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1

【基金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是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由于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全球湿地正面临面积缩减、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大庆作为拥有120万公顷湿地的城市,多年来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对湿地的盲目开垦与改造,导致其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遭遇同样的生态威胁,因此,开展受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而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不但是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态修复方案的现实依据。以下将以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城区内的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将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修复理论作为基础,从生态效益方面,对其生态修复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研究区概况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东南部,东经125?7′~125?5′,北纬46?8′~46?2′,距离市中心仅5km,总面积5050.39公顷,2003年被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位于城区内部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保护区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范围内,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其内部地势低洼平坦,泡沼相间,自然坡降不大于千分之一。土壤则由草甸土和沼泽土组成,其中沼泽土是其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面积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0%左右。

龙凤湿地生态修复情况概要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辅之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或向良性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重建。

龙凤湿地的生态修复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1998年,龙凤区政府正式着手龙凤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在原北二十里泡滞洪区湿地的核心地带,规划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成立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其与大庆市防洪工程管理处等相关部门一道,实施对龙凤湿地的生态修复工程。

龙凤湿地生态修复效益评价

水质评价

根据大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1年7~9月,对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比2010年5~8月,胡远东等于龙凤湿地管理中心观景平台附近获得的水体采样数据,选取PH值、石油类、总磷、汞、CODMn、BOD5六项指标作为水质比较依据,运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从水质变化方面,分析龙凤湿地生态修复效果。

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计算公式

(1)

(1)式中,P为水体的综合污染指数,Pi为第i项指标的污染指数,n为评价指标数。

(2)

(2)式中,Ci为第i项污染物的平均值,Cis为第i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

其中,对PH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3)

(3)式中,CPH为实测的PH平均值,CPHs为PH的评价标准值上限。

各项水质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大庆龙凤湿地生态修复水质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结果

评价结果显示,截止至2010年,龙凤湿地水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综合污染指数相较近10年前明显下降,主要体现在PH、石油类、总磷三项指标上,尤其PH、总磷两项指标,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处于Ⅲ类水质标准值之内,说明经过生态修复,龙凤湿地水体在水质方面取得初步改善。

但对比发现,2010年汞、CODMn、BOD5三项污染指数相较2001年成倍增加,且除PH、总磷外,其余指标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于Ⅲ类水质的相应要求,因此,龙凤湿地有机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对于龙凤湿地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生物物种多样性评价

由于龙凤湿地位于大庆城区内部,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湿地范围内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分割和破坏,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稀少,其中鸟类的数量仅为5万只。但经过近年来的生态修复,情况已有明显好转。

目前,龙凤湿地内有64科314种维管束植物、207种野生动物,分别占湿地植物、动物种类数的28.4%和28.6%。湿地动物中包括鸟类76种,其数量已恢复至15万只。另外,龙凤湿地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的成份,在整个物种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其势有增无减,越来越多。

植物物种。龙凤湿地内部地势平坦,为无林区域,植物资源主要以沼生、湿生植物为主,共计314种,其中还包括多种经济植物,如问荆、蒲公英、细叶百合等药用植物50~60种,菱、慈姑、野燕麦等淀粉植物10余种。此外,经过对芦苇、菹草等植物的移植,龙凤湿地正逐步形成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为垂直结构的立体植物群落。

动物物种。经过调查确认,经生态修复,龙凤湿地内现有哺乳动物4目11科13种,占全省兽类总种数的14.77%;鱼类有土著种43种,引进种2种,占全省鱼类总种数的42.86%。相较鱼类、哺乳类动物,龙凤湿地鸟类的种类则更为丰富,据目前统计共有142种,隶属16目,33科,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灰鹤、大天鹅、鸳鸯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种,大白鹭、青头潜鸭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因此龙凤湿地已经成为观鸟的绝佳去处。由于龙凤湿地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不利于变温的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限制了龙凤湿地内此类动物的分布及种类数量,目前仅查清了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

虽然龙凤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对本区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湿地内部水量不足、人类活动等潜在隐患依然存在,一些珍稀物种,如东方白鹳的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需要保护区管理部门提高警惕。

根据苏琦等搜集的大庆市区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数据,计算得出1990年、2001年、2007年大庆市区植被覆盖面积分别为456787.39公顷、38462.48公顷、204214.86公顷。由此可知,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2001年大庆市区植被覆盖面积急剧缩减,但截止至2007年又出现明显恢复。

植被覆盖面积得以恢复的原因,主要源于大庆市斥资开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工程。其中,2003年以来,龙凤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对其展开的生态修复活动,对大庆市区植被面积的增加功不可没。据统计,在龙凤湿地核心区内,仅芦苇年产就达10000吨左右,保护区内植被的恢复,可增强龙凤湿地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捕获、固定所用,不仅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时通过沉积作用使保护区内的底质环境得到改善。

调节局地小气候是湿地的生态功能之一,樊晓丹采用实地观测的方式,以100米为间距,从龙凤湿地边缘向外布设观测点,得到从龙凤湿地向城区方向距离地表1.5m处的气温与相对湿度数据。经过对5月11日~15日各观测点5个时段数据的算术平均处理,可得到自龙凤湿地向的气温与相对湿度变化情况(见表2),即距离龙凤湿地越近,气温越低,相对湿度越大。由此可见,龙凤湿地具备调节气温、增加城区空气湿度的功能。

在对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生物物种多样性、植被覆盖面积及对城区空气湿度影响的情况进行评价后可得出以下结论:

水质方面,经过生态修复,龙凤湿地的水质污染程度,较保护区成立前有所减轻,但仍然呈现出有机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生物物种多样性方面,在维持原有动植物物种的基础上,人为引进鱼种两种,并因湿地环境的改善使鸟类的种类得到增加,且其数量由过去的5万只恢复至15万只,形成以观鸟为主要特色的湿地生态景观。但由于湿地水量不足、市区内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等潜在威胁的存在,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波动不定。

植物恢复方面,龙凤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区进行了对芦苇、菹草等水生植物的移植。纵观龙凤湿地核心区,仅芦苇年产量就可达10000吨左右,通过水生植物的沉积作用有效改善了龙凤湿地的底质环境,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果。

对小气候的影响方面,龙凤湿地具有调节大庆城区温度与空气湿度的功能,且在对大庆市2001~2006年平均最高气温和蒸发量指标的对比中可得知,该种效应随对龙凤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而日趋显著。

总体看来,针对龙凤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后,其生态功能得以初步恢复,生态效益较为可观。

在控制污染,保证水质方面,加大对龙凤湿地周边,直接排污或排放不达标污水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污水处理场的建设;倡导生态农业,控制龙凤湿地周围农村对低效能、高污染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吸收、降解水体污染物;提高水质监测的科技含量,构建龙凤湿地水质监测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2

前言

虽然,国内外关于湿地的研究比较多,但目前还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并且不同的国家和研究者关于湿地的分类也有着不同的看法。1971年《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普遍认为,湿地具有过湿的土壤(每年有较长时间的积水期)、区别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独特的动植物类型组成等显著特征,是介于陆生、水生环境的过渡带。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物种生境、减少洪水灾害、水质净化、休憩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我国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分布辽阔[1],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而且在提供生产、生活空间,缓解突发性水旱灾害等方面也起到了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中亚热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湿地在中亚热带地区农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天目湖湿地位于太湖流域上游,系人工水库,1961年建成,包括天目湖3条主要入湖河流(平桥河、中田河、下宋河)和西坡4条小河流,总库容量1.30×108m3,集水面积148.5km2,天目湖长18km,表面积150km2。月平均水位在16.96~18.49m之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溧阳市境内,属天目山余脉的丘陵地区。天目湖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和江苏省五大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天目湖流域上游为丘陵山区,以林业种植为主;湖区所在地为中游地区,由于水资源保护要求,工业项目很少,以农业和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下游主要是溧阳市区,为城市生活集中区。天目湖为下游70多万溧阳人提供饮用水,是溧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为切实加强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溧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方案》,促进了天目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质改善。2011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硬碰硬转型升级、实打实开局起步”和“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新目标,应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天目湖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提升的新要求,溧阳市全面启动第二轮天目湖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天目湖湿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2.1生态修复工程的位置

沙河水库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水库西部坡地的4条支流和上游流域入湖的3条主干河流,其中上游流域的3条主要河流分别为平桥河、下宋河与中田河。3条入湖主干河流的入湖径流量占总入湖径流量的74.70%,TN和TP分别占总入湖污染负荷的81.69%、79.57%,是受纳入湖污染物的主体部分。本次修复工程的建设地点是平桥河、下宋河与中田河部分河段及附近林地。

2.2沙河水库的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

2.2.1沙河水库的水质状况沙河水库缺乏沿岸浅滩和水生高等植物,藻类几乎成了沙河水库水体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且富营养型藻类增多,清水性或贫营养型的浮游藻类数量减少。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类也较少。水体中没有被利用的藻类大大的过剩,沉降到沙河水库的沉积物中。这些死亡的藻类在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耗氧,导致沙河水库在夏季湖泊分层时,湖下层发生缺氧、厌氧,形成还原环境,使污染源中的营养物质被释放,引起一系列不利于沙河水库水生态系统的变化。

2.2.2沙河水库的污染来源沙河水库流域土地利用中,农田和林地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35%和56%。沙河水库地区土地利用的另两个特点:一是沿湖和流域产业开发,特别是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沙河水库水质比较敏感地区土地的无序占用;二是平桥河、中田河、下宋河三条主要入湖河道中下游两侧的平原与岗坡地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多,布局极其分散,湖泊和河流水面距离较近,且其周边有畜禽、水产养殖。因此,沙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主要由农田、林地、城镇居民点以及农村生活、旅游、畜禽及水产养殖六个方面构成(表1)。

2.3水库上游河流状况

平桥河、下宋河与中田河的入湖径流量在总入湖径流量中占较大比例,其河流的健康程度[3]影响着沙河水库的水质状况。目前,平桥河、下宋河、中田河存在以下问题:

(1)水质状况某些河段水花生大量生长,冬季水花生腐烂导致局部水体恶化,严重影响了平桥河水质。

(2)堤岸稳定性平桥河、中田河河道两侧为土质驳岸,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岸坡陡直,且水深超过1m,因此,原有水生植物茭草和芦苇群落难以发展、扩增,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发挥水体净化作用。

(3)植被多样性由于盲目围垦、过渡养殖、无节制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湿地植物资源大量减少,水生高等植物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群落组成趋于简单。底栖动物等水生动物减少,耐污染水蚯蚓、水生昆虫幼体增加,大型水生植物种群退化和多样性降低等。

(4)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茶园和城镇是河岸两侧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茶园中,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未经过任何生态过渡带而直接随地表径流流入河道。城镇对河道磷的贡献较大,尤其是在冬季枯水期和夏季的暴雨期。林地中,杂草丛生,苗木长势欠佳,且地势多坑洼,缺少排灌沟渠,易出现局部严重旱灾和涝灾;有的林区地势平坦,雨季山上来水冲刷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3生态修复工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为本”为理念,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融为一体,改善湿地条件,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实现天目湖湿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为区域的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理论依据

3.2.1系统理论修复湿地,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认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机理,查清湿地污染来源、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

3.2.2水体自净理论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将生活和生产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吸收、分解或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

3.2.3生态恢复工程理论指通过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利用生态学、系统学、工程学的方法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的工程。#p#分页标题#e#

3.2.4生态演替理论即深入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动态原则,在退化生态系统中,模拟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4修复措施

4.1治理工程

4.1.1堆土工程通过堆土工程来增加边坡宽度,为挺水植物创造生境。采用河道淤泥或者从其他地方调土,增加岸边宽度,采用合适的坡比。在有林地排水地段,构建的浅水区面积要适当加大。在新建土质缓坡或平台的外缘安装木栅桩结构,最大限度的固持堆填的土壤。然后在修复好的边坡上种植挺水植物。

4.1.2漂浮湿地(植物净化带)、植物浮床工程漂浮湿地工程师采用水花生圈养技术,将捞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钢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圆形框架中,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将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侧,用铁锚加以固定。植物浮床技术与水花生围养技术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渔网形成漂浮载体,以大面积圈养水花生,加强水质净化。用毛竹做成长方形漂浮载体,捞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内,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单体浮床连排后放入池塘,用铁锚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与降低圩埂为确保河道水体流通,对河底长期淤积的沉积物采用生态疏浚法进行清理,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对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过破除与降低圩埂,将其连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构建滩地。

4.1.4林地管理根据林地的现场地形勘察资料,开挖沟渠,改变地势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浇灌和排水,避免发生旱灾和涝灾。开挖出的土用来修建林间小道,供林业管理和居民休闲娱乐。此外,将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过翻土、松土来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长的条件。

4.2恢复工程

4.2.1植物种植河道两侧缓坡修筑结束后,河岸带具备了水生和陆生植被恢复的基质条件,随后根据等高线在新建边坡和原有浅滩上种植各类植物。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岸坡上栽种湿地植物、乔灌木,进行岸边绿化,美化河岸景观。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能力。水线附近(新建土质缓坡上)、深水处适当引种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对河道斜坡进行有效护持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在低位、中位、高位滩地种植适合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构建自然湿地系统,增强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4.2.2水生动物放养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库中适当放养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鱼类,改善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水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传递,平衡和调控水域生态系统。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湿地保护事业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目前,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未被群众所了解和重视,应该从各种渠道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作用,增加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动起群众对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2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增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吸收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提高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水平,切实做好天目湖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4.3.3服务全局,科学合理利用湿地天目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出发,与区域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3

选用固定尺寸的钢钎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矩阵式的排列。以行数和列数为统计。统计出钢钎之间的距离。通常以2到3米为适宜。也可以根据实际地址情况来具体决定间隔长度。将这些钢钎钉入监测的坡面内,留出一定的长度,便于统计与编号。在施工或者汛期结束后,测量预留长度的剩余,计算对水土的侵蚀与具体影响为多少。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代设备,以一定时间段为单位定期的进行监测。实地调研,掌握一手数据。可以使用测量仪器如(gps能够实时的测量出土地的立体信息同时进行制图工作、测高仪、标尺等等)。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检测各个时期的工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准备监测工具确定监测组成员。对地理位置进行采样。从地理信息、天气信息、土壤特性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统计。以便帮助中期和后期进行更好的工作。进入到监测实施期,就要确定样方,设定采集和监测具体点。定期进行观察。观察水利工程的进展情况。在水利工程进展中是否有对水土进行大量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设置水土保持预案。在水利工程进展后期以及水利工程结束后,要合理进行水土恢复工作。计算水土流失量,设置水土恢复方案。比如土回填、植被恢复造林、防止水土继续流失等等。

3水土保持措施(以河道水土保持为例)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4结束语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4

[关键字]:GIS空间分析;生态修复;景观修复;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矿区生态修复的问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与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产生了严重破坏,如矿区土地采空渗透、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区自然景观被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闭坑矿区的污染源、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都将继续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矿山废弃地数量众多,造成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景观的恢复成为共识。矿山生态恢复实际上是指对矿区植物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不仅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矿区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方法上,并均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修复理论体系。但是在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评价和景观结构构建上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缺乏直观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1.2 GIS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墨尔本大学的Turk A指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而GIS 技术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GIS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进而真正实现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本文将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从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 评价原则与体系

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是研究的重点。具体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综合性及因地制宜等。本文以长治陶清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探究GIS技术在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分析及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在矿区环境因子的提取分析和生态治理规划辅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制定研究区生态修复方案和景观安全格局构建。GIS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子的获取和分析更为快速准确,通过对矿区三维景观模型治理模拟规划,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其技术流程如下(图1)。

图1 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技术路线

3.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实例

3.1 生态及景观现状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长治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8693万立方米,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储采量5950万立方米。该县矿物资源充足,区域内地面有采空塌陷,范围较大。该段河道水体较充足,沿线湿地景观较好该段开挖水塘较多,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距村庄较近,湿地易受人为干扰,河道周边人工痕迹较重,部分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耕地侵占河道,煤矿向河道内排污,河道受矿区和生活区污染严重。

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GIS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小尺度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析了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变得高效准确。

综合考虑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对规划区建设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因子,总共包括地质、生境质量、地表水、高程、道路(图2) 。

图2单因子分析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其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权衡比较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矿区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不同的区域所处的不同评价标准,将敏感性分为3级,即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由此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对于规划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由以生态环境指标为主的单一层次、单一要素评价向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发展。如图所示(图3),规划区沿陶清河基本为生态敏感区,低敏感区面积较大,分布在规划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高敏感区域和生态中敏感区域为生态保护利用重点区域。

图 3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3.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现在的景观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需要构建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运用 GIS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因此,规划区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规划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防洪分析、采矿塌陷区、河流廊道、生境质量等单因子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构建广域景观格局,并考虑特殊地段景观要求,构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

图4景观安全分析技术路线图

图 5 景观安全格局图

从现状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来看,水塘的斑块个数最多,从面积角度看,斑块总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芦苇,但是,破碎化程度较高,受人工痕迹干扰明显,生态作用明显降低。依据景观大斑块打造生态核心源。在源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并建立景观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在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斑块战略点,构建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

4.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恢复策略

4.1生态修复策略

根据GIS的分析结果得出,陶清河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防洪要求的的前提下,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重建受损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泄洪、排沙等重要自然功能,维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河流两岸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并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近自然施工法”。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方法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 ,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景观河流。并经行以下生态修复工程:河床断面修复道形态修复、重建生态型护岸、再造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保障水质的人工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与生物栖息地的营建等。

4.2景观安全格局恢复策略

由GIS分析得知,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对规划区河沿岸植被带、道路沿线植被带将风景区内绿地野生植物斑块与周边绿化区域相连。将野生植物廊道与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相连。

消除人为干扰,使区域内个景观斑块联系起来,使物质和能量交流联通起来。大型斑块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成为大型动物的生存场所;小型斑块可以作为小型物种的避难场所,其占地小,灵活,可以出现在建成区的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皆需采取保护措施。

河廊道作为规划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生态动植物廊道,在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连续性,维持环境功能完整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点保护。

5.结论与展望

GIS在生态修复及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第一,利用已有的模型,在GIS帮助下,将会使得计算更方便和快捷。第二,利用GIS提供了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无法实现的功能。第三,利用GIS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型,及对原有的传统模型进行改进。本研究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矿区用地的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矿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生态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建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霈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1009-6000(2009)07-0028-05。

[2] 冯东梅。闭矿后环境地质灾害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6-527。

[3] 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GIS 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灾害与防治工。2009,66(21)。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 杨宇鸿。GIS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6 :1052110。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9。

[7] 李苓苓,3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以银孤洞景区为例(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8] 杨修。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为例,[博十后出站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9。

[9] 孙艳青,刘厚风,兴隆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措施探讨,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5

关键词:铁路 自然保护区 鸟类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05-03

1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1.1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2005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撤销渭南市三河湿地、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上统一管理设立而成,其范围北起禹门口,南至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地带的风陵渡铁路桥,东以黄河“治导控制线”中心线为界与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连,西界沿黄河老崖和黄河第二道大堤,包括黄河河道、河漫滩、泛洪平原以及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地区。保护区所辖范围南北长132.5km,东西宽度多在4km以上,最宽处达13km,总面积57348hm2,是我国候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与越冬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禽鸟类及栖息繁衍环境。

1.2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

1.2.1生境类型

保护区主要分布人工林、水域、农田草地和天然林4种不同类型的生境类型。人工林主要是分布黄河滩涂地上,多属五、六十年代栽培的防护林带,主要为黄河林场和皇甫林场,杨、柳、刺槐,茂密翠柳,郁郁葱葱,同时包括栽植果园,这为爬行动物和部分林鸟提供丰富的活动栖息地。水域主要包括黄河河流、沿岸鱼塘、莲池、沼泽地以及河心数十座沙洲,这些地域是水鸟的主要栖息环境,鸟类在此栖息、活动,觅食。农田草地是黄河退水后淤积起来的,刚退水1-2年为荒草、怪柳所覆盖,3-4年即开垦为农田,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和棉花等农作物。这个地区鸟类的食物丰富,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天然林分布较少,种类主要是栎类和灌木林,适用于森林性鸟类栖息。

1.2.2保护区内的动物群落及分布

水鸟和以水域或湿地为栖息环境的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是自然保护区的组成主体,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主要为水鸟类,重点保护鸟类集中,优势种类主要为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鹤、黑鹳、鸳鸯、白琵鹭、大天鹅、灰鹤等。保护区内季节变化明显,动物种群数量不稳定,春秋季节保护区内动物组成较多,夏、冬季候鸟为主,保护区是我国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之一,冬季主要在湖心池和河心沙舟密集活动。

1.2.3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区总体环境良好,常年大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保护区内黄河水域现状水质为Ⅳ类,鱼塘现状水质为III类,其它水域水质达II类以上;声环境达到0类区标准。近年来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蓄水,保护区内水面不断扩大,保护区的建立和加强, 植被情况较好,为水鸟在此越冬栖息条件越来越好,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部分候鸟种群常年留下来,成为留鸟。

1.3保护区内的鸟类分布

该保护区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区河流景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多样,是水禽的主要栖息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和越冬地,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6科247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中的渭河渭河谷底省和黄土高原沟壑省,其主要保护动物为保护区内的水禽鸟类。

区内有鸟类16目36科119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包括白鹳(Ciconia boyuiana)、黑鹳(Ciconia nigra)、丹顶鹤(arusjaponcnsi)、大鸨(Otis tarda)、黑鹤(Ciconia nigr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15种,有大天鹅(CygnusCygnus)、鸳鸯(Aix galcriculata)、白琵鹭(Dtalea leucorodia)、灰鹤(Arus grus)以及隼形目、鹗形目的部分种类;省级重点保护的12种,其中:鹭科(Hrdeidae)3种,有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alb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鸭科(Anatidae)有豆雁(Aser fabalis)、斑头雁(A.indicus)等8种,彩鹬科(Rostratulidae)1种,即彩鸹(Rost;a tula benghalensis)。

黄河湿地保护区主要分布有冬候鸟、旅鸟、留鸟与夏候鸟。从本区鸟类的居留情况看,留鸟42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35.3%;冬候鸟33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7.7%;旅鸟27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2.7%;夏候鸟17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4.3%。从本区鸟类的生活类型看,水禽(涉禽和游禽)高达61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51.3%,尤其以雁鸭类为优势类群,高达22种,鹆鹬类也多达17种,充分体现了湿地鸟类组成之特点。本区虽有成片的防护林分布,主要以杨、柳、槐为建群种,但林下灌木缺乏,因此森林生活的灌丛鸟类在本区基本无分布。

2工程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2.1工程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受线路走向和保护区布局的影响,本工程无法完全绕避自然保护区,以晋陕黄河特大桥跨越保护区特大桥主跨为28-108m混凝土结构拱桥,边跨为48m简支箱梁和32m简支箱梁;圆端型空心桥墩,钻孔桩基础;设计桥高净空37m。大桥在保护区界内总长约6.31km,施工在保护区用地范围为中心线两侧各9m,总宽18m。

2.2晋陕黄河特大桥施工组织

晋陕黄河特大桥采用下部采用钻孔桩基础,采取筑岛围堰措施施工桩基及承台,梁部采用悬臂挂蓝施工方法,边跨48m简支梁采用在河道两岸预制场预制,在造桥机上阶段拼装的施工方法。主桥施工工期38个月(工期考虑12月~2月中旬为凌汛期,施工在此期间停工),施工准备3个月,桩基础及桥台施工共16个月,桥墩施工9个月,施工主桥箱梁13个月。

3工程对保护区鸟类影响分析

3.1工程对保护区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为桥梁施工影响湿地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桥梁施工主要包括地表清理、施工便道、桩基施工、架桥工程等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以及施工,人为干扰、噪声、灯光等影响鸟类栖息的环境。工程实施使保护区有效面积缩小,引起空间、食物、噪声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降低湿地的多种有益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鸟类的活动栖息和繁衍。根据资料,工程对鸟类影响范围约为800~1000m之间。

3.2工程所经区域主要保护鸟类和分布

根据对铁路穿越的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合阳段和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永济段的鸟类分布情况调查,桥位区域主要分布为雁鸭类,分布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白鹳、黑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有大天鹅、灰鹤、鸳鸯、白琵鹭、角、斑嘴鹈鹕,省级保护鸟类有赤麻鸭、大白鹭、苍鹭、夜鹭、池鹭、金眶、豆雁。根据林业部门监测和调查,整个自然保护区鸟类均有活动,黄河滩地、芦苇荡、农田、人工林地等为主要鸟类的活动地,桥位所经区段留鸟主要有大白鹭、苍鹭和夜鹭,其它均为冬候鸟和旅鸟,冬候鸟一般10月来黄河湿地保护区越冬,5月飞离,旅鸟一般在迁徙过程路过或短暂停留。区域可见分布的主要为丹顶鹤、大鸨、黑鹳、白鹳、鸳鸯、大天鹅、灰鹤、豆雁等,均属冬候鸟,其它鸟类在沿线桥位附近属罕见种类。

桥位影响区域优势种群为大白鹭、苍鹭和夜鹭,其中以大白鹭为主,集中栖息繁殖地距离线位南约1km皇甫林场树林中,面积约80亩,伴有少数苍鹭;苍鹭和夜鹭栖息繁殖地在线位北约7km树林中;丹顶鹤和大天鹅主要分布在太里湿地,鸳鸳主要分布在鸳鸯湖,距离桥位约20km;大鸨主要分布线路南距离40km大荔境内的雨林,黑鹳、白鹳主要栖息于距离线路北7km开阔的沼泽、湖泊和湿地。

3.3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根据保护区鸟类的分布、生活习性和铁路建设运营的特点,对鸟类的影响主要在冬季,且主要在施工期。

3.3.1施工期对鸟类的影响

(1)噪声的影响:鸟类对噪声比较敏感,实践证明,在鸟类繁殖期,过大或长时间噪声会导致亲鸟弃巢,对鸟类繁殖率有一定影响。每年10月中旬以后,各种水禽陆续到达湿地,11月下旬以后水禽种类稳步上升,12月下旬水禽种类基本稳定,2月中旬之后各种鸟类分批离开,4月中旬区内基本无越冬个体。而冬季河流的径流量减少,是施工最佳期,因此对在本区越冬的冬候鸟影响较大。

(2)振动主要影响鸟类的栖息和休眠。施工机械振动影响范围一般不会超过60m,因此振动对鸟类影响不明显。

(3)施工灯光对鸟类睡眠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夜间觅食的鸟类影响较大,强光的刺激将影响这些鸟类的视觉,从而影响它们的夜间捕食。

(4)施工废水对鸟类的影响:工程泥浆造成的水质混浊、大型机械机油泄露和各种垃圾处理不当是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直接造成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鸟类的捕食。

(5)施工期人员、车辆、大型机械进入工地以及环境污染对湿地植被、栖息的动物以及水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期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对保护动物的人为干扰。噪声、工地探照灯对湿地生活的鸟类造成一定程度干扰和威胁。

3.3.2运营期对鸟类的影响

(1)运营期噪声对鸟类的影响是长期的,且影响为非连续性,随着列车对开数目的增多,其影响时间逐年增长。有关专家认为,小于45~50dB(A)的噪声对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响(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9年第26卷2期铁路噪声对鸟类栖息繁殖影响初探)。国外最新研究成果(Kamst & Simpwon Environmental & Acoustical Consultants Redcliffe Heavy Rail Noise & Vibation Assessment 2202R01v5a.doc April 2001 See Chapter4 Operational Noise)表明:对湿地鸟类最大噪声不能超过87dB(Lmax),平均24h噪声不能超过65dB(Leq24h),超过这个阈值则对保护区鸟类有明显影响。根据有关研究认为运营初期对部分珍稀保护鸟类有一定影响,但随着鸟类的适应,这种影响会逐年减低,甚至适应这种间歇性噪声的影响。

(2)列车通过产生的振动主要影响鸟类的栖息、觅食活动。线路是以桥梁形式通过湿地自然那保护区,桥墩地基较深,根据同类监测结果,列车通过时在铁路中心线两侧40m处可满足振动环境标准,因此列车产生的振动对鸟类直接影响不明显。

(3)光线对鸟类的影响:夜间列车行驶的强光对鸟类睡眠有一定影响,强光的刺激将影响这些鸟类的视觉,从而影响它们的夜间休息和捕食。

3.3.3对鸟类捕食的影响

鸟类的食性与其食源地和栖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铁路工程施工和运营期导致湿地有效面积的减少、局部植被的破坏和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是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鸟类食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或杜绝环境污染,保护好现有植被是确保湿地鸟类食物链和生存的先决条件。

3.3.4对鸟类活动的影响

铁路桥梁对鸟类活动有一定的干扰,对活动的区域产生阻隔效应,同时列车运行对鸟类安全造成威胁,据调查近年已发生多起鸟类与火车相撞的事故。保护区主要以湿地鸟类为主,且多为涉禽类,主要在水边涉水行走,多以滑翔为主,桥梁下方留足空间,鸟在两侧的活动不会遇到明显阻隔,设计采用37m净空,根据研究资料,桥底下铁路噪声未超过湿地鸟类最大承受噪声阈值,完全可以满足鸟类活动的需要,并有猛禽利用桥墩筑巢繁殖的记录。

4环境保护与减缓措施

4.1工程措施

(1)在选线尽可能绕避保护区中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如保护对象的重点繁殖和栖息区域等。

(2)合理安排施工期,减少在湿地鸟类繁殖、迁徙时期的作业内容;施工要尽量避开候鸟栖息越冬(10月至翌年2月)和鸟类迁徙时间,减缓对鸟类的影响。

(3)穿越保护区全部采取大跨高桥梁形式,减少占地和土石方量以及扰动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梁体不推荐采用噪音及振动较大的钢梁,而采用混凝土圬工梁。在桥梁上设置隔声、降噪、减振防护措施,轨道采用最先进的减振措施,桥梁两侧设计采取3m高弯臂式透明吸声式隔声屏障,隔声量20分贝以上,可有效缓解铁路运营噪声及灯光照射对鸟类的影响。声屏障外型及色彩与景区、桥梁相协调,尽量避免鸟类与桥、车等发生碰撞事故,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营对环境影响。

(4)水禽的生存环境主要是隐蔽物、水和食物,而防护林和湿地周围的大树、芦苇等植被就是大白鹭等湿地鸟类做巢、隐蔽和栖息的场所,特别是芦苇等挺水植物构成的小生境是湿地鸟类主要的栖息、营巢和觅食场所,因此,各施工场地周围应通过设置铁丝网和绿色塑料网进行隔离措施,划定工作区和活动范围,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随意进入保护区,营地和施工便道尽量选择在无植被或植被较差的地方。施工前应先规划后施工,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取土、堆料和构筑施工便道。

(5)鉴于鸟类对噪声、振动和光线特殊要求,施工尽可能在白天进行,晚上做到少施工或不施工;严禁高噪声设备在夜间施工,施工车辆在保护区内尽量减少鸣笛,保护区内不得设置砼搅拌站。

(6)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技术,主跨梁部采用悬拼法施工,简支箱梁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或支架现浇施工;水中桥墩基础施工采用双壁钢围堰防护,在保护区内严禁设置堆料场、营地,施工便道不得超越用地界,建隔离网限制人员或车辆随意进入保护区。

(7)在候鸟越冬期接近核心区路段设立特殊交通标志,并严禁施工,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施工、营地等。施工期灯光(探照灯)尽量避免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的直射。进入保护区施工车辆要减速行驶,夜间使用低能灯,尽可能避免强光直接照射。

(8)植被是水禽栖息和觅食的天然场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现有植被完整。施工结束后对因施工用地进行补偿性修复即在保护区适宜生境补偿性进行人工湿地修复,以减轻工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湿地恢复方案并报保护区主管部门审查。

4.2管理与监控措施

保护区内施工组织方案应报保护区管理部门审查,施工期间严格的施工纪律和规章制度, 规范施工行为,严格控制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施工人员数量、设备和施工作业时间,坚决禁止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鸟类。施工期接受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开展保护区施工期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控制工程施工对植被资源和鸟类的影响。工程运营期穿越保护区段禁止机车鸣笛,避免噪声对保护区湿地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期和运行5年内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重点保护对象全方位监测,设立保护站,配备必要的设施和人员,对自然水体定期化验;对鸟类要设计样线、样方,定期调查。在调查数据和观察结果的基础上,要定期进行分析对比,密切监测可能的生态系统变动情况,做出走势发展预测,评估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运营期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对鸟类的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完善运营期的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范文6

Abstract: How to create a "Personality" of the design concep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which is a high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in Xi'an. The concept of "Qin personality, atmosphere and ecology of Xianyang" in the program runs through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me of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Nature and Human-Chang'an * creative nature, city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But also shows th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the Display landscape designs.

关键词: 风景园林;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设计;秦;咸阳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expo 2011 Xi'an;landscape design;Qin;Xianya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60-02

1项目背景

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栎阳西迁,咸阳作为秦国和秦王朝的首都达144年之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鞅变法始于咸阳,秦创设的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以及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秦开创蕴含的革新开放、锐意进取、诚信有为的文化传统,是“秦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等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进,咸阳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憧憬。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咸阳)打造成1000万市区人口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届时,10公里长沣河将变成清水长廊,渭河将成为我们的城中河,昔日秦都城“沣渭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恢宏气势将重现咸阳,一个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咸阳,一个更加开放、加速崛起的咸阳,一个天蓝水绿、更具魅力的咸阳,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2项目概况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后简称世园会)是继昆明、沈阳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本届世园会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跳出传统展会的套路,努力探求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模式,打破往届那种“封山式”的办会模式,努力探讨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宜创业的新理念,营造一种“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氛围。基地位于世博园东部,长安花谷东南方向,国内展区的东北方向,陕西省内展区南部,与天人长安塔相望。规划面积1295m2,南北约宽24m,东西长60m,平面呈梯形。规划地段内无任何现状建筑物,地块高差不到1m,地形变化较小。

3项目理念定位

3.1 人格化景观设计思路何谓人格化景观设计呢?笔者从多年的景观实践中发现,景观设计的目的根本上在于通过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理性、系统的分析办法来营造宜人的生存环境,达到宣传、展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人格化景观设计是从物质空间营造上,富于其人所特有的精神意志,使景观透漏出人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从这一点来说,人格化景观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精神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对文化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又依赖于设计师对文化脉络的认同程度。

3.2 主题定位咸阳作为秦国和秦王朝的首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展示咸阳,则不得不提“秦”。故方案取“秦人、秦风”立意,全力打造咸阳的文脉窗口;重点展现咸阳的发展风貌;渲染老秦人(咸阳人)诚信、坚韧、勤劳和兼容并蓄等优良的品格。集合先秦、秦、汉以及现代咸阳的文化脉络,形成清晰地时间序列和古今文化碰撞的空间效果。对秦人开放、大度以及兼容并蓄的精神意志进行物质化的设计。体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创业历程。同时运用现代园艺的处理手法,通过长亭、水面、芦苇、绿篱等生态元素,集中体现咸阳生态发展的社会现状。以夸张的尺度,在20m×60m范围的小空间内,集中渲染“老秦人”诚信、坚韧、勤劳和大气的人格魅力,掺杂汉文化以及现代咸阳等部分内容,全面的体现着咸阳的文化脉络和城市风貌。

3.3 景观元素的提炼咸阳又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要展现咸阳人大气、雄浑、诚信的人格魅力,突出咸阳人奋发向上,锐意改革所取得的社会风貌,展现咸阳生态发展的建设理念,需要对复杂的文化要素进行筛选和整合。

根据世园会展示功能的需要,和现代园艺设计的特点,我们按照立信、改革、统一和腾飞四大类对其进行梳理。首先,表现立信内涵的部分主要以徙木立信的典故为出发点,运用竹简、小篆书法等秦文化形式来表现先秦时代秦文化的精髓;其次,改革的涵义则主要通过一条长约40m的木质栈道,车轮、玻璃印刻、书法以及印章等内容来演绎;再次,用长城、驰道、货币、度量衡、传国玉玺以及秦始皇等元素全面体现秦统一大业的丰功伟绩;最后,运用剪纸、秦腔等民俗文化精髓,以LED电子显示屏,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现代咸阳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态的内涵,主要以渭河、湿地、台塬、花带等咸阳的主要生态机制,来表现咸阳在河道治理,生态恢复方面的努力,以芦苇,野草等和现代园艺截然相悖的规划语言生动地还原一个自然、生态现代咸阳的缩影。

4历次方案的推演分析

方案从2009年进行招标,进过几轮的角逐,最终确定出两套方案(我们暂把它们编号1、2),经过各方面的协调把他们合成一套方案。最后经过了几轮的评审、变动和修改,形成最终方案。下面我们分别从方案的特点以及历次变动的原因等方面做一详细论述。

一号方案整体结构分为历史风貌和腾飞的咸阳两大部分,以一条长约40m的折弯大道为轴线,集合先秦、秦、汉以及现代咸阳的文化脉络,形成清晰地时间序列和古今文化碰撞的空间效果。入口广场表现了秦人徙木立信的故事,6根大柱上铭刻了秦人在四面受敌、穷兵恶战的条件,为变法图强所做的巨大牺牲,反映出地方文化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中央轴线既是秦人变法图强之路,又是展示咸阳开放、大度以及兼容并蓄的舞台,同时还是咸阳的腾飞之路,体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创业历程。在广场节点处转折为魅力咸阳的现代园艺展示区,集中以园艺的语言来展示现代咸阳的发展状况。方案以夸张的尺度,在20*60m范围的小空间内,集中渲染“老秦人”诚信、坚韧、勤劳和大气的人格魅力,空间效果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虽无战争,但却惊心动魄!同时,掺杂汉文化以及现代咸阳等部分内容,全面的体现着咸阳的文化脉络和城市风貌。设计在整体主题的背景下创作,以铸币、车轮、群雕等元素展现想象的文化脉络;以芦苇,野草和现代园艺截然相悖的规划语言生动的渲染了园区的人格魅力。

二号方案和一号方案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方案在合理处理地方文化的“原真”和“再现”之间的关系方面颇具特色。咸阳大量的文化元素需要表现,这些元素在展示型景观中是需要保留其原真性的,而我们通过复制和放大等手法将这些文化遗产重现时,我们又发现他们只是复制品而已。设计师的的侧重点就是唤醒人们保护现在,珍惜自然的意识。方案以渭河之源象征现今渭河源头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象,旨在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历史、现在和未来符号元素的演变,利用参观下的上意识,在每进入一个空间的时候,使参观者都能感受到各个分区相应的主题。

合成方案很大程度上整合了方案一表现“秦人、秦风、生态咸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案二现代咸阳展馆设计的思路。保留了一号方案秦直道,秦统一以及徙木立信的设计元素,同时借鉴了二号方案花带、现代展馆以及渭河生态的长处。很大程度上全面的展现了咸阳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了秦人、秦风以及生态咸阳的设计理念。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的欠缺。比如节奏旋律过于平缓,没能很好地反映秦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耿直,炽热的热情,更不能反映举国一心、全民协力、誓战外敌的决心。再有,作为展示性景观设计,方案又缺少秦国大气雄浑,求贤若渴的社会风貌。最终方案又增添了长城、竹简史书、以及秦在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方面的统一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