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

注:此文是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发挥职业教育阵地作用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技能训练平台》的结题报告

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职业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衡水市属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偏多,拥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今城市化飞速发展、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的情况下,全面普及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力争以农民工的高素质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及生活质量,以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1.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小回流

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而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最终还是回流到原地。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的因素,但其本源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低。据调查显示:返回的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布为:文盲和半文盲为5.88%,小学为25.72%,初中为56.73%,高中为9.47%,中专为2.09%,大专以上为0.10%,由此可见,未受专业培训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的可能性较高。

现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正在从简单体力到知识和技能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如果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恐怕非常困难。

2.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农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去,职业转化是关键。城市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据有关部门统计,56%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近60%的岗位要求熟练的技术工人。

一般来说,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逐渐提高,致使大量的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进城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拿最低、最少的工资。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承担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可以使劳动者具有一技之长,改变原来就业狭窄范围和较低的层次,提高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二、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通过接受职业教育顺利就业甚至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经验;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的确,很多农村家长还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子女不能跳出“农门”的教育。要求子女向“成功者”方向去努力,而结果往往是其中的大部分难以如愿以偿。只有真正营造出多元、开放的人才观和成功观的社会氛围,职业教育才不再会是家长和学生无奈下的退路。

只要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潜能、兴趣和特长做出主动选择,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适应岗位、能知会干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2.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近几年,河北省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占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软件方面与城市仍然相距甚远,优质师资留不住、教学质量较低、毕业生没有稳定的出路。“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短板,农村职业教育是短板中的短板。”这是业内当前的共识。

我市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要求,抓住契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一是在规模上要“加快发展”,二是在服务“三农”的主体上,不论是在县、乡、村的职业院校,还是处在城市的职业院校,只要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都应“加快发展”。

3.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服务特色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职业学校在巩固已有强势专业的同时,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专业。重点打造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骨干专业,使之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便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下,衡水市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密切注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围绕当地经济结构和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做到“以产业促专业,以专业带动产业”。

参考文献:

[1]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功能 实验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对宁波地区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开设情况、学生实验中活动方式、实验教学的评价、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落实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开发实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反思,试图为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些参考。

1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通过教学实践,高中化学教师正在从新旧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转型和磨合,化学新课程从课标到教材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化学新课程创造性地设置了“实验化学”模块,弥补了知识模块教学中化学实验偏重于为知识教学服务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来关注新课程的推进,曾参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一线教学,发现课标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育专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差距。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笔者想以实验教学为切口,通过调查对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作一分析。

2调查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2. 1调查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此次调查前,笔者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确定从4个方面设计调查表。

(2)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从“实验组织形式”、“实验开设情况”、“实验学习方式”和“实验教学的开放”4个层面进行调查。希望通过对实验的具体开设情况的调查掌握第一手真实的事实数据,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实验评价方面的调查。针对实验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形式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调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否实施多样化评价及实施的程度如何。

以上4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验教学理念是前提,实验的开设情况是落实,实验评价方式是关键,实验资源开发是保障。

2. 2调查的实施

调查的形式是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宁波市18所高级中学,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将调查问卷发放到相关学校的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16份,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12所,省二级重点中学和三级重点中学各1所,普通高中2所。

3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 1对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

由表1可见,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加,实验教学受到加强,并注重实验的探究性”,但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中仍认为“新课标理念好,实验教学实际落实难”。

表2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实验教学功能认识有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有利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化学实验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构建”持保留意见,还有不少教师的认识停留在为教材而教和为高考而教。

由表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单独设实验化学模块没有必要”,但又有75%的教师认为“实验化学与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功能不同”,可见对新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功能的理解还不一致,对“实验化学”这一全新模块的教学缺乏经验,如何组织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

3. 2对苏教版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调查

浙江省使用的是苏教版化学教材。调查结果显示,75%的教师认为“没有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实际减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未明确界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但苏教版教材中 “活动与探究”栏目偏重于学生实验,“观察与思考”栏目偏重于演示实验的编写意图是明确的。因为教学的课时减少,使得一些教师(43. 8%)感到课堂实验数量偏多。大多数学校实施新课程后,没有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增添仪器药品,使某些实验因缺少仪器药品而无法开设(87.5%)。

3. 3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

(1)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为:边讲边实验((75.0%)、演示实验(68.8%)、实验录像(12. 5%)、动画模拟和口头实验(12.5%),边讲边实验和演示实验是目前课堂实验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教师为了减少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将一些学生实验改为课堂边讲边实验的方式。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和做法。表4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表现在“学生实验课,教师同样备课,提前做过,确保实验成功”,“学生实验由备课组讨论,将各专题整合”,但对教材以外实验的开发和利用很少。

(3)“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实验化学”为浙江省高考理科学生必考内容,因此“实验化学”模块为必选型选修模块。目前“实验化学”开设方式主要有2种:分散到其他模块相关知识教学时开设(56.2%)和单独集中时间开设(43. 8%),在集中开设中开出率在“80. 0%及以上”仅有28. 6%,“实验化学”中实验的完整开出率有待于提高。

3. 4学生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方式

3. 4. 1学生实验的方式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中教师(75.0%)强调“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完成预习提纲”,这继承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好的做法,而“在学生实验中强调小组合作和独立操作”(100. 0%)、“鼓励学生对“反常”现象提出质疑”(87. 5%)是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要求不够(50.0%),往往以完成实验习题代替之(100. 0%)。

3. 4. 2实验教学的开放

调查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56. 35)、“允许学生课外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43. 8 %),但几乎没有教师“允许学生在实验课中做其他实验”(0.0%)、“三年中没有带学生外出参观化工厂等经历(93. 7%)",因此,实验教学的延展和开放是新课程教学的弱项。“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虽然有较高的比例68.8%,但了解后发现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没有进行实验的实做。

3. 5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3.5.1实验评价的方式

调查显示,只有50. 0%的教师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的考查,进行实验考查的学校大都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62.5%),大多数学校“不单独进行实验教学评价,只用测试中的实验题作为评价方式”(75. 0%),评价中很少有同时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37. 5%)。

3. 5. 2教师对实验评价的态度

调查显示,教师评价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学生“鼓励、表扬、赞赏,(87.5%),进行“批评、惩罚、重做”仅有12. 5%,经常采取“小结、点评”(93.8%),但让学生“演示、展示”等更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运用不够(43.8%)

3. 5. 3过程性评价情况

表5显示,教师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教学,但偏重于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实验习题回答是否正确,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档案袋”评价管理。

3. 6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班级数在30个以上的有10所,占62. 5%,而学生实验室有2间的学校占18. 7%、有3间的占43.8%、有4间的占31.2%,有5间的占6.300;没有专职化学实验员的学校占12.5%、有1名专职实验员的占56.3%、有2名专职实验员的占31.2%;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添置实验设备和药品(5万元以上)的学校只占25%;目前,宁波市各学校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添置途径是市、区教育局装备中心占37.5%,学校自购占25%,两者结合占37.5%。此外,很少有学校进行校间的资源共享和面向社区、科研单位的资源开发。“向兄弟学校或其他单位借用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学校占6.3%,“因实验教学而利用社区资源”的学校占6.3%。

4反思和建议

4. 1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教材设计的意图

4.1.1深人理解课标要求的实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应通过对各模块教学中实验教学要求的分析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落实实验教学目标所体现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教材实验设计的意图,学生实验的内容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究。

4.1.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课标中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说明:(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与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化学实验均具有_[述教学功能,但有所侧重,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更多地为知识教学服务,用于创设情境、提供化学事实、验证化学假设,《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按照“分离、提纯(获取纯净的物质)~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物质的制备与合成的研究”的顺序展开。通过对物质定性、定量2方面的研究,达到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实验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以实验问题(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能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体验深刻地认识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当前“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到位,认为有些实验可在知识教学中进行或已经在知识教学的实验中涵盖,不必单独再开设。笔者认为若有条件,应在在知识模块教学后集中时间独立开设“实验化学”课程,这样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过早提前在知识模块教学中开设某些实验,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上都不到位,综合性实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4. 2教师应创造性地进行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4. 2. 1整合、共享、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课标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学习资源,是化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大大加强化学实验,使仪器的数量、药品的消耗增加,教材中新增的实验需要添置新的仪器和药品,如电子天平、磨口仪器、抽滤设备、pH计、铝试剂、乙酸醉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实验室的配置、仪器药品的添置、化学实验员的配置明显不足,校间共享资源和社区资源基本没有开发利用。需要整合现有的化学实验资源,并积极争取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4.2.2使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主体

化学新课标、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特点,不统一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选做,这是为化学教师教学时留下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必须发挥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在学生实验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家庭小实验,有条件也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作进行化学课题研究。

4. 3发挥教研部门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4. 3. 1弹性规定化学实验开出的内容和方式

针对当前某些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没有具体硬性的规定,而存在认识偏差和迷茫,各地教研室是否可根据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验装备、师资的配置情况,弹性规定教材中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以根据条件选做,哪些实验建议为“演示实验”,哪些实验建议为“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这样,使教师有据可依,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底线。

4.3.2开展以实验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当前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听课、评课)、高三复习、命题测试为主,而专题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很少。建议各地教研部门能将实验教学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经常开展教师实验基本功比赛、实验调演、实验创新设计、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等专项教研活动。

4.3.3加强实验教学评价,规范实验考查

化学实验应纳人化学教师基本功考核的范围,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从学生实验的态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数量、实验结果和实验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让学生在参加实验表演、比赛和展示中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实验考查是推动实验教学和进行实验教学的很好载体,浙江省实施新课程前有全省统一的实验考查,在实施新课程后,将理、化、生实验考查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人了劳动与技能项目综合素质测评中,取消了省统一组织的实验考查,而改由学校自主安排实验考查,导致一部分学校停止了实验考查,使实验考查被大大削弱。建议当地教研部门是否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承担起组织统一实验考查的任务。

4. 4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听取教师意见改进教材

4. 4. 1优化化学实验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的实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功能和活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或进行知识点教学的过渡时,可设计导学类实验;在概念形成教学中,应设计成“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随堂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设计探究性的学生实验;在实验拓展中,可设计微型实验和家庭实验。并要注意不同模块中,实验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开放性。

4.4.2改进某些费时低效的实验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发现某些实验费时低效或成功率不高,建议教材编写者将这些实验进行更换或改进。例如,苏教版《实验化学》中比较乙醇、苯酚的乙醚溶液分别与金属钠反应,从实验现象判断和从结构预测的反应速率不一致。又如,《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澳代反应实验,设计者关注了绿色化和与实际生产的贴近,但装置过于复杂,且教室中演示无法接人冷却水,建议改为微型化的实验。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财务分析;中小学;数据;财务报告

所谓财务分析,就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社会中经济个体进行财务分析,有利于合体管理其财务的收支,为了解历史财务活动,基于现实财务状况,做出关于未来财务活动决策提供相关合理的财务数据支持和财务引导。中小学的财务工作中,对于国家拨款的金额的管理,应该包括拨款金额在会计账目中的收入记录和支出记录,对于拨款金额相关的会计活动按照重要性原则做合理记录,并分析学校对拨款资金利用效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对拨款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规范的国家拨款资金高效使用的财务数据报表凸显学校发展效率和发展需求,方便学校财务相关成绩的汇报,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取得更多更具优势的国家政策支持。

一、中小学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财务分析主要目的是为管理决策作出相关的评价。中小学也需要做好财务分析,根据财务分析为学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的计划作出评价,并适当的改变某些计划,从整体大局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学校提高财务分析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财务分析涉及到了学校运作的方方面面,从财务分析中,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学校的情况。如:学校财务预算的情况、学校近期想要达到的发展成果的情况。

学校通过财务分析,对过去学校的情况查漏补缺,对于不足之处想办法在将来弥补,不再发生同样的问题。另外,根据财务分析指导未来的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在教育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期实现全民高素质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更应该注重财务管理,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减少资金的浪费。将教学资金切实的用在教育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财务分析的内容

1.分析学校当期收支情况

中小学校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分析,如学期末、学年末、月、季度等形式的财务分析。分析学校当期资金收支情况,主要就是学校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是否出现财政赤字,学校的资金是否有出现被他人挪用等现象。分析学校当期的收支情况主要是通过分析学校的财务报表来进行的,分析学校当期结余情况,为学校接下来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指导。

2.分析经费收支明细

中小学校实际生均公用费用=公用经费的累计数/年均学生数。对比生均公用费用支出和财政补助的生均公用经费的差异,如果是差异小于0,那么就要注意学校是否有一些教学设备的开支,例如新购进一批教学实验设备、修葺学生宿舍等。分析经费收支情况后,预测学校资金风险情况,对学校下一期的经费使用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3.分析教学交流的费用

在中小学中,经常会有不同的学校进行交流的情况,或者说是一些相关的领导来考察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接待招待的费用。一般而言,这个费用在学校的公用经费中是不能超过2%的,如果超过了,学校就要分析超过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招待的时候要注意费用的控制。比如:接待的时候,让来访人员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在吃饭的时候则在学校的食堂。节省费用,倡导节约的作风,将更多的经费用到学生身上去,用于教学设施的配备上等。

4.分析学校教师培训费用

分析当期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按照国家的规定,中小学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是占到公用经费的10%以上的。如果没有达到,则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上,提高教学质量。

5.分析学校往来款项的情况

在分析学校的往来款项中主要的就是学校的代收费、代管费、教师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费用等费用的情况。在学校对学生的代管费中,按照国家规定,应该是遵循“学生自愿,按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财务分析中要分析学校的代管费用,是不得盈余的,严格按照规章来办事。在教师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费用的收取上进行核查清理,如果没有及时的交付,则应该督促教师尽快补齐。

三、中小学财务工作的注意事项

1.重视财务分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的相关领导要改变思想,认识到财务分析在学校运作中的作用,认真的督促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由于学校的一切运作都离不开资金,自然也就离不开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的部门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应该给予财务部门一定的职能,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财务分析的客观性原则

中小学的财务分析主要就是对一些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而分析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主观思维的影响。当发现某一项的分析有问题时就需要寻找原因,以便调整今后的教学工作。而在寻找原因时有时会有一些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那么,学校在开展财务分析时,不能把一项工作交给一个人来做,应该几个人一起,大家一起寻找原因,因为有时候这个人会遗漏一些东西,但是另外一个人就会注意到了。这样互相弥补,最终达到财务分析的客观性。

3.财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中小学校的财务分析就是数据的分析,这就要求数据一定是真实准确的。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得不够好,在一些数据上的表述也是多种多样,不合规范。财务工作人员没有考察国家相关的规定,就任意的将自己以为的数据用于分析中去。比如:国家规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小学生4元、初中生5元(按每年250天计算)。但是中西部的学校在做财务分析时,却将数据弄错,这样直接导致之后的分析都存在问题。因此,中小学在做财务分析时,对于分析中的每一项数据都要进行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不可将模棱两可的数据用于分析中去。

4.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

由于我国目前中小学普遍的不重视财务工作,即使是做了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上也不合规范、不科学、不合理。做财务分析必须要有相当专业的财务知识,能够正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寻找原因,提出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很多中小学的财务分析只是各种数据的罗列,而没有进行相关原因的分析。另外,在财务报告的撰写规范上,也没有按照应有的格式来撰写。虽说,财务分析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还是有基本的要求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财务分析报告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因为财务分析会分成很多形式,而不同形式的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格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在做财务分析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分析,最后要怎样来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四、结束语

总之,中小学的财务工作很重要,它关系到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财务分析又是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对学校进行相关财务方面的教育,让各中小学校的领导注重财务工作,注重财务分析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为学校的财务部门选取一批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人才,促进学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领导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在学校决策中的影响力,督促财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财务分析,为接下来学校的计划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财务工作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也要时时注意相关问题。对数据的分析时确保每一项数据的正确性,在做原因和对策的分析时要保证客观有效,能在实际操作中切实的起到相应的效果。在财务报告的撰写上也要使用专业的术语词汇,确保财务报告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中职师资培养;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105-03

中职师资培养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了完成培养人才的目的,立足学校内部,组织与策划对本校在职专业课教师的培养。

一、中职师资现状与问题

中职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又称技术理论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有的是专任教师,有的是兼职教师。目前,中职的教师在数量上是不足的,特别是热门专业的教师,比如汽修专业、建筑专业等。中职的教师在质量上是不达标的,理由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有的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因而没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也就是说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二是有的教师的学历教育专业与所教专业不一致,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三是有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中职教师都无法达到国家对职业院校师资规定的要求。中职急需解决教师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中职师资培养目标

中职教师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本人受过专门训练的专门人员。中职教师不仅会教授理论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还要会教学。根据教育部要求,要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并且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严格要求。中职师资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三、中职师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教师自我诊断

教师自我诊断就是教师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判断。内容包括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上主要诊断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在专业知识上主要诊断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知识;在专业能力上主要诊断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教师应从以上方面全面地检查、分析、判断自己的状况,形成一份诊断报告。教师自我诊断的目的是让教师个人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

(二)校内专家诊断

校内专家诊断是专家对教师的检查、分析和判断,诊断的内容是对教师自我诊断报告进行分析,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教师自我诊断报告达到对教师科学分析、综合判断的目的。校内专家诊断的结果是一份关于本校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报告和培养需求报告分析以及教师定制式培养方案。校内专家诊断的好处使学校了解教师的水平,为开展针对性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利于提高培养教师的效益。

(三)第三方诊断

第三方诊断是校外专家对教师的检查、分析和判断,诊断的内容是校内专家诊断的报告和教师培养方案,诊断的结果是关于校内专家诊断报告的分析报告以及关于教师定制式培养方案的修改建议,诊断的好处学校可以得到关于教师的权威性的诊断结果,再次修改教师培养方案,增强了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四)定制式培养的方法

定制式培养是学校针对不同起点、不同需求的教师,为达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培养方式。定制式培养包括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校内培养是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全面覆盖教师诊断的各个方面。校外培养主要在于专业技术技能(实际操作)。

1.校内培养的过程

校内培养分成四个阶段,两年完成。第一阶段是学习理论,夯实基础;第二阶段是自我探究,内化知识和能力;第三阶段是模仿他人,改变自己;第四阶段是实操演练,展现自己。如果将对教师的培养比喻成植物的生长,那么相应的第一阶段就是播种阶段,第二阶段就是栽培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发芽阶段,第四阶段就是成熟阶段。以下是学习的四个阶段的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的培养安排就是从校外聘请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校教师的身份转换为学员,从其他单位聘请的专家才是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包括职业理解c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知识;关于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学习的顺序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学员提出严格的要求,学员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写下听课笔记,而且要在课下认真反思和总结。在听课过程中,授课的知识如有疑惑,可以在第一时间与授课教师沟通,与教师共同探讨,最终获得最振奋人心的解答。在每一个方面的知识学习完成以后,要求学员写一份关于这段时间学习的反思与总结,并且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就是闭卷笔试,考试试卷由校内诊断的专家制定并要经过校外诊断专家的审核。学员的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课堂笔记占总分的20%,学结与反思报告占总分的20%,笔试成绩占总分的60%,在第一个阶段只有最终成绩合格的教师才能够参加第二个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自我探究,内化知识和能力。如果说第一个阶段的培养是显性培养,那么第二阶段的培养就是隐性培养。在这一阶段要求学员进行探究式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学习的内容宽泛而不具体,但是大主题不能离开教学、不能离开专业,只是探究的题目由学员自己确定。学员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价值性、可行性和时效性。对于学员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做特别说明的,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自由的,但是学员在每个星期五要上交一次探究学习成果报告,内容包括探究题目、探究内容、探究过程、探究结果、探究反思。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提交8个探究成果。关于这个阶段的考核成绩,要经过校内外专家的共同商讨才能确定,考核的成绩由优良中差的等级形式呈现。凡是在这个阶段获得中级及中级以上考核成绩的学员才能继续参加第三阶段的学习。

第三阶段――模仿他人,改变自己。经过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全面而精细的培养之后,第三个阶段是对学员能力的再提高,在这个阶段,学员可以走近优秀教师,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这一阶段派送学员到兄弟学校听取优秀教师的常态课。学员可以亲眼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要求学员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课堂整体状况,特别需要记录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言教态,体会优秀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和程度,体会优秀教师讲解的真谛。学员通过多次观摩、模仿,在身临其境和潜移默化中就会改变自己,逐渐地将自己打造成优秀的教师。

第四阶段――实操演练,展现自己。第四阶段是收获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由校内和校外诊断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评价学员现场演练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个阶段活动安排四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每月的下旬,抽出一至两天的时间完成此次任务。学员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考核题目,在考核之前学员有一个小时准备演练内容,学员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电脑上网、查阅图书等多种方式查阅自己需要的内容。现场演练以后,专家委员会成员立即对学员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员要做好相关的笔录,以便以后的学习和改进、提高。在这一阶段,经过四轮的实操演练,学员不仅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而且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2.校外培养的过程

校外培养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学校一方面安排教师到校外的大型企业进行实践,每个月至少有一个星期时间在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严格要求凡是参加培训的教师一定要获得结业证书。除此以外,为了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项目主要是关于应用技术研究,要求学员认真负责,本着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目的开展此项合作。

3.科学评价

在教师参加培养的过程中,凡是成功通过培养过程中关卡的教师都可以提高相应的工资待遇,也可以改变教师职务。教师在培养的阶段,可以x择参加专业资格考试或专业考评员资格考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等级,凡是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的教师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学校就是以奖励和职务晋升作为激励教师多角度多层面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尺子。学校规定教师每五年要进行一次校内培养,校外培养是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资队伍不断更新,不断壮大。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服务体系;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24-02

1 引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由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在职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共同组成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其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将得到提升,学会自我反思与从别人的失败当中吸取教训,解决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因此,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在《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中提到,作为教师教育工作基本主题之一的“教育技术”,在目前实际教学实践中总体使用频率偏低,技术层次也较低。经常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只占11.4%,而且更多的是使用比较初级的教育信息技术,如上网查资料、文字与数据处理等,而对于写博客、用网络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等要求较高的教育信息技术则很少使用。能否构建友好的网络服务体系,为教师网络学习、交流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网络资源服务系统琳琅满目,有针对不同学习年龄层次和学科的,然而真正专门服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资源比较稀缺。可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桂中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显然需要大力推进,完善区域性教师教育的网络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和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关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195篇。从搜索到的资料中,学者多是就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搜索到的文章中再从内容上筛选出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5篇,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案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博客圈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新平台》《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对本研究有很好的指导参考价值。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探讨很多,随着网络教育的日益普及,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相关文章122篇,其中有定义概述研究、模式构建设计、技术支持研究,应用研究方面有教师能力培养,但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目前缺稀,未搜索到相关研究。

就笔者目前在互联网上查找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调查,在教师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区域性建设中欠发达地区建设缓慢,在桂中地区几乎没有构成。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网络学习很普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优良的网络服务体系。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网络学习是一种普遍的发展途径。大学紧密地和中小学配合,为中小学的在职教师在不同工作阶段的进修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中小学也积极配合大学里的准教师培养工作,为他们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指导。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美国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专业发展学校一般建在大学校园内,常以学术沙龙和讲座的形式将准教师和在职教师聚在一起,平等探讨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在欧盟国家,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培训者培训网络(The Training of Trainers Network,TTNet)是一个泛欧的论坛,促进欧盟范围内职教师资培训领域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展有效交流与合作,分享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与培训者的专业发展。

综述,目前,就网络学习共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服务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然而桂中地区该领域的研究仍是一块净土。

3 研究设想

本研究紧密结合教师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和桂中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其次,进行网络服务体系规划与设计;最后,进行桂中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群的初步建设,推广研究成果。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桂中地区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柳州市、来宾市的10多个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这些现有的条件为研究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借鉴收纳区域内高校和地方中小学、中小学校际的合作与交流精神,基于教师教育基地的基础建设,配合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设计建立一个集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与管理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桂中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师范生的学习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学术研讨、课程管理等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满足桂中地区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的需要。基于社会性软件应用和通过教师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群的规划与初步建设,实现桂中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框架。

参考文献

[1]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2]郑兰桢,黎卓茹,钟洪蕊.区域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36-39.

[3]彭飞,邰振淮.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平台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5):39-41.

教师现状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胜任能力 会计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14-02

一、会计学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社会对会计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先后出台了用以指导职业会计师选拔、考核的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归纳总结西方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组织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会计职业发展过程的现实状况,在通过发放问卷就“实务界对财会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及“应届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设计

(一)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会计人员胜任能力的需求,为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二)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设计

1.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设计――突出网络平台的功能。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挑战。特别是网络的繁荣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网络平台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并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性(网络平台学习的主体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开展科学发现和实践活动、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独立地规划未来发展(网络平台学习的独立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下,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工具快速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运用学习策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学习的创造性特征)。

网络平台在一个更加自由而广阔的空间环境中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拓展了教学的宽度及深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为培养造就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积极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探索、及时总结,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

2.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设计――强调自主学习、PBL教学、案例教学。为培养造就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原创性分析、培养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胜任能力”培养为动因、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自主学习、广泛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教学。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监控、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作为人才能力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他走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我提升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引导为辅,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小组作业、团队合作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诸多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学习与问题(或任务)相联系,使学习者投入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小组作业、相互合作来解答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塑造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评价机制设计

1.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绩效评价机制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考核。基于“胜任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为导向。就考试内容而言,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考题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与教材,应具备一定的探讨性,以考核学生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适当安排一部分主观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标新立异。就考试形式而言,应该变过去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的现象,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答辩、实践操作、案例讨论、应用能力测试等考核形式。就成绩评定而言,应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突出过程控制、加强日常考核,在注重终结性期末考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形成性考试。

2.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设计――强调“双师型”素质、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胜任能力”培养,需要一支具备“双师型”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校在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的设计上,应突出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职业培训、职称晋升、考核评价方面应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就会计学专业教师而言,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家会计学院进行培训或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以此作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之一;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取得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鼓励教师积极到社会兼职,通过“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X

参考文献:

1.刘勇.网络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