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天文科技;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64-06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1、问卷测量的天文科技素养的结构
科学内容是天文科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天文科技素养的人应该理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天文科技素养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在真实的背景或情景中呈现,因而天文科技素养测试的问题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凭空编造的。天文科技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理解和认识,而更在于对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进而对问题作出决策。这些认识被概括为指导天文科技素养测量的三个原则,即“内容原则”、“背景原则”和“过程原则”。天文科技素养测试题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设计。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天文科学基础知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日月地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为学校开设相关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表1-1太阳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9 选择题 太阳的能量来源 理解简单的信息
17 选择题 日心学说 理解简单的信息
19 选择题 太阳辐射 理解简单的信息
26 问答题 日月的大小与距离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表1-2月球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6 选择题 月相和日月食 理解简单的信息
表1-3地球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7 选择题 地球运动一般特点 理解简单的信息
8 选择题 地球人造卫星 理解复杂的信息
10 选择题 光化学烟雾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11 选择题 地球的生命存在条件 理解简单的信息
12 选择题 酸雨成因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13 选择题 化学风化 理解复杂的信息
14 选择题 水体类型 理解简单的信息
15 选择题 淡水储存形式 理解简单的信息
16 选择题 潮汐 理解复杂的信息
18 选择题 大气组成 理解简单的信息
20 选择题 降水形成条件 理解简单的信息
21 选择题 飓风概念 理解简单的信息
22 选择题 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理解简单的信息
28 问答题 臭养层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复杂的信息
29 问答题 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探索自然世界
30 问答题 分析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与传统测验不同,测试的背景是日常现象,它测试了学生能否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表1-4地外生命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27 问答题 外星球生命存在条件分析 探索自然世界
这部分着重测量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一般来讲,技术革新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其结果可能是复杂的。例如,它在给某些组织或个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受损在这个意义上。天文科学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问题,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表1-5科学研究方法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23 选择题 技术涉及过程的步骤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4 选择题 发展观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5 选择题 科学家思维方式和习惯品质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调查问卷的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内容:天文科学,生命科学,环境问题等。
(2)预期的行为:理解,理论化、分析、问题解决,使用工具、常规做法和科学过程,探索自然世界。
(3)科学观点:态度,发展,参与,兴趣,思维习惯。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是由5项选择题组成,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天文科技素养获取的途径等等,为调查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被试信息。第二大部分是由20项选择题组成,每题为2.5分,共50分,目的是定量地研究被调查者对天文科技素养的五个维度的运用程度。第三部分由5道开放性的问答题组成,每题为10分,共50分,目的在于定性地了解被调查者对天文科技素养的五个维度的运用程度,并用来判断被调查者真实想法是否与所选的选择题选项相一致,从而检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1、测量工具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2
一、调查的背景及具体作法:
甘肃省“两基”已经通过了国家的验收,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国家在联合国组织的承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如何巩固“普九”成果,杜绝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是当前摆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尤其是作为国列贫困县的康县,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对学生上学造成一定困难。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以及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小学毕业升初中后,学生差异较大。由于种种原因,从七年级开始逐步形成两级分化,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学困生开始流失。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已成蔓延之势,逐年递增,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制止,势必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组承担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的市级课题研究。我组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先后对周家坝中学(含豆坪乡、太石乡)、豆坝附中(含豆坝、店子乡)白杨附中(白杨乡)、三河附中(三河、秧田、白杨)、铜钱附中(铜钱乡)等学校发出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对近三年来(08——11学年度)192名流失学生(其中有60名经过做工作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之初,我们主要通过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组织课题组教师以及班主任,重点对我校流失的69名学生进行观察(其中有30名返校)、访谈和分析总结等,并运用归因理论,对其流失的原因进行剖析。现将流失学生原因统计表列举如下: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统计表
为了加强认识,对农村学生流失的内外因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我们依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经验,设计了《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统计表》。考虑到学生实际和统计分析的方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情况调查表》采用复式选择形式,即根据题目提供多项备选答案,调查对象在其中一个或几项答案下面打勾。为了确保调查可信度,为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我们要求班主任组织调查。从比较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扩大了调查范围。从调查的数据看,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单一原因造成学生流失的比较少,有的多达三四项原因,诸多原因造成了流失现象的发生。所以需要综和分析各种因素,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依据。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方面、教师教育方面、学校学生管理方面、学生学习方面、行为品德等方面。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方面:
学生流失与家庭经济状况关系密切。流失生往往出自经济窘迫的家庭。落实好“两免一补”,捐资助学,可作为控制流失生的策略之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常常给孩子灌输实用主义思想,致使孩子学习动力的缺乏,后劲不足。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通常选择失学,因此,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转变家长观念,是控制流失生的途径之一。显然,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异是学生流失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帮助家长协调家庭关系,正确处理家庭矛盾也可作为控制流生的一个策略。看来,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态度,对学生流失与否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应建议家长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以上结果清楚地表明,家长对孩子辍学的态度与学生会否流失关系甚密。据此,学校是尽量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其协助学校动员流失生回校。在这项调查中,尽管正常生和流失生在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仍然提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以说服为主,注重言行教育,创造环境教育等,经常打骂、宠爱不可取。
办好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利用家长座谈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讲清楚支持子女上学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应科学的教育和鼓励孩子,让她们(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2、教师教育方面
从统计数据看,偏科、厌学是造成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个别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各种计划上“打折扣”,落实不到位,说的是空话套话,写在纸上是一回事,实际上不落实,另行一套。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艺术,特别是面临“学困生”的问题,缺乏相当必要的耐性和宽容心,让学生家长失望。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主要原因是想让孩子通过在校的学习,养成一个优良的品德和习惯,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因素,在学业上学有所成。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学习没有较大的进步,甚至个人的习惯“下滑”。家长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感觉,最直接的改变方法就是把孩子转到另一个学校去,希望通过新学校教师的努力,来改变孩子的一切。事实证明,教师的努力一定能改变学生的不良状况,虽然方法多样但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责任心。
也有个别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意识不强,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满意。这部分老师总是愿意用“成人化”的眼睛,看待正处于心理、生理严重变化时期的学生,把成年人的“思想、认识”,以种种理由强制给学生,没有顾及到学生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活动。学生正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就是反叛心理特别强,要和老师在各方面“志气”,致使学生和老师相当的“顶牛”。你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极个别学生,不服从老师管理,辱骂老师的情况也是有的,久而久之,老师就对他们渐渐失去了信心。我们的许多老师都信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做学生思想工作就是要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始终坚持树立“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战胜自己,战胜学生,直到最后的胜利。
3、学生管理方面
从统计表中的数据看,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师工作态度也是造成学生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最让学校头疼的就是“问题”学生较多。加上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媒体、社会游览等渠道,消息获知的又多又快,学生抓住了学校和老师的弱点,即:你也不敢开除我,我怎么打闹都没有事,你不敢把我怎么样。不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而做为学校应该依法治教,所以对于屡次触犯纪律、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学校手段显得太无奈、太软弱无力了,总是一味迁就,缺少了“钢性”管理手段。于是造成了“问题”学生不走,只走较好的学生,而转入来的学生只是“较差”学生的不良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多加考虑人性化的东西,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实践经验,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有时学生一时犯错,绝大部分还是能教育好的。所以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该采取以教育为主的态度,对于实在无法管教、情节恶劣的学生实行“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的办法,与家庭协商好,单独“吃小灶”。班主任、任课教师及生活教师对“问题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意识要强化,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使他们之间及时交流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管理不能过于呆板,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特别是“大休”时候,要把家远留校的同学生活、学习、活动安排好,让他们感到象自己家一样温暖,不缺少亲情味,感到学校有让他留恋的东西。
搞好和谐校园建设,重点建设好和谐班集体。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生的关爱。也是防止初中学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4、学生学习方面
虽然,正常生和流失生在学习兴趣上没有迥然的差异,但学习兴趣的浓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流失与否,所以,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流失生都是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贪玩、不认真,欠稳定者仅局限于少数人,但并不等于这项内容就可以忽略不计,仍要将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作为我们控制流失生的内容之一。
流失生并不等于学困生,学业中等的学生最容易走向流失的边缘。所以,转化潜能生,提高中等生也可作为控制流生的策略之一。正常生和流失生在个人爱好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看来,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爱好对控制流生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学校应搞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音、美、体诸方面的特长,多开展学生喜爱的、都能参加的活动,注重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且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让她们(他)在不同的方面有成就感,受师生的尊重也是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5、行为品德方面
人的性格好是与学生流失关系不大,但调查结果却并非如此,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流失的可能性远大于性格外向、热情的学生,这些学生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而做出极端的想法。所以,关心、爱护、引导这部分学生仍是控制流失生的重要手段。
此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流失与学习习惯的好坏没有直接的联系,流失生并不等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多数流失生都有较强的集体观念,由此看来,流失生与集体观念的浓淡没有因果关系。正常生与流失生在处理同伴间的关系时,没有太大差异,看来,此项调查意义不大。流失生、正常生与教师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差异,由此看来,教师应尽量处理好与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注重感情的投入、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沟通,这对控制流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控流策略
1、强化学校管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很大一部分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太差,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差事,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过去教学枯燥,单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容器,只管往学生的头脑里面灌知识。以及部分教师的错误认识:教师就是高人一等,学生就是应该听教师的话。甚至一个老师还拿讲台比教室地板高来进行证明师道尊严。另外,部分教师信奉黄精棍子出好人,于是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非打即骂,本来这些学生学习起来就难受,还要受这种煎熬,当然不愿意读书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以单一的期末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师也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了,想上学了当然就不会流失了。
2、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做到家底清楚,来去明白。
学生一入学就给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每期初对学生变动情况进行清理。要求凡是要求转学的学生首先由学生家长写好申请,经班主任教师同意之后,在学校办理转学手续。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带学生出去,学校还专门写好信封,将有关转学资料整理好装在里面。学生到了外地学校之后将有关证明盖好章寄到学校就可以了。学校教师即了解了学生家庭情况,也知道了学生的去向,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方便。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到学生家中家访,向学生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其明白:不送子女上学读书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的做法是对学生负责。同时也拉近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
3、强化纪律要求,特别是开学期间让学生及时返校。
学校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按时返校的纪律教育。在农村特别是正月十五还没过家长就认为还没过大年,一年的生活还没开始,于是该让孩子上学了也不让他们及时返校,有的家长迷信到认为开学那天不是吉日,要请一个阴阳先生选一个吉日才让孩子上学。这些孩子虽然不会流失,但对他们正常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所以这种情况学校也要十分注意。
4、降低学生“流失率”,用办学特色吸引、留住学生
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无休止局面终将结束,教育就要真正回归而走出这种人为的“怪圈”。做为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校,理所应当地全面健康地走上素质教育发展的轨道。除了上级部门的政策引导、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学校也要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题研究中去,为教师搭建一个通向成功的平台,以促成全校教师向教育科研化方向发展,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成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探讨和研究中,以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贯穿“办学特色”一条主线,经历无数次“锤炼和敲打”,由零星分散到系统成熟,形成我校应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即形成自己专有的特色,用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住学生,留住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良性循环,做大做强。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3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4
批判性思维是当下国际国内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缺少这种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随着新课改对学生创新能力更多的要求和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练习场,而研究性写作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好的实验室。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本质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涵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它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两方面。它既是一种思维过程又是一种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决定,并能时时进行自我反省的,全面的思维。
二、研究性写作教学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作文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题目,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并撰写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种作文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研究性作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怎样思考。正如卡尔·皮尔逊所指出的:“真正的教育不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训练人的思维的过程。”
(2)研究性作文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研究性作文的写作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写作材料会相当充分,描述或论证会比较客观而全面,也比较完整。
(3)研究性作文的结构大多具有规范化的特点,语言平实无华
研究性作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要求语言平实、准确、简明,要正确使用相关学科的术语及实证材料的数字与图表。
(4)研究性作文的选题没有普适性,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传统的中学作文的特点使其命题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合适的题目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写。研究性作文则不同,由于研究性作文的前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我国各地学习条件差别悬殊,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大量图书资料的课题就不适合农村学生,自然环境也不大适合城市学生。因此。研究性作文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环境或区域特色。
三、在研究性写作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写作是一项挑战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写作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注重给学生更多的思维自由。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体验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努力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发表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见解。
1.习得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方法——实证
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很多,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方法是加强逻辑论证的学用。通过学用逻辑论证,将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技能。我们倡导教师在研究性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用实证,并不是简单地学习理论的东西,而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学生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式的写作中走出来,通过实证,在实践中锤炼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心声。所以,在研究性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让高中生从政治化、样板化、从众化的恶性循环圈内走出来。只要是真实、健康、生活化的体验,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用尸体写作——文人自杀现象的探究与思考》这篇研究性作文就是很好的实证例子,现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以上对文人自杀原因的归纳只是一种总体概念上的阐述,只是回答的一个大概。下面是对文人自杀的详细解读。文人自杀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文化作为政治附庸下的长恨悲歌……第二,时代水土不服者的最后归宿……第三,纯文学式的自杀……
此文作者通过对历史上文人自杀进行实证,最后得出了自杀的原因,运用实证很好的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根据论文第一部分的论证,我们知道,研究性作文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由于系统性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这便决定了研究性作文逻辑性强的特性。于是在写研究性作文时,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便能得到很好的获得和应用。
2.拓展批判性思维的想象空间——求异和逆向
求异思维就是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路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求异与创新”。逆向思维是指以怀疑和批判的倾向进行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往往融合在一起,求异思维中包含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一种发散思维。对于写作来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是指旧说,另立新说,表达不同于常规的看法和见解。研究性作文不同于其他作文的特色就在于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得到自己独特的观点。要想使观点标新立异,必须使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通过求异和逆向这两种方式,拓展了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想象空间,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消除各种思维定势,拓展思维广度。当我们确定了一个思考对象,应围绕着这个对象来思考,但是一个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冲破思维定势的阻碍和扩大思考范围,把这个对象放到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的更多的属性。
其次,扩大观察范围,增加创意素材。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真正了解。写研究性作文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假如研究课题没有新意,空洞无物的话,作文写作就意味着失败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在研究性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转换视角,发现事物的多面性,为写作增加有新意的素材。
3.强化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力度——质疑和批判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所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研究性写作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课题,并运用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广而不精,要想从中提炼素材,必须要批判地提取和搜集资料素材。高中生需要用质疑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进行研究性作文的写作。
当质疑和批判反复的被使用,久而久之,高中生便会养成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从而强化了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4.
[2]转引自金言,屠树勋,徐桦君.研究性作文教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我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县镇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不但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充足的生源,而且还能顺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R].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6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智能终端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下面以高中生在假期围绕食品安全问题,探讨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智能终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例。整个过程围绕获取信息、管理(共享)信息、加工(共享)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这条主线展开,具体实施由下述几个步骤构成。
1.构思项目,生成项目
通过构思项目,确定活动主题。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阜阳大头娃娃到瘦肉精,从苏丹红到地沟油,再到今年曝光的毒胶囊,但我们每天又离不开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围绕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研究学习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我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被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浙江对虾之乡、牡蛎之乡、缢蛏之乡;近年来还致力于发展无公害蔬菜、精品林果和羽禽蛋等产业。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系列影响食品安全的现象,据此问题,要求学生在假期里围绕食品安全开展探究性学习,围绕养殖、种植和食品加工三个方面,对当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选择平台,组建群体
由于参与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受时间、经费及生活环境等条件限制,如果让学生个体单独在假期对养殖、种植和食品加工过程进行跟踪收集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汇总,难度很大,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对自己周边的养殖、种植和食品加工过程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进行观察记录,通过云计算环境中云存储、SNS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学习同伴共享资源,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公益人士参与此项活动。
最终成果呈现可以用下面两种形式的结合或者二选一:①要求以图文并茂(网页或文档)形式展示调查过程、分析结果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②以专题形式制作相关视频作品。在学习群体的构建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调查研究任务,参与相应小组。
3.细化任务,制定计划
学习的过程围绕获取信息、管理(共享)信息、加工(共享)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这条主线展开(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过程,是方便学习活动方案的描述,但实际操作过程是四个方面有交叉融合)。整个活动主题的设置及调查研究的重点如图1所示。
在具体任务的选取上,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图中任一项目为调查研究对象。
4.收集资料,共享资源
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以及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工具,对各地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过程通过拍照、录像等形式进行采集记录,借助手机GPS等功能标记信息采集地,考察当地种植、养殖环境,采访种(植)养殖业者、食品加工业者并记录相关信息;通过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文献、视频;采访食品生产领域专家,邀请林业局、质监局专家开展相关讲座,对调查方法与方式进行指导,并将相关信息通过金山快盘、DBank等网络服务实现学习群体间的资源共享。各项重点及选用的工具、服务和方法如图2所示。
5.展示进度,过程监控
根据调查研究的进程,通过网络对各个学习群体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对学习过程(进度)实施监控。本过程主要是按照设定的方案将采集(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记录声音、视频、图像等通过云计算环境中的网络服务进行管理,教师通过网上信息(日程)进行监控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遇到的难题通过QQ、微博、人人网等SNS网络服务进行交流沟通或向专家求助,对收集、整理的信息通过Wiki、金山快盘、DBank等网盘实现资源实时共享、动态更新。
6.分析总结,制作作品
通过前期的观察、记录及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本阶段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利用Word、WPS等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编辑,利用Photoshop、GoldWave、会声会影等工具软件对原始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编辑处理,借助Excel等工具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网络收集发达国家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水产养殖方式和食品加工及市场监管方式,比较国内外异同之处,综合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做出调研报告,针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领域乱象提出解决之道。本阶段活动所选用的工具列表如图3所示。
7.展示成果,多元评价
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提交开题报告、过程记录、结题报告、信息搜集记录、心得体会、评价结论等材料。通过人人网等SNS,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腾讯QQ空间,Wiki等网络服务平台以文本、视频、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微博、微信、评论等形式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借助在线投票平台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的文章、视频等访问量及评语进行综合评价。整个活动所选用的工具列表如图4所示。
反思与启示
1.选题生活化、情境化,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科学性、时代性,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的要求。活动设计在学习平台、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的选取上力求体现上述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在方案设计中适度超越教材,引入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前沿问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能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云存储、SNS等服务,通过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多种设备,实现数据、文档、图片和音视频等内容的集中存储,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云端”获取、存储与共享学习资源,将学生由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既是资源的接受者又是创建和分享者,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在活动主题的选取上,食品安全问题这个主题与每位学生息息相关,整个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性、体验性、探究性、交互性、过程性及开放性等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协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信息处理工具的选择上,超越具体的操作工具,要求学生基于已有技术操作的学习经验和经历,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用以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的PC,也可使用苹果、安卓操作系统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既可以使用传统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尊重个体在工具选择上的个性化,让学生重视并具备超越具体工具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
3.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认知功能
将以台式电脑为主的有线网络学习环境转变为平板、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环境等多样化的信息处理及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培养自主协作、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的事物。信息处理工具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如学习伙伴、认知工具、智能导师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交互的手段和途径,使得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更加便利、更加互动、更加创新,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产生碰撞,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个体独立作业能力,同时又具有高度协作性,突破了传统的学习环境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