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1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对接度,优化专业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四是为了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由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相对统一并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使得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依,人才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省在《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中明确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江苏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导向,也为在新的形势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综上所述,制订全省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措施。省级层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和特征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各专业的特点,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各专业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应包括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结构及主要课程要求、教学质量评价、开设专业基本要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概述包括专业名称、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入学要求、学制等总括性描述。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包括可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设专业基本要求包括教师基本要求和基本实训条件要求等内容。作为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必须是基础性和框架性的,既要起到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又要为职业学校结合具体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留出一定的拓展空间。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1.指导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全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江苏省对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性、纲领性教学文件,是职业学校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和蓝本。

2.关联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是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规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也是科学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

3.贯通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包括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备贯通性,即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诸方面的衔接,使之成为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

4.动态性。社会是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要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其本身也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职业学校有所遵循,又要定期进行动态修改,以保持它的先进性和规范性。

三、关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议

1.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要认真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基本要求,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是基础性的教学指导文件。职业学校应加强市场调研,研究分析本地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对人才结构类型的需求、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根据学校的客观情况,合理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3.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实施新的学制分段前提下,深化教学方案改革,严格控制班额,职业学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当下职业学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班额有较大的差异。为此,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要求,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本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深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职业学校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融通,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2

1.多专业渗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文秘这个老牌专业为基础,结合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制定了文秘(法律事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文秘(行政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和文秘(会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北海乃至广西地方经济和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发展及秘书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采用多专业渗透的方式进行高职类文秘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能力为主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种所有制体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部门、法律服务部门等培养掌握文秘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法律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

2.多专业渗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与英语教育专业渗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与教育类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与报关(报检)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报关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报关、报检等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多专业渗透港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港口专业为基础,编制了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面向港口、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等,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储存、保管、客户服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运作计划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利用精益思想和方法指导物流管理活动,培养使企业从单个企业物流运作向跨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转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方案已经在学院试点实施,通过前期的实践,学生反响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感,对多专业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强烈的认同感。

二、问题

1.实践上的误操作: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一段时间无序盲目的发展之后,学界才提出的一种旨在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张。这种主张在提出之初实质上是效仿复制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讨论较多的也是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路子,而学科的概念在职业阶段提的并不多,在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专业的问题。学科交叉的路子在职业院校并不适合,也不一定具有走下去的实力和条件。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否则就容易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混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或应用型的通才型或者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职业教育阶段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错误。

2.管理上的不灵活:课程设置权限未能放开即便是探讨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实践中仍无法更新关于课程设置上的传统理念,在管理上仍然十分僵化。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关于技能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被正视,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固守传统的结构,课堂的教学仍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头戏,而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权重仍旧偏低。而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的权重,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则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在够用和实用的范围内。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典型差异。忽视这些差异实际就是放弃职业教育。现实的情况却是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不到50%。将这种实践教学的权重搁置在整个职业教育阶段看,情况更让人揪心。那么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与职业教育关联并不太大的课程,占用了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公共课和其他的素质类课程不能说不重要,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课程尤其是非技能性课程的看法,可以大胆地对这些国家强制要求开设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无须墨守成规,如此方能还职业教育以本色。课程设置僵化势必直接或间接影响校企合作,尤其是校企之间的订单式合作。订单式合作办学强调合作培养满足单位利益的诉求,合作培养单位也肯定有相当比例的教学内容需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必然涉及多数课程要移步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教学,教学必然要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但这样一来,矛盾出现了,能否赋予合作培养单位这么多的开课权限?抑或充分满足合作培养单位的岗位技能培养需求?目前似乎没有哪个职业院校能大胆突破现有的体制或观念上的限制,文化课程的地位好像还没有院校敢撼动,但职业教育毕竟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心并不在文化教育。倘能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自会深入。

三、展望就现有文献分析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3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4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3

1 “叠加实训”研究现状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实训研究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工作本位学习有价值,且较新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实训教学日益关注,然而关于实训教学的著作凤毛麟角,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文献。本研究以“高职实训教学”、“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等关键词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7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实训教学较为关注,具体情况如下:其一,对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均有研究。其中对高职技能实训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具体专业的实训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及模式、实训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方面;对高职思政实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其二,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研究不多、少之甚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其三,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方面研究几乎未曾涉足,而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叠加实训”教W方案更是未有体现。

2 “叠加实训”研究的必要性

实践是产生认识和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认识与价值的中介。实训是特殊的实践,是学生进行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途径,对其专业认知及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社会广关注、国家高度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懂商务又通语言的优秀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凸显重要。

2.2 政策明目标、融合为方向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8月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在2015年11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再次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并指明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养成中的价值作用,提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正为高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更应充分把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叠加教育,融合提高。

2.3 实训搭平台、叠加提实效

如何实现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将两者融合提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研究提供思路,即倡导坚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训教学作为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正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教育实效的平台,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叠加实训”研究的价值意义

3.1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适用性

研究将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调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对接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明确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目标,使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纬度,达到职业能力所要求的标准,进一步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当前职业群和岗位群要求及工作流程,透彻分析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提炼教学职业特色,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3.2 优效整合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

研究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训融合,通过“叠加实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实习实训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实训教学任务,进而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积极对接和深度融合,既依托实训平台丰富技能实训方法,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实训平台不丰富的思政教学而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内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积极促使技能实训丰富和发展思政实训,推动思政实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并时思政实训中所培养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和合作品质,对专业实习实训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升。

3.3 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研究通过建构“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技能的娴熟运用,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无论是关注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形成,还是将学生素质培养与技能锻炼分开培养,都较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嵌合,将素质培养同时纳入培养目标,融入技能教学,才能更好地持续性培养学生素质,建立分层次整体型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才能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4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案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及可操作的方案。高职教育者应在理解高职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实训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目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而展开研究,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体系及设计,并促使实训教学活动进一步实效性发展。

4.1 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

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及实训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具体改进方向。实训教学方案调研包括实训方案实训目标、内容、过程及实反馈评价等方面,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搜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包括文本案例和实训视频案例;实训效果调研针对教学方案的现状把握开展,如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通过对实训教师及用人单位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观点;根据专业人才培B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实训教学方案问题及不足,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思路,为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做好基础铺垫,保证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

4.2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价值

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价值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理解“叠加实训”价值特点。一方面分别探索“叠加实训”对技能教育的价值、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对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进而对“叠加实训”功能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使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现目标更清晰;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充分认识践行“叠加实训”价值特点,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整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

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展开构建,探索“叠加实训”教学目标、对象、策略和反馈评价等要素。研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依据,各要素围绕实训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应受其控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实训目标;以教学策略为重点,探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辅助手段、程序安排等;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收到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通过研究反映“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中目标、策略、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而确定“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具体内容。

4.4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理清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体系框架,进一步研究具体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评价等。根据理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综合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探索,了解教学评价,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设计研究中既要考虑现实性,也要展望未来发现可塑性,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灵活性,不断提炼行业技能,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内容,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不断地更新,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适应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主编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78-03

为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进南京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贯通,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联合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

一、试点项目基本情况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即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该项目由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负责招生,中职阶段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通过3年中职学习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转段考试进入高职阶段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习。该项目2012年和2013年招生计划分别为60人和45人,生源地为南京市,实际报到人数分别为59人和40人,2012年录取平均分数为496.6分,2013年录取平均分数为505分。从招生报考率、录取分数、报到率和学生座谈会反馈的信息来看,该项目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认同。

二、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研究制订,在分析汽车服务类企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统筹制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教学计划,制订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化培养汽车服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有效推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一)积极更新职教观念,明确办学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要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在各自定位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1]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主要强调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基础职业教育。是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第二,高中阶段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主要体现以下特点:第一,面向未成年人学历与职业生涯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二,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的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第三,面向有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主要体现以下两点要求:第一,高端职业教育。是面向每一位有高端技术需求的就业者、择业者、创业者和技能复合者的教育。第二,高等阶段教育。是面向具备基础职业技术技能和高中以上文化知识水平所有需求者的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主要体现以下特点:第一,高等阶段教育,是面向具有高中阶段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历教育;第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能教育和择业教育;第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终身教育。

(二)充分发挥高职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中枢阶段,它下牵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2]从教育功能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优势突出。在推动集团化办学、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从服务面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定位,尤其要“眼睛向下看”,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开展社会培训,开放优质资源,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的文化需求。中高职协调发展,要做到以高职为主,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向下连着中职,起到带动一批中职发展的作用。向上延伸至本科,如2012年江苏省内有13所高职院校与9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高职人才。从项目申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组织实施到培养质量监控,在体系建设中高职应该起到主体作用。在与本科合作中,高职也应有力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新理念,推动本科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三)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3]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订中高职专业目录,才能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4]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明确的,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多元化的,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各异,可以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也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本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构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

职业教育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就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来设置课程,所以各层次的职业教育首先要分析产业中各就业岗位的差异性,找出适合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就业岗位,我们称之为核心岗位,每一核心岗位至少需要4—6门课程去支撑,核心课程要做精做强必须有一定的课时保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职教专家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调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调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4.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学校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高职阶段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应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5.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有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这些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EB/0L].[2011-06-25].http:///s/7/t/20/a/944/info.jspy.

[2]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3]何文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

[4]邱孝述.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0L].[2012-11-06].http://.cn/kjc/5663.

An Analysis of "3+3" Training in Stages: A Case Study

LI Gui-yan & YANG Yi-ming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Jiangsu Province)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决定》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因而,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必须根植于区域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应紧盯区域产业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遵循地方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能否遵循区域产业总体规划。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必须紧盯区域产业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自身发展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抓住机遇,研究区域产业总体规划,切实寻求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主动对接,打造核心竞争力,把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部署的提出,给丝绸之路重要支点西咸新区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通过实地调研,西咸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建设集约紧凑、生态低碳、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包含沣东、沣西、秦汉、空港、泾河五大新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医药、康复保健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未来西咸新区将对于带动大关中、大西北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辐射新区周围,职业院校林立,而且90%都是陕西区域内生源,伴随着西咸新区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产业布局,再加上国家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天时地利人和。职业院校发展紧盯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发展职业教育,设置院校招生专业。学生毕业生可在区域内就业,既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又能很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稳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职能。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紧贴产业实际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贴产业实际,要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发展实际、专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关联度分析,确保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确保专业建设紧贴产业结构,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就业岗位。要开展区域产业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基本动态,了解企业生产转型升级的信息,及时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等,科学确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变化, 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出发,合理制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设置规划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实际,还要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争取企业的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一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共育技能人才,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核评价、学生实习就业等。二是要实现校企之间共建实训基地,吸引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训设备和资金等。三是要强化校企合作要共享优质资源,动员企业与其共享优质生产技术,实训设施,技术能手等。四是要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