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1

Abstract: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tudy focused on the scale of migr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act of factors such as trends in four are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90's, these four areas of research related Commentary. The study found: 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movem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more mature;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ot-spot issue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o promo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o forecas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Study less, limited research methods.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 研究方法 综述

Key words: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search methods; Summary

作者简介:张冬敏,(1981.10―)女,辽宁,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精算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9-02

一、人口迁移规模测定方法

人统计调查是测定人口迁移规模时最基础的,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于我国长期缺乏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口迁移研究。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将省际人口迁移列为正式统计项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将人口迁移统计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添加了对省、市、县内部的迁移流量和流向情况的统计。除全国普查外,1986年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进行的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 [2];1987年和1995年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3];1988年[4]和1992年[5]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中,内容也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相关项目。

通过以上多次统计调查,已可以构建起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的人口迁移数据库,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准备,推进对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统计数据进行人口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各次统计数据间,在对迁移者的定义、迁移者年龄范围、抽样标准等统计口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由于对迁移人口的统计间隔较大,无统计数据年份的人口迁移规模需要通过构建人口迁移模型,测算得出。特定年份的区域总人口规模等于区域内原住人口规模与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之和。因此,在总人口规模已知时,只要测定出原住人口规模,即可计算出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据此思路,徐国祥[7]提出了利用生命表对净迁移人口数进行估计的方法。

二、人口迁移方向判定方法

为准确描述人口迁移现状,除测定人口迁移规模外,还需判断人口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进行动态描述。人口迁移方向判定可根据其研究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微观两种判定方法。

人口迁移方向的宏观判定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研究全国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即判断出全国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及其主要吸引区域。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统计各省份(或地区)的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并比较各省份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占总人口迁移规模的比重,测定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空间流向。丁金宏[8]总结了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三类典型流场形态:以四川省为源地的辐散流场;以广东省为引力中心的辐合流场;山东与广东的对流流场。于弘文[9]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指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但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王桂新[10]测定出我国形成的7个主要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包括北京、广东、上海3个强吸引中心;新疆、浙江、天津、福建4个次级吸引中心。

人口迁移方向的微观判定是以某一省份(或地区)为研究范围,研究此省份人口迁出的主要目的地,或人口迁入的主要来源,即判断出针对某一省份的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及其吸引的迁入人口区域。屈琼斐[11]、章定福[12]、周一星[13]、伍理[14]等分别对广东省、广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迁移流向进行了判定。

以上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判定人口迁移方向时,仅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迁移人口规模,判定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而忽略了迁移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迁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因此,周皓[15]提出在判定人口迁移吸引中心时,应考虑到距离因素,将人口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结合成一个数量指标。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影响因素分析是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其通过分析迁移现象中的各种基本因素特征,判断哪些因素将会对人口迁移决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力大小。

频数统计法是统计学中用以描述定类数据的频数分布的方法。魏星[16]利用频数统计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人口迁移的个体基本属性特征的分析得出:2000年前迁移人口中男性居多,绝大多数长途迁移者为男性。但2000年后,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逐步减少,截至2004年迁移人口的性别构成已较为均等。

回归模型是用以研究某几个因素间存在的影响关系的重要统计学方法。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为了深入、准确地测定各种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造成的影响,logistic回归、多层次logistic回归、嵌套logistic回归等模型被引入人口迁移研究领域。李树茁[1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净迁移的关系,提出:导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动因是经济水平,其次是社会结构,最后是生活质量。段成荣[18]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其中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庞丽华[19]利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村和省级三个层次研究发现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类型、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主业和家庭在收入分层中的位置等家庭层次变量,经济类型、交通条件和迁移传统等村级层次变量,以及投资强度、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等省级层次变量对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刘建波[20]采用嵌套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区域经济因素,都对个体迁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从地理学视角阐明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王桂新[2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并分析发现我国80年代后,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众多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都以迁入地为主,或迁出地为主,这些模型常隐含着迁移者对目的地的信息和交通具有同等的使用权的假设,且这些使用权不因来源地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样的迁入或迁出模型可能会高估迁移者对目的地因素的响应强度,忽略了不同来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差异性[22]。

四、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方法

当前我国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上述三个方向,对人口迁移的预测研究较少。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进行的测算。

对人口迁移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净人口迁移规模为基础,通过预测未来的净迁移率变动趋势,达到预测今后人口迁移规模的目的。另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人口迁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基础,通过预测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人口迁移情况的方法。

五、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已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人口迁移新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见附录)。学者们应用多种研究方法,描述了近年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特征,清晰地呈现出人口迁移现状。

目前,我国对省级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漏报率估算模型、迁移规模测算模型、人口迁移力矩等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以往对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研究中存在的遗漏、忽略的问题已被逐渐解决。研究成果已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我国的人口迁移形势。为了进一步完善本领域内的研究,就必须统一人口迁移统计口径,提供准确、规范的统计数据。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是揭示人口迁移规律的重要步骤,其作为当前人口迁移研究的热点问题,被众多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所重视。

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较少。未来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是制定人口、经济等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对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和基于人口迁移影响环境的两种,研究方法的局限,致使此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杨杨,关于人口迁移调查设计问题的讨论――对一次人口迁移调查的几点认识[J] 人口研究,1997,(2)

[2] 同[1]

[3] 王谦.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迁移卷)[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4] 周皓.从迁出地、家庭户的角度看迁出人口――对1992年38万人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5] 徐国祥.法赫德・尤素福.国内净迁移人口数估计方法研究.财经研究[J].1994(4)

[6] 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 (l)

[7] 于弘文.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J].2001(7)

[8] 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 (3)

[9] 屈琼斐等.广东省人口迁移区域性态势分析[J].人口研究,1997 (11).

[10] 章定富.江西省人口迁移与城市化[J].人口学刊,2000 (l)

[11] 周一星.北京千户新房迁居户问卷调查报告[J].规划师,2000 (3).

[12] ] 伍理,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分布变化―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1 (5).

[13] 周皓.中国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两项数量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1997(10)

[14] 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15] 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6(5)

[16]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体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0(4)

[17] 庞丽华.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中国农村观察[J].2001(2)

[18] 刘建波,王桂新,魏星.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4)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最高房价收入比 住宅价格 家庭年收入 测算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93.35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之前,已有许多权威文章论证了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的相关关系,其结论是两者间呈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即商品房的价格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国际认可的比较恰当的房价收入比为3:1~6:1。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房地产界权威人士都承认“房价收入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监测市场运行、制定相关住房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我国这一指标的具体数值争议颇多,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值供参考,更无从寻觅一些公认有效的测算方法。本文从中国居民经济状况的实际出发,以城镇居民为分析对象,并根据居民习惯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居民能承受的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了大致推算。

推算思路:通过对居民消费状况的实证研究,得出居民能用于购房的年均最大支出,当这一数值能够偿还购房按揭贷款的年还款额时,计算得到的房价收入比即为居民有能力购房的最大房价收入比。

1 模拟消费关系式

笔者通过对历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研究,发现居民的消费支出各项中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见表1)。

笔者运用SAS数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处理,得到YZ与S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832,当取自信度为0.05时,与相关系数0.98832相对应的自信误差为0.0001﹤0.05,说明YZ和SP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同理SB与SP,JT与YL,JY与YL,JZ与YL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12、0.99181、0.99654、0.97254,与各相关系数相对应的自信误差分别为0.0003、0.0001、0.0001、0.0001,均小于0.05,检验说明的确线性相关。在此前提下,利用Mathematic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如下关系式:

YZ=-9.746+0.266 SP

SB=-28.026+0.190 SP

JT=-5.746 +1.410 YL

JY= 100.721+1.867 YL

JZ= 95.484+1.403 YL

由于人均消费支出(AXF)可表达为:

AXF=SP+YZ+SB+YL+JT+JY+JZ+σ (σ的加权平均值为190)

于是,AXF可简化成如下形式:

AXF=1.456SP+4.050JZ-43.877(1)

而AXF=ASR×C(2)

其中,C为消费倾向。

2 模拟购房支出关系式

对于购房支出的测算笔者基于以下假设:①测算的对象为平均经济水平的城镇居民,即假定平均经济水平的城镇居民都应该具备通过贷款进行购房消费的经济实力;②城镇居民除了日常正常消费支出外,其余的收入全部用于购房支出,且这项购房支出仅仅勉强支付因购房而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每年的本利和;③城镇居民是以目前的稳定收入预算作为购房前提(他们不可能预知未来收入状况),并出于谨慎不愿冒险购买超过当前收入水平支撑能力的房屋;④居民都可以获得银行按揭贷款支持来购房,银行愿意且居民能够承担的比较现实可行的贷款方式为7成20年的按揭贷款,居民采取每年等额还款方式。3成的首付款居民能够通过各种筹资渠道支付,如多年储蓄、出卖旧房、家人资助等;⑤据统计,城镇居民居住支出中有60%用于支付水电气等配套设施,40%用于住宅支出。笔者将这一支出也计算到人均购房支出中。

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因此从满足大多数人的居住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能勉强满足平均居住水平的房价才是合理的房价,能为平均经济水平承担的房价才是合理的房价。这个房价水平包括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等原因选购的新开发的商品住宅或二手房等情况的平均房价,因此笔者进行如下模拟。

ASR-AXF+0.4×JZ=GF(GF表示人均购房支出)(3)

GF×户均人口数=房价×0.7×年还款比例(4)

利用现行银行住宅贷款利息及贷款年限(7成20年)计算得到这一比例为0.079。

3 推算房价收入比

将上述(1)、(2)、(3)、(4)式整理合并得:

ASR-AXF+0.4×JZ=0.0556×房价/户均人口数

1-C+0.4×C×(1-1.456E)/4.05=0.0556×房价/家庭年收入

最后,房价/家庭年收入=17.978×(1-0.902×C-0.142×C×E)(5)

其中,C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E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将全国城镇近两年的数据代入(5),可计算出全国城镇平均房价收入比,结果见表2。

4 数据的实证检验

表3数据为武汉市2000年上半年住房需求市场调查报告内容之一。

表4数据为武汉市2002年上半年住房需求市场调查报告内容之一。

该调查数据分别反映了2000年、2002年武汉市年收入不同的家庭拟购房金额的市场需求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数据只不过是武汉市居民有购房意向者的期望数据,与实际数据有一定的差距,但它能真实的反映购房者的购房意愿和实际购房能力,代表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也应该成为市场定位的方向和目标。由此计算得到的房价收入比与上面推导出的房价收入比基本吻合,略高应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推算的房价收入比是以全部住宅的均价作为分子的,包括新开发的商品住宅和二手房交易,而上述调查则是以购买新开发商品住宅作为调查对象的,房价收入比应相对略高。

应该说明的是,笔者引用武汉市的数据并不能证明上述结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只不过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房价收入比的情况,提供一些供参考的数据。武汉市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其特性,它基本上能够反映全国平均状况或是中等、中等偏下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因此,以武汉市数据作为全国城镇平均状况的参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房价收入比的测算及其应用和意义,笔者补充几点意见:

(1)国际上通行的房价收入比,指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年平均上市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而我国有些地方仅仅用新开发的商品房均价除以家庭年收入。因此这个房价收入比肯定会相应较高,以致得出一些不恰当的结论。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新开发的商品住宅价格也相当高,这样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在8:1到11:1,然而美国每年上市的新开发的商品住宅仅为住宅交易的20%,其余80%都是二手房交易,这样就把住宅的均价降下来了,因此美国统计的房价收入比总在3:1~6:1。在本文推算房价收入比的公式时,就是以各类交易的住宅的均价进行计算的。

(2)笔者认为,房价收入比对于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数值。国家根据各地区数据汇总计算得到的房价收入比,可以监控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或同过去房产市场的运行状况进行纵向比较。但这个数据并不能代表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尤其是在我国这种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同理,不同地区也不能采用统一标准,而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房价收入比。例如2000年,北京与武汉相比,其人均年收入约为武汉的2倍,但住宅均价约为武汉的3倍,因此房价收入比约为武汉的1.5倍。显然用北京的标准来衡量武汉或以武汉的标准来衡量北京都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6-0410-05

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首次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3],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脑卒中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400亿元,且呈上升趋势。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实现早期预防的[3]。掌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进行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了解脑卒中分布规律,可以为进行优先控制提供重要依据。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是实现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1 脑卒中流行情况

1.1 脑卒中患病率: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城乡差异近年来基本消除[4](图1)。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等公布了中国31省市60余万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中国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为2.37%。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患病率大幅上升(图2)。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脑卒中患病率更高(1.23:1.00),郊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2.5% vs 2.2%)。

1.2 脑卒中发病率:据统计[6],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40.58/10万(95%CI 178.00~310.63),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59.81/10万(95%CI 117.90~211.92)。全世界范围比较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天津大脑研究”[7]是一项基于人群的脑卒中监测研究,入选了15438名城镇居民,从1985年起,每年对脑卒中事件和死亡进行登记。研究者分析比较了1992~1998年、1999~2005年及2006~2012年间首发脑卒中的情况。结果显示,上述三个时间段校正的首发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124.5/10万、190.0/10万和318.2/10万。总体上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增加6.5%,45岁~65岁男性发病率每年增加12.0%,1992年~2012年间,男性首次发生脑卒中的年龄提早了3.3岁。之前也有数据表明,中国人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美国人整整早了10年,中国为63岁,美国为73岁。

1.3 脑卒中死亡率[8]: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5》,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其中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其中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

2003~2014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高于城市(图3)。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的141个区(城市地区)和350个县或县级市(农村地区)。

从图4可见,中国居民脑卒中标化死亡率总体呈略下降趋势[9],从1990年的199.7/10万降到2013年的157.3/10万,脑血管病死亡下降20.9%,死亡率水平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标化死亡率以2011年的世界人口为标准人口进行计算。

同期,缺血性脑卒中上升了28.8%,而出血性脑卒中则下降了37.7%。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尽管年龄标化的死亡率略有下降,但脑血管病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进一步分析脑血管病死亡率与人均收入成反比,最贫穷的省份死亡率最高(云南除外)。从不同区域来看,我国各省脑卒中死亡水平存在差异。东北、华北、西南的和贵州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较低,最高(242.0/10万),上海最低(88.9/10万)(图5)。标化死亡率以2011年的世界人口为标准人口进行计算。

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升为第一位死因。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各省份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结果显示,1990年,中国有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至2013年中国的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死因顺位仍居第一位[10]。同时脑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1.4 脑卒中患病特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病具有较稳定的规律和特点[11],脑卒中患病率和不同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即小学及以下文化者脑卒中患病率最高,大专及以上者最低;关于人群风险分布情况,40岁以上人群处于高风险水平;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看,男性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和肥胖排在前几位。从危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来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已经和老年人相当,而中年男性的吸烟率远高于老年人,加之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引发了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王陇德院士认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未能积极控制,是导致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的重要原因。研究者认为,脑卒中的流行态势已与发达国家相近,老龄化进程、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不能满足的医疗保健需求都是促成当前严峻之势的重要因素。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对脑卒中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重要措施。传统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体质指数、吸烟、体力活动和饮食,这些危险因素和脑卒中均存在较强的关联性[12]。

2.1 高血压:高血压是造成脑卒中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3],70%的脑卒中与高血压有关,降压治疗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发生风险[13]。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AHA/ASA组织专家系统分析了1900年以来脑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原因,认为过去几十年里,这些显著的改变主要归功于对高血压的控制[3]。2014年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指出,降压治疗可能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干预措施[14]。

2.2 心房颤动:无论持续性心房颤动还是阵发性心房颤动都是首次或再发脑卒中的强烈预测因素[15]。中国最大规模心房颤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0年心房颤动患病率增加了20倍,与其相关的脑卒中增加了13倍。总医院王玉堂等[16]研究发现,从2001年~2012年,中国年龄≥20岁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大幅上涨,由2001年的0.01%升至0.2%,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由2001年的0.01‰增加至2012年的0.13‰。在2001年~2012年间共发生13304例脑卒中,有59例是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6.4% vs 2.8%),心房颤动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128%[16]。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华法林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的重要药物,而在该研究中,华法林应用率仅4%[16]。

2014年天坛会议王拥军教授指出[17]:“2007年~2013年我国有了脑卒中治疗现状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5年前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剂的比例为20%,到今天仍然是20%,而美国这一数据是100%。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距离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抗凝治疗影响卒中二级预防,如得不到改善,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将被局限。2016年2月Stroke杂志发表文章,对中国心房颤动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抗凝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当前影响华法林在中国使用的潜在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8],从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来自219个城市医院的952名非瓣膜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担心出血风险(52.8%)和患者拒绝(31.9%)是限制抗凝剂使用的主要原因,大的教学医院更有可能开具华法林处方,而老年、酗酒、入院时中风危险分层分数更高的患者给予华法林的可能性较小。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住院期间INR控制在2.0~3.0之间者,出院时华法林应用明显增加。医院规模及学术地位、病人年龄、心脏衰竭、酗酒、住院期间的INR、入院时中风的严重程度,均影响出院时华法林的使用。同时医生的认识及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影响其使用的主要因素。结论显示,在中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很低,预防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尚有很多改进的空间[18]。

2.3 亚临床心房快速型心律失常:美国心脑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大量的证据提高了人们对隐匿性心房颤动的认识,在近期植入起搏器和除颤器的既往无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中,发现了10.1%亚临床心房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这些亚临床心房快速型心律失常使临床患心房颤动风险增高5.6倍。增加了13%的缺血性中风或栓塞的风险[19]。有专家建议: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发作患者,在发病6个月内,有理由考虑长期心率监测[20]。

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同时TIA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Rothwell等[21]对2416例脑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23%在脑卒中前30d有TIA发作史。TIA发生在脑卒中当天者占17%,在前1d者占9%,在前7d者占43%[21]。TIA后脑卒中甚至比脑卒中后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更高。Evans等[22]报道,CT证实有脑梗死的TIA患者,在之后的10年随访中死亡的危险性提高了109%。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3](CCDRFS)2010年对98658名成人做横断面调查发现,中国TIA的年龄标化患病率是2.27%。照此推算中国TIA患者高达2390万。TIA更多见于女性、老年、教育水平低、当前吸烟、农村或不发达地区,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肌梗死史、脂代谢紊乱史或糖尿病史者。ABCD2评分≥4分的患者占78.17%,大约3.08%的成人知晓TIA。有TIA者,只有5.02%接受治疗,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治疗。

以上调查显示,对TIA作出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生及复发。急诊室及其首诊医师对TIA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正确干预至关重要。对于TIA的评估,DWI检查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DWI评价TIA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T和MRI[24]。DWI异常反应的是TIA患者存在病变部位的急性脑损伤,因此,对DWI异常的TIA患者,临床医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早期干预,恢复血供,使DWI显示的脑损伤区出现逆转。

2.5 其他: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对深圳市60个社区5935名居民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中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给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能降低Hcy水平[2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江苏省和安徽省的32个社区20702名高血压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降压药与叶酸联用,比单用降压药能更多地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26]。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CICAS)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国22家医院连续入组2864例发病在7天以内、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急性脑缺血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狭窄,其患病率高达46.6%,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患者1年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越高。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如果合并三个危险因素,其复发风险会增加数倍[27]。

开滦研究,是以功能社区职业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2010年,选取5440例组成卒中队列,研究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早期预测的价值以及易损斑块破裂的早期分子标志物等。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群脑卒中首次发生的独立因素,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均为负相关[28]。

随着对脑卒中危险因素不断的研究,后续又发现了一些可能的新型危险因素。例如血液/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N末端B型利尿钠肽,尿蛋白肌酐比、瘦素、血清脂肪酸等),膳食因素(食盐摄入、咖啡和茶、膳食、黄酮类、巧克力、红肉等),环境地理因素(PM2.5、NO2、脑卒中地带等)、心理因素(抑郁等)、体力活动和肥胖等[12]。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和规范化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脑卒中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了解脑卒中流行趋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险度层级和可改变程度,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同时防控脑卒中要全社会都“动起来”,尤其是临床医生,让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年人群,了解并学会如何控制危险因素,鼓励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降低脑卒中疾病负担,保障生命健康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2]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预防技术规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9):44-50.

[3]国家卫生计生委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卒中流行报告2015[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5]Jinlei Li, Longde Wang, Baohua Chao, et al. Prevalence Of stroke in 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roke Screening Survey[J]. Lancet,2015,386(S1):S49.

[6]张润华,刘改芬,潘岳松,等,世界卒中流行趋势概况[J].中国卒中杂志,2014,9(9):770-771.

[7]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80.

[8]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77.

[9]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Zhou MG, Wang HD, Zhu J, et al.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6,387(10015):251-72.

[11]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2]Howard G, Grau A, Advances in stroke: Population study 2013[J]. Stroke,2014,45(2):368-370.

[13]刘力生,吴兆苏,霍勇,等.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5.

[14]王拥军.青年助力研究研究改变实践[N].TISC组委会医师周刊,2014(6):2-3.

[15]王拥军,王春雪,秦海强.缺血性卒中于短暂性脑出血发作二级预防――从指南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7.

[16]Guo Y, Tian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lifetim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newinsights into the global burde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 Chest,2015,147:109-119.

[17]刘聪.提升我国卒中诊疗水平:问题与解决之道─对话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N].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天坛会专题,增刊2014,29(12):1.

[18]Yang X, Li Z, Zhao X, et al. Use of Warfarin at Discharge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PatientsWith Nonvalvular Atrial[J]. Fibrillationin ChinaStroke,2016,47(2):464-470.

[19]WRITING GROUP MEMBER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6 Update. Circulation,2015,132(4):e1-e324.

[20]王拥军.中国缺血性卒中诊治现状:进步与差距[N].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特刊:1.

[21]Rothwell PM,Warlow CP.Timing of TIAs preceding stroke timwindow for prevention is very short[J]. Neurology,2005,64:817.

[22]Evans GW, Howard G, Murros KE, et al. Cerebralinfarction veil. fled by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rognosis for survival fo11ow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Stroke,1991,22(4):431-436.

[23]Wang Y, ZhaoX, Jiang Y, et al. Prevalenc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China[J]. Neurology, 2015, 84:2354-61.

[24]Takayama H,Mihara BR,Kobayashi M,et a1.Usefulness of difusion weishte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Neurology,2005,64:817.

[25]Han L, Wu Q, Wang C, et al. Homocysteine, Ischemic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troke,2015,46(7):1777-86.[26]Huo Y, Li J, Qin X, et al. Efficacy of folic acid therapy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mong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the CSPPT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J]. JAMA,2015,313(13):1325-1335.

[27]Wang Y,Zhao X, liu L,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cranial Atheroselerosis (CICAS) Study[J]. Stroke,2014,45(3):663-669.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4

〔实例1〕某调查报告称,某村2001年出生婴儿10人,其中男婴6人,女婴4人,出生性别比高达150,严重失调。

〔实例2〕某乡给某村下达人口计划,其中一项指标是计划生育率,要求当年的计划生育率不低于95%,而该村一般每年出生不足20人。

〔实例3]某地计生委根据群众举报,查出某县一个超生5胎的情况,据此称该县超生问题严重。

〔实例4〕某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近年来在孕妇中推广服用“福施福”。上级要求检查服用“福施福”后,人口缺陷发生率是否逐年下降。还有不少地方把孕产妇死亡率是否逐年下降当作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考核内容。

这几个例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以个案或少量发生的情况,说明一个地方宏观的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所分析的对象(人口)或事例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的人或事件集合而成。每个个体是否发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作为表现群体规律的统计数据,只有当群体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才有意义。群体的规模太小,尽管对每个个体的统计是准确的,指标的计算也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群体的规律。

如实例1,一个村的出生人数仅为10人,计算的出生性别比要么是100(“绝对平衡”),要么就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实例2中计划生育率受出生总数的影响,要么计生率正好100%,只要有一个计划外出生,计划生育率就低于95%。例4涉及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或孕产妇死亡率一般统计时均以10万作为分母,对于一个县,每年出生几千人或1万多人,即使按照出生缺陷、孕产妇死亡发生的平均水平,每年也只有几例,偶然性很大,在统计数据上很难表现为逐年下降。至于例3,以一个特例说明全县的情况,更是欠妥。各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教材上并未说明各项统计指标适用的人群至少要达到多少,但一般说来这些统计指标绝大部分不能用于分析规模在几百人到一千多人的村级情况,许多指标在县、乡级使用也不太合适。多年来各级是通过报表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表由上级制发,基层单位按统一的口径填报每个项目,然后逐级汇总、上报。这样以来,上、下级的报表式样相同,只是数量大小有差别,于是,上级单位计算哪些指标,下级单位“照葫芦画瓢”计算相同指标。特别是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逐级分解、落实,相应地,工作指标也被层层分解,上一级控制的指标(如出生率、计划生育率)也被一直套用到基层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

2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实例5〕1995年8月,在全国上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上,某省计生委分析本省当年上半年二孩出生数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的原因时称,由于自当年起全省广泛推行“三结合”,许多群众为了发家致富,主动退出二孩指标,于是二孩出生明显减少。笔者的同事立即对此理由提出了置疑:既然是主动退出二孩指标导致二孩出生减少,那么原来应在1995年上半年生育二孩的妇女至少在1994年上半年就应退出二孩指标,而那时候,该省并未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至于1995年上半年开展“三结合”后退出的二孩指标,其二孩出生减少的效果应在1996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群众退出二孩指标与二孩出生数量的减少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实例6〕许多文章分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孩子越少。

这两个例子说明分析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应考虑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口生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现象的发生既受自然属性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社会属性对人口现象的影响和制约是有条件的、间接的。而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是无条件的、直接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常常要通过自然属性来实现。在分析人口现象的时候,首先要解释人口的自然属性,然后再解释社会属性。就实例5而言,从妇女退出二孩指标到二孩出生减少,至少间隔10个月,即妇女的怀孕期,无论推行“三结合”力度多大,妇女10个月的怀孕期不能缩短。退指标的发生与出生数的减少在时间上不“同步”,至少要“滞后”一年。也就是说,1995年上半年因开展“三结合”妇女退出二孩生育指标不会影响这个时期的二孩出生数量。关于实例6,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属于社会属性,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的确会影响其生育行为。然而,影响生育的自然因素,直接因素是避孕节育行为,具体地说,影响生育的生物因素包括推迟结婚(不发生)、采取避孕措施和流产(终止妊娠)。妇女文化程度影响到上述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如文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掌握避孕知识,可以提高避孕的有效性,减少怀孕的可能),并通过上述因素影响生育孩子的数量。直接讲文化程度与孩子数量的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3定量与定性

〔实例7〕各地每年都要分析当年的人口形势,将当年的数据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许多分析报告在列举了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今年的工作比上一年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如果我们仔细察看各项指标的数量,发现变化并不大,如计划生育率由88.5%上升到89%,出生率由15.4‰下降为14.9‰(这其中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多孩出生由165人减少为149人,多孩率由2.2%下降为2%等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得出的定性结论应当是:“工作稳步发展,人口增长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分析,并由“定量”的描述引申到定性的判断。如果忽视定性的分析,那么,所谓定量分析不过是数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而已。把握好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定性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即“定量”在前,“定性”在后。那种先“定性”,再计算数量变化的做法,违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本规律。这样进行的定量分析,只是给定性的结论加一些数量的点缀。

4模糊和精确

〔实例8〕某地区的一份材料称,根据20年来每年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推算本地区20年来少生了1831275人。

某县计生委利用农村赶集日人口比较集中的机会,出动服务车,设置咨询台,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县计生委的汇报材料称,“一个月来在集日上接受宣传、咨询的群众累计达到127328人次”。

乍一看,实例8和实例9中的人数和人次数的统计和计算十分认真仔细,数字如此精确,令人钦佩。但转念一想,不免生疑:实例8中利用总和生育率计算少生人口,需要以年龄别生育率与分年龄妇女人数相乘计算出生人数,一般来看,每个年龄组的计算结果都不会是整数,只好四舍五入。每一年若干个年龄组累计下来,个位数已经含糊不清了。再把20年的少生人数累计起来,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位数呢?况且20年间,该地区的人口并非处于“封闭状态”,各年龄组人数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也会影响到计算少生的数量。至于实例9,在一个开放的、人们频繁走动的集市上,如何判定哪个人接受了宣传,哪个人接受了咨询,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使有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把握,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逐人统计。实例8、实例9中看似精确的数据令人感到滑稽,倒不如模糊一些,说“20年大约少生了18万人”,“一个月在集市上接受了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的人次达10余万”,或许有几分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所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事情,与此相应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是大致的状态或趋势,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到精确。许多同志在应用统计方法时,往往注意的是方法本身的定义和计算过程,而对计算中数据的来源不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很多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全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全局报表),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或影响,存在着调查误差,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特点之一。超级秘书网

5原因与结果

〔实例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口出生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提高多少个百分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全国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均GDP的数量变化进行计算,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关系数。把人口出生率作为自变量,看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影响因变量(人均GDP)变化的数量大小。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国民健康满意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2-002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LI Shu-yi,WANG Dian-e,CAO Yan-lan,WANG Ai-ping,LU Fei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a so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in 14 cities and provinces in China,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 the percentage of “Very Satisfied” and “Satisfied” is 59.3%;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expectation for individual health in the future is 70.5%, which is relatively high; compared with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other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with “Health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listed the eighteenth in 19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lace

健康是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追求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这就是说,健康不仅属于医学范畴,而且属于心理和社会范畴。“健康”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稳定性的文化概念,对其界定为“身体的良好状态”,包括体质良好、功能良好、心理良好;健康的重要特征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2]。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从健康的3个主要维度(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健康满意度研究。

1研究方法

1.1问卷的设计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于2007年5月完成了问卷调查。经过实验性填写和修订,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与研究相关的14项指标);(2)对健康满意度(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满意程度和其他有关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等21项指标);(3)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包括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满意程度等19项指标);(4)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包括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工作满意程度,锻炼的时间、次数等19项指标)。共73个问题(指标)的调查问卷。

1.2问卷调查的抽样

问卷调查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于2007年4月至8月从全国抽取样本。抽样方法:(1)区域分布:本抽样框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域东、中、西部划分为3大区域,然后按照各区域省市总数,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湖南、江西、山西、甘肃、新疆、广西、内蒙14省市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2)各省市(样本)抽取人数的比例: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基本按照各省人数的1/(5×105 )的比例抽取。(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遇偶数时则男女比例为11,遇奇数时则男性比女性多1名。(4)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祖国大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2,因此,在确定城乡人口样本比例时,城乡比例为12。而据天津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20.53万,占总人口的71.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0.35万人,占总人口的28.01%。因此将直辖市的城乡人口比例确定为2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200份,有效问卷1 193份,有效回收率99.5%。

1.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信度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第一次填表7 d后,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为0.88。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100%的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效。问卷回收率99.2 %,有效率95.98%,能满足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要求。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

1)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身体健康满意度不高,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1%和44%。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7.9%和1.1%。按照这个比例,我国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的绝对人口数可达到约1.17亿。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度“一般”的36%的人口,我国几乎一半人口对自己身体状况持消极态度。这一结果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如果用科学的标准测试,要远远高于这个结果。因为健康的科学标准要高于人们心目中“没病就是健康”的标准。在身体健康中,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的(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的比例最高,为16.6%,不满意的为11.1%。

2)对心理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心理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心理健康满意度不高,各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在50%左右;“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在12%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我国有约1.6亿左右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状况不满意,再加上满意度“一般”的38%左右的人口,我国超过一半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持消极态度。

在心理健康中,对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满意度最低,“非常满意”仅6.8%;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最高,为18.5%。与身体健康满意度相比,国民对心理健康满意度略低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3)对社会适应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社会适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对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其中,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与家人的关系愉快”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达到70%~80%。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在朋友那里得到支持”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在60%以上。对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之和)为56.9%,也高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满意度。在社会适应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非常不满与不满之和)为7.2%。

4)对健康整体状况满意度及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个人健康总体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我国国民对个人整体健康满意度与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满意度相比,处于中间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0.7%和48.6%。高于“身体健康”(55%)4.3个百分点;高于“心理健康”(48.98%)11.39个百分点;但低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对个人整体健康“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6%和1.4%。低于“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但高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人们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达到70.5%(17.1%+53.4%),高于对现在健康的满意度(59.3%)11.2个百分点。

2.2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进步、生活满意度比较

国民对健康满意度在各种满意度中处于什么水平,为此作了社会、生活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目共睹。这次调查也显示,人们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很高。尤其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抱有极高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在19项发展指标中,排在第1位的“对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为18.2%,“有信心”的为52.9%;第2位的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看法”,有信心的为65.5%。我国国民对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进步满意度也很高,19项指标中,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满意以上为58.4%);“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以上为56.1%);“能享有健康平等”(满意以上为52.9%)。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调查的19项社会指标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我国人口素质”和“我国人口健康”,分别排在第19位(倒数第1)和第18位(倒数第2)。满意以上分别只有26%和28.9%。说明社会迅速发展,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人的素质、人的健康,这2个关于人的指标的满意度最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前期出现的人的发展滞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如此,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初衷相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悖。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指标满意度都很高或较高,所有与个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均较低或很低,所有与人的素质、健康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但对社会健康平等(第5位)、国家和社会关注国民健康的满意程度(第10位)、社会通过体育达到国民健康的工作和制度(第11位)的满意度较高。

国民对人口健康、人口素质的满意程度最低,说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国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影响人们意识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3]。29岁以下中国男子的身高低于日本同龄男子,并表现出年龄越小差值越大的特点。而从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身高还将继续表现出低于日本同龄人群身高的现象[4]。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时间有所提前,儿童性发育提早,骨龄在10年间提前了1年[5];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健康问题已经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2.3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方差分析

通过对满意度评分的方法,进行了健康与社会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在每项选择中,选择“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然后,将健康与社会的各相关指标得分相加,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得分也越高。而且,经检验P

2.4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1)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我们国家历来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的,下发一系列文件,制定各种制度、纲要、计划,领导着体育工作,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国民对关系到国民健康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体育活动情况处于模糊或不满意状态。尤其是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处于这种模糊或不满意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69.1%,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满意的仅为29.9%。对国家全民体育健身工作满意度较高,为38.15%。对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有46.3%。

2)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很高。在所有7项调查指标中,期望率(非常希望和希望)均达到75%以上,其中4项指标达到80%以上。可见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期望度,低40多个百分点。

3讨论

从总体上说,我国国民对自己健康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仅为59.3%。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为70.5%。在国民健康的3个维度中,对心理健康满意度最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稍高于心理健康满意度,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

从健康的3个维度分析,在“身体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体型的不满意度最高,为16.6%。这一数据提示,应组织国民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生物学效应,提高国民对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在“心理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度最高,为18.5%,这一数据提示,低质量的睡眠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适应”这一维度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为7.2%。

“我国人口健康”满意度在社会发展的19项指标的满意度中,排在第18位(倒数第2位),仅高于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满意度,说明国民对与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也越高。这一统计结果再次提示,国民健康满意度直接影响对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度,均低4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家应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体育的宣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国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芳芳.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武.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J]. 体育与科学,2000,21(4):57-58.

[3] 记者. 北京晨报[N],2006-08-21.

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6

有哪些关于环境调查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调查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调查报告一】

这是一张人们破坏环境的照片。照片里是一堵被画花的墙壁,照片旁边还写着一句话:“还墙壁一张的脸。”它提醒我们无时无刻都要爱护环境。

我在活动中,尝到了现代科技的甜头,用数码相机更加清晰;电邮让沟通更加舒畅。环境调查报告。

环境你我他,环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爱环保,我们的周围环境就更美好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

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

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的现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环境调查报告。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构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严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工业废渣中的有些有机物质,能在一定温度下通过生物分解产生恶臭,从而污染大气。五是传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虫,如果直接用来作为农家肥料,人吃了施用过这种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传染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紧迫问题。

食品污染

食品使成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类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们吃的各种食品,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等,在生产、运输、包装、贮存、销售、烹调过程中,混进了有害有毒物质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两大类。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的细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鸡蛋变臭,蔬菜烂掉,主要是细菌、真菌在起作用。细菌有许多种类,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黄色杆菌、肠杆菌可以直接污染动物性食品,也能通过工具、容器、洗涤水等途径污染动物性食品,使食品-变质。真菌的种类很多,有5万多种。最早为人类服务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种。

现在,人们吃的腐乳、酱制品都离不开霉菌。但其中百余种菌株会产生毒素,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食品被这种毒素污染以后,会引起动物原发性肝癌。据调查,食物中黄曲霉素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几十倍。英国科学家认为,乳腺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气候温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一般都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鱼类、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会引起寄生虫病。

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还有含铅、镉、铬、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食用色素、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固化剂、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作食品包装用的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

如用废报纸、旧杂志包装食品,这些纸张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就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病症。多氯联苯是200多种氯代芳香烃的总称,当今世界生产和使用这种东西的数量相当大。

有资料证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极的企鹅、北冰洋的鲸体内,都发现了多氯联苯的踪迹。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鲜艳色泽。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仅要注意饮食卫生,还要从生产、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着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土地却遭受到空前的破坏。其中,土壤污染像一把软刀子,正在剥夺大片肥田沃土的生产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影响的现象。严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减退甚至枯萎死亡,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时发现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无明显表现,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通过农作物对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体健康,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和人畜粪尿中含有许多植物需要的养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粪肥一般会使农作物增产。但这些废水、废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等则进入农田,沉积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触了污染的土壤和农产品,会引起破伤风、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

现代农业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它们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从而使农作物减产。使用农药则使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机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动植物和人。

大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尘埃等有害物质会自然地或随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炼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镉、铅等有害物也会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

因此在工厂周围和公路两侧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铬、锰、镍等还能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癌症。

土壤中金属含量过高也会使植物受害。据实验,每公斤土壤含铜20毫克时,小麦就会枯死,达到250毫克时,水稻也会枯死。每公斤土壤含锌超过50毫克,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响很难被消除。有机农药分解很慢,重金属根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继续污染的情况下,三五年内仍含较高的有害物质,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所以,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或肥料。

【环境调查报告二】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

[空气质量]20xx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衡水、邢台、保定、张家口等8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石家庄、唐山、邯郸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2、58%,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8个城市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岛、沧州、石家庄、唐山、衡水、邯郸、承德7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7、03%,比2012年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秦皇岛、邢台、邯郸、张家口等4市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个百分点。

[医疗废物]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郸3市经环保验收后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张家口市2012年12月通过环保验收,承德市未通过环保验收),比上年增加两个市,其余6个设区城市尚未建成,除衡水外其他5市采用的是“非典”期间建设的焚烧处理设施进行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承德、张家口、衡水等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均在10%以上。

[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除邢台、衡水外,其余9个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在85%以上,唐山、张家口等两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幅较大。

[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89%,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廊坊、秦皇岛、唐山、邯郸、承德、石家庄、邢台等7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两个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11个设区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平均为80、71%,比上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廊坊、邢台、唐山等3个城市的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超过了85%。

县级“城考”指标有较大进步

2012年,22个县级城市中13个城市上报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9个上报了手动监测数据,安国、高碑店两市2012年新建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依据监测结果,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良好,平均达标率为90、91%。除涿州、三河两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0外,其余各市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9、67%,比2012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有18个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得到了全部处置,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

医疗废物处置方面,迁安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任丘、河间、霸州、三河等9个县级城市均通过合法途径将全部医疗废物送往所在的设区城市进行集中处置。liuxue86.com

22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72、84%,比2012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15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了80%,比2012年增加3个城市;遵化、安国、高碑店、泊头、黄骅、霸州等6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定州、河间两市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2个县级城市中,迁安市、辛集市、遵化市、武安市、霸州市、冀州市等6家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并通过验收,藁城市、鹿泉市、沙河市、深州市等4家已建成,晋州市、泊头市等两家正在建设。

22个县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值达到41、14%,比2012年提高了4、76个百分点,其中南宫、霸州、高碑店、遵化、新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河间、新乐、任丘等3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足35%。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二级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升级改造才能确保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厂建设亟待加强,近一半县级城市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11个设区城市中目前只有廊坊、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按有关规划建成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

县级城市环境监测能力薄弱。一是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率较低。目前,仍有新乐市、南宫市、定州市、泊头市、黄骅市、河间市、深州市等7个县级城市采取手动监测空气质量,个别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的城市存在着缺项的情况;二是基本不具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能力,大部分均是委托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测;三是部分城市不能实现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外排废水、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

一些城市对“城考”重视程度不够。在“城考”各项指标填报上,存在错填、漏填等情况;在材料准备上,相关的说明、证明材料提供不全;存在软件上报的数据与文字版数据不一致等情况。

【环境调查报告三】

[环境的基本状况]

寒假,学校大学生实践调查的作业,因此,我对我家乡-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回家也从来没有好好的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说实在话家乡的环境让我打吃一惊。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到这样的说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

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这里曾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是我童年迷恋的地方。那时从来不曾想过这一切都会逝去。可是现在却应征了“鱼虫绝代”、“河水泛滥”的说法。

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而且许多水资源也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枯竭。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无得污染。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

[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

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 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环境调查报告四】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人们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令人担忧,这是为什么呢?

当你漫步街头时,会发现脚下踩的是各种腐烂的水果,鼻子里闻到的是各种难闻的气味,耳朵听到的是各种小型加工厂传来的刺耳的机器声,眼睛看到的道路上流着的又脏又臭的污水。唉!原来是这些环境问题悄悄地成为人们健康的黑杀手。

以下是我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有:1、人们到处丢垃圾。2、车辆排放的尾气。3、从厕所里排放的的污水、粪便。4、各种加工厂制造的噪声。5、焚烧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有:废气、废水、粪便、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等等。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我们应该赶快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建议使用环保用品,保护水资源,多植树造林。我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让山更绿,水更清,天空更蓝,大地更美。

【环境调查报告五】

呼伦贝尔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环境污染给它涂抹上不和谐的“污点”。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到市区、河边、街道调查家乡的环境情况。

下面是我们调查的结果,如下: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满大街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一刮风,满天飞舞的塑料袋把人们的视线挡住。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落到草坪中,原本清新、整洁的环境,像是感染上白色的病毒一样,危在旦夕。我希望人们改掉乱垃圾的坏毛病,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整洁。

一、河水污染

河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见了,人们为了图方便,把装有剩菜剩饭的饭盒和那些塑料袋、鸡毛、磕头等都往河里扔,到了夏天,河水会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工厂排放出来的污水,又黑又臭,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危害。造成河流污染,一条美丽的伊敏河变成了垃圾河。

二、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也非常严重,我市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气,直入云宵,蔚蓝的天空不见了,被浓浓的黑烟挡住了。它直接影响到人伞兵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