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离散性、单件性、流动性、非标准性等特点,加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内涵丰富,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剧增,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在需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信息化管理能够同时、实时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批量信息,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以提高施工监管质量。
3、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的公共平台,有利于建筑项目参建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更有助于各部门、各层级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从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存储与项目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对以往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也便于对历史资料信息的查找和利用,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在将来的施工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知识上和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的作用,只知道计算机能帮助我们编辑、打印文件,辅助财务处理,辅助预算,辅助设计等单项应用,不知道信息系统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变革,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2、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不完善
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的企业往往重视首次开发,而不重视后期项目的跟进;满足于简单的网上办公,忽视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统计、工作提醒等功能。目前国内没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推广的应用管理系统,各施工企业的管模式师和管理方法又不尽相同,软件开发公司对系统的开发也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开发,而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模式、方法不甚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和漏洞,而企业在推广新的软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企业适应并发现问题后,往往又需要重新定制开发,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在巨大的投入面前往往会止步,造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不完善,无法发挥其更强的的功能和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多数的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往往使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某一个或几个单元,没有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应用;而对于一些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往往也是满足于文件的、邮件的接收等基本信息传递,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不多,造成推广应用及对信息化系统深层次开发积的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造成的人员素质的高低不平,对信息化内容的分析、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南方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信息发达,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偏低,对全国来说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整体管理水平的现状,造成了无法充分发挥和享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企业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1、加强人员的管理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不仅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还应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来促进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的素质。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工程的工期和经济目标。
2、完善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化应用技术软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应用,深度开发系统功能,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并根据流程对系统进行完善;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程序,明确各级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输入输出内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更加注重现场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必须是现场管理,系统应更加切合现场管理需求进行定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到不再现场而能了解现场的目的,掌控现场。所以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注重现场开发;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应用开发规划,如果一个系统没有3-5年的应用,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应该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不断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系统化的解决,如果不系统的解决问题,将每天疲于应对“点”的问题,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
3、创新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
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各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4、以多元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
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内外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种途径,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通过网络化运作取得巨大的成效。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建立一整套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首先,拓宽建筑市场信息渠道,扭转过去被动接受工程信息为主动寻找信息;其次,通过应用大量先进的专业软件如预算软件、清单报价软件、网络图制作软件等,规范市场营销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推进,企业在整体信息化的要求上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麟.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参与阅读推广工作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2).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保障性住宅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96-03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门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此后,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住宅项目中。但总体而言,推进速度缓慢,工业化技术应用较为有限,绝大多数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与工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和强大动力。而目前,大批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推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一、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住宅建筑工业化,指的是改变传统住宅生产方式,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组织和生产手段,对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集成和系统整合,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和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化流水式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并且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简单地说就是住宅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墙体、梁、柱、楼板以及楼梯)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到工地对这些构件和部品进行搭建组装。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住宅建筑工业化具有以下五大优势。一是预制构件提前在工厂里流水化生产,现场装配,工业化程度高。一些构件和部品在预制时可进行集成或复合,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效率。如当前应用最多的工业化技术就是预制装配式外墙板,可将外墙和外保温系统集成在一起制作完成。二是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可重复使用,工厂内生产用水可循环利用。工业化使用的定型钢模具通常可以重复使用上百次以上,报废后还可回收再利用,大大减少了模板消耗,节约资源与费用。三是预制构件标准化,尺寸精度高,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比如对预制装配式外墙,由于在工厂制作,外窗洞口尺寸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安装精确、严丝合缝,从根本上解决了外窗渗漏问题。四是现场装配、连接可避免或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场施工条件差、管理难度大的传统施工现场状况,降低扬尘、噪声污染,减少浪费和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五是工程施工周期短,劳动力资源投入少,机械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缓解。这对于当前建筑业不断加剧的“用工荒”情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资料表明,住宅的预制率一旦达到37%,就可以节约用水36%,节约用电31%,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节能50%以上。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很高。从日本、美国、香港地区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住宅工业化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建筑体系标准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建造的住宅,既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又能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更为重要的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节能环保,是发展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二、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各地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住宅工业化的起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的欧洲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人口的增长,住宅短缺严重,劳动力又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
欧洲以法国为代表,早期是为了解决数量问题,施工企业与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出“结构一施工”体系,预制厂根据来图加工制作,模板并不标准,可以根据设计进行加工和调整,构件生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工业化住宅进入质量阶段,法国国家住房部开始推广样板住宅,通过设计竞赛确定了大概25种样板住宅,也就是标准化住宅,设计图纸公开,所有厂家都可以生产。后来又通过建立模数协调规则来建立一种通用构造体系,向开放式工业化过渡。美国工业化住宅雏形是汽车房屋,真正的住宅工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住宅要求面积更大,功能更全,外形更美观。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美国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到今天。早在1955年,日本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制订了一个住宅建设10年计划,并且在随后每过3~5年就作一些修正。这10年被称为战后复兴时期。接下来的20年是其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产业政策,对促进住宅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港的工业化在1953年开始起动,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住房问题,香港政府启动了公屋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公共房屋设计型式几经演进,这一过程促成了香港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从而推动了施工预制装配化,为推进住宅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所建公屋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方量约占建筑钢筋混凝土总方量的17%。到2007年,包括整体式厨卫及结构墙体,其比例提高到65%。由此可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应用发展迅速。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住宅建筑工业化从启动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通常都经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注重节能环保三个发展阶段。0目前,美国每16个人就有1个居住在工业化住宅中;日本高层集合住宅中的85%使用预制混凝土技术,占全日本住宅总量约50%;法国的预制技术已形成成熟的与之匹配的技术和行业平台;香港截至2007年底已有65%的住宅项目采用了预制技术;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目前79%的组屋采用了预制技术。
(二)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高速度、高功效和低成本。在技术方面,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包括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混凝土墙板等,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但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拼装结构的设计问题以及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导致预制拼装房屋经济上缺乏竞争力,建筑质量难以满足要求,预制构件逐步被取代,业内也停止了对预制技术的研究,预制装配技术被淘汰了。
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1999年《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出台,首次提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国内的住宅产业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住宅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上面,从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开始到2005年为止,中心陆续批准建立了几个国家级的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但由于技术的配套与标准、审批和验收、成本等等问题,住宅产业化在市场推动方面进展缓慢。2006年6月,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新增加了两类产业化基地。一类是试点城市,第一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授予了深圳市。另一类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龙头整合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的企业联盟,属于开发应用型的产业化基地。经过申请,万科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的房地产开发商。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宅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住宅产业化和现代已成为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与20世纪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施工技术已不是障碍,关键在于社会认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
三、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完成保障性住宅建设任务的客观需要。早在1995年我国就提出了“安居工程”,也就是保障房的雏形,之后又提出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宅保障政策,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宅则是2009年之后。201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2011年1000万套,2012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庞大的建设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已开始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保障房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又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建造方式很难完成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任务。因此,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
2 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而传统建筑技术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建筑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极大的产业,在住宅建设中推动工业化技术,不仅对住宅产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住宅产业现代化,也经常被简称为住宅产业化,早在1994年就在科研设计领域被提出。建设部在1996年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将住宅产业现代化定义为“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大幅度提高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由此看出,对住宅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住宅生产的工业化。之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还包括住宅产业的市场化、信息化、低碳化等内容。但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仍然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4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提高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性能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粗放的建筑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保障性住宅是一项民生工程,它的质量好坏尤其得到各方关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能够保证部件生产的同质化,避免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质量通病,全面提高保障性住宅的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二)可行性分析
1 保障性住宅的特点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障性住宅通常具有户型面积较小、建筑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而且,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需求,很容易形成住宅产业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成本。这对于有识的房地产企业,无疑是一个具大的市场机会。
2 世界各地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工业化经过了以住宅建设的数量效率为主和提高质量性能二个发展阶段,开始进入以可持续建筑为理念的第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经验,这对于促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国家重视和政策扶持将为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自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和技术措施,鼓励扶持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了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推出了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及其技术体系,建立了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
四、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平台,但目前要想大规模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成本、制度层面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一)技术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目前工业化的主要技术问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标准。欧美、日本、香港等地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已用了几十年了,技术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可以直接学习和引进。但是这些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即所谓“超限”。这种情况就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包括建筑设计、构件运输、装配施工、竣工验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住宅建筑工业化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在万科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的推动下,国家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编写,包括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和上海、深圳等地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
2 目前我国进行住宅部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有非常有限,部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因此,要大力发展通用住宅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化住宅部品体系。要根据工业建筑体系的要求,研究建立住宅部品体系、部品认证体系,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符合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住宅部品和构件。
3 加强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行关键集成技术攻关,做好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我国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一方面要引进借鉴,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特点,进行集成创新。要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坚持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新型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
(二)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主体,由于保障性住宅的特殊性,与一般商品房相比企业利润较低。而住宅建筑工业化初期成本往往是比较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平均成本较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来促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政府在住宅工业化的初期给予了大量投入,很多研发经费都是政府通过经费补助的方式提供给企业的。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宅工业化研究与实践的企业还非常少,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开发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
2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也包括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或建筑高度限制放宽等非财政政策,还可以对报批、报建等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减少工业化项目的审批周期,提高效率等行政审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通过社会化、规模化地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产业自身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另外,还可以考虑对购买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消费者,在契税、房贷利率等方面减免,以起到在政策层面引导消费倾向的良好效果。
3 加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宣传和引导,可以在保障性住宅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的项目中建立示范工程,发挥住宅工业化技术的示范作用,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另外,扩大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范围,增加一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住宅建筑工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3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三大误区: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颈:制度;标准;技术;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工业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实施途径是多种模式并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工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龙头,集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还有以龙信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EPC)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及几大误区
误区1:建筑工业化≠装配化。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由于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内涵、步骤、路径还不够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还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甚至简单地以“装配化”程度来论建筑工业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订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PC具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
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应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但仍然未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视企业的管理创新,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效率、效益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工业化是要从管理现代化上要质量、要效益。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误区2: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据统计,推行建筑工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模块建筑是根据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多面体空间模块,根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熟练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排布、卫生器具安装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块建筑的优势, “多快好省”,适用性广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寿命长,环保效果显著,性价比优。
从各国发展的实践看,因住宅量大面广,与商业、办公物业相比,其个性化相对较弱,更容易、更有意义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来代表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质上也未必专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同步推进住宅工业化。因此,从这一点上,“住宅产业现代化”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对比分析。
越是标准化,对工业化推动越有利。制造标准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同时管理也要标准化。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个性化又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住宅建筑设计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个性化的中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构配件,标准化的模数,使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工程中得到合适地使用。这就意味着用最少韵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标准化不意味着单一化,这与房地产的特征是相悖的。标准化的关键是节点,是模块,是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效果,这就形成了多样性。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样的标准模块经过组合和集成,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标准化不等于单一化,多样性是结果,标准化是方法和过程。
误区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选用产品。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工业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设计作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必须确定必要的规则。当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普遍面临以下四大瓶颈。
制度。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这就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标准。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术。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
管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管理水平很难支撑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4
【关键词】现代化建筑;机械化水平;发展措施
1 现代化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实现的方式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先驱,通过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制品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中介机构,让建筑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逐渐的走上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 建筑工业化
2.1 含义: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建筑群生产时,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建筑中,将以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的代替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使之逐步过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工业化建筑,必须使用适用的装备和工艺,使用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在组织施工中科学合理,发展施工的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将复杂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减少。大力发展建筑构配件的设备制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给建筑市场提供各种类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和连接等)和统一的建筑模数,将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标准,工艺的标准,企业管理的标准和工法等必须认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断的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展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从而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筑工业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生产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建筑还有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且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不过整体上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的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必须加快建设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对劳动条件进行改善,从而让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加快我国建筑业走上质量效益道路的步伐,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其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些,我们必须对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有用的要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也要借鉴,就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间的差异来说,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更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
4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措施
建筑,必须从结构入手,结构,必须从设计开始,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将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第一,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转型,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框架向钢结构或剪力墙方向转型,施工的发展趋势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方式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要向市场化和工厂化生产制为主。
第二,加强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施工新技术的普及:支撑、模板和脚手架施工上要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悬挑脚手架和新型模板支撑上要有所突破,新型维护结构体系中要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三,加快“四新”的成果推广和应用,尽量减少施工现场中的手工操作: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加快其转化和提升的力度,包括提高部件的装配化和施工的机械化能力。在新型的结构体系中,尽快的推广和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发展历程
1 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包括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的工厂化以及建造施工的装配化;而建筑工厂化主要指第二个环节,即建筑产品的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里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筑产业化则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2 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国内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 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 500 万立方米。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 3 000 万立方米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超过现浇混凝上总量的 50% 。 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的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和过去中国工业少,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农业建筑业不同,现在随着国家发展,大大小小的工厂拔地而起,一部分劳动力都进入了工厂,加上我国的建设发展速度剧增,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因为劳动力缺乏,往往是来人就用,缺乏专业培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近十多年来,我国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升温,多家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1998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2005年以来,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西伟德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陆续在工程中示范和应用。
2007年末,北京“榆构万科住宅产业化研发中心”成立,开始了北京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北京万科采取了建立技术研发、与建设试点工程同步推进的本土化举措,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进行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工作,验证结构体系可靠性和施工可行性。通过系列科研论证和实验楼、工业化实体楼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标准化、预制装配、全装修、部品集成、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业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产业化,并最终通过搭建平台实现绿色建筑。
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建筑功能和结构性能,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条件,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实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我国所发展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及结构受力分析、构件连接构造等方面均优于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展的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质量、节能减排效果、抗震性能、综合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具有等同或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6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建筑业如何实现现代化
1、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来说,建筑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就是建筑工业化。
2、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说,它要能够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从建筑的社会性来说,它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围绕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环境条件。
4、从建筑的艺术性来说,要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具有充分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内外空间。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而又是互相制约的。但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筑工业化,因为它是建筑现代化所必需的生产手段和物质条件。而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则是设计标准化。那么,设计标准化是否会限制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呢?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从来都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的,而且在社会生产力愈低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愈大;而每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一步的时候,建筑的创作活动才能得到一次解放而呈现出一个跃进的局面,这已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建筑工业化的实现,为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又以我们的创作成果去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1、我们要研究住宅建筑的各种平面和空间参数,使之系列化、统一化,做到构配件规格少、形式多样;
2、要研究建筑的外部空间组织,使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3、要研究个体建筑或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使之达到充分的使用效能;
4、要研究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吸取我国各地建筑的传统经验和优秀设计手法,创造我国当代的建筑新风格,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建筑与结构统一。
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工业化的大生产、高速度出发,根据现代的建筑功能要求和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努力创作,为加速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