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管理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1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系统为对象的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在现实制度中,“城管”、“城管执法”则显然不是这个广泛意义上城市管理的缩写,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城市管理与执法,即以城市市容市貌秩序环境卫生等为核心的相关城市管理(国家行政学院杨小军教授语)。纵观现实,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对“城市管理”的最初认识,停留在“城管”层面的,依然居多。对于“城市管理”与“城管”的内涵,多数学生对此并无清晰了解,因此,认识实习就成为专业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把握“城市管理”的含义,使学生准确理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务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除了结合学生入学专业教育,对专业做出科学的解读,还应当高度关注学生“认识实习”的组织。譬如,利用大学第一个寒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渠道,亲临城市管理部门,探究到底有哪些部门和单位在管理城市,弄明白这些部门在管理城市过程中都履行着怎样的职责、搞清楚单位性质及编制情况、特别是这些单位和部门是怎样招考工作人员的、录用城市管理人员都有哪些程序、应聘者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如此一来,专业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城市管理部门的“大门”在哪里、“门槛”有多高,要想“入门”,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么才能“迈进城市管理的大门”……通过这样的认识实习,撰写出认识实习报告,那么,学生自己到底喜欢从事哪个层面的城市管理,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后续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性因而大大增强。由于学生摸清了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城市管理的体制,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就会更具有针对性,自觉性也会空前增强。当然,仅靠一次专业认识实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认识问题。结合各个寒暑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系列城市管理社会实践活动,不失为提升学生城市认知能力的绝佳途径。作为认识实习的后续延伸,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城市党政机关、城市规划建设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社区,认真开展城市管理专业研究工作,通过与城市管理一线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和接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重要性的理解,加大对自身专业未来就业方向的了解。当然,把整个认识实习纳入专业教学实践计划当中,用明确的学分予以规定,是确保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认识实习取得预期效果的制度保证。

二、把学术活动作为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来对待

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理论的武装固然必不可少,但提高解决城市管理难点的能力,还需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虚拟化”倾向。结合本专业学生素质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探索以下途径:一是举办城市管理专场报告会。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的经验也是层出不穷,将最前沿的城市管理理念传播给学生,城市管理一线工作者或领导者他们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增强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可聘请城市管理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及交通、园林、环保等部门的一线管理者进课堂,也可聘请城市管理专家做古文物、古文化保护专场报告,还可以聘请城市管理学界的专家搞讲座……譬如,我校以“城市发展局长学术论坛”系列活动方式,聘请市规划局副局长刘忠义、泰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李建国局长、泰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人等领导做专场报告,使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有了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些兼职教授(或教师)的专场报告,不仅空前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二是开办城市管理“学术大讲堂”。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管理问题,较之于其他专业,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关注城市管理热点问题,“学术大讲堂”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譬如,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城市管理方案设计大赛、开展城市管理主题演讲比赛等,倡导学生“我的学术我做主”,将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所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譬如青岛市黄岛区石油管网爆炸引发的城市管网设计管理问题、深圳暴雨引发的城市管网安全问题、浙江余杭决策兴建垃圾场引发、威海突发大火引发的城市公共危机应对等问题,通过“学术大讲堂”这样的平台,学生对现实城市管理问题有了更深层次思考,使学生的调研能力、材料搜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激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升。三是设置城市管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通过与课程论文(或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寻找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渠道。另一方面,还应着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稳固完善实践锻炼平台,着力加强实践性课程训练,如城市管理创新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通过系列学术活动,可以确保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做到:“听”,能寻到城市管理之规律;“讲”,能谈出管理城市之章法;“研”能出探寻城市管理之思路。

三、在完善城市管理专业三个实践环节上做安排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的管理实习。说过:“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席刘太格也提出:“政策引导规划、规划引导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关键,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各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当地城市规划局的同志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同学,注意始终抓住城市规划编制这一现代城市管理的龙头,认真学好城市设计、建筑学、领导科学、城市规划等学问,进而立足实际,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为深化专业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不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本校历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都要精心组织他们前往泰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实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城市概况、交通区位、历史文化以及发展历程等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的了解,进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及规划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实习,结合课程学习,努力做到:提起笔来会规划、铺开图来懂全局、遇见设备知技术,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纵览全局的能力。其次是城市建设中的管理实习。教学中,应努力突破校内教学的“虚拟性”,彻底改变“学、用两张皮”现象,实现城市管理的真实体验。坚持就地选址,样板教学,提前拟定参观实习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城市建设中的管理进行实地考察,譬如,本校采取安排学生参观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建设工地、实地考察学校体育场改造工程,查看泰安市中心医院停地下车场建设工地、深入学校青年公寓建设工地,聘请建设单位负责人进行现场讲解,就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协调,以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进行详细的了解,把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人员协调、环境监控等过程,通过“走出去”、“练管理”、“重实用”等举措,瞄准社会需求,以此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碰到城市建设项目“知章法”,实施管理“有抓手”,进而提升学生指挥运作、组织协调、科学沟通等能力。最后是城市行政执法中的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手段,加深对智慧城市管理的理解。譬如,我们重点就现代城市行政执法问题,一是通过了解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现代化、全方位、多层次、严谨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把握城区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标准化以及高效、快捷等特点,学会在城市管理中,怎样去明晰责任归属,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现实难题,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城市的能力;二是为进一步提升实际管理能力,与泰安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协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前往岱庙附近组织开展“城管与文明携手、和谐与泰安相伴”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过程,虚心向城管执法局一线同志学习,研究怎样科学执法、文明执法。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性质、树立“我为人民管城市”的执法理念,学习“离开车子、放下架子、走进商户”的新型执法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学好城市管理方面的知识,善于干事、善于成事,善听会说,知人情、懂社会,善于解决问题,改变了同学们对“城管队伍”的偏见。真正做到:碰到难事“能破题”、遇见刺头“解危机”,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危机应对能力。此外,还可以将实习活动多层面化,譬如,适时组织学生参观泰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数字化指挥中心、泰安市环保局数字监测中心、泰安市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都能让城市管理专业学生亲自体验360度实景展示所带来的管理实效,连续两年的泰安市住房博览会,我们也有意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调研……类似这样的实习,无疑会使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得到更高层面的提升。

四、把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来处理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2

城市管理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以开放、复杂的城市系统为对象,基于城市发展的信息流,通过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围绕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来规范、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一个集合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系统组合,狭义的城市管理则是具体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公共服务的一项管理活动。而行政执法则是行政管理的一项具体地行为载体,被授权的行政部门,为了维护社会基本运行秩序,依据法律,对违法行为采取的管理和处罚行为。本文的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对象为狭义的城市管理范围内的行政执法。

二、当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偏离执法程序,缺少必要监管

在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行为偏离法定操作程序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要求当行政执法部门做出行政处罚时,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但在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不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处罚的现象依旧较为普遍,并且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在实践中,因为对行政执法程序的忽视,对扣押的财物不开具任何单据或清单,不填写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部分罚款不开具相应的通知单;不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裁决下达在先,询问取证在后等一系列行为都违背了法律规范。对于这些不恰当行为,相关执法人员并没有受到相应处罚,依旧我行我素。除非被媒体曝光,或者被当事人向上级投诉,不然很少会去追究他们的责任。

(二)执法过程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失范

近几年,城管执法冲突事件频频见诸报端:2013年延安城管执法时跳脚踩头;2015年菏泽单县城管对小贩强行拉扯同时还打伤拍摄者等。行政执法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博弈,公共行政伦理要求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实现的是公共利益,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行政执法人员出于利益驱动,往往丧失行政伦理道德,导致公共权力出现异化,对于不给予好处的商贩或经营者要么暴力执法,要么故意刁难,。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和经济利益,忘记自己的行为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忘记了人民才是授予其公共权力的人,其行为导致的恶劣后果将严重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扰乱社会风气。

(三)媒体缺乏责任意识,激化对立情绪

以九江市为例,在2015年6月九江市执法局浔阳区一名桂姓队员在附近执法时,被一家烧烤店老板用刀刺伤。究其原因,老板违规经营,见执法人员收缴其桌椅摊点,最终导致暴力抗法,攻击执法人员。尽管事实如此,但当时的网络上却有公众号发出九江市,店主出于自卫误伤执法人员的信息,尽管后证实为不实信息被删除,但是充分反应了个别媒体缺乏舆论伦理,歪曲暴力抗法的事实,激化对立情绪的事实。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不经验证地将视频、文字发送到网络。作为矛盾冲突的重灾区,该类话题屡见不鲜,尽管视频存在片面与虚假报道,但是由于之前城管暴力事件确实普遍存在,对执法部门的社会形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导致民众已然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城管就是暴力的代名词。

三、解决城市执法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执法人员责任建设和道德建设

通过执法人员的行政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做到内外双控制。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健全行政执法监管制度、营造和谐执法环境、宣传行政伦理教育来保证行政人员的内律和自省,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使行政伦理责任根植于行政执法人员内心,从而保证公权的正确行使和公共行政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应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群众,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应当自认为是权力的代表。只有这样,在遇到执法纠纷时,才能做到反思反省自身行为,行使好人民公仆的职责,承担公民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保障人民众的合法利益。对不负责任的执法人员,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纯洁行政执法队伍。

(二)改进执法方式,减少暴力冲突

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作为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拥有强制性执法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采用粗暴和武力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执法部门所采用的执法方式就是执法理念的具体实践和表现方式。通过审视以往的执法方式和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等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不难发现较为野蛮的执法方式总是一个导火索。因此,若要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必然要改变以往以强制性执法为主的执法方式。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以柔性的执法方式如行政指导,说服教育,行政奖励等为主。在柔性执法方式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再辅以强制性的收缴和罚款等方式。以当前一大社会热点为例,流动商贩乱摆地摊影响城市风貌,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收缴商贩的商品从而引发暴力冲突。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严重缺少集中的小型交易市场。针对这种情况,执法人员应一方面通过教育方式让商贩明白为什么要对其进行执法,使商贩从心里认知自己的错误所在。同时,城市建设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地摊市场或者规划专门的区域,为商贩提供集中地交易场所,从根本上解决商贩乱摆地摊影响城市环境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部分店家或商贩蛮不讲理,故意扰乱正常的城管执法,甚至可能威胁到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对于这种情况,在柔性执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给与其严厉的处罚。总的来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该积极探索出,在适应法治的环境下,灵活采用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化解与相对人的对立矛盾。

(三)积极利用数字化城管系统,强化对执法过程的监管

数字化城管网站系统并非新概念,它是一个连接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平台。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可以进行城管问题的举报与投诉,以及对城市各行业信息的查询与咨询;而政府部门则可以利用该系统政策信息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信息,以及定期各区域工作情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利用该电子化系统,只将其作为电子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此,强化数字化城管的切实运用,以此作为行政执法的一种监督手段,将系统的有效数据纳入相应的考评系统中,公开公正的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评价。市民可以进入政府官方网站进行在线咨询,还可以使用网站资源进行信息服务和便民服务。此外,还要利用平台、手机软件、建立公众参与子系统,包含市民投诉功能、社会监督举报功能、执法业务公开功能、信息功能、交流互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知情权,促进行政执法公正、公开、透明。

(四)优化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绩效评价系统

一些学者认为,要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公正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就必须对行政人员进行有效地绩效评估,而这种绩效评估不局限于部门内部,同时应该让群众和其他服务主体参与到绩效评估中,通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考核来保证政策执行没有偏离政策方向,公共权力没有异化。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以公众满意度为执法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优化执法部门的绩效评价系统。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如何,执法人员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应单以查处违规事件的数量作为标准,而应该考核执法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解决了城市管理的具体问题,人们是否从中获益。执法人员的一切行动应坚持以法治和公民需求为导向,只有将公众满意度纳入执法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才能使执法部门的工作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从而获得公众的认可。因此,优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绩效评估和管理是端正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举措。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子系统。在指选择指标方面,要包括质量指数如执法程序是否标准、事件处理效率;职业素质指数如在工作中是否体现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民意指数则来源于被管理对象和社会对执法人员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对绩效考核结果不达标、执法方式不恰当或存在不文明行为,产生负面社会效应的单位或个人,上级机关必须严格惩处,以重塑执法部门的形象,维护其公信力。

(五)城市执法过程中,进行以多元治理为主体的协同机制创新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3

城市管理市场化,其本质是城市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物品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同时“又利用市场上第三方机构的所长,组织进行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城市管理市场化的长效机制,是指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进行城市管理的运作(主要是公共物品供给和运营的市场化),能够实现长久稳定的运营,并且对各利益相关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安排者)都能够带来利益的提升。

二、影响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实现的因素

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未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一)公共物品的各利益相关者诉求

E.S萨瓦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教授,民营化大师)将公共物品的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其中,消费者主要是指使用公共物品的居民、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型的机构;生产者主要是指提供公共物品的机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安排者是指确保公共物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整体上有效提供与有效运营的机构,一般是指政府机构。

对于政府机构(安排者)而言,需要确保社会上有充足的公共物品加以提供,并且能够持续运营,实现正向增长。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公共管理学派均认为政府应为其治理区域内的居民、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型的机构提供较好的福利(即公共物品),从而发挥其外部效用,保障并激发各类型的主体正向发展,进而通过税收的增额等方式,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正向循环。同时,政府应保证公共物品在提供过程中,社会上所有居民均能够平等享用,并且有能力享用。

对于第三方机构(生产者)而言,需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实现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市场化的实现,意味着需要依靠第三方机构进行公共物品的提供和运营,并提升效率,促其能够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减少或避免政府部门的投入,实现公共物品的增量化提供,同时相关第三方机构也需要从中获取合理的回报。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期待着差异化公共物品的提供。根据科特勒博士(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等人的研究,消费者(包括个人客户与企业客户)的可支配收入规模与其对产品、服务(包括公共物品)的差异化需求呈正相关的状态。同时,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消费者(包括居民与机构)均期望政府能够提供公共物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化的进步,消费者的期望日益提升,希望有更多种类的公共物品供其选择,有更多数量的公共物品供其享用;同时社会中的部分高端消费者需要公共物品,但又期望在享用的过程中能够具备独占性与身份标识性,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

(二)市场化长效机制实现的影响因素

从公共物品的概念,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诉求出发,本文认为,影响市场化长效机制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依靠市场化方式进行公共物品的提供,会造成“市场失灵”的现象。

根据萨缪尔森等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是最有效的。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通过市场方式进行提供,实现非排他性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导致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失灵现象”,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是影响市场化长效机制实现的根本原因。

在城市管理的具体实践当中,影响市场化长效机制实现的具体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化程度过高,公共属性淡化。社会第三方机构普遍具有逐利性,在被赋予公共物品提供的权利之后,往往凭借着公共物品天然的垄断性或凭借被赋予的垄断性,不断提高收费,使得“消费者剩余”大幅度减少,甚至由于收费过高,部分消费者不得不被排除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之外,或者得不到充足的公共服务。另外,过度强调差异化的特征,使得公共物品从公共化走向贵族化,优先满足高支付能力消费者的需求,而其他消费者获得的公共物品有劣质化的趋势。

其次,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并伴随腐败现象发生。目前,全球各国在推进公共物品市场化时,经常采取的做法包括将现有公共物品的产权或经营权转让给第三方机构;以现有公共物品的产权或经营权入股,同第三方机构形成合作的机构,共同经营公共物品;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实现等。而这些方式实现,涉及到人的因素,例如对国有资产进行价格评定,确定特许经营的范围等,这就产生了一定的权力寻租空间,其结果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使得国民财富减少,并形成腐败。

第三,第三方机构无法持续良好地保障公共物品持续稳定提供。部分公共物品由于具备非排他性,或者排他的成本较高,使得第三方机构成为公共福利机构,但却无法像公共福利机构一样获取政府部门提供的补贴,导致其无法持续稳定的运营。

三、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方法

(一)通过政府控制的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行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推行政府部门企业化的工作,将原本属于政府范畴的公共物品供给功能,予以企业化改造,形成了一系列公共物品的运营机构。例如,中国的各个城市当中,大部分的燃气公司、水务公司、电信运营商、公交公司、邮政、公路建设与运营等公共物品提供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时还是政府组成部门,而在90年代经过企业化改造后,形成政府控制,企业负责资金的筹措、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持续运营的机制。这种机制具备两方面优势:

一是融资的市场化:通过成立企业,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融资,满足现代金融体系发展要求,保证建设投入到位。二是运营的公益化:由于企业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府部门能够直接将其意愿通过所控制的企业加以实现。在政府直接影响下,这些企业能够较好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使命。

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政企较难分割,效率相对较低。尽管通过企业化改造,将政府部门改造成相应的企业,但是从全世界的实践情况来看,往往是政企分割不清晰,随之而来的是运行效率相对较低,仍然存在传统政府部门的状态。如我国城市当中一些公共物品提供企业,包括供电、供水、燃气等国有企业,在选择企业领导的时候,常从政府部门内部派遣官员前往担任,而企业的领导也会被调到政府部门担任相应的职务,甚至二者同时担任,这就使得企业不可避免保留了政府部门作风。

(二)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近二十年来,原本用于传统连锁商业领域的“特许经营”概念,被引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城市政府将某一项公共物品的提供或运营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主要是非国有资本来完成,并且对第三方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赋予一定的独占权限。

第三方机构的获利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经营获利型,即通过市场经营活动,直接从市场上获利;二是政府雇用型,即由政府出资,雇用第三方机构完成原应由政府提供的一些较为纯粹的公共物品,例如一些城市政府雇用环卫公司,负责某一区域的卫生工作;三是混合获利型,即第三方机构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定的收入,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实现合理的回报。

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第三方运作,具备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物品提供的积极性。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使得社会第三方机构被赋予一定的垄断权,进而利用此垄断权进行经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获取合理的回报,调动其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二是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投资效益比。从全球的管理实践工作来看,在完成同一项任务方面,私营机构的成本较政府机构低30%左右,相应的成本差距使得城市政府部门能够以比自我运营所消耗成本更低的价格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而第三方机构能够籍此获得合理回报。同时,由于直接面临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质量上往往更高。

同时,也有三个方面不足:市场化程度过重,削弱公共属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形成腐败;由于经营估计不足,造成第三方机构成为公共福利机构,从而难以形成长期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的格局。

(三)通过社会公益性机构实现市场化运作

20世纪8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暴露出了“政府失灵”弊端,同时,在公共物品提供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已被理论界反思多年。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理论界认为应该有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机构的存在,这种机构从理论上而言,由于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能够以较高的质量、较高的效率来实现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也就是说其同时具备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化运作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目标。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形式一般以非政府组织(NGO)形式出现,在我国一般被称为民间团体。其一般通过接受社会各界捐赠(部分非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也接受政府财政的拨款)维持其日常的运营支出,而诸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动,往往依托于志愿者进行,因此社会公益性机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来自于实现目标的内在激励,因此尽管报酬相对较少,志愿者也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公共物品。

但是依靠社会公益性机构实现市场化运作,具有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社会公益性机构所能提供的一般是软性的服务,例如治安维护、公共卫生等,而电力、水务等消费类公共物品,社会公益机构无法加以提供;其次社会公益性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往往表现为运动式,而非常态化提供,这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四、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市场化的范围

根据新公共管理学派的观点,政府部门在实现“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同市场进行“有限分工”,将一部分工作交由市场来进行处理。

具体而言,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在进行城市管理过程中,对于依据政府形成的合法性基础,即由全体人民授权政府部门执行的功能,主要是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由政府部门负责,以确保相应功能发挥的公正性,并确保政府的公信力;而其他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目前,在实践的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部门,将部分法律执行的权力下放到第三方机构,使其代行了政府应承担的职能,这一方面违背了政府治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对被管理者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带来不良感知,影响城市稳定的基础。借鉴西方国家城市管理的经验,第三方机构可以代表政府部门就法律上的事务进行沟通,主要起到说服的作用,而涉及到需要采用强制措施的,则需要依靠法律执行机构,如警察等负责执行。

(二)强调民主化的参与

现代政府逐步强调服务的功能,即构建服务型政府,其核心出发点是满足辖区内各类主体的需求。鉴于此,国内外城市政府在制定决策时,日益强调各利益相关者民主化参与的重要性。

在强调民主化参与的过程中,国外城市政府逐步从宏观民主化向微观民主化方向转变。所谓的宏观民主化,是指根据民主选举结果,形成由民众授权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包括议会、政府、司法机关等,在法理上由其进行的决策和执行均能代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所谓微观民主化,是指在进行具体的决策或执行的时候,听取各利益直接相关者的意见,从而进一步聚焦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例如,纽约市在进行区域规划的时候,会启动ULURP程序(The Uniform Land Use Review Process,土地利用审批程序),由包括社区、区行政长官、顾问在内的各利益相关人士就城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委和市长等提出的一系列规划草案进行表决。这些规划草案包括: 规划文本、分区规划修正方案、详细规划、城市更新改造规划、投资项目选址、地产购买或出租方案、社区规划等。

(三)强调政府的掌控性

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政府的核心职责之一,尽管在部分职能的履行上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但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益性的落实到位,需要强化政府的掌控性。政府的掌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资本实现掌控。政府出资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企业,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由于政府部门是出资方,因此能够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定的席位,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确保企业的正确方向。其中,在极端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独资兴办企业,并进行控制,实现市场化的方式管理城市。二是通过契约实现掌控。政府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选取合适的公共物品供应商,签订明确的服务契约。依据契约,政府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评测,以决定是否续约、是否付款等,并依据契约对执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通过行政管理实现掌控。政府部门日常加强监管,听取城市中各相关主体的意见,通过行政化的方式,确保市场化主体在城市管理中相应职责履行到位,尤其对于在市场化之后可能损害相关主体利益的行为,例如获取特许经营者意图上调价格的行为,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干涉。

从中外的实践来看,以上三种强化政府掌控性的方式,分别适用不同方面,其中,通过资本实现掌控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需要第三方企业在前期有较大投入,后期依靠运营获益的事业,如电信运营、供水等公用事业等;通过契约实现掌控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前期固定投入的服务,如环卫、绿化等公共服务;而通过行政管理实现掌控的方式,是城市政府基本职能的体现,需要持续性加强。

小词典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

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共享单车;管理困境;解决对策

随着优步、滴滴打车的兴起与巨大的成功,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的投入。而共享单车也成为了共享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其无桩式的设计,以及互联网和智能移动设备的运用,解决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的不便之处,使得自行车的寻找、使用、停放实现了随用随取、随停随放,真正体现了自行车的便利性。共享单车的出现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共享单车的适用区域主要是城市区域。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总量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增张,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网络,满足了大众群众的出行需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们在行程比较短的时候,比如早晨上班时从家去地铁站或者公交站牌,以及在一些公共交通难以到达的地方,我们通常都是步行或借助于其他的通行方式,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处,共享单车的出现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健康出行的意愿。同时,作为非机动车,共享单车零排放、零污染,可谓是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快速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共享单车的优势作用,助力其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共享单车城市管理的困境

(一)共享单车管理混乱

不少共享单车用户为省麻烦,直接将单车停放在公交车站和地铁口,给乘坐公交地铁出行的市民造成不便;有的停放在狭窄的人行道区域或者盲道,出现堵塞,不仅给行人造成不便,还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更有甚者直接占用机动车停车位,甚至直接停在车行道上。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交通秩序混乱,还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其次,还存在有个别人将共享单车停放于自己的办公地方以及住宅小区内,试图将共享单车成为个人的出行工具。更有甚者,干起了偷盗共享单车的非法勾当。另外,由于共享单车数量众多,成为了恶意毁坏的对象,例如有些共享纬档亩维码被涂画、刮花,导致不能使用,有些单车的轮胎被一些人扎破等,导致了共享单车不能够再次被别人使用。

(二)共享单车执法难度较大

目前针对共享单车骑行人员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制约措施。执法难度较大,处罚标准较低,致使使用人对交通违法毫不在乎,常常以“车子不是我的,要扣就扣”为由逃避处罚,出现执法尴尬现象;同时,交通警察在管理共享单车过程中常常遇到“法不责众”的情况,民警依法正常管理,群众却对单车使用人抱有较强烈的同情心和类同感,抵触情绪较大。

(三)基础设施资源不完善

一方面,在我国众多城市的公共出行道路中,自行车道大多都要和机动车或人行道共享,随着共享单车数量进一步的提升,这将存在着极大地隐患。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将会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城市中专门的自行车停放点很少,对于其他出行工具的停放具有很大的挤出效应,占用大量的公共空间。同时,由于共享单车的所有权归属于单车公司,其属于商业性的运营模式。这两张之间的进一步融合还有待规则条例乃至法律的逐步完善。

(四)自有资产过重,盈利能力不足

通过优步、滴滴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共享经济的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智能移动客户端端等将社会上海量的分散资源与需求方进行匹配,模式的一端连接的是闲置资源,另一端则是存在需求的人群,而滴滴等则仅是作为一个提供交易的平台,不直接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他们都是资源的所有者,仅有部分单车的少量部分为市场共享,因而很难被看做是共享经济。以某单车为例,其原本的单车多是来自于校园学生共享,但随着其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其开始了多轮的资本融入,自行设计并生产了大量的共享单车,以满足市场扩张的巨大需求,导致其自有资产过重,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本的目标。

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方面,共享单车的使用需要交存一两百元的保证金,形成了一定量的资金沉淀,给单车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收益。在单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但是和巨额的资本投入相比,极大地显现出了共享单车的盈利能力不足。

二、共享单车发展与管理相关对策

(一)政府应积极参与,引导共享单车健康发展

政府应确立三、四家有实力的企业,合理安排好单车数量,规划好停车位及标识,制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共享单车管理办法与措施,对共享单车的使用事项、停放区域、停放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协调交通、城管等部门,做好规范停放区域的设置工作,做到既要方便用户停取车辆,又不影响交通秩序;积极协调辖区各物业公司,按照各物业实际需求,在显眼位置自行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并由物业公司协助规范管理车辆的摆放。对共享单车的毁坏、私自占有、违规停放等,应该由单车公司联合当地交警部门加大处罚的力度,鼓励广大居民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对于一些违反单车出行规定的个人,可以适当提高其使用单车的担保金额度,也可以增加其单次使用单车的成本。而面对一些行为恶劣者,则可以将其纳入单车使用者黑名单之中,可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其使用共享单车,所以和当地交警部门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处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交警系统的电子眼几乎遍布于城市的主要区域,将极大地方便处罚前的取证工作。

(二)健全共享单车用户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针对共享单车的用户,制定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教育、处罚、纳入征信等措施,对共享单车用户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一旦出现违法行为,用户不仅将受到交警部门依法做出处罚,同时共享单车公司还将根据内部的信用机制做出相应处理。通过公司APP软件和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力度,提高使用者文明出行、绿色交通的意识,养成正确的用车习惯,从而避免单车乱停乱放、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单车便利性

通过科技手段的不断运用与提升,进一步提升共享单车的便利程度。科技人员可以开发专门的共享单车地图,通过准确的定位系统,对于需要用车的顾客,可以明确标出周围单车的数量、具置以及单车能否使用等,对于用车将要结束的顾客,则应当提示其周围的正确停放点,对于不按规定停放者,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轻资产运营,寻找更多盈利点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民间众多闲置的自行车又有了更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广大居民对企业的不够信任等因素,使得大量闲置的自行车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出来。单车公司应当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提升自身的美誉度,获得广大市民的信任。同时,对参与单车共享的市民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与报酬。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共享经济,降低单车公司的运营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盈利点的增加,例如增加广告收入,提升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2015(12).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with vigour and vitality, especially the old district reno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old residential project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there is not a unified management model, a lot of the old city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ill encounter som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ld distri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main countermeasure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推进的速度较快,城市的管理力度较大,尤其是老小区的建设项目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提升老小区建设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城市老小区的环境和人民居住的环境,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一项主要的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老小区改造的重要性,加强老小区建设管理的不单是整个城市的建设的课题,也是一项民生任务,更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

一、近年来我国老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一种社会的变迁,目前,我国正处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型,城市老小区的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结构的转变、机制的转变、利益调整以及观念的更新等全方面的转变。转型的速度与过去相比大大的增加,因此,使得城市老小区的建设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结构性、变迁性、病态性与心理性相结合。

(一)目前老小区改造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滞后性、管理被动的后置。

当老小区管理方面发生问题后,除了城管监察 大队在执勤巡逻中发现以外,大多数的情况是群众拨打电话进行反应、,或者媒体进行曝光专业管理部门才知道,这样问题的解决要耽误很长的时间,使问题不能在发现后,及时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被动后置。

2、管理多头、职能交叉

政府的管理职能交叉进行,实施多头管理,出现问题时,很容易造成有的事故无人问津的、有的事故多头管理的局面,诸如,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工地运输材料的货车只能在夜间9点后进城,而晚上11点后,建筑施工会造成扰民,因此环保局又会严格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噪声夜间标准进行处置。

3、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

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一般都是根据工作需要尽心个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这样对于发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最终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屡禁不止,越管越多的局面。

4、管理粗放

管理粗放是老小区建设管理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老小区建设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和管理滞后。诸如在小区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对于应该建设的公厕、垃圾桶(房)、停车场地、存车处等市政的配套设施出现未建、少建或者建而不全、布局不合理,在新建和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管理的滞后以及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城市管理各部门管理一般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没有走科学创新的管理之路、因此导致小区的管理综合执法通讯方式比较落后,资源沟通不及时,没有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网络监控系统。三是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其担任的执法任务,小区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高水平、高层次管理的人才较少,中青年干部所占的的的比例较少,年轻技术骨干人数较少。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管理不到,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把重点放在了具体城市部件管理,而政府对老小区建设的管理总体的职责却没有有效的体现出来,而且市政管委与城市管理其他部门大部分是平级的关系,导致对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是维持松散的业务指导关系。这样很难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

(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权没有明确

老小区建设的管理部门较多,各管理部门自成系统,相互独立,职权分散,造成老小区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专业管理部门,而小区一旦出现问题,又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各部门相互推脱责任,使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严重阻碍了老小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机制

我国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流程普遍缺乏监督,在小区的建设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还要本部门自行处理,时间一长,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四个没人管”的弊端;一是发现问题没人管,二是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三是处理问题及时与否没人管;四是问题如何处理的最终结果没人管。因此,老小区的建设管理缺乏日常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缺乏公众的参与。

三、构建老小区建设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加强城市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按照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要求,编制城管工作手册,给老小区建设管理人员每人发放一本,对老小区的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培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包括工作流程、服务规范以及工作标准等内容

(二)建立与老小区建设管理文化相配套的制度、规则

要制定和完善老小区建设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定量、定责管理,规范管理中的服务行为,加强老小区建设管理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要突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逐步优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

城市老小区建设管理无功即过,小进亦退,必须进一步增强老小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逐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机制,当前,城市老小区的建设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要优化老小区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就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形成城市管理的合理问题。二是如何完善社区管理机制问题,社区是老小区建设管理的落脚点,尤其是对老小区建设的周边社区进行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的配合。三是如何加强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下形式物业的管理模式,加快启动老小区的封闭式的管理工作,抓好新小区的物业管理,同时,继续抓好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

总结: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是老小区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老小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目前,我国老小区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问题的根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平.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3(2).

[2] 孙丽娟. 城市社区" 三位一体" 管理模式及对策研究 [D][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城市管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管理

1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1.1 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普遍不高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很多城市政府也将园林绿化列为发展城市文明的重要工作地位,对城市园林建设加大重视和投入。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头上讲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重中之重”,可在实施中,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

1.2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和技术运用同国外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国内也有一些相关学者对城市生态和绿地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由于中间结合环节的原因,并未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

1.3 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园林绿化的效果如何,园林绿化的成果能否持久稳定,也由园林绿化建成后的养护管理方式、方法、水平来决定。绿化养护管理方法不得当、管理水平不高等在园林绿化上的直观反映就是使其观赏性降低,进而影响其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使园林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强全民绿化意识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过去,我们往往将园林绿化管理仅仅看作专业部门工作,今天,则应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社会化。首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因此,要搞好城市园林绿化,首先要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认识。同时,他们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甚至政府形象。因此,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者对先进管理理念、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先进技术与手段的利用,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从而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并以公共利益为重的工作状态。

2.2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首先,理顺管理体制。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变应急管理、事后管理、突击整治为源头管理、跟踪管理和长效管理;变人为因素较强的指示、政策管理为主导为以法律法规约束和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导;对涉及城市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领域实行垂直管理;同时,有选择地开放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分解管理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扩大城市管理的张力。接着,要坚持高效能、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要兼顾水、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目的是要安排好城市居民的的衣食住行,因此,城市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决策者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设管理思想,处理好城市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划与财力、物力的关系,处理好生活和建设的关系,一切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办实事、讲实效。

2.3 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园林现代化的方向。运用现代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园林绿化养护可以根据养护需求编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计划。对某些工种属于手工艺性质的劳动,不可用机械代替,必须保持手工操作特色。所以,既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保证园艺质量。

3 小结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城市园林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这是由城市园林管理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城市园林的作用不仅仅是景观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现状就是要求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定期加强培训,保证园林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够适应园林管理的新需要。因此,发展园林管理,使其在城市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为城市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