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1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类型;应对措施;措施研究

众所周知,财产保险公司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和谐型、稳定型社会的建立健全做铺垫。因为经营管理环节存在一些缺陷,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竞争、评估、投资等节点上面临着一些风险。基于此,本文积极对上述三大类风险的弊端进行剖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一、列举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风险

1.竞争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财产公司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其不断对市场运行规律进行摸索探析,从而改良保险产品性能,使其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产生更大影响力。竞争风险通常是在报价方面体现出来的,为了获得某一项目或者是客户资源,价格成为了竞争的得利手段之一,财产保险公司在获得项目授予权与客户资源的同时,也使决策风险衍生出来。

2.评估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程序是系统化、繁杂化的,财产投保之前审核和论证,评估和分析等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上述环节缺乏科学性,就会加大风险产生的概率。有些财产保险公司过度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对房产风险审核环节,那么对与那些破旧的房屋而言,在恶劣自然气候的环境下,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财产损失。

3.投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在获得一定保费以后,总会利用某一投资平台,实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一目标,降低资金贬值问题出现的概率。然而很多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对部分投资风险论证缺乏全面性,从而使一些低效率投资行为出现, 此时投资风险应时而生,这样在意外事故发生之时保险公司在资金供给的连贯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系数。

二、财产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有效对策

1.创造优质型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

参保人之所以能够将财产投入进保险公司,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前瞻性理念,追求的绝非是不劳而获,而是在紧急或意外情况下获得保险公司的帮助,度过困难期。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办理人员在受理业务、处理意外事故之时一定要体现出严谨性与高质性。之所以认为优质型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风险的发生,主要得力于其能够激发职员工作的主动性以及提升本公司的社会声望,对投保人员产生吸引力。在公司构造管理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始终要秉持分权制衡原则,这样董事会与管理阶层人员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追究体制的实效性切实的发挥出来,权利之间不存在制约性,在优质型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有效的规避各类风险,事业蒸蒸日上。

2.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体系大体上是由三大模版构成,即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体制、风险处理机制。风险语境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保险公司整合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在分析本公司保险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借用数据统计等方法总结影响公司营销效率的内外部因素,明确风险指标;风险评估体制的建设,是在保险公司对险种有明确认识基础上的,实质上就是对各类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行评估,需要长久型、连贯性检查机制的辅佐;风险处理机制的建设,是对风险预警与评估结果的总结,具体是财产保险公司参照评估结果事先做好处理风险的方案设计,这样却把风险发生之时处理的实效性。

3.完善监管制度与监督体制

一是做好保险资金应用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每笔保险资金应用程序的规范性与合法性,这一体系的建立健全,使资金事先、事中、事后监管效率大幅度提升,内部管控、信息披露、风险责任人等监管工具的实效性充分彰显出来。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共同管理保险资金,从而压缩了资金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等多样化风险出现的概率,这样财产保险公司资金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畅通性、效益性与安稳性等特色。二是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其宗旨是使保险公司内部稽查作用发挥出来,这样职责就实现了分离的目标,常见的有承包与理财分离、核保与核赔分离等,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财产保险公司各个部门人员的职责范畴明确化;审计监察部门的设置,使财产公司内部稽查落到实处,定期对业务人员工作实况进行查实,从而确保内部监督体制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总之,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之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况且多重风险的处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务必要结合本公司产品类型,建立健全具有时效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在不断的经营中对其进行改良与调整,从而使各类风险产生的效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海纯.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构造研究[J].中国法学,2015,03:244-264.

[2]王丽珍.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再保险业务传染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5,05:1-10+124.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

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共性

(1)两者都是分摊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同以概率论与大数法则作为制定费率的数理基础,同以建立保险基金作为提供经济保障的物质基础。(2)两者同属于社会保障机制,具有稳定器的作用。(3)两者都是处理风险的方法,能起到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作用。

2.区别

(1)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商业保险则根据投保人的能力,以更高层次的保障来实现他们的需求。(2)经营机制不同。社会保险由政府或指定的机构经营,具有行政性和垄断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在市场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3)缴费方式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由国家负总责;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保费中包括公司的营业和管理费用;(4)业务范围不同。社会保险仅是对人的保障;商业保险不仅保障人而且还保障财产与相关利益的损失,就是对人的保障也具有选择性,只保障符合投保条件的人。

3.互补

从双方的关系看,两者具备了互补的基础。

(1)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补充。商业保险保障具备投保能力且符合投保条件的企业或个人,而社会保险对保险标的不具有选择性。被商业保险排除在外的人群可以通过社会保险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使更多的人得到了保障。

(2)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有些劳动者收入较高,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又十分有限,他们只有通过参加商业保险保障其养老、疾病、意外、财产等方面的需要。

二、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对商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两者存在联系,社会保险的改革就会对商业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

(1)社会保险理论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个人也要缴费,强调权利义务对等,使受益与个人缴费相关。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样人们将不满足于较低水平的保障,而更多地转向保障更高的商业保险品种。

(2)社会保险体系方面。我国实行三支柱的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社会保险;第二支柱是政府指导,企业实行的企业补充保险;第三支柱是自愿性投保的个人储蓄保险。其中企业补充(养老、医疗)保险的基金,可以委托社会保险部门管理,也可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这就给商业保险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个人储蓄保险更是商业保险的一块大市场。

2.不利影响

(1)社会保险拓展方面。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由国企向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拓展,在既定的保障需求条件下,由于社会保险满足了一部分保障需求,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减少了,而且保障水平越高,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作用就越大。两者客观上形成了“基本”和“补充”的竞争关系。

(2)企业效益方面。我国企业普遍效益较差,许多企业无力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更无力举办企业补充保险,也就谈不上将保险基金投保商业保险,并提供发展资金了。即使效益好的企业开办了补充保险,也由于政府和劳动部门关系密切等原因,将这部分保险基金交给社会保险部门经营,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还处于劣势。

三、商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1.企业补充保险领域

商业保险要积极参与这一领域。各企业购买保险公司的团体年金或医疗保险后,保险公司要为企业提供方案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发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个人储蓄保险领域

在传统的生存、死亡、两全、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从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和适应人们理财多元化的需要出发,积极开拓分红保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寿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或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另外,发展分红、储蓄、返还相结合的家庭财产保险,让财产保险更多地融入社会保障体系。

3.健康保险领域

国务院规定,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这就为商业保险提供了机会,公司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办形式多样、方便客户选择的新型健康保险,如手术保险、住院保险、大病保险、意外医疗保险等,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3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专利因其复杂的技术性和诉讼程序、维权成本高等因素导致对其保护不足。专利保险是对专利保护体系的有益补充,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实施专利保险制度。我国专利保险经历了理论研究、试点运行和推广应用三个阶段,但目前仍存在着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严重依赖专利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人对专利保险新业务领域相对比较陌生等问题。因此,在推行专利保险制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的专利保险发展模式,完善“保险公司——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专利保险运行机制,精细设计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专利保险产品。

关 键 词:专利保险;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专利保险产品

中图分类号:D9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5-0106-08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简介:潘灿君(1969—),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商法;于世忠(1962—),男,吉林长春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知识产权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软科学项目“关于推进专利保险支撑产业创新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C250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机制的构建——以海外知识产权风险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Y13G030030。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诸多领域的产业革命,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的能力。[1]因此,专利保护不足必然会给产业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出现“块状经济特点的制造业跟风模仿严重,集群产业恶性竞争屡屡出现”的现象。因此,构建专利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应有之义。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省市知识产权局正不断扩大专利保险的试点范围,并出台了诸多有关专利保险试点方面的政策。基于此,本文在总结我国专利保险试点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实施专利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专利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我国的实践

保险作为现代商事制度,发源于中世纪欧洲,是商人自发筹集资金,以防范海上贸易之巨大风险而提供互助,渐而形成了合作社之相互保险。随着商事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保险从最初的合作互助形式逐步发展为现代商事保险,从事保险产业的商人在提供互助救济公益目的之外,不断拓展自身保险产品的空间,从财产保险到人寿保险,再发展到责任保险、保证保险。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西方人从个人中心出发,在谋求物质财富最大化的内在驱动下,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商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风险,从而推动西方保险也从最初的互助形式发展到商业性质的保险形式。[2]

知识产权保险是指将知识产权或者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权益作为保险标的,由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费,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一定保险理赔金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险包括专利保险、著作权保险、商标保险,其中又以专利保险发展最为典型,因此本文的讨论以专利保险为其范畴。

(一)域外专利保险的发展

专利保险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专利保险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成熟,积累了实施专利保险的经验。美国专利保险的保险产品主要有: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和专利执行保险。专利侵权责任保险是保险人为被保险人因过失或者疏忽侵犯第三人专利权所产生的诉讼费用和财产损失所承担的赔偿责任保险。专利执行保险是保险人为被保险人维护专利权合法权益产生的费用承担的理赔责任保险。因为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比较强,美国的保险市场也相对成熟,所以,美国保险公司实施专利保险业务的盈利性也较为理想。Reyes,Jason A(1995)认为,保险为成本高昂的专利侵权诉讼与损害赔偿提供了解决方案。[3]

在欧盟,中小企业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因专利的非物质性、技术性和诉讼程序复杂等原因,中小企业普遍感到专利维权难度较大,维权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对专利的保护,也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欧盟组织意识到了专利保险对维护中小企业专利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专利保险的实施模式和具体方式,希望通过构建有效的专利保险机制分散欧盟中小企业专利维权风险,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专利维权困境。自199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在欧共体内设立专利诉讼保险制度开始,2003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专门委托民间企业咨询机构Consultant Ltd.,European Policy Advise(以下简称CAJ公司)就专利保险试行进行专门调查所作的调查报告认为,应该在欧共体内部实施专利强制保险。在2007年布鲁塞尔会议上CAJ公司再次建议,应在欧共体内实施更广泛的专利保险,并应考虑采取强制保险模式。这种强制性的专利保险方案引发了巨大争议:从学理上看,专利侵权纠纷属于私法领域,政府不应以行政权力强制干涉;就实务而言,因欧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专利制度也有不同之处,因而强行推广存在着障碍。在欧盟成员国中,英国是专利保险实施比较好的国家,根据是否已经授权专利分别设置了专利申请保险和专利实施保险(包括专利执行保险、专利侵权责任保险)。[4]德国的专利保险制度分为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和专利财产保险。德国专利侵权责任保险不仅包括诉讼费用和损害赔偿金,还包括法院判定被保险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所产生的抗辩费用、专利无效费用、判令支付的专利使用费用。[5]丹麦对专利保险制度有独特认识。多年来,丹麦政府一直呼吁私营保险公司为丹麦市场提供专利保险。丹麦专利局主动提出在国内市场建立专利诉讼保险体制,向所有感兴趣的保险公司提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公开信息,并对专利保险产品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设计提出建议。SAMIAN保险公司在丹麦推出通用专利保险,其承保范围包括:⑴侵权行为地国家的专利法承认的对投保专利的实际或怀疑侵权;⑵对侵权人提起的反诉的抗辩;⑶中小企业对第三方的意外侵权。经过丹麦的积极推广,专利保险从丹麦发展到卢森堡、澳大利亚和英国,并都由SAMIAN保险公司提供,这给欧盟改革专利保险制度提供了一个新选择。[6]

日本专利保险在政府扶持下逐渐建立起了商业保险的运行模式。日本知识产权保险包括专利权授权金保险和专利侵权保险。日本专利权授权金是指当第三人因信用风险(如破产、政治危险、战争等原因)无法及时向作为被保险人的日本企业支付授权金时由保险人赔偿被保险人专利授权金收入的损失,而后由保险人向外国企业追偿。日本专利权授权金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本国企业更放心地向外国企业授权专利使用权,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对科研技术的投入。近年来,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安田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和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还共同开发出专利侵权保险险种,其保险对象为发明、新型专利、新式样专利及商标权侵权诉讼的费用,被保险人包括专利和商标侵权诉讼中的权利人和侵权人。[7]

(二)我国关于专利保险制度的研究及其实践

保险是商业化社会的互助机制,也是金融业的重要分支。专利保险是通过金融支持社会创新,维护公平有序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方式,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专利保护体系的有益补充。通过专利保险的推广,能够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降低维权成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总结我国关于专利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⒈域外专利保险和我国实施专利保险可行性研究阶段。吴玫与朱雪忠(2004)分析了知识产权诉讼费用保险的提出背景、基本原理及其分类、适用与展望。吴玫(2005)、李雪梅(2005)、孙佩绫(2006)、杨德齐(2009)探讨了如何引入知识产权保险机制来分担知识产权权利人的风险,帮助中小型企业通过参与诉讼维护和实施其知识产权。[8]肖小锋(2007)通过对搜集的诉讼费用、案件结案情况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提出了应面向出口企业建立政策性知识产权保险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产权保险制度需要解决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风险评估体系国际接轨、知识产权人才及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问题。高留志(2006)在阐释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及其缺失的基础上认为,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蓬勃发展的现实,国外企业控告我国企业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况将越来越多,为此,应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但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避免美国知识产权保险保费过高和大企业拖延诉讼削弱保险成效不足的现象。姚新超(2007)从我国众多企业面临发达国家专利壁垒挑战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开办专利侵权责任保险,认为应借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示范合同做出相应规范。刘丁巳(2008)认为,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但知识产权诉讼却成为了企业的沉重负担,因此我国也应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考虑我国国情,建议知识产权对外诉讼保险应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依靠政府的力量加以推动。周美华(2007)认为,知识产权保险在国外已经日趋成熟,其在分析知识产权保险基本原理和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提供多种选择的保险产品,扩大理赔范围,开发知识产权权利人为投保人的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引导资本实力强大,具有高端风险管理技术的保险公司和较多数量的投保人加入知识产权保险市场。孙捷(2009)在阐释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现状和分析专利保险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承保机构设立模式、投保方式和投保人范围、专利保险险种设计、保险条款设计和保险费率厘定、限陪方式和共保条款的基本模式的观点。蔡华(2010)从分析知识产权风险、风险管理、专利保险对经济的影响入手,借鉴美国和欧盟的专利保险制度,提出应从政府、保险人、投保企业三个层面来推进我国的专利保险。林小爱(2009)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险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阐述和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必要性及特殊性,主张应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下构建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宋来仕(2010)提出应在中小企业推行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王学士(2011)认为,知识产权本身属性之不确定风险符合保险利益要件,对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运用知识产权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提出应优先构建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制度和保险费用的先予支付制度。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知识产权保险体系问题研究”列入了其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指南中,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应用类项目中的首要项目。[9]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就我国实施知识产权保险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建立知识产权保险体系等进行了理论储备。

⒉在专利保险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专利保险试点阶段。我国专利保险实践起步较晚。佛山市禅城区于2010年初在全国率先推出专利保险,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专利侵权调查费保险”作为首个险种,理赔范围包括差旅费、公证费、律师费等。2010年12月,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与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签订了专利侵权保单,这是全国专利侵权保险的第一张保单。2011年3月2日,佛山市新概念磁电设备有限公司与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签订了专利侵权保单,为包括“一种除铁机”(专利号:ZL200410051946.7)在内的7件专利投保,专利的保费共计3400元。2012年4月20日,保险公司实现承诺,向新概念磁电赔付了价值20400元的第一笔保险金。这是全国首例顺利结案的专利保险赔付案件。获批开展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后,禅城区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目前,首批21项专利已完成投保、承保手续。[10]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公司)开展专利保险工作。2011年12月8日,人保财险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签订《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促进工程项目》合作协议,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人保财险公司开展制定专利保险方案工作。

⒊总结专利保险试点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实施阶段。2012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江苏省镇江市组织召开专利保险工作研讨会并正式启动专利保险试点。2012年4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选取北京、武汉、镇江等8个城市作为专利保险第一批试点城市,首次实施试点的专利保险产品是“专利执行保险”,待条件成熟后,还将研究推出“专利侵权责任险”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11月30日,确定了第二批专利保险试点地区,试点工作得到了推广和升级,浙江省嘉兴市成为第二批专利保险试点城市。2014年2月26日,确定河北邯郸、上海奉贤为第三批专利保险试点地区(详见附图1)。在全国三批专利保险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各省市纷纷设立了省级专利保险试点区域,如浙江省嘉兴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专利保险试点地区之后,浙江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参保专利保费、专利保险信息平台建设补贴和创新专利保险种类奖励等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试点地区要建立专利保险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保险专家咨询制度和中小企业专利保险托管机制。[11]浙江省先后在温州瓯海区、杭州市、湖州德清县、湖州安吉县、湖州南浔区以及金华东阳市等地推广实施专利保险工作。

二、我国实施专利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在各个产业的专利拥有量不断增多。2014年12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的《2014世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全球专利年申请量2013年继续强劲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在全世界近260万件专利申请中,约有1/3是中国提交的,其次是美国和日本。[12]与之相对应的是专利纠纷不断增多,且纠纷涉及的标的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比较短,商业保险运行起步也比较晚,导致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等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

(一)专利的技术性、授权性、保护范围的抽象性导致保险标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由于保险公司运营经验不足和专业性不强等原因,致使试点运行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专利作为典型的知识财产,相对于普通有形财产而言,具有技术性、授权性、保护范围的抽象性和专利客体的不确定性,专利侵权、维权都比较困难。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专利保险本来就是比较陌生的业务领域,且对各行业的专利也相对比较陌生,因此,保险公司在推广专利保险时谨小慎微,导致试点的专利保险产品比较单一,或者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使得试点运行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保险公司试点专利保险时主要依赖于政策推动,专利保险市场化运行程度不高

专利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专利保险开始试行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专利保险的政策支持调动了企业单位参保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专利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但是过分依赖政府的主导、推动和保费补贴政策,也会影响保险公司自身专利保险商业开发作用的发挥,阻碍了专利保险市场化进程。如2013年江苏省的5个专利保险试点城市均实现了出单承保,共实现签单280件,保险金额1830万元,保费收入53.8万元。其中,镇江承保了131件,保险金额508万元,保费收入19.68万元;南京承保了2件,保险金额9万元,保费收入0.6万元;苏州承保了10件,保险金额68万元,保费收入6.95万元;无锡承保了95件,保险金额40万元,保费收入14.9万元;南通承保了42 件,保险金额24万元,保费收入10.6万元。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南通、镇江等地的政府部门都制定了专利保险试点方案,出台了保费补贴办法。因此,上述保险费中有比较高的费用是政府出资的保费补贴。[13]

(三)专利的非物质性特点导致专利侵权成本低、维权难,专利保险产品出险的可能性比较大

专利是非物质财产,且其财产价值会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财产价值相对于普通财产评估比较困难,评估程序复杂,评估费用高,而专利保险评估前置程序又增加了企业的投保成本。故保险公司保费比较高,或者是保险条款设置比较苛刻,导致企业购买保险产品需求受到影响。

(四)保险公司对专利保险的新业务领域相对比较陌生,导致专利保险的推广运营比较困难

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机制、保险公司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端风险的管理技术是其专利保险市场化、商业化的基础。虽然我国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专利法实施时间较短,专利保护经验不足。例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2014年上半年专利执行保险的承保数量较前一年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企业专利维权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对专利执行保险的赔偿范围也缺乏充分了解,在发生赔案后对专利保险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进而影响了投保的积极性。

专利保险是一项创新工作,由于企业的专利保险意识不强,使之成为推广的桎梏。专利保险作为新型的险种,企业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目前投保企业数量来看,与我国专利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与实际的专利保险有效需求也不相符。

三、推进和完善专利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专利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域外专利保险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支持模式和以欧盟委托CAJ咨询公司提出但没有实施的强制专利保险模式。美国专利保险实施是以AIG等保险公司通过自身商业化保险产品的推销而运行的,日本是由经济产业省所属的行政法人——“日本贸易保险公司”开展专利保险,欧盟委托的CAJ咨询公司认为,专利保险涉及面狭窄、专利保险高保费低赔付率、中小企业潜在的专利保险需求多,因此,应实施专利强制保险。

专利保险发展模式选择是专利保险推广实践的顶层设计,要使我国的专利保险得到有效推进,必须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专利保险发展模式。为此,我国诸多学者对专利保险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讨。林小爱主张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下构建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提出应拟设自愿性的专利申请保险和专利侵权责任保险。[14]宋倩(2014)对现有的专利保险强制模式、半强制模式以及欧盟的中小企业专利互助保险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专利诉讼情况以及专利保险条款的相关规定,提出在我国应推行强制型或者中小企业互助的专利保险模式。[15]王娜加(2010)认为,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商业性保险缺陷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脆弱,应选择政策性知识产权保险。[16]王会华(2013)认为,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不宜采用纯商业保险模式来运行专利权保险,可采用政府支持方式设立政策性保险,再由政府初期支持的半政策性的保险模式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模式。[17]陈志国(2013)提出了强制型专利保险、半强制型专利保险和互助型专利保险三种模式,在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及其不同模式的适应性进行比较后认为,强制型专利保险模式和互助型专利保险模式在我国为较好的模式选择。[18]

笔者认为,我国应采用以自愿保险为基本原则,以特定领域的强制保险为补充的模式。根据我国有支付能力的保险需求不足和有效保险产品短缺的客观情况,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专利保险难以实现“以众人之力分摊风险”的保险机制,采用自愿型专利保险可以借鉴日本的政府支持模式。我国在专利保险试点和推广过程中,应强调以“企业为主、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为辅”的专利保险发展模式。另外,针对我国参与海外参展和海外贸易的企业尤其是专利纠纷高发的领域,可以根据保险产品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我国产业利益的基本国情,对参与海外参展或海外贸易的企业实施专利强制保险,以加强对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二)对专利保险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专利保护范围是通过权利要求书中抽象概念来描述的,其必然导致权利边界模糊,专利权维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对此,保险公司也必然心存芥蒂。因此,保险公司对专利风险评估、专利检索分析、专利有效性分析、专利保险核保、专利保险费率评估、保险公司专利保险核保等环节都需中介服务机构的深度合作。试点和推行专利保险是知识产权与金融领域的创新,应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中专业人员的作用,探索保险公司、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模式。

在专利保险试点过程中,我国佛山市禅城区首创并推行了专利保险合作社。该合作社是由保险机构、企事业法人单位、社会团体、专利服务机构组成的专业机构,负责专利保险的咨询、维权指导等工作。北京市中关村也对构建保险公司、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之间创新服务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尝试。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遴选出24家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首批试点专利保险,公开征集和遴选专利保险经纪公司、法律服务机构等专业机构,为中关村专利保险试点单位提供专利保险方案设计、投保、索赔等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推进第三方服务机制构建,形成了“人保财险——保险经纪人——企业”的专利保险模式,在率先试点的5个城市中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

笔者认为,我国在专利保险推行初期应实施政策性保险,比较研究并不断完善佛山市禅城区专利保险合作社和北京市中关村的“人保财险——保险经纪人——企业”的专利保险模式,整合保险公司、中介服务市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各方力量和需求,突破专利维权困难的瓶颈,加强对企业的专利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在实施“人保财险——保险经纪人——企业”的深度合作模式中,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因权力寻租而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现象,以免对专利保险推行带来负面影响。

(三)调研企业对于专利保险的市场需求,对专利保险产品进行精细化设计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专利申请保险、专利执行责任保险、专利侵权责任保险、专利许可保险、专利投资保险等专利保险产品。发达国家的专利保险实践表明,这些险种的拓展对专利产业化和专利保护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开发并推广了《专利执行保险》(2012年5月)、《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2013年8月)、《专利人责任保险》(2013年2月)、《海外展会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2014年8月),目前正在研发《知识产权综合保险》、《专利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但这些保险产品还存在着承保范围过窄、保险门槛过高等问题,且单一性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专利保险多样化的需求。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第3条保险责任规定:“在保险期间或保险合同约定的追溯期内,第三方未取得授权而首次实施本保险单列明的专利,被保险人为获取证据在承保区域范围内进行调查,并在保险期间内就其受到侵犯的专利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或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请求,或向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该请求被立案或受理的,对于被保险人的前述请求在立案或受理前发生的必要的、合理的调查费、公证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以下简称调查费用),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但该专利执行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仅仅是对调查取证费用的理赔,没有将专利宣告无效程序的相关调查费、差旅费和诉讼费纳入到保险责任之中,显然无法满足专利保险的有效需求,只有对被保险人调查取证费用的理赔金,对于复杂的专利诉讼过程而言可谓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专利保险市场需求,导致了保险人因对无形专利财产的陌生而对保险市场持谨慎态度。因此,应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对我国专利保险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精细化设计不同的专利保险产品,并且可以与其他有形财产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险种形成多样化的保险产品组合设计,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形成专利保险市场的良性互动。同时,在适当时机完善我国专利保险配套法规政策,为专利保险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2]郑军,张海用.中西方商业保险产生、发展和走向的比较分析——基于制度文化视角[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05):91.

[3][8][14]林小爱.知识产权保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7,8,144.

[4]刘诗瑶.专利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4.

[5]胡丽君.试论美德两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3-25.

[6]刘媛.欧洲专利保险制度:发展、困境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3):107-111.

[7]刘华俊,宋嘉.关于设立专利保险制度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4,(12):50-54.

[9]关于申报2008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EB/OL].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0529_404738.html,2014-03-07.

[10]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网站[EB/OL].http://www.cstb.gov.cn/2013-1/201311685853.htm,2014-03-07.

[11]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网站[EB/OL].http://www.sipo.gov.cn/dtxx/gn,2014-04-21.

[12]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EB/OL].http://www.sipo.gov.cn/yw,2014-12-30.

[13]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专利保险专题培训班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的工作报告[R].2014-09-01.

[15]宋倩.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专利保险的发展模式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

[16]王娜加.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模式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0-53.

[17]王会华.我国专利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28.

[18]陈志国,杨甜婕.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我国专利保险发展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2013,(08):35.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西部;车险;市场调研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89-05

引言

在国内保险市场上,车险是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机动车辆数量迅猛增长,机动车辆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其保费收入一直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0%以上,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的龙头险种。如何在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中,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加强经营管理,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财产险公司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从目前的西部某市地区的机动车辆保险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车险市场占有份额,品牌形象,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认识以及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以期能为保险公司在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上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并在实践中有所促进。

一、车险市场调查状况的调查问卷情况

(一)调查问卷内容概述

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六个方面,依次为年龄、性别、家庭结构、从事的行业、居住和工作区域。第二部分了解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认知情况题目。题目的设计主要采用封闭式方法,就是对每一道题目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其中有八道题目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另外一道题则可以多选。在第二部分的八道选择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被调查居住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主要包括10公里,10~15公里,15~20公里以及20公里以上的调查分析等。(2)被调查在短期内是否有购车计划和购车价格范围主要包括在10万元以下,10万元~15万元,15万元~30万元以及30万元以上这几方面内容,以及买车的付款是采用直接方式还是间接方式。(3)被调查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不计免赔、车上人险和附加险保险产品。消费者为爱车买保险看重哪方面,如价格、品牌、理赔服务、机构网路优势。(4)根据调查广大消费者从哪方面对了解和认识人保公司。主要包括广告产品宣传,熟人介绍,媒体新闻和访谈,公益活动。同时调查客户已经购买或者即将购买的保险产品公司,例如:人保财险、太平洋、平安、永安和其他保险公司。

(二)调查情况

本问卷以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研究院在全国部分重点城市巡展汽车安全活动为平台,配合站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回收180份。经过一系列数据整理共收回有效问卷170份。

二、车险市场的分析

(一)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从调查年龄范围来看,40岁以下的人群占据82%,40岁以上的人群占据18%,大体上符合目前个人市场年龄消费层次分布。

从性别角度来看,这次调查的男性比较女性多2倍,具体分布(见表1):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未婚人士只占36%,已婚人士占64%。

我们把行业在归纳一下集中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住宿餐饮。 第一产业包括:制造业、舰载以及房地产。其他行业和政府及事业单位。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政府及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分别占总调查者 29%、18%、20%、33%。

考虑到调查地点的特殊性,所以市城内、城东、城北的调查者相对多一点。

从调查者家庭和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来看,相对而言15公里以下的占据大部分71%,除外的占据29%,比较符合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状况。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对个人消费者来看15万元以下的车辆占据74%,15万以上的车大致占据26%。也比较符合市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消费收入水平。

从调查的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来,目前市场几家大型的保险公司的份额比重,也相对和保监局的数据基本一致。

我们从调查问卷的14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大类分析可以看出来,此次调研报的基础数据,和目前XX市场的大致情况一致,基本达到调研报个数据的真实性,为下面相关因素分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问卷基本因素的相关分析

1.从被调查者年龄范围角度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人在被调查者总人数中占据了82%,这些人群是有车或者近期内买车的主力人群;同时也是将来一段时间保险市场的主力消费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占据已有和即将购车计划中占据84%的市场份额。

2.统计调查人群中,对保险公司选择时:可以看出,人保39%,紧跟是平安38%,其次是13%的太平洋。然而,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的调查中买人保公司人数占据31.7%。其中,40岁以上人群平安公司占据市场34.1%、太保15%、永安10%,其他保险公司19.2%(见表2)。

表2

以上数据表明,40岁以下的人买保险选择平安公司的相对少一点,而人保在40岁以上的人数中占据要比平安公司多一点。

3.调查为爱车买保险最看重哪方面时,统计表明:理赔服务占据54%、品牌27%、价格12%、机构网络优势7%。但是主力消费人群40岁以下人群中,理赔服务占82%,价格相对少一点16%。相比较40岁以上的人,买保险最看重的情况来看,对理赔看重大概52%、价格36%(见表3)。

表3

4.在分析不同年龄对人保公司的认识方式时,将人群年龄分40岁以上、40岁以下两个阶段进行统计,得出结论(见表4)。

表4

5.调查统计现有车辆和即将购买的价格范围得出:10万元以下占总调查人数40%,10万元~15万元占总调查人数34%,15万元~30万元占总调查人数21%,30万元以上占总调查人数5%。但是,在40岁以下人群中,10万元以下购车者所占比达到32%,10万元~15万元占到40.7% 15万元~20万元占到22.8%。

6.在调查者从事的行业中可以看出来,调查者的行业相对比较分散,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政府及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分别占总调查者 29%、18%、20%、33%,比较符合当前中国就业趋势。将调查现有车辆和即将购买的价格范围与从事行业进行结合比对,分析得出表5。

表5

7.在问卷中发现从事其他行业中买保险选择公司时候,44%选择人保,9%选择太保,41%选择平安。将调查从事行业与选择保险公司进行结合比对,分析得出表6。

表6

8.针对各个行业人群买保险最看重的指标,选取价格、品牌、理赔服务、机构网络进行统计类比,得出结论(见表7)。表7

9.通过调查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之间距离与有无购车计划的相关性,我们得出结论(见表8)。

表8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的居住地和工作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买车一定成一种必需品。也成为了保险市场的潜在客户。

10.我们对保险险种组合分析中:购买6+1险种的只有8%,其次购买4+1险种只有14%。发现有34%只购买交强险。

从购买车的价格和购买险种组合中分析发现:

表9

从表9的统计数据得出,车辆的价位高低直接影响对购买险种的需求,也就是车价越高,人们对险种的需求相对多一点。

三、对策与建议

保险行业是服务性的金融行业,服务是保险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保险公司提供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好坏,是客户判断是否继续在公司续保的决定因素。把维护客户利益贯穿到产品设计、产品宣传、承保、理赔以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优质的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企业形象,而且还可以为公司维护和发展客户,为公司带来销售利润,最终实现财产险公司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从调查者买保险最看重的这一项来看,消费者对服务看得最重,尤其是40岁以下的调查者来看最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树立服务意识,加快服务理念的创新。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创新服务是基于基本价值的创新服务,基本价值的创新就是围绕“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险后的查勘定损―理赔”这一服务链的创新,而基本价值创新的基础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服务理念。市场是创新的原动力,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服务观。“以客户为中心”,要体现在服务的咨询、理赔、售后、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句口号所能简单概括的。这种大服务观,要求彻底颠覆“以业务为中心”的观念,从整体上改变和改善服务,而不是仅仅从细枝末节上雕花刻凤。

因此,人保公司机动车险保险公司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让服务成为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让我们独特的服务成为公司进行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

(一)服务理念的创新与升级

充分认识服务创新对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诚信立业、服务强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做实做优基础服务,做精做强特色服务。完善服务内容的重点就是要努力实现保险服务的便捷化、标准化、增值化和个性化;要求保险企业必须从保险业务、营销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三个方面对服务流程不断地加以完善,确保各项服务活动贴近客户,方便客户;进一步树立客户至上、诚信为本、争创一流的服务理念,努力提升保险行业的形象。

(二)加大品牌宣传和销售渠道创新

保险公司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的具体现状,大力调整和整合公司的产品分销渠道机构,在目前主要的两大分销渠道(即间接销售渠道和直接销售渠道)基础上,调整布局,优化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公司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利用此系统积极开展基于数据库营销的销售体系建设。

从销售渠道创新方式来看,虽然在中国目前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公司业务的发展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从中国现有的机动车险销售渠道来分析,间接渠道的销售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且其管理成本很高,客户服务质量相对而言不及直接销售渠道的服务,客户流失率很高。根据现代渠道销售理论,“渠道为王,终端制胜”,谁掌握了渠道,谁控制了终端,那么谁就会在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建立和完善属于保险公司自己掌控的渠道和终端,是公司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网络营销、电话营销是机动车险市场营销未来发展的趋势。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5

数据中心整合 规划先行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下称中国人寿)属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总部设于北京。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分设中保人寿有限公司,1999年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03年,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和机构,业务范围全面涵盖寿险、财产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另类投资、海外业务等多个领域,并通过资本运作参股了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

2008年12月,为了支撑业务快速发展,构建适应性的IT体系架构,中国人寿开始正式启动“两地三中心”建设项目:即在上海建设“上海数据中心”和“上海同城备份中心”,在北京建设“北京研发中心”。该项目以全面实现全流程、全业务的数据逻辑“大集中”为目标,中国人寿希望以此项目为契机,引入业界成熟最佳实践,逐步规范IT治理模式,创建绿色IT生态系统。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中国人寿确定了项目指导方针——“取国际化经验,用规范化模式,按公司化方式管理,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旨在打造具有现代化管理流程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数据中心。其中,虚拟化部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

实施前,中国人寿进一步明确了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目标:降低能耗和空间需求、简化系统管理、提供IT资源可用性和可靠性、缩短新系统和新应用的部署周期、快速响应业务提出的应用需求。要实现这些目标,面对大规模虚拟化部署,如何评估北京、上海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并实现最佳效果,是摆在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面前的一大挑战。

五个步骤

实现虚拟化评估工作

为了制定最佳虚拟化部署方案,中国人寿希望通过评估、规划、构建和管理这四个阶段工作,有效规划和部署虚拟基础架构,并聘请专业团队协助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在评估工作中,中国人寿通过第三方专业工具,深入了解了当前数据中心的IT资源利用率,并将其与行业标准参考数据进行比较,以便优化容量规划设计。现有物理IT设施中有哪些服务器整合机会?进行虚拟化部署需多少成本及潜在成本费用?通过前期评估,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能够了解现有IT基础架构与服务商提供的虚拟化解决方案间的适应性情况,并确定可能会影响虚拟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设计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虚拟化评估是由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与虚拟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相关设备厂商共同完成,通过基础架构分析、财务分析、环境分析、需求分析和后续步骤五个部分来开展评估工作。

基础架构分析:中国人寿将位于北京数据中心的60台物理服务器和位于南京数据中心的30台服务器作为评估样本进行分析。由第三方专业服务团队累计耗时约4周时间分别在北京和南京现场利用虚拟化优化部署工具从这些抽样服务器中获取完整的服务器特性和利用率数据。通过分析,了解服务器利用率统计数据、虚拟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为满足当前及未来工作负载要求所需的主机数量。

财务分析:为虚拟化策略提供财务论证。通过提供总体拥有成本(TCO)分析,对服务商虚拟化解决方案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与现状进行直观比较;通过提供投资回报率(ROI)分析,估算采用服务商虚拟基础架构的资本投资回报率。

环境分析:虚拟化可以有效减少服务器的数量和相关的网络、存储和数据中心基础架构,这意味着更少的电力能耗用于日常运行和冷却。同时,它还能大幅度地减少每年的电力服务成本和碳排放量。通过提供电力和冷却费用节省状况和碳排放量分析,可清楚了解虚拟化策略对于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影响。

需求分析:在给出具体要求和限制的情况下,对标准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加以限定,并在设计一套完整的虚拟化解决方案时考虑具体要求和限制,针对标准虚拟化解决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提供一个初始评估。

后续步骤:设计虚拟化路线图,规划和构建虚拟化基础架构。通过提供进一步虚拟化咨询服务,确保虚拟化基础架构的有效管理。首次部署之后的6个月至1年时间内还将进行一次虚拟化基础架构运行状况检查,重新评估已部署的虚拟化基础架构配置和操作是否最优。

通过项目前期评估工作,并根据当前运营及财务目标,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设备的采购、设计、实施及后续的虚拟化路线图,为下一阶段的虚拟化部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果量化

降低硬件规模及成本

评估工作得出数据显示:如果对现有服务器工作负载进行虚拟化,物理服务器数量将减少80%。未来计划新增的服务器在整合之后,服务器采购数量将减少80%。三年时间内总体拥有成本节省将超过520万美元。

中国人寿信息技术部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根据统计,一旦实施数据中心虚拟化部署方案,前期投资约56.1万美元,投资回报率(ROI)将达到552.7%,节省日常运行电力约116千瓦和冷却电力约145千瓦,数据中心空间节省约65平方米,并且能够减少1389吨的碳排放,相当于255辆机动车一年的平均排放量。”

“详细的评估和分析让我们充分了解虚拟化给数据中心带来的好处,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使我们有量化的标准来衡量部署虚拟化给数据中心改造带来的成效。”该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中国人寿通过对北京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已在5台HP DL385 服务器上安装ESX Server,部署了30多台虚拟机,并通过统一VirtualCenter进行虚拟机的管理,不仅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简化了管理,加快了新应用部署的速度。

采用虚拟化方案之后,中国人寿显著降低了物理服务器的台数,节约出来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空间可以部署新应用。此前,为应用开发部门部署新的应用和分配新IT 资源,需要准备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现在通过虚拟机模板配置,只需要数小时的时间;通过这些测试开发系统的管理变得非常方便,Virtual Center可以很好地进行资源监控和分配;对于有突发性资源需求的开发测试系统,也可以通过Virtual Center 进行即时性的资源调配,克服了资源灵活性不足的缺陷。

财产保险方案设计范文6

关键词:义乌;金融业;金融保险人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其金融保险专业的设置必须要立足义乌实际情况,为地方经济服务。义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该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义乌金融业发展概况

(一)金融市场规模大,发展迅速

目前,义乌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近50家,其中银行有18家,金融网点数百个;证券营业部5家;保险分支机构28家。还有一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包括外资机构有意进入义乌。截止2008年底,义乌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7.76亿元和707.42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分别占金华9个县(市)区同类市场份额的40.66%和36.9%,已分别超过浙江省内地级市衢州市、丽水市和舟山市同期的存贷款规模,与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规模日益接近。2008年义乌市人均存贷额14.95万元和10.1万元,位居浙江省限时第一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同时,国际业务顺利开展,与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业务往来。保险方面,2008年义乌市实现保费收入15.36亿元,比2006年增长44.3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6.4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8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2.97%、45.44%。从1997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县级市榜首。此外,两年来义乌保险业共计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0.13亿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惊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收汇、规避外贸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二)区域性金融中心初步形成

自义乌市作为“强县扩权”试点以来,该市就大力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到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资本和金融的融合。仅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的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邮政银行、湘财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开业,金融在调节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招商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近年来义乌金融市场结售汇顺差持续扩大,国库收支情况良好,金融市场表现活跃,现金投放增势平稳。2008年,义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32.82亿元,同比增长36.25%,经济效益十分喜人,资产质量与赢利能力显著提高,不良贷款率只有1.76%,大大低于中国人民银行所规定的3.5%的警戒线。近年来,义乌市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来义乌设立分支机构,拓展金融市场,开办金融业务,也促使各进驻义乌的股份制银行纷纷得以“升格”。2006年,浙商银行义乌分行的成立,是义乌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2007年,进驻义乌才几年之久的兴业银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义乌分行,又是对义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一次强力助推。

二、义乌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积极方面

1.金融创新不断涌现。2007年下半年以来,义乌市各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应对宏观调控,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出卖贷款资产、银票、商票、国际国内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业务、短期融资券、信托理财等表外业务,放大、创造信用量达90亿元以上;工行、中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与商城集团相互合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向义乌市场首次推出市场商位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成功开辟出了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商贸型小企业信贷市场。这一业务的开办,有利于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商贸型小企业发展,对以市场为根本的义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金融机构还向义乌市场全面推开非现金结算业务,以科技手段为特质载体,开辟无障碍结算区,推动信用卡、联名卡等金融产品在市场商位的使用。

2.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一是积极开展“深化金融服务”活动。在2007年上半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企业行”金融服务活动。特别是注重对“转型企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直观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二是积极开展“扶持重点优势企业”、“培育重点小企业”活动。通过调查走访确定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银行卡推广力度。各金融机构与浙江银联、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联手在国际商贸城二期箱包市场精品区设立刷卡无障碍区,充分显现集中效益。目前,国际商贸城刷卡无障碍区的POS机构布机量达到2172台,布机率达54%,为市场创造了良好用卡环境。国际商贸城刷卡无障碍区也获得了由中国银联、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颁发的2007年度全国级“刷卡无障碍优秀街区”称号。

(二)不足之处

1.高端客户私人理财需求正旺,但理财产品缺乏。在义乌,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级人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速快,这些处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有钱人,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仅仅提供一份资产配置远远不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理财知识,理财方式相对单一,银行存款的比率仍占据收入的1/3。同时,义乌的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缺乏。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或服务时,尽管名字千差万别,实质上经常是把个人业务产品、国际业务产品或同业银行业务产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再以一系列新颖名称展示给客户,而且不少理财品种对客户条件有较多限制,因而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因此,理财服务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相比而言,国外的银行一般每隔一、两个月左右就会推出一个新理财产品。

2.严重缺乏具有理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理财服务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还要掌握广泛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经验,并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是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其中能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务规划的理财专家凤毛麟角,与目标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使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受到不小的制约。高素质的复合型理财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更抑制了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供给。

三、适应地方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依托地方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进行调整,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尽快适应第一线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进一步深造。作为一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从事金融类工作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在一线从事金融工作的基层复合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不应该是精英型的,而应该是大众型的;在培养类型上,不应该是研究型的而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的主体规格为基础实、知识宽、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基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能因人设课,也不能因传统设课。联系义乌金融市场实际,在学生已拥有金融保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商业银行及投资理财方向。毕业后学生必须具备投资理财综合能力,这一模块开设的课程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现资理财、财务管理、投资银行学、公司理财、商业银行实务模拟等。考虑到义乌市对理财专业人才的需求,应该增加理财知识的理论讲授和实战实践机会。

第二个模块是保险方向。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该模块开设课程包括保险概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障概论、保险营销实务、团队建设。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包括:(1)案例教学。教师可以找到金融保险活动中的经典案例,进行修改后与相关教学内容结合,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自主发言,积极思考,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进行引导、揭示和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作出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模拟教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的金融保险类实验室有保险教学软件、证券交易模拟教学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教学来了解金融业务交易的实际运作,及时掌握各种资讯,了解全球金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学科不同,金融业务模拟交易的数据都是实时的和真实的,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对市场的洞察力,使培养的金融保险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这是一般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难以做到的。如可根据业务运作程序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模拟操作,由学生写出业务操作报告,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设置模拟股市交易,举行“股王争霸赛”,在保险教学过程中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模拟实务活动。(3)业内人士专题讲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邀请富有经验的金融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讲座。业内人士可就本地区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对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市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专业前景的把握,也将压缩课堂讲课时间,留给学生较大的独立学习和讨论空间,从中获益。

(四)注重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

针对目前义乌市理财需求旺盛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财知识的人才。专业理财人员需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税务、理财等相关的知识和规章,能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对个人理财、企业理财和理财业务发展等制定规划或方案,可以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能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针对能力目标将课程细化,对每一能力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具体到每一章节的进程表。学生在校内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专业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的同时,可以有专门的活动地点开展各类有校外兼职指导老师参加的投资与理财活动,如金融知识大讲堂(包括证券、外汇、期货交易模拟训练)、理财方案设计大赛等,应特别强调交流和沟通环节,互相分享经验,学生将获得更大的进步。

(五)注重课外实践性教学

要紧密联系义乌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课外实践教学。目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已与义乌市内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合作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并聘请了各机构资深人士担任实习指导老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安排到不同的基地进行实习。今后还要切实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我们同时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单位,到金融机构参加社会实践,协同金融机构人员解决实际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郑亚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30-32.

[2] 崔寅.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9,(2):31-32.

[3] 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13-14.

[4] 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5] 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