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农机化 农业合作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65-0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的应用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已逐步居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建设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转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44.92千瓦,拖拉机拥有量6753台,拖拉机配套机具11817台,畜牧养殖机械6480部,全县农机经营收入突存破1.8亿元。全县已建成专业合作社28家,拥有拖拉机200多台(套),占全县农机总拥有量3%。但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仍严重影响大型机械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全县农机合作社经过五年多国家和省市县大力扶持及农机部门的指导,呈现出势头强劲,土地经营规模逐年扩大,农民热情参与。

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机合作工商登记时间、理事长身份、主要经营项目、机具拥有量和作业服务等基本情况,通过2012年“以奖代补”新增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扶持发展起来的合作社经营情况,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情况,农机合作社发展中遇到主要问题及促进发展的建议,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

我县从2006年开始试点组建合作社,到2012年底建成初县规模化合作社共计28个,在收回的28份调查问卷中,100%的合作社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实行符合实际的经营管理,农民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热情高涨。调查中深切感受到合作社负责人和入社农民的积极参与态度和盼富盼发展的愿望,特别是张家畔镇东方红农机专业合作社,东坑的政鑫、彦彪、志贤、携民等合作社规模较好,在当地影响力大,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使当地很多农民为合作社的成功所吸引,正在积极申报成立或加入合作社。

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机合作社经过探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这得益政策的强力扶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及省市县农机部门的精心指导。同时在土地、资金、人才、机具、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没能充分流动并发挥作用,从而成为阻碍合作社经营发展的主要瓶颈。全县28个合作社,其中只有东方红和政鑫合作有租赁土地,并且两个合作社纯收入都超过百万元,其它合作社都是以给农民搞代耕为主,自营耕地很少,经营收入大都不高,严重影响合作社的收益。

综上所述,分析得出,凡是自营土地面积大的,流转土地较多的合作社效益好、收入高,凡是靠搞代耕为主的合作社多数效益低,收入少处于缓慢发展或维持现状。

二、合作社周转资金普遍缺乏、经营和发展保障能力不足,合作社在农机装备方面投入大,平均投入资金都在70-80万元左右,几乎掏空了家底,造成了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按照我县耕地每亩300元租赁连片经营2000亩,地租就得投入60万元,按照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投每亩要2300元,2000亩需460万元,依靠合作社自身筹措难度大,依托银行贷款抵押条件不足无法大额贷款,影响合作社扩大在生产。

三、农机合作社缺乏管理型人才和技术人员,影响农机化大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县合作社主要有大户引领和企业领办两种方式,合作社负责人文化水平低,大都缺乏现代合作社管理理念、意识和经营能力较差,通过调查在28个合作社中懂管理、熟悉业务、有创新开拓能力的6人,剩余22人各方面能力都一般,同时,各个合作社技术力量不足,缺乏农技、驾驶、维修等人员,就在管理相对比较突出的东方红合作社,在农技方面只能依托农业局技术支撑,维修方面靠厂家提供技术人员,无自有专业人才,综上所述,这都是制约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合作社既难吸引人才,也难留住人才,大学生毕业基本没有人愿意到合作社工作。

四、初始条件不具备,已经组建的合作社大都不具备组建条件:1、无机具库、机具,大都露天停放,目前,有机具库、维修车间冷藏储备库只有东方红一家。2、钻“5人入社”的空子,大多数合作社名义上是5人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而实际上是大户独资,或者是大户挑头,其他人少量资金入股,起不到带头作用。3、虚报经营规模,套取国家补贴,以虚假手段蒙混过关,骗取认可,想用少量的资金套取国家的投入。

五、领导不重视,扶持不到位,一些乡上领导和主管领导对组建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帮扶政策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研究、不帮助,影响县上明确的政策措施执行力。

解决合作社制约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是农机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合作社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可以带地入社,整合土地多让农民受益。

政府要采取多种政策,提高服务引导作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农田托管模式,推动土地流转。

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乡村、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提高农民积极性。

2.拓展合作社生产领域,通过调整生产经营状况和管理模式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农机合作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活力,例如东坑镇政鑫合作社农闲时机械出租给延长石油公司,经营收入十分可观。东方红合作社调整种植模式,由低效益作物转向高效益作物,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亩产量,使收益大幅提高。政府牵头积极推动农村信合行给予农机合作社加大信贷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

3.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对合作社管理人员、驾驶员、组织人员定期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培训,可组织生产厂家定期下乡就装备的操控和维护开展免费培训咨询;农机化学校可申请扩大阳光工程覆盖面,聘请专业老师,开展实践操作课程。

4.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协调涉农部门联合扶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的落式。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青壮劳力向城镇转移时和农业种植效益相对低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向生产和经营专业服务组织集中是必然趋势,农机专业合作社必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杨新功,李剑锋. 西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2,22:115-116.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2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目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方兴镇花碑社区。方兴镇花碑社区与大邑韩场交界,有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81人, 耕地3000余亩,距县城9公里。前,村级收入只有0元,主要是收企业管理费和门市租金。村级经营性资产只有村委会80平方米门市。,社区借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积极鼓励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户农民进入小区居住。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亩,其中360亩由社区经营。预计,社区集体收入可达34万元,比猛增32万元,他们的经验是:

1、主动出击抓机遇。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3

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培训质量不高以及办学形式单一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培训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才能促进县级农机培训工作更加健康地发展,才能适应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源不足。目前我县到农机校报名参加农机培训的人员呈下降趋势,生源不足的状况已十分明显。其原因有: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用车辆基本饱和,本县及周边地区又没有比较大的基本建设,新增车辆和驾驶员不多;二是在边拐地区对无证驾驶现象查处不严,机手存在侥幸心理;三是农机校本身广开办学门路做得不够,吸引力不强。

(二)部分机手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机手由于经济困难,有要求参加培训的愿望,但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钱参加培训。有的机手怕参加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有的机手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想逃避培训办证,不想参加培训。

(三)培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创收,轻教学”的现象。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对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农机校教师的素质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是近年来农机校因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手段所造成的。

(五)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因循守旧,仅仅靠行政手段招生,没有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办学。资金投入不够,办学条件未能进一步改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农机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机培训,对于管好用好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机手上岗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对促进安全生产及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农机校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传授农民欢迎的先进适用技术。

(四)密切部门合作。强化系统内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配合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农机管理系统整体功能。

(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农机校在搞好农机培训的同时,应利用学校自身优势,拓宽培训领域,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形式、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提倡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办学,鼓励兴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统筹兼顾,综合发展。要彻底转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观念,被动办学的观念,积极趿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行业界限,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种类型的适用人才。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4

一、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1、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番茄、玉米、棉花、畜牧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产业,提高了农民经济效益。

2、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市场风险中,龙头企业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

3、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中注重科技更新,带动了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推广运用。

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龙头”功能不强。我市虽然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是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下,企业个体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肉类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不强。

2、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市虽有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但这些品牌大部分只在我市及周边有一定名气,域外市场知名度不高,未能打造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3、基地建设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我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总体来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缺乏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企业与基地的联结和合作显得十分松散,企业和农户未获得较大利益。

4、农产品市场份额较小。由于*市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大的市场份额。

三、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议

推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立足*市农业资源和企业现状的实际,坚持以“发展与提高并重”原则,对畜产品加工业以发展为主,对棉花、番茄、玉米产业应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为主。

(一)制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市不少龙头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外市场,这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5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它着眼于农村、农业、农民。于是各种惠农政策如春天里的阳光淋浴着每一个农民?

不是吗?皇粮不缴了,还要反补给农民,种子不愁了,有种子补贴,荒山地不耕了,有退耕还林补贴,肥料不心焦了,自有肥料补贴。种油菜有油菜补贴,种玉米有玉米补贴,养母猪有补贴,养母羊、母牛也有补贴,连养只母鸡都有补贴。学校里书费、学杂费免了,反而有特困生救助,有住宿生生活补贴。

我认为,是不是补贴过多了,导致有些农民心里不平衡了,出现了一些农村中稀奇古怪的问题:

一、合作医疗中的问题

为了减轻农民的住院难、看病难、生了大病负了巨债无力承担的问题,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政策,要求农民都参加合作医疗,但农民必须要交参合费每人20元,国家还补助每人15元,其实,这相当于把你的钱存在合作医疗证上,要抓药的时侯,在合医证上扣除。一旦生了大病要几千几万元才能解决的,就按你所医疗的费用按比例给你报销。有一部分人明确认识了合作医疗的好处,每年主动交费参加合作医疗,于是就有合管站张贴出来的每一年度参合人员生病住院报销的名单及数额,有四位数的,也有五位数的。其实,人人都不想生病,可“病”这个魔王,它就不管你想不想,爱找谁就找谁,找到谁谁就受不了。某组有个村民,他天天缠住村干部说,他风湿病医了好多好多钱,证据、发票样样有,可就是得不到报销,村干部都感到奇怪,哪有这样的事!结果拿到他的合作医疗证一看,上面08年的参合费都没交,你没参加合作医疗,人家怎么能补你钱?

不想交钱却想得到补贴,我认为这是部分老百姓想进不想出的思想问题。

二、民主管理问题

为了便于管理,缩小行政机构、精减工作人员,国家按农户分布情况,撤掉一些村级机构,把两个或三个村合并成一个村,把两个或三个组合并成一个组。这样每个村民组的户口增多。于是村组干部遵循管理民主的原则有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把村民集中起来商量着办,可笔者参加过几次村民组会议,发现村民发言中,除了一小部分思想上稍微有点档次的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理解得合理外,大多数人简直是斜扯,稍不符合他的心意,就牢骚满腹:“反正我不同意,管你们咋办,走了!”你一走,他一走,这个会议怎么结束?最后只得由“那几个人”按一定的原则确定会议决议。就连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无法遵循。

某村民组由于农家户坐得挤密,人口多,产生的生活垃圾自然就多,村民自己不自觉,乱倒垃圾,加之牲口进出,村寨主路上脏得很,于是队长通过开群众会,确定每隔三天打扫一次,并且还划分了清洁区域,可得到是一部分人同意一部分人认为:“是谁倒的垃圾,谁就负责清扫。”“我自家的活路都做不完,还有时间帮你扫垃圾。”更有甚者“哪条法律规定我要清扫垃圾?”

通过村寨的马路烂了,车子无法通行了,想组织劳力去修修,群众认为“不关我的事。”也就成了剥削劳动力的发源地,真是刁得可以。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6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乡镇布设小型天气雷达,提高预报确率;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