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湿地,温室气体,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和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我国湿地面积大约有7.0×107hm2,占国土面积的2.6%。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hm2的沿海地区。

湿地是一个生产力巨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由于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特有的边际效应使得其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是其他生态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湿地还是有些动植物特有的栖息场所,为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巨大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可以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稳定,而这种相对稳定则来源与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即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CH4等)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每10年升高0.2℃,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3.5℃,海平面相应将上升约15~95cm。我国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13~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将增加0.45℃,降水增加3%;而2033~ 2042年气温将增加0.75℃,降水则减少5%。

2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1对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

不断变暖的气候将导致大气降水的形式和量的变化,而这将通过改变湿地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显著地改变湿地的生态功能。气候的变化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来影响湿地整个生态系统。

除了地貌外,降雨和蒸散作用也影响景观单元中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直接蒸发对与地表水体相连的景观部分有动态影响,包括湿地形成的位置。水位通常与地表水体和湿地的岸线相交,以致该点没有不饱和区的存在。

2.2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海岸湿地,海平面的上升会增加其被淹没的频率与深度,从而改变其生态学过程。海平面升高所加大的冲蚀和淹没会失滩地,这些湿地的失去和功能的变化无疑会削弱其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价值,同时这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湿地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生产率等于或超过任何自然或农业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同时,湿地具有特殊的储水性能,地蓄水空间巨大,可以储存过量洪水,起着降低洪峰高度的功能。在雨水丰沛期,面积广阔的洪泛湿地接纳雨水并渗入地下含水层,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湿地的特殊结构可以使水中悬浮物、有毒物、营养物通过沉降、吸咐、降解等方式,得到净化。湿地植物拦蓄、吸附减缓水流速度,使得湿地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上游的水过滤了一遍。

由此可见,湿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单元,特殊的边际效应使得生物多样性超过任何生态系统,所以由于全球气候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是超过其他生态系统的,由于升温所造成的降雨量下降,蒸发量提高,在减少湿地水容积的同时影响沉积和营养物的输送、并增大沿岸洪涝灾害的频率。在这样的生境中,生物的生存无疑是困难了许多,这样肯定减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1湿地中的CO2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土壤通气性差,地温低且变幅小,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不同类型的湿地碳累积或分解的速率不同,碳密度相差很大。影响湿地中碳的形成的有植被(有机质输入量、物质组成),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结构、粘粒含量、矿化度、酸度等),以及其它因素如施肥、灌溉。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中关于碳的准确计算还有待研究。

关于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可以以下图为例:

图1天然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由图可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模式是: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质和泥炭;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矿化分解产生CO2,在厌氧环境下产生CH4释放到大气中。在经常性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假如能够通过控制湿地的条件,使大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在“汇”的状态,那么这中情况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则能够很好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通过对碳源的控制来延缓升温的趋势。

3.2湿地中的CH4和N2O

CH4和N2O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CH4 从湿地中的排放是发生在土壤中的一系列生物和物理过程的结果。在厌氧环境条件下,CH4通过甲烷产生菌的作用而产生;在氧化条件下,CH4通过甲烷营养菌的作用而被氧化和迁移。

大气中绝大多数N2O来源于生态系统N循环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高温、湿润、高碳氮含量的土壤是N2O产生的最佳环境。而湿地恰好满足N2O产生的理想条件,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是N2O的重要“源”。

受植物生长状态、根层深度及植物传导气体的效率的影响。根际氧化作用仅发生在生长季,植物对气体的传导效率影响根际 CH4 的氧化作用和排放通量。水位下降时,由于氧化层增大,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强,导致 CH4 排放量减少,同时水位降低,根际氧化作用减弱。在植物生长季,水位降低 15cm,将导致土壤中 CH4 氧化作用增 25%。

4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同时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水文条件的改变又可能诱发湿地中的温室气体CO2、CH4等的加速释放,失去了“汇”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源”,并且,由湿地中释放温室气体的潜力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都不是孤单地存在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我们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要着眼与温室效应或其他气候原因,同样要考虑到全球的像湿地生态系统一样的各种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的正面或反面作用。同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湿地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对整个全球系统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编译.湿地公约履约指南(A).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编.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彭少麟,李勤奋,任 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7.1153~1159.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机场;鸟防;管理;生物地理学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20客机在起飞后880米高度双发吸入加拿大雁失去动力,在纽约哈德逊河面上成功迫降,机上150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这个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事件再一次震惊了人类对于鸟击危害的认识,迅速引发了机场管理部门和生物学家对机场鸟控的关注,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和改善机场附近的鸟类活动,开发出了声波刺激、化学驱离等多种驱鸟手段,甚至培育出了能够改善机场生态环境的草种,部分有条件的机场能够利用雷达设备对重点危害鸟类进行监控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鸟类具有较为固定的迁徙路线,机场鸟情是随季节和环境动态变化的,任何单一的驱鸟设备或策略都难以对同一地区的鸟情保持长效控制,最好的办法是开发出组合管控措施,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知识的指导下,研究鸟类的迁徙规律,定期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观测调研,适时为改善鸟防策略提供依据[1-2]。本文将以生物地理学的视角,对机场鸟情防治管理,改善机场鸟控环境提供建议。

一、坚持以生物地理学观念为指导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鸟类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行为与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任何鸟类行为学的研究都不能与环境割裂开来。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认为生物体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物体的情况可以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又可以影响生物体本身。生物地理学为动物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机场鸟类防治研究应该以生物地理学观念为指导开展系统研究。

二、以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

单一的驱鸟措施对鸟类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面对数量众多几乎无孔不入的鸟类时更是如此。机场环境为鸟类提供了捕食和繁殖的场所,是吸引鸟类活动的主要因素,只有将机场内部和外部一定区域的环境管理好,降低和消除繁殖和取食的功能价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鸟类活动频率。机场外部范围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管理困难,机场管理部门首先应该以围界内的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精心管理好机场草坪,持续降低机场生物多样性,把鸟类活动降到最低[3]。

三、加强鸟类迁徙规律研究

鸟类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体的防治措施应该依势而变,根据鸟类活动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鸟类学研究能力,依据长期观测的资料,在某个鸟类活动现象到来之前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鸟防效果。例如某些冬候鸟的驱离,乘其立足未稳之际加大干扰强度,可以提高长期预防的成功率。

如果机场管理人员不具备鸟类研究的相关知识,可以与地方院校或科研单位展开合作,邀请鸟类学专家对本地区鸟类区系、活动规律和环境特征开展研究。通过了解与鸟类自身活动规律,以及与鸟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情况,为科学开展鸟防工作提供建议。

四、加强监测和预警平台建设

目前许多国际上和国内的大型机场都有较为系统的鸟防工作小组和相应的监测管理设备,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鸟防队伍是有必要的。借助现代雷达监测设备,可以对某些重点威胁鸟类展开长期监测,甚至提供预警信号。长期监测有助于工作人员了解主要威胁鸟类的活动规律,及时有效的预警能够将鸟类引起的事故征候发生率降到最低。

五、加强草坪环境管理

草地是机场的最主要生境,是鸟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草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草地活动鸟类的动态[4-5]。从功能上来看,机场草坪主要为鸟类活动提供了三个功能:栖息、觅食和繁殖。作为栖息价值最重要的因子是机场草坪的平均高度;作为觅食价值的最重要因子是机场草坪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作为繁殖价值的最重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强度和草坪高度。实际工作中应该从这三方面出发开展机场草坪管理。

为了降低机场草坪作为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的价值,应该控制草坪高度,草坪不同季节和不同种类的生长速度不同,应该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安排剪草。春夏机场草坪生长旺盛,应该加大剪草频率,秋冬草坪生长减缓,可根据情况适当降低剪草频率,草坪高度应该控制在20cm以下,在这一高度的草丛中,很多鸟类会感到不安全,也不能有效地躲藏,且有利于减少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6]。

为了降低机场草坪作为鸟类觅食地的价值,应该减少结子植物的数量和降低草坪生物多样性,包括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和小型兽类的生物多样性,其中生物多样性的控制又与草坪本身的高度和物种多样性相关。因此,及时有效地铲除结子植物和控制植株高度是极为必要的。注意被剪除部分的草要防止堆积,避免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在此滋生繁殖。保持草坪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单一性,减少植物的结籽数量,有助于减少草坪对鸟类的吸引力。

除开展剪草工作外,还可适当使用一些低毒、高效,对生态系统破坏较小的农药或昆虫驱避剂,使土壤动物和草地动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综合降低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鸟类食源。

六、加强昆虫及土壤动物防治

昆虫和土壤动物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物种多样性和密度,减少鸟类食源。夏秋两季是机场草坪昆虫及提土壤动物繁盛时期,主要防治措施有:积极开展剪草工作、加强排水工作、喷洒低毒农药、安装黑光灯等。剪草工作上文已经概括。加强排水工作能够使草场湿度降低,控制适度的水分能使草坪植物生长减缓,土壤动物密度下降。在春末夏初及初秋季节,昆虫生长繁殖旺盛,这一时期应该适时喷洒一些低毒、安全的农药,因无脊椎动物对农药极为敏感,此举可大大降低在草坪中上部分活动的昆虫数量。不少昆虫具有趋光性,机场内灯火通明,因此很容易招引大量趋光性昆虫,在机场周围安装10-20个黑光灯也能有效扼杀蛾、蚊、及部分鞘翅目昆虫。

除此之外,鳞翅目幼虫和半翅目等昆虫喜食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直翅目昆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减少机场及周边地区着两科植物的数量是降低该区域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选种生态评价高的低茎草种,如马蹄金、白车轴草等,或种植结缕草(适应结缕草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少),从而达到降低机场昆虫种类和数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twell N.Wildlife in Airport Environments:Preventing Animal-Aircraft Collisions Through Science-Based Management[J].Animal Behaviour,2013,91:75.

[2] 张会峰.鸟击与空管安全[J].专业探索,2010.

[3] 赵凯,陈建琴,张晨岭,等.奔牛机场植被现状调查及鸟类适宜指数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83C93.

[4] 吴学灿,李英南,朱祥.昆明机场植被生态学调查及生境控制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植物学专辑):41C45.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3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3395

国内刊号:44-137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4

■美丽的自然景观

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面临碧澄的涪江源流。沟谷顶端的玉翠峰麓,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成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绘出了黄龙奇观的第一幅天然图画。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又与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从而形成了池水同源而色泽不一的“五彩池”。

五彩池盛不下那么多画中秀色,于是水飞浪翻一路流淌,在长达2.5公里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又一奇观――金沙铺地。原来,在山水漫流处,沿坡布满一层层乳黄色鳞状钙华体。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闪,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像它的片片“龙甲”,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迄今每逢农历六月中的黄龙寺传统庙会,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便会聚在此,或进香朝山、入寺祈祷,或游乐赏景、欢歌喜舞。

■珍贵的自然遗产

黄龙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一绝。高山摩天、峡谷纵横、莽林苍苍、碧水荡荡,其间镶嵌着精巧的池、湖、滩、瀑、泉、洞等各类钙华景观,点缀着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各族乡土风情。

风景区内,又为东西向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南北向岷山断裂、扎尕山断裂,交叉切错,而且黄龙本部与牟尼沟景区在岩性、层序、沉积等古地理条件和地层构造、构造形迹上均有较大差异。这种空间位置的过渡状态,造成自然环境上的复杂性,蕴涵着不少未解之谜,为各学科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广阔天地。

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中国之最,世界无双。

黄龙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广泛发育着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最为典型。其特点是类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东部。此区山高范围广,峰丛林立,海拔5 000米以上高峰就达7座。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黄龙还是天然植物种质资源的绿色宝库。区内有高等植物1500余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植物有四川落叶松、岷山冷杉、独叶草、星叶草等11种。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药用和经济价值。

黄龙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还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地区,其中有兽类59种,鸟类155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白唇鹿、红腹角雉等近百种。

黄龙矿泉水出露于牟尼沟景区,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锶、二氧化碳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此外,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沟,还出露一温泉群,水温22℃左右,大泉喷出水柱高达30厘米以上,含硫(H2S)0.16毫升/升。

环保卫士

用规章制度保障风景区

《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的发表,是1996年以来,中国第二次发表关于环境保护的白皮书。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5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中,“认知”指发挥教学的平台作用。教学中要寻找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的结合点;利用课外读本,以自学方式,提炼与积淀学科知识,建构责任认知,培养责任情感。“实践”指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利用课内外的科技活动、教学实践,利用家庭、社会教育空间,使学生磨砺责任意志,体验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教材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教育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寻找结合点,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

2.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和现实社会生活热点。教学要拉近学生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讨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对相关问题的决策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磨砺其社会责任意志。

3.凸显教育途径的广泛性。教学要有效利用课内、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建设大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过程,积累履行责任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1.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我国古代生物科学历史,探秘历史传奇,如五帝时期的养蚕缫丝、种植五谷、酿酒、发明历法、治水;秦朝、隋朝时期的水利开发;唐宋时期的医学医药、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感受中华文明。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自发或利用各种节假日,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开展敬老、义务助残、“蓝马甲”等社会实践活动,传承敬老扶幼、邻里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建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的伦理观念。

3.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利用“生物性污染”一课中的内容,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讨论、决策。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操、世界观与价值观。

4.环境保护教育。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中,了解生态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题,讨论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与危害,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法律、自然生态平衡等的关系,对各种污染问题尝试用生物学原理进行科学解释,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让学生搜集资料,解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从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到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到我国的庄重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全世界应携手共进,统一步伐,研究科学对策,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注意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环保与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履行社会责任的真谛。

5.生态伦理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中虐待、虐杀动物的事件,我国工程建设中开辟动物走廊与通道(例如藏羚羊栖息地活动、中华鲟生殖洄游等),野生动物救助(丹顶鹤、朱q等濒危鸟类、鲸鱼)等事例,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自然和生物的伦理态度。并结合这些事例,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人类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开展讨论,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参与相关活动,将责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自觉坚持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与规范。

6.生物资源教育。在“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的举措与成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活化石、珍稀、濒危等动植物物种及其保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利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需要依靠法律、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参与等。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提供改善措施;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珍稀物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资源的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

7.禁毒教育。在拒绝,慎用违禁药物的内容中,了解危害,开展“珍爱生命,远离”的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高远志向,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培养并发展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传播途径。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与危害。让学生通过搜索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关键词,了解其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传播途径与病理危害,以及我国采取的严格检疫、严防病原传入等预防措施。倡导学生洁身自爱,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肩负起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责任。

四、教学思考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广泛地营造多样性的教育途径,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发挥社会全员育人的作用。一是精选学生自主学习读本。如选择生物法律法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建构认知,培养情感。二是利用校园、植物园等场所,带领学生分批开展珍稀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的栽培活动,以及实地讨论等课外科技活动。三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参与社区人居环境管理、绿植的规划、农业生产过程的实践、林场的植树活动等。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进化论 创生论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在20世纪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即“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标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生物进化理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是进化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七章针对进化论开展教学,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可是教材限于篇辐对进化理论的介绍不可能很深很广,为了实现课标中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

1 对教师备课内容的思考

本章第一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简介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内容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新发展却是一笔带过,对于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以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即综合进化论、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中性突变漂变假说”等这些进化理论的新发展则是一点都没有涉及。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备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进化理论当前的最新进展,否则会使学生对与进化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进化论发展内容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上讲台做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课上教师要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自学过程正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课标要求。

本章第二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机制,涉及的生物专业知识较多较深,所以这部分内容较适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应用讲授法教学,特别要把生物进化的内部机理解释清楚。讲授突变作为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时,除了教材中对突变概念、突变频率、突变方向的解释外,突变的类型、产生的机理、突变的表型特征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隔离的作用,可以联系外部环境对于物种表现型的影响加以介绍,比较记忆基因型与表现型这一对遗传学中的概念。对于物种的形成,可以对比介绍一下生物多样性中涉及到了生命起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材所给内容的基础进行扩展,如地球上原始大气组成、原始生命产生的假说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对于第二节的内容,虽然说主要应用讲授法授课,但这并不是说在本节中否定探究法或者说是其它教学方法,只不过对于进化理论这样难以实验的生物学知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要使讲授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对讲授法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综合,即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突出知识的简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从而把教材讲活,把讲授法讲活。

2 在授课中增加对进化论现存问题的思考

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年间,进化论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尚不能用今天现有的理论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正下两个问题,也算是对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知识扩充,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暑期作业开展自学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解决这些困扰进化论研究者的问题。

2.1 生命肯定是偶然生成的吗

目前认为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是蛋白质却不是生命。就蛋白质而言,必修一中学习了其基本内容,知道了构成它的主要元素只有碳、氢、氧、氮,同时也学习了蛋白质的空间构成,知道了其空间构成的复杂和奇妙。但就蛋白质的肽链而言,蛋白质分子是一条长链,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如果计算一个小蛋白质分子(如由100个氨基酸组成)偶然形成的概率,即1/20相乘100次≈10-130。生命的起源至少需要几百种(很可能是几千种)氨基酸数目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地球的年龄却不过50亿年,照此计算,生命偶然生成的概率就更小了。如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科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2 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是距今5.9亿~5.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段时期里,大约有50个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产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也是在这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起出现。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自己也表示无法解释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现象。因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是“渐进”的,地球上的物种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二这样循序渐进、缓慢演变而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如果生物的进化是渐进的,那么为什么在化石记录中总是缺少过渡性的生物化石呢?

鉴于达尔文无法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学说―一“间断平衡论”。该学说认为物种的演化过程不是达尔文强调的线形进化图形,而是间断平衡图形;物种演化是通过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来实现的,而这些发生快速的短暂时期又被―个个很少或者没有变化的漫长时期所分隔;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间断平衡学说虽然解释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但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间断的,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仍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3 通过对进化论与创生论辩证的思考,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