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1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把水源地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抓好水污染治理,较好地保护了水源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一是各级重视,保障有力。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保护好水源地的良好氛围。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积极配合,认真抓好各自辖区内的污染治理,促进了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是强化措施,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围绕县城饮用水安全这一目标,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坚持日常监察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污水、使用剧毒农药等违法行为,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新上项目审批,要求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把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关口,严格禁止在保护区内新设入河排污口,有效保障了水生态安全。对供水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强化对水源水、出厂水的水质监测,促使供水企业规范运营,全力保障水质安全达标。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近期县政府组织水务系统对我县饮用水源井周边污染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调查,调查结果为:

1、县城区。共有8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在水源地设立了明显的保护区标志,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县自来水公司制定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具体负责人为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镇区。共有3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自来水公司制定了《供水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刘凤军,具体负责人为自来水公司经理李宗力。

3、县乡村供水管理站。共有18眼固定水源井,井深410—500米,水质优良,各供水站及水源井周围2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县乡村供水管理站制定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正科级干部,具体负责人为县乡村供水管理站站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源地周边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在我县水厂周边200米内有一养鸡场,对水源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建议县政府能协调解决此问题,尽快将养鸡场搬离,以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工作,确保我县重点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

(二)尚未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水源地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意识,甚至有的部门(单位)职能交叉,责任不清,水源地保护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三、几点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县城饮用水安全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也是全县人民高度关注的大事。县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群众安全用水。

(一)进一步抓好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对《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按照要求在水源地设立明显的保护区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等,进一步明确我县水源地保护的范围、保护措施和禁止事项等,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认识到破坏水环境的危害及后果和保护好水源地的迫切性。要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内企业法人、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共同参与、积极行动、自觉保护水源地的良好氛围。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列入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07) 莆田市先后划定了26个湖库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结合木兰溪、萩芦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对饮用水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全部拆除,这对莆田市饮用水源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水质明显好转。但是,经过几年对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及水质监测结果来看,莆田市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仍不容乐观。

2、莆田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概况

莆田市位于东南沿海,主要有木兰溪和萩芦溪两大河流,拥有各类型水库125座,主要分布在山区。莆田市于2002年完成东圳水库、外度水库、古洋水库等三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于2007年又完成了19个乡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2011年又将东圳水库、外度水库、金钟水库、双溪口水库、东溪水库、古洋水库等六个水库一并列为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对原划定保护区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大,将东圳水库、外度水库的集雨范围内全部划定为保护区。目前,全市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制镇以上饮用水保护区共达26个,其中六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达31.9Km2、二级保护区面积达915.44 Km2,占莆田市国土面积22%。

3、莆田市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2012年对26个饮用水源水质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6个饮用水源中有20个水库水质达GB3838-2002中Ⅱ类或Ⅲ标准(其中达Ⅱ类有7个,达Ⅲ标准有13),占77%,6个水库水质超过Ⅲ标准,占23%,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

4、莆田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莆田市虽通过开展流域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起到一定的作用,有效遏制了水质恶化,由于历史和认识问题,多数水库水质还是无法做到稳定达标,尤其夏季气温较高时,部分水库可能暴发“水华”的风险,对莆田市居民饮用水的安全构成威胁。通过调研,发现莆田市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4.1农业污染源依然影响水库水质安全。未能及时对库区周边农业面源进行有效整治,库周大面积的果树需要畜禽粪便等有机肥,不当施用造成冲刷流失已成为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重要污染源。另外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部分养殖场仍未按规定拆除,已拆除的养殖场不时有“反弹复建”现象发生,部分水库水质仍受到畜禽养殖的污染较明显。

4.2 位于库区上游的居民生活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原计划的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库区截污工程尚未建设,由于缺乏排污设施及垃圾收集设施,造成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水库,生活垃圾乱倒在库区周边,随着暴雨冲入水库。

4.3未能合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尤其我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配套种植大面积桉树位于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内,桉树大量吸水造成了部分水库水资源量减少,尤其在枯水期,部分水库库容量明显减少,引起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水质恶化。

4.4预算的饮用水源保护及污染整治资金不到位,也没有真正做到专项专用,造成无法及时建设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设施,包括截污工程、环境安全标志(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地没有设置警示标志牌及界标)、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

4.5饮用水源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库区上游群众对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饮水源水质污染的严重性,山区一些群众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产生抵触的心理。

5、加强我市饮用水源保护的对策

5.1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监督和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并建立考核制度。

各级相关职能单位要明确管理职责,理顺饮用水源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权限,防止推诿扯皮。

加强饮用水保护区日常巡查,严防畜禽养殖“扫弹复建”,一经发现,应及时组织处理。

5.2 加大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力度

应对全市划定的饮用水源水质进行全面布点监测,并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防止“水华”事件发生。

5.3 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地环境安全管理。

饮用水保护职能单位要不定期深入保护区,宣传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水质污染的严重性,并起到提高群众保护饮水源的意识。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标牌的设立起到告知、宣传和警示的作用。必须对划定的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地理边界设立明显的界标、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为保障我市饮用水水质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5.4 制定饮用水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饮用水源保护条件,合理制定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要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落实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一旦饮用水源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量严重不足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尤其我市六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相关职责单位要尽快制定或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并组织实施和演练,水库管理单位要配备除藻、灭藻等应急物资器材,环境监测单位应配备应急监测设备。

5.5 切实整治农业面源污染,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和资金投入。

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必须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耕地、果地全面实行退耕和退果还林,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应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饮用水源生态补偿。同时要筹集资金,保证饮用水源污染整治和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加快推进库区截污工程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确保各库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的整治。

5.6加快我市备用水源建设

提高我市饮用水应急保障能力,必须尽快建设乌溪水库及配套供水工程的建设。当部分水库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时,应启动调水工程或备用水源。

5.7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

严格禁止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

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山种果或扩大果园面积;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扩大营造桉树等速丰林。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矿山企业整治,禁止新批矿山开采项目,对开采期满后的矿山要全部关闭,进行矿山生态恢复。

5.8开展流域规划环评工作

要尽快开展木兰溪及萩芦溪流域规划环评工作,通过规划环评,能及时掌握流域水资源量和环境容量,合理进行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并全面实行流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水资源开发及饮用水源保护相协调。

6、结语

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目前在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职能应严格按照各自职责权限认真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尤其环境部门应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各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参考文献: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2、福建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件汇编,福建省环保局,2008年12月。

3、莆田市东圳水库等六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方案编制说明。莆田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农村运行管理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起码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管理好、运行好,才能使供水工程真正发挥工程效益。

一、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近几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发展较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主要有以下三类管理模式:

(一)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管。

(二)以国家投资为主、集体和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辅建设的小型供水工程,通过受益群众代表会议推选管理人、承包人或成立用水协会,制定具体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专人管理。

(三)由国家补助、群众、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按各方投资比例确定股份,按股份制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供水站,由供水站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

二、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

供水工程分散,单个供水工程规模小,有些工程只供几百人,造成管理困难;不少工程只有一两个人管理,收缴的水费少,连电费也没有办法支付,工程正常运行费用更无法保证,造成工程停用。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及设备

很多地方由村干部兼管,缺乏专业供水管理人员。而许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少专业知识,对供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重建设轻管理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特别是管理体制一直没有脱离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模式,一些地区往往存在“建设一头热、管理一头冷”的现象。重建、轻管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包建包管工程,不但会使农村饮水工作陷入困境。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农民群众长期享受福利,养成了管水没责任、浪费水不心疼的坏习惯。

(四)运行管理经费缺乏

每年国家只负责解决工程建设资金,而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进而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而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水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加之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没有进行供水成本核算,水价不合理,水费计收率低,账目管理较为混乱,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维护、维修费用不到位,不少工程甚至连正常的运行费用也无法保证,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五)水质监测工作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水质得不到适时检测,部分工程只在建设之初对水源水质进行了分析,工程建成之后再也没有进行水质化验,并且没有消毒设施。

三、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管理

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绝不为节省投资而降低标准。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负责建后管理的人员提前参与到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与设计、监理、施工人员密切协作,加快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

(二)供水工程运行设备管理

1.设立专项资金

农村供水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基本内容,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策扶持,争取设立农村饮用水管理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管理、维护、改造,包括农村饮用水监督管理的日常支出、各村供水管理经费补助、农村老旧供水设施的完善改造及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监测和维修养护等费用开支。

2.严格执行设备保养维修制度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要定期保养、检修、大修和更新,供水构筑物和管网要经常检查、维护,备有应急措施,确保工程正常供水。供水构筑物要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修建影响供水的建筑物,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动、破坏、拆除和侵占供水设施。在供水管道及其设施的地面或两侧5m内严禁堆放物料和植树。供水管道如需改线、迁移,必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当供水工程遭受破坏、污染时,要及时处理。

(三)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

1.建立合理的水价,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方面,完全免费的用水制度不利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久运行、也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在地多数较为贫穷,过高的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2.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加强水费征收、管理力度,为工程良性运行和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市场运作意识,把供水看作一项产业,讲究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和按市场规律办事。健全水费征收、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折旧费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工程的正常运行或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各供水工程责任单位要建立以水法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照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并完善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规模较大的乡村自来水厂,要建立自己的化验室,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定期对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测。监测过程中,一但发现有异常情况或发生水污染突发事件,责任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妥善处理,并加密检测次数。在水源管理上,应按照国家颁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止管理规定》的要求,根据水源类型,合理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防护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制定保护措施,并经常巡视,落实保护责任,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问题。

(五)严格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或其他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农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应对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应急机构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及后期处置等具体要求。做到一旦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四、结束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要坚持走以水养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完善和创新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现工程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总之,加强农村饮水要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晓静:《浅谈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体制》,《海峡科学》,2007年第5期。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4

近年来,磐安县抓住“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契机,投资1.4亿元,完成12个集镇供水工程,及356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任务,受益人口达17.5万人,98%以上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被群众称赞为最满意的实事。

二、管理经验

随着工程的运行,工程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工程使用无人管、管理人员水平低、农户用水不收费、维修养护不及时,修理经费没保障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磐安县通过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管理制度、加大人员培训、严抓考核落实等措施,全面推行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于2011年9月,磐安县被列为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县。主要经验有:

1.抓政策保障,确保有钱办事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磐安县先后出台了《磐安县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磐安县农村饮用水管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设立工程长效管理基金,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长效管理考核补助、水质监测、信息系统维护升级、管护人员培训、管理机构日常经费等。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较好地调动了乡镇、村干部的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2.抓队伍建设,确保有人管事

磐安县在2006年就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首先由县编委批准,专门设立了农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负责编制全县农村饮用水建设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指导、监督饮用水设施的建后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其次,成立了乡镇分管领导、乡镇水管员二人工作小组,会同集镇水厂管理人员一起负责抓好本乡镇的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同时,磐安县高度重视村级水务员队伍建设,落实各村饮用水工程专职管理人员。根据2006年开始实施的“百村饮用水经营权改革工程”,对已实施经营权改革的村庄,明确规定水厂经营者为管理人员,并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未实施经营权改革的村庄,由村委会指定专人负责饮用水长效管理,村委会出具任命书。通过县、乡、村三级任务分解,确保级级有组织、层层抓落实,为长效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3.抓队伍培训,确保有能力办事

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培训工作是基础。乡镇、村级管理人员不能过培训,基本上不具备工程管理水平,无法开展日常维修与管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净化设备使用、消毒设备的操作、长效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面的知识,确保长效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抓机制完善,确保有章理事

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既要建得起,更要管得好。磐安县在前几年通过调研,创新了“竞标建设、产权拍卖、长期承包”三种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磐安县按浙江省农村饮用水管理有关规定,重点抓好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的管理:

4.1明确运行维护管理责任主体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明晰农民饮用水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主体,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检查、检修与维护。目前,全县12个集镇供水工程和356个行政村饮用水工程中,有10%采用公司化进行管理,有40%采用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有50%由村集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4.2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供水

为了有效解决工程运行管理费用,促进农民节约用水,我们在农村推行有偿供水的管理机制。按照不同的投资主体,合理确定水价。集镇供水的水价制定及调整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水厂向县发改(物价)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县发改(物价)局负责核准和监督;单村自建自用的供水水价由村委会自行确定,报县发改(物价)局备案。目前,全县有90%以上的行政村都已实行有偿供水。

4.3扎实做好水质检测工作

为了保证水质安全,我县突出抓好源头和龙头两个重点环节的水质监测工作。水源源头的检测从2008年初开始,委托金华市水文站检测,成为全市最先开展所有集镇供水水源检测的县市。目前检测频率为每月一次,一年共12次,每月编制水资源质量通报。2011年开始,县水务局委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县12个集镇(受益99个行政村)和56个行政村,进行出厂水、管网末稍水的水质检测,每村每年二次,枯水期与丰水期各一次,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为农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4.4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为了做好农村饮用水突发事故处置,编制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落实了小型泵站、管材和配件、常用应急消毒药剂等应急物质储备,确保及时有效处置水质污染等突况。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张家川;农村;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58-0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昴丘陵沟壑区。陇山为全县诸山之总枢,是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县域内水资源短缺,储水工程少,属严重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缺水类型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1.1 张家川县水资源现状

张家川县东部为浅山幼林区,西部为黄土沟壑区,地质地貌单位差异较大,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 747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 570亿m3,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0 17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3.5 m3,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8.79 %、37.55 %、71 %。

1.2 张家川县水质现状

1.2.1 地表水 全县共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和马鹿河共五大河流,除清水河和后川河部分地段pH值超过标准值0.1~0.4 mg/L外,五大河流总体水质良好,pH值在5.9~8.9之间,总硬度在29.5~112.5 mg/L之间,符合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

1.2.2 地下水 从已有的井孔水质资料和对地下泉水、井水水质调查、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张家川县域内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良好,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差,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分布地带较短,面积较小,影响不大。

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地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补给能力低

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山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气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区域分配不均,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区域性、时段性水量短缺,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的生态、涵养作用变弱,造成水库上游河流干旱季节流量大减甚至出现断流,水库入库流量小,水源补给能力差,无法确保供水安全。

2.2 水源地水质差

全县两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手段落后,加之上游载畜量、人口增长率、污染比等超过当地水环境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水标准。地下饮用水源地部分地区受各类污染,pH值和总硬度超高,影响供水安全。

2.3 水源地保护设施不配套

全县水源地保护启动迟,目前仅停留在常规管理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可行性论证阶段,水源地区内尚无工程性基础保护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加之上游农户饮用水安全意识、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2.4 水源地监管措施不力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全县水源地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人员落实不到位,水质水量检验设备配备不全,直接影响供水安全。

2.5 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库库区、水库上游河流及群众生产生活区、地下水水源区的保护,张家川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力度、声势都不大,没有形成大家保护水源地的意识,间接影响供水安全。

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3.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措施

3.1.1 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要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调研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科学评价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明确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水源涵养工程以及监控和应急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张家川县富川水库、寺湾水库等饮用水水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3.1.2 划定保护区,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划定一级、二级、准保护区三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库区等水源地设置标志物,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告示牌和宣传牌,通过实施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或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质牧草等生物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可能对水源保护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提高准入门槛,从严审批管理,避免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安全隐患。确保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 %以上。

3.1.3 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应当由水利部门协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执法巡查,定期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及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和非工业污染源,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治,建立污染隐患动态数据库,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积极创建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形成长效机制。

3.1.4 防治并重,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发挥林木和草地植被保水、保土的生态功能,防止水源枯竭。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减轻地下水污染,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3.1.5 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做好应急装备、技术和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和评估。有效预防、及时监测、控制和消除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危害,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时启动预案,建立有效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3.1.6 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全县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公开曝光违法行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3.2 农村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来源有人口、牲畜粪便、洗涤剂及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化肥、农药等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因大气降水冲刷带入河流中的地面污浊径流引起的线源污染。因此,根据张家川县农村的具体环境,通过对点源、面源、线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入河污染量。同时,对水环境的修复,增减其对污染物的削减和生态作用,完成从“源头—途径—未端”的全过程污染控制。

3.2.1 水土流失污染防治 水土流失污染控制主要解决因水土流失引起的氮、磷污染及入河泥砂量。张家川县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主要由上游毁林开荒、过度开垦大于15°~25°的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加重,构成地表水、地下水氨氮污染,河流泥砂含量增大。因此,以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抚育、铁丝网围栏封育、削坡、护岸、拦砂坝和农耕地改造等治理方式,通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使现有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此外,要保护现有植被,为做好水土流失污染控制,需进一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监测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3.2.2 农田径流污染防治 大量施用化肥、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不合理及使用高残留农药是张家川县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其污染防治措施对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化肥深施技术和农药喷施技术培训,减少农药和化肥流失污染水源。另外,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相结合,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改变偏施、重施氮肥的作法,减少化肥流失。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残留农药,安全合理地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

3.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水源涵养区地处全县东北部的浅山幼林区,也是其天然草场的主要分布区,农户除种植单产很低的粮食作物供自给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养殖业,以东峡水库水源地为例:户均养羊2.5只,养牛2.3头。因此,控制养殖规模、科学合理处理牲畜粪便以及粪便资源化利用成为环境区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养殖规模控制包括数量控制和养殖方式(圈养或围栏养育)控制,控制养殖规模是为了就地消化、吸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牲畜粪便处理目前采取干清粪堆放、施肥到农田和修建“三结合”沼气池的方式。干清粪堆放工艺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低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使固体粪污中的肥效得以最大限度保存和便于利用。“三结合”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等废料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燃料和肥料。沼气池发酵后的污水,应再进行好氧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畜禽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包含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多种成分。利用粪便不仅可以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可肥田,防止土壤板结,获得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3.2.4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污水处理目前仍处于就地分散处理,少数村镇仅进行了简单的沉积处理。因此,水源地的污水处理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河流水环境自然净化的基础上,采用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如土地处理系统、湿地处理系统、生态净化稳定塘系统以及“三结合”沼气池系统,广泛推广应用双瓷漏斗厕所,在保护区内禁止销售和使用有磷洗衣粉;在具备条件的村镇可选择小型一体化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3.2.5 乡村地表径流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乡村应建立垃圾池或垃圾房,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车和中转站,采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地表径流污染防治,还要加强环境管理,包括水源区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垃圾管理、运输车辆管理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等。此外,随着农村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废气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大清扫频率,提高控制污染效果。

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水源水质;安全预警;应急机制

1、前言

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两岸、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所在地区每年大约有3亿m3的地表径流,但由于土地盐碱化,致使地表径流水质变差,无饮用价值,大部分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5―20g/l,个别地区高达100g/l,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深层地下水含氟、碘量超过人畜饮用标准,开发利用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地区95%以上的用水由黄河水供给,而随着黄河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黄河两岸引黄水量逐年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黄河下游来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

2、影响因素调查

近年来,随着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黄河面临着日益加重的污染问题。据胜利油田水质化验数据显示黄河水东营段氮、磷、有机物等指标含量逐年升高。对后续净水生产过程和净水水质都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在水量、水质两方面保证区域水源的水安全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胜利油田供水系统的特殊性,从黄河取水,经过渠道输送到沉沙池,提升进入沉沙池沉沙后再提升入库,水库蓄水后供应水厂。其中输水渠道大部分经过村镇、采油区等,存在周边排雨水、生活污水、输油管线泄露等问题,沉沙池和水库周边存在农业开发、水面养殖、井场采油输油等现象。

2.1黄河水质污染

目前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座,受影响人口在1亿以上;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是很突出的问题,并有增加的趋势,致使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目前,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污水排放总量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平均20亿吨激增至现在年排放达到40亿吨,每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140万吨上下,氨氮排放量每年是14万吨,分别超过了黄河水环境容量的1/3左右和2.5倍左右;黄河五类、劣五类水质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劣五类水体占到四成至五成,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2输水渠道水质污染

因引蓄水系统和油气生产设施互相交叉布置,如位于黄河岸滩的西河口取水口、丁字路取水口上游均有穿越黄河的油管线,引水渠系上也有不少油气管线穿越,如孤东水库引水渠系的丁字路引黄输沙渠穿渠油管在2007、2008年出现漏油,胜利输水渠道和曹店输水渠道也多次发生油管线漏油的问题,因提升泵房值班人员发现及时,采取停泵措施才避免污染水进入沉沙池。

2.3沉沙池和水库水质污染

饮用水源地保护是关系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的水源管理工作内容。目前油田水库、沉沙池、渠道范围内共有油气井51口,很容易发生水体大面积污染的风险。

3、水质应急处理措施

3.1水源水质污染处置

水源单位应执行引水计划并根据渠系构成与水质检验情况制定引水方案,如需弃水时,应由水源管理单位制定弃水方案,上报生产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如黄河水质达不到标准要求,应由生产管理部门提出引水方案,报请公司领导批准后执行;当黄河水体发生严重污染,水库应立即停止引水,并进行水质检测,以确定污染性。当水库已引入污染水,水库停止供水,在向指挥中心报告的同时,对水库水的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符合原水水质标准时,再恢复供水,不符合原水水质标准,迅速向供水主管部门报告。

3.2油气井泄漏事故处置

发出重大污染事故警报后,基层抢险人员立即前往现场,查清污染源和污染状况,制定初步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并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研究现场情况,制定处置方案。组织人员消除污染源,制止污染继续发生,对现场隔离,对污染物进行收集,集中处理。如发生油气井大面积严重污染事故,迅速撤离所有人员至安全区域,同时封锁所有入口,严禁人员进入,同时上报上级应急部门,等待援助。如污染源距离工作生产区域较近,要立即切断电源,杜绝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留守人员要佩戴防毒面积,以保证安全。待环保专业人员来到现场,应急工作人员协助其对现场采取封锁、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污染范围不扩散,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严格水质检测,确认原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3.3渠道水质污染处置

当渠道内发生农田农药流入渠道和人为倾倒垃圾的情况时,由渠道管辖单位依据应急措施进行现场处理。严禁在渠道范围内倾倒废物废水,并及时清理现场,减少渠道水质污染。

3.4水库库区人为污染处置

由水源管理单位依据本单位应急措施,制定管理规定,制约养殖人员,做好日常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定期巡查,严禁在水库内投放饵料,机动船只不得随意排放废油废水,养殖人员不得在库区内乱扔垃圾废物,如发现有污染现象发生,由各管理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处置并做好备案。

4、结论

4.1为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要加强对水库沉砂池等重要水源地的风险与安全隐患的识别与治理,建立并完善水质污染处置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并科学评价,确保应急预案的适宜性和充分性。

4.2应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必要的人、财、物等应急准备力量,做好应急抢险、抢修及检测队伍的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机具、备用通信设备和氰化物、砷化物检测试纸等水质分析检测设备等。

4.3应通过设立警示牌、警示桩、开挖截渗沟、建立封闭围栏、种植树木、安装自动化监控设施等综合防护措施建设,逐步实现水源地封闭管理。同时加强水源水质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为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