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 金融 发展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城市范围内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互联网接受程度的提高,未来几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当前,各大电商巨头正紧锣密鼓地布局全国农村市场,不管是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还是京东和苏宁的信息服务站,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甚至金融市场都是为了通过培养客户消费习惯,抢占先机。

当前,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从供给不足转变为局部结构过剩,农业发展的阻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缓解农产品流通的困难。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实惠。

当银行遇到互联网企业的威胁和挑战,主流观念认为,银行都必须走互联网发展道路。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具有门槛低、效率高等优势,若能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可与传统农村金融形成互补,能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各地政府已经纷纷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以扶持、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的主要形式

总的来说,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二是银行与电商合作,经营贷款业务;三是银行自建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服务。

(一)电子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除了信息查询、自助业务办理等传统业务外,针对农户贷款数量大、金额小的特点,可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也配置到网上,提供营销咨询、贷款业务办理、投诉处理等服务,以便于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带动贷款需求,深化农村金融服务。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信息不便,生活缴费、代购车票等生活缴费类项目也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重点项目,通过培养农村居民的网上支付习惯,形成金融机构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二)与电商合作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一亩田集团已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改革作出有益探索:一亩田与中国邮储银行展开合作试点,利用真实交易的大数据信息,由一亩田为批发商提供担保,中国邮储银行提供资金,为一亩田上采购大宗农产品的批发商发放了300笔贷款,而未出现贷款违约现象。

阿里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也认为,通过互联网技术处理电商平台上沉淀的海量数据,给农村征信提供了新的可能,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正在形成。该报告通过对比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农村中的优劣势,发现在小额农村信贷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与传统金融形成互补,解决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自建电商平台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受区域限制、资金量小的特点,自建电商平台应与电商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片面追求过大、过强,而必须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专注于某一地区的客户,为某一类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如为当地农产品生产商提供平台,经营农产品或租赁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可以积分兑换等形式增加客户粘性。由于银行对本地企业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优质商品交易平台,同时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做一些个性化的产品定制。

银行自建电商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第一手的交易信息,同时可发挥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支付优势,增加银行与客户的亲密度。一旦培养成客户的消费习惯,客户对银行电商平台使用得越频繁,银行越是能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情况。

相对于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商城,光大银行网上商城虽然业务种类较少,但其推出的保险、购车、购金等板块颇具特色,销售业绩不菲。如通过签约当地一百家左右的汽车销售商,同时经营车辆保险、车贷、信用卡分期付款等业务,可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三、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1)由于农村地区人口聚集度低,交通、通讯尚存阻碍,农民对于互联网接受度难以提高,消费习惯难以改变,严重抑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各大电商正通过大量农村电商服务店、乡村推广员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服务覆盖率。

(2)互联网金融毕竟是新生事物,国家对其风险防范的机制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风险把控是互联网金融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掌握客户的信用、生产状况等真实情况,容易出现恶意骗贷等问题,为农村金融带来各种风险隐患。

参考文献:

[1]景爱明.当银行遭遇互联网金融[J].晚霞,2014,(8).

[2]李啸宇.银行系电商优劣观[J].虎嗅网,2014.

[3]方德华.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之一[J].阿里研究院,2015.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2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了以上数据。CNNIC预计在2008年,我国互联网三项基础指标――网民总数、宽带上网人数和国家域名(.CN)数量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

呈现向下兼容的趋势

CNNIC报告首次对新增网民构成进行了细化分析。2007年新增网民中,向各层次扩散的趋势明显: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互联网。

另外,CNNIC数据显示,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7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有2917万来自农村;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这一数据表明:农村网民的高速增长,使得农村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互联网消费市场,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乡乡有网站”等乡镇信息化普及工程的推进,农村互联网市场必将大有可为。

基础资源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发展势头也“当仁不让”。作为基础地址资源“根本”的IP地址和域名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8%和190.4%,保证了互联网的发展需求。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IP地址数已达到1.35亿,但与每个网民一个IP地址的基本需求相比,缺口还很大;国家CN域名在2007年迅速崛起,数量增加4倍,即每天增长2万个,创下了世界域名史上的增长奇迹。CN域名和CN域名下网站双双大幅度超过国内COM域名,巩固了国家域名的主流地位。另外,网站数、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数均以超过60%的速度增长,网民可以享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

数字娱乐是应用重心

CNNIC调查显示,中国网民首选的互联网应用发生了转移,娱乐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最重要的网络应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依次是:网络音乐(86.6%)、即时通信(81.4%)、网络影视(76.9%)、网络新闻(73.6%)、搜索引擎(72.4%)、网络游戏(59.3%)、电子邮件(56.5%)。体现互联网娱乐作用的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排名明显靠前,94.2%的网民对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给出了正面评价。数据显示,使用网络音乐的网民高达1.81亿人,使用即时通信的网民高达1.7亿人,近40%的网民选择即时通信为上网第一落脚点,而网络新闻、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基础应用落在其后,其中电子邮件在2007年之前一直位居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应用率榜首。互联网娱乐功能成为网民快速增长的拉动因素之一。

目前互联网产业规模急剧膨胀,各种细分领域服务与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发展路径纵横交错,网民差异性越来越大。对此,CNNIC在本次会上表示,将由以往偏重数字记录的“统计报告体系”向领域更广、更有深度的“研究报告体系”转变,以更权威的数据、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政府、企业和网民提供参考。

[相关链接]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3

一、“互联网+农业”正处风口,农业迎来互联网大潮带来的巨大发展与产业升级机会

“互联网+农业”实现的是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接入农业,也不是简单地使农业与互联网融合,从而去中间化、提升效率等旧有的模式,而是要成功地将互联网和社会资本带上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一方面,“互联网+农业”能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可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这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概况起来看,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已取得初步的突破性进展。今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的推动农资,农产品电商行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之前炒得火热的互联网金融也迎来了“1+1+X”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开始将互联网与金融的优势相互结合起来去服务于第三方对象,其中“三农”领域的巨大人口红利及资本蓝海也会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金融领域不断流入。

推进互联网和农业达到真正融合的关键,应该是着眼于整条产业链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环节。同样,“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仅仅是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应该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以阿里集团正在布局的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为例,它计划将农村电商依托于旗下整个生态圈发展,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微贷等业务都已跟农村挂钩,未来运用大数据将直接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

“互联网+农业”在探索实践中创新出了许多新颖的结合模式。但不管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摩拳擦掌的资本一波接着一波。是借着“农业+互联网”的概念吹起一轮泡沫,还是通过深刻改造和深度融合让农业产业迎接互联网大潮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与产业升级?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二、农民是“互联网+农业”的主角,锻造“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

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当务之急可以把握的,首先是充分调动农民接受互联网从而转变传统经营的积极性,培训农民了解“互联网+农业”运作模式与操作方法。

今年2月,阿里研究院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提出,新农人群体的形成是互联网赋予“三农”的必然产物。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广,未来的农民都将是“新农人”。“互联网+农业”首先要以提高这些农民兄弟收入为目标,要让农民增收得利,而不是打着各种旗号到农村去圈地圈钱。只有真正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的“互联网+农业”创新,才能获得农民发自内心的认可,才可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三、“互联网+农业”热度持续高涨下的几点冷思考

“互联网+农业”概念看起来很美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理论落地的开拓者,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一,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互联网+农业”虽然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的内在契约性约束也越来越被农民了解,但面对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被迫违约。当违约责任被农民归咎于互联网的负面性因素时,就难免会滋生抵触互联网的心态。

第二,只有通过大面积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互联网+农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土地的整体流转速度仍然偏慢,绝大部分的土地仍然处于小规模种植状态,这正是“互联网+农业”进入农村的第一道难关。

第三,“互联网+农业”的企业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农村市场线下渠道,将产品和服务打进农村。但是,这一般要求企业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充分保证渠道畅通。由于农村大部分的渠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赊欠现象,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有些欠款就可能逾期不还甚至成为坏账。因此,“互联网+农业”企业必须在设计渠道战略时,先设法破解农村“无赊不成店”的思维习惯,或者破解追债难的问题。

第四,唯互联网模式陷阱。在互联网热潮中,不少企业老板张口闭口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网络化手段”。但事实上,人是多场景消费者,转型中的农业从传统渠道到网络营销更需要多消费场景,唯互联网模式只能是“营销飘在天上,销售跌到谷底”。归根到底,农产品营销从顶层设计到路径选择都要有清晰的战略设计。传统农业企业家必须重视的一点是,网上很多看起来很美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盈利。资金链本来就很紧张的传统农业企业,太过追求“尝鲜”说不定会死在黎明之前。目前而言,“互联网+农业”还处于行业进入期,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更有机会借助互联网新模式来强化优势。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4

5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记者了解到,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为我国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指明了方向。

快速崛起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在形成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

农村互联网金融处在“风口”

据《2015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只有27%的农户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的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不能获得正规渠道的信贷支持。

为何农民贷款这么难?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需求一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

“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贷款而言更为突出;城市工商业贷款中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韩俊强调,“这些特点决定了不能把发展城市金融的办法简单移植到农村来。”

而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传统金融服务对农村渗透率过低的现状,正好将这个巨大的市场让给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在经济转型升级倒逼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处在大发展的风口。

各具千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

由于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和无国界的特性,以阿里巴巴、京东、一亩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以其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争先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

电商平台积累了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数据,收集了销售者和供应商的信用数据,这已成为了电商平台进入农村金融行业最大的优势。

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将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各类交易数据转化为客户的信用数据,并为每一个注册用户计算出“芝麻信用分”,再将芝麻信用分与信贷额度相挂钩,从而发展成高效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同样适用。

在近日,京东金融农村金融战略,将发挥京东在渠道下沉、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设计和打造具有京东特色的农村金融模式。

9月18日,京东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正式,此次“京农贷”上线的两款产品――农资信贷领域的“先锋京农贷”、农产品信贷领域的“仁寿京农贷”,分别满足了农资购买环节的生产资料信贷需求和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农产品信贷需求。作为京东农村金融战略落地的重点内容之一,“京农贷”无需任何抵押即可申请,并提供惠农贷款专享低息,最快当天就可放款,最长期限为9个月,最高额度达30万元。

从申请流程上看,贷款申请人只需注册京东金融账号,登录填写和提交相关资料,提交系统审核通过,签订在线电子合同即可完成放贷。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加上后台高效的人工审核速度,通过“京农贷”申请融资非常方便快捷,是农户和相关涉农企业申请农资和农产品信用贷款的最好渠道。

“这是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虽然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势头正猛,但农村金融的市场基础薄弱、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不足、信用体系基础缺乏、坏账率高发风险等因素,也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指出,“三农”存在大量的金融需求,如果得到一定的释放,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蓝海,但这也是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服务

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互联网发展概况

20世纪末,互联网在我国开始出现,到21世纪初得到迅猛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

(二)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8.1万亿,网络购物突破万亿大关。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应用水平逐步提高,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发展态势。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发展亮点。大型企业网上采购和销售的比重逐年上升,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正在向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业务集成协同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迅速提高。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0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拉动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企业应用方面,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采购、营销中各环节广泛使用互联网。发达国家电子商务企业已深入应用和普及。企业为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广泛应用在线采购方案。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首要目的在于开拓市场、寻求商机、提升销售,在线采购能够为企业内部运营带来效益的观念尚未普及。促进企业由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向支付型电子商务发展、深化企业应用水平是下一步互联网在企业应用方面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不仅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商业模式,而且已跨过外部技术运用的初级阶段,开始核心业务的渗透与融合。中司总经理谢平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曾发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报告,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将对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产品交付及风险防范方面较传统金融模式有很大优势,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阿里巴巴的马云在阿里新金融团队2013年开年会议上对“互联网金融”提出自己观点,他认为互联网是一种革命,是将互联网的思想,即开放、责任、透明、分享、互动等应用于金融业。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去解决目前金融的发展问题,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阿里金融已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贷技术创新,成功开展了小额信贷业务并与基金公司合作开发货币型理财产品。

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在运作模式上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是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下的商业银行业务

目前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大部分还处在办理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的层面上。中国建设银行的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包括“企业商城”和“个人商城”两个平台并带有“商城账户”支付工具等。招商银行的“网上商城”有500万用户参与商城网上平台的实物交易。招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提供定机票、酒店等差旅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对于电商的定位只是吸引和服务客户。

在互联网金融下,信贷业务模式会改为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匹配。人人贷机构和阿里小贷、腾讯财付通及众多第三方支付组织,在互联网数据的基础上搭建出不同于银行传统模式的信贷业务平台。

人人贷方式带来了信贷模式变革,P2P将传统的非正式人际借贷标准化,通过信用评估及将借贷过程系统化,增加了借贷过程的透明度,降低了风险及信息不对称,从而让资本以较低成本流向生产用途。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人人贷公司Zopa在英国开始运营。美国Prosper公司目前有125万会员,促成了3.07亿美元的会员间贷款。2006年,我国第一家人人贷公司宜信成立,随后出现了拍拍贷、红岭创投等规模较大的人人贷公司。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人人贷公司模式开始产生变异。目前除拍拍贷坚持国外同行模式外,多数人人贷公司已做出修正,将部分业务转向进行线下的信用评估和信用教育。

阿里巴巴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创造了“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为淘宝和天猫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业务。阿里小贷放贷资金累计已经超过300亿元,为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第三方支付所衍生出的信贷业务以小微信贷为主,目前尚未对银行的主流信贷业务构成威胁。

以人人贷、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模式创新将过去从未有信用记录的人群纳入金融信用体系,使他们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传统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在银行以“存贷汇”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业务中,受到互联网技术挑战最大的是支付汇兑结算业务。在传统的电子支付产业链中,电商为用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建立网关服务平台,实现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在线支付并提供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服务;银行则是最终资金结算服务的提供者。但近几年来第三方支付企业渗透到这一银行传统无风险中间业务领域。

(三)互联网金融下的保险业务

保险业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也仅是通过电子渠道销售保险业务。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仅占保险业销售总额的约1%,但由保险业巨头平安公司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新创建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则是互联网金融另一个新的形式。众安在线将主要从事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和基于物联网的产品的保险。这是一种整合资源的模式,借助保险公司的风险判断和识别体系,实现虚拟财产保险。互联网金融下保险业将跨越单纯渠道合作的阶段,形成深层次的产品创新,催生出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和业务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未来互联网金融下银行传统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业务,保险产品销售和产品创新,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的发行和交易均可在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网络上进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对传统金融理论中关于货币创造问题、金融监管问题、金融风险问题等方面提出新挑战。

三、互联网下的支付服务

近几年,在传统金融支付结算方式——银行中间业务之外,第三方支付服务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而异军突起,成为金融支付服务中的重要力量。

(一)第三方支付服务

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同比增长54.2%。2012年,整体支付市场中,中国银联依然占据核心地位,全年交易规模达7.76万亿;互联网支付企业迅速崛起,支付宝、财付通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86万亿、0.74万亿;主营收单的杉德支付、通联支付交易规模也分别达到0.92万亿和0.32万亿;以快钱、易宝、环迅等为代表的综合支付平台也正通过线上和线下业务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壮大。目前第三方支付已进入成熟阶段,但未来五年仍将保持每年40%左右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16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

(二)互联网网络支付服务

随着逐步向第三方支付企业开放传统金融领域支付结算业务,网络支付服务形成了包括第三方支付企业、传统银行、电商巨头、电信运营商在内的业态格局,支付领域的服务主体和模式更加多样化。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第三方支付组织开始进入银行的传统业务并在网络支付领域奠定了优势地位。

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36589亿,同比增长66%,互联网支付市场基本趋于成熟。随着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领域管理办法出台,行业竞争环境趋于良性和稳定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数字电视支付及移动电话支付,服务细分行业从网购、航旅、电信等传统支付领域不断扩张到服装、物流为代表的传统行业领域,市场竞争白热化。从互联网支付细分行业交易规模结构来看,2012年网络购物贡献最大,占比为41.5%;电信缴费、电商B2B、网络游戏占比分别为6.2%、3.9%和3%;创新行业应用贡献比例持续扩大。电子支付企业需寻求新的市场空间。

(三)互联网支付业务在农村应用的迫切性

目前在我国城市区域金融服务产品和物理网点已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遍布,城市居民办理金融业务相对方便。反观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只能提供传统的“存贷”服务,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已在城市地区较为普及的支付和汇兑等基本金融业务在农村还很少。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严重不足。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大部分设立在县城一级,只有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类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设立营业网点,难以到达各基层农村,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衰落、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扩大、金融服务短等现象,广大乡村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新农合、新农保及其他各种财政补贴都无法及时通过金融服务到达基层农村农民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网点银行的技术障碍已经解决。摆脱传统物理网点全覆盖的旧思路,借力第三方力量,发展低成本、广覆盖的无网点银行并合理拓展金融服务的种类,是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课题报告,2012.

[2]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2013-01-15.

[3]由曦,宋玮,刘琦琳等.交战互联网金融[J].财经,2012(26).

[4]刘琦琳,宋玮.“三马”跨界融合[J].财经,2012(26).

[5]曾刚.传统银行暂难被取代[J].财经,2012(26).

[6]沈联涛.迎接互联网金融崛起[J].财经,2012(26).

[7]侯继勇.支付宝架构调整:马云筹谋金融革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2-26.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