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实验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27

1 引言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原有的综合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要求,“一体化”包括电子、电气综合实验室设备资源的一体化,更包括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一体化,因此改变原来分散、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实验教学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电子电气实验教学资源的贯通、中心的开放运行,提升中心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心的定位,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学科,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发挥航空电子、航空电气、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建设专业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运行更加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建设丰富的实验教学精品要素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备鲜明民航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级教研项目CAUC-ETRN-2015-59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为了实现实验室资源、人力资源内涵上的真正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必要改革目前的碎片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心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研究适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中心主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子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模式。中心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和子实验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适当的规定各级的权限与职责,在中心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建设、课题经费使用、人员配置、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开发、仪器购置、实验室维护上分权管理。上级统筹规划,下级处理规定范围内的事物,并注重发挥下级的积极性。整合中心教学资源,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3 中心考核与开放机制

以实验教学学时数、实验项目开发、受益学生数、人才培养效果、教改项目、论文及研究成果等工作量为考核指标,实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

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根据各子实验室的具体优势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探索一套适合中心开放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开放运行机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在实验内容上提供足够的实验项目数量及相配套的教材、讲义、电子课件。在硬件方面提供数量充足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上应尽量包括所有可工作的时间,根据实验项目类型

4 实践教学体系及改进措施

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建立运行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依托航空电子、航空电气和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及其支撑学科,在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突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各学科和电气工程下属各学科在实验室建设的引领作用,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使专业知识及其实验在中心各实验平台上完成系统性教学。同时,将科研成果与特色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研发先进系统性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装置,构建航空机务维修模拟环境,克服使用航材作为实验装备成本高的问题。充分开放和共享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专业实验室,形成航空机务专业实验实训一条龙,使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自动化实验室。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能力、特色专业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第一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包括“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航空检测技术实验”、“电气传动实验”等。第二层次,“特色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飞机电源实验”、“飞机电传操纵实验”、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实习等。第三层次,“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综合性、专题性、创新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各类科技竞赛、课外设计制作、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等。

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由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制定,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学校批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55页)

准后执行。实践教学过程做到了计划、大纲、指导教师、考核的落实,通过校级、院级督导、学生评教等环节监控教学,由于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实验课程中,存在设计性实验偏少,综合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偏多,演示性实验偏多的问题。

(2)专职实验人员偏少,目前实验教学人员不仅完成实验教学,还要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工作。缺少专职实验人员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

(3)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实验教材。

(4)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5)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职实验人员不足,无法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开放时间。

5 结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效运行、开放运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实验教学中心职权范围内,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是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合示范中心运行管理的三级管理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适当规定各级的权限和职责,发挥下级积极性;在中心职权范围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心考核与激励机制;开放导向的中心运行机制,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参考文献 :

[1]郝魁红.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构建及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05):104-108.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民航;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3-03

一、通用航空喜迎春天,人才短缺渐成发展瓶颈

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并称为民航的“双翼”。作为民航业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航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航业强弱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国家“十二五”规划将通用航空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加之2010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其它一系列实质性的配套支持政策,都表现出国家层面对发展我国通用航空的强烈信号。自2011年以来,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通用航空领域,多地政府相继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我国通用航空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截至2012年底,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46家,适航在册的航空器总数达到1320架。[2]然而,类比美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通用航空在机队规模、作业时间、飞行和机务维修专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预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如图1所示。[3]

然而,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要持续蓬勃发展,除了依靠政策和资本,更应把通用航空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战略基础加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与产业相关的飞行、机务、空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质证照培训和专项技能短训,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发展举世瞩目,但通用航空基础仍十分薄弱,发展格局极不均衡。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通用航空从业人员13100余人,其中飞行人员近2000人,约占15.3%;机务维修人员近3300人,约占25.2%;管理人员近2900人,约占22.1%;其它人员4900,约占37.4%。就机务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如图2、图3所示,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人员结构、事业发展、培训机会、薪资福利等方面与运输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2年民航直属院校4000余名机务维修专业毕业生中,90%以上进入到了运输航空公司和相关维修企业,特别是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更愿意到航空公司发展,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这种“招之不易、留之亦难”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多年,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瓶颈,科学规划和实施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已相当紧迫。

二、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通用航空“不均衡、不系统、不景气、不入流”的发展局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1年被认为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新元年,健全落实相关适航规章,科学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构建高效的持续安全保障体系是助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内容。就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而言,机务维修人员和维修保障体系对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和持续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然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在许多方面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长期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民航机务维修人员持续旺盛的需求,这对民航院校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于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民航院校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养成学生的人才培养较为薄弱和滞后,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通用航空企业基于成本考虑,除了局方规章要求和自身运行必须的维修人员证照等刚性培训外,往往对其他培训重视不够,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培训、持续安全理念与规章培训、班组团队管理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等。2013年上半年我国通用航空连续发生多起严重不安全事件,通用航空企业的持续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和人员的持续安全教育培训是保障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通用航空企业应积极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重视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切实提升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3.与现代运输航空器相比,通用航空器的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系统原理与结构都较为简单、维修技术的宽度和深度有限,这容易使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产生“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自满情节;而且通用航空的作业时间相对运输航空更加灵活,没有航班准点压力,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运行管理流程也较之松散,这种状况除了可能给维修系统带来安全监管漏洞以外,还可能导致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对持续培训和新技术学习的懈怠,对适航法规的习惯性违章,对安全管理体系等新理念在思想上不能完全同步,从而影响整个通用航空的持续安全与产业发展。

4.民航院校或培训机构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缺乏通用航空培训的硬件资源,如系统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飞机和相关零部件实物等;二,缺乏具有丰富的实际通用航空维护经验、且拥有局方授权的相关证照的培训教员;三,缺乏能够根据实际的通用航空维修需求开发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和评估体系的综合能力。

5.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基本情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作为民航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民航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为“民航强国梦”助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自1956年建校以来,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核心,坚持多学科综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2001年,学校正式确立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民航核心专业发展迅猛。事实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的1956年和上世纪80年代中叶。2005年5月,学校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正式设立航空工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行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学院现已开设有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和一个“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院校。

三、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民航机务维修系统资源分析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机务维修系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工程能力和核心维修能力严重缺乏。作为维修系统核心要素的机务维修人员,对通用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航空器事故链的系统性分析能力、适航指令与服务通告等技术文件评估处置能力、维修数据分析与维修方案优化能力和航空器深度维修技术研发能力等4项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民航院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我院在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软硬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1.学校目前运行有各型飞机230余架,执管着我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队;2.学校建立有一整套完善的从航线到大修的通用航空技术和维修保障体系;3.学校拥有近600名成熟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4.我院拥有长期坚持安排理论教师到学校机务维修一线实习锻炼的优良传统。如何充分发挥好如此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做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体系建设和实施规划,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1.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通用航空机务维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师资培养。继续加强“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突出通用航空维修基本技能培训和民航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通用航空“基础类、固定翼类和旋翼类”教材和课程群建设,为学生建立较为完整和动态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知识体系架构;探索跨学科的横向教学小组教研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艺术水平高超的通用航空教学师资队伍;增强理论教师与我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的交流,发挥带动和互动效应,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通用航空发展的长效机制。

2.深化职业培训机构功能,探索基于147平台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008年4月我院取得CCAR-147维修培训学校资质,是获得该资质的首家民航院校。在国外,147维修培训学校是培养输送机务维修人员的重要途径。局方应当进一步加强147维修培训机构持续符合性的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147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院校应积极探索养成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补差和技能培训优化,实现即满足学历要求又符合行业规章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喜的是,我院已于2011年10月在CCAR147平台上成功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开办了第一期直升机维修基础培训班,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拥有毕业证还能取得了维修人员执照。机型培训方面,利用147平台进一步探索与通用航空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通用航空机型取证和培训力度,创建中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型培训基地,切实解决通用航空发展对维修人才的迫切需求。

3.积极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通航产业、维修企业、学生就业和科教事业”共兴多赢的新举措。民航院校应增强对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人才服务意识,通过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学生参与来落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安排学生到维修生产一线实习,通过参与通用航空企业的维修生产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在通用航空发展中可以大有可为,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院在2011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中分出一个直升机班,2012年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招生中专门开设了直升机方向,率先展开直升机方向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探索。

4.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创新针对通用航空维修的基本技能培训。机务维修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工种。技能是机务维修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倡议的培训理念,机务维修人员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更应以“做”的方式去满足工作的要求。2009年10月我院获批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高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德于心、技于形”的机务维修实训理念逐渐形成。所谓“德”,就是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持续安全意识和“三老四严”的机务维修职业品德;所谓“技”,就是要锻炼学生娴熟的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和按手册/工卡操作的标准施工能力。针对通用航空发展,应积极研发“基础技能+机械系统+结构维修+航电系统”的通用航空维修培训课程体系,加强英语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通用航空维修精品培训项目。

5.调研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行,探索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职复训新模式。相较于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较为薄弱,机务维修人员工程能力普遍偏低。如何提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除了民航局方应该前瞻性地开展好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和要求的统筹规划,民航院校也应该更加积极关注谋划产业发展,在通用航空维修新技术、维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维修流程、维修可靠性管理、维修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地探索,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通过在职人员复训来切实解决企业在维修运行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为民航院校带来了历史机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航院校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发挥“智囊团和实践者”的作用,更需要民航局方的统筹引导和通用航空企业的高度重视,从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出发,共同把人才、科教和体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抓好抓实,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安全发展,实现民航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李家祥.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J].中国民用航空,2010,(3).

[2]中国民航局.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3,(5).

[3]General Aviation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of USA.2012 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R].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一所长期表现优秀的老牌大学

布里斯托尔大学成立于1876年,1909年获得皇家教育委员会大学资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布里斯托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在最新的THE TIMES的英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布里斯托大学位居第十,在由上海交通大学评选的世界TOP500大学中,排名第61位。布里斯托大学在化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分子生物学、原子物理学、教育学、法律、兽医学、医学、制药学、戏剧与表演艺术、语言学、航空工程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与统计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海外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6%。他们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为丰富大学现有的教育与社会经验,做出了极大贡献。

布里斯托大学的第一个学院即布里斯托医学院成立于1833年,至1876年先后成立的几个学院合并为一个大学整体即布里斯托大学学院,于1909年得到皇家特许授权并更名为布里斯托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的校训为拉丁文“Vim Promovet Insitam”。

由于布里斯托大学是一所长期表现优秀的老牌大学,因此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布里斯托大学还是英国第一所倡导男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府,其教学与研究实力都相当雄厚,在英国的研究评审报告中获得很高的评定,也是全英国大学中,仅次于牛津、剑桥及伦敦大学学院,获得最高级别评定(World Class-Grade 5)的大学。并与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学院一起,享有崇高的教学和研究声望,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学。学校目前约有1.4万名学生,其中大约16%是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海外学生。这些学生既受益于学校的学习和社交生活,同时也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术实力:在规划、创新和研究等方面均领先

布里斯托大学教学和研究力量都很强。在QAA(质量评估机构)严格的独立评估活动中,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被评为“优秀”。大学被政府、科研部门、资助机构和工业界誉为是企业、创新与科研的杰出中心。优异的科研成就融会贯通到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确保了本校生由科研领域内的优秀权威人士教授。地理学1996年拿过5+, 其它19门学科也不差。研究合作伙伴包括劳斯莱斯, 英国航空局, Glaxo Wellcome, Pfizer and Dyson。 教学也很好, 电子工程系得了满分,80%的科目被评为优秀或是从24分中拿了18分以上。在2000年《泰晤士》报评选的英国院校最新排名中,布里斯托名列第四,直逼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和牛津大学。该校在权威性研究评估中荣获5分和5+的总体数量为全英第四,84%的系科获得4分以上佳绩。在2001年度的研究评估活动中,本校95%的学科领域获得最高评分(5+/5和4分)。在2008年The Times评估等级中布里斯托大学的评估总分第8名。

布里斯托大学的教学质量非常出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进行的严格的评估中,该大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政府、研究团体、基金机构和工业界一致认为布里斯托大学在规划、创新和研究等方面均属于领先的大学。

六个特色学院

大学共有六个学院,分别为医学院、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

医学院 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有三个系――医学,牙医学和兽医学,再加上跨越医学和科学系的为学生提供基本医药生物课程的医药科学系一共有四个系; 本科生课程有医学,牙医学,兽医学,兽医以及公共管理学。

研究生课程包括细胞分子神经学和补牙牙医学.牙医学、兽医、公共管理学、细胞分子神经学、生物学等;

科学院 布里斯托大学科学院是学校中最大的学院,有2500多个本科生,有很多系,包括天文学,生物,化学,计算机,地理,地质学,数学,物理,心理学和医药学.学生也可以跨学科地选择,例如化学和法律,或地质学和生物。

研究生课程包括生态学,自然环境管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院每年有350多名本科生,课程包括:会计和财会,经济,哲学和政治,心理学,社会政策和计划,社会学。

研究生课程有经济学,财政和管理,发展学,行政计划,地理科学,社会学和公共关系学.经济、哲学、政治、财会、心理学、社会政策和计划、发展学、公共关系学、财政管理学等。

工程学院 一共有六个系,1200多个本科生.课程包括航空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电机工程,通讯和多媒体工程,工程设计和机械工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计算机,机械工程,工程管理和计算机科学――航空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电机工程、通讯和多媒体工程、工程设计、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法学院 有下列课程:法学和欧洲法研究, 法学和法语,法学和德语,化学和法律。

研究生课程有商业法,国际法和公共法。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有十五个系,除了教学,教职员工以出色的研究成果而出名。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一)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必然要求

中国旅游业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作为涉外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出入境旅游从业人员,需要既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和中国旅游文化,又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了解国际旅游市场运行规则,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显得非常迫切。东盟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联盟,各国语言不尽相同,为了彼此联系的畅通,加之东盟多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等)受英国和美国殖民历史的影响,东盟内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英语使用非常普及。广西毗邻东盟,和东盟国家旅游交流密切。2013年,广西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81.74万人次,除了港澳台地区客源外,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为主的东盟国家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进一步促进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尤其是东盟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也日益密切,广西一些有实力的旅游社也开始实施东盟战略,积极开发涉及东盟国家的旅游产品;广西一些高端酒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客人。这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看重毕业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外,对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业务洽谈,熟悉东盟各国货币、旅游法规、风土习俗,并具备与东盟各国驻南宁领事馆打交道、在国外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优秀人才尤其看重。双语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脱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娴熟运用英语处理旅游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满足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双语教学理念内涵的界定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即学习者的母语和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进行授课的教育理念。双语教学是实现双语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当今世界,在许多有二元文化或多元文化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双语教学。不同国家或地区双语教学的目的很不一样。第一种是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单一官方语言国家,由于其接收大量的外国移民,外国移民与本国居民的相互碰撞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政府非常重视双语教学,积极使外国移民及其后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来。第二种是以加拿大、比利时为代表的双(多)官方语言国家,为了使本国不同族群居民能够相互沟通,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具有合力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国家政府倡导不同族群居民学习本国其他族群居民语言,并通过在学校开展双(多)语教学实现其目标。第三种是以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有被殖民历史的国家,这些国家受殖民历史影响巨大,同时也为了通过学习宗主国的语言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中占得先机,因此政府通过双语教学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中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密切,双语教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广泛的是在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高等院校旅游学科领域内,开展双语教学意味着教师通过使用汉语和英语教授旅游专业相关课程,使学生获得用英语来表达旅游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方面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广西高校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方面

教师的能力对旅游管理双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高校,既具备完善的旅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战经验,又通晓英文和东盟国家概况的老师少之又少。在承担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中,除了少数出国留学人员和本科专业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大部分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还不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在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有些区内高校为了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评价标准,匆忙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而有些教师因为双语教学计算工作量系数比较高或更易获得出国深造机会,在不考虑自身能力的条件下承担双语教学课程,这不仅会使旅游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变成旅游专业词汇翻译课,还可能因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材方面

中国的旅游学科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教材体系还不尽成熟,引进的旅游管理专业英文原版教材较少,并集中在《旅游学概论》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少数课程。这就要求旅游管理双语课程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搜集原版教材和相关报刊文章和网络资源,结合东盟国家旅游业概况,自编讲义供教学使用。但由于自编讲义工作量大,负担重,并且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教师的编写热情普遍不高。

(三)学生方面

旅游学科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英文基本水平,使得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初衷。建议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始,每学期适当选择一门旅游学科专业课程安排双语教学,此时学生已对旅游学科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英语水平普遍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英语词汇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广西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师资知识结构

既精通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又有很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广西各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积极邀请国内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专家定期开展学科双语教学学术讲座。选派优秀双语教师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旅游业发达、旅游教育成熟的国家进修;培养英语专业出身教师通过攻读旅游学科的更高学位成为复合型专业教师;对现有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语言再培训等,都是有效提升双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同时,各高校应建立开放、动态的教师用人机制,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如聘请旅游企业高管人员和旅行社资深外语导游、领队给学生开课,也可鼓励高校双语教师到涉外旅行社、涉外酒店,开展观摩、调研或实习,这样的师资开展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第一手的实践知识。

(二)引进难易适中的国外原版教材,编制实用的自用教材,注意消化吸收

旅游学科的双语教学大力提倡使用难易适中的国外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学习前沿旅游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应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认知水平,对原版教材进行再加工,如将核心和抽象概念摘选出来进行中文解释,减轻教材在语言层面对学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广西各兄弟院校可以进行合作,由区内优秀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国外图书电子资源、东盟各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旅游论文数据库、维基百科等),撰写结合东盟旅游介绍的实用教材,使学生了解到东盟旅游市场最新动态和东盟主要国家旅游业发展趋势,培养出符合广西实际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如在讲授《旅游学概论》这门课时,笔者选用英国作者J.ChristopherHolloway的“TheBusinessofTourism”作为基本教材,但在讲解案例时,补充大量涉及东盟国家旅游业的案例。如在讲解廉价航空的兴起时,除了谈到总部在爱尔兰的欧洲最大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Ryanair)外,也重点提及总部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亚洲第一家廉价航空亚洲航空(AirAsia)的发展历程。

(三)确定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有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bilingualteach-ing”),即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是“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teaching”),即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三种是“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teaching”),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通过前期大学英语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量的旅游英语专业词汇。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借助母语进行学习到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的过渡,旅游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宜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初期主要使用母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准备,同时避免英语水平滞后的同学产生学习恐惧症,然后在中间阶段逐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最终过渡到仅使用英语授课。

(四)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

为了使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不流于形式,要科学设置双语教学课程,并制定出整体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学时安排等。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性质,可将双语课程定在以下三类。一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学概论》,可以使学生累积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也为后续旅游专业双语课程打好语言和理论基础。二是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实战技能包括英文解说、办理签证、订机票、货币兑换、发团、外联等,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三是文化类课程,如《东盟国家旅游概况》。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旅游管理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发挥出双语教学的独特优势。学习《东盟国家旅游概况》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把握东盟各国不同的文化特色,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

(五)改革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形式,在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试卷考核加平时考核的方式。试卷考核中名称解释、简答题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而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学生用中文作答更适宜,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平时课堂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应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

(六)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多样的团队作业,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注意提升各学生自身特长,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知识主动获取能力。如在《旅游学概论》“航空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这个单元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个东盟国家作为对象国,探讨该国航空业发展历程、主要航空公司、主要机场及与区域国家机场的竞争与合作态势等。通过这样的团队作业,使学生在学会收集英文专业资料的同时,也开拓了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用英语阐述专业论点的能力。

(七)构建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要善于利用广西和东盟国家毗邻的区位优势及双方交流日益增多的社会大背景,使学生树立对双语教学的信心和热情,同时应加强校园双语环境建设,如通过英语角主题月、东盟旅游知识英语竞猜等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英语。区内各高校图书馆应补充更新旅游专业英文教材,购置东盟国家主流英文报刊杂志(如雅加达邮报、曼谷邮报、新加坡海峡时报、马尼拉每日问询报等),使报刊图书资源能为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服务。

(八)健全双语教学管理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科;国际评估

一、学科国际评估的现实意义

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是两大主流趋势。在我国,为提升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一些高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尽管观点各异,但毋庸置疑的是,拥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而鉴定学科国际地位的方式就是学科国际评估。

二、英、美、中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比较

(一)英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概况

英国的教育质量保障以政府和民间多元参与为特点,主流的学科评估对教学评估和研究评估各有侧重,分别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以下简称QAA)对院校进行审查;由英国官方组织(高教基金管理委员会)及其他专业机构负责实施的全国性大学科研评估(以下简称RAE);此外,还有如《泰晤士报》等民间机构的商业性大学排行榜。

1.QAA的学科基准

QAA成立于1997年3月,是一个独立的、半官方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致力于为英国的高等教育提供综合完整的质量保证服务。考虑到教育界迅猛变化的内外部环境,QAA对原有的《学术基本标准》进行评估和修改,并于2011年12月了全新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准则》(以下简称《质量准则》),于2012至2013学年正式使用。

作为《质量准则》的一部分,QAA将学科划分为医学、化学、工程、法律、教育研究等约50类,并将每类学科按资质框架规定的普遍标准进行具体化,制定了分学科的基本教育要求,即学科基准。基准以学习产出为主,内容包括:该学科的定义和相关信息陈述,学习某学科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学生完成该学科学习时应该达到的最低学习绩效标准等。评估组参照相关学科基准,并判定其为可信赖的或有限信赖的或不可信赖的。

2.RAE的评分框架

RAE是由英国官方组织、专业机构负责实施的全国性大学科研评估,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政府对大学的经常性科研拨款,以提高政府对大学科研拨款的透明度和选择性,促进大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RAE的评估结果按优劣分级,并呈送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作为分配高校主要科研基金的依据之一。2008年的RAE设有研究成果、研究氛围和学术声誉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70%、20%和10%。每个指标划分五个质量等级(4*、3*、2*、1*、u/c),分别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国际较高水平、达到世界水平、达到国内水平以及尚未达到国内水平,各等级对应不同分值,最后加权成为综合评价。

3.《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指标

《泰晤士报》有两种排名,一是大学按综合情况排名,二是大学按学科排名。按学科排名采用了4项指标:教学评价――度量学科的教学质量,原始信息来自QAA等机构的学科评审;科研评价――度量学科的平均科研质量,原始信息来自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RAE的科研水平评估;入学标准――度量21岁以下入学新生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级分数的平均数;毕业生目标――度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美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概况

美国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专业认证和院校认证。院校认证是为了证明整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而专业认证主要关注那些为进入某特定专业或职业做准备的教学计划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门职业性专业往往与公共生活、安全相关,涉及医药、法律、建筑、商业等,一般不涉及基础的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因此,本文主要关注院校认证的评估指标。

院校认证,即高校内部的认证,其特点是根据高校的整体工作模式和高校的预定发展目标,采用定性方法评估高校,以尊重高校的多样性和自。主要分为:院系层面的评估和学生层面的评估。

1.院系层面的评估

院系层面的评估主要是学院(系)的发展情况,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对围绕学术发展的各种软件和硬件的评价。评估范围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还包括科研等学术事务。评估主要着眼于该学院(系)的未来学术发展,为了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发展、科研等综合学术水平。这一层面的评估与我国现行的高校评估不论在评估方式还是流程方面都比较相似,但评估目的不同。美国高校院系层面的评估通常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评估学校的战略目标与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学校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以实现目标。

2.学生层面的评估

学生层面的评估一般由院校研究办公室承担,主要是对学生产出的调查研究,包括考试成绩、基本技能、就业情况、学习成果、校友调查等针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评估结果一般为:无条件通过、基本通过、延期认证、不通过等。另外,从微观层面看还包括项目评价、核心课程评价、学生评教等针对学术的评估,包括教师资格条件、教师调查、学校氛围调查等针对教师的评估,以及针对财政、设备、资助的调查研究等评估环节。

(三)中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概况

1.学位中心的学科排名指标

我国的学科评估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愿申请参加的。根据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科发展状况分析及排序,又称学科排名。2012年进行了第三轮学科评估。第三轮学科评估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在前两轮的基础上作出较大调整。注重反映一级学科整体实力,包括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客观指标,如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参考国外学科评估的标准,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科的“学术声誉”作为主观评价指标。

2.高校自发的学科国际评估指标

近年,为配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内几所知名高校率先“试水”学科国际评估,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先后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工程等12个学科进行了国际评估。根据清华大学的评估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评估口径既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影响等相对宏观的方面,也涉及教师聘任、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育人环境等相对微观的细节。其他高校的学科国际评估指标基本相近。

三、学科国际评估的重要指标和因素

(一)关注教育过程的输入和产出

评估指标既考查学科的“加工”质量,也反映了学科的吸引力。如英国QAA强调学生产出(所应达到的最低学习绩效),《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将入学门槛和毕业生发展两项指标摆在与科研、教学并列的位置,美国的院校认证也有专门针对学生层面的评估。

(二)关注学科及院校的自身发展

除一些盈利性的商业机构外,包括英、美高校以及部分国内开展国际学科评估的高校在内,多数评估都淡化了竞争性的排名。所反映出的新趋势是:结合学校整体战略规划,关注学科建设的自我完善、未来发展,提高学科内部的质量保障能力。如英国QAA学科评估原则用“质量提高”取代“问责”。

(三)关注不同学科的指标差异性

英国QAA、中国学位中心都依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而美国的院校评估更是从高校的某学科内部自下而上发起,充分体现差异化。除学科分类评估外,指标的重要影响程度也体现出差异性,如英国RAE分别对3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参考文献:

[1]雷庆.北美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航空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 民航 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 空中交通管制

1 背景

1.1 民航发展概况

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十一五”时期以至到2020年。此阶段,民航事业的发展任务显得尤为艰巨。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民航事业在发展中,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各大运输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航空事业在各项增长都要达到10%以上,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今中国民航已经向着目标前进,按照这样的速度,众多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民航事业在运输的总量上将会超出预算,同时运输飞机的架次将会显著的增长。

1.2 安全保障

民航事业刚刚起步时,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机上旅客的生命安全是控制管制人员关注的头等大事。旅客们安全的信任度关系着民航事业的长久发展。现在,我国国内对航空运输事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安全保障尤其重要,其中包括各项准备、设备、以及手段上的要求。目前,民航事业在发展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现今随着民航事故的增多,很大部分原因产生于空管界的态度。随着民航管理中压力的增大,责任的艰巨,民航安全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之前,必须在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控制在0.3以下,控制和减少通用航空重大事故和航空地面事故,使中国航空安全水平更加接近航空发达国家,要显著的高于世界上的平均水平,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民航发展水平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1.3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必然存在,不能预测,但是可以规避。民航事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团体的共同努力,要勇于承担风险。对于风险事故的评估中,必须充分的掌握各种因素,对安全进行再定义。任何的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航空事故链”这一提法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风险存在于每一项环节当中,我们必须及时的注意风险的随机性。因为风险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所以,民航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民航事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也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空中交通管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每一位管制人员肩上的责任重大,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整体的系统功能。

2 空中风险管理研究

2.1 风险管理的起源

风险管理是最近兴起的一门学科,从美国开始向四周扩散。上世界末之后,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轰轰烈烈的掀起,众多发达的国家建立起了对应性的风险管理协会。国内风险管理是引用国外的理论,在少数的企业运行中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效。但是中国目前对风险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机构也没有。所以,风险管理和民航事业的发展一样,也是处于起步阶段。空中风险不仅有人为因素,也有组织因素,但是在考虑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现今空中交通安全问题的不仅仅是管制技术上的问题,整个民航系统都被包含在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在安全系统上进行补充,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管理。

2.2 风险管理基本构架

空中管制人员在管制中最为关注的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对资料进行收集,经过判断来进行判断;风险评估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对危险源、故障源、不安全事件进行采集;风险控制主要的目的是减少空中交通管理中的损失,此中控制必须依据各种措施和方法。

3 风险管理在空管中的实际应用

3.1 风险识别应用

风险识别在实际的应用中,总会受到来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人、机器以及环境的影响。在信息的收集中,可靠性的信息通常有不确定性,其风险性也就加大。所以,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对风险进行识别,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完成。根据有关调查:“人、机、环”因素中总会隐藏风险,只有对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定性才能够判断风险是否能够被接受。

3.2 风险评估应用

根据风险识别中的讲述,风险进行可能性分级和严重性分级:

“人”:疲劳工作――可能发生、一般的;分心――很少发生、一般的;惊慌――比较罕见、严重的;“机”:雷达监视设备功能不强、自动化程度不高――可能发生、一般的;人机界面不友好――频繁发生、微小的;通讯设备可靠性不高――很少发生、严重;不完善的管制协议――可能发生、微小的;“环”:环境噪音――频繁发生、微小的;温度不舒适――可能发生、微小的;确定这些风险是否可接受:;疲劳工作――不可接受;分心――可以容忍;惊慌――可以容忍。

4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由于设备和人为情况下导致发生的因素都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应当通过具体措施对其进行相关问题点的排除,确保系统稳定继续工作运行,同时并记录相关的事故风险分析原因。针对发现的风险因素和问题,第一时间派遣专业的人员前去管理、解决。其中专业人员应当是对系统和相关因素点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当前的人机系统和智能操作界面进行改善,并且还要组织专人对这些措施进行跟踪并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评估,直到系统的相关因素风险点发生的情况为可接受。同时对在接受范围内的风险和因素问题,也要及时加以一定关注,并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燕枝.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