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优质服务为前提,以加强行业管理为基础,以建设大旅游为着眼点,以旅游宣传、旅游招商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三、推进措施
(一)修编旅游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紧紧围绕“中国雪都•多彩尚志”这一定位,突出“银、绿、红、土、墨、金”六色旅游格局和“一心、一线、景区”框架,准确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高标准完成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及旅游产品布局、景区规划设计等控详规划,搞好旅游目的地的策划和运作。(三)挖掘节庆文化,努力办好“两节”。结合哈尔滨打造“冰城夏都”活动,办好第二届中国雪都•尚志滑雪节、第二届亚布力森林音乐节两个节庆活动。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2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食用植物蛋白作物。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急剧增加。为满足大豆需求,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增加,1996年成为净进口国,20*年进口达到3744万吨,超过当年国产大豆1750万吨的两倍。国际粮商在向中国倾销大豆的同时,不断收购、兼并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控制了7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中国拥有13亿人口,大豆消费量占世界的21%,贸易量占世界的40%。振兴中国大豆产业除了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根本还在于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提高大豆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农户和加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有的地方豆农自发成立合作社、协会,批量采购原料,批量销售大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水平;有的地方大豆合作社、协会组织社员统一种植芽用大豆,采用直销方式统一供给芽用大豆厂商;有的地方豆农向粮商赊售大豆,农户在价格合适的时候结算卖个好价格,同时也节约了粮商的流动资金;有的地方种豆大户或合作社以期货的方式销售大豆,科学地规避市场风险。为了总结农民和加工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大豆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改变大豆产业“农户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的落后局面,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经济体制机制的精神,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北方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通过机制创新,有利于建立以农户为基础的新型大豆生产组织体系,有利于完善以利益为纽带的大豆产业链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探索以食品安全为目标的产品质量品牌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体竞争合力,走出一条中国大豆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永葆自身发展活力的新路子。
二、试点工作的原则
(一)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组织管理为支撑,提高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大豆的商品品质。
(二)尊重大豆种植户(农场)、加工企业的经营自,提高和维护大豆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三)依靠市场机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发挥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和精耕细作的优势,开拓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食品、保健品等不同层面的广阔市场。
(四)促进大豆种植者、加工企业、科研单位的纵向合作和横向联合,发挥大豆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中的组织服务功能和大型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功能,整合大豆产业队伍,形成产业合力。
(五)充分依靠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推动大豆生产所需要的灌溉、耕作、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依法扶持大豆专业合作社和大豆产业化龙头企业,消除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积极借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经验,运用信息、期货、产地认证、制定标准、环境监控等手段,从整体上提高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三、试点的内容
(一)健全和完善大豆产业的组织体系。培育大豆种植者合作社、协会等专业生产服务组织,使农户(合作社、协会)与大豆加工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市场等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大豆产业组织队伍,成为大豆生产、技术推广、加工、贸易各个产业环节的载体。
(二)构建科学、高效、互利的大豆产业服务机制。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发挥合作社、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种、品质、品牌理念和良好作业规范,协同大豆种植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单产、增加农户收入为前提开展专业化服务,通过专业分工、扩大服务规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三)建立大豆产品质量安全全程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及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依据无公害、绿色、有机大豆的标准,建立从种植到工厂的生产流通过程和从工厂到餐桌的加工物流全程记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的全面质量管理。
(四)形成农户和加工企业共创品牌,共享收益的质量价格机制。鼓励大豆种植者(合作社、协会)与大豆加工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基础,以质量规格为标准,签订优质优价自主选择的产销合同或协议,形成稳定、互利的产销关系。逐步达到用绿色环境和标准化栽培方法生产绿色原料,用绿色原料保证加工产品质量,用质量品牌稳定占领市场。通过产销一体化使豆农和加工企业共同分享增值效益和品牌效益,通过利润返还机制使豆农和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试点单位
试点选择在北方大豆主产区,以县(市、农场)为单位进行。
(一)试点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地方政府有开展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2.大豆产业在当地为主导产业。
3.产地大豆加工企业有一定规模。
4.豆农合作组织建设有一定基础。
(二)试点单位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主要参加单位是克东县人民政府、齐齐哈尔飞鹤大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2.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主要参加单位是林甸县人民政府、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3.扎兰屯市。主要参加单位是扎兰屯市人民政府、扎兰屯市淳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4.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主要参加单位是红星农场管委会、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五、试点目标
通过培育大豆专业合作社、协会,以经济合同、协议等形式,把合作社、协会与加工企业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合作社协调服务社员、产加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大豆加工企业和豆农双赢。
(一)促进豆农增收
通过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统一提供耕作、播种、收获服务作业,减少家庭经营开支。根据现有合作社、协会的经验,可减少生产成本5%-10%。通过采用大豆高产新品种,提高大豆亩产4%-8%。通过推广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等新的耕作方式,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亩产10%-15%。通过推行专种专用,改变大豆混收混存,提高收购大豆质量。综合以上措施,每亩大豆增加收入20%-25%。
(二)促进大豆加工企业增收
加工企业直接从合作社购进大豆,减少收购网点投资和收购环节,每公斤大豆节约原料收购成本0.04-0.10元,并可获得稳定、充足的原料供给,延长开工期,增加利润。加工企业按照加工需要,指导农户选用良种,提高大豆油脂或蛋白质含量,据大豆蛋白加工企业核算,市场混存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38%,高蛋白大豆的含量平均为42%,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吨大豆净获利200元,4个百分点每吨可获利800元,如果把50%返还给豆农,企业仍可获净利400元。按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规范种植、加工大豆,加工企业将获得硬IP认证,从而成为可追溯标志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品牌收益。
(三)有利于政府按市场机制指导和调控大豆产业发展
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后,政府从产业体系中可获得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协调生产、加工、贸易各环节的关系,及时制定政策,做好服务,保证产业协调稳定发展。通过大豆产业体系,政府能够及时发现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实际投放资金,防止盲目立项。通过大豆产业体系,政府可及时掌握国际发展动态,调控国内产业发展。
六、试点的组织领导
试点工作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种植业管理司、农垦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单位给予支持。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负责日常工作,要搞好调查研究,发现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对试点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重大问题向业务主管部门汇报。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3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省委八次党代会精神、省市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的方案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指示,做好农业建设项目帮扶,带动帮扶村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农业帮扶工作目标是:因地制宜,引导和帮助30个帮扶村理清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特色增收致富产业,通过项目和技术帮扶活动,使帮扶村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10月底前按要求完成任务。
农业系统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抓好农业帮扶项目建设,引导帮扶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二是协助帮扶工作组帮助30个帮扶村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理清发展思路;三是在帮扶村开展好农业科技服务帮扶工作。
二、积极推进农业帮扶项目建设
农业项目帮扶原则:惠农项目抓落实,重点项目抓倾斜,争取项目抓跑办,既定项目抓实施。
1.项目建设
在镇村建设一个畜禽养殖场项目,投资20万元。
2.发展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在建立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养鸡专业合作社。
三、科学制定帮扶村致富产业发展计划
根据“市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重点任务分解”,组织全县农业系统协助驻村帮扶工作组帮助30个帮扶村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一是要把握原则,搞好调研。要本着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着眼于农民增收,坚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等项目主体多元化,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畜则畜,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二是要严格程序,科学规范。县农业局协同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帮扶村认真调查摸底,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逐村确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三是要明确时限,积极推进。按照要求,30个帮扶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要在5月底前完成。
四、围绕特色产业抓好科技服务
在推进“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以帮扶村产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帮扶项目为抓手,要充分发挥好自身技术和职能优势,认真谋划、制定2013年《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农技人员开展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一是确定农技联络员,围绕帮扶村特色产业,为每个帮扶村选派一名农技联络员,实行常驻、定向、全程帮扶。二是制定技术帮扶方案。按照规划要求,以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粮棉油高产创建,经济作物高效种植为重点,每村制定1个技术帮扶方案。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借助阳光工程、高产创建、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优势,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以村为单位,开展分期分批、灵活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为帮扶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局成立了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主管副职任副组长,办公室、人事股、农技中心、科教股等股室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农业系统的支持政策和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4
一、目标任务
(一)出栏生猪13.5万头,比上年增长6%。
(二)琴江镇新建1个“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生态养猪小区,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
(三)建设生态养猪小区9个,每个小区新增规模养殖户2户以上(含2户),同时成为县华丰合作社社员。
(四)实施生猪产业“三零”工程,加强疫病控制、兽药残留控制和生猪污染控制,实现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目标。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五位一体”养殖小区,引进温氏“公司+农户”生猪养殖模式
1.与温氏集团总部协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县推广温氏生猪养殖模式{龙头企业+政府+银行+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小区)}。
2.主动与温氏公司联系,洽谈合作发展事宜。协助温氏公司落实专业养殖小区建设地点,搞好土地流转、“三通一平”工作;开展宣传发动,落实养户发展等事宜。
3.抓好生态养殖小区三种模式的试点和推广。一是小区集中开发模式—由政府牵头,搞好小区规划选址、土地流转和“三通一平”,统一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统一推行生猪标准化生产,每个养猪小区一般以出栏生猪3000-4000头的规模为主;二是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在琴江镇邱坊村等果园集中连片区,发展果园猪场,实施猪—沼—果配套工程,走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三是单户养殖模式—即农户利用自有空隙地单户建设猪场。充分发挥我县丘陵和缓坡多的山区资源优势,引导以温氏模式的生猪产业向非水源山地、果园等非禁养区发展,按照土地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废弃物消纳能力的要求,建立适度规模的专业养殖示范小区。今年,琴江镇要新建1个温氏模式生态养猪示范小区,开展好小区集中养殖试点、示范工作,积累经验,为全县其他乡(镇)建立生态养猪小区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其他乡(镇)要新建一个生态养殖小区,小区内新增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2户以上,为今后建立“五位一体”养殖小区打下扎实的基础。
4.做强做大县华丰合作社。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统一品牌,统一技术,做大销售网络,发展我县生猪产业。
(二)实施“三零”工程,精心打造绿色优质生猪品牌
1.开展试点示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跟进、集团发展等措施,先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为主,重点推广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的“三零”技术;年内主抓试点示范猪场13个,其中琴江镇、高田镇、横江镇各2个,其他乡(镇)各1个。
2.狠抓生猪疫病防控,严格控制疫情发生。切实落实免疫、消毒、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春季和秋季防疫集中行动战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力争不发生生猪重大疫情;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和疫情排查,对规模养殖场做到“五查三下达”(查防疫条件、查免疫记录、查养殖档案、查无害化处理设施、查防疫制度是否健全和下达疫情排查确认书、强制免疫通知书及防疫条件整改通知书);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准备,果断处置突发疫情,确保疫情不扩散蔓延,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发展。
3.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药物残留。规范饲料中药物和相关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通过生产环境、疫病、药残全过程的检测和监测,取得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督促已列为今年的试点示范场使用由“三零”工程配套生产的“零残留”饲料,严格控制抗生素用量,确保肉食品无残留和安全;推进“瘦肉精”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从饲料、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等各环节,实现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确保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与饲料生产企业、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户)签订不添加饲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承诺书,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县财政安排“瘦肉精”专项检测经费,确保“瘦肉精”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养殖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养殖污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养殖清洁生产氛围,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根据生态环境控制养殖规模,发展适度养殖,防止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环保审批和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制度,严格建设标准,新建养殖场要依据防疫合格和环保前置的原则建设,对没有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猪场,或设施未能正常投入使用的,动物防疫部门不得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督促现有粪污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尚未到位的养殖场,加快防疫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的改造;没有完成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的代养户,公司暂停供应猪苗,合作社开除其社员资格,农业部门限止其饲养;对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实行专项治理,辖区内所有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猪场全部要开展粪污治理工作,确保到年底实现达标排放;积极推广各类形式的治污模式、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模式和“猪—沼—果(渔、莲、菜)”立体种养模式;对采用“猪—沼—果”模式的养殖户,严格实行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相配套,对沼液进行有效处理,确保粪污得到治理和消纳,实现达标排放或综合利用。
(三)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委农工部、县发改委、财政局、农粮局、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养猪小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粮局,由温小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把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做到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要建立温氏“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生态养猪小区建设工作专门机构,做到有组织实施的机构、有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乡(镇)生猪产业发展的年度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2.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一定的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防疫经费、技术培训、发酵床养猪的菌种补贴、市场平台建设,建立奖励基金以及温氏发展模式的生态养猪小区土地整理(“三通一平”)和统一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银行的大力支持,创新融资模式,组建生猪贷款联合担保基金,通过银行授信,用于新发展养殖户的栏舍建设贷款。
3.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县发改、农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种猪扩繁场建设等项目要优先申报。农粮、国土部门要协助搞好龙头企业种猪场建设和代养户栏舍建设的土地流转;国土部门对猪场建设用地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免审批费用;林业部门对猪场建设占用林地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免审批费用,对栏舍建设所需的林木用材要给予砍伐指标,优惠有关费用。
三、考评考核
(一)考评内容
主要考核温氏模式“五位一体”生态养猪小区建设,“三零”工程实施以及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
(二)考评方法
县里成立生猪发展工作考评小组,采取“一支队伍、一个标准、全程督查、统一考评”,通过实地察看、查阅文件资料、随机抽样养殖户、检查进帐凭证等形式进行打分。
(三)考分设置
总分为100分,其中:
1.“五位一体”生态养猪小区建设(40分);
2.实施“三零”工程(50分);
3.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建设(10分)。
(四)考评细则及评分标准
1.“五位一体”生态养猪小区建设(40分)
(1)每个乡(镇)要下发对畜牧业发展建设用地免收费用等优惠政策的文件(10分)。
(2)每乡(镇)完成1个生态养猪小区建设(其中琴江镇建设一个“五位一体”养殖小区),得20分。以县里组织的验收为准,验收标准另行规定。
(3)乡(镇)政府落实专业养殖小区建设地点,搞好土地流转等工作,得10分。以考核情况为依据。
2.“三零”工程(50分)
(1)生猪疫病防控(20分)
口蹄疫和猪瘟免疫密度达100%,得5分,每少一个百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免疫抗体监督合格率达到80%以上,得10分。抗体监测合格率不达标者,每少1个百分点扣1分,扣完为止。对规模养猪场开展了监管,得5分,否则不得分。
(2)药物残留控制(15分)
养殖环节开展检测工作,得5分,否则不得分;定点屠宰场开展检测工作,并保证抽检率不少于10%,得5分,否则按抽检比率进行扣分。以畜牧兽医局和定点屠宰检测记录为准。
(3)养殖污染治理(15分)以年底前辖区内所有生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含省农业厅下达的第二批清洁生产治理对象)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得5分,每少一家按比例扣分;全部通过环保、农业污染源办验收,实现达标排放的得10分,少达标按比例扣分。
(4)加减分
配合、督促示范场使用“零残留”饲料以及疫病控制、实现排污达标初步完成“三零”要求为考核依据,视考核情况进行加分。满分为10分。
做好“三零”肉食品直销超市建设等方面的试点工作,视考核情况加分。满分为10分。
3.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10分)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5
一、工作任务
根据市规划主管部门关于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和《市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区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224个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镇(街道)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资源,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把关,确保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公开择优选定规划、测绘单位,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四)群众参与,阳光规划。坚持阳光规划,公开展示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意愿落实到规划中。
三、工作分工
(一)各镇(街道)负责制定辖区内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有关村居按计划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向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相关基础资料,配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单位的现场调研及规划方案的方案审查、征求意见及现场公示等工作。
(二)区住建委和规划直属四分局组织指导各镇(街道)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区国土分局负责从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预防及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审查,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等工作。
(四)区公安分局负责审查规划消防布局、消防设施配置等内容,负责认定村庄常驻人口数量等工作。
(五)区环保局负责审查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六)区文广新局负责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重点审查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七)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教育设施配套、中小学校布局等方面内容。
(八)区卫生局负责结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乡村卫生所(室)、镇卫生院等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内容。
(九)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结合交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审查农村公路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内容。
(十)区发改、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要求,负责从区域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重点建设项目、村庄防洪减灾、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水域及其岸线的保护管理、村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面对规划进行审查。
四、工作安排
(一)主要内容。村庄建设规划包括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的规划。村域层面应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等各类用地,积极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村庄层面规划应确定村庄建设发展模式、规划区范围,村庄的规划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的各项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二)进度安排。年9月至10月。区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指挥部采取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方式,公开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并签订三方合同。为便于操作,将39个基层村划分为三个标段,每个标段分别择优选定一家规划编制单位。
年11月至12月。签订合同后,各镇(街道)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由公安部门认定村庄常驻户籍人口数量,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以镇(街道)为单位到市规划局申请基层村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开展现场调研,结合各镇(街道)和村委会的规划编制意向,编制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
年1月前,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要求,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技术审查、社会公示等阶段工作后,报市政府审批。
各镇(街道)参照以上进度安排,组织完成辖区内基层村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明确,安排合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6
1.1蓬安县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2012年以来,县内大量引入新农业技术,在生猪、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实现了技术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了县内10个农业乡镇,建立了现代农业“一区五线”产业发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强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技推广及风险防范体系,为地方农户普及农技风控技术,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完善相应风险预警措施,争取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有效量化,积极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具体的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管与验收,结合系统评估项目中所涉及的多个风险因子制定相应风险评价防范实施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自身在农业技术研发与农技推广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地还专门建设了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以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实时监控优化调整地方农业的生产信息内容与信息沟通内容,将农业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风险防范体系融为一体,构建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化大平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