%。此外,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的“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等多种举措使得城乡市场规模,尤其是农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城乡商贸一体化的发展。

(三)商业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多元化

河北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市级、县级商业企业利用货源和管理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加盟等形式,建立分店、连锁店、批发点,通过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市场延伸,提升和带动农村市场管理水平和层次。目前,河北省已初步确定了武安等56个试点县(市)及河北好日子集团等98家试点企业。在商品交易手段上,目前在河北城乡已形成批零兼营,经销、代销、包销兼产销一体经营,市场内交易、市场外交易兼营,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兼营等方式。

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省经济年鉴(2004~2013)》、《河北省统计年鉴(2004~2013)》、《中国商业年鉴》以及河北省统计信息网、河北省商务厅信息网,此外还有大量数据分别来自河北省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政府及民间学者的研究分析报告、抽样调查数据、专题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乡商贸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主要原则(王君,2012),选取2003年~2012年反映河北省商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规模的数据资料建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城乡人口数量(X1,Y1)、消费品零售总额(X2,Y2)、居民人均纯收入(X3,Y3)、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4,Y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Y5)、电话用户数量(X6,Y6)、固定资产投资(X7,Y7)、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率(X8,Y8)、邮电处所个数(X9,Y9)、通车里程(X10,Y10)、商服就业人员(X11,Y11)等11个指标。依据上述指标分别建立城镇和乡村两个体系,用以确定城乡商贸协调度。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镇和乡村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对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程度进行测算。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评价体系中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张萍等,2006)。这种方法可剔除多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便于对城镇、乡村子系统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两个系统10年的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系统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k个因子作为主因子。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测算出前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Ak1、Ak2……Akk,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代入以下公式,求得各主成分(或主因子)得分fk:

fk=Ak1 X1+Ak2 X2+Ak3 X3+……+Akp Xp (1)

式中Ak1、Ak2……Akk表示第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X1,X2……Xp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各主成分得分运用以下公式计算系统综合分值Fi:

(2)

参考诸多系统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依据经济学中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构建系统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如下:

(3)

I为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一)计算过程

依据上述研究方法,将搜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2003年~2012年城镇与乡村各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

从表1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它们分别以91.559%和88.986%的精度体现了原始指标体系。因此,针对城乡两个子系统,分别选取城镇人口数量(X1)、城镇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X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X3)、乡村人口数量(Y1)、乡村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Y2)、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3)作为两个系统的主成分。各指标的特征向量如表2所示。

将两个子系统中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指标代入公式(1)中可得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中各主因子的得分fx和fy。以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作为系数,和主因子得分一起代入公式(2),即得到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的综合得分FX和FY(见表3)。依据计算出的综合分值绘制10年间的分值变化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显示出,城镇商贸和农村商贸综合分值在近十年内总的趋势均为上升,但从上升趋势上看,城镇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值基本随直线变动,而农村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城镇商贸子系统各指标内部发展变化较农村更为协调。为了更加明确城乡商贸发展的协调状况,将测算出的城镇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与农村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分别代入公式(3),测算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I (见表3)。依据表3中河北省2003年~2012年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绘制城乡商贸协调指数变化图,如图2所示。

(二)协调度结果分析

协调度的变化区间一般为[-1.414,1.414],它的大小是由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决定的。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张晓东等,2001),根据协调度指数的变化,把协调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为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都大于0,表明两系统都在优化发展,呈现总体最优。二为调和类型,协调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中有一个值小于等于0,表示该系统发展水平下降,由于协调指数还为正值,说明衰退系统短期内还可以接受,如果长期有可能阻碍系统发展。三为不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在[-1.414,0],综合发展指数都小于0,或者有一个小于0,前者为严重不协调,整个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后者是由于一个系统衰退时间较长造成的。

综合上述划分原则,河北省城乡商贸在2003年~2005年间,协调指数为负数,城镇和乡村商贸综合发展指数均小于0,表明在这几年整体协调度不高,甚至出现一度失调的状况。2006年协调度指数>0,城镇综合分值

从统计数据上分析,2003年~2005年间,虽然河北省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在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的增长以较大形式转化为银行存款,未能得到充分释放,购买力在这几年间显著偏低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城乡商贸综合协调程度偏低。2006年伊始,围绕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河北省全面推进“农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对农村市场按“农家店”建设规范,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改善消费环境。在2006年一年间,河北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万家,有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得到商务部重点扶持。2007年以后,河北省城乡市场均衡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市场发展不断提速,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扩大,与城市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商贸协调发展。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期内,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呈“S”型发展态势。受政策调整、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影响,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度在2003年~2005年间曾一度失调,2006年进入初步协调阶段,2007年以后基本进入协调发展阶段。

(二)具体对策

1.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具体做法如下: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建立农户贷款激励机制,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商贸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2.统筹城乡商贸规划,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商业网点是发展农村商贸业的基础设施,以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是发展河北省农村商贸业的前提。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可采取发展与城市商业对接乡村连锁商业网点(易开刚,2010),在坚持新型农家店建设标准不降低、经营管理不走样的同时,放开对新型农家店数量和布点的限制,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村小卖部通过改造成为新型农家店。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消费环境质量和市场档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城乡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交通和航空港建设,加快区域内交通联络线、县及农村社区城乡公路网络建设,为物流、商流、信息流提速,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不仅方便城乡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有力地促进城乡居民融合,而且也为农村物流、商流、信息流顺畅流动提供交通通信网络。交通的现代化渠道保障,大大促进农产品流通。其他设施配套应将城乡作为整体,发展城乡统一的供水、排水、能源、通讯和环卫等基础设施网络,统一配套教育、卫生、文体、商贸、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适当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批商贸购物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区,专业商品市场,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区域性影响的新型商业中心,形成通畅的双向流通渠道。

4.将城市零售网络和批发网络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流通网络的整合。城乡零售网络体系的整合需要在“农村与城市零售网络共享消费品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同时,使“城市消费品与农村产品共享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 积极倡导大型连锁超市、商场等到农村安家落户,将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引入农村商贸建设中(张玉双,2011)。城乡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引导城市批发企业通过发展自由连锁建立农村零售网络,通过消费品采购和配送系统将消费品送到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批发企业也可以通过采购和配送系统将优质农产品送到城市市场。通过城乡零售网络体系、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实现城乡市场互动融合协同 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等.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2)

2.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6)

3.高新才,魏丽莉.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

4.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J],2010.24(8)

5.王君.长株潭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张萍,严以新.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港工技术,2006(12)

7.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5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2、提高合力推进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一体化 金昌 武威

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金昌和武威两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抢抓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根据金昌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甘肃实施“组团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7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本文就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1.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金昌—武威经济区(以下简称“金武经济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范围包括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武威市人口1815054人,金昌市人口464050人,2010年两市人口22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22﹪。金昌市与武威市原来同属于武威地区,有着悠久的一体化发展历史渊源。1981年,在行政区划调整中经国务院批准,金昌从武威地区分化出来,成立为独立的金昌市。两市地缘相邻,自然地理相连,同处河西石羊河流域绿洲盆地,区域经济具有一体化合作与发展的良好基础。金武经济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产业优势互补,历史渊源相同,文化多元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是经济、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金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有色金属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镍、钴、铂族贵金属生产及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国家级沙产业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近年来,随着两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关联日益紧密,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更趋成熟。“十一五”期间,金武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39.28亿元,占全省的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273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逐步实施,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金武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省委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推动金武经济区组团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金武两市党委和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经济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要素流动、产业关联、社会融合不断扩大,一体化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综合优势,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区域功能组团和联动发展。

2.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定位

《规划》指出,坚持把金武经济区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功能组团和整体优势,提升经济区的战略优势地位。金武经济区建设要以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国家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多元文化相融发展的繁荣区为战略定位。依据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主轴,以金昌市金川区和武威市凉州区主城区为中心,以主要交通通道连接的县城、重点建制镇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体系,构筑“一带携领、两核互补、点状集聚、重点突破”的点轴式空间开局。按照“前五年夯实发展基础,后五年提升水平大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资源同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社会相融的一体化发展创新示范区。

3.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围绕空间开局,合力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

要围绕点轴式空间开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体谋划金武经济区交通网络架构,打通公路、铁路和空中连接通道,强化与新疆、内蒙古、青海以及宁夏的交通联系,提升金武区域通枢纽地位。一是强化内部交通衔接。尽快建成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规划建设区内公路,推进两市县乡公路连通及等级提升,加强区内公路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合力建设外联通道。加强区际联系,提升改造与兰西经济区交通通道。加快徐古、营双等高速公路建设。对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改扩建。加快建设兰张三四线、干武二线、金阿等铁路,努力形成以武威、金昌两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铁路运输通道。推进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建设。适时建设武威机场,拓展对外空中通道。三是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制定区域公交发展战略,加强凉州、金川等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县城及重点城镇客运站建设,促进公共交通网络向乡村延伸,实现公共交通与公路交通的有机衔接。

3.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合作建设产业创新发展区

要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构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合作建设产业创新发展区。一要构建“一区多园”工业布局。强化产业集聚,以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引领其他产业园区发展。加强产业园区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色,打造共同优势,形成“一区多园”工业布局。二是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金昌国家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载体作用,突出金川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工业。依托优势资源和企业,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产业,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四是联手共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金武经济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优势,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发展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和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3.3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联手创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金昌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之一,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两市要统筹城乡人口、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联手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水平。三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村发展纳入到城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加快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武威市要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

3.4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多元文化相融发展的繁荣区

金武经济区文化同源、民族文化多彩、多元文化相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映。要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抓住创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发挥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为重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一是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突出佛教文化、汉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骊靬文化、民间民俗地域文化的宣传,提升文化品位,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金武经济区文化品牌竞争力。二是加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合作。依托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点打造以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祁连风光、大漠风情和天祝藏乡等为特色的生态风情游,以金昌等为重点的现代工业观光和科技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把“中国?马踏飞燕—金武游”作为旅游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培育建设。三是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两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广播电视节目合作互融机制,共同承办重大文化活动,带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

3.5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通力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两市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共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高效节水示范区。二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合力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三要继续深化绿洲生态建设。以主干渠路为骨架、农田支渠和田间道路为支架,提高农区林网覆盖率。围绕国道、省道、县乡等四级道路,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3.6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规划》落实

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配套、组织协调和规划实施,为金武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和两市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金武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领导。二是建立市长联系会议制度。落实省领导小组确定的事项,议定两市重大合作事项,制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制定有利于促进金武经济区产业配套、协调互动的支持政策。四是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两市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社会和民间力量促进金武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社科课题: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