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1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张杨表示,智慧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概念中的细分板块之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智能交通、安防、医疗信息化、智能建筑、教育信息化等等。这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相关公司已经在业绩方面有所体现。

智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使用情况的城市。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智慧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形形的网络平台集成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代名词。“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科学的现代新城市发展模式。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称,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从应用领域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城市发展和能源等领域。

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能交通更被看好

据了解,智慧城市的涉及范围很广,包含了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教育信息化等多个领域。而其中,智能交通是分析人士较为关注的。

华宝证券TMT分析师吴炳华表示,目前来看,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医疗等领域。此外,涉及教育、社保等公共民生领域的智能化建设也有望渐次推进。因为目前来看交通过于拥挤等问题较为明显,而智能交通则可以较好地改善这一领域。

事实上,智能交通行业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中投资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细分领域。交通运输部近日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国泰君安表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加大,在基础道路设施供给有限增加的情况下,智能交通成为缓解矛盾的首选手段。随着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智能交通单个项目投入规模有望逐渐加大。随着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等项目增多,实力型大公司有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相关项目对公司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龙头公司有可能凭借资金和规模实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业绩加快增长。

警惕相关软件板块解禁压力

事实上,对于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会,上市公司已有所布局。如中国联通之前就已经了"智慧城市"战略,而中兴通讯近期则了“ZTE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2

1月,连续几次雾霾天气,北京PM2.5一直维持在200以上,有专家认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在PM2.5排放源中所占比例为50%。

在中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北京以52分钟成为上班路途花费时间最多的城市。

2012年12月,救护车被堵致使伤者死亡事件,把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所有矛头都指向交通问题。

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智能交通成为治理良方之一。

交通问题饱受诟病

今年1月,北京两会召开,由人大代表、律师刘红宇提出的001号议案剑指交通拥堵问题,她同时还提出了 8项缓堵方案。

此前,1月10日至13日,北京PM2.5一直维持在200以上,多个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超过900微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跃思称,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这是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的一次。重度污染严重到“爆表”,也引爆了公众的焦虑和质疑。王跃思认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在PM2.5排放源中所占比例为50%。另据相关机构研究显示,车速从20公里/小时提高到30公里/小时,一氧化碳碳氢排放量会减少30%以上,二氧化氮也会减少10%。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上班花费时间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中国15个城市,因交通拥堵和管理每天损失10亿元人民币。

其实,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上班时间过长,都仿佛是一把“钝刀子”,在慢慢折磨着人们的精神,损害着百姓的健康。而发生在去年12月的救护车被堵致使伤者死亡事件,却是一把“利刃”插在人们的心头,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打了一个激灵。“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去年12月,北京120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的一则微博引发了一场社会性大讨论,车祸致伤者抢救不及身亡的残酷事实,拷问着每个有良知的人。一时间,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合理避让知识普及问题……林林总总的关键词如洪水般涌进人们的视线。几轮拷问之后,在相关部门、媒体以及社会有识之士下定决心,将在重建法律威严、重树社会风气等等方面有所建树之后,更加冷静的声音出现了,一些交通专家提出,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交通管理能力的薄弱,是造成诸多因交通引发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交通问题成为北京人心里说不出的痛。出路到底在哪里呢?2012年12月,在崇礼城市发展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表示,要从技术层面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二是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能干什么

姚宏伟博士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世界智能交通发展研究,并从事中国智能交通建设实践。他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要用“智慧”。

姚博士介绍说,“智能交通”主要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电子收费系统。仅仅这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就能够反映出北京的智能交通状况存在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同时也反映出现有智能交通服务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近几年,我国的智能交通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智能交通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交通呢?姚博士按照智能交通的管理模式,对笔者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让人“抓狂”的交通遭遇作了一一解读,不仅让笔者懂得了什么是智能交通,更让笔者对“智能交通”带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原来,城市生活可以这样过。

困扰一:该走哪条路

解决办法:交通信息服务

笔者家住北京西四环,工作单位在城北的北苑附近,开车上班。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选择多了也烦,因为拿不准哪条路似龟爬,哪条路如兔跑,每天都会为这个选择性问题而烦恼,生怕一个错误劳民伤财呀!

“劳民伤财当然不是小事,但是和生命相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姚博士的神情突然严肃起来。他接着说,该走哪条路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那就是关注交通信息服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有了解决办法的“难题”却每天困扰着上班族,更使“救护车被堵事件”中的病人失去了生命。

说起“交通信息服务”,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说起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实时路况”节目,在北京开车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这个节目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交通信息服务。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从功能上包括出行前信息服务系统、出行中信息服务系统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姚博士建议笔者,可以为智能手机下载一个“交通信息服务”软件,定制一个上下班套餐。每天上班离开家前和下班后离开公司前,都可以查阅相关道路的路况。选择性难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姚博士的解释笔者听懂了。比如说,笔者要从北苑去CBD,通过出行前信息服务系统发现,开车前往CBD道路拥堵不堪,最佳选择是贯通南北的快速公交转地铁。笔者可以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获知,通过毗邻最近车站的快速公交车将于某个时间到达,并将在某个时间到达地铁站附近。于是,笔者可以免去迟到的尴尬。使用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的好处就更大了,按照系统提示可以找到附近车位,再不用因为找不到车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了,当然更可以避免因为乱停车被扣分罚款而造成的“肉疼”。要知道,今年1月,史上最严交规出台了,违章停车“后果很严重”。

姚博士说,对于“救护车被堵”,城市交通信息传播不畅的现状脱不了干系。如果救护车司机能够查询路况信息,有可能他们去稍微远一点但是道路通畅的医院都用不了那么多时间。这里面包含3层意思,救护车上缺少相关查询设备,没有当地的实时路况播报,车上人员根本没有查询路况信息的意识。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不健全和缺乏知识普及。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建立了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系统,相关机构通过互联网、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据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的《2011-2012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研究分析》称,中国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服务等几个方面。2011年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市场规模为27.25亿元,增长率为25.25%。如此大手笔,交通信息畅通指日可待了。

困扰二:被堵救护车还能获得什么帮助

解决办法:智能交通管理

除了自己寻找出路,被堵救护车还有其他的脱身办法吗?“当然可以有!”姚博士的回答特别肯定,“通过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使救护车对交通控制系统进行优先控制,保证救护车优先通过。 ”

“有时候一路都会碰到绿灯,是不是也和智能交通管理有关系呢?”笔者问。“太对了。这就是平常说的‘绿波带’。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特别是主干路的通行能力,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根据道路车辆的车速和道路的拥挤程度,协调不同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使车辆行驶一路都是绿灯,达到快速通过的目的。

笔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其实,我国的智能交通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80年代后期,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驾驶员考试系统、车辆动态识别等基础性开发工作启动,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了驾驶员信号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当然了,我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处在基础建设阶段,相信随着这一系统的日益完善,“救护车被堵事件”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困扰三:总是等得望眼欲穿

解决办法:智能公交和电子收费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望眼欲穿的经历,那份心焦,那份无奈,那份……我不说,你也懂的,谁没经历过在公交车站左等车不来,右等车不来,想着再不来就打车走了,可等了这么久又心有不甘。

把问题抛给姚博士,看他还有什么办法?

“这很简单呀,交给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姚博士说,建立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调度、管理和运营,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按照计划、调度、监控、指挥、服务的整体要求,实现公交的车、场、站、道、中心设备的电子化、智能化,实现对公交车辆、客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实现车辆定位和信息上传、自动报站以及对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也就是说,智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对公共汽车进行自动定位和跟踪,纠正公共汽车的晚点和超时;可以对公共汽车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提供信号优先,使得绿灯提前或延长时间;可以通过安装在公共汽车上的摄像机进行闭路电视监控、无线通信和紧急处理等以增加乘客的安全感。

关于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描述之所以如此干枯,原因在于这一系统主要由公交管理部门实施,已经实现的部分普通市民看不到;而市民可以看到的部分建设得还不够完善。

那另外一个“望眼欲穿”呢?想必许多人都和笔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在高速路收费站,排队等待缴费通过。但是有的车却有“特权”,那就是ETC通道。姚博士说,交通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是利用微波技术、电子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软件所组成的先进系统,实现车辆无需停车即可自动收取道路通行费用的收费方法。ETC技术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收费系统已经联网并形成规划效益。ETC带来的效益可不只是提高效率,这种方式还能够消除车辆由于在收费站减速、怠速、加速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射频识别 智能交通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社会的快速形成,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扣除报废量,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汽车驾驶人2.19亿人,扣除注销量,增加1844万人,增长了9.2%[1]。在车辆和交通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城市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日益凸显,交通管理压力和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以往人工现场收费、查验和视频识别的方式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难以支持涉车动态精确信息采集和管理。随着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兴起, RFID标签以其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难以伪造等特点很快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已成功应用于物流、零售、制造业等多个领域。作为一种易标识身份,易采集信息的高新技术,不少城市正探索性地将其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因此,根据RFID本身特性、发展现状和应用环境等因素,对RFID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进行可行性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RFID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具有读取方便快捷、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标签数据可动态修改、高安全性、动态实时通信等技术特点,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

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电子标签、RFID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四部分构成,一般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又统称为应用系统。RFID系统工作原理为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处理。

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技术优势

1.1.1交通管理领域

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的“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服务方式,识别率易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且传统车牌易被仿冒复制,通过视频识别技术难以辨别车牌真伪。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电子标识系统,可与“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共同支撑智能交通管理。

GPS应用于交通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商用GPS系统的卫星信号源为国外控制,一旦因为政治或经济冲突的原因失去信号来源,国内的GPS应用系统将面临瘫痪的危险。而RFID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依靠卫星信号,完全不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从而保障了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的可靠性。

1.1.2物流管理领域

与成本低廉的二维码相比,RFID扫描快速,体积小,存储容量更大,一次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具有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二维码标签印刷之后不能修改,而RFID能多次读写,支持循环使用,应用于运输管理,有更大优势。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现状

RFID技术已应用于城市交通、公路、水运、铁路和民航、邮政、危险品运输管理等众多交通运输领域。城市交通领域典型案例有厦门市城市路桥收费ETC系统、汕头市车辆自动识别系统、杭州市快速公交BRT系统等。公路领域包括北京2008年最先启动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吉林省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车牌及数字化公路收费管理示范工程等。这些系统对于提高市民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公共交通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FID技术在上海至烟台航线上的“两港一航”集装箱监控管理、广深铁路铁路客票管理、香港国际机场客运行李分拣、上海邮政速递总包处理中等其它应用中也发挥了其快速、高效、精准的优势。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1应用核心技术缺乏,应用规模化受到限制

我国在RFID超高频芯片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 整体规划不足,应用方向缺乏指导

近几年,在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应用带动下,我国RFID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但RFID产业相关企业相对分散,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也无应用技术体系规划指导应用方向。

3 应用模式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型”应用成为主流

RFID当前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基本模仿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模式,如“电子钱包”、“电子门禁”、“身份识别”、“产品标识”等,缺乏对符合RFID国情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

4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信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RFID产业的制造能力较强,信息服务能力较差,“重产业、抓产品、轻效果、缺服务”现象严重,信息服务业成为RFID产业发展一大瓶颈[2]。

2可行性评估

政策性评估

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两个层面同时入手,大力推动RFID 产业发展。

国家在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都阐述了发展RFID产业的重要性,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将RFID 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科技部发表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及国家设立RFID产业专项基金也为RFID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作为RFID技术重点应用领域,交通运输领域还从2009年国务院研究中心牵头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重庆基于RFID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中享受到了扶持政策。

从行业管理角度来看,各行业部委从自身角度出发推动RFID 产业的发展。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技术性评估

RFID技术成熟度

RFID技术从1948年奠定其理论基础至今,在原创基础理论及基础技术上已十分成熟。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已经具有较为先进而且成熟的RFID系统,在芯片、终端设备、系统应用方面,尤其是在标准制定和技术开发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通过“核高基”在内的国家及部委重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已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的RFID 芯片设计制造企业与读写设备技术集成商,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超高频芯片性能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读写器芯片的研发工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达到商业化程度[3]。

RFID技术应用成熟度

RFID已经成为目前物联网市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并晋升为全球第三大应用市场。

过去几年中,RFID技术在各大型会展门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6年世界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RFID技术在实现大批参观者快速入场的同时,还起到了较强的防伪作用。

除此之外,美国的军品管理、日本的手机支付与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中国的二代身份证、中国的火车机车管理系统等都是业界比较成功的大规模应用案例。中国已经将RFID技术应用于铁路车号识别、身份证和票证管理、动物标识、特种设备与危险品管理、公共交通、生产过程管理、图书馆和血液管理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掌握HF芯片的设计技术,并且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UHF芯片也已经完成开发,但灵敏度落后于国外产品。

经济性评估

已有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该战略提出智能交通要在公路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行监管、集装箱运输、公交车辆、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监管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1820亿元。而据中国交通技术网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数量达195项,比上年增长129%;千万级项目市场规模合计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在开放信息资源、明确投资力度的促动下,智能交通产业化进程更将显著加快。

新增产业和就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在建设时期能促进相关产业如建筑材料生产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在投入运营以后可以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聚集,从而促进更多行业(例如金融、保险)的发展。

此外,智能交通系统涉及道路建设、通信、计算机、电子、汽车、自动控制、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等众多的领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未来新兴产业群,也是未来多媒体技术应用可能性最大的行业。同时,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也将会推动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4]。

社会效益评估

2.4.1国家战略

RFID技术创新与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为此,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扶持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组织开展攻关,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除了推进经济发展,物联网的推广还将为产业开拓创造更多潜在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扩大产业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4.2管理效益分析

(1)交通管理

采用RFID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能够弥补单纯视频识别的不足,使城市车辆治安防控体系在技术上重大提升,开辟了广阔的机动车治安防控空间,将极大提高打击涉车不法行为的精确度和及时性,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重点包括:

1、有效打击和消除假牌、套牌违法行为,保障合法车主利益。

2、有效打击故意遮挡、涂改号牌的违法行为,减少高速公路超速危险隐患。

3、便于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4、可减少警务管理力量。

5、利于实现对被盗抢机动车快速监控。

(2)物流管理

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上的应用使企业提高了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成为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加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作为物流管理的特例,危化品的管理效益则更显突出。通过RFID技术对危化品进行有效监控管理,能清晰正确地了解危化品的所在位置、状态、年度检查等情况,从而有力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同时实现危化品防伪,避免假冒产品给企业和人民群众所带来的潜在巨大损失,提高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危化品的可追溯性,降低危化品的召回成本,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服务效益分析

(1)交通服务

智能交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和汽车普及加快带来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问题,而是涵盖车辆监控、道路监控、运营管理、旅行信息等各个系统在内的面向交通运输的信息服务大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这一系列的社会价值,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得到体现[5]。

(2)物流服务

将RFID应用于物流管理,更快的处理能力、精确管理减少的运输失误都会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产业支撑评估

2.5.1全球RFID产业情况

纵观全球产业格局,目前RFID产业主要集中在RFID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欧美市场。飞利浦、西门子、ST、TI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 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SAP、Sybase、Sun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 Intermec、Symbol、Transcore、Matrics、Impinj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天线、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6]。

2.5.2中国RFID产业情况

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部分领域已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 等感知端制造产业中的高端核心技术、高端软件与中间件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2012年我国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接近240亿元,相关机构预计2013年将达32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超过30%。相关研究表明,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超过7500 亿人民币,2020 年将超过5 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风险评估

2.6.1信息安全

物联网中,所有的物品都被连接到全球的网络中,因此必须提供保障信息安全、避免隐私泄露的解决方案。为了防止隐私的未授权使用同时兼顾授权的使用,在动态信任、安全和隐私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研究需要去做。

目前亟需去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 对于各种不同的设备及其组合的隐私保护技术、分散型认证授权和信任的模型、高效能的加密与数据保护技术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目前国外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 和RFID 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体系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

2.6.2系统成本

RFID系统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支出,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 价格较高。若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就要降低成本。随着国内RFID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标签的生产成本及使用成本已有所降低。突破RFID系统价格壁垒,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环境影响评估

2.7.1正面影响

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能交通系统实现的“汽车环保电子绿标”功能,将大大加强对汽车这一特殊污染源排放合格率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大幅减少了“黑烟车”上路污染的可能性,为改善城市空气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为政府各个涉车管理与执法机构提供不停车状态下的路查、路检、收费、扣分和罚款等一系列行使行政职能的技术手段,从而大幅降低了因为停车检查带来道路畅通率下降而污染排放量上升等情况发生的机率。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交通流量信息资源服务的开发,充分组织、调度、平衡道路资源的使用,减少汽车低速行驶或过度集中导致拥堵所带来污染排放量上升的影响,从而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2.7.2负面影响

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能交通系统采用微波通信方式,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或有影响。

应对对策: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设备,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电磁环境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有源RFID标签中的电池耗尽被随意丢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应对对策:尽量采用无源RFID标签,避免大规模使用有源RFID标签后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增添设备外形或布局不合理将影响美观 。

应对对策:工程设计加强美化设计,尽量做到与周边环境风格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为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设备外形美观,颜色与环境协调,布线整洁等。

3总结与建议:

我国已具备RFID产业基础,建议利用现有政策环境、技术技能等优势由交通运输相关业务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牵头,广泛吸收国内产业单位共同合作,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适时组织国产专用芯片、专用安全算法等重大技术专项攻关,并全面启动规划构建RFID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系统技术方案;建议选择一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全国性应用示范试点, 通过应用试点项目,加速我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着力培养起几个以运营商为龙头,以信息公共服务为目的、价值链长、覆盖面广、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规模化应用系统工程项目,依靠规模降低成本,并带动其他各类型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智能交通;数据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购买汽车能力加强。我国的汽车保有量随之增加,在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以超过10%的速度加速,机动车成为每个家庭代步的交通工具,在有限的交通资源配置下,机动车的增加缩短了道路使用周期,城市主干道路超负荷使用,违法停车致使道路不能合理使用、行车不文明、乘车环境不良等现象有增无减。大数据时代,如何改善当前的交通状况是本文阐述的核心内容。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大数据的现状、大数据的概述、大数据的应用、智能交通的需求、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数据技术。

1 大数据的现状

据权威数据显示,大数据应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在未来三年,通信、金融领域将在大数据市场突破100亿元。市场规模在2012年有望达到4.7亿元,到2013年增至11.2亿元,增长率高达138%,2014年,保持了与2013年基本持平的增速,增长率为114.38%,市场规模达到24.1亿元,未来三年内有望突破150亿元,2016年有望达到180亿规模。自从2014年以来,各界对大数据的诞生都备加关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交通行业、医疗行业、生物技术、零售行业、电商、农牧业、个人位置服务等行业,由此也正在不断涌现大数据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大数据行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在2020年,将大数据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并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基本健全大数据产业体系,推动制定一批相关大数据的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引进具备大数据条件的企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提高全国信息化总体水平,以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2 大数据的概述

2.1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即巨量数据集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2011年Mckinsey研究称,大数据通常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各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数据已经渗透到行业中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要素,人们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并加以应用。对大数据定义的另一说法是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推动力。大数据被称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时代的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一般10TB规模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已经形成了PB级的数据量,甚至EB、ZB、TB的数据量。

2.2 大数据的特点

2.2.1 数据量巨大

数据量级别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随着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被记录,由此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据有关人士估算:1986~2007年,全球数据的存储能力每年提高23%,双向通信能力每年提高28%,通用计算能力每年提高58%;2007年,人类大约存储了超过300EB

的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能达到约1.2ZB。

2.2.2 数据类型多样化

即数据类型繁多,产生了海量的新数据集,新数据集可以是关系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数据这样的结构化数据到半结构化数据和无结构数据,从静态的数据库到动态的数据流,从简单的数据对象到时间数据、生物序列数据、传感器数据、空间数据、超文本数据、多媒体数据、软件程序代码、Web数据和社会网络数据[1]。各种数据集不仅产生于组织内部运作的各个环节,也来自于组织外部。

2.2.3 数据的时效性高

所谓的数据时效性高指以实时数据处理、实时结果导向为特征的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速度、响应、反应的速度不断加快。数据时效性为了去伪存真,采用非结构化数据剔除数据中无用的信息,而当前未有真正的解决方法,只能是人工承担其中的智能部分。有些专员负责数据分析问题并提出分析后的解决方案。

2.2.4 数据真实性低

即数据的质量。数据的高质量是大数据时代重要的关注点。但在生活中,“脏数据”无处不在,例如,一些低劣的伪冒产品被推上市场,由于营销手段的成功,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很高。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的数据,如果对数据不加分析和鉴别而直接使用,即使计算的结果精度高,结果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出现。

2.2.5 价值密度低

指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巨大,信息感知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有很多不相关的信息。由于数据采集的不及时,数据样本不全面,数据可能不连续等等,数据可能会失真,但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通过更多的数据达到更真实全面的反馈。

2.3 大数据的应用

2.3.1 医疗大数据

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患者原先就医的病例和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体征,建立疾病数据库并对患者的病例分类数据库。一旦患者在哪个医院就医,凭着医保卡或就诊卡,医生就可以从疾病数据库中参考病人的疾病特征、所做的检查报告结果快速帮助患者确诊。同时拥有的数据也有利于医药行业开发出更符合治疗疾病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的研发。

2.3.2 传统农牧业大数据

因为传统农牧业主要依赖于天气、土壤、空气质量等客观因素,因此利用大数据可以收集客观因素的数据以及作物成熟度,甚至是设备和劳动力的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实时数据,能够帮助农民选择正确的播种时间、施肥和收割作物的决策。当农民遇到技术市场问题可以请教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根据实时数据做出科学的指导,制定合理的优化决策,降低农民的损失成本,提高产品的产量,从而为转向规模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2.3.3 舆情大数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民众诉求的数据,降低社会,有利管理犯罪行为。通过大数据收集在微博的寻找走失的亲人或提供可能被拐卖人口的信息,来帮助别人。

3 智能交通的需求

随着城市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农民工涌入大城市,促使城市人口的增大不断给城市交通带来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机动车的迅猛发展导致城市主次干道的流量趋于饱和,大量机动车的通行和停放占据主干道路。二是城市交通的道路基础设施供给不平衡导致路网承担能力差。三是停车泊位数量不足导致机动车使用者不得不过多依赖道路停车。四是公共设施的公交车分担率不高导致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五是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与道路交通发展不均衡。六是行人和机动车主素质不文明导致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为此,智能交通的出现是改善当前城市交通的必要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大数据是如何在智能交通的应用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对交通运行数据的收集。由于每天道路的通行机动车较多,能够产生较大的数据,数据的采集并发数高,利用大数据使机动车主更好的了解公路上的通行密度,有效合理对道路进行规划,可规定个别道路为单行线。其二是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实现主干道根据道路的运行状况即时调度信号灯,提高已有线路运行能力,可以保障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和提高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对于机动车主可以根据大数据随时的了解当前的交通状况和停车位数量。如果交通拥堵,车主则可选择另一路线,节约了车主的大量时间。

4 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

4.1 智能交通建立的框架

主要包括感知数据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和优化管理的应用。物理感知层主要是采集交通的运行状况和对交通数据的及时感知;软件应用平台主要整合每个感知终端的信息、将信息进行转换和处理,达到支撑分析并做出及时的预警措施。比如:对主要交通干进行规划,对频发交通事故进行监控。同时还应进行应用系统建设的优化管理。比如:对机动车进行智能诱导、智能停车。

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在各道路主干道上安装高清摄像头,采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加可管理的维度,从空间的广度、时间的深度、范围的精细度来管理。整个系统的组成包括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号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卡口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系统。每个城市建立智能交通并进行联网,则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数据、卡口电警数据、路况信息、管控信息、营运信息、GPS定位信息、射频识别信息等数据,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将可以达到PB级别,并且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4.2 智能交通数据处理体系的构成

主要包括交通的数据输入、车辆信息、道路承载能力等的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检索。其中交通数据输入可以是静态数据或者是动态数据。数据处理是针对实时数据的处理。数据主要存储的是每天采集的巨大数据量。为了从中获取有用的数据,则需要进行数据查询和检索,还要对数据进行规划。

5 大数据技术

5.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主要对交通领域全业态数据的立体采集与处理来支撑交通建设、管理、运行决策。采集的数据主要是车辆的实时通行数据,以实现实时监控、事先预测、及时预警,完成道路网流量的调配、控。这些数据获取可以采用安装的传感器、识别技术并完成对已接收数据的辨析、转换、抽取、清洗等操作。

5.2 数据存储与管理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把采集到的数据存放在存储器,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如关系数据库、Not Only SQL即对关系型SQL数据系统的补充。利用数据库采用更简单的数据模型,并将元数据与应用数据分离,从而实现管理和调用。

5.3 数据分析与挖掘

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是大数据的核心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人们事先未知的,但又可能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从复杂数据类型中挖掘,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该技术主要从数据中自动地抽取模式、关联、变化、异常和有意义的结构,可以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建模仿真。从而实现一些高级别数据分析的需求。

5.4 数据展现与应用

数据技术能够将每天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从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应用到各个领域有需要的地方以提高运行效率。

6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能对智能交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改善传统的交通问题。对非机动车主而言,利用大数据可以更好的规划线路,更好的了解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问题预先提出解决方案,起到节省大量时间、额外的开支。同时对交管部门而言,能够在限的警力情况下合理配置人员资源和交通设备,主干道路在高峰期出现的问题能够合理利用大数据信息配置资源,在刑事案件侦查中也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国要实现智能交通的联网,依然有问题需要突破,这都是大数据的数据技术应用所在。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5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大力推行智能汽车发展战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融合。智能汽车是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它除了基本的交通功能外,还具有办公、娱乐、休息等网络终端功能。

现已制成的智能汽车是在先进信息操作系统基础上,融合传感系统、卫星导航制导、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果。从外表看,它具有虹膜识别自动开启车门、全车自动变色生物玻璃、三合一新能源(增程、纯电、太阳能)等配置;从车内配置看,驾驶区视窗有中控大屏幕,人车界面为触摸设计,驾车可以通过语音和手指进行,就像手机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而信息操作系统具备车联网和互联网功能,可与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路况、运行、视频、音乐都可以适时进行。适应智能汽车的马路将是由摄像机和传感器组成的网络公路。

全工况无人驾驶汽车2020年就可以上路,2030年基本普及。在麦肯锡的《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研究报告中,智能汽车排名第6,预估其潜在经济影响2025年可高达1.9万亿美元,将成为极具诱惑力的市场。

智能汽车的两种开发模式

智能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开发智能汽车不仅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热门追求,也是互联网巨头强势介入的目标。由于这两类主体攻关角度不同,便形成了两种开发模式。

传统汽车商模式。目前,国际上各大汽车商为提高其产品附加价值,竞相加码投入智能汽车的研发,大都是借助已有的汽车生产制造体系的“壳”,引入信息技术的“芯”来实现的。这种模式对智能汽车第一层次的辅助驾驶技术开发更加重视,而对车联网技术、更高层次的智能驾驶技术重视不够。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运用现成的汽车制造基础与现成的智能互联技术,可以很快地“攒出智能汽车”。从创新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模式,先推出半自动驾驶系统,让大众消费者有适应接受的过程。但是,这种模式的系统可靠性和控制精度,以及“硬件”与“软件”的性能匹配相对不足,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生硬捏合的现象。

互联网公司模式。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电动化和无人驾驶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毕竟,纯电驱动可以绕开传统汽车公司的技术壁垒。而进入无人驾驶阶段,汽车才会由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大型智能移动终端。互联网公司造车除了颠覆性的理念和商业模式之外,还有一点是传统车企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创新的、去边界化的组织架构。 相对来说,信息技术企业关注点侧重通信及信息服务,传感器(雷达、摄像头)、控制器芯片、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是其强项,而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相对偏弱。

智能汽车产业涉及交通、汽车、信息产业,是机电技术一体化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发展智能汽车必须实现这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为此,应建立智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协同创新模式,扬长避短,发挥好各自优势,形成博采众长的“优生儿”。

除了整合好开发模式外,智能汽车的健康发展还要针对传感系统、车载终端、通信协议、测试评价以及其他关键技术制定统一标准,以利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目前,高速公路情况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容易实现,但要在城市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安全自动驾驶,还要配套建设相应的智能交通服务和设施等。此外,如何使智能汽车信息系统免受黑客攻击也是一大挑战。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导航系统 城市智能综合服务 软件创新研究 市场需求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导航系统在现代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愈加突出。目前的导航软件唯一的缺点就是涵盖范围不够广,功能不够齐全。城市导航大多为旅游业服务,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导航软件搜索范围比较单一,仅仅涵盖了地理信息,并且不提供扩展搜索,而该项目的根本就是扩大搜索范围。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发展研究旨在推出一个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消费人群要求的导航系统,该系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导航和城市数据的全面整合,旨在做出一个可以满足要求日益增高的导航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

2、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发展研究内容

2.1、研究意义

该项目研究旨在投入实际应用后将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由于涵盖范围广,功能齐全,将给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搜索得出的相关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搜索目标周边的经济发展,而如果应用于旅游业,则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综合情况,同时也可以刺激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2.2、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随着无线电网络的普及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物流管理、紧急救助、设备监测、灾害预防、 医疗保健、个性化信息传递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活力[1]。

导航系统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功能的日益完善,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开发的硬件先决条件。系统的开发前景一片光明。再者,据2013年2月26日尼尔森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而且在智能手机APP使用情况方面,中国的用户更多选择游戏(70%)和地图导航(63%)。随着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日趋普及,系统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但是目前大多数导航软件唯一的缺点就是涵盖范围不够广,功能不够齐全。城市导航大多为旅游业服务,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导航软件搜索范围比较单一,仅仅涵盖了地理信息,并且不提供扩展搜索,而该项目的根本就是扩大搜索范围。

2.3、研究可行性分析

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良好的背景基础,该系统的研究基于当今飞速发展的GPS及GIS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和更新,以软件为载体将数据用最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满足当今消费市场希望导航系统可以更全面、更便民、更易操作的要求。

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广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近年来,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导航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发展的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行需求不断提高,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的出现将会进入各个家庭并成为生活必需品,并会被引入各项行业,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未来几年内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还将会有大幅上升,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估计,国内旅游市场对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为丰富完善的信息资源,使用此系统进行查询不单单可以得到它的地理信息和行车路线、里程,还可以得到它的概况、规模、发展状况、科研水平等等相关信息,由于涵盖范围广,功能齐全,将给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

我国导航应用市场过去一直饱受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因素的瓶颈。随着这两年技术水平与产品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目的地信息越来越受重视。关于旅游目的地信息是否容易获得,被作为衡量目的地旅游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也是衡量旅游者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3]。我国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发展的时期,未来国内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市场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中国导航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导航市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大力支持,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科技前沿阵地深圳及北京等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的大力发展带动,势必会带动整个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大力支持,城市智能导航产业很快就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行业标准。尽管我国90年代开始积极跟踪国际智能交通系统领域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进入发展期,在软件、产品开发、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在交通信息服务上与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面临巨大挑战。但是,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如就地取材、政府支持、自主便利、市场熟悉、价格优势,正是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发展的最大资本。

2.4、软件的推广与普及应用

该系统不仅可以以软件的形式,用便携移动设备为载体来实现其应用价值,同时可以与政府寻求合作,将其应用在路边的便民终端平台里,现有的服务平台里主要应用于旅游行业,在使用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就可以让服务平台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甚至可以将置于便携设备的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更新通过政府提供的便民平台来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的未来研发前景广阔,研发难度日渐降低,但是面临着的竞争愈加激烈。因为包括百度地图等地图导航系统、以及很多便民网站开始相互融合,已实现部分本系统的预期目的及设想,如可以在地图中搜索“团购”信息和黄页信息,所以,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的发展在面临着挑战,但是同样,在竞争的同时,也会更好的促进系统的发展与创新!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xsz-19)。

参考文献:

[1]施浒立,崔君霞.卫星导航技术发展向何处去.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41(5):53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