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网络文化;特点;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33 ― 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而高校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走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沿。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机制、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材。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网络工具为基础,结合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以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情绪、实现互动联结、共享各类资源的文化表达形态。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它具有新的特点。

(一)知识性和便捷性

网络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资源与信息的宝库。并且它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出现的,对于求知欲强、喜欢探索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运用搜索引擎轻轻一点鼠标,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数字图书馆和各类数据库使大学生能接收到最前沿的文化科技动态;学术视频、网上报告厅等资源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聆听名人大家的课堂教学;网上各类考试、学习网站比比皆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各类资讯信息量丰富、覆盖范围广,使学生能一网在手尽知天下事。网络使信息传递和交流瞬间实现,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系统,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即时掌握世界每时每秒的动态和变化,信息传播快捷、高效,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

(二)多元性和开放性

每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存在某一种文化观念在网络中占支配地位。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在网络上都能得到传播和发展,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之间碰撞、激荡、融合,形成了网络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同时,网络无国界,网络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突破了地域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价值。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只要具备相关知识,就可以和任何一种异域文化进行交流,获得相关信息。网络构建了一个广泛和连续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

(三)服务性和娱乐性

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给学习带来了便利。利用网络课堂学习,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提交网络作业,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网上购物、在线支付、网游等网络商业活动成为了学生的时尚选择。此外,网络文化使学生的生活更加精彩,不管是听音乐、看电影,还是聊天、学习,都能带给青年学生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

(四)虚拟性和交互性

电脑空间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以隐身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交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这就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扑朔迷离。网络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幻世界。同时,网络文化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流,”〔1〕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与网络相伴已成为青年学生的普遍选择。网络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开创了新的教育途径,增强了学习能力。

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新的教育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它更形象和生动,它要求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网络教育的实践,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充满在网络空间,学生可以在网络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图文并茂的视频、音频既强化学习效果,又陶冶了情操。网络教育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力和创造力。这是其他教育媒体无法比拟的。

2.网络文化扩大了人际交往

人本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有关联的需要,人为了摆脱孤独感,渴望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大学生生活单纯,接触的人群单一,有扩大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落的能力。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舒缓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通过网络可以认识不同民族、国籍、职业和年龄阶段的人,扩充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自由发言,既可随意挥洒,又可推心置腹,而不必承担心理负担,这就免除了现实生活中互动交流的诸多不利因素,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3.网络文化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增进社会知识

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跟上时代节奏,不断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能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辨析,判断是非,形成自已的价值观念,这打破对教师和权威的盲从心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形成独立的人格精神。网络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生活使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二)消极影响

1.导致价值观混乱。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有害信息充斥其间。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大肆推广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对涉世不深,分辨力不强大学生来说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部分学生思想混乱,缺乏精神信仰。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移,滋生出享乐主义、全盘西化等畸形思想。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导致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迷失

互联网给上网者提供了一个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匿名访问、言论自由,缺乏道德和法律的监督约束机制,这使人性中恶的一面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得到了释放和宣泄。网上随意漫骂,散布谣言,人身攻击等现象比较突出;宣扬暴力、迷信、的言论屡禁不止;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赌博、和病毒攻击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肆意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这些不文明行为造成了网络文明秩序的混乱,污染了网络环境。使部分青年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自律淡漠、行为准则失范。

3.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而不能自拔,极易患“网络成瘾综合症”。大部分网瘾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学习动力不足,生活邋遢随意,集体意识淡薄,造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以致降级退学,严重的还会导致个性分裂和精神失常。此外,以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情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使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脱节,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当前的新情况,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弘扬主旋律,建设高品质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

高校网络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网络文化的新境界,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风尚。”〔2〕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使高校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阵地。首先,要建设好一批高品质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和红色网站,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加大对网络建设的人财物的投入,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精品网站建设。网站设计要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网站要及时各类新闻、时政话题、生活服务等资讯,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要全方位开放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校园BBS、论坛、留言板已成为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观点表达的重要舞台。要在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二)加强管理,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

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制定总体方案和目标,构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对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依法管理、全面监督和精心维护。运用行政、技术等手段,从源头上堵塞各种有害信息。此外,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理论水平,并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的文化建设者和管理者。高校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扎实推进工作,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有序引导学生获取有益信息,及时疏导、化解各种难题,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深化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

高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做网络道德文明的践行者。将网络文明教育寓于思政教育中,积极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秩序,杜绝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学会正确筛选和识别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一方面防止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入侵,另一方面加强自我信息的保护,防范于未然。

面对网络文化的方兴未艾,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一定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 考 文 献〕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2

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从网络媒体的兴起,到自媒体的发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传播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如何规范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提高民众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都是中华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技术上的优先权,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发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害是极其危险的,它危机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传统文化要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弥补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需要

网络文化构建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性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引进西方网络文化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观念。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弥补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立足网络这个大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利用网络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展现出中国特色。

(一)利用网站进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归根结底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网站是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例如:中国孔子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目前网络盛行的BBS、博客、社区论坛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把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植入网络视频中、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专题栏目等手段,生动形象的向大众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因素。国家级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有三个主要方面: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数据库、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市级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可通过网络与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互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以信息形态进入当代知识创新w系,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体和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网络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宠。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相比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更迅速,更便捷,交流更容易。一个成功优秀的网络游戏,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游戏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围绕游戏的文化主线构建的。网游的开发需要丰富的素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中国网游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利用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四)借助手机新媒体进行传播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3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dvanced network culture's connotation, the network culture to the web cam the influence, proposed finally how to bring honor to the advanced network culture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先进网络文化 弘扬 对策

Key words:The advanced network culture brings honor to the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赖水香 女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96-02

一、正确认识先进网络文化的内涵

1、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积极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1]。

2、网络文化主要指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人们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要求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双向甚至多向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载体的网络,应该为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快捷而广阔的渠道[2]。

3、先进文化与先进网络文化的关系。先进网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为指导, 以培育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应该建设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总书记指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社会影响颇大的网络文化,就应该积极引导,使之反映我们时代的前进方向,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以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指导下的文化园地,才能给所有网民以清新活泼的文化滋养,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因此,建设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然要以为主导。以思想为主导的网络文化,是中国的网络文化,它还必需具备中国风格和气派,体现中华民族特色,这也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历史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 传承至今,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具有深刻的影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地球村”里的网络文化,同样也应该保持并弘扬民族文化,并不因为地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的消失而一笔抹杀民族文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网络文化, 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网络,它不仅使通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等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而且其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网络世界,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而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把现实世界的传统生活方式虚拟为“数字化生存”。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生活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技术能像网络技术这样迅速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具体化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不良网络文化日益严重,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带来了思想、行为上的消极影响和毒害。如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竟然有父母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近日,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透露: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当中,有近80%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因为沉湎于网络,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作案甚至作大案,进行诈骗、、抢劫、抢夺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三、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互联网、网民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1、政府要创新思维,网络文化的管理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市场引导为主,辅助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文化当中的新课题和新考验,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畅想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统先进网络文化,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做到用网络平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塑造美好的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先进的网络文化中来。以发展和建设为前提来统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目的是健康发展,服务的目的是促进繁荣,新生事物我们要伴随着新的事物产生,网络文化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网络文化的负效应都是在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下产生的,要防止首先要明显是非,加强引导,要以人为本,研究网民的心理和需求,建立网络文化多元繁杂的特点,倡导和树立和谐文化理念具有长远而富有深刻的意义,文化价值取向应当发挥运用的作用,网络可以无中心,但人和中心不能无目的、无方向。扶持主流网络文化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化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积极运用新技术、完善网络运行制度,倡导为民办网、为民上网,掌握好真实与虚拟的平衡,营造自由而又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2、互联网要以服务网民构建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网络文化作为职责。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办网,以爱国、守法、公平、诚信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行业自律;以讲政治,讲发展,讲道德,讲责任为其精髓;以团结、服务、规范、创新为其理念,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实现梦想,创造未来为其己任,净化网络环境,传播先进文化。

3、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用先进的思想在网上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保持我们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先进性、纯洁性。

4、严肃认真而又科学地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道德。网络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影响和作用还需要深入、科学地探讨,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认真重视,更要深入研究。孩子们喜欢电脑,喜欢网络,甚至有一些迷恋,对此不要轻易指责,而要因势利导;不要简单限制,而要自我调适;不要一概否定,而要提供适合青少年的网络内容和环境。这些才是网络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

5、积极挖掘网络游戏产业,游戏产品作为文化内容的载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成瘾。积极开展网络游戏的研究和网络人才的专业培养工作,包括游戏内容,类型、研发、技术、评价、教育、文化等等。网络游戏是关系到网民的成长,甚至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人类创造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又通过了庞大的玩家群,反作用于社会,玩家在游戏里学到的一切会反映到社会当中,可以说关注游戏也是关注网民的健康成长。

6、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切实加强以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道德建设,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的规范体系建设,提出网络交往应该坚持的道德标准,防止和克服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在网上要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网络伦理的底线做起,构建一套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以防止和克服因道德失范而导致网络世界的行为叛逆。 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的调控机制建设,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丑恶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网上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第三,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努力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提高对网络行为和网络文化的是非鉴别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侵蚀。道德建设尽管需要营造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但关键还在于提升主体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自觉。网络道德建设要强化主体的道德意识,并要求从网民自身做起,培育共同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理性。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4

制约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即为相关支持政策的缺失。但随着各级政府、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也将不断出台与完善,可以预见这一制约因素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基本解决。内部因素即为人才智力支撑系统的不健全。人才智力是制约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智力的缺失对于文化建设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响与制约相当明显。“广开进贤之门,广纳天下英才”同样是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根本。总体上讲,高等院校在人才与智力领域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科学合理配置现有优势资源,完善人才智力支撑系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潜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焦爱萍将网络文化行业所需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核心人才、支持人才以及辅助人才。本文沿用其对人才划分的三种类型,并且在人才的功能与形式上有所改进。我们认为核心人才是指能给予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管理、策划总监、高端技术和艺术指导等的人才;支持人才是指主导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人才;辅助人才是指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支持、运营维护、市场推广等的人才。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同样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分布结构。辅助人才处于金字塔形底层,由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或是其他有志向、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组成。这部分人员众多,建设热情高涨,且颇具想象力与创新力。支持人才处于金字塔形中间层,由相关专业教师所组成,组成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都颇具经验,队伍稳定责任心强,并且能引导与规范大学生进行资源建设。核心人才是由相关专家组成,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丰富市场生存经验的人才组成。相信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无疑是缺失的,这必将严重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引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时,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尽然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暂时不具备引进的条件,但可以引进人才智力资源。这样既可以弥补核心人才不足的现状,又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在知识、技能、艺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二、高等院校专项人才智力资源引进模式

(一)传统方式下的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人才智力资源包括人才与智力两个部分。传统方式下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将核心人才引进到本单位,其智力、成果、经验、技术等都为我所用,为本单位网络文化发展服务,这一方式的确避免了因资源要素完全开放而出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现象,进而导致建设能力逐步弱化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引入人才资源时却困难重重。除了以上阐明的问题外,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也是数量奇缺。即便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核心人才也是千金难求。而在传统方式下的智力资源引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智力资源可以概括理解为才人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总结,最终以适当形式呈现的资源,如专题讲座、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著作等等。智力的引进无疑是购置、分享优质的智力资源。但这些智力资源缺少所依附的“人才因素”,优秀的资源只有“讲”没有“解”,资源交互性能大大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网络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建设需求。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方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对于人才智力的引进无疑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为“请进来”和“走出去”。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是资讯的海量汇集与光速传播。核心人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的邻居。网络搭建起我们了解世界、互通有无的桥梁,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学习平台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就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团队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MOOC平台上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接受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还能够与行业专家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沟通与联系。我们就以MOOC平台为例阐述网络平台对于人才智力引进的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队伍建设能力与创新水平,带动后备人才的提高与成长。在《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一文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前行业领域内提升职业能力成为选择MOOC平台学习的第二大动力,人数占比达到22%以上,此项数据从侧面也说明了MOOC平台对于提升相关业务能力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系统式、贯穿式连接形态。MOOC平台承载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学成体系的教育资源。类似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教学,能够随时穿越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所轻松获得。在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以及教育公平的大潮中,我们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必将收益,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的建设能力与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建设团队,逐步缩小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能力差距。随着MOOC平台上教育产业链条的成型与重组,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与专业产业公司的渗入,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步与市场对接,基于MOOC平台的学习变得更加实际和有效。

2、借鉴先进的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聚合式与分布式相交叉的形态。MOOC平台对社会化网络、行业专家、志趣相同的学习者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且通过适当交流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咨询、交流、思考与分享的专题学习情景。cMOOC学习模式更加适合支撑人才,因为这一层级的人才无需再接受传统课堂中系统化的学习,他们所期望的是能够将已具备的各项业务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水平上。采取听取行业专家讲座、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等学习方式,都可以增强建设技术手段和积累建设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建设团队的国际视野和见识,从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源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从这一方面讲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急需人才———核心人才并不急需引进,在MOOC搭建的平台上随时可以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所用的核心人才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随时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庞大的人才智力群体。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微时代;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149-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迈入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新阶段。高校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进入微时代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网络文化促进和提高其文化内涵及层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比起普通人更快,接触方面更宽,信息来源更广泛。正确地运用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引导大学生健康高效地使用好、发挥好其作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校园文化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是推进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制度文化是必须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与社会环境相吻合,不能违背各项法律法规。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是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参与者。

二、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使用QQ、微信、飞信等交流工具来传达文件及通知,十分方便和快捷。其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空间,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等,这样大家就可以很快熟悉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广大新生同学们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最后,可以通过网络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了解家庭状况,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校网站、年级网站、家长QQ群、微信群等。通过这些平台,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及管理。面对全国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提升且质量却不能相对等的情况以及中国老龄化问题,各高校均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难题。然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在高科技时代、微时代应运而生地出现了淘宝、微商等网络商业经营模式。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经营自己的网店,即使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可以维持生活。随着经营模式的不断更新及经验的逐渐积累,使这部分微商逐渐成熟。同时,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也影响着市场经济,推进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进步。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给高校师生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资讯,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消遣等服务平台,网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健康,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否定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不能对它所带来的弊端视而不见。“祸福相随,利弊相生”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平时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经常会了解到近几年出现了很多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发明创造,有各种软件开发人才,也有在校大学生为各行各业网络服务的精英,这些网络高手创造了诸多的网络传奇,这也说明了网络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在闲暇之余,有哪些知识是不会的、陌生的、想要钻研的,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开谜团。而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信息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正迎合了广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2.网络文化对学生与外界交流沟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可以校内、校外联络,更可以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文化的传播和了解,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和接纳新的东西,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个体与世界相通的空间和平台。3.网络的存在拓宽了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覆盖面近几年,团中央、各级团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各高校也鼓励广大学生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的注册,广大青年志愿者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这也为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练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展现自己、认识自己。既锻炼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进程。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青年学生在利用网络上易出现依赖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脑已经普遍存在,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加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广大学生可以时时浏览各种网页。网络的普及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如低头族的出现。无论是逛街购物、上课、吃饭,我们在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低头族”的存在。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比如课后习题,不会像以往那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直接打开网页,搜索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为什么爱学习的学生少了,爱上网的人多了的原因。2.网络对学生心智水平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聊天和玩游戏或者看电影。这个过程就会占用大量的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时间,甚至很多同学在老师布置的作业方面,也直接在网上查找,直接粘贴复制,改下自己的名字就上交了,也滋生了网上的论文、作业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性和探索性。更有一些学生为了给游戏中的人物购买装备等花去了大量的资金,这些家长给的生活费一旦被占用,就会导致一些心智不佳,自制力差,世界观有偏差的学生产生逃避心理,为了逃避家长的指责和经济的亏空,他们铤而走险,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钱财,增加了学生犯罪的几率和校园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破坏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情绪低落、疲劳乏力等,近几年,出现了多起学生上网猝死的现象,网络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身体健康。

四、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首先,我们要有理性的头脑,清晰的思维,正确分析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信息为我所用。尤其是一些不良媒体经常报道的,没有得到科学认证、官方认证的新闻,一些传播负能量的相关链接,我们应予以杜绝;尤其是对那些危害国家和平统一和稳定的言论与活动,我们要坚决抵制,不仅自己不去查看,更不主动传播,以防止被一些不法组织和团体所利用。其次,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及时将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平台上,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并通过互动平台板块,听取来自基层学生们的心声。通过网络平台,对广大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们,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等形式,设立如“说说心里话”“我的心情我做主”“让不良情绪见鬼去吧”等平台,引导学生将自己存在的心理垃圾及时倾倒,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疏导,保证不会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一切安全事故。最后,可以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并建立社团网站,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健康的、积极的团体组织,引导其正确的使用网络;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等。以最大限度增强每位学生心里的正能量,进而逐渐抵消负能量。高校各教育部门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让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良性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完美的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协调统一,校园处处在教育,教育时时在校园。

五、结语

校园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校园传统文化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吸收、融合其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中新的校园文化格局与风貌。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说人生如戏,但不能游戏人生,正所谓“网络盛风吹校园,万千学子笑开颜。网络甄别需谨慎,为我所用谱新篇。写罢全文心有思,望看文者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04)

[2]吴唐风.浅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3013(7).

网络文化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 传承与创新 文化软实力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使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因信息交流通道上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甚至是违反人类社会本性的信息内容的广泛传播,使人类进步的文化力量遭遇极大的威胁。

一、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发达国家对网络高技术占有的垄断地位,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使国际互联网上的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导致世界文明的新矛盾与新冲突。

(一)互联网上的英语霸权地位,容易削弱我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亲和力

2l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使信息资料得以无国界地广泛传播,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使各种文化得到广泛发展。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网络尽情地欣赏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的同时,一种霸权语言与文化的渗透也正在悄然而生,对相对处于弱小地位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着无情的侵噬。《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尼葛洛・庞帝狂言:"在互联网络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英语将成为标准。"目前,美国是Internet用户最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拥有电脑最多的国家。如今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上3000多种不同语系包括中文在内只占5%。不仅电脑操作和网络操作的命令是英语,而且绝大部分信息的和储存也是用英语。面对互联网上的英语霸权,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该如何应付?中国人民大学的陆群教授在《寻找互联网上的中国》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的孩子终日喝着可口可乐,看进口大片,在互联网上接触英语信息,20年之后的民族文化何在?汉语何在?中国人会不会在下世纪的网络上变成流浪的吉普赛人?

(二)西方网络文化特别是美国单一文化的冲击影响着我们对祖国主旋律文化的接受。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多,我国思想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将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和占领,要比军事入侵和占领更具危害性。因此,我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斗争决不能淡化,而是应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文化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

二、适应网络时展,把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针对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加强网络"主阵地"建设,使网络成为宣传文化主旋律的平台。网络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坚持弘扬文化主旋律,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关键环节。应不断强化利用政网络为人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开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栏,把宣传教育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延伸到人们所能触及的网络空间。同时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运用网络的能力,使他们能分辨、剔除不良消息,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随意传播。

(二)针对网络的娱乐性,加强管理引导,使网络成为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质量的工具。一是内容要"新"字当头,有前瞻性;二是形式要"活"字当头,有针对性;三是视觉要"美"字当头,有艺术性,真正使网络达到传递资讯,总结工作,普及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针对网络的互动性,加强网络功能的创新谋划,使网络成为开展主题教育的新阵地。比如根据网络方便快捷、开放性强,信息内容可以平等共享的特点,在网上及时公示官兵关注的重大敏感事务,主动接受大家监督;作为文化影视网既要设置文化广角、视频点播、DV广场、动漫地带、游戏乐园、文化服务、在线留言等栏目,有得及时倾听人们呼声,吸纳合理化建议;还可以把网络作为解难帮困的"连心桥",当人们工作生活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动员大家积极排忧解难;在网上开辟心理咨询、维修服务、文化引导等专栏,向人们普及多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产力凝聚力和传播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以既有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离开文化传统、割断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吸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展文化生产力,必须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以自信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文化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把13亿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必须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当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我们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使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感染力,进而增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