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远程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范文1

1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优势

1.1灵活度高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灵活度高,不受时间、空间、方式、国籍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时间不够、地点受限、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弊端,在网络教育中得以避免。

①接受继续教育医务人员可以在闲暇时间获取知识技能,也可随时中断学习、下次继续;

②接受教育人员数量不受限制,一个网络教程可多人同时接收学习,可以反复播放,避免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的情况;

③接受教育点不受限制,医务人员可在办公室、家里等任何地点接收远程信息,不必奔波劳累在指定时间内赶往指定地点学习,节约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④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夯实专业技能。

1.2包含的信息量巨大

基层医务人员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内容繁琐多样,工作压力巨大,休息时间较少,获取信息途径较为单一。而远程继续教育综合各类信息,通过计算机传输,信息更新速度较快,内容丰富,观点先进。受教育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课程和网络医学信息了解相关医学动态,获取大量相关信息。

1.3具有开放性

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教学对象、场所、内容、时间、研究成果等都对外开放,所有需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医学人员均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查阅收听。也可在线与多位专家和医学人员进行交流,参与医学讨论,借鉴学习各种优秀医疗成果和治疗技巧,也可分享自身经验,为各种求助病例提供帮助。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学习对医务人员水平全面提升有积极作用。

1.4严格性

网络远程教育虽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多个优点,但并不表示可以随意对待,因为传输教育的主体是机器,所以评估结果会严格按照设定好的标准进行,没有达到要求的课件必须重新接受学习。

2基层医务人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①硬件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基层卫生院处于偏远地区,缺少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经济条件落后,无法大批量购买计算机,有些卫生院仅有一两台计算机,根本无法满足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

②互联网覆盖不全面,许多偏远地区尚未被互联网覆盖,或者覆盖不全面,导致网速过慢,无法观看视频教程,学习质量差甚至根本无法学习;

③师资力量匮乏,适合讲解基层医学的人员匮乏,许多权威讲解人员对于大医院的医疗技术讲解十分到位,但由于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缺乏了解,课件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内容缺乏创新,所讲述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得以应用。还有部分医学专家习惯于现场讲解,不适应视频讲解,导致讲解效果较差;

④对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⑤基层医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忙碌的工作往忽略自我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只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无法有效进行学习;

⑥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生活压力大,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学习,许多人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取得文凭和职称,缺乏学习主动性;

⑦缺乏继续教育意识。相当一部分基层医务人员缺乏继续教育、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意识,或由于各种因素对继续教育丧失兴趣,拒绝接受继续教育或产生抵触情绪。

3解决措施

我国基层医务人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被多数人意识到,要想深入发展我国基层医务人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弊端做出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①树立观念,为全体医务人员普及终身学习理念,让其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取文凭和职称的途径,更是提升医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②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政府机关应重视网络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扶持,为其配备计算机,安装光纤或加强网络覆盖面积,为基层医务人员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对全体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

③鼓励讲师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全面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具体合理的讲解课件,同时收集大量相关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还应认识到远程讲解与实地讲解的差异,对自身的讲解方法进行改进。

④综合运用多种服务器进行讲解,如网络、卫星、视频等多种渠道,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信息传播途径,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也可考虑视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继续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⑤对师资队伍进行强化。对讲师进行强化培训,可采用评比选拔优秀讲师的方式鼓励其提升讲解质量。

远程医学范文2

1.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场监控程序管理员进入考场监控选项后,对于教师和考试的学生根据要求,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系统判断进入者是否为合法用户,若是合法用户,进行选择学科、监控试卷和考场;如有异常情况,可以进行重新设定。考试结束后退出考场。管理员可以对管理考试系统,管理试题、考生和系统配置,针对不同的用户,规定具有不同的权限。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试卷管理程序教师在选择管理试卷后,系统要求其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验证正确后,判断闯入者为合法用户,系统即进入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在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系统管理:进行学科管理和计划任务安排;试卷管理:修改试卷、增加试卷、删除试卷等;试题管理:修改试题、增加试题、删除试题等;成绩统计,生成报表。教师主导考试系统,进行试卷类型选择,在规定每章节比例的情况下随机出题,并进行试卷和答案的保存,规定试卷评分细则,教师对主观题阅卷和评定考生成绩。

2.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学生考试流程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认为可以进行测试,可以考生的身份登录该考试系统主页上的“学生考试”选项,考生输入正确验证信息,系统判断确定其是否为合法考生,然后开始医学形态学答题考试并计时开始。在规定考试时间范围内,考生可自行翻阅前后的考试内容,也可以认为考试完成而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间到,即使考生未提交考卷,医学形态学系统会自动保存并提交系统。在试卷提交系统后,系统可显示该考生的考试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给出本考卷的标准答案。

二、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试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

考试是目前教育体制下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Web远程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通过此种形式的考核,有利于掌握组织形态学变化,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让学生观察标本和(或)切片进行考试,对测试的标本、切片要求具备较高的典型性;为保证公平性,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考试中每组考试需更换标本和切片,测试效率低下;且测试的标本和切片在测试过程中容易损坏。而基于Web远程教育,使得上述困难得以解决,通过收集大量教学标本和组织切片图片库,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中无需标本、显微镜和切片,操作简便,可以根据不同用户进行注册管理,教师按照设定动态随机生成试卷,学生可多用户同时在线考试,自动控制考试时间,客观题自动阅卷评分并即时生成考试成绩。基于Web的网络医学形态学考试系统使得监考教师人数下降,教师组织考试工作强度明显降低。完善的基于Web的考试系统在人力、物力上优势明显,其具有自动评阅、计分、成绩存档功能,可有效提高效率。

三、结语

远程医学范文3

[关键词] 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医学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11-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ZHENG Rong1 ZHENG Ding-rong2

1.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bian Community in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of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Methods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safe and stable application mode of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was constructed.Three hundr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for medical image examination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ffilia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By tossing a coin in front or back sid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was realized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agnosis was carried on in the lo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mote consultation;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Medical image diagnosis

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延迟已经成为影响数据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1],应用高效的数字化压缩传输模型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为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实行远距离传输,开展异地实时远程会诊提供可能[2],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影像科室的人才技术优势[3]。本研究尝试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压缩传输技术模式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龄28~56岁,平均(36.5±14.5)岁。采取掷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病种、病程、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

采用德国ACUSON X150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荷兰Philips IU22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探头频率为2~12 MHz。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16排飞利浦螺旋诊断仪,荷兰Philips EasyDiagnost Eleva飞利浦X线诊断仪和深圳市迈瑞DR560U型臂X线机。医学影像检查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

1.3方法

对照组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地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按下面方法创建:

1.3.1 构建计算机数据高储存密度(ZIP)模式的压缩体系模型[4] 如■,在最远匹配位置和当前处理位置之间是可以用来查找匹配的“字典”区域,随着压缩的进行,“字典”区域从待压缩文件的头部不断地向后滑动,直到达到文件的尾部,短语式压缩也就结束了。解压缩也非常简单,如■,不断地从压缩文件中读出匹配位置值和匹配长度值,把已解压部分的匹配内容拷贝到解压文件尾部,直到整个压缩文件处理完毕。

1.3.2 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体系 其构成积累式压缩传输单调递增的调节函数[5]:Sum=log(r,C),其中Sum为对高层次信息压缩后的数据量大小;r为逻辑分辨率;C为调节区间内的变化灵敏度。

1.3.3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 技术路线为各社区影像客户端各社区影像服器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中央服务器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远程诊断客户端。

1.3.4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传送影像变化过程 先由传送端积累式压缩原始图(图1),接着在接收端开始积累式解压缩接收处理传送过来的图片(图2),最后接收端积累式解压缩叠加传送过来的图片,处理变化过程见图3、图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项相关指标的比较[n(%)]

3讨论

通过普及远程会诊来提高既有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率[6],“开放式医院”是韩国卫生部策划的一种网络社区健康服务体系[7]。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会诊的探索,现在已有众多的远程会诊网络和机构在应用[8]。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使用ADSL上网,ADSL线路中国电信中间的通信损耗非常大,稳定性很差,宽带低[9],再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影像诊断医生限于经验,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某种疾病比较复杂而难以诊断时,这就需要和医院本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家进行交流和远程诊断。巨量信息(如无损高清彩色图片)在因特网上实时传输十分困难,研究新的远程压缩传输技术成为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切的技术任务。如何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显得尤为关键[10],这为实现社区卫生中心远程会诊的无胶片化,以至最终实现数字化社区卫生中心迈出重要的一步[11-12]。

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其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本研究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是基于小波形演算法的图像压缩标准,这种渐进传输方式,压缩比更高,而且支持无损压缩,通常压缩性能可以提高20%以上,和传统的JPEG(压缩比

综上所述,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在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中的应用,既提升了医学影像医疗服务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又提高了诊断水平,能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非.基于远程接入CTBS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30):174-175.

[2]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3] 林建.农村社区心电图诊断系统一体化的建议[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3):59-60.

[4] 崔麦会,周建军,陈超.无人机视频情报的压缩传输技术[J].电讯技术,2007,60(1):131-133.

[5] 施江涛,黄澜涛,谢剑锋,等.脉冲强磁场测量数据实时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50(7):49-51,61.

[6] 赵建江,周红,裘霞敏,等.视频问诊平台在社区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22-123.

[7] 唐伟,黄晓庆,杨常清.多参数监护仪的发展与未来[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1):72-73.

[8] 宋蔚,漆家学,欧阳晓辉.流媒体传输技术在PACS及远程会诊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43-45.

[9] 赵波,赵琛.ADSL网络体系结构[J].江苏通信技术,2002, 18(1):9-13.

[10] 胡汇洋,许应康,李扬.试飞数据的压缩传输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10):78-79,86.

[11] 李建浩,徐宏图,顾明.图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及其应用价值[J].医院学报,2003,5(6):39-41.

[12] 林日增,张雪林.PACS:数字化/无胶片化影像新纪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478-480.

[13] 王亚芳,安阳.分析视频图像的压缩传输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4,31(2):81-82.

[14] 吴正启,陈晓芳.区域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构建及质量控制[J].信息化研究,2010,36(1):9-11.

远程医学范文4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1]。现就十年来高原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以期为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1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1.1满足现实的需求我国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1/4,卫生人员数量不少。由于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了高原地区军地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国家西部开发的需要和高原军事需求又向高原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在临床能力上要具有“通科医生”的水平外,还需具备执行高原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这就要求高原医学专业学员素质必须从原来的“防治结合”尽快向“防治、医卫、平战三结合”方向靠拢,高标准地要求学员掌握高原卫生勤务、高原卫生装备、高原人文地理、高原心理保健等知识。由此,改革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原创新医学人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2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是服从与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学员发展的需求,否则会因偏离学校的育人目标而遭遇人才培养的瓶颈。我系经过多方论证,从毕业学员追踪调研和到关于现场调研情况来看,得到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现有课程设置专业口径偏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实践课程和临床教学比重偏小,难以真正实现培养“全科医生”学员的目标。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体系构建欠合理,为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原则与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我系正是基于以培养学员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从学员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群建设的要求出发,描绘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确立了“四大原则”: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坚持重在改革,重在创新,重在特色发展的原则;坚持稳定规模,重在逐步推进的原则。将这四项原则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以指引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序开展。例如,对实践课与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进行调整,大大增加实践课所占比重,强调学员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前沿理论的课时,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富有学力的学员提供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突出任职需求、突出高新技术、突出先进学术理论、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并以此为基准,初步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拓展课”四位一体的高原医学课程新体系。较之以前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拓宽与衔接。拓宽即拓宽专业口径,在论证原有学科基础上,新开设高原人文地理学、航空医学概论、航海医学概论等课程。从而使得原本由高原生理学、高原军队卫生学、高原流行病学、高原军事医学地理学和高原疾病学5门课程组成的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拓展,形成了涵盖高原医学的基础、临床、预防与勤务等方面的内容,增强高原医学学科体系的特色。衔接即衔接课程体系中四类课程的内在关系。在拓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四类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再设计与再定位,通过制定了《高原医学专业课程标准》,明确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课程要求及预设目标,进而更为清晰地界定了四类课程的概念、性质、内容、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3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任何设计完美的课程体系都需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其育人价值与效能。在此过程中,“不但需要好的教育方案,同时也需要好的干预措施或推进策略”[3]。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推进策略,落实课程体系的改革。

3.1基于教材建设的推进教材建设不仅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程体系建构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可创生课程资源,进一步充盈课程体系的内容。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依据高原医学专业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专业教材建设,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其次,把好教材编写质量关,认真组织教材编写,着重突出教材的专业特色和高原特色,建设独具特色的精品教材。再者,积极开展教材使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研究教材的优缺点,使教材得以不断完善”[4]。目前,已编写和出版了国内首套高原医学专业教材(共计五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及《高原战时常用卫生技术手册》等任职教育培训教材。

远程医学范文5

学习者对远程学习的满意度是衡量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外关于远程学习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概念模型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技术对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研究重在寻找影响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因素。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今后研究的可能趋势。

【关键词】 远程学习;学习满意度;概念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12―0041―04

远程学习满意度是指远程学习者对学习提供方提供的学习服务质量的评价意见和体验感受,与此相关的研究属于对远程教育的评价研究,即对远程学习服务质量的价值评判。此类研究不仅体现了研究者拥有的以学习者为本的理念,更能在实践中帮助相关机构改进远程教育服务质量、洞察学习者的情感世界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远程教育是一种对学习者的服务,一切工作都要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学者提出,要以学习者的需要和满意度为核心来构建远程教育的价值评定标准,要重视他们在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中的作用。[1]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远程学习评价主体的不断变化,学习者的满意度正在成为衡量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2]目前国内外关于远程学习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下面加以详述。

一、概念模型研究:聚焦信息技术

对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当前关于远程学习满意度概念模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技术对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旨在发现信息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会从哪些方面影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或学习成效。

1. 关于电子化学习满意度模型构成变量的研究

南开大学的白长虹等在2006年根据国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电子化学习满意度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系统质量、交互质量、内容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意愿和学习满意度等八个变量。研究者认为,系统质量、内容质量和交互质量构成电子化学习系统整体服务质量,并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影响学习者的持续使用意愿以及学习者的满意度。该模型的基础架构来自于Davis的科技接受模型(TAM),将电子化学习服务质量作为外部变量,同时增加感知娱乐性因子,将之作为对学习者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3]

2. 关于电子化学习成效衡量指标的研究

Knowles (1970)很早就提出学习满意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愉受或态度,学习者高兴的感觉或积极的态度是“满意”,反之则是“不满意”,学习满意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动机和结果。[4]Long (1989)认为学习满意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愉快的感受或态度。[5]Martin(1994)认为满意是指个人对获得经验的期望和实际感受到的经验之间的一致性,当学习者所感受到的等于或超出所期望的,便觉得满意;反之,则不满意。[6]许多行为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满意度会影响学习者未来的使用意愿和行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可以把学习者看作顾客,对于教育过程中的产品或服务,学习者如果获得较高的满意度,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再次使用的意愿和较少产生抱怨。[7]有学者认为,满意度是学习者是否持续学习的重要指针。[8]

3. 关于远程教学和面授教学学习成效的比较研究

Alavi, Yoo and Vogel (1997)曾以视频会议和GSS(Group Support System)来建构两个大学之间的同步学习课程。[9]在这一项目中,由两个大学的教师共同决定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是“信息科技的影响”,由负责教师授课并带领讨论。研究发现:①面对面(近端)和视频会议(远程)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对于课程的参与以及教材的熟悉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差异;②远程学习者觉得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也较不喜欢上课的过程;③合作学习增加了学习者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Marki, et al.(2000)比较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和面对面教学环境的学习成效。[10]课程是大学层次的“心理学概论”,由两位教师分别负责两个在线课程和一个面对面的教学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教材和测验方式,并从学习成就、计算机焦虑、计算机使用比例和满意度等维度对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不仅成绩优于面对面教学环境的学习者,而且进步也较多;②在线学习的学习者较常使用各项计算机软件,且能较快克服计算机焦虑;③面对面教学中的学习者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没有整体提升学习成效,在线学习的学习者尽管有较好的成绩,但对课程却较不满意。

Piccoli, Ahmad和Ives(2001)定义了网络导向的虚拟学习环境 (VLE) 的概念,并指出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之间的差异。研究者调查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者自我控制学习的方式能否增进学习成效,研究显示,在虚拟环境中拥有较高学习控制权的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但较不满意学习结果。[11]

4. 关于信息技术能否提高学习满意度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信息技术能否提高学习满意度这一核心问题仍有争议。[12]Alavi和Leidner (2001)在分析目前远程学习的相关文献后指出,信息技术并非是提升学习成效的主因,今后应了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的过程,以不断提升学习的成效。[13]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向电子化服务模式的转变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范式的变革。[14]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电子化服务,它是向顾客进行营销的关键,可能会成为今后100年内信息经济潮流中恒久的主 题。[15]远程学习是科技介入学习的一种形式,从其特征上来说属于自助服务科技(SST)的范畴。[16]

以上研究重视了信息技术对远程学习的影响,从理论上构建了远程学习满意度的概念模型,但要提高学习者对远程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评价,还需要在课程资源、教学互动、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这样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远程学习服务质量以及学习者满意度的概念,真正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高质量的学习服务。

二、实证研究:试图寻找影响

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因素

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是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影响远程学习者满意度的因素,有的还设计了远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等,也有研究关注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等。

1. 发现了课程材料、学习支持是影响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张建伟、段崇江和吴庚生(2002)对清华大学四个远程站点的1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包的使用较多,而对学习支持的利用则相对较少。[17]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教师的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支持以及课程材料这三个方面,学生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评价最高的是课程材料,评价最低的是与教师的交互。另外,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教师不能及时批改自己的作业,而且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孙宝芝(2003)基于对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23个教学中心的11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学生对教学中心的总体满意度与“学习支持”的相关性最高,“学习支持”是影响学生总体满意度水平的关键因素。[18]

2. 构建了远程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

余胜泉(2003)通过研究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学评价模型,提出一系列的学习者评价指标,包括交互程度、答疑情况、资源利用情况、作业和考试等。[19]徐世东等(2003)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0]刘菊霞等(2004)开发了一套远程学习质量监控系统,对远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分析评价和预警反馈。[21]香港的张伟远根据调研设计了网上学习环境测评量表,包括八个维度:教学设计(11项指标)、内容设计(9项指标)、网站设计(10项指标)、灵活性(7项指标)、学生互动(8项指标)、教师支持(8项指标)、技术支持(9项指标)、学习评估(8项指标)。[22]

3. 开展了远程学习效能感的研究

远程学习效能感是指学习者是否相信远程方式能增强学习效果和完成学业。张建伟等参考O’Malley和McCraw(1999)的研究,并以周勇和董奇编制的相关问卷为基础,根据远程学习的具体情况,从九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23]调研发现,学生中的近三分之二认为通过远程方式能够获得同样多的学习内容,一半以上认为远程学习与传统面授一样能够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性别和年级两个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高年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年级学生则并不显著。另外,有较高内在学习动机和SRL能力的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远程学习效能感,高年级学生不如新生那么有积极的效能感信念。作者最后提出,在设计和实施远程教育时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4. 构建了我国远程学习者满意度模型

王莉艳等(2007)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并参考其他模型,构建了远程教育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模型架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24]李莉、李峰根据我国远程教育的具体情况,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进行调整之后,提出了中国远程学习者满意度指数模型CNESI,并对上海310名远程学生样本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分析。[25]研究结果验证了作者提出的远程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及模型中一些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者最后提出,提高远程教育系统的易用性、实用性和稳定性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关键。

5. 国外关于远程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日本学者Eric Bray,Kumiko Aoki和Larry Dlugosh 2005年对日本424名在大学进行远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揭示了影响学生远程学习满意度的五个因素,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界面的互动和学生自。[26]另外,研究者让学生回答了三个开放性问题,结果显示学生一般都对自己的学习感觉满意,而且,具有下面特征的学生的满意度更高:能够在远程学习遇到挑战的情况下坚持下去的学生;认为电脑很容易使用的学生;很容易和教师交互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有社会交往的学生。

马来西亚学者Bibiana im Chiu Yiong,Hong KianSam和Tan Kock Wah等(2005)调查了影响学生对远程学习接受度的可能因素。[27]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影响学生对远程学习的接受度: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征、技术支持和系统、课程内容和知识管理,以及在线任务和讨论小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远程学习持中等接受度,办学机构要提高学生对远程学习的接受度,就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准备条件,尤其是要指导他们进行电子学习,要提供一些课程来指导学生最有效地进行远程学习,要提供一些不算学分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对远程学习的接受度。

马来西亚开放大学的Md Zabid Abdul Rashid 和 Hairudin Harun调查了在本国远程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远程学习服务质量的感受。[28]研究发现,远程学习服务质量与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服务质量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远程学生主要是从学习模式、教师和教学法、学习模块、学生服务、课程问题、成本/费用、物理环境等方面来考虑整个远程学习满意度的。

美国研究者Naj Shaik, Sue Lowe & Kem Pinegar(2006)通过对180名远程学生的问卷调查,构建了包括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和交流互动三个维度的远程学习服务质量测量量表。[29]

三、远程学习满意度研究的新趋势

综合国内外关于远程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

第一,在研究目标上,将更加关注远程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和自我评价。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是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聚焦于高等教育学习服务质量,没有体现远程学习者的亲身感受,不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的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因此,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远程学习者评价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及建构学习者自我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研究对象上,将关注社会各层面的远程学习者。即整体性研究必须与局部的、差异性研究相结合。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普通高等教育,而对更大范围的社会层面的远程学习服务质量的研究还不多见。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重视实证研究,研究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规范、科学。同样,在远程学习服务质量研究上,可以采取问卷调查、SPSS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来获得更加科学的研究结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四,在研究设计上,将把远程学习者的情感交互作为远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和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中,几乎没有研究者将情感培养作为远程教学的目标,很多远程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面对学习者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障碍时显得毫无办法。有研究者指出,交互不是简单发生的,而是必须精心设计到教学计划中,决定交互质量的不是传递信息的系统,而是教学设计。[34]因此,教育者必须将情感交互作为远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才可能填补远程教育的“情感空白”,提升对远程学习者的人文关怀。

?眼参考文献?演

[1][2] 孔得伟,王以宁,张海.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策略

思考[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67-69.

[3] 白长虹,刘炽,邵刚. 电子化学习满意度概念模型研究[EB/OL].省略e.zju.省略/ForumPapers/2008093017211222.doc,2008.

[4] Knowles, M. S. The modern practice of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earn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70,(4):365-375.

[5] Long, H.B.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learning [J].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1989,(3):10-12.

[6] Martin, B.L. 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to teach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preservice teacher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4,(3):49-55.

[7] Wang, Y.S. Assessment of learner satisfaction with asynchronous electronic learning systems [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3,(1):75-86.

[8] Arbaugh, JB.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 [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2):203-223.

[9] Alavi, M., Yoo, Y. & Vogel, D. R.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d value to management education: A case stud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6):1310-1333.

[10] Marki, R.H., Maki, W.S., Patterson, M. & Whittaker, P.D.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on-line versus lecture courses [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0,(2):230-239.

[11][12] Piccoli,G.,Ahmad,R. & Lves,B.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J].MIS Quarterly, 2001,(4):401-426.

[13][16] Alavi, M., and Leidner D. E. Research commentary: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A call for 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 of research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1,(1):1-10.

[14][15] Rust, R.T. & Lemon, K.N. E-Service and the Consume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1,(3):85-101.

[17] 张建伟,段崇江,吴庚生. 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支持:

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45-49.

[18][20] 孙宝芝. 远程学习者满意度调查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3,(3):48-51.

[19] 余胜泉.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评价模型[J]. 开放教育研究,

2003,(1):33-37.

[21] 刘菊霞,杜婧,张建伟等. 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53-58.

[22] 张伟远. 网上学习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测评量表的设计

与开发[J]. 中国电化教育,2004,(7):29-33.

[23] 张建伟. 关于网络远程学习的实证分析[J]. 丁兴富,吴庚生. 网络

远程教育研究[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

[24] 王莉艳,南旭光,刘万荣. 我国远程开放教育顾客满意度测评体

系构建[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8.

[25] 李莉,李峰. 中国网络远程教学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分析[J]. 工

业工程与管理,2009,(1):115-120.

[26] Bray, E., Aoki,K. & Dlugosh, L. Predictors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 Japanese Online Distance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8,(3):1-24.

[27] Lim, B., Hong, K.S. & Tan, K.W. Acceptance of e-learning among distance learners: A Malaysian perspective [A]. In Hello! Where are you in the landscap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Proceedings ascilite Melbourne 2008.省略.au/conferences/

melbourne08/procs/lim.pdf, 2008.

[28] Rashid, M.Z.A. & Harun, H.Service quality in th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in Malaysia[EB/OL]. tc.oum.edu.my/2005/issue6/pdf/service_quality_in_the_open_ and_distance_learning.pdf,2004.

[29] Shaik, N., Lowe, S. & Pinegar, K. DL-s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of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s [EB/OL].westga.edu/distance/Ojdla/summer92/shaik92.pdf,2006.

[30] Holdford,D & Thomas, P.R.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01,(2):125-131.

收稿日期: 2011-09-15

远程医学范文6

1面临的问题

1.1招生人数增加,新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教育普及,地方院校的招生人数增加,新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且我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时尚未完全进入大学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尚不完全成熟。因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的前提。

1.2专业设置增多,教学层次增多医学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医学院校普遍增设新专业。除临床医学专业外,大多增设了医学检验、医学护理、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法学、医学信息等专业;加之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考研队伍不断壮大,这部分学生要求掌握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从知识的实用性出发,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1.3教学内容繁杂,学时不断缩减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内容繁杂、抽象,知识点多,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理解记忆。然而当前的情况是随着素质教育深化、人文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且由于高校合并,师生分属不同校区,课后交流不便。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合理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2.1探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2.1.1根据专业特点,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可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分成3种教学层次:层次一,临床医学专业,详细讲解基础医学知识;层次二,医学检验和医学护理等医技专业,侧重医学技能方面的训练,适当减少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增设与专业特点相关的课程,比如医学检验专业增设临床生化检验、血液生化检验等课程,医学护理专业增设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课程;层次三,医学信息、医学法学等专业,大幅缩减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基础医学知识,为本专业服务。分层次教学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达到知识性和实用性并重的效果。

2.1.2采用开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基础医学课程的共同点是内容繁杂、枯燥,不易理解,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开放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把日常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的实例穿插在授课过程中,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抽象枯燥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例如,在医学遗传学“群体遗传学——近亲婚配”章节教学中,首先举出具体事例:江苏省某市一对表兄妹结婚后,接连生下3个严重残疾、智力低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云南某少数民族村庄由于风俗习惯和地域封闭等原因,30对夫妇中近亲婚配率高达15.5%,共生育子女128人,残疾率达10.8%,夭折率达21.3%,然后讲解亲缘系数计算方法及近亲婚配容易造成子女缺陷的原因。通过触目惊心的事例和教师生动的讲解达到加深学生印象、提髙教学效果的目的。

2.1.3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基础医学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理论基础。本着走出课堂、面向临床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程总论部分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LBL教学法,使学生系统、准确、快速、连贯地了解免疫学基本理论体系;课程各论部分选择PBL教学法,在讲解“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这两章时分别设计病例“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新生儿溶血症”,提出一系列问题: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如何用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解释病人临床表现?进一步明确诊断还要做哪些检査?为什么RH血型不合常在第二胎出现死胎而第一胎未出现?如何以用免疫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让学生收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既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2.2.1CAI课件配合板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课件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合理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课件直观、形象、简明、快捷的优势,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生物化学“蛋白、脂类和糖类三大物质的代谢”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CAI课件主界面阐述基本的代谢框架,然后逐个讲解代谢途径,再通过链接进行相关内容比较和细节交待,最后再回到主界面点明每部分内容的重点,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和记忆。

在大力倡导采用CAI课件的同时,还应同样重视黑板板书的作用。黑板板书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与教师同步进入思考状态。CAI课件与黑板板书配合使用,能充分准确地表达教学信息,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开展远程教学,合理延长学习时间远程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形式。医学院校依托校园网建立的远程教学体系应涵盖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的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将课程知识基本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综合组成开放式统一体。学生可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利用网络自主复习与自学,也可以在网络课堂相互讨论或向老师提问,或通过链接査阅参考文献、直接访问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学网站。

远程教学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合理有效地延长了学习时间,解决了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以及师生分属不同校区的问题,也为准备复习考研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了方便。

2.2.3优化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医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课程特点,对医学机能学科和形态学科分别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机能学科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①编写新的实验教程;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③开展探索性实验;④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⑤加强人才培养,稳定实验教学队伍。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既强化学生的课程知识,又达到训练学生能力,活跃学生思想,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医学形态学科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使用数字化网络显微互动教室。在互动教室里,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架带数码摄像装置的显微镜,通过教室网络互相联系。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教师机的图像、屏幕及声音传送给全体学生,达到示教作用,也可以将任意一个学生机的屏幕转播给全班或任意其他学生,以作示范或纠正错误。学生通过图像采集将显微镜下的图像拍照保存,再利用电脑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处理和标注,最后以文档形式提交给教师。教师课上随时批改,并通过文件分发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将每次作业保存在自己的文档里随时复习,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3改革考核方式,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2.3.1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工作  形成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阶段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课堂作业、阶段性测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面。课堂学习情况成为评价的指标之一,整个教学过程中杜绝了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听讲,提高了上课效率。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课堂作业和阶段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对普遍性的问题反复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达到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的指标还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反省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阶段学习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则通过对前期教学的反思、总结,发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调整教学进程,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工作。

2.3.2重视终结性评价,实施教考分离  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结束后通过考核结果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程度,重在检测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课程知识。为客观判断教学效果,可建立和使用试卷库,实施教考分离。

试卷库包括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分卷库,每门课程的分卷库通常包含试卷90套,分别按上述3个教学层次设置为3组,每组包含试卷30套。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同组的试卷在题型、题量、难度和考查范围上均有所区别,同组试卷题型、题量相同,难度相当,内容各有侧重。考试采用的试卷从分卷库的相应组别中随机抽取,将考试成绩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分析,考试结果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的依据之一。

上一篇说课设计

下一篇医院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