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1

瑞典(Sweden)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北欧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瑞典与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于西南通过厄勒海峡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欧第一大国家,64%的国土由森林覆盖,人口密度低,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里;瑞典为一个现代且自由、民主的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标准,政府亦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今天,瑞典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且极力追求平等的国家,二战后大多数时间是左派社会主义政党执政,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运输目标以人为本

瑞典交通运输部总体目标就是为全国公民、商贸企业、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团体组织提供卓有成效、经济实惠、稳定可靠和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服务。

瑞典政府已经决定2010-2021年期间规划交通运输基础总投资额达到220亿瑞典克朗(SEK),为有史以来瑞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新高。瑞典交通运输政策总目标必须确保全国各条交通运输线路市场经济功能最佳、各类交通运输模式效率最佳、年年获得经济效益持续攀升、运营安全稳定、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最好、社会公众旅行者和企事业交通运输用户满意度最大。瑞典政府交通运输部于3月的政府议案中再次强调瑞典交通运输政策总体目标不变; 6月,瑞典国会已经讨论通过该交通运输政策,其内容大致为:瑞典境内水、陆、空和地下等任何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到其无障碍通行功能,其范围包括该系统基础设施质量高超,客货运输能力潜在开发能力强,让全国人民,而不是仅仅少数人方便、安全和满意地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应该是男女老少等社会公众沟通来往的公共场所,其环境必须和谐、平等和安全。

重在实施细节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就是确保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三大质量要素,均必须列于交通运输系统设计规划首要考量范围内,也就是说必须消除人为或自然等因素造成的任何灾难性事故的可能性。这当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瑞典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规划者、营造者和经营管理人尽职尽力。瑞典政府交通运输规定从2007-2020年,瑞典道路交通系统事故死亡率降低50%,重伤率降低25%;商业航运和游览船事故伤亡降低50%;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事故伤亡率必须年年有所降低;交通运输行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瑞典全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节能减排是瑞典交通运输行业目标任务的重中之重,将对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持续增加发动机排放功能优越的机动车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也必须严格遵循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在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优选节能减排功能最佳的交通运输工具,动员全社会人人高度重视环保功能最佳的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尤其要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尽可能把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道路运输货物转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但是规模经济大的水运模式。

瑞典提出绿色交通运输走廊,要求包括持续提供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服务平台;一体化经营管理海陆空多式联运:统一、和谐、透明和创新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国内和国外交通运输网络畅通无阻;不同模式交通运输转乘站和转运枢纽选择地段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瑞典交通运输部门要求减少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提倡使用风力、太阳能、天然气,逐步壮大非柴油或汽油驱动的客货汽车运输队,逐步减少机动车对柴油和汽油等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全民共同参与

瑞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必须根据瑞典建立在全国、地区和当地三位一体的民主制度制订,着眼于长期规划,任何地方规划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服从于全国交通运输规划,严禁一哄而上盲目乱搞形象工程,任何地方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必须纳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考量,以方便全国交通运输用户为原则,地方与中央可以展开平等协商和对话,共同达成协议,坚决反对以任何理由的交通运输系统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 因此瑞典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严格遵照瑞典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战略规划: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2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交通物流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当前交通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市交通运输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运输物流调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我市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基本现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交通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一)交通运输物流基本情况。我市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客货运输站场、物流园区的数量、规模、性质、业务类型、业务网络覆盖范围、经营状况、运力、运能、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状况。

(二)交通运输物流运营情况。面对当前燃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增加等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和重点客货运输线路,进行抽样调查与深入分析。

(三)交通运输物流政策情况。交通运输物流规划、发展意见等制定情况,已出台和计划出台的扶持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政策。在运力优化、信息化建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发展等方面等实践经验、发展思路及扶持政策。

(四)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建议。目前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加快交通物流业科学发展的合理化意见建议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三、调研步骤

自即日起,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立即开展交通运输物流的调研工作。其中,市港航局牵头负责全市港航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市运管处牵头负责全市道路运输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各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企业要全力搞好配合。6月20日前,市港航局、运管处要将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报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将根据市港航局、运管处的调研情况,组织人员深入重点企业、典型线路,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四、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当前,交通运输物流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级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开展本次调研活动既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本次调研活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调控能力与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好。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3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是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符合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新时期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积极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运行系统和服务系统。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具有重要的引领、规范和稳定作用。新形势下,研究制定综合交通运输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衔接,建立有利于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对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荩综合运输体系构成及其内涵分析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在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实现各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行系统和服务系统。由四个子体系组成:综合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运输生产组织、支持保障和行政管理体系。

1、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工具运行的载体和完成运输活动的物理性基础,完整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由以下几方面要素组成:一是各交通方式的运输通道,是指在各交通方式中,连接运输始发地、到达地,使得运输工具能够运行的线路。根据不同运输方式,运输通道具体可分为航道、公路、铁路、空域(航线)、管道、城市道路及轨道等类型;二是各运输方式内部枢纽,是指位于各运输方式内部交通通道的节(结)点,主要服务于同种运输方式下的客货交换流转的场站和相关集疏运系统的集合体。包括港口、机场、火车场站、道路运输场站和城市公交站点等;三是综合运输枢纽,是指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主要客货运通道的结点,其构成全国或区域内重要客货中转集散中心,通过将线路、场站及信息传输等设施的有机链接,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作业,达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连接的目标。具体表现为:微观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和宏观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所依托的中心城市。

2、运输生产组织子系统

运输生产组织是指运输生产组织者,使用相应交通工具按照一定的运营方式将各种运输对象(货物、旅客、邮件等)从起点运往终点的全过程活动。运输生产组织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运输组织者(经营人);二是运输装备;三是运输从业人员。根据上述要素的不同特征,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又分为以下几类:水路运输、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输、邮政运输和多式联运。其中,多式联运是指由同一运输组织者,将同一运输对象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由接受地运至目的地的活动。

3、支持保障子系统

支持保障系统是指为保证综合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救助、应急保障等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信息技术平台,是指通过制订运输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运输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整合、对接和共享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二是救助体系,是指在运输活动中遇到自身力量无法摆脱的困难或危险时,政府或社会力量所给予的救助和支援服务系统,使其从困境或危险中得以解脱;三是应急保障机制,是指针对由于社会经济异常波动或突发事件造成的交通设施中断、重要物资、旅客运输紧张,为保障基础设施的通畅和运输生产的有效进行而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和。

4、综合交通运输公共管理

综合交通运输公共管理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实施社会性管制(低碳、环保、节能、安全)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职能,指通过提供或创造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过程;二是维护市场秩序,由于市场经济并不能必然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政府加以规范,以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使市场能有效地发挥的作用;三是社会性管制,是政府为控制负和可能会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风险,而采取的行动和设计的措施,不同运输方式在营运活动中都存在环境污染(碳排放)、交通事故、拥挤等负的外部性,而市场机制无法直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管制加以解决。

?荩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与当前交通运输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其关键在于通畅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统一标准、合理布局、促进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充分发挥。而在大部制成立之前,除了短暂的历史时期以外,我国交通运输业长期实行分部门管理:原交通部主管水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原建设部负责指导城市客运,原民航总局负责航空运输,国家邮政局管理邮政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民航、邮政、城市公交和公路、水路交通部门处于分别管理的状态。在这一现实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各部门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立立法体系,在解决综合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存在一系列不足。

1、促进和协调综合交通运输的纲领性立法尚存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立法都立足于各独立的交通运输方式展开,主要规定各交通运输方式内部的相关制度,未能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从而导致促进和协调综合运输的纲领性立法缺失。而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职责、需要不同系统单位和地区联动,需要通过专门立法建立一整套纲领性、宏观的、前瞻性的综合交通运输促进和协调法律制度,从整体上为不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综合交通运输的某些关键环节立法缺失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管理、多式联运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多式联运承运人的民事法律责任等综合交通运输关键环节的方面,均涉及到不同功能、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主体的关系的整合和协调,任何单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法律制度都难以对其规范,需要确立特殊管理体制和机制。而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立法主要立足于规定各交通运输方式内部通道、枢纽和运输组织的相关制度,对上述综合领域缺少制度规范,不利于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

3、现有各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立法还不完善

当前,公路、水路、民航、邮政交通工作的主要领域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现有很多法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起草制定的,部分法规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使后期制定的法规、规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行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例如,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立法已经比较陈旧、航道法长期迟迟不能出台、城市交通立法仍是空白、通用航空立法难以适应通用航空事业发展要求等。

?荩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关键立法项目建议

为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解决当前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性问题,调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和协调过程中的运输主体之间、政府主管部门与运输主体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加强跨运输领域立法,在以下几个立法项目上寻求突破。

1、《综合运输促进法》

鉴于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所处的阶段,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仍涉及多个部门,跨行业运输及其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直接制定实质意义上的《综合运输法》尚不具备条件。但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推进又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纲领性、宏观的、前瞻性的综合交通运输促进和协调法律制度。因此,建议制定《综合运输促进法》,从协调管理、衔接配合和激励创新的角度促进综合运输发展的问题:一是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为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指明方向。二是综合运输的协调机构及其工作机制,建立不同领域和部门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为综合运输的发展扫清体制障碍、提供机制保障。三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建设项目和运力投放等的协调原则和制度。四是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的整合与协调原则。五是发展综合运输的激励原则和机制,吸引各方力量,促进经营模式和运输技术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

2、《综合运输枢纽法》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作为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主要客货运通道的结点,是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运行管理必须有效整合和协调不同功能、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主体的关系,任何单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法律制度都难以对其规范,需要确立特殊的投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议制定《综合运输枢纽法》,对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予以规范,并指导重点枢纽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行等。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

交通行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蓬勃发展,但由于其行业存在这特殊性,使得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增加了成本消耗的同时,还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死胡同。因此,相关的图交通部门必须要对我国交通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从而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来减少交通的能耗,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高速的发展。

1公路运输能源消耗

在中国,公路交通运输是受众范围最广的一种交通费,主要通过汽车以及货车拉载乘客和货物来展开出行的,具有灵活便捷,快速,承载量小等特点。并且受我国具体公路交通情况影响,我国公路运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途、小型的乘客汽车数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加,私人用的小型乘客车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而小型货载车辆则明显减少,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而公路运输的能耗则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根据相关专家对于公路运输消耗的研究报告总结来看,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造成公路能源消耗上账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这样几种因素:公路数量的变化,汽车数量以及构成结构的变化、人们节能意识的转变以及公路自身呈现出来的特点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降低公路能源消耗的措施,其中主要涉及新能源的使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更新、汽车生产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改善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并且在不同的节能方法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从整体降低公路运输能源消耗水平。但是纵观所有交通运输来看,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较大,所以许多研究学者深入研究整体交通运输成本问题,并且根据环境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包括短途绿色出行、海上高速公路等。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周边环境,降低公路能源消耗,还能推动公路不断发展。

2铁路运输能源消耗

与公路不通,铁路属于专线的叫运输方式。比公路的运输量大,并且不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并且在所有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中,铁路的消耗是最低的。所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这只是学者在横向研究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深入对铁路展开纵向的运输研究,没有深入到铁路运输能耗的本质。现阶段在研究铁路能源消耗的内容较多,主要集中在消耗的整体情况、铁路运输的结构以及铁路运输消耗能源结构等,并且将铁路运输与公路和水路运输相比较。最后得出大力提倡铁路运输发展的结论,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交通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因为铁路运输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仍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能源浪费的情况。因此,这就要相关管理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检测,提高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最终提高全体铁路的节能水平。3城市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城市交通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内部运行的公共交通设施,以城市公共客运为基础。因为城市交通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为城市人群,所以城市交通运输受到城市内部各方面的高度影响,例如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城市线路的安排设置等。在具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较多,不仅包括民用交通工具,还包括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共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对能源需求不同,多数公共交通使用的是柴油和天然气以及电力能源带动,其中天然气和电力属于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汽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比例上升。由于交通运输业自身特性,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水平较高,对柴油、汽油以及燃料油等油类资源的消耗水平远远高出其他行业,从而增加了交通运输的整体成本,对我国社会经济更好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后,建议对私家车整体数量进行限制,大力建设公共客运,从而改善城市交通整体能源消耗结构,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有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实际交通情况以及交通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后,阐述了一些影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的因素,并建议对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

结束语

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不仅是在能源消费量上有所下降,更应该是能源的充分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基于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相关研究的特点,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通运输降耗的研究的拓展方向:第一,增强弱势研究。对航空、水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能耗问题加强其研究力度。不同地区受客观地理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中重要依托方式也会因地制宜。加强水路运输能耗的深入探究,可为其提供理论的降耗支持。第二,切入物流角度。伴随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物流要求低成本和快捷性等,通过物流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整合,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耗,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第三,增加实证研究。鼓励增加实证研究检测,及时反馈降耗对策和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对提出的降耗策略和途径不断优化,促进相关降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加快理论应用到实践的速率。第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带来能源消耗问题,同时也产生生态环境影响。因此,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前提下,宏观控制交通系统,优化系统结构,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优化现代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第五,健全降耗评价体系。建立可操作、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的降耗评价体系,可将降耗成效具体量化,可以明确交通运输系统中依然存在降耗空间的方面,推进降耗过程循序渐进。第六,控制民用汽车和居民出行。

参考文献

[1]贾顺平等.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奥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3):6-16.

[2]刘娟.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统计 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是日新月异,成绩辉煌。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作为管理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方法有了很大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统计分析工作逐步加强力度,服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各项统计工作都在不断朝着规范化和合法化发展。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多年来交通运输统计工作还是相对滞后,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

一、完善统计网络,细化统计职责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交通统计网络体系,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职责,按照交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交通统计网络有效运行的需要,明确统计网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职责。

二、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交通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正确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强化交通统计工作责任意识,落实交通统计工作责任。各单位应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统计报告是反映统计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统计人员劳动成果的体现,更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是交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统计报告制度既包括了“条”上的统计报告制度,同时也包括了“块”上的统计报告制度。

四、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全面统计手段已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现行的统计管理和手段主要有:

4.1传统手段。全面统计方法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各部门应根据统计工作实际,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科技手段。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应用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途径。各部门应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扩大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本部门管理和上级部门工作的要求。

4.3行政手段。在统计工作中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对交通统计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确保数据被采集对象及时、高效、高质上报。

4.4考核手段。建立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制度,组织对各级交通相关部门统计工作开展及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评比,对评比获胜集体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评比位次落后的单位在交通运输系统予以通报,年度内多次评比位次落后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交通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按照交通运输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4.5经济手段。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手段,调动数据被采集对象的积极性,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以上各种手段必须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管理手段,更有效地开展统计工作。

五、提升统计分析质量

交通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统计分析对领导的决策意义重大。统计分析和专项调查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克服重数据轻分析的不足,将交通统计分析更深入、更精细、更具针对性。

5.1建立交通统计分析制度。各部门在上报统计报表的同时应按要求上报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交通统计分析报告作为考核评比交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5.2深化交通统计分析。各部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分析质量。一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切忌无数据支撑的空谈;二要有数据有分析,切忌就数据论数据;三要透过数据深入实际分析,切忌轻描淡写回避实质问题;四要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建议,切忌无自身观点。交通统计分析按统计网络逐级分析和上报。

六、建立稳固长效机制

交通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长效管理。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应着重做好以下的工作:

6.1重视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1.加强人员配备,保持相对稳定。要制定明确的统计职能并落实履职部门;要配备专职或专门的统计人员,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统计职能;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

2.强化业务素质,提高履职能力。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注重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要求是主观能动性强、工作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

3.强化考核,奖惩并举。交通统计工作实行奖惩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交通统计考核管理办法,扩大考核覆盖面;严格按照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对考核结果实行通报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各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建立部门内部的统计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6.2重视和加强统计成果应用

1.建立统计信息制度。统计信息制度,包括统计信息的时间、范围、内容、密级等;明确综合统计部门是本部门对外综合统计信息的归口部门(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相关科室要密切合作,确保统计信息渠道顺畅,确保统计信息及时。通过统计信息制度的建立,促进统计工作的长效管理。

2.强化统计报告在决策中的应用。统计数据有质量,统计分析有份量,确保统计报告量质并重,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部门决策要把统计报告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形成决策与统计报告间的依赖关系;要加强统计作用的宣传,肯定统计工作的成果,不断鼓励和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6.3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

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是确保统计工作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计工作不断强化。问责的程序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在明确职能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建立履职考核机制,考核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的履职情况;建立问责机制,对工作敷衍、履职不力的人员必须受到问责。交通统计工作的问责按照交通统计网络结构由问责对象的所在单位落实,上一级单位负责监督。

交通统计信息工作要跟踪和把握好交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和特点,创新理念、理清思路、完善方法、更新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交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服务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统计信息支撑。这是我们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发展报告范文6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一家事业单位,其职责包括,受铁道部委托,从事路网发展和运量规划等。之所以铁道部撤销数月后,仍无法确定其归属,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运输部新的“三定”方案尚未颁布。

今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铁道部一分为三,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被划入交通运输部。其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中央编办在今年6月底前,制定印发机构改革中,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职责调整通知(也称新“三定”方案),但截至9月底,该方案仍未出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原铁道部负责拟定国家铁路规划的部门是发展计划司。按照计划,这个司有部分人员将去交通运输部,但截至9月底,这些人还无法正式赴交通运输部工作。

一位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介绍,交通运输部新的“三定”方案应该正在征求意见当中。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以前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制订综合运输规划,并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权也在发改委。而本轮大部制改革明确,由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接下来相关规划、审批职能,特别是项目的最终审批权,归交通运输部还是仍归国家发改委,成为当前交通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难点。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的资深工作人员宁祥(化名)担心,明年就应该开始研究并着手制定‘十三五’规划了,希望尽快推进机构重组,以免影响下一步工作。不过他也承认,“原来我们没有切身体会,现在才知道,改革确实非常复杂,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

整合综合运输管理职能

2008年3月,根据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方案,当时新成立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原国家邮政局,同时将原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也纳入其中。

这之后交通运输部积极开展综合运输研究,推进建立综合运输标准体系,但此时其仍然无法完成制定综合运输规划等职能。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郭小碚曾告诉记者,2008年之后,国务院曾打算将制订《“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任务,交给交通运输部,但交通运输部表示,做不了这个规划。原因是铁路运输,当时不归该部管。国务院只好将这一任务仍交给国家发改委。

此时,国家发改委仍是综合交通规划的实际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基础司下设铁路处、民航处和交通处三个处,职责包括组织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审核重大建设项目等。国家发改委利用自己的审批权,如果某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不到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达不到综合运输的要求,就不予以审批。

但这种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缺陷,无法更好地实现综合运输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的权限仅限于交通基建环节。对于运营环节实现综合运输,难以发挥作用。例如,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外包装的规格、尺寸,公路、铁路的规定各不相同,如果需要公铁联运,就会增加成本。“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实现交通大部制,制定统一的规则。”郭小碚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介绍,交通运输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组织和政策体制四个层面,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即运输系统内外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任务很多,各个层面都需要精准对接。

他评价,今年的交通大部制改革比2008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有助于去除过去部门分设,对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过他强调,改革走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实现综合运输在其体制机制上的内外部障碍就可以自行消除或克服,相关政府职能与行政方式的改革,仍然是其中难度最大的环节。

规划、审批权划分

目前交通大部制改革的焦点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审批职责,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之间如何划分。

上一轮交通大部制改革,仍然留有“尾巴”。国家民航局和国家邮政局只是名义上并入交通运输部,但并未按照综合运输的要求,实现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的真正融合。

有交通业内人士预测,交通运输部会借本轮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内部的整合。例如,将民航的规划等职责上收到交通运输部的规划部门,预计即将出台的“三定”方案对此会有所体现。

然而这并不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前述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认为,交通运输部内部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甚至可以放到下一步去做。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职责划分,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过去原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自行制订交通规划,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再根据各部委规划制订综合运输规划。发改委之所以需要了解规划,是因为要依据规划审批项目。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某地需要建设一个港口,不在规划之内,由当地政府上报国家发改委,发改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是否批准。

“相对而言,国家发改委更关心项目是否由它审批,而不在乎项目是由谁来牵头建设。”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说。

国家发改委这种规划、审批方式受到外界批评。一位中国民航局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过多插手微观经济运行。在民航领域,现在投资额上亿元就要报批,哪怕购买一架民航飞机的最终审批权,其实都在发改委手里,中国民航局只是审核而已。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认为,现行的立项审批最终应该废除,将来交通运输的主管部门应该重点抓规划监管,只要是按照规划来建设的项目,就无须进行立项审批。

荣朝和也认为,中国交通运输业正面临阶段性调整,即从大规模超常规建设阶段,向提高服务质量和财务重建方面转变。原有规划、审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并正走向尽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甚至建议,相关规划、审批职能都应该划归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不一定再单独设立基础司,或者仅留少数工作人员,负责部委之间的协调工作。

建立部际协调机制

尽管有将相关的规划、审批职能都交给交通运输部的建议,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交通领域人士还是预期,未来项目审批权仍然会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重大项目仍然会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前述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预计,综合运输的规划职能回归交通运输部顺理成章,但未来项目审批方式预计大方向不会变,重大项目还是要国家发改委批。只是多大项目算重大项目,这个标准有待确定。

宁祥介绍,原有体制下,所有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从规划到可行性研究报告都要报发改委审批。接下来需要明确的事情非常多。例如,国务院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决定将支线、城际和资源开发性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接下来这些项目的规划和可研报告是否只报地方发改委批准就可以了?港口建设铁路和后方的国铁接轨,是否可以只到发改委备案,不用审批了?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