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M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推荐指数:
作者:马化腾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马化腾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7 年全国两会提交建议案《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处理和应用需求催生了大数据概念,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数据资源将是企业的核心实力,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具备了优势。对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数字经济中的“货币”,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 30.6%的比重,带来280万新增就业人数,占中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果向全球呈现了科技引领的跨越式成长的巨大潜能与魅力。中国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普及了移动支付,跨越了已构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信用卡时代。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可以做到无须依赖POS机(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交易的绝大部分需求。
数字经济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以中国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务实又璀璨的成果。人们用手机挂号看病、缴付水电费、处理交通事故,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全民通过手机共同参与险情上报与预警。数字信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形成了良性循环。
“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过去两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线上到线下)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用信息的交互带来效率的提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就像“互联网+医疗”,绝不仅限于用手机挂号、打通医保支付这么简单。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数字经济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好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生于草莽、长于丛林,成就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生态。去中心化的发展让数字连接下沉为基础设施,进而使得生态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得以自发式高速成长。以内容产业为例,中国引领了全球数字内容变现的新趋势。从内容产业版权缺乏保护,到自创内容全球最高价格的变现,再到音频、直播、自媒体、文学等多种内容,问答、打赏等多样化变现途径,内容产业在野蛮生长的丛林中独辟蹊径,俨然已经步入内容创作与收益齐头并进的高增长时代。穿越丛林,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数字经济接下来最值得期待的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增长的脊梁。数字经济在贴近用户侧采用轻量级、小步快跑、高速迭代的发展模式,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数字经济不仅仅能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人们同样的优质内容。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能以最低的数字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数字经济为如何触达那些真正贫穷、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这一点,对全球不发达国家很有启示。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青藏地区;网络媒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21-01
Qinghai and Xizang Local Area Network Medium Development Ster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ZHU Jin-e, LIU Yong-fu
(Information Transmit College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Through realized to the 19th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 statistical report in, the Qinghai and Xizang local area network medium development does fall behind by far the eastern part developed area, how this article on solves the information impoverished aspect which the Qinghai and Xizang local area network medium development backward present situation brings to propose own view and the tentative plan.
Key words:Qinghai and Xizang local area; network medium;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网络媒介所造成的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特别是青藏地区网络媒介的落后发展带来的“信息贫困”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呈现出愈加落后的局面。造成青藏地区网络媒介极大落后的局面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1 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严峻现状
笔者将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的一些数据进行了摘录、分析、比较(分别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的基础上来谈谈当前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严峻现状。
在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分析报告中我们看到如下几个数字差距:
首先、从表1、表2中所反映的数字看,中国当前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青藏两地区的网民总人数之和仅为53万人,网民总人数仅占全国网民总人数的0.4%。
其次、从表3、表4中所反映的数字看,中国当前的网站域名总数为4,109,020个,青藏两地区的网站域名总数之和仅为4650个,网站总域名数仅占全国域名总数的0.2%。
其三,从表5、表6中所反映的数字看,中国当前的网站总数为843,000个,青藏两地区的网站总数之和仅为1591个,仅占全国域名总数的0.2%。
从以上数据看出两点比较突出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我国网络媒介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保持着凶猛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却是青藏地区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而与中部、东部地区造成的“数字鸿沟”越来越深。
2 造成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严峻形势的原因分析
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落后局面导致了当前我国信息传播的严重失衡。导致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落后的现状,其原因何在?我们应该从当前时代与网络媒介的关系的全局形势下来看待这个问题。
2.1地理环境特殊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区域地理环境是决定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客观因素,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它影响着当地上层建筑的选择和确立,因此,在此层面上看,与人类同时产生的媒介也自然地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网络媒介也不例外。就青藏地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看,青藏地区封闭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发达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巨大差异的直接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决定了媒介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媒介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媒介传播“倒流效应”现象,这是当今落后地区媒介、经济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模式。网络媒介发展需要相当的资金、技术支持,但青藏地区在网络媒介资源、媒介人才、媒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该地区网络媒介信息发展的越来越边缘化。经济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对一个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媒介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是并轨行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是导致青藏地区网络媒介极其落后的根本原因。
2.2思想观念滞后和教育文化水平不高
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的前提则是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也需要观念的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的思想观念是否先进,首先要看该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状况,教育水平发展快,思想观念就先进,反之亦然。同样信息传播的发达与落后,与该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先进和落后是分不开的。青藏地区落后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又导致了该地区网络媒介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不发达又限制了教育水平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的极大落后这么一个三角关系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2.3政府重视不够和传播体制不合理
从人类社会媒介发展的历史长河看,每一个媒介的发展、壮大都是与政府制定的体制、市场是分不开的。但在青海,地区,政府对网络媒介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偏见,在网络媒介传播体系中政策的不完善,对网络媒介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的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以信息化技术为骨干的网络媒介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够,缺乏对网络媒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重视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网络媒介信息传播自身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3 解决青藏地区网络媒介落后现状的对策
3.1破除传统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
青藏地区网络媒介落后的局面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今天,网络媒介的发展是信息化化发展的一个投影,要推进青藏地区的信息化,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看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把信息传播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借助于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把先进的思想和信息及时传播到人们的观念中去,这是加快信息化步伐首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2加大政府扶持和投资力度,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
加大对青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电脑普及率,让更多的人去接触网络,认识网络。要想在青藏地区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介,就目前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言,一方面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助是基本前提。网络媒介需要大量的硬件、软件作为保障,这些方面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部门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限制了青藏地区受众对网络媒介的利用,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和组织,积极吸收社会各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赞助来加大网络在青藏地区的普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育优秀技术人才是核心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众媒介中的强势媒介。在青藏地区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首先,加大高校技术人才的培养。青藏地区互联网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高校是主阵地;其次,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媒介的诞生和广泛应用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不但解决落后得教育局面,而且推动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再次,各企业、事业单位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企业、事业单位利用自己范围小、人员少、投资小等优势,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加强农民的计算机培训。由地方政府出资为乡镇及部分中心村配备计算机,引导他们通过网络聊天、网络电视等简单、有趣的方式来认识网络,逐渐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3.4完善媒介产业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是关键
网络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制度环境,更离不开媒介的市场化运作。网络媒介要实施产业化经营,必须科学地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必须使网络媒介走向市场,必须为媒介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建立服务主导型的资源补偿机制,将网络媒介推向市场,积极吸收外来资金,来发展网络媒介在青藏地区的广阔市场,这样不但解决了当地对网络开发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同时又推动了网络媒介在该地区的稳步发展。
3.5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增强网络传播效应是根本
地理人文环境对媒介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给青藏地区的发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大网络媒介的传播,建立特色网站,将青藏地区的特有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呈现于网络,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和旅游,不但会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效应,而且会带动青藏地区网络媒介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媒介循环模式。
4 结论
由于青藏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了网络媒介信息化传播的滞后,解决青藏地区与发达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差距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从青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青藏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6).
[3]王俊松.李诚,我国数字鸿沟的空间表现及原因分析[J].科学情报,2006,(11).
[4]张超.我国中东西部数字鸿沟问题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3).
[5]刘建丽.浅论我国的数字鸿沟及消除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1网络信息传播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学者分别使用了“网络传播”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术语。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是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本质及状态,因此,就使用术语而言,笔者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比“网络传播”更确切。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由于其自身工作、专业和知识背景等不同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认识有所不同。其实,网络信息传播是信息在非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只是传播的环境和手段不同而已,其传播的目的和功能都是一致的。从概念上说,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电脑是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输入、处理、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的智能化操作平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工具;互联网是网络信息的传输通道和交流平台,帮助人们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站则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继媒介,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超文本链接的中转站。网络信息传播不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交互性、动态性、虚拟性、全球性特征,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传播主体的隐匿性和个性化等特征[1]。
2数字鸿沟
2.1数字鸿沟———网络时代的知识沟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知识沟”理论,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日益增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数字鸿沟又被称作电子鸿沟、数码鸿沟、数字分裂等。目前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众说纷纭,如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美国商务部则认为在所有国家,有一些人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传播导致信息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加剧了知识沟现象的产生。这种网络时代的知识沟现象,就是数字鸿沟。因此,数字鸿沟指的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和分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和“知识沟”问题。
2.2我国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家庭电脑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9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总体的98.8%,较2010年底增加84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的域名总量达到786万个,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继续发展,达到1182261.45Mbps,半年增长率为7.6%[2]。尽管我国网民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1年上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是近年来最低水平。新增网民为2770万,网民增长的绝对数量小于去年同期(2010年上半年)3600万的水平。《报告》还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31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7.0%,较2010年底增长4.9%。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向农村地区渗透。随着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网民规模增长相对不明显。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分别评估测算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并且了《中国信息能力及各省市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表明,美国列入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第一位,其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其次是日本,信息能力得分是69.97分,第三名是澳大利亚,总分为65.59分。而中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为6.17分,仅是美国的8.6%。在所有参加评估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27位,处于最低水平之列[3]。
3消除由网络信息传播形成数字鸿沟的策略
网络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但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并不是被所有人所拥有和利用。因此,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势必造成网络信息分布的失衡现象。这种网络信息分布的严重失衡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和其他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且它所引起的贫富分化必将恶化社会关系,从而威胁社会的安全。因此,消除数字鸿沟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3.1开展信息扶贫是基础工作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信息扶贫是指政府借助推广信息技术和开展信息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信息贫困的问题,具体方式有:为贫困者提供劳务、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沟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推广适合贫困地区使用的农业使用信息技术。从2006年开始,为落实总书记要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扶贫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批示,帮助广大农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村络工程通过解决中国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网络与便民服务中心、配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解决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信息贫困入手,着力开展信息化扶贫。在西部地区和农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信息极其缺乏,影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信息扶贫工作已经开始实行,但必须从多方面和多途径加大力度做好信息扶贫工作。
3.2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重要途径
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把信息素养简单地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人们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它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信息内容及其传播与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人们既需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也需要通过调查、鉴别、推理以获取信息。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用户信息获取能力的大小,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如可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通过举办信息素养教育讲座或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等方式,构建起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帮助用户提升信息素养,逐步缩小甚至消除数字鸿沟。
3.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传播的基石
信息基础设施是指能以交互方式传送话音、数据、文本、图像、视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高速通信网及相关设施。一般包括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大型数据库、支持环境等。在我国,城市用户早在十前就开始利用网络获取海量信息,而今天,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村用户还没有接触过网络,无法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可获取信息的不平等造成了信息贫富差距。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进行网络化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远地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3.4着力发展经济是消除地区数字鸿沟的抓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问题。尽管我国早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数字鸿沟仍将存在。着力发展经济,提高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强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网络设备建设,使这些地区的用户能获取网络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并逐步消除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一、传媒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如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传播国际化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密切。全球化的趋势使传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运营突显多样性的特征,许多学者对此达成了共识,即传媒发展的全球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尊重本土文化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才能构筑核心竞争力。针对传媒产业的全球化问题,学者们的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做了说明。
瑞士卢加诺大学的Benedetta Prario和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的Cinzia Dal Zott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性传媒公司(Global Media Firm)在逐渐转向跨国实体传媒组织(Transnational Virtual Media Organiza鄄tion),具体表现为:传媒产品在国外进行制造,战略决策在国外进行,公司对自己的资源分配以效率为原则,与之相适应,跨国传媒组织将不同的业务分包给各国的承包商,从而进行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跨国管理。相对于以往只是产品出口的国际战略而言,跨国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国家,产品的制造都要充分考虑当地偏好和需求。这也是对传媒发展全球化与多样性关系的一种平衡。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Katja Koikkalainen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化是北欧国家与俄罗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目前这种全球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从深层次或者是制度层面向前发展,因为这可能会对目前的媒体结构和他们的地位构成挑战,给这些国家的媒体带来风险。但这些国家的学者认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赶上西方及美国传媒发展的全球化步伐。
荷兰瑞德堡大学的Hansvan Kranenburg在发言中强调了公司在全球化战略中明确定位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你走出国门之前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这样才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之下很好地走出去。此外,当你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你必须与本地公司进行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你的公司在异国的事业得到发展。对于欧洲电信业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并通过合理整合来获得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全球化和数字技术革命带来了开放的市场,为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Alejandro Pardo比较了美国电影业和欧洲电影的全球化战略,指出美国电影产业的世界领先者的角色,激励着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和不同的市场战略与之竞争。这进一步导致的结果是,好莱坞更加加强了它的扩张政策,增加了海外出口电影和合作电影的数量,同时,通过与欧洲本土的生产商、发行商、展出商合作,直接转移到欧洲地区。欧洲和好莱坞关系的历史可以被描述为“爱恨交加”,即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竞争――欧洲需要好莱坞的生产发行机构和经济专家,而好莱坞除了要瓜分欧洲电影市场外,也需要欧洲的财力和创造力。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另一位学者Mónica Herrero,与大家分享了她对欧洲肥皂剧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在欧洲肥皂剧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化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西班牙肥皂剧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让欧洲肥皂剧走进国际市场。欧洲肥皂剧宣传模式以本地主义为中心,节目也主要根据本地受众口味进行量身定做。但各个国家的态势不尽相同,我们进行肥皂剧制作时,必须记住这个原则。谈到如何处理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需要之间的关系时,她认为,剧情创作本土化与产品销售国际化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麦莉娟以中国广东的全球化电视频道为例,考察了其在中国的地方化发展策略:首先他们与地区合作伙伴一同制作节目,此外和当地的媒体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公司,进口内容和节目,同时他们也进行高科技业务、互联网业务,还和CCTV及一些省台进行节目交流等等。但国际媒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以广东为例,全球频道的发展比较慢,特别是在文化差异、语言等方面遇到困难。她建议,国际媒体应该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尤其应该把地区文化因素考虑进来,弥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此外国际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应基于和国内媒体进行竞争,而应该和国内媒体集团进行合作。
二、传媒产业的多样性特征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如何实现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并力图在这一问题上达到某些认同,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标。学者们不仅从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多样性为此做出说明,还专门探索了多样性的内涵。美国保龄格林州立大学的Louisa Ha指出,传媒产业的多样性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目标就是获得更好的内容和质量。公司的数目是多样性的代表,而在质量方面,多样性也应该有所体现。她指出,传媒的多样性基本上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第一就是供应的多样性,即传媒资源的多样性;第二是购买(获得途径)的多样性;第三是消费的多样性,包括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释义等。比如我们获取信息,可能通过网络、收音机或者电视。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内容,而我们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期待,尤其是对于内容,由于期待不同,就导致选择的不同。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都是以单个媒体为重点来进行的,这本身与多样性的特征是不相符的。她还认为,现在搜索业务对于多样性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有偏见或者由于每个赞助商所提供的赞助不一样,就会影响到观众获取多样性的内容。
在传媒发展的多样性追求中,很多媒体是从内容着手的。如芬兰坦佩雷大学Katja Koikkalainen所介绍的,通过语言多样化的报纸可以使各国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俄罗斯政府通过与学者们之间的合作使得报纸更好地将一些商业团体进行整合,成为商业报刊以及报纸上商业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的JaeminJung提到,当一个公司决定扩展它的业务时,就要看它采取什么样的多样化策略,是国际化的多样化,还是产品多样化。前者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内部的发展或外部的并购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就是经营内容本身的拓展,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或者自身开发、积累多样性的产品。
三、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是近年来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传媒业全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技术基础,它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进程。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DanShaver在报告中提出了数字技术对于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影响。他将人类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人际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数字内容与权力受众的时代。其中“第三阶段的模式”采用的是一些新的技术和途径对内容商在数字环境下的影响和开发。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模式,而且不是线性的。在内容提供方面技术的使用,当然会有一些监管机制作为壁垒,使得进入门槛更高,但新技术将使成本逐渐下降,小规模的开发也有可能会更吸引客户。
很多学者在报告中探讨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其中,IPTV的经营战略是一个核心议题,尤其是IPTV作为一种数字电视平台所产生的置换效果或者补充效果受到关注。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结合本地区的营销战略进行了交流。
台湾政治大学的Yu-liLiu针对台湾的IPTV运营商营销策略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台湾观众接触到的4种数字电视平台:数字开路电视,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广播服务(IPTV-电脑作为终端),以及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她说,当Chunghwa电信(CHT)设想在2001年提供IPTV服务时,存在许多有关多媒体点播如何管制的争议。当有线运营商发现CHT提供IPTV的意图时,他们通过威胁渠道运营商不要提供内容给IPTV运营商来加以抵制。除CHT提供IPTV服务之外,台湾的大型网络服务提供商SeedNet,也从2004年开始提供IPTV服务。GIO没有打算管制SeedNet的IPTV,因为SeedNet是一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是固定网络运营商。尽管Seed鄄Net的IPTV没有受到管制,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内容的缺乏,它仍然难以吸引消费者。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Minoru Sugaya报告指出,IP网络在日本渗透很快,像NTT和KDDI这些主要的电信网络提供商已经宣告了它们从传统服务向IP网络的转型计划。根据国内事务与通信部门的信息,到2010年,日本一半的网络用户将转移到IP网络。日本的网络政策经历了从垂直途径向水平途径的改变,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网络和平台提供商试图置入吸引人的内容。至今为止,最吸引人的内容是为开路广播所制作的。在日本,5家商业电视网制作所有类型的通俗节目,包括新闻、体育和戏剧等。这些电视节目对IP网络提供商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如果他们用IPTV提供这些节目,许多观众将采用他们的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周艳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IPTV的营销策略。她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做了长期的研究,讨论了IPTV管理个案的商业模式,即在电视机上增加机顶盒作为终端。同时也讨论了中国的IPTV正面临的问题,例如产业政策,内容和商业模式的不足等。
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展示与审视
本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首次设立了中国专场,并在国际会议中设立了两场中国传媒的主题报告,分别为“中国传媒的发展”和“中国传媒的创新”。
1.中国传媒的发展
在“中国传媒的发展”主题会议中,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演讲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发展情况。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介绍了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他指出,传统报业应当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将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积淀和内容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创报业的明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阐述了中国平面媒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以此来把握传媒经济发展的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黄勇介绍了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源起、基础、特点和目标,并指出内容产业市场化、产业经营公司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盈利模式多样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的趋势;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赵书生介绍了中国专业报纸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介绍了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及传媒经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嘉宾们以权威的数字和详实的资料,为国内外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
2.中国传媒的创新
在“中国传媒的创新”主题会议中,东方卫视总裁徐威以东方卫视为例,阐述了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电视在数字时代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成功完成自身的转型。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针对报纸衰退期的产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增长战略方案。央视市场研究高级媒介顾问靳智伟指出,中国媒介市场正在由“媒体时代”向“后媒体时代”全面过渡,大众传播理念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介绍了中国传媒产业及其发展环境,并指出中国传媒发展的四大趋势和战略:企业化转制,立体化经营,集团化道路和数字化转型。
3.中国传媒的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媒介从业者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中国专场”会议,并围绕“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的主题,从不同领域和视角,针对中国传媒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吴信训在报告中,将上海与北京、纽约、伦顿、洛杉矶等几个典型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对其影视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教授时统宇在报告中指出,要从制度和文化的层面去探索中国媒体发展的强弱转换,去理解报纸的冬天与广播的春天;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入个性化和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应使用新的技术来适应对等传播的需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报告了他对媒介经营机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指出应强化激励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约束机制;暨南大学教授董天策以人文视角,分析了广东文化对广东报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怀亮在报告中指出,传媒产品的民族品牌及其内容的国际化标准是国际传媒营销中的重要因素;武汉大学教授张金海提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规律之路,即扩张――整合――再扩张――再整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建武分析了中国媒体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