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茶博园;4A景区;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9-03

江苏茶博园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句容市高庙茶场。1961年冬季开始改植茶树,1964年经省林业特产厅批准,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确立了以茶为主的种植结构。1980年元月1日,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由句容县管辖。1985年,镇江市多管局在茶场举办“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现场训练班。1986年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大毫”,后陆续引进17个新品种,达200余亩面积,成为全市的茶叶品种库。1992年,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容宝”牌茶叶产品商标及系列商品条码,并获批准。1995年,句容县撤县建市,遂改为句容市高庙茶场。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将句容市高庙茶场与句容市高庙职业中学划拨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有限的茶业教学、科研资源,掀开了茶场建设的新篇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承载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功能,使生产与教学融合,茶园与校舍为伴。由于不断地升格与扩大影响,学院与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新校区,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江苏省级品牌专业――茶艺专业利用原有高庙茶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经省农委批准,建设了江苏茶博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特点,着力筹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建有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茶文化知识长廊。茶博园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响,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化学、医药、冶炼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这些不仅是茅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新打造的茶博园景区进口设立了茶文化知识长廊,定位为茶文化的科普展览,从茶的起源、分类、栽培等五大类专业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递着茶的渊源,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识,帮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

2.茶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原高庙职业中学原有的校舍与设施,成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茶学院),学校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学院风情的特色旅游景区。校区整体建筑为现代徽派风格,各类设施齐全。学院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宽广。学院为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初高中学生理想游、大学生求学访友游、上班族休闲养生游、校友重温母校游、培训人员充电培训游,同时,学院本着“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学生特别是茶艺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与制造。

3.茶业研究所。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苏省科技设施基础项目――江苏省茶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由学院内较强的茶业教学与科研实力打造而成,以检测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的研究机构。江苏茶博园作为首创国内特色景区申报4A,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其特色在于文化性与参与性。江苏茶博园创建国家“4A”景区的目标是“植茶乐”、“晓茶事”、“知茶效”、“通茶礼”、“悟茶道”。

(1)植茶乐,景区将专门设置的一块近20亩的土地命名为“茗人园”,让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时,逐渐了解现代化茶园,领略种植茶树的过程与兴趣,感受浓厚的茶文化。

(2)晓茶事,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江苏茶博园专门建设了长达500米的“茶文化知识长廊”,从茶的起源、种类、功效与茶俗等五大板块介绍了茶文化基本知识,并在内部建设了长达400米的竹长廊,专门介绍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绍国内外茶俗)”与“名人茗事(主要介绍国内外名人与茶)”两大板块。

(3)知茶效,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江苏茶博园另精心制作了一个“茶与健康”的知识长廊――木长廊,完全以木结构制作,总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以各茶类保健作用为版块,翔实地向游客介绍健康饮茶的相关知识,是游客、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好场所。

(4)通茶礼“习茶院”的建立,是景区最大亮点。该景点包含茶类加工(红、绿、青及黑茶等四大茶类机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体验(让游客切身体验制茶的趣味,身临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中国茶馆、欧式茶馆及日韩茶馆)及一些相关制壶、字画等文化形式的展现,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体验、茶叶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体验区,位于江苏茶博园东南角,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的茶树使得整个习茶苑茶香四溢。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内、中庭和室外三个空间。室内主要是对茶叶加工制作、茶文化陈列展示以及茶艺体验等的展示,通过对展区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强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为品尝休憩和室外观赏提供简单停留。习茶苑室外展园主要是将江苏茶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再现江苏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长环境,加深对江苏茶文化景观的直观映像。同时,游客还可以进行制茶体验,增加了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让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艺”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知不觉地如同徜徉在江苏茶区的山水之间。

(5)悟茶道,自古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茶有灵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壶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艺外,心情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器皿的选择都会影响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的选择。本景区设立“天下第一壶”、“茶道碑”、“茗苑广场”等三个景点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壶,茶壶主体以玻璃钢制作,直径3.05米,高度3.05米,重达1.5吨。整个壶身垂悬于水面,上书“茶业福地、科技洞天”八个金色大字。因茶壶直径和悬挑难度举世无双,景区现已将此壶向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申报为“天下第一壶”。②“茶道”碑,广场正中,一块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手书的两个遒劲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园建园记,该记概述了茶博园的由来及学院办学理念与成果。游客佳宾可以登临亲水平台,亲览湖水荡漾;亦可静坐环廊之中,亲品茶韵流长。③茶道广场,茶道广场是吸引游客驻足浏览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区域。广场设有景观喷泉和专业演出舞台,到了晚上会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观赏表演。广场绿化以本地常绿树种为主,各种花卉、灌木点缀其中,与喷泉、小桥流水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所以“茶道广场”可谓是集今古诗赋丹青于一,配茶艺室当场献艺,缕缕丝竹乘风送爽,产品琳琅茶香弥漫。

(6)展茶技,茶博园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景区内设有茶业研究所、运动草坪研究所、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园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景区先后组建了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叶科技平台,承担茶叶科技攻关科研任务。目前,茶博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3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奖22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数百项,组织高规格座谈会、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士任继周、陈宗懋、向仲怀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来茶博园交流、指导。①茶树品种基因库,建成“茶种质资源库”(百茶园),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了祁门种、黄山种、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个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按照栽植形态、方式不同进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内知名茶叶品种基因库。此外,景区还先后建成百竹园、百药园、百果园等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新品种选育及教学等提供资源支撑。②茶园科技示范区,茶园是茶博园景区的主体景观资源,现已形成生态茶园与设施茶园相结合,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高效种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③育苗工厂,景区还设有茶叶及色彩苗木扩繁育中心,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收集优良品种,将各种育苗技术相结合,实施工厂化育苗,建成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育苗工厂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内使用移动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盘育苗技术,达到快速繁育优良品种的目的。景区内现有育苗工厂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无性良种茶苗及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苗木。工厂达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年出圃苗木200万株,服务了一方群众。

江苏茶博园为了打造国家级“4A”景区,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闲”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江苏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中秋游园等活动,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了景区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个国家近60万人次的来宾、游客。经过近10年的建设,江苏茶博园在建设目标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市场需求新变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及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茶园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催芽素、茶叶专用肥等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有一名专家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广泛收集国内特别适宜我省条件生长的茶树种质资源,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积极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进行茶叶生产工艺及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和茶树栽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重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浙农113、锡茶11号等适宜在江苏茶区生长的国家或省级良种。积极推广日本防霜冻技术――茶园防霜扇技术,并在周边进行了推广,为江苏省早春名优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利用服务平台的专业检测设备的技术优势,帮助茶企业进行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测试,提供测试结果;为出口茶、内销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类茶叶提供检测服务。

(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江苏省茶叶专家库、茶叶技术信息、网上技术咨询、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等专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茶园、茶厂建设、改造规划、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业工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

(5)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为茶场、茶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茶、制茶技术员及管理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评茶师、炒茶技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6)丰富了省内茶业活动,江苏茶博园利用现有的一些影响与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竞赛”、“江苏省茶艺竞赛暨全国茶艺大赛江苏省赛区选拔赛”、“全民饮茶日”等科普与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区茶业活动,为茶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1]。江苏茶博园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道家文化景区,且江苏省句容市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市场,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紧张的工作生活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而农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2]。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茶博园以茶为主题,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为江苏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明秀,王奇.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福建茶业,2015,(6).

[2]陈杭芳.浅淡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业,2005,(4).

Create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o Build a First-Class Province Tea Expo as an Opportunity to 4A Scenic Spot

―Report on the Jiangsu Tea Expo Garden

GE Jin-gang,LIU Min,ZUO Kun,WANG Run-xia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Jiangsu 212400,China)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实体化 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教学实习是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其必须依托相应的实训设施和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大多让学生在模拟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技能训练或实习操作,这种实训方式虽能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但实训效果却不理想:一是仿真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二是仿真实训从技术层面上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无法解决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表达等;三是现代服务业毕业的学生对于企业的文化也缺少理性的认识,企业常需要对新员工进行再次培训。为此,让学生真正能在企业环境下进行实训和实习,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加速人才培养探索的主要路径之一。

一、现代服务业实体化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沿海发达城市也相应确立了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明确了把“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作为江苏苏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功能,苏州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中也确立了重点以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产业。苏州旅游与财经高职校是一所由苏州地方政府兴办的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2007年投资建设了现代服务业技能开发中心,设立了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九大实训中心。但随着苏州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在原有实景化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再投入适量的资金、移植企业的运作模式,实施了新一轮的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等为主体的实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开始实现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转变,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素养,以满足苏州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要。纵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模式等方面所作的探索,如强调与企业生产或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并生产出一定“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承接和完成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将生产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等,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不乏成功经验。但是较适宜于对接“一产”“二产”岗位群的专业,以及较适宜于以技术服务或开发设计的一些专业。对于一些对接以现代服务业为岗位群的专业而言,将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对外经营的现代服务业经营实体,使学生直接面对客户,并引入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企业管理机制,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以满足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这类实体中,学生可以在关键岗位进行实习,而传统在校外企业进行实习难以给学生在关键岗位锻炼的机会。并有利于降低实训成本,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现代服务业实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功能

1.校内实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途径。一是由学校独立开展,独立运营,成为学校内部的教学实体;如以适应苏州国际酒店业的发展,提升传统餐饮业的服务水平,以“苏帮菜”这一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我校设立研习中心为契机,建设以对外经营的苏州旅游饭店为主体的实体化实训基地。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学校提供场地和设施,由企业进行投资,移植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如学校与苏州市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学校旅行社,由学校专业教师出任经理,为导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三是引企入校,企业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和设备直接在校承包经营,如学校景观园艺服务公司,利用2400㎡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引入企业栽培生产蝴蝶兰、凤梨等高档花卉,学生参与管理和实习,并承接楼宇鲜花租赁业务,主动接轨苏州“楼宇经济”等。通过这几个途径,学生与真实的顾客有了接触,提高了自身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通过这些实体化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毕业后踏入企业不需要第二次培训,直接就能上岗,企业也欢迎这样的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2.校内实体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一是以承担专业的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任务,使学生较早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或模块,掌握其关键技能,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并在校内完成第一轮的短期工学交替,这为毕业前到行业企业中去顶岗实习做准备。二是利用校内实体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如对五年制中的三年级学生实施的中级工(四级)职业资格鉴定和毕业前的高级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等,使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能承担社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鉴定。三是校内实体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等,如利用校内茶艺馆以苏州碧螺春名茶这一品牌,由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茶树进行养护管理,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采茶、制茶,酒店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茶艺表演以及对传统茶文化的挖掘,作为文化旅游深度开发项目等。学校也将这一项目作为产学研的成果进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现代服务业实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利用实体构建专业教育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模块化实训体系。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首先是通过对行业需求、行业职业岗位(群)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调查,或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然而根据本专业覆盖的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构建“专业教育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并通过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等,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营是在由专业教师担任“总经理”,学生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在企业专门人员的指导和监控下,既强调学生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又按专业能力进行训练。如现代物流实体化实训基地与连锁超市进行合作,学校提供场所,由企业提供装修和运作资金,企业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化、进出货物、成本核算等模块化实训,并通过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配送等业务,既满足了师生购物的需要,又参与了超市的运作管理,强调了专业教育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2.利用实体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育人才,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合作关系是营造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共生环境的基础。由学校和苏州市物流商会牵头的多家校企参与而创立的现代物流职教集团,承担着推动成员单位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推动物流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等,为集团成员单位之间搭建广泛的物流教学改革及学术交流平台,使专业实体与企业、师生与企业员工相一致。为此,依托专业实体,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评聘了十名物流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行业专家学者、人力资源专家、技术能手以及优秀师资等成立了集团专家讲师团,参与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企业的技术革新,实施产学研一体,并通过举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等形式,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灌输到专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中去。为创造学校专业和企业行业的共生环境,在集团成员间开展技能竞赛,把职业院校现有的技能大赛和企业的实际操作元素融入员工和学生的技能互动中。

3.利用实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个性化发展。专业实体化教学和传统的仿真实训教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生存、创新和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后者往往只注重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旅游业是苏州最具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目前苏州的旅游业已由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文化、商务、生态、休闲等旅游发展,其目标是要把苏州打造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学校建成了与现代服务业教育理念相一致的,集教学、实训、培训与考试考证一体的文化旅游实体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采用全英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实体化中有着不同的技能岗位和技能要求,可以安排相应的生产或社会服务项目,如景观园艺服务公司有名贵花卉生产、商务楼宇花卉租赁、景观设计施工等实训和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在不同的实训和服务项目中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找到合适的创业或就业岗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利用实体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实训的监控评介体系。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实体化建设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多赢的教学模式。校内实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并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介体系,以利健康有序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实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评估与企业绩效管理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以建立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二是按照实训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训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与相关部门一起制定分级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分级评估考核。三是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现代服务业实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离不开资金投入、成本核算和财务监控,为解决其财务管理问题,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四、结语

专业实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在于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规范实践教育,有利于通过对专业前瞻性的思考以作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途径,采用企业独立法人的形式管理运作,以“服务课改实践、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兼顾效益均衡”为原则,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提高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眉舞,向俊波,张京祥.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3

在这串漂亮数字的背后,彰显着求实近几年的强势发展。几年间,通过资源整合先后有北京市第130中学、北京市金融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等多所学校加入求实,形成了占地近200亩、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内涵建设,遵循“让教育适应学生、让学校适合学生、让幸福伴随学生”的办学理念,沿着“开放式、国际化、经营型、机制活”的办学轨道奋力前行。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立项单位;并获得“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首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改革,理性而务实

都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经济决定的。这话不假。求实所属的北京市朝阳区的确占有地缘上的优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机遇只在有准备的人面前才能变成现实。

“一定要有改革意识,如果没有,就是温水煮青蛙。”校长林安杰说。他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直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教育。要真正办好,必须有与职教特点相适应的改革发展思路。”

事实上,改革和创新一直是林安杰弹奏的主旋律。还是在幸福村中学时,林安杰提出的学生营养配餐理念,曾在全国引起反响,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养配餐专业;上世纪90年代,林安杰在北京市率先进行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探索、深入研究和试验学分制改革;后来又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课程,拓展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非学历教育的途径,在学校内部试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他倡导并实施的双证制、学分制、产教结合等一个个在当初颇具争议的构想,在实践中已被一一证实、推广。

因为林安杰的改革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务实执行的基础上,所以使他始终保持着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力。在他看来,改革需要“勇气、鉴赏力、领导力、执行力”四个主导要素,改革者有了这四大法宝,便可迎接时代的挑战;便可引入与培养价值观一致的有品质的人力资源;便可团结、带领、激励其团队开展改革,达成目标;便可坚定不移、规范有序地推进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以及产学研合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思考,2004年,林安杰在求实上任后不久,即掀起了一场大变革:实行“校长治校,专业主任治教”的扁平化管理,设立“专业主任”岗位,让懂专业的人办专业:从专业课程建设到发展,从招收学生到实习分配,赋予专业主任充分的自。这一改革,充分发掘了专业教师的潜能,使各专业与企业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

林安杰坚信:“校长不用事必躬亲,关键是管理得法。”为了提高求实多校址办学的管理效率,林安杰着力搭建了教育教学管理、综合管理、社会联系、后勤服务四大管理系统,并建立各系统“横向定标准、纵向抓落实”的管理机制。这一机制迅速激活了学校的发展动力,释放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而后,又制定了“面向区域,需求第一;适时调整,打造精品”的办学策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成立了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出台《办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意见》《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建设督导条例》等系列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建设的运行流程和管理规则。前者统筹指导学校总体专业设置、审核专业的动态调整内容;后者负责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标准、改进教学实施措施,使之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建设,求实在办学过程中没有盲目跟风开新专业,而是不断赋予其优势专业新的内涵,鼎力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文秘专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动专业培养向纵深发展,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下引进BTEC商业管理课程,开发国际办公管理、商务英语秘书、商务日语秘书等方向的课程,积极与国内外院校相对接,积极契合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需求;他们依据市场将单一专业拓展成专业群,形成集群下的专业发展优势互补态势;在专业课程改革中,还提出了文秘专业课程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并出版核心教材8本,参与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的遴选。金融专业参与了北京市课程改革,开发出版校本教材6本。这样的动态调整,不但保持了学校稳健的办学规模,还被评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成为相关专业发展的领军者。

在理性而务实的改革中,求实形成了文秘、金融事务等龙头专业引领下的现代办公、金融商贸、信息技术、民航服务四大专业集群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了“学岗对接、阶梯成长”的新模式,深入开展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形成了集群专业优势、校企资源共享新格局。

到社会中去学做社会人,到企业中去学做企业人

“你是阳光广告公司行政办公室秘书,今天你收到以下五种信函,请你分析如何处理这些信函。

任务1:私人特快专递、发票、询价单、商榷函、求职信;任务2:私人邮包、取款通知单、客户投诉信、商榷函、求职信;任务3:私人信函、期刊、宣传材料、商榷函、求职信”……

这是求实行政文秘班实训课上的一个环节。信函处理是秘书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信函提出准确的拟办意见和按照领导意图协同各部门处理信函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课上,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执教的张志佳老师说:“任务设计的内容源于企业调研的一手资料,在这里我们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设计成了三个任务,使本节实训课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上还特别设计了让学生对行政公文收文处理和企业来信来函处理进行比较的学习。”

在求实,各专业都在围绕由知识、学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专业课的实训教学、综合实践项目中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建构。林安杰说:“职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工作过程的教育。只有按照工作岗位流程设计课程,按照课程的需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实训基地的管理与使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才是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此,求实致力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课程和相对封闭的设置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为给学生提供“做”的真实环境,学校以联想、华为、工商银行、北辰集团、西安飞豹、国际展览中心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在19个专业均建成了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文秘、金融事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民航运输等骨干专业实训基地部分高端设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短期实践”为模板共建了205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分配提供了一体化服务。比如,工商银行无偿为学校实训基地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为教师提供新业务、新技能培训,每年接纳150名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提供技能指导和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与华为的金牌商――金商祺系统集成公司、华为3com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按行业技术要求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还解决了教师去企业进修的渠道问题。

这些年,学校先后派出师生与三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为广州宝洁公司“第八届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做整体会议设计,以展位设计合理、布置美观等优势最终得到认可与实施;在宝洁公司飘柔品牌“头发静电测试仪”的研发工作中,教师进入到了研发与产品外观设计等环节;在“2010年麦当劳北区全明星大赛”杂志设计中,经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懈努力,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信息技术专业的师生为北京中北杰珩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量身定做网站;会展专业长期为国家博物馆进行场馆疏导;民航服务专业师生到机场航站楼参与引导旅客办理值机、转机手续和咨询服务工作;文秘专业多次参与国际教育博览会、京交会、外语游园会等企事业活动策划与会议服务……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贴紧真实的工作岗位、锻炼“实战”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林安杰始终强调:“职业教育办学不能把师生限制在学校里。要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学做社会人,到企业中去学做职业人。学校教育再好,也教不完知识,教师要教学生提升能力;要让他们去实践、去摔打,哪怕摔跟头、失败都不怕,回来我们还有机会给他们补‘缺’、疗‘伤’。教师再棒,也设计不出社会上和职业中会发生的每一件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还有哪些本领没学到手,还需要哪个老师的帮助。”

文化育人 技能育才

这是发生在求实学生身上的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学生进入某大型企业毕业实习,她在送茶时发现总经理办公室有一套茶道用具,学习时养成的习惯使她爱惜地擦拭着。这个举动被总经理发现了,就问:“你会茶道吗?”学生回答:“我在茶艺选修课上学过。”总经理看了她的茶艺后将她调了过来。

其实,这个案例的发生不仅是学生幸运地遇到了伯乐,而首先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得到了认可,其次是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那位学生所言:“幸运的是我学习了学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

何谓人文素质类课程?林安杰说:“学校的发展,其实并非仅仅是硬件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增加,最重要的是学校品牌含金量的加大,这又源于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没有素养的人,技能多高,都不会发展好。”素养如何培养?他强调,“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会欣赏人、会欣赏美的事物;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会经营所获、会营造氛围;不但要告诉学生规则,还要让学生认同规则,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自愿融入企业文化、自主进行创业创新。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与行、好与恶、言谈与举止等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双馨的人才”。

为此,求实专门设立了与专业教研室并列的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室,将它建设成为能够承担教育理论探讨、教育案例分析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学校人文发展理论核心研究室。

为了强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对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求实专门成立了与校团委、学生管理处相配合的学生活动处。几年来,在两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学生活动处组织了合唱团、中英日文话剧团、诗社、杂志社、书法协会、礼仪队、茶道队、舞蹈队、篮球队、啦啦操队等,这些社团在市区乃至全国的各类比赛中均获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学校亦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素质拓展训练、专业技能竞赛等大型活动。

在课改专家指导下,求实还特别建构了新课程体系,进行特色课程建设。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素养提高课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中职特点,学校开设了许多素质修养课程,如人文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北京文化、欧洲文化、日本文化等)、软硬笔书法、音乐欣赏、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礼仪和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校本课程和茶道训练、舞蹈表演、京剧欣赏、球类运动、瑜伽修习等选修课程。

以中国文化系列课程为例。这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历史文化常识、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三大模块。学生以完成模拟任务或承接真实项目作为考核成绩,事半功倍地做到了文化课程与专业能力的无缝对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和专业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了文化品位。

这几年,求实每年都拿出近百万元经费,专门支持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英国、新加坡感受英语文化,到日本、韩国体验日韩文化,到香港参加国际中学生合唱节演出,到西安参观碑林、兵马俑,到杭州、武夷山考察茶文化等。虽然每次活动只有短暂的几天,但是学生们的收获却很大。实地考察时,学生们徜徉青山绿水、博览异域文化,寻访传统文化之源,探寻记录鲜活的历史,观察社会状况,品味人生真谛。他们说,“社会真是一个大课堂,有学不完的知识;人生就是一本书,我想在每一页展现生命的精彩”。

求实的老师说,“文化育人,技能育才”所触动的是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按钮,它所开启的是学生通往幸福生活的智慧之门;它所承载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责任;它所传递的是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课改理念。而这种富有特色的教育创新,大大拓展了求实职业学校的发展前景。3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了学校“社会人、职业人、幸福人”的培育目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很多毕业生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程力、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乘务部乘务长焦萌、百度科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孙超,等等。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转贴于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萍,赵永乐,李伟玲.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J].江苏商论,2008.6.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5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石家庄技师学院、石家庄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建于1979年,隶属于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998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6年批准为石家庄技师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融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综合基地。

学校占地10.4万平方米,教职工224人,内设1 3个部门,校长总支书记1人,副校长、副书记5人,其中,设8个支部,党员82人,总支委员7人。在校生近3000人,常设专业17个。学校拥有综合办公教学楼1栋、多功能厅1座、学生公寓4栋,建有电气、数控、电梯、制冷、焊接等专业实习车间40余个,大型微机教室8个,制图、商服、多媒体、数控编程等专用教室16个,各种实习设备仪器2300多台(套),实习工位3000余个。拥有金相、液压、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精密检测等实验室11个,主要实验仪器设备800余台(套)。 学校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技工院校,2010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河北省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石家庄市2010-2011年度文明单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被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石家庄市特殊工种考试基地”。2013年以来又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机电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学校。

三十六载风雨传承技能,三十六载革新铸就辉煌。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美丽的滹沱河畔,坐落着一所具有36年发展历史的技工学院 石家庄技师学院。学院从1979年建校至今,人员虽不断更迭,但“厚德强技,求实创新”的精神始终没有变,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她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职业教育的前沿:

自1991年至今,连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技工院校。2003年6月经省人社厅批准举办技师学院,2006年增挂石家庄工业中等专业学院校牌,同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石家庄技师学院;

——201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先进技工院校、河北省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被河北省人社厅认定为“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

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石家庄市2010-2011年度文明单位,被省就业局认定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

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机电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13年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第三批立项学院,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北省先进技工学院”荣誉称号。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新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出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并最终探索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习教学中,该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启动并强力推进“理论一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改实现“三个合一”,即: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内容对接合一。

这三大招数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始终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很多不合时宜的技术他们果断淘汰,新的专业、新的技术相继进入课堂。

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中国制造”

虽然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但是,他们没有满足。

“中国制造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学院都为它添彩。没有紧跟时代的技能,就没法给它添彩!”院长耿文杰强调。在他的带领下,这种精神引领全院师生很快转化成了学院上上下下紧跟“中国制造”的技术前沿、全力追寻新技术、提升新技能的具体行动。

在提升新技能、打造新技师的创新之路上,他们也是新招不断。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是他们的招数之一。该院根据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及自身优势,深化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数控技术、机修技术、电工与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等重点专业为龙头,以机电一体化、汽修技术、焊接技术等专业为主体,以电梯、制冷、商服、幼教等专业为补充的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其中,电气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机床加工为省重点专业。学院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动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了中国古典家具、现代物流等富于生命力的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他们的招数之二。该院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岗直通模式,实施引企入校、共同研发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保险柜研发、校企座谈会、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方式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努力构建“校厂一体、校企结合”的培养平台。目前,河北省电建一公司、石家庄车辆厂、石家庄安瑞科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培训基地在学院挂牌。他们还先后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与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等专业上共建了培训实习基地。他们变实验项目为课题制作,制作了“X62W万能铣床电气故障检修装置”“PLC实训装置”,并获得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研成果一等奖。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他们的招数之三。他们通过各级各类大赛历练教师队伍、提升学生技能,并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0年该院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焊工专业学生中级工组比赛中获得省选拔赛第一名,全国比赛第十四名。在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北赛区选拔赛中该院学生获数控车工专业中职组第一名。在2 011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院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业团体一等奖,个人5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餐厅服务专业两个代表队分获团体二、三等奖,个人1个一等奖。在2012年在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无线电调试比赛中,该院学生吴运铎获得全国第十二名、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第五届河北省数控技能大赛中,该院数控专业学生勇夺数控车工中职组第一名。在2013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院学生技能大赛中,该院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6个一等奖;网页设计专业获得团体三等奖,个人1个二等奖。在2013年“三向杯”河北省加工制造业技能竞赛中电气安装与维修专业学生组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组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在2014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院学生技能大赛中,该院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业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三个一等奖;数控专业勇夺团体一等奖,个人三个一等奖、一个=等奖: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全国选拔赛中,该院学生刘纪昌获得第7名的优异成绩,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学生郄彤彤、张晓阳在机电一体项目中获得第10名的优异成绩。在2015年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该院电气安装与维修专业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四个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中,刘纪昌、魏西岩两名参赛选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推选参加6月份的国赛,目前已进入紧张集训中。汽修专业康浩同学获得个人一等奖,焊工专业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2个一等奖。

多元办学强内涵高端引领促发展

“追寻新技术,提升新技能,打造新技师,为的是铸造引领时代潮流的示范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院领导班子一直坚守这样的目标,并不时创新。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学院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多层次学制教育,增设了初中2+2高级工、初中3+2高职大专、大专函授及对口升学等学制教育。先后与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还成为河北科技大学函授教学点。在坚持学制教育的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设备、师资优势,为劳动就业和企业技术提升服务,积极开展“金蓝领”技师培训、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特种作业培训、就业前培训、短期技能社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近年来,学院投入了1500万元充实了培训鉴定设施、设备,使培训及鉴定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年技能培训规模达4000余人,年均培训鉴定高级工1260人,年均开展技能考核和技能鉴定6000人次以上。

做人为先,文化育人。该院秉承“做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一直把提升学生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们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组建了文学社、文艺社、茶艺社、武术社等各种学生社团,并广泛开展演讲、卡拉OK、书法、美术、手工艺品制作、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跳绳等比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他们还大力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先后开展了“建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活动,树立“学习标兵”“纪律标兵”“团结标兵”“文明标兵”,一批批技术精湛、品质优良的学生不断涌现出来,多次收到来自社会的感谢信。2014年12月,在全国234所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中,该校以平均分92.37荣获全国第一名。这是继学校2013年取得全省第一名之后的又一好成绩。

德技双馨一直是该院培养学生的育人目标。建校36年来,该院培养出毕业生3万多名,遍及全国及省内各大企业。目前,多数毕业生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省市级技术能手和技术标兵。其中吴春旺、李书雷、齐名、刘佩强等30余名毕业生被授予国家级、省、市级创业明星,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及燕赵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以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副厂长李树雷、棉一动力处处长柴中信、保定会馆副总经理王蕾、华北制药技协主任吴春旺、石药集团车间主任刘国成等为代表的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2013年“五一”期间,该院汽修专业0506届毕业生王帅23岁即被评为石家庄市最年轻的劳模。2014年,该院毕业生齐名先后被选为2013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和全国“最美职工”,2015年齐名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连年来该院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高,就业渠道通畅,就业形势良好,为社会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效能。近年来,该院不断加强师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一线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职能、教育科研”三维能力,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电气、数控、机修钳工专业国家级裁判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课教师31人,“双师型”教师81人,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秀课教师50余人,市专业学科带头人10人,专业技能鉴定考评员30人。多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177篇,主编专业书籍9部,荣获国家专利3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保证将来。如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岗位要求,就不可能办成时代需要的新院校。”三年前,院长耿文杰意识到,学院要发展,只能紧跟“中国制造”的技术前沿,全力追寻新技术,提升新技能。

茶艺技能培训方案范文6

Abstract: Study trav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gradually developed in China. Study trav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also is a growth poi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f study travel need to be analyzed to grasp the new situa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travel, and promote the sublimation of study travel.

关键词:研学旅行;素质教育;文化旅游

Key words: study travel;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cult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51-03

0 引言

2013年2月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使用“研学旅行”的概念。随即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将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作为推广研学旅行工作的试点地区。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研学旅行已经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但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

1 研学旅行的起源与发展

1.1 研学旅行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孔子56岁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佛经也流芳千古;李白和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杜甫曾作《壮游诗》: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沈括自幼随父到处游历,成年后亦四处游学,这才有《梦溪笔谈》。有旅圣之称的徐霞客在游历中学习研究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在欧洲17世纪兴起了“大游学”运动,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起初是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便被送往外国旅行,游学者一边游历名胜古迹,一边学习社交艺术等,并逐渐形成风气,后来修学旅行成为知识阶层和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修学旅行”一词则源于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

1.2 现代研学旅行的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研学旅行,并积极推动“新安小学长途研学旅行团”作全国性旅行,一路修学,一路宣传抗日,慰劳抗日军人,成为当时闻名国内外的“新旅”。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特色和有意义的专项旅游项目,在入境、出境和国内研学旅行三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2003年上海成立了“修学旅行中心”,还编写出版了《修学旅行手册》,又提出联合江浙皖等地区打造华东研学旅行黄金线路。2006年,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曲阜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国内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被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兴起和推广。2008年广东省率先把研学旅行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写进教学大纲。2013年,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进行研学旅行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安徽合肥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的成绩纳入学分统计。各地还建立了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组织培训研讨,如西安、合肥、武汉等地均举办了全国及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论坛和研讨会;加强部门联动,一些省市的旅游、文物、物价等部门积极支持研学旅行工作,许多家长也成为研学旅行的志愿者;有的地区将研学旅行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有的学校制定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操行量表;各地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优质服务,同旅行社合作建设基地等方式,积极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2 研学旅行目的和意义

2.1 研学旅行目的

何为研学旅行?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此的解释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2 研学旅行的意义

开展研学旅行意义重大。对国家而言,这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学校层面来看,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首次将研学旅行视作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研学旅游成为中小学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又是旅游业发展一个增长点。

3 研学旅行的范围和特点

3.1 研学旅行的范围

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研学旅行的范围。研学旅行主要在中小学生范围内进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所研学的主要范围有相应规定: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范围,小学生以省内研学为主;初中生以省内和周边省份为主;高中生以境内为主,有条件可适当组织开展出境研学旅行。研学活动的时间范围,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对研学旅游的对象、时间和目的地的范围做这样的原则规定是科学合理的,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从培养对家乡的感情开始,地点由近至远,时间由短至长,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研学内容也由乡情、市情到省情国情,内容范围逐渐扩大,从而可以循序渐进地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与情操。

3.2 研学旅行的特点

由于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研学旅行也就有了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普及性。以往的修学旅游都是部分学生参与,而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班为单位,年级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

②课程性。研学旅行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在中小学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素质教育的需求,制定学校、学段、学期实施性研学旅行课程计划,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和课程评价,避免将研学旅行变为盲目的“放羊”式旅游活动。

③教育性。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因此研学旅行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要重视旅游过程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明游客。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不仅能收获知识和快乐,而且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自我完善。

④体验性。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因此要对研学旅行活动精心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有动脑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在过程参与和旅行体验中去拓展视野、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⑤公益性。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活动具有公益性质。如果研学旅行所需费用应由学生个人承担的,也只能适当收取成本费,随同老师费用由学校承担。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既然是公益活动,政府行政部门就要统筹协调,划拨开展研学旅行的专款,尽量减轻学生的旅行经济负担。同时要制定针对研学旅行的景点门票、经营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奖励与推动旅游企业对研学旅行市场进行开发,促进研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论及研学旅游的要素有必要先研究什么是旅游活动的要素。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和夏希肯特・格波特认为旅游活动是由游客、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和目的地居民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游客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雷拍Leiper旅游系统模型则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一般来讲旅游活动的开展有三个要素即旅游者、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业,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旅游吸引物为旅游客体,旅游产业为前二者的中介。以研学旅行的目的、范围和特点等因素考量,在此本文将研学旅行活动分为四大要素,并对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做简要分析。

4.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既是研学旅行的保障方,又是研学旅行的决策和组织者。

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为学生的修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提供各类保障措施。第一、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有关制度,不断总结推动,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研学旅行长效管理体系。第二、课程保障:要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标准,将研学旅行和课程改革结合,突出课程性,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结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第三、安全保障: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要对参与活动师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要选择有较高资质、较好社会信任度和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旅行社作为实施单位,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校要制定科学严密的研学旅行操作流程。研学前要制订计划。精心策划,确定主题,与有关旅行社一起科学制订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含安全方案),并上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告知家长。根据学生数量和活动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细化方案和责任,周密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在研学中要严格执行计划,做好应急处理,对各类可能的问题科学研判,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研学后要加强后续管理,及时做好研学旅行的总结工作,转化研学成果。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方案制定,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科学化水平。

4.2 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中小学学生

中小学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我国的大中小学生占人口总数的20%,据统计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38亿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4170.65万人,如果研学旅行全面展开,那将是中国最大的游客群体。他们需要通过旅行体验活动获得知识和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能力,他们是修学旅行产品存在的前提,因而提供旅游产品的旅游产业必须满足其要求。

4.3 研学旅行活动基地

研学旅行必须依托活动基地才能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是用以开展研学旅行的,需要由旅游目的地提供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研学旅游目的地需要提供让学生能认知、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旅游载体和平台。国务院2014年31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我国有的省市已经组建了研学旅行基地联盟,有的地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基地,如上海东方绿洲“修学旅游中心”,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南京市学生阳光体育营地等。

有的旅游院校也在尝试将学校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的旅游资源,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烹饪实训室、品酒实训室,开发西点DIY制作,美酒鉴赏活动;利用浙江旅游博物馆、遂园地方文化展示馆、智慧旅游体验中心等展示演示场馆开发旅游博览产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在以3A级景区的标准,积极建设和打造研学旅行基地,目前已经编写《游学苏州,体验文化》丛书一套十册,内容涉及园林、建筑、宗教、民俗、工艺、茶艺、盆景等,可作为研学旅行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在基地中体验和研习茶艺、书法、插花、烹饪等文化。有的常规旅游景点也可以安排研学旅游活动,比如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设计了认识和体验古典园林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寻找和描绘园林的花窗,根据冠云峰瘦皱漏透的特点,探究太湖石的成因,欣赏留园三宝之一的神奇鱼化石,想象当年地质变化的情景等。

研学旅行基地要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和地区的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研学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只有游览观赏的资源。

4.4 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联系参加研学旅行的学校学生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因为研学旅行服务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必须强调旅行社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根据专业性要求,旅行社要有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和专职的研学旅行导游队伍,要有系列研学旅游产品并且不断完善,具有根据学校的需要定制研学旅游线路的能力。

基于安全性要求,在近三年内旅行社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及安全责任事故;投保责任险保险额不低于60万元/人、旅游人身意外险保险额不低于25万元/人等。旅行社对旅行车辆、驾驶员、行车线路、住宿、餐饮要严格把关,杜绝安全隐患。

5 结论

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借鉴日本财团法人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国家和行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研学旅行协会,对研学旅行进行研究、调查,进行资料信息的汇总及分析,并为学校和旅游企业信息支持,处理有关研学旅行的申诉及请求,同时为修学旅游提供资金及人力资源支持等。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若干个研学旅行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推行具有强制色彩的学校研学旅行责任保险,制订学校、教师“尽职免责”条款,从而将学校和教师从安全事故的“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保护他们组织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发展研学旅行事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中国的研学旅行刚刚起步,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调研,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方向,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不断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曹晶晶.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2]杨生,司利,张浩.日本修学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究[J].旅游研究,2012,4(2).

[3]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