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1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应当充分肯定当前新能源所取得的成绩,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

市场持续扩大

从全球来看,因德国和意大利的部分企业赶在上网电价补贴下调政策生效前安装,上半年光伏需求增长超过预期。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设备需求13.1GW,同比增长了46%。中国国内需求也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大大超过之前的估计,达到20GW。2012年上半年每公斤多晶硅的价格从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为22.6%。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0.951美元降到当前的0.6美元。价格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制约因素,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市场扩大。“金太阳”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成本下降,原来计划1GW的装机规模,上调到1.7GW。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十二五”末,光伏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能够降到0.8元以下,用户侧平价上网成为可能。

截至上半年,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2011年风电并网发电量732亿千瓦时。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发展逐渐走向健康可持续,风电与电网的关系在逐渐融洽,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风电每千瓦时价格已经降到0.6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风电场建设趋于理性,从过去单纯“三北”风电基地逐渐向南发展,今年“三北”地区几乎没立项。

问题凸出

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新能源行业自身情况两个层面。《可再生能源法》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对行业所涉及的问题都进行了规范。在管理体制层面,最为突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电网的问题,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协调、统筹、指导、调控。现在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统筹协调包括产业和市场发展、布局、市场准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协调问题。

新能源自身与常规电力相比,在技术经济性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化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只有350万千瓦,有统计的上网发电量9.14亿千瓦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三是新能源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主要市场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解决途径

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急剧上升,到了峰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急剧下降。新能源大起大落,我们对此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目前新能源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新能源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是逐渐稳步前进的开始。

当前风能和光伏相关制造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过剩只能收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不惜残酷无情地被淘汰。目前国内多晶硅制造业企业80%已经停产,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十几美元,甚至三四十美元。这个过程并不是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家电、汽车、计算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要不断总结新能源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解决新能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渐转变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建立一个国内国际兼顾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国家补贴机制。其次,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格局。第三,从国家层面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遏制盲目扩张,对现有产能进行调整整合,使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控制产能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光伏产品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管理,阻止低劣光伏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光伏产业市场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下半年,受制于德、意等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及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去年弃风严重挫伤风电投资积极性等消极因素影响,新能源企业下半年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政策方针,思考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U4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37-01

一、前言

出于动力安全环保视点思考,我国和许多发达国家都要求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就目前而言,汽车排放的CO2急剧增加,加快了地球变暖的趋势。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出于对环境的要求和资源的多样化,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培育并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方针。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废弃新能源汽车当地推行目录,坚决破除市场维护是其提出的一大重磅方法。另外,还提出加快充电设备建设的系统化方法,着力扫除推行妨碍,以及“拟定新能源汽车公司准入方针”,引进出产和研制新力量等政策。

国务院要求,各地区要严格履行全国一致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自行拟定、出台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标准。

很久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当地维护,不能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国务院今年以来屡次强力打破这一弊端,撤销新能源汽车当地推行目录更是对症下药。

2013年9月四部委印发《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政府机关、公共机构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公务、物流、环卫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

2014年和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补助标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纯电动公交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公交车标准维持不变。

汽车剖析师崔东树以为,在新能源汽车推行中,基础设备先行至关重要。相比购置税优惠等,消费者需求的是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备,改进基础的准入环境。

据研究,1度电的锂电池,价格3000元左右,重约10公斤,充放电次数2000次以上。一辆较高配置续航200公里的电动汽车25万元左右,其中锂电池40度电,成本12万元左右,其他部分13万元左右。一度电跑5公里,按电价一度电0.55元计算,一公里0.11元。而同类别汽油车,一公里耗油0.8元左右,两者相比一公里节约0.69元。这类车按所装锂电池测算工况总行驶能力达到40万公里以上,40万公里节约27.6万元。如果国家2014年补贴4.75万元,潍坊市补贴4.75万元,个人缴纳购车款15.5万元,考虑到国家减免购置税,比同类车型贵5万元左右。综合考虑,行驶40万公里后,节约22.6万元。但充电时间较加油时间长,且充电设施不完善。

三、国外政府新能源汽车工业扶持方针的重要方法及其特征

1、金融危机前的特点

(一)税收和补贴是各国政府选用的重要方针

电动汽车比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生产成本高,为补偿差价,国外政府通常选用税收和补贴方针分别就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采购及使用成本进行减免。当前,税收和补贴方针已成为各国政府支持电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方法。

(二)大力支持工业创新

为促进电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产业初创期的方针扶持。与普适性方针相比,该类方针不仅提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而且有时效性和优惠的产量限制指标,从而补偿市场机制的短期失灵。

2007年美国乙醇协会(ACE)了《美国各州乙醇燃料发展报告》,总结了美国乙醇燃料发展的现状和政策。美国能源基金会(2006) 总结和评估了促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政策,并启动了混合动力汽车科研及政策研究。2008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纯电动汽车会议上,与会厂商探讨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发展以及普及纯电动汽车政策措施等内容。

2、金融危机后国外政府公布的方针

金融危机后,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大力开展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采购新能源汽车。

(一)大力支持研发

2009年9月,美国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制和配件工业的发展,快速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经济和最持久有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焚烧技能等方面站在国际前沿。

2009年1月,韩国公布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顶尖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3大范畴共17项新兴工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方面,提出着重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核心技能,实现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步入绿色汽车国际四强。

(二)大力推动电动汽车走向市场

2009年4月1日开始,日本开展“绿色税制”,取消消费者在采购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时的多项税收。美国为鼓励消费者采购电动汽车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也于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方针,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汽车新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应在绿色交通发展和新兴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着力创造新模式、培育新市场。

技术创新上,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我国的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些零部件占整车成本的70%以上。相关的技术团队缺乏,人才供应不足,很多技术已被市场淘汰,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技术等方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研发能力。另外,摆脱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单一技术研究,将研究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汽车本身的相关技术,而应扩展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层面,明确统筹规划方向,整体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产业政策上,制定分阶段、分类别的发展规划。各种产业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全球的发展趋势时时改变,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主要目标由政府干预逐步向市场调解过渡。因此,我国政府应提出一些比较灵活的产业政策,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的规划。

五、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趋势,将逐步替代传统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长远看来潜力巨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细化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 (3).

[2] ,蔡厚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 2010, (4).

[3] 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 (5).

[4] 王祖德.由国内新能源汽车热引发的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10, (5).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机遇

一、引言

自英国2003年提出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一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已经成为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全球十大国际大都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表明,35%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源自汽车尾气排放,在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压力之下,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超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1,700万辆左右的销量纪录,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创全球历史新高,当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规模总产值的6.13%,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000亿元,占整个GDP的2.5%,汽车行业从业人员378万人,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我们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的相关税收达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进一步激增,环境与能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截至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23亿吨,而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认为在未来25年石油及天然气仍是增长最快的能源。在《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超过5%,是过去18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但中国石油需求依旧旺盛,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55亿吨,比上年增加4700万吨左右,导致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高于美国的53.5%,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解决能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节能,而减少汽车的石油用量则是重中之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节能,还能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尾气的排放,因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

2008年12月,科技部提出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计划,要求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增至20个,其中5个将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试点城市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通知》还要求相关部门将大力推进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提出住宅与工作场所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配比不低于1:1,同时还提出建设快速充电网络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政策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进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根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新能源轿车总计销售为9,800余辆,市场份额只占乘用车整体的0.2%,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高达95%,而新能源商用车中,70%以上为客车产品,私人购买的数量相当少。根据国家四部委下发相关文件显示,自2009年1月起至2011年7月,在全国启动的25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完成近半,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一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一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完成每城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目标。不过,这与原来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按照25个城市示范运营的车辆最低要求计算,2012年底将至少需要建成25,000个充电桩,新增需求约20,000个;考虑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需求,估计届时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达到1.2:1,充电桩未来实际新增需求至少约为25,000只。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与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也是十分缺乏的,比如在纯电动汽车中,面临着电池充电时间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这些都会限制纯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以及动力耦合技术等技术的缺乏,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2.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缺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相当匮乏,新能源汽车对于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大,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专业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仅有60余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这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重大的不便。只有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才会更大。  3.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

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普遍较高,在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约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虽然我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但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购买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即便在享受了相关补贴后,价格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还是较高,而且同样的价格下,传统能源汽车能够选择的种类更多。

4.行业标准并不统一,市场推广难度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这会造成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会缺乏具体的指导,比如有些纯电动车的充电方式采用的是“电池式”,而另一些采用的则是“插电式”,即使是在“插电式”的电动汽车中,也会存在着不同汽车企业生产出规格不一样的电池,充电插口标准也不一样,不能通用的情况,不同厂家的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全国缺乏统一标准是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的支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经费额度,提高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相关税收或者给予现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避免由于不同厂家的零部件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的情况出现,也能够减少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2.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就能够占据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研发机构,加强全资研发机构的建设,同时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集中力量研究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加大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开发产权产品,这些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

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配套设施的缺乏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不便。各大汽车企业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充电站网络、维修服务点、电池营销网络以及服务网络等,尽早完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应该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财政支持,给予资金补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核心技术便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联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水平。同时加大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大学进行紧密沟通与联系,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鼓励各大汽车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培养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资助培养汽车人才和引进国外汽车人才。

五、总结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4

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体系是什么样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在实践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单独设立“能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充分利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专业开设现状如何

发达国家许多著名大学都设置了新能源相关专业。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近十所高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国内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

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外,可以有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目前,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专家分析,新能源专业是未来需求较大的人才专业类型。有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风电行业的人才缺口非常大,将达到10万以上。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的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所有这些都为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带来较好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国家已经确定将能源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能源产业既需要有技术性很强的人才,也需要有复合型人才。新能源行业企业的实力和规模相对较大,因此选人要求也较严格。

部分高校的专业特色

东北大学该专业隶属于材料与冶金学院,其课程设置按照专业需求安排,与其他工科专业相同,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是专业平台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主修的四大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新能源 产业 雾霾 困境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竞争环境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正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战略机遇期,不管是已经具备新能源产业基础还是即将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地区产业持续升级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近日持续的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要加快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多方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主要的原因。而构成北京等地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扬尘、燃煤、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是核心因素,此外还有本地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的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PM2.5可直接吸入肺中,对人体伤害较大。有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近20年增长高达8倍之多,已经正式替代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致死病因。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严重的空气污染,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欧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摆脱传统能源掣肘、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

2、环境污染代价高,新能源产业发展顺应经济持续发展需要

环保部近日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正向外部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对环境具有友好性,而环境收益归于全社会;二是技术发展的正外部性,新能源技术使用的部分收益归全社会所有。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空气质量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现实困境

1、国内外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产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

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增长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开发相对较早,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欧洲是全球新能源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中心;日本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各项新能源均呈现倍增趋势。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目前日本除了拥有日立、东芝、三菱等核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外,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也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它们被称为日本光伏领域的四大骨干企业。

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在区域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从创新能力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风电专利申请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5年风电领域申请专利402件,同比增长151%,2006年申请专利610件,同比增长152%,2007年申请专利625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12年,我国核电在建机组同比增长175.3%,共有30台,容量32.73GW,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9.8%,增加到63GW,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2011年增长42.9%,达到30GW。

2、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一系列困境

从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上看,不健全的因素偏多,凸显产业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困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和风电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峻形势,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也与国内政策不配套导致的需求不足直接相关。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急剧下降。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2年10月,美国开始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最大市场的欧盟方面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欧美的“双反”重创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加速了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断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困难,很多中小型光伏企业停产,而行业龙头如尚德、赛维等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不到70%。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措施、公布金太阳项目目录,旨在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而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有80多家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各类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存在隐患。风电零部件供应依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背离,截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而发电量占比不足1%。由于产业体系不健全,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困境。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也正越来越突出。风电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和投入少,大多走的是引进路线,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除太阳能、风能外,生物质能源也被寄予厚望,尤其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却也面临着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3、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狂潮下,吸引了不少短期投资者,各类新能源企业泥沙俱下,不少补贴企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绊脚石。另外,由于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间的矛盾和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没有真正地建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和机制,重大制度的设计不完善加之市场消纳问题,也使得风电难以更好地发展,在吉林、内蒙古等地有30%~40%的风电因为不能联网而被放弃掉。

在一系列成就背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4种能源加在一起,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的14.5%。这说明我国未来能源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改革,是能源体制的革命性变化。另外,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多集中在海外,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成熟度较低,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四、客观认识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坚定信心寻求长远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各个国家对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产业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则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然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重要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经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石油地缘政治、欧美征收碳关税以及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日本核泄漏事故、国内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事件后,我国围绕能源如何发展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并充分认识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现在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支持鼓励和优惠补贴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信心百倍,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构建制度,更需要产业界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如果在能源转型上的努力不够,中国的能源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将会有更大的差距,因此能源产业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鼓励能源技术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这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我国应用新能源的步伐。在技术层面,主要依靠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确保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全部上网;在政策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也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治理雾霾污染将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次机会,将给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相信未来,新能源领域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而对从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施卫娟、李福保:云南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2] 张志刚: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

[3] 司凯、张琪: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4]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念、可能的市场失灵与发展定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4).

[6]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7] 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

新能源发展趋势报告范文6

替代能源科技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稀缺和气候变化这两大全球性问题,同时也能够产生丰厚的财务回报。中国由于传统能源结构的突出矛盾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壳牌、BP、中电投、中石油等中外能源巨头纷纷重金投向清洁能源市场。

据统计,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经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55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迅速增加。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每年至少需要投资5150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能源。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决定了中国不得不走清洁能源之路。为此,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上任伊始就表示,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占比偏低是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要走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发展道路。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95%是传统能源,其中绝大部分是靠燃烧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和其衍生产品),清洁能源仅占5%,预计5年后后者可占能源结构的10%,而20年后所占国内能源结构将达到25%。

BP等国际能源巨头先行一步

早在2004年,英国石油(BP)公司就和中方合作建成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居全亚洲第一,投资总额达750万美元。次年,BP与中国新疆新能源携手在西安成立了太阳能合资企业――碧辟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1月,BP与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天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框架协议,旨在共同投资开发、建设、拥有并运行内蒙古白云鄂博镇附近3个49.5兆瓦的风力发电场,双方还一致同意在内蒙古地区寻求其它风电投资机会。同月18日,借英国首相布朗访华之机,BP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涉及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战略整合及商业化、风力发电及醋酸生产等几个方面的协议。

“未来5年,BF将在中国投资不少于3亿美元,用于以上项目。”让人不得不佩服跨国公司企业家们的高瞻远隔。

另一个能源巨头也不甘落后。2007年11月15日,壳牌上海首座为燃料电池汽车服务的加氢站正式开业。仅过了一个多月,12月26目,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又获得山西省一个煤层气项目55%的参与权益。

2008年2月28日,壳牌集团洁净煤能源业务全球领导团队来到北京,向中国销售其洁净煤能源业务。资料显示,壳牌在中国已经出售了16个煤气化技术许可证,而同一时期北美地区仅售出1份技术许可证。

金融危机也不能打消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清洁能源的热情。2008年12月12日美国高盛高调宣布将携手鼎晖投资,向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的龙头企业皇明集团投资近1亿美元。当人们还在为其行为感到诧异时,仅隔不到一个月时间,世界第二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第一大独立风电开发投资商――西班牙歌美飒风电设备公司宣布,将在潍坊西部山区建设15万千瓦风电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3亿千瓦时,年收入达1.4亿元。

中石油等本土能源企业加速进军

西方跨国能源企业在清洁能源开发、低碳技术、能效提高、资金投入等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使他们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已经占有先机。从能源发展的长远战略考量出发,因为国际能源巨头的迫近,中国的跨国能源企业也正加速进军清洁能源领域。

1月8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湖南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电投将投资600亿元推进湖南电力建设,合作推进华容小墨山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中电投党组书记、总经理陆启洲说,目前,中电投正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核电。

据中石油高层透露,中国石油计划2010年前斥资百亿元进军新能源,形成新能源生产能力300万吨油当量。“十一五”计划未,中石油非粮乙醇年生产能力将超过200万t/a,达到全国产量的40%以上,同时形成林业生物柴油每年20万t/a的商业化规模,并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40万公顷以上。目前,中石油不仅拥有煤层气3万亿立方米,国内规模最大的30亿立方米煤层气处理厂正在建设中,还在煤层气、油砂矿、油页岩、地热等多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与此同时,中石化、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也联合投资210亿元的大型煤炭转化项目工程筹建工作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启动,这个项目成功投产后将年产420万吨甲醇和300万吨可替代柴油的清洁能源二甲醚,成为国内同类项目中产能最大的项目。

未来几十年仍将是投资热门

大手笔的投资,均下注清洁能源。“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巨大的供给产业链,在日前的金融危机中正在发挥着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势头。金融危机让许多行业遭受重伤,而新能源产业,将有可能在这次危机中得到快速发展。这是新能源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传统产业的过剩格局难改,在油价波动的背景之下,能源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不二方略,也是当下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和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

全球风能理事会主席泽尔沃斯表示,与其他行业特别是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相比,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应该说目前金融风暴尚未对全球风能产业造成直接冲击。泽尔沃斯分析认为,风能作为主要替代能源,即使国际能源价格下降,决策者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因素,世界各国仍将会大力发展风能。

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设备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预计:“不论是从投资商还是从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来看,现在对于风电行业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机遇。总体而言,金融危机不会对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造成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