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1
旅游业属性从总体上讲,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目前,社会各界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仍较为模糊,较多地把低碳旅游与节能减排简单地等同起来。其实,低碳经济具有较为广阔的内涵,包括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是一个以能源为核心,技术为支撑,生产为手段,消费为目的的“综合体”概念。旅游业天生具有的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多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旅游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是集群的初级形式,当旅游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因此,低碳旅游应该从旅游产业集群的高度,从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相关利益主体出发,以各种形式和形态充分反应低碳经济形式。旅游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类型、模式、形成与发展机理、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定性化对策研究等。而对反映低碳理念,顺应低碳旅游发展趋势的“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却鲜有研究。如果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理解“低碳”,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如王兆丰(2008,2009)利用生态理论,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并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的途径。4二是基于“可持续理论、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如李琼、李彦辉等(2007)将循环经济应用到旅游产业集群中,指出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但是,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尚处在空白阶段,这明显与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宜,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二、低碳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迈克•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由于视角和学科的不同,迄今为止,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没有统一标准。主流上是把产业集群理解为同一产业企业及关联企业、机构(研究、管理、服务机构)地理集中的经济现象。由于同一产业企业地理区域高度集中,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总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因此,有学者指出:产业群集约化(产业集群)就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集群则是指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普及和能源效率提升的产业集群。传统行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核心企业的领导和发散作用,而核心企业培育较晚、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很少或者几乎不涉及消费者的反馈效应,这也正是我国旅游产业小、散、弱、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应在突出企业低碳转型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向上寻找保障主体(政府),向下寻找响应主体(游客),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集聚体系。综上,可以将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绿色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最终目的,以高效的旅游供应链为纽带,以旅游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为主导,融政府保障、企业支撑和游客响应三大主体及层次的生产经营网络系统。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目标是提高绿色能源和低碳节能减排技术的普及,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科学研发和广泛生产销售,共同树立低碳旅游品牌,发挥旅游企业整体规模效益,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
(一)低碳旅游供应链概念
所谓“供应链”就是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低碳供应链”则是低碳理念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充分体现。具体到低碳旅游供应链上,即以低碳旅游产品研发为出发点,以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低碳旅游产品体系为载体,通过低碳旅游产品的交易促进低碳旅游消费模式的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又通过反射效应,将低碳理念和诉求反馈于低碳旅游产品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深化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互动,研发、生产、交易彼此联系,相对闭合,不断循环的链条。
(二)低碳旅游供应链构成
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低碳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要素交易构成了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和后端,低碳旅游产品生产则构成供应链的中端,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循环利用则涉及整个过程。
1.低碳产品研发
低碳产品研发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是将低碳理念引人低碳旅游供应链的重要切人口,也是低碳旅游供应链形成的重要思想保障。其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碳规划与设计,将低碳、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理念引人并有机融入整个旅游产品中,它包含了对旅游产品从概念形成到采购组织、生产制造、使用、反馈处理的各个阶段的规划和设计。二是低碳技术的前端研发和孵化转化,包括对传统旅游产品所需能源和材料的低碳化转型可行性和路径研究,以及其他行业低碳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转化应用,为低碳产品生产和要素交易提供技术保障。如加大对环境容量预警系统、智能绿化灌溉系统、污水循环利用系统、高耗能设备监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攻坚与研发。
2.低碳产品生产
低碳产品生产位于低碳旅游供应链的中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是低碳产品研发的具体落实,又为低碳旅游产品交易提供丰富产品体系保障,是低碳供应链得以实现和延续的中心组件。旅游企业低碳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材料的采购,优先选用可再生、低消耗、少污染的材料。如旅游餐饮企业应尽量采购本地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灰色耗能”,降低“食品公里数”。_6J(二是绿色能源的利用,旅游企业要对原来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重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各种低碳或零碳能源,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如提倡使用清洁交通工具、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标识标牌、地热能供暖、免水冲泡沫厕所等。三是低碳技术的应用,即鼓励企业获得绿色饭店和绿色企业认证,提倡使用绿色节能建筑、低碳景观设施。
3.低碳产品交易
低碳产品交易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后端,是供应链优化管理实现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目标的关键所在。同时,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具有较强的反向作用力,能够及时地将终端信息和态度反馈给供应链的前端和中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调整和优化。从交易对象上看,低碳产品交易可以分为要素交易和产品交易。要素交易主要是旅游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服务转包等交易,目的在于实现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在产业集群企业间的有序流动和资源共享。产品交易则主要是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围绕低碳旅游产品买卖(合同)关系总和,内容上包括低碳营销和低碳消费,即旅游企业通过实施低碳营销,将低碳理念和低碳产品传递给游客,加强低碳消费引导,强化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提高其对低碳旅游产品接受程度,从而使旅游企业实现经济、市场(游客需求)、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四统一”。
(三)低碳旅游供应链利益主体分析
低碳旅游供应链是一个多主体、多结构的综合体,其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游客。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构成是多元化的统一管理体系。
1.政府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的主要倡导者,在低碳旅游供应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利益主体互动方面,政府通过加强引导,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游客适应并形成低碳旅游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积极接受企业和游客的反馈意见,不断地调整引导措施和方式。在构建和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上,政府主要起到政策引导、氛围营造和制度监管的作用。对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主要是强化引导作用,通过明确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确保低碳理念的正确引入和各项低碳政策措施的落实,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碳基金”,破解低碳旅游转型的资金、技术难题。在中端低碳产品生产中,政府主要发挥监督考核职能,如出台制约企业“高碳”行为的政策,建立健全动态化的旅游企业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完善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对后端的低碳产品交易中,政府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充分营造低碳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低碳营销和消费提供鼓励政策和社会舆论支持。
2.企业
企业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核心要素,旅游企业通过直接作用于对供应链中端低碳产品生产,为供应链提供给丰富的低碳旅游产品,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同时,又积极接受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辐射,积极转化吸收产品研发成果,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调整生产结构,加速企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升级,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和品牌,优化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关键是要做强“外部带动”,一方面旅游企业应通过要素交易深化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资金、技术和市场共享机制,培育出一大批低碳旅游企业,最终达到整个产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实施低碳营销和加强低碳消费引导,争取和提高游客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认识和支持,接受游客反馈意见,自觉地进行低碳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低碳旅游产品,努力成长为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品牌。
3.游客
游客作为低碳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的关键,也是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形成的关键。游客通过购买行为直接面对低碳旅游产品,直接接收旅游企业低碳营销和消费辐射,并间接接受产品研发影响,同时,凭借终端市场的反射效益对整个低碳供应链实施反馈作用。从主体构成上看,游客一方面接受着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低碳营销的辐射,主动或被动形成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和企业反馈自身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因此,从游客角度优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要争取游客对低碳旅游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在加强低碳舆论引导的同时,还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低碳促销,如开辟低碳营销渠道,让游客通过参与低碳旅游实践换取景区的优惠门票、住宿餐饮折扣等。
四、实证研究——以攀枝花为例
(一)攀枝花发展低碳旅游产业优势
攀枝花是为开发铁矿石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攀枝花市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加大培育力度,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其他类似的资源型城市一样,攀枝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等问题日益凸现。但是,从低碳(零碳)资源角度来说,攀枝花具有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独特优势。攀枝花地处攀西地区,拥有充沛的太阳能资源,太阳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当长,仅次于拉萨,太阳能资源的能源替代量理论值折合标煤约为5.6亿吨/年。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也是低碳转型发展中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当前,攀枝花利用太阳能的主要形式是光热、光电利用,主要应用在户用热水器、集中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照明路灯的使用方面规模都不大。同时,攀枝花虽然较早地提出了“阳光花城”低碳旅游形象,但是由于攀枝花现有旅游产品较为单一,“阳光花城”缺乏旅游产品体系支撑,“阳光花城”低碳旅游新形象尚未成功树立,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攀枝花所在的攀西阳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四川省明确的加大力度培育的七个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0因此,加快攀枝花旅游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树立低碳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保障低碳旅游发展环境
政府在低碳旅游产业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营造低碳旅游发展环境,是保障攀枝花旅游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积极将低碳旅游理念引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形成低碳旅游发展专章或者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本地的旅游企业提供低碳转型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行动指南和实现路径等。二是加大低碳旅游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作的低碳旅游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订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低碳旅游发展基金,势推动加快旅游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三是抓好低碳转型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低碳转型发展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培育低碳企业,增强低碳转型整体竞争力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餐饮、住宿、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区和旅游商品等骨干低碳旅游企业是优化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关键。在途径上,一是要鼓励企业清洁能源,实施低碳生产,政府应积极帮助为旅游企业解决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特别是资金难问题,可以考虑支持骨干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进社会化、市场化融资,增强旅游企业资本势力。对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采取并购等方式培育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实现集团化发展。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和低碳转型发展实力,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树立统一的低碳旅游品牌。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2
互联网银行发展步入快车道。互联网银行概念股:证通电子、信雅达、科蓝软件、新国都。
三星或提前旗舰机。OLED概念股:中颖电子、濮阳惠成、精测电子、强力新材。
上海纺织集团与东方国际联合重组。上海国改概念股:交运股份、开创国际、上工申贝、万业企业。
京津冀首个环保统一标准实施。VOCs治理概念股:先河环保、雪迪龙、软控股份、聚光科技。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气候;低碳;经济;能源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nom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carbon coal oil,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th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new energy were analyz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中图分类号:TE0
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预计按目前的消费模式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迫在眉睫。
2007 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对全球低碳经济进一步迈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
二、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崛起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经济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当今世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三、新能源的涵义
1、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2、.新能源的特点
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3、新能源的种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2、传统能源也要"绿化"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要大力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而且分析人士认为,后者潜力更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其中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75.87%,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占比大约仅为7%。目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分析人士预计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很有潜力。此外,我国工信部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由头,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都有望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转型。
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倡导低碳消费。
4、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我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
五、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科技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国必将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朱俊生 《可再生能源》 2003 第2期 - 万方数据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4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有着重大影响。电网营销部门直接面对用户,承担着客户服务的重要职责,是电网企业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2015年3月,中央“9号文”出台,标志着以“售电侧放开”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售电业务市场化,极大提高了营销部门在电网企业中的重要性,也催生了业务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电网企业管理者不断反思该如何有效适应电力体制改革新时期客户服务工作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提升营销工作的整体水平。
2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网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重塑着电网企业的业务形态和经营观念。进行电网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升级,需要深刻理解电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2.1售电侧改革要求电网企业更加重视客户需求。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将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介入到电力供应服务中,势必对电网营销产生业务压力,需要不断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
2.2经济新常态驱使电网企业强化管理精益化水平。
新时期新环境下,宏观经济趋势总体上呈现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和促内需四个特点。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结构调整,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
2.3新型能源消费者对能源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型能源消费者具有能源认知多样化、全方位参与、个性化、以社交为中心、产消合一、精通科技、互联互通、为将来付出和能源多样化等特点,这就要求能源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设计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升客户服务的精细化水平。2.4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网营销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沟通方式,重塑着商业形态和营销传播方式。电网企业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思路和手段来不断完善业务形态和沟通方式,提升对客户的认知深度和服务支撑。
3新时期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电网企业需要持续挖掘新的价值杠杆,在培育企业新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加快推进营销业务转型,在公司营销业务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保持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增强,实现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1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长期属于垄断地位,因此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不足。而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这种企业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电网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构建全新的、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电网企业应当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在一个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就是知识。对电网企业来讲,电力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电网企业更应当建立学习性组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2努力融合“互联网+”。
能源供应商通过将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无缝地移植到互联网上,为消费者提供灵活的产品组合选择,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个掌握能源变化趋势、理解需求、快速响应并值得信赖的、时尚的企业形象。“互联网+”帮助能源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通过消除双方在信息获取时间、准确度以及关联度等方面不对等的情况,提升双方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电网企业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营销推广中的应用,重新梳理客户和企业的关系,明确客户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定位,进行营销业务重构,提升客户服务的整体水平。
3.3实现服务传递的迭代更新。
技术的发展使得和客户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更为客户需求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提供了便利。电网企业从客户需求出发,在同客户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服务产品的迭代更新。在服务产品上,应该积极延伸价值链,拓宽业务范围,打造集电能产品、服务产品于一体,由保底服务、普遍服务和增值服务构成的组合模式,形成立体化、差异化的产品形式,产品范围更加广泛、梯度更合理、针对性更强。在服务渠道上,努力打通各个渠道平台间的藩篱,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在统一的客户服务数据支撑下,实现服务传递的无缝对接。在服务策略上,企业应全方位探索、考虑客户用电服务需求,根据客户偏好,提供贴心服务。
4新时期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思路
电网企业营销业务的转型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公司战略出发,将转型落实到具体的业务中去,并以系统的方式固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因此电网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进行管理模式的设计,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明确业务转型的方向;其次进行业务模型的设计,从业务实操的角度落实转型的方法和成果。
4.1管理模式设计
管理模式设计的目的是明确营销业务转型的方向。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业务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因此,转型需要具备前瞻性和整体性,需要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估转型的方向和衡量标准。
4.1.1营销业务全景图营销业务全景图是对营销业务的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描述,是在综合了目前业务状况和未来业务机会情况下对营销业务的全面描述。营销业务全景图从业务的视角探讨了未来营销业务的潜在发展潜力,为拓展新的业务、优化现有业务指明了方向。营销业务全景图是营销业务转型的第一步,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环节。
4.1.2营销业务价值链营销业务价值链是对营销业务的抽象提炼,将营销业务划归为采购、销售和服务三个板块,并以这三个板块为依托来梳理营销业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市场营销核心业务关系,以及与其他电网核心业务的关系,实现市场营销各业务之间,以及营销与其他业务的有效协同。营销业务价值链是对营销业务全景图的延伸和解释,阐述业务之间的逻辑管理,为确定特定的业务定位和梳理业务流程奠定了基础。
4.1.3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依托于公司的营销战略,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营销业务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指导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实践,为营销业务转型提供方向性的指引。营销业务价值目标需要在公司营销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进一步落实为能够直接指导业务的具体行动指南。价值维度必须是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行动中去的,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员工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4.1.4客户价值取向客户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客户在企业价值维度上的侧重点的区别。为了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公司有必要对客户进行分群,但是不同的客户对公司价值目标的取向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差异化为营销业务转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差异化的重要切入点是不同客户的价值取向的差异。
4.2业务模型设计
在对营销业务转型进行宏观设计后,需要将宏观设计的成果落实到业务模型中去,基于营销业务转型的宏观设计进行业务模型的设计。由于不同客户在公司中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应该采用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设置不同的服务标准,根据客户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
4.2.1业务定义和定位业务定义和定位是业务模型设计的第一步。根据营销业务全景图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板块,然后基于营销价值链,明确该业务在业务全景图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营销业务或者外部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明确业务定义和业务定位是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4.2.2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的目的是确定同一个服务的高、中、低三个服务标准。在确定了业务定义和定位后,还需要了解该业务应该如何开展,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标准。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根据营销价值取向的五个维度来分解业务,并基于高、中、低三个层次来确定不同的服务标准,为接下来制定差异化服务策略提供依据。
4.2.3差异化服务策略差异化服务策略是落实营销业务转型的关键。在明确了业务的不同标准之后,需要确定为哪些客户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务。进行差异化服务策略设计首先要明确不同客户群体在特定业务上价值取向的区别,然后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明确了差异化服务策略后,营销业务转型在概念层面的设计基本完成,接下来需要将业务转型的成果落实到业务操作上来。
4.2.4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优化是将营销业务转型设计的成果落实到具体业务上来。在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依据营销业务全景图和营销业务价值链,勾勒营销业务应用场景,重新梳理业务逻辑,以营销价值目标为指导,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时,标明关键环节,明确需要IT支持的业务内容,为接下来的系统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4.2.5系统设计企业的业务转型就像汽车转弯,不只是转转方向盘就行,对业务其到支撑作用的IT系统也需要全盘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明确了营销业务转型的概念设计和流程优化后,需要进一步将转型设计成果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将营销业务设计的成果落实到系统设计中去,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要求,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管理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命题。营销业务转型要充分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入分析对电网企业营销业务的影响,深刻理解营销的时代内涵,依托企业的平台优势,在同客户的不断互动中实现价值共创,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电网企业管理精益和服务精细水平,最终提升我国电网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引用:
[1]丁民丞.能源消费者更新换代了,能源企业呢?[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12).
[2]黄华.当前国企改革的四大关键点——对《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11).
[3]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5-17.
[4]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5]卫海英,冯伟.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研究视角[J].管理世界,2007(11).
[6]余乐.电网企业经营营销的战略转型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2).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过程低碳化;文化激励
我国在进行经济规划以及相关战略布局时做出了新的调整,通过应用新材料和新能源来进行低碳技术的的革新,低碳技术是我国能够解决能源危机、气候恶化,最终实现经济创新和成功转型的重要举措。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来源于技术创新,而且这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认可。大多数国家都正在进行能源的开发以及新型节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其他人力、物力。但是从消费领域来看,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待经济发展这个重大的问题,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大家对于购买汽车的态度与做法、人们对于一次性购物袋的使用、居民住宅的碳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众多的领域,其中增长未见减少,所有这一切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有违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茁壮发展中的新型经济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多个过程,是一种能效高、排放低的经济模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进而很多国家也都相继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提出了有关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的倡议书和行动方针。2007年美国参议院曾经颁布了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从那时后起就真正确立了新能源这一重要产业的地位。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将制度作为框架,并以此来进行创新、鼓励高能效技术的发展、节能技术的研发、鼓励正确使用可再生能源,使整个社会的经济面向高能效、低消耗、低排放的模式发展。这种高能效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包含了源头低碳化、过程低碳化、末端低碳化。
源头的低碳化关键是生活、生产领域所需要的能源供应环节,所以新能源开发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也是最上游的低碳经济,主要是研发并应用清洁能源。例如新兴的清洁能源有:光伏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过程的低碳化主要是实现生产、流通、生活消费过程以及产物废物过程中的循环发展模式。末端低碳化主要是指对最终所排放的各种废物、废气或者废水进行循环利用以及修复,避免最末端的废弃物排放造成更严重的生态与环境破坏。
新能源的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已经融入了各个国家。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新能源的相关法规,以期能够在源头低碳化领域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并占据低碳经济的重要位置。比如我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核电、风能等低碳化产业已经被规划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之一,甚至有些相关领域有很严重的产能过剩等不良现象。这种策略的重点就是尽早实现低碳化、源头低碳化,另外还需促进过程和末端低碳化,最终实现全局的低碳化发展。
二、实践: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社会的行为实践
行为主义将更多地关注焦点放在了理论,过多关注行为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组织和人在生产与生活中,应用改良、优化的行为方式来改变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行为主义提倡行动过程向匹配的理念以及手段进行变革。在实现低碳化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产业升级转型以及技术创新中,所以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比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碳排放管理。这种低能耗的产业发展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得到支持与鼓励,这些发达国家在驯化凝集社会层面实施了法律、制度、政策和公共行为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循环经济主要是指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发展回收利用,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以及产生废物的资源循环利用,最终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在于不断地循环使用这一物质和能量,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模式综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并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可持续消费理念,把所有的经济互动进行重新整合,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发展经济模式,主张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这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潜意识,所以这不仅仅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技术水平、社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社会、区域以及企业三个不同的层面。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循环社会的理论,循环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生态友好、资源消耗、资源利用都较高的新型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循环社会追求的是5c理念,即:协调、共识、合作、共存以及共荣的发展策略,最终达成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利益关系。实际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均衡,涵盖了制度设计、行动模式、政策规划、行为方式,能够实现模式的可持续性、绿色与健康状态。不是只重视GDP增长,而是综合考虑了绿色以及幸福GDP,彰显了坚守循环社会的信念。中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循环社会的相关法案,用实践来推动低碳经济向前发展,走向低碳社会。
三、创新: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方式变革
将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视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以及生活中双方面的低碳变革,控制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就是生产过程里面的低碳变革。世界气候大会报告中曾经指出了,到目前为止,碳排放量在生产领域中至少占据了70%。不仅仅是在整个生产领域的生产环节,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这种类型的领域能源消耗问题最为显著。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每吨煤所产出的效能只能相当于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的低碳转型的实现要比发展中国家更成功。欧美等发达国家过去曾经经历过很长的初级工业化里程,这段里程体现于工业革命一直到后工业社会。在此期间,煤化工、钢铁等大型制造业占到了主要的比例,全社会所要开展的低碳革命应该在国家以及民族层面上、社会层面上达到共识。尤其是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层面,一定要把低碳化技术贯彻到底,这种新技术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第一,与工业生产动力系统相关的低碳设备更新。众所周知,生产动力系统需要用点、热、气节约化,需要高能效设备定期更新、改造、升级,因此一定要上升到国家技术层面实现改造的高度。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国家层面技术升级、财政支撑体系要完善,以此为基础实现动力系统的升级改造。第二,原材料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设备、节能增效系统需要得到改进。整个加工工程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加工中所需要的能量以及碳排放是整个生产领域中主要的排碳环节,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加工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科学技术、科学工艺流程改进实施节能减排。第三,生产领域中的包装以及物流环节需要低碳化创新,产品的各种包装材料、设计以及产品的物流,需要考虑可再生的包装材料、设计,一定要找到低能耗的材料。
四、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组成成员、或者是不同的个人以及群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约束和制约中,最后实现了能够满足自身所需要的行为特征或者是全部的活动形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是能够细入到生活领域的种种行为细节,包含了物质消费、家庭生活活动等细微的方面。日常中,生活方式可以简单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可以当做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能够表现人特殊生活习惯、风度以及气质的各项内容。在生产作业方面,低碳生活主要表现为技术和设备的低能耗、低排放,导致恶劣环境的根源就是人类无节制的消耗资源并时刻污染着环境。只有通过低碳的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环保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国外这种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屡见不鲜。
低碳饮食之道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变革。素食主义在我国可能还是比较新鲜的词汇,但是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饮食文化,这个概念的主要核心就是指绝不使用来自动物身上的原料所制成的食物。低碳生活的社会营销拓展方面。如今,低碳环保型主要是白领阶层引导的新生活方式,借此,加快低碳经济生活的社会拓展营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通过非常有力度的、非常有策略的实施社会营销手段,才可以早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化。
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