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1

不止在我们村,其他地方乃至全国都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就说湖北吧,湖北,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中国留守儿童网上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在800万左右,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这个暑假里,我在我们村子里面拜访了很多户人家,并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群体我以前从没从没注意过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由于这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习、活动、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 孤独感

当我问到他们在家里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小孩都说放学后有作业就写作业,没有作业要写的时候就看电视,星期天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多爷爷奶奶也说,一到星期天就不见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到处去找,找到了还极不情愿回家,说他他也不听。然后我问一个小孩为什么不想回家,他说:回家只有我一个人不好玩,我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我问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话会不会还总是不想回家,结果完全不相同,他说,父母在家比较热闹,人比较多,而且还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欢在家里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现出一张画面,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那一个个放学后的黄昏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呆呆的望着西边即将下落的红日。

2.学习成绩的差距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中等偏下,也有少数成绩较好,成绩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懂点知识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没有人辅导的孩子大多成绩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会的东西没有人教,然后自己也不去问老师,不懂得就越来越多了,成绩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说不会就不会呗,学习成绩不好又不会怎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但是我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爸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的,还说读书了以后上大学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了。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吧。可能虽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常年不在家里,平时也只是打电话,电话里说的也不知道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爷爷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学习上面的东西,所以,对于学习,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觉。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他们一个人去抵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谈何容易。。。

3.心理情况

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倔强,与生人交往时害羞,不敢说话,当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么熟悉的小孩说话时,他们都是躲在爷爷或者奶奶的背后,不敢看我,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小声的回答我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没有害怕和缺乏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依恋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依靠,在感情问题方面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见过的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于长期的沉默寡言,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奈,逐渐养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跟陌生人说话,哪怕简简单单的问答也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一个初中生在初三那一年,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最后由于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而导致精神分裂,这对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4.道德问题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穿着都是挺好的,跟那些城里的孩子差不了多少,而且零花钱也从来不缺。我分析了原因,家长外出打工时间太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尽到自己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所以心里会感到愧疚,就只有通过物质方面来补偿,还有的父母因为一年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太少,所以不希望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给孩子留个不好的影响,就尽可能的包容孩子以至于放纵,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养成了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同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且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我听村里的干部说,村里面打架的、去网吧玩游戏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以下是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的看法:

1. 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家庭式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交流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而且每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爱护、援助手段都需要给每个儿童制定一套独特的方案,这就需要政府、社区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热心的能胜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对家庭做好相应的教育,从而从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

2. 学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老师的的关注是他们学习的外部动力,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有些老师也是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跟我说 老师排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排的,成绩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绩不好的就坐在后面跟旁边。试想这样的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所以,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学校可以这里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让监护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一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更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3. 社会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2

>> 云南省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情况的调查报告 云南省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云南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云南省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运行工作调查报告 云南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洱源县森林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涪陵居民健身现状调查报告 通榆县肥料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意愿调查报告 突泉县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报告 洱源净 洱海清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洱源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村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景县施肥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中小型物流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云南主要影视基地运营现状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基于山东省沾化县林农创业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敏,吕震,嵇剑彬,等.合肥市患者选择医院的情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825-827.

[3] Hans O,Birk Lars O,Henriksen.Which factors decided general practitioners’choice of hospital on behalf of their patients in an area with free choice of public hospital:a question-naire 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2,12(126):1-10.

[4]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1[2011-09-15]..

[5]文斌.大理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2):85-88.

[6] Ruby A,RouseM,Hamilton A.Dentists Evaluate Their Pati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ferences [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0,3(13):307-319.

[7]景汇泉,李君,李海梅,等.求医行为的哲学思考及社会发展相关性的探析[J].医学社会学,2014,8(7):43-45.

[8] Claycomb C,Lengnick-Hall C A,Inks L W.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tions[J].J Bus Strateg,2001,18(1):47-68.

[9]肖圣鹏.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影响因素研究[J].广角镜,2013,7(23):253-254.

[10] Kara Hanson,Winnie C Yip,William Hsiao.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the demand for outpatient services in Cyprus[J].Health Econ,2004,13(12):1167-1180.

[11]楚蓓,王伟,兰迎春.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多元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0(A):45-47.

[12]杜珠英,吴媛阳.汕头市居民就医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4,6(17):64-66.

[13]张容瑜,尹爱田,Shi Lizheng,等.就医行为及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6(6):861-862.

[14]王粤湘,何丽金,张秀华.门诊患者择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社会学,2009,30(12):42-43.

[15] 向雪瓶,魏俊丽,彭芳,等.患方选择医院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13-15.

[16] David S,BrennanA,John Spencer. Dentist preferences for patients:dimens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rovider.Paactice,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6,13(1):69-78.

[17]孙艳华.门诊患者选择医院的参考因素的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4):327-328.

[18] 张妍,谢子秋,刘忻,等.患者选择医院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1):71-73.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3

虽然调查研究人员都试图用他们的方式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但其真正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通过个人呼吁和一些部门的关注就能解决的,它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表现出来的社会性病痛。

任何人都清楚,如果不是为了生计,父母亲无论如何都不会留下自己的儿女进城务工。如果有条件带着儿女在城市上学的话,谁都愿意让子女呆在自己身边。然而现实是,很多农村的父母们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让子女留守在家是无奈之举,也是农村社会之痛。

虽然当前在政府的推动下,城市学校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作出了不少的成绩,然而,与几千万留守儿童的数量相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的人数还是少得可怜。最为重要的是,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带着自己的子女在城市上学,高昂的生活费和不低的入学门槛并不是每个进城务工人员所能接受的。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性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家庭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有很多种,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童”、“留守学生”等等,相互之间的含义仍然存在分歧。“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1994提出来的,[1]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负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吴霓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并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是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叶敬忠在《关注留守儿童》书中指出,留守学生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学生,与此对应的非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很少或基本不外出打工、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学生。“流动儿童,顾名思义,是在空间位移中生活的儿童。农村流动儿童的流动就是指他们从乡村到城市迁移,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2]

在对于留守儿童年龄界定上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界定留守儿童的年龄为16岁以下,另外一种界定留守儿童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姚丽娟、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局长莫良斌认为留守儿童年龄界定在16岁以下。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在《关注留守儿童》一书中则把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未满18岁。[3]高亚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4]

综合以上定义可看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相同几点:(1)结构性方面,必须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儿童;(2)地域性方面,儿童留在户籍地,不能同父母双方都共同生活;(3)时间性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须是长期的,至少也是三个月以上。

二、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是在2004年才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按照1%人后抽样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为4378万,这是以0到14周岁的儿童来界定的。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中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五个县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进行统计得出:53.4%的儿童与母亲生活,3.0%的儿童与爸爸生活,4.9%的儿童被外公外婆抚养,27.3%的儿童被爷爷奶奶抚养,4.1%的儿童被其他亲戚抚养,0.9%的儿童被别人家寄养。总计,单亲监护的为56.4%,隔代抚养的为32.2%。[5]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比较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大致是4种类型,如段成荣、吴丽丽就将留守儿童分为,父亲留守、母亲留守、隔代留守和单独留守。[6]段成荣,杨舸做的一项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儿童、母亲和祖父母留守,儿童、父亲与祖父母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以外的亲戚留守。[7]

综上所述,学者都把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和单亲监护。

三、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隔代监护: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由单亲家庭监护的占到56.4%,由隔代抚养的比例占到32.2%。[8] 此种类型监护人年纪比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能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只保证其吃饱穿暖,对于儿童其他如学习或者行为方面无力照顾的那么周全,另一方面也就是认为隔代长辈对于儿童会过于溺爱。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8]。而有的学者的研究此种类型下的儿童易“逆向监护”,而且这些孩子会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

2、上代监护:这种监护人因为小孩非亲生或是无过多精力照看,对他们过分溺爱或严厉,这导致留守儿童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因为监护人和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儿童容易养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

3、自我监护:这种类型的儿童因为无人管教,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父母对他们进行物质方面的不断满足,使得他们自由散漫、奢侈、道德水平低下等不好的习惯,这种儿童比较敏感和孤僻。

4、单亲监护:作者认为单亲监护还可以分为但亲母方监护和单亲父方监护,很多的研究都认为母方监护下儿童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父方监护。而父方监护下的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几种监护类型中最低。单亲监护下的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小,他们也更懂礼貌。

四、结语

留守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9]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上容易任性、冷漠;性格上易自卑、敏感,胆小,多有孤独感。很多的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而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产生“情感饥渴”,这种亲情感的缺失导致他们与父母产生疏离感,内心更觉孤单。而因为留守儿童现象短时间不会消失,那么如何为留守儿童选择最佳的家庭监护模式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降至最低是我们更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一张. “留守儿童”[J]. 望新闻周刊. 1994(45): 37.

[2] 郑富兴. 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6): 7-8.

[3] 杨茜茜.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D]. 2010.

[4] 高亚兵.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8(07): 56-61.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Z]. 2007.

[6] 段成荣,吴丽丽.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4-30.

[7] 段成荣,杨舸.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03): 15-25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5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正常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应注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全社会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教育,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形成改善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1]其中,外出农民工的人数为16884万人,与2014年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6821万人相比,增加了63万人,增幅为0.4%。农民工总数呈逐年递增之势,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随之逐渐攀升,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应得到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德育重视度不高,导致其在生活、学习方面未养成良好习惯,道德教育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既不利于儿童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应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与政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一、家庭教育有着天然地赋的德育功能

1、监护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模范和榜样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三娘教子”和“岳母刺字”,均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这说明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更应当关注其良好的道德养成,如果父母不具备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条件,则应当为孩子寻找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亲戚或家人作为监护人,力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政府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感建设,并给与法律保护,“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2]

2、加强与儿童的陪伴与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直接接触的时间较少,这使得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对子女的心理缺乏关注。家长要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用民主、温暖的手段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重新感受到重视和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家长走入孩子的内心,父母要尽量多回家看孩子,周期尽可能缩短,如果两人回家都比较困难,应让一人留在家中,更好的监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家长要适当改换与孩子的交流方式,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视频电话等方式,以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二、学校加强“第二课堂”德育的实效

1、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留守儿童既有群体性特征,也有个体特征。因此,学校要认识整体与个体的区别,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提升道德团队素质,加强德育教育,集体正如一个熔炉,儿童在集体中,很容易受到集体舆论氛围的制约与同化。这就要求学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教师不断强化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一个“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教师本身就非常具有魅力,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完善学校管理,搞好班风建设。一个管理有序,制度健全的学校,学生在学习中是充满热情的,在生活中是互帮互助的,对于教师是尊敬不卑的。这类学生组成的班级可以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舆论氛围,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对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这些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情感的残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5.3%的儿童心理健康,身心惬意;55.4%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满意,也就是有39.3%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不太满意。”[3]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配备必要的心理辅导教师,让学生知道父母与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如果学校不具备心理咨询的条件,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应当积极与学生沟通,关注他们的变化,甚至还可以设置信箱,让学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老师进行书面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教师要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之时,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和生活情况,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心理归属感。教师是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促进者,必须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方向,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全社会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教育

1、政府需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党的十要求,“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4]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留守寄宿制,一方面可以杜绝学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另一方面,在寄宿制这个环境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从素质教育出发,迎合时代的需要,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以往任性、自我的性格,包容他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交往能力。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对其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培养法制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让留守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健康发展。

2、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教育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方面来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长期以来,把道德的重担一直让学校担负,没有形成三者的合力。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总会认为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又责备是学校和家庭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而学校又驳斥是家庭教育环境的滞后,这种相互推诿的现状,只会加重三者之间的鸿沟。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加强关爱保护,使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5]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德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三者应当形成良性互动。首先,家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也应当重视德育教育,从单纯关注智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与家长第一时间取得联系。留守儿童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应当提出呼吁,政府应当适当放开政策,让留守儿童也可以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应当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农民工子女,给予更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更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为未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储蓄力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题很多,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而这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达成共识,整合资源,因此相关部门和家长参加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必须团结起来,整合全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通过各方配合,全社会才能形成关爱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开拓更广的道路。

作者:吴佳芮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3]李万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以乐山市五通桥区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56-60.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6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也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一个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老师,同样也是令学生钦佩的,教师的创作欲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在教学与闲暇之余常常写些诗歌和随笔,也常常拿给学生阅读,他们在流露出赞叹与钦佩的神色之余也常常产生写的冲动。“我手写我心”,他们有了写的冲动,但在写作过程中也时常词不达意,为了能把自己情感、内心表达出来,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涉猎相关课外读物的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对文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那么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

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诗歌和散文历来是培育人的好教材。尤其是散文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学生们如此漠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害怕学语文,害怕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没有丝毫的兴趣,学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语文只是落得个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为了学好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首当其冲,在教学当中,学生的表现看,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我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

散文更多的是“再现式”写作,是作家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富于情感性,学生阅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容易领会和接受,并受其影响、陶冶情操。如散文《三颗枸杞豆》和《月迹》,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观和自然、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把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融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通过孩子的好奇、爱玩及丰富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中更多的引导者要象在临死前悔恨的三叔和善于引导孩子的老奶奶那样去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发现问题的愿望。文章内容正是我们现代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初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自然地就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言为心声,情为景生,情景交融”,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之后,应马上找到更深一层理解的切人口,让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升华。我教《三颗枸杞豆》和《月迹》时就是从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切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是人物思想的寄托,实质也就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色彩丰富的景物描写及个性化语言描写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和接受。从学生学习时的主动参与和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我能感知到他们已经领会了景美、情美,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课后我向他们了解这样上课,感觉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正如我所料“老师,在这之前我对散文的阅读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什么是美景,什么是感情,以前总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记忆,现在总算悟到了这种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文章该如何欣赏了,并且产生了从未有过阅读散文的激情。以前,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太深奥了,不知道它写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是美景,什么是佳情”。此时,我又及时地推荐了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丑石》及《读者》给学生阅读,他们都很乐意去拜读。无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增强了,浓厚的文学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写文章、看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们有时也常感叹学生头脑太简单,写文章没深度,其实能从课文编排的优美散文人手,让学生真正去认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情景是交融的,与他们一起徜徉于这些美景佳词之间,感悟自然、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诗歌与优美的散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通过某种思想感情把人与自然沟通起来的产物,通过自然的一景一物来表情达意:或赞叹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赞美或痛失之情;或感悟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或排解抑郁等等。所以我们在教读诗歌时应注意引导,慢慢培养。北师大中文学者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教读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首先从作品背景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创作这诗时的心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要突破传统牛郎织女桎梏的生活变成他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然后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郭老当时所向往的生活吗?更让其明白诗歌的想象与联想的丰富性特点,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形象的生活画面把作者的向往表达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何况学生,生活感受更是变化无常,何不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所不希望的,所想要达到的借助语言来表达呢?其次,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让他们明白诗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在理解了诗人为何写,怎样写后,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就不难激发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一般来说,通过散文和诗歌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生活再现,感悟散文和诗歌的景美,情美,音乐美,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再加上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感受的影响和熏陶,同学们都会慢慢对语文的学习,文学作品感兴趣。有了文学兴趣,自然他们就能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习语文的一切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丹.乡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K].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7-20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5]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7.

[6]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7]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