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优化 教学

1 教学理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问题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以《细胞增殖》教学设计为例,简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学科教学。

2 教材分析

2.1 内容和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等。该节内容承上启下,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而在后面的必修2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等,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纯文字叙述的课本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并在初中学习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3.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学生提高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2)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4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概念;(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5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 教具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见下表)

5 教学过程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优化生物学科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细胞增殖》这节课,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动态过程,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建构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规律、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由于其知识的细微、抽象、不可见等因素,教师往往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将知识完美地反映和呈现给学生,单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用呆板的语言文字叙述,学生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别谈什么兴趣了。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如何做到 “课伊始,趣即生”?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为了避免学生在看录像时很盲目,在他们观看的同时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视频中的受精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子细胞的形态结构又是怎么样的?”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究其具体过程,学生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同时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播放这样一段视频,正中他们下怀,极大刺激了他们的各个感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此时的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快速引入今天的课题――细胞增殖。

5.2 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生物学因其学科特点,许多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些往往是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动态、形象、直观的特点,把生物学中的许多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细胞增殖》一节中,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和DNA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结合一些挂图进行表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及特点。由于有丝分裂所划分的四个时期是为了人们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的四个时期,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在挂图上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结构图,教师讲解完,学生还是感觉一片茫然,只能死记硬背其中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就别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了,而这一能力也正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

这节课,我利用有丝分裂小动画,既可让有丝分裂分步定格演示,便于教师讲解,也方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又可以在后面连续播放动画,这样从分步讲解到连续回放,保证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保证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易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5.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其所具有的丰富资源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有限的课堂教学容量,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就是一支粉笔,一个黑板,顶多加几张挂图走完一堂课。而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中,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一节课要挂不下10张的挂图来介绍有丝分裂过程,我们且先不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如何,单频繁的挂这些挂图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有限的45分钟课堂来说是很可惜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现在网上的资源应有尽有,什么样的图片都有,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很齐全,十分方便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如在这节课上完之后,还可以附上与这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文虽主要阐述多媒体优化了生物课堂的教学,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生物课都适用多媒体教学,也并不是说整堂生物课也都用课件来上,一整节都用课件上,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可能被课件牵着走,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失去了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给现代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真正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教育应用

引言

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将深刻地改变传统行业,逐渐克服技术难题之后,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它在现代教育领域的运用成了瞩目的焦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为目的[1]。它的现代化体现在教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联系紧密,它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普通教育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突出”现代”一词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问题,吸纳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维方式,凸显教育技术的时代特色。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按照技术特点大致分为以下5类:(1)基于传统媒介(如书本、图片、画册、黑板、模型、实物、小型展览)的常规教学模式;(2)基于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3)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模式;(4)基于因特网等网络技术的网络直播教学模式;(5)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被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2]。而“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具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试想一个场景——分散在世界各地学习者穿戴着虚拟现实设备,汇集到一个共同的虚拟社区,在这里自由交流与学习——这种美好的愿景并不遥远。

2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心理学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综合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有三大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它强调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导作用[4]。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物体的互动能力;沉浸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模拟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真实感觉;想象性是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根据环境传递的信息以及自身沉浸在系统的行为,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想象虚拟现实系统中并未直接呈现的画面和信息。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教学效率。虚拟实现的特性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3.1自主学习

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与它进行实时互动。学生凭借自然语言交互,以触觉、视觉、听觉作为媒介,和计算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给与学习者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虚构的学习场景中,真实与虚拟模糊了边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进步。虚拟现实模拟的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显示现实”,还原真实的环境,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接触,如火山口的场景、银河中的场景、危险的化学实验室等;(2)“模拟现实”,模拟现实中不存在的环境、特殊条件下才会产生的事物,如仿真训练、模拟训练等;(3)“创造现实”,突破现实的制约,想象力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一切现实法则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被颠覆,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把好的创想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展现。

3.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大创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各种实验反应,摆脱常规实验室的局限。在虚拟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虚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实验效果直观可见;可以看见现实中看不到的磁场,理解磁场变化的原理;可以感受桥梁大厦的建造与崩塌,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身处虚拟生物实验室内,可以仔细观察人体组织的切片结构,各种骨骼结构也变得清晰透明。在虚拟化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远离现实实验室的各种危险,安全地操作天平、砝码,观察燃烧、爆炸等反应现象;在虚拟地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实验,瞬间遨游太空,瞬间又深潜入海底,尽情体验地理科学的魅力。想象力的边界才是虚拟实验室的边界,虚拟实验室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场所。

3.3技能训练

虚拟现实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性,可以使学习者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不断试错,直到熟练掌握技能。例如,在虚拟射击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重复射击,提高反应能力,学习不同的掩体情况下的射击方法,直到熟练掌握。运用VR技术可以使医务工作者反复操练,保障手术训练的实效。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与传统微格教室相比,在虚拟教室中,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面对的学生人数,克服上台教学的畏惧心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情景也是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虚拟现实学习和真实情景练习,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最大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4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未来的虚拟现实系统能够与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紧密结合。在虚拟教育社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唯一的虚拟身份,能够在虚拟的空间中与他人的虚拟角色互动交流,也能与人工智能的虚拟角色交流。人工智能虚拟学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规划指导,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习者的成长轨迹全程被记录在虚拟世界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制作的可穿戴设备,学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可以被详实记录。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共同培养人才,这正是未来智慧教育的图景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3

关键字 计算机 新技术 工程设计 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工程设计是一切工程产品的开端,没有工程设计就没有工程产品的出品。所以这就要求工程设计有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是产品进入开发的阶段的入口,也是一切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传统的工程设计是依靠绘图铅笔和直尺进行,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消耗的是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如果设计过程中出现稍微的误差,面临的将可能是大范围甚至是全部的修改过程,这将会对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传统设计方式的弊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学等带来的设计方式,CAD等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目前工程设计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都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来开展的。

2 计算机设计技术简介

2.1 发展特点

CAD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产品设计的基础,CAD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重复性的、繁琐的绘图过程中解脱出来,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就CAD本身而言,也有着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

(1)CAD采用的是最新式的软件成果,并实时更新。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创新的过程。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工程设计沿着一个高效、便捷、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工作站的使用意义与方法。按照 CAD 系统的发展特点,逐渐地吸收了参数驱动、动态导航、特征造型等一系列的 Unix 工作站的精华。这样,也能够促进核心模型高效、简洁的运转。

(3)生成高效的国标工程图在工程图模块中,视图的产生、标注的能力以及国标化都是衡量软件的重要依据。例如将零件输入到软件中,系统便自动完成对其基本点投影,并生成图像,无需人为的去选择边界和区域。这样,输出的工程图质量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CAD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一部分,其发展趋势也具有计算机技术的几个典型特点,分别是:规范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1)规范化。CAD系统的规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交换格式的规范化、数据模型的规范化和CAD资源利用的规范化。其中,对于数据交换格式的规范化,体现在其传输的内容上,而不仅仅局限在几何数据上,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参数化数据传输模式。在数据模型的规范化中,其采用的是STEP标准化体系。在CAD系统资源利用上,期间推出的各种零件库、符号等都逐渐发展形成一个综合性数据库,这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2)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指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的更新和发展,该技术不再是仅仅满足用户的基本绘图需求,而是更多的加入了分析和调整功能,说形象点就是让软件有了自己的“思维”,让它更加“聪明”。

(3)集成化。对于软件系统的集成化发展而言,集成的不仅仅是各种功能,同时也有软件内部各个模块的集成。系统的集成化设计让系统成为一个庞大的、综合的整体。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计划、构思、建模、设计、分析、优化和制造等环节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 研究实例

(1)在工程设计领域的设计研究,CAD技术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在产品最初的构思阶段需要将产品的理念进行详细的描述。首先是原理方案的设计。原理方案的设计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第一部,所以这时要对产品的可行度做一个大概的评估,这涉及到经验和知识的双重考研。然后是设计过程的建模技术。当今的设计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将产品画出来,同时还要对产品的存在进行分析和讨论,这就涉及到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建模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对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初步的预测。

(2)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他们在整个活动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各个方面的品质。这主要从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和设计思维等三方面来体现。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思维是产品的灵魂。首先这个思维是体现在草图纸上的。另一个因素是设计的文法从这一角度,将产品的造型、形状、色彩等要素通过抽象的方式描述出来,包括造型文法、形状文法、色彩文法等,是模块设计的基础之一。同样,工业品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造型问题,对于造型问题,许多软件一般都会推出特别的模块进行运算设计,一般包括表面设计、串通图形设计和移动特征设计。

4 结束语

现阶段,由于国内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时间落后于国外,造成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也落后于国外。但是我们在努力追赶,甚至部分技术已经领先或超越国外水平。由于CAD技术适用于各行各业,所以在不同的领域中,不同的专业上,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其内涵和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尤其是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其他设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方面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 王可.微机 CAD 软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9,2.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自主;数学教学

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教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构建科学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信息化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媒体则是一种认知工具。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拓宽了教学时空,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适时性、交互性、广阔性,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爱好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认识将所学的信息重新编排,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砥砺自己的思维,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明显优于教师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学,以实现“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改进传统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了解信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学习过程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其中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学生利用网络使得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但是这种开放不是无限制的开放,是相对于传统、封闭而言的开放。

(2)自主性。信息化教学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引导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检查、跟踪,不能放任不管。

(3)创新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是现代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维、大胆联想,勇于验证。多方面和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适时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老师不可能时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使教师得心应手地因材施教。

(5)交互性。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二元交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已变成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的三元交流。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社会,师生通过计算机获得的交流机会比面对面要多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向学生呈现一个既感到熟悉,又困惑不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回事”的冲动,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其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这样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控制者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促进者、指导者和领航者。

四、发掘学生的探索潜能

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索潜能,都想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作为人,儿童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他们本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特征,在他们身上重复人类的发现活动和探索过程是可能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探索。

五、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由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比较适合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因特网这样的信息海洋中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加工,然后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得到关于信息技能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

六、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课前预习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迅速获取新知识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独立获取书本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比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要从阅读教材入手,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纲领性文件。但是教材内容简单精练,一般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点,而网上相关的知识材料、教学课件、课外拓展、过关演练应有尽有,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对上述资源的利用加以点拨,答疑解惑,学生的自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如果能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所得用电子文稿、读书笔记或小报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情感和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锻炼。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计划,合理安排。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比较科学的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确定。老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设计出预习或自学提纲,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预习方案。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上,不能太看重结果。

(2)关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每一次预习都要引导学生不仅弄懂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尽力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提出你的问题;②简述你的学习过程;③讲出你的收获和感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结论,特别是肯定和保护学生可能是创新的火花。

(3)及时反馈,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对每一次预习活动教师都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总结。不能只有活动,没有评价,要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的互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通过人机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技能。网络教学具有广泛的交互性、适时性、开放性,有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结构。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网络型多媒体课

这种课就是教师先把上课内容或拓展材料制作成网页格式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由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要求上网浏览课件,学习相关内容。这种课实质上是原来多媒体课的一种改进,但它比原来的多媒体课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它的优势在于:①利用了网络的超文本格式及网络的互动性;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③一节课没有学完或解决的问题,可以另找时间继续学习探究,不受课堂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2.网络型实验课

这种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实验,经过探索、观察、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有关结论,解决相关问题的实验课。这种课不是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而是利用局域网,借助于教学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提供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实验的平台,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那些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在智力上还不具备构造形式数学证明所必需的智力结构的初中生,能运用事物或模型,在虚拟环境中去画、去量、去算、去拼接。从而使他们能把抽象概念与具体事实以及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常会突发奇想,但往往由于无法得到及时的验证而放弃了这些可能是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增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虚拟实验室”,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学习、去验证,那么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这种网络型实验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类型。网络型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对于获取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说,网络型实验课的形式有形成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等,在教学设计中应区别对待。

(2)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网络型实验课的内容和类型来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集体探究实验;②分层探究实验;③分工探究实验; ④小组合作探究实验;⑤个别探究实验。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加强课堂调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努力实现“个性化”“个别化”与“集体化”的最优组合,使教学活动充满创新性。

(三)课后拓展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不能忽视课后这个学习阶段。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性题目,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型研究学习。这种网络型研究学习先由老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课题,拟一个提纲,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通过Internet搜寻相关的资料,并把找到的资料归类、整理、消化,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展示学习成果。这种网络型研究学习,其时间不再是45分钟,通常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所以这种学习不适合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而只能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网络型研究学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题学习,一种是社会调查。

专题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的课本内容完成的课外专题学习活动,学习中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日历中的秘密,神奇的一笔画,勾股定理知多少,相似与分形艺术,数学中的美,等等。并把学习的结果和过程以专题网站、网页的形式或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在多媒体报告厅展示。

社会调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自身兴趣出发,从自然、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选择一个课题,运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如:废旧电池的危害,网游与近视,由家庭处理塑料袋看国民的环保意识等。

实施网络型研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课题。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性题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确定其中的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发散性联想,联想出与这个关键词相关联的一系列事物,再从这些事物中提出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而确定为研究课题。如: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能够避免失败的命运吗?地球面临哪些灾难?怎样的统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制定计划。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计划,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的实施框架,帮助我们掌握、控制整个学习过程。计划的基本结构如下:①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②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要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③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途径:确定分哪几个过程、做哪些工作。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④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度安排。⑤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网页等,其表达方式为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3)确定搜集整理资料的网址和方法,查找资料。

(4)整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对于搜集中得到的零乱、分散的资料信息要加以整理,形成形象、直观、有条理的资料,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对于数据资料,可以列成表格或制成有关的统计图。制作统计图表,用以统计某个问题的每个选项被选的比例。对有效问卷分别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于相互比较进行分析。统计图表的形式有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5)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不仅要反映研究的过程,还必须明确研究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研究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6)展示成果,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对于所取得的结果,可以通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或网页、PPT等表达方式进行展示。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实践性。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是师生交流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一种尝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能否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小论文写作的层次要求和对象特点的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要从探索难度、学习形式、教师指导和学习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充分、准确的安排,要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不是靠一两天的指导或突击训练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渗透到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

实践证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禁锢的情愫。信息化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一个亟须不断研究、开发的课题。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模式,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认知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21世纪输送更多的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伟.数学网络课的实践与思考[DB/OL].省略/teacher/contentview.asp?contentid=1006,2003-10-09.

[2]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范文5

关键词 网络教育,计算机教育,Internet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这代大学生几乎都是80年的一代,在中小学很少有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但是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我们可以知道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火热开展,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也在酝酿新的改革方向。计算机教育是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通过两年研究生学习,我感到了发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早就有专家说过,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那网络呢?网络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我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有利工具,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因此网络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高的,加强网络教育也是真个社会所必须的。

2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必要性

2.1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2.1.1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82年原教育部作出决定:就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5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教育的起源。[1]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至今,可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计算机课程主要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为核心(主要内容是BASIC编程);到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的计算机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比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更为重要,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和Internet日益普及于是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之为“信息技术课程”,时间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开展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教育界对它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了。

由此看出,计算机教育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工具学习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又包括什么内容呢,是不是能够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来看,其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很少,很少有专门开设有关internet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等章节。而在此时,我想到曾经盛行的“计算机文化”这一说法,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真的成为了一种文化,同时,internet网络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文化,而文化是具有广泛性的,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教育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是计算机网络这种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的在其中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应该把网络文化潜藏在课程之中,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些教学目标。

2.1.2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同样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从微机原理,语言程序设计,到计算机文化课程。但是由于近些年受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元化、专业化、低龄化的影响,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也需要改革了。[2]以前在大学里基本上开两个层面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库Visual Foxpro等。显然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有所重复,但是技术含量却是不一样的。尤其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不断深入普及,大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数也在迅速上升,但是他们到底又不会合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对网络的认识有多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很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可以概括地说,[3]大学生上网基本上是根据自己需求利用网络资源,包括学习,工作,娱乐等,但是很少他们真正懂得网络知识的却不多,他们也只能在网络上提取现有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伪,以及提取方式的快捷和安全性知识比较缺乏。所以说他们还不能够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缺乏对网络知识的系统掌握。

我自身也有此感受,自从上研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网络知识学习,我发现我以前在大学时只是被动地利用网络资源,而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是那样,对网络的深层知识毫无所知,更不会防范和改变网络,这也表明我在大学时所受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局限性。从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感到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也应该有所改革了。

2.2 计算机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计算机教育的不足之处太多了,在本文我只是想说一点就是网络教育程度不够。

从上述中小学和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可知,计算机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从他们的课程设置来看,计算机网络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比例很小。这样会引起几个问题:

1)中小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之中,无所事事;

2)大学生掉在网络海洋中,无法识别和提取有用的资源。

3)无法对付网络的有害性攻击,遇到问题手足无措。

由此看出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适应网络社会,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它。

并且,从上面的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是我认为,大学和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不能脱节,大学和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改革也是连在一起的,要改革必须同时改革,并且要合作改革,使计算机教育在人的教育过程中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大家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够,更不会使用利用网络这种工具。如果想把网络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网络知识。

3 必须掌握的网络知识

进行网络教育就是为了掌握和应用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知识是进行网络教育的基础,要想达到网络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掌握网络知识。

1)中小学:在网络方面除了达到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外,我们还应该增加网络安全和防护方面的学习目标。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中写到:“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资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初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以及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的其它应用(6)网页制作。”高中:“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通讯基础(2)因特网以及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

由此可看出,中小学对网络的学习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应用上,而在防范和安全上重视不够。而要对网络的防范和安全的掌握就必须深入学习网络的基本构架和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而这些在大学中尤其重要。

2)大学中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毕竟中小学学习的任务很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开设的网络课程也不可能太难,所以在大学中就必须在中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对计算机网络要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尤其网络协议模型中的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也没个电脑用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我们现在基本上都用是windous操作系统,但是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些DOS命令也是很重要的。[5]例如: ping,它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通畅或者网络连接速度的命令。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上的管理员或者黑客来说,ping命令是第一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它所利用的原理是这样的:网络上的机器都有唯一确定的IP地址,我们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对方就要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根据返回的数据包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主机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等。

nbtstat ,该命令使用TCP/IP上的NetBIOS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TCP/IP连接,使用这个命令你可以得到远程主机的NETBIOS信息,比如用户名、所属的工作组、网卡的MAC地址等。

Tracert, 它是跟踪路由信息,使用此命令可以查出数据从本地机器传输到目标主机所经过的所有途径,这对我们了解网络布局和结构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有Netstat net,at,telnet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命令,并且很容易掌握,对我们使用网络很有帮助。

当然,只有网络知识是不够的,也要结合实践,否则也是徒劳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具体的掌握网络知识,或者说进行网络教育的几种途径。

4 开展网络教育的途径

1)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和课程整合,是教与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不够。因此,信息技术课是基础,在信息技术课中多加入些网络知识课程,对课程整合的实施和学生网络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

2)大学中更要开设网络教育应用。在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会开设类似于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网络应用的课程,但是一些文科专业却几乎没有该课程,我认为该课程应该作为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在大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网络应用同样重要,都应该成为必修公共课,而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库)类的就可以作为选修,有兴趣和必要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即可。

3)大学中学生自学是种很好的方式,普及计算机,使每个学生都有台电脑,他就会遇到很多网络问题,这种在任务驱动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网络知识。

4)业余时间开展一些网络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6]比如2001年北京举行了学生网络应用挑战赛,本赛旨在通过比赛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建设校园网络文明,对推动网络普及、应用以及规范网络文明产生巨大作用。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在中学和高校都可以适当地开展,这对网络教育的普及会有很大影响。

5)很多培训班开设也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使那些优秀或者对网络编程有兴趣的,更加深入的学习。或者在职工作者和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学习网络知识。

5 结束语

总之,网络已不是专业人士的专有特长,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每个人都须具备的素养。在这个信息社会,没有网络,不懂网络,我们进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遇到困难或者麻烦,会使我们的人生道路很艰辛。教育是培养人的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地对社会尽到了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可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通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 北京外国语大学计算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计算中心

[3] 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10期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