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安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是否有益于粮食安全,或者说,耗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格局是否是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若不是,那么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本文将通过对粮食需求结构、产品需求弹性、城乡居民消费特征、饲料转化率以及消费习惯因素的考察来判断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1.1粮食需求结构转变可能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内在冲突。
1984年以来,我国人均谷物消费呈下降趋势,消费结构发生明显转变,即人均谷物消费大幅下降,而人均肉食消费、水果、植物油、蔬菜、蛋、奶、鱼类等消费大幅上升,对畜产品消费带来的间接粮食消费对直接粮食消费具有替代作用。粮食直接需求下降,但间接需求日益上升,间接需求又主要体现在对饲料粮的需求上,而饲料粮的供需缺口在近些年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工业用粮的增长,结果我国粮食自给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从100%以上降低为2012年的97.7%,于是就产生了饲料粮需求不断上升的压力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恶化的认识。粮食需求结构的转变使得对粮食总量需求上升,不断地逼近和突破粮食供需平衡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居民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主要由猪肉与禽蛋等耗粮型畜产品构成,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就表现为如何满足居民对这部分增长的间接粮食需求,换言之,满足了该部分粮食需求粮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肉鸡为例,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9年,我国肉鸡的国内产量由618.4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1210万吨,而与此同时,肉鸡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由4139吨上升至573374吨,也就是说肉鸡产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结果只能使粮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因为消费者需求的是耗粮型畜产品,而社会却要提供更多的节粮型畜产品,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种资源浪费与要素错配;政策之于现实只能是“南辕北辙”。
1.2通过降低耗粮型畜品种的养殖数量,的确可以减少对饲料粮的需求,从而使口粮得到保障。
正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对饲料的大量需求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在未来粮食增产的大部分将主要作为饲料,并且后者将成为带动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饲料来源瓶颈,在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如牛羊的养殖主要以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而农区草原面积又呈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禁牧等因素,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尽管近些年提倡通过发展牧草、苜蓿等种植业来扩大牛羊等的养殖规模,但是,目前这些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各方面发展十分不成熟,尤其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因此比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市场风险还要高,对于传统的粮食作物而言,由于既可用于口粮、亦可用于饲料粮或工业粮,种植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发展进行自由处置,或是满足口粮需要,或是换为货币需求,对产品具有自由选择权,显然这些优势是牧草产业不具备的: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和低产出特征,种植业的比较利益日渐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消减,如果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再进一步减弱,这对种粮积极性和种植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据资料显示,尽管人口在不断增加,但居民对直接的粮食消费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尤为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只能进一步得到增强。所以,尽管人口增加产生粮食刚需,但现有人口对直接粮食消费需求的降低以及粮食间接消费对直接消费的替代可以弥补新增人口对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
1.3从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的特征来看,城镇居民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较强,即价格小幅度的上升(下降)会带来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上升)。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结果必然降低耗粮型的猪肉、禽蛋产品供给,那么,这些产品价格上涨,考虑到敏感的需求弹性,产品需求将大幅下降,结果畜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对饲料需求下降,最终负面影响将传导至种植业。同时,城市居民对间接粮食的消费弹性表现为正常品需求,也即间接粮食消费相对于直接粮食消费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因此,在我国居民对耗粮型畜产品消费偏好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条件下,也即不同畜产品之间缺乏替代弹性时,人为地限制耗量型畜产品产量会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和粮食总产量,不仅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畜产品价格上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恶化。所以,提倡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必须考虑相关产品的自价格弹性以及交叉弹性的影响。另外,从对饲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来看,生产奶牛、鱼、肉鸡、蛋鸡是最经济的,生猪居中,而肉牛、肉羊是最不经济的。以饲料转化率为例,效率较高的是鱼和肉鸡分别为62.5和41.7,而肉牛和肉羊分别仅为11.1和12.5。反刍动物对牧草、秸秆等农作物的副产品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如果品质较差,这些饲料难以维持反刍动物的需要,还必须补充一定量的饲料粮。这说明牛羊等所谓节粮型家畜,由于其对饲料、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较低,对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因此其对粮食的节约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再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对前者的负面影响较之禽类及其他牲畜更严重。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之后,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方式应进行更细致和深层的考量。
2实证检验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一般可检验的计量模型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1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与评估有很多种方法,比如FAO的营养摄入评价法、朱泽的4指标简均法、徐奉贤德5指标简均法、马九杰的5指标加权平均法以及高帆的“横纵联合法”等,但总体而言,学界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多侧重于供给层面,而需求面往往被理解为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作为解释变量进入实证模型中,显然这是有失全面性的。因此,在借鉴已有文献基础上,同时结合本研究目的,本文选取粮食产量波动系数(0.3)、人均粮食占有率(0.2)、恩格尔系数(0.3)以及粮食进口贸易依存度(0.2)四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用于测度粮食供给安全水平,而后两个指标则反映粮食需求安全,括号里的数据代表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2.2解释变量的选取
核心解释变量包括耗粮型畜产品比重(主要指猪肉、禽肉及禽蛋产量占全部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之所以选择耗粮型畜牧业相关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是因为如果本文能够证实耗粮型畜牧业比重的上升能够为粮食安全带来积极影响,那么其比重降低就必然给粮食安全带来相反的影响,进而,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就会不利于粮食安全。同时,采用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指标还可直接观测其对粮食生产及安全的数量影响。根据前述理论分析,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应与粮食安全正相关,因为前者可通过对饲料粮的需求拉动粮食生产;而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弹性与粮食安全负相关,即弹性越大,当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升时,需求以更大程度下降,结果产品总收益下降,打击畜牧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可能对粮食需求及其产量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价格弹性=畜产品消费增长率/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在对模型进行估计时,分别采用全国样本和地区样本进行检验,对于后者的具体划分,通常的一种做法是将我国畜牧业生产划分为六大区域: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华中、西南、西北,本文依据不同区域对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特征和粮食产量高低将这六大区域进行合并,组成两大类区域,即将华北、华中和东南沿海合并为同一类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对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和生产集中,而且也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三大地区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70%;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共15个地区;余下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合并为一类,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由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检验,并且各变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具体而言,第一,从全国来看,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每提高1%将对粮食安全产生0.21%的积极影响,即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由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可知,该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大小为-0.1247,即需求弹性每增加1%将导致粮食安全水平下降0.12%。这说明就全国整体而言,耗粮型畜牧业产量下降将不利于粮食安全。从各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所选四个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其中,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0.14,这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间接需求的日益增加不仅没有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为后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第二,从划分区域情况来看,对于一类区域而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正影响,该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带来粮食安全0.3个百分点的提高,畜产品需求弹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0.14。另外,控制变量的影响与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十分类似,均表现为与粮食安全正相关。不仅如此,通过与全国样本比较,发现大部分指标在对一类区域中的影响更大。第三,从二类区域的估计结果来看,与全国和一类样本估计不同的是:其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系数为负值,说明对于该类地区,降低耗粮型畜产品比重更有利于粮食安全,换言之,在该区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对粮食安全大有裨益。其二,在二类区域中,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负相关。这说明,在该区域面临资源瓶颈下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日益高涨的粮食间接需求,从而导致该区域面临粮食安全恶化问题。
3结论与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2
1.1钢筋笼偏移或变形
钢筋笼在安装放置时桩位定位不牢,相关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在外力或自重作用下钢筋笼就很容易发生下沉或中心偏移。一旦发生中心偏移或下沉现象,需要将钢筋笼重新吊起复位安装。要有效防止钢筋笼偏移,就要在钢筋笼吊装定位时做好固定措施,把钢筋笼和垫木固定牢靠,确保回填土充分夯实。另外,在浇筑混凝土时操作不当的话会导致钢筋笼上浮。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做好防挂措施,灌注混凝土时采用慢速灌注,尽量保证导管中心与钻孔中心对准。如果是因为钢筋笼过轻导致的上浮,则需要在导墙上设置锚固点并焊接固定。钢筋笼变形是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中最常见的技术问题之一。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钢筋笼制作不规范或者吊装过程中操作失当。具体包括钢筋笼成型平台不平、未用卡板控制尺寸、没有按规定加设固定杆、箍筋间距过大、吊点设置不合理或未设加强筋等情形。要避免钢筋笼在吊装过程中发生变形,必须严格执行钢筋笼安装制作规定,在平台上完成捆扎成型,加设加强筋,确保钢筋笼强度,吊点要分布均匀,至少有4个捆扎点。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钢筋笼发生严重的扭曲变形,必须拆解重新制作,坚决不能继续使用。
1.2灌注水下砼时发生断桩现象
灌注水下砼发生断桩现象也是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一般是由于灌注时导管脱落或接头密封不好,泥浆进入导管,或者导管埋置过深、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前期灌注的混凝土发生凝固等原因导致。断桩现象会严重影响桥梁施工质量。要避免出现断桩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灌砼前需要对导管进行漏点检查并进行抗拉试验,以防止渗漏;要根据石料最大粒径和桩径确定导管直径,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在灌砼过程中,严格控制导管埋置深度,最好在3m左右;如果灌注时间过长,为防止先期灌注的泥浆硬化堵塞导管,要使用缓凝剂;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保证施工材料充足、设备运行正常并有备用,以防止因设备和材料问题导致灌注中断。
1.3基础发生滑移或倾斜
该现象常见于山区施工,主要原因是基底承载力不均匀,导致基础向承载力小的那一侧倾斜滑移。山区地势高低起伏,要防止发生基础滑移倾斜就要尽量避开斜面。如果确实无法避开,就要进行锚固处理。对于处于倾斜岩石上的基础构件,要防止产生滑移,可内开倾斜台阶,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采取地基加固措施增强地基承载能力。对于已经发生的基础滑移和倾斜现象,可采取钻孔注浆的方法提高地基强度和防渗性能,以保障地基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1.4预应力张拉异常
预应力张拉异常现象是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之一。锚扩建板变形、梁起拱、锚夹内滑出、油泵声音异常等情况都是预应力张拉异常的具体表现形式。导致预应力张拉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张力过大、锚垫板位置偏移、千斤顶回油过猛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预应力张拉异常。可靠有效的锚固施工是防止预应力张拉异常的根本措施。要保证锚固可靠,必须选用质量合格的锚具、夹具,同时保证锚垫板面与孔道中轴线垂直,并加以焊接固定。
1.5浇筑过程中预应力孔道漏浆或堵塞
在浇筑过程中,波纹管破裂、接头不牢固都可能引起预应力孔道漏浆,严重时还会堵塞孔道改变摩阻系数。所以在安装波纹管时,波纹管接头、锚垫板接头都必须进行密封加固处理。浇注混凝土时应避免振捣棒直接触及波纹管,电焊时要防止电火花烧穿波纹管壁。为提高安全系数,可在波纹管内套用硬塑细管。在浇筑完成拔出导管后,应尽快使用高压水冲洗管道,防止残余混凝土凝固堵塞管道。
1.6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
压降时,孔道内有积水或残留物、锚具位置预应力筋间隙漏浆、水泥浆质量不达标、或者压浆压力不足等都会引发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现象,从而降低预应力筋与梁体砼之间的粘接力,并导致预应力筋氧化锈蚀,进而缩减预应力梁寿命。要防止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现象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孔道清洁,压浆前清除杂物,并用压缩空气吹净积水。发现冒水、漏水现象要及时堵塞。灌注前还要用棉花、水泥浆等将预应力筋间隙填塞以免冒浆损失压力。严格控制水泥浆质量,确保其膨胀率和稠度合格。
1.7现浇梁体模板出现问题
在现浇梁体时,模板经常会出现扭转、偏移、接缝错位不平整、中芯模上浮、底模架变形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支架设置、模板支撑受力、底模高程等都可能引发模板问题。在实际施工中,要保证支架牢固固定在平面上,模板材料要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并用定位箍筋捆扎结实,模板大小要附合施工需要,确保充裕的工作宽度。铺设底模时,要设置预拱度,底模要与格栅垫实,与支架梁密贴,保证底模的光洁度。在浇筑时,要均匀浇筑保证模板受力平衡。
2关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的探讨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桥梁施工的特殊性,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协调工种多、建设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材料及设备多等特点,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要求更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危害更大。要做好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首先要高度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设立配套的奖惩制度,将安全保障措施和任务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其次要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如防火、防盗、防爆、高空作业、用电安全、机械设备检查等。
3结束语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糕点行业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规范我国糕点行业生产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以提高我国糕点行业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糕点是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等工序制成的食品,一般可将糕点分为中式糕点和西式糕点两大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糕点消费量将迅速增加;国内焙烤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糕点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并且较快地渗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中。
1糕点行业质量安全问题及危害性分析
1.1执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由于糕点食品种类繁多,行业发展速度快,标准难以统一,标准比较落后的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中式糕点,由于地域广泛,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各有特色,差别很大,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严格规范,现有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更新和细化。但随着近年来对食品标准的重视,糕点标准也在迅速改进之中,如相关的新标准GB/T20977《糕点通则》已于200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将取代一系列旧标准。新的面包标准GB/T20981-2007也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替代已经采用16年之久的旧标准。《食品馅料》等标准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不久将实施。虽然部分标准出现滞后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糕点生产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质量标准都已远高于现行标准,甚至高于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小型糕点企业和小作坊在执行标准问题上难以控制,无标生产和不按标准进行生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1.2微生物超标问题
糕点类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含水量,是微生物的天然优良培养基。除大中型糕点企业已建立具有良好操作规范的现代生产线外,占绝大多数的小企业、小作坊和大部分中式糕点企业主要采用手工制作,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生物性污染。特别是现做现卖式和小作坊式企业由于硬件设施条件不够,卫生意识淡薄,微生物污染严重。作为糕点主要原料之一的鸡蛋,是沙门菌的主要来源,部分企业和作坊由于所使用的原料蛋未经挑选、清洗和消毒,很容易造成糕点中沙门菌的污染。此外,霉菌污染和霉菌毒素超标也是糕点食品中的主要危害之一。
1.3油脂酸败问题
油脂是糕点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是决定糕点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糕点制作成本中占比重最高的部分。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质量较低的油料,甚至许多不法企业和生产作坊采用或部分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业油脂、回收“地沟油”等生产糕点;另一方面,许多糕点,特别是中式糕点没有采用现代化包装技术,甚至长时间以散装形式销售,容易使糕点中的油脂在自然环境中产生酸败、酮、醛类物质大量产生,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1.4防腐剂超量、超范围使用问题
糕点类食品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在生产和销售中很容易污染微生物,特别是霉菌的控制是糕点的一个难题。控制糕点中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操作规范,进行完整的包装,并辅以少量的防腐剂对可能感染的少数微生物起抑制作用。生产企业由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往往过量添加允许范围内的防腐剂,甚至私自使用禁止在糕点中使用的防腐剂,如苯甲酸、苯甲酸钠、富马酸二甲酯等,来达到保证糕点货架期的目的。
1.5铝含量超标问题
膨松剂是糕点类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添加剂之一,特别是以松软为主要特点的糕点食品。
目前,我国标准规定允许应用于糕点中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磷酸氢钙和酒石酸氢钾。但部分厂家为保持良好的口感和节约成本,经常加入甚至过量加入在糕点中禁止应用的硫酸铝钾、硫酸铝铵膨松剂,造成终产品中铝含量超标。
铝含量超标是导致糕点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标准中规定,面食制品中铝的限量为100mg/kg。铝含量过高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记忆减退,视觉与运动协调失灵,严重的会对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产生影响,引发老年人痴呆。正在成长和智力发育过程中的儿童,过量食用铝超标食品会严重影响其骨骼和智力发育。
1.6色素使用问题
糕点是色素应用最普遍的食品行业之一,除了糕点主体需要适宜的色素以得到所需要的色泽外,色素对蛋糕装饰加工尤为重要,鲜艳的色泽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刺激食欲。其中,对人体潜在危害最大的人工合成色素,在糕点中基本上都在应用。
我国标准中规定,人工合成色素只能应用于糕点的彩装和中式糕点中的红绿丝,而且对于应用限量具有严格规定,严禁用于糕点主体。有的不法生产企业和作坊甚至使用更便宜的工业用色素。
1.7甜味剂的使用问题
甜味是糕点类食品的一个重要特点,绝大多数糕点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都要使用蔗糖或其他甜味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甜味剂基本上都允许在糕点中添加,但有一定限制。部分甜味较重的糕点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超量使用价格较低的糖精钠及甜蜜素等甜味剂;另外,部分糕点中可能加入甜味素(阿巴斯甜),但没有在标签上注明,或者使用“蛋白糖”等易误解的不规范标注,使苯丙酮尿症(PKU)患者在食用后受害。1.8反式脂肪酸含量过高问题
糕点加工过程中,为了制作出细腻柔软的蛋糕口感,常加入大量甚至超量油脂,如蛋糕油、起酥油、奶油和人造奶油等。如作为添加剂的蛋糕油只要用到面粉量的0.5%左右就能起到稳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多数蛋糕房通常加到8%左右。因为这样才能轻易地令蛋糕变得更为顺滑、松软,也更容易成型。除纯正奶油外,其他3种油脂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特别是标称的奶油蛋糕,目前大量厂家都采用价格远低于奶油而又更容易保存的氢化植物油(即人造奶油)来代替。目前已经明确,过量的反式脂肪酸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增加患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诱发妇女患Ⅱ型糖尿病和造成大脑功能衰退;干扰婴儿必需脂肪酸代谢,影响生长发育。美国自2007年1月起,已强制要求所有包装食品业者,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2%。我国还没有对反式脂肪酸的限量做出明确规定,但已开始着手制定检测方法标准。
2应对措施及建议
2.1加大对糕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根据糕点的生产工艺和现有生产水平,为保障糕点食品质量安全,除应加强对非食品级原料的监督查处力度外,还应加强的监督项目包括铝、防腐剂、色素、过氧化氢、反式脂肪酸等指标。目前,糕点食品的质量安全危害尚未被充分重视,通过提高糕点监督抽查的频次和力度,可以及时掌握糕点食品质量状况,督促大中型企业关注和维持自身产品质量,稳定主导地位产品质量和引导消费,还可以督促地方部门对小企业和小作坊进行治理的强度。
2.2加强相关标准制定
目前,糕点相关标准还存在一些欠缺,如在国际上已经引起广泛重视的反式脂肪酸的限量问题,作为其主要来源的糕点目前还缺乏相关检测和限量标准;在糕点中应用逐渐增多的纳他霉素尚无检测方法标准,其限量标准在监督和监测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些产品标准,特别是中式糕点还存在标准老化和可执行性不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修订。
2.3加强对糕点相关原辅料的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力度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和小作坊,糕点食品行业具有原料专用化较强的特点。通过对糕点相关原辅料的管理和监督,对提高糕点食品的总体水平,特别是保证中小型糕点企业和糕点小作坊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大对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和整治
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不但数量众多,也是糕点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梳理和整治,对严重不规范和非法生产者进行淘汰。进一步探索实施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如加强对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负责人的糕点食品安全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区域性协会自治等方式,对规范或比较规范的生产者进行引导。
3参考文献
[1]王学政,王启贵.中西糕点大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4
1.1违禁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
符合国家标准的保鲜剂、储藏剂通常价格相对较高,与之相比,一些违禁化学剂的成本则较低。例如,一车10t的蔬菜,用冰瓶的储藏成本为35元,用风筒的储藏成本为80元,但如果用甲醛来保存,成本约为3.5元[1]。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不良商贩在运输途中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充当保鲜剂、防腐剂,不仅破坏了农产品原有的品质,甚至会导致农产品产生一些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保鲜剂、储藏剂的超标使用
在流通领域内使用的保鲜剂、储藏剂,其用量和残留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过量使用往往有害无利,以荔枝、龙眼这类水果为例,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并不会引起质量安全问题,但过量使用则会导致食用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其肝肾的代谢功能会受到损伤。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已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我国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大多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往往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过量使用保鲜剂、储藏剂会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从而为害到消费者健康。
1.3生物毒素的为害
生物毒素是食用农产品的三大为害之一,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高脂肪、高蛋白或高淀粉类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生物毒素的污染。生物毒素还会通过作为饲料的农产品进入动物体内,从而影响动物健康,而人类也因为食用了这类农产品而受到生物毒素的威胁。生物毒素主要产生于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和储存环节。食用农产品流通对温度、湿度、储藏方式等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条件相对落后,在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对生物毒素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
2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从流通主体角度分析
①从业者文化水平低,责任意识淡薄农业从业者是食用农产品的流通主体,但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下问题更为突出。受科技文化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限制,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追求仍简单地停留在数量层面,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从业者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不足、责任意识淡薄,加大了食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②从业者盲目追求利润在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一直较高,流通环节的自身特点、设施落后、损耗严重等都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最终价格中占较高比重,生猪、肉鸡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13%和23%,而蔬菜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更是高达5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2]。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从业者们通常会违规使用保鲜剂、储藏剂等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以此来提高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
2.2从政府角度分析
①农产品政策、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很不完善,在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产品相关标准所占比例不到10%。以蔬菜为例,目前我国常用的蔬菜有12类89种,但其中拥有质量标准的却不到20种[3]。此外,我国在批发市场、冷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政策扶持也不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发展,影响了流通先导功能的发挥,还加大了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成本负担。②政府监管方面存在漏洞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我国开始了由卫计委、农业部门、食药监总局共同负责的综合监管模式。农业、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均在自己的领域内设立了具备一定检测检验条件的机构来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4]。但在某些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力不够、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仍然不能真正有效实施。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监管部门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存在缺陷,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监管的力度。③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虽然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形成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其中仍有不少逻辑缺陷,比如《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存在衔接协调问题。我国法律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立法和质量标准的建设,对于法规、标准的可执行性考虑不够,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监管体系的建立,但忽视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体系背后的管理信息不及时和效率低下等问题[5]。
2.3从流通形式角度分析
流通形式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毒素产生的概率与数量,而生物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且不可逆转的。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农产品上喷洒保鲜剂和储藏剂,从而影响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解决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参与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文化水平
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普通农业从业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水平。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送法下乡、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撒网式的广泛宣传。对于特定的农业从业者则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比如对于农业流通领域内的管理者要加强生产管理系统技术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对于农民、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要正确引导,努力解决目前制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有关的学科专业的建立与发展,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业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向知识型、信息化方面转变。
3.2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改善流通形式
流通形式的改善,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食用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等,降低流通过程中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我国应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强化食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比如加强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改变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内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的局面;完善物流技术标准,保证农产品流通监测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内推广认证工作,如种植养殖领域内的GAP认证,加工领域内的HACCP认证,产地和产品领域内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3.3加强政府与社会监管,逐步形成社会共治
首先,完善政府监管需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加大行动的执行力。我国在食品质量监管方面的“大部制”改革已经开始,今后要真正做到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权力制衡,逐步建立起明确的约束机制与激励制度。其次,需要加强监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有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结合政府、媒体、行业协会和消费者4个方面来共同监管食品质量安全[6]。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一家,而是社会各团体、群众的共同职责。一方面,媒体等机构需要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对监管过程中的行为积极进行披露、报导,承担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消息传递的桥梁;各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协会、组织也需要积极做好质量监管的社会监督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对发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勇于举报,逐步形成以政府监管为主,消费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
3.4完善流通环节的法律、制度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桥梁建设;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 abstract 】 with the highway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ecurity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merges. How to carry on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afety management is the modern brid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top issue facing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means, i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s effectively reduce ke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accident cost the key.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help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optimize and rectification,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 keywords 】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随着本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多,桥梁数量也随之增加。而桥梁施工管理的严谨有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关于桥梁桥体坍塌的事故频发,直接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事实上,针对桥梁施工进行一定措施的处理,就会抑制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为桥梁施工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提供保障,进一步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本文不能一一解答,其中主要的有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培养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实际施工整个过程中的安全对策。
二 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培养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
1、加强安全设施的检验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对于桥梁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防护设施,施工企业还要定期对其进行校验,确保其能够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通过定期的校验能够有效减少由于安全绳断裂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
桥梁施工多采用预制结构、现场吊装的形式进行施工,其施工过程中大型起吊设备等设施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现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要格外注重起吊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强化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工作有效保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加强施工人员心理素质的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
由于桥梁施工一线工人多数为就近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影响的安全意识与相关培训的现状。桥梁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现场监督机制,以监督机制促进工人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工人进行相关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工费用的支出,但是其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安全事故处理费用的支出。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可以安排在天气因素不能进行施工的间歇进行,以此达到既不影响工期又能使工人在雨天有事可做的目的。通过安全培训工作培养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的考核制度是做好安全施工管理的坚实保障要严格安全施工管理考核制度,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管理,推动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对安全施工管理检查结果优秀的给予奖励并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对安全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和隐患的要限期整改,特别严重的要立即停工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复工。
三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 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的管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劳动管理方法等)因此,要对施工人员在不同环境情况下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综合的探析,要消除施工人员的不良心理情绪,这就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要深入施工人员周围,观察收集施工人员情况,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动向,从而降低因施工人员的情绪问题导致的操作安全问题。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防止人员过劳因为工程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量大,因此就要合理、适时的安排人员的休息时间。 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工程质量项目经理要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建立工程质量监理奖惩制度。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隐瞒质量、弄虚作假、擅离职守等人员行为所造成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工作积极认真,事前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人员或班组要给与表彰奖励,从而提高员工认真工作的责任心。 做好机械保养与维护。机械的维护工作要通过相关的专业机修人员在计算机的辅助管理下给与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配合、监督工作,在日常操作中要对机械认真观察,做到一日三查,对设备进行基本保养,谨慎操作。
四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对策
1、 脚手架在施工中的运用
对桥梁施工中的脚手架等临时工程应进行安全检算,脚手架的搭设一定符合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开挖基坑时应根据规定的基坑边坡开挖,严禁采用局部开挖深坑,从底层向四周掏土的方法施工;灌筑砼基础时,应搭设灌筑平台及运料走道,并设置防护栏杆;墩身钢筋、模板安置前,一定搭设脚手架平台、栏杆及上下扶梯,桥墩台整体模板吊装前,应使模板连接牢固,内撑、拉杆、箍筋上紧,吊点正确牢固。起吊时,应拴好溜绳,并听从信号指挥,不得超载;桥梁墩台施工,应搭脚手架,其上满铺木板,安置栏杆、扶梯,在脚手架四周挂安全网。
2、挂篮施工安全对策:
每施工一个节段,挂篮移动到位后,各连结接头一定进行检查。普通螺栓连结松动的重新扭紧,焊缝开裂的要重新补焊;严格检查后锚系统,各锚件发生了非弹性形变时一定进行更换;为防止千斤顶稳定,应加工硬质方木块作帮助支撑;灌注混凝土整个过程中,应常常实测挂篮变形量;挂篮四周采用密目防护网实行全封闭作业。防护网有一定的抗风性,由于车辆的高速通行,防护网的连结一定牢固可靠,才气确保车辆通行或刮大风时,防护网不翻起,防护网有一定的强度,挂网应能确保碎石、钢筋头、螺栓滑落时不至于砸穿挂网;为了防范被坠落尖锐物或较重的物品撕破防护网,在挂篮底部再增加一个钢板防护平台,由角钢和薄钢板焊接而成;桥面设置1m围护栏,防止灌注顶板混凝土时,混凝土掉入高速公路上,砸坏车辆,污染路面,且保护桥面施工人员安全;各类机具不得侵入限界。
五 结束语
安全事故发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大事,每个单位及个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行业,更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我们相信有政府的强力监督、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只要做到齐心协力、落实职责, 群防群策, 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必然会避免,一定会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参考文献
[1]杨万东.浅析道路桥梁施工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6
安全设施是公路交通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升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整体质量,就要深刻意识到安全设施的重要性。道路通行者的安全主要是取决与安全设施的设计是不是科学合理,假如设计不合理,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限速与护栏以及标志牌等道路安全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与此同时,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也是至关重要。完善的交通设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道路使用者的路况信息,让道路使用者能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了道路交通整体的安全性。
1、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作用
1.1引导车辆行驶
交通信号与标志以及实现诱导标志等交通设施能够很好的指导车辆的行驶位置,为车辆在诛仙与匝道以及交叉口如何行驶提供有效的指引。只有不断的向使用者提供道路的相关信息,车辆才能咋道路上安全与正确的行驶。
1.2提高行车速度
要想在高速公路上发挥车辆的性能,快速且安全行驶,需要完善交通管理,让道路指示标志提供道路信息。确保公路有良好的几何线性,合理设置点、线、面控制中心。通过对国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交通设施如果管理到位,道路使用者的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度提高30%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也将节约20%~25%的行车时间。
1.3保障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上的行车速度是非常快,只是一味的重视道路本身的形状与线路的完整度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且完善的安全设施。只有建立健全的交通控制系统与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较好的交通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保护行车与行人的安全。
2、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2.1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特点
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车辆充分发挥自身性能,并将效益最大化。从这方面来说,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也是公路智能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路面标示、公路护栏、交通标志等构成了公路交通工程的安全设施,整个交通工程质量取决于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与否。为了提前给驾驶员提供公路的路况信息,人们建立了交通安全设施,以此来提升车辆行驶的舒适性,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交通工程管理制度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因素在于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否得到科学合理地建设。
2.2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发展历程
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国家重点研究的科技项目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机电交通设施和安全交通设施迅速发展,同时,快速提升设施设计和施工技术是当前大多数公路安全设施的发展方向。例如,加强车辆检测与修理等。此外,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电子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光学、电学等知识。这就意味着从业人员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发展奠定基础。
3、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的内容
3.1护栏
根据护栏在公路中摆放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车辆失控,避免碰撞道路两侧构造物。根据护栏的结构分类,可以分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和缆索护栏。波形梁护栏主要用于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其防撞性能良好,养护成本较低,并且比较美观,可以用作道路装饰。
3.2交通标线
施工单位在建设交通标线时,为保持其流畅度,应该尽可能地让标志线贴合道路线性。同时还要使用较为鲜明的颜色,保持其醒目度,以此来保证标志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引导车辆行驶。
3.3路侧发光标志
在雨雪、清晨以及黄昏等光线昏暗不足的条件下,可视度较低,利用荧光材料和反光膜结合的发光标志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交通工程中也广泛应用发光标志,车辆及行人很容易看到发光标志,能够对接下来道路的方向准确地进行辨认,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4、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的质量控制对策
4.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好坏对安全设施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与监督,提高安全设施的有效性。要对材料供应商的生产资质及原材料检测报告等进行检查与监督,防止生产厂家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避免安全设施不达标的情况发生。还要对生产材料进行抽样检测,随机不定期检测,保证原材料达到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
4.2对专业人员加强管理
需要提升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个人资质和技术水平方面。对施工专业人员进行考核,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只有当施工人员对建设目标和质量要求有足够的了解,对施工进行严格操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3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建设过程才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让工程施工有制度保障。根据公路交通的特点与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严格的施工技术标准。安排专业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与指导,对施工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耐心指导工人采取措施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效益,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