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RFID技术 智慧校园 应用

校园建设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校园,保证校园的安全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完善信息化。我国在完善校园建设时倾向于建设“智慧校园”。本文就对RFID技术进行阐述,并对该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建议和构思。

一、RFID技术在智慧校园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想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园的管理水平就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都期望看到的。好的学校环境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的管理内容越来越多,势必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智慧校园”是学校通过利用云计算以及虚拟化等新兴技术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校园的各种资源进行相互交互式的管理,从而将学校的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等校园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校园应用的交互明确性和灵活性,从而让校园管理智慧化。

二、RFID的技术原理分析

所谓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指的是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它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的高科技技术手段。RFID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对特定的目标进行识别,并根据信息进行相关的数据读写工作。RFID技术能够做到不必在特定的目标和识别系统之间建立光学或者机械接触,而是采用无线电波对书籍进行传送和识别。RFID技术由RFID标签(Tag)、RFID读写器(Read)、数据传送与处理系统等单元组成。在RFID标签中含有带天线的芯片,该芯片可以对目标的信息进行识别,利用无线传输完成数据的交换。

三、RFID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RFID技术能够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被应用在多个环节,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

(一)RFID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领域分析

首先,RFID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通过利用RFID技术,可以将图书馆藏书的条形码替换为RFID 电子标签,这样就可以掌握每一本书的动态,可以更好地找寻特定的图书。另外,当图书摆放错误时,RFID技术也能够支持扫描工作,让屏幕上显示出书籍摆放的正确位置。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使用RFID 智能手机代替借书卡,这样会方便图书馆对身份的识别,也对阅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其次,教学管理也可以借助RFID技术。通过使用RFID终端,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电子标签的扫描,省去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在正常的教学管理中,利用RFID智能手机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的考勤,只需在楼道口安装RFID装置就能够统计出学生的数量。另外,在学生交学费等环节,利用RFID智能手机刷取信息即可。

再次,RFID技术也可以应用在食堂管理方面。在建设智能化食堂的过程中,可以将RFID标签安装在餐盘上,然后与IC卡和餐盘标签联读控制装置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电子终端自行结算,提高食堂的通行速度,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二)智慧校园建设中利用RFID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对智慧校园建设的探讨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且将RFID技术应用于校园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我国校园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智慧校园建设中利用RFID技术仍然存在问题,给校园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利用RFID技术对校园进行管理时需要注意数据格式标准的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无线感知技术的大量应用,但目前RFID数据格式的标准尚不统一。近些年,我国在RFID标准制定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7年《800/900 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颁布实施,但最终国标的出台还有待时日。因此,当前各个商家自主开发的各类传感器、射频标签千差万别,在容量、信息格式等方面互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不同的标准之间很难实现通信和共享,难以形成高效管理和集中控制,从而限制了RFID的普及与应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要加快RFID中国国家标准的制定步伐,以规范的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读写,使用兼容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使得校园资源统一管理,感知数据实现共享和合并处理,提高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想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利用RFID技术加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让各个环节得到更好的掌控,并不断完善RFID技术,从而为校园管理提供更为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校园云 信息化教学 云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08-02

一、互联网云课堂的现状分析

当今互联网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百度传课、中国大学MOOC、兄弟连等各种学习平台,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人们可以从网上学习到所需知识,互联网学习已经深入各个行业,成为人们求学上进、补充知识的生活方式。

云课堂是一种以“云计算”为基础的面向教育和培训行业的互联网学习模式,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产物,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性远程教学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实时学习,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满足了人们提升能力的需求。

目前包括大学、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产品厂商都在积极推进或运营互联网在线学习服掌教ā―云课堂平台。尽管目的不一样,但都对这种互联网学习方式情有独钟,充分体现了云课堂在教学领域的优越性。

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云课堂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如何建、怎么建、建什么的观望阶段,是引入互联网云课堂,还是建设校园云课堂?目前还在研究和探索中。唯一肯定的是云课堂是未来实现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方向。

二、校园云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校园云课堂成为教育信息化革命性演进的一大亮点,通过云计算及桌面虚拟化等技术,一举解决了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等教育场所中“效率低、成本高、管理弱、维护难、体验差”的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宠。很多高校都引入互联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这是大势所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其次,校园云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优势明显,效率极高,开源节流,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学习方式转变的规律,符合高校教育改革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再次,各高校经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初见规模,但这些信息化设施基本独立运行,无法形成整体教学系统。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建设智慧校园将是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而校园云课堂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转变的重要思路。

最后,校园云课堂平台具有灵活、高效、互动性,既服务教师又服务学生,打破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时间空间限制,必然对传统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

校园云课堂有别于互联网云课堂,既继承了互联网云课堂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互联网云课堂的不足,更符合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校园云课堂平台的实现

校园云课堂部署在校园内,由高校自主管理、自主运营、自主开发,以校内教师为主体构建云课堂资源平台,平台资源来自高校教师,并应用于教学课堂。

构建校园云课堂平台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平台功能,除了提供视频功能外,还应提供多媒体资源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聊天、论坛、投票、测验、问卷调查、互动评价等功能,是集技术、学习、社交于一身的多功能管理服务平台。

平台软件,当前平台软件的三大技术分别是框架、PHP框架、JAVA框架,三者各有千秋,而闭源、不能跨平台,JAVA开发周期长、难维护、技术高,建议采用流行的PHP技术,既开源又能跨平台,技术难度适中,便于后期二次开发和维护。

平台管理,应采用B/S模式架构,具有后台管理功能,界面简单、精巧,具有良好的兼容和易用性,注重全面的安全性;易安装易维护,支持多平台,支持海量数据存储等。

平台安全性,应支持数据加密、用户审核和权限设置、表单检查、数据校验和备份、信息验证等安全功能。

平台资源,应提供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自主开发教学课件,更新和教学资源等功能,教师还具有资源管理权限,自行决定资源调配、访问范围,自主开放资源访问空间和交流空间等。

平台实用性,应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管理、模块化管理功能,具有广泛实用价值,良好升级扩展性,支持多平台、多终端访问等。

有了以上依据,选择一个合适的开源学习平台作为校园云课堂平台是前提。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免费开源学习管理平台有:Moodle、ATutor、sakai、Dokeos、Claroline等。其中,Moodle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功能较齐全的免费开源学习平台。目前,关于Moodle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比较火,平台越来越成熟,适合高校校园云课堂平台建设,高校的校园云课堂应用推荐使用基于Moodle来实现。

Moodle的安装配置比较简单,它是用PHP进行开发的WEB软件,既支持LAMP,也支持WAMP环境,同时还支持IIS和Oracle,只需要简单的初始化配置就可以完成。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图书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途径

1前言

图书管理在传统模式下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图书管理各环节进行管理,诸如采购、编目、检索和流通借阅等环节,具有效率低下,容易形成各个小信息系统孤岛,各个信息系统间没有实现透明访问和智能关联,信息间访问代价较高效率低下,且没有联合各个信息系统形成图书管理者和用户有意义的价值信息等。仅仅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没有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与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相差甚远。创新成为当今各行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颠覆传统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和建设方式,引起图书管理者和相关部门以及用户反思,并着眼于图书管理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变服务模式,变被动粗放的管理和服务为主动的推送式的高质量服务,促进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体现以用户为本的思想,激发图书管理的潜力和活力。本文主要探析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主要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分析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研究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主要着眼于提高图书馆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好扎实的基础,为校园其它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2图书管理创新需求

2.1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全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使个行业各信息模块能够智能化整合在一起,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安全可靠访问,提高效率并实现管理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样也推动着图书管理创新,促使图书管理各信息系统有机智能整合,提供更加丰富的管理功能,提供更加高效、及时的主动推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传感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这位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图书管理创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例如,大数据技术对图书情报能力提升是重要的增长极。从购买图书的数量和图书知识,能够挖掘出在不同时间阶段内读者关注的重点和需求,可以分析出不同专业书籍和知识的热度,也可以从公共图书馆借阅资料的频繁度定量计算出读者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出在主体感兴趣的参数限制下的图书情报知识。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定量分析和挖掘方法获取学生关注度高的图书,从而为图书导购提供决策参考,也能够获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整体发展动态,从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2.2管理创新大环境驱动

图书管理工作中惟有创新才能推动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能够适应整个高校的系统改革,并能适应高校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管理改进需要。智慧校园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推动图书馆各信息模块的数字化建设或智能化发展,这对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也时时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也是促进图书管理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因为社会读者越来越多的通过智能化终端进行访问,这要求图书管理部门应该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图书建设和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方向。

2.3业务管理提升自身驱动

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明确图书建设方向和目标,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和质量,必须进行图书管理改革工作。通过改革和管理创新,既能够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出错风险,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丰富图书管理功能,以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3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

3.1信息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3.1.1大数据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电子数据库及海量增生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炼出对图书情报单位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隐藏在海量数据后面的图书情报信息,其图书情报信息的价值度与图书情报知识关注点、海量数据的质量和推理挖掘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从数据层面,可以通过清洗加工现有的海量数据并成为格式化的有用信息加以存储。大数据技术主要能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帮助图书管理者知道用户关注的知识兴趣,把握好图书建设和管理的方向和重点。

3.1.2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它能实现底层数据的感知、处理和传输,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物或物人相联的信息系统,用户可以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终端透明访问异构网络数据。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近距离无线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集合,能够自动识别感知图书信息和方位等,这位图书馆管理带了极大方便。

3.1.3云计算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方面,主要是使海量的图书信息和图书管理产生的衍生数据除可以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也可以存储在云存储器空间上,在递增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信息并加以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加快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存储和管理的统一解决方案,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集中化的管理有利于降低硬件投入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信息孤岛以及孤岛间通信带来的开销和成本。云计算技术提供了上述系列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中存在较多的优势。

3.2智能终端与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数字化图书馆和掌上移动图书馆更为读者所接受。如何在电子数字化的图书资源管理的方式下,通过信息技术的管理创新,提升图书管理效率。建立移动图书馆应用,将图书馆管理和应用的基本功能都集成在应用里面。读者或用户可以基于应用和自身已有的权限,对图书数据进行共享或访问。在校园内大力建设数字化智能终端,如台式终端PC、掌上移动智能设备等,也可以引进并培养技术人才或引进技术平台的方法。用户可以从随时从智能终端进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图书管理单位也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挖掘出用户所关心的兴趣知识,提供主动及时的推送服务。

4结语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4

内涵解读

所谓“慧心”德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与爱心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主体参与、生活体验”为理念,以“建设慧心课堂、开展慧心活动、打造慧心文化”为路径的德育模式。

目标维度

培养学生的智慧与爱心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大话、一句套话,一定要让它看得见、摸得着,要让师生感到智慧与爱心就在身边。于是,我们将“慧心”德育进行了具体诠释—爱己爱人爱生命,迈向爱心世界;启趣启思启言行,开启智慧人生。小学教育就是要给孩子飞翔的翅膀,这双翅膀是什么?就是智慧与爱心。

爱心是高尚品德的核心与浓缩,也是最贴近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品德呈现。因此,从爱心教育入手,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切入,就可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直至成就自己爱家、爱国的情怀。智慧则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与浓缩,它看起来似乎离孩子很遥远,但从智慧的生成规律看,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注重训练孩子的思维、重视孩子在行动实践中的感悟,孩子的智慧生成就会水到渠成。

理念维度

德,心也。育德也是育心,如果没有触动孩子的心,那就不可能有效果。如何能触动孩子们那颗稚嫩的心呢?我们认为,“主体参与、生活体验”是把金钥匙。“主体参与”,即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参与者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获取生活体验的机会与环境;“生活体验”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在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中的行为实践、语言交流、思想意识的流动来验证事实、感悟道理的过程。“主体参与”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生活体验”则强调了学校德育过程的科学性;“主体参与”是德育实施的基础与前提,“生活体验”则是“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求;“主体参与”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强调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发展主体又要关注发展方法。如果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了“主体参与、生活体验”,我们的德育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师生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就会充满活力,获得全面、充分、持续地发展。

路径实施

“慧心”课堂—“主体参与”树自信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参与、体验感动,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将目光投向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倡导建设“慧心”课堂,并开设“慧心”这一校本德育课程。

“慧心”课堂是爱心课堂。课堂上有了师生之爱,才会有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关心与帮助,才会有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有了生生之爱,才会有彼此的欣赏与鼓励;“慧心”课堂也是智慧课堂,老师有了教育智慧,才会主动去了解学生,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理解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并从中发现或把握积极的教育元素,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与主体参与机会,以同理心、关爱心、明理心去触动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慧心”德育更加高效,更能体现“主体参与、生活体验”的理念,我们借助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自主编写、出版了一套校本德育教材《慧心》。教材围绕“慧心”德育的主要目标,以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家庭、爱班级、爱学生、爱南沙、爱中华等36个主题为内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形式,根据活动内容的难易分为低、中、高三册。经过一年多的试用,师生与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普遍反映这套校本教材的内容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活动形式也很好地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

“慧心”活动—“生活体验”享成功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德育平台,那就是德育活动。不过,与“慧心”课堂不同的是,学校的“慧心”德育活动更强调主体参与和生活体验相结合。

每个人都可以当好升旗手,这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的话语,事实上,参与升旗活动真的为孩子们搭建了成长平台。每周的升旗活动都是全校按班轮换,每组七人。只要全班还有人没有当过升旗手或护旗手,则不许出现同一人第二次担任。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在实施过程中却成了孩子们的大事,虽然每一次升旗都可能出现不如意的结果,但是孩子们整洁的着装和训练时的认真劲儿,无不体现出他们对责任的感悟、对国旗的热爱。

“慧心”五节:各尽所能展才华。金隆小学的孩子们每年有五个月都在过喜气洋洋的节日,这种看似普通的节日,在金隆却不同寻常,因为每一个节日都会有独特新颖的主题,而且这种主题都会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例如,“慧心”科技节—我思考,我动手,我成功;“慧心”艺术节—每个人都走上舞台;“慧心”读书节—我读书,我收获;“慧心”体育节—做体健志坚的好儿童。

不仅如此,每个节日当中又包含众多小的活动,而且内容与形式都各不相同。学期末还会将各班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纳入班级评价之中。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也激励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孩子们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主题班队活动:团队设计同实施。传统的主题班队活动都是由班主任全权负责,虽然有部分学生参与但还是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潜力。2012年开学之初,我们提议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主题班队活动工作小组,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两次主题班队会的选题、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由全班学生与班主任共同参与活动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活动内容与形式也丰富了许多,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合作中不但享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了在失败后反思。

走进家庭与社会:生活体验敢担当。金隆小学每学期都会以班级为单位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按年级与时间的不同由各班班主任自行选定。如低、中年级的“我是妈妈的小助手”活动,老师就会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学会整理房间、洗袜子,慢慢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高年级的“走进敬老院”“为贫困地区学校的小朋友献爱心”等活动,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爱心储蓄:将“绿色”存入心中。金隆小学开通了“红领巾绿色银行”,主要“储存”学生在学校、班级产生的各类可回收垃圾和一些污染严重的废品等,“绿色银行”里面还设立了可回收区、不可回收区、有害垃圾区、厨余垃圾区、瓶罐可回收垃圾区等,将废品进行了分类,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如此,校园更加整洁干净,垃圾桶也不再超负荷了。“红领巾绿色银行”的开通,使全校师生开始认识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及必要性,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环保行为慢慢从他律变为自律,文明环保的意识也慢慢存入了自己的心中。

志愿者行动:主动参与、感受责任。学校是我家,人人是主人。对学生而言,主人的意识从哪里来?显然,只靠口头说说是不行的,要有行动。2012年上半年,学校家长委员会率先成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受此启发,学校也立即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并将其管理机构与少先队大队部合二为一,统一管理。服务队下设环保志愿者团队、值日志愿者团队。从此,小干部不再是一少部分人的专属,同学们在积极争当志愿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主人翁的责任和使命。

“慧心”文化—“文化熏陶"成自觉

走进金隆小学的校园,虽然没有醒目的大型雕塑和豪华的装裱,但只要你带着一颗心来,就会强烈感受到学校“慧心”文化的气息与学校“事系于心、爱显于行”的文化精神。

校报《慧心金隆》每版的报头都印着“爱心育美德、智慧启真知”的办学理念,而“慧心”校园、“慧心”德育、“慧心”教师及“慧心”儿童几个版面更是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我们所走过的每个脚印。校徽“用心放飞希望”镶嵌在孩子们胸前,节奏明快、活泼向上的校歌《快乐飞翔》在校园里回荡;走廊墙壁上布满的书画作品描绘的是孩子们的梦想;一张张“小作者推荐书目”是孩子对小伙伴爱的表达;“爱与活”的课堂文化,不仅告诉我们,爱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也在诠释“教无定法”与“教育智慧”才是教师达成教育价值追求的砝码。

以“努力就是成功”为基本原则所制定的《教师绩效评价方案》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缩影,代表的是学校对教师的无比信任与关爱。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5

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来指引现代学校建设的行动?以什么样的新支点来支撑学校持续发展?当技术的进步引领我们未来的数字化生活之际,当我们审视我们的教育生活与信息化时代存在的巨大鸿沟之时,当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交汇与融合之时,数字校园的理念应运而生,逐渐演变为驱动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的新的原动力。一座桥梁跨越数字鸿沟,一条路径连接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教育者自身理念的现代化以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更是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突破口。

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校园,是获取学校持续发展新动力的良机。植根于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数字校园创建实践,将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得到更优质的教育,使教师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实践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帮助学校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与现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焦点的聚集

建设数字校园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革新教育方式为目标,以有效应用为价值体现,最终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字校园中数字管理中心对学校事务管理行为的数字化集成,实现校务办公、教学管理、政教管理、科研管理、总务管理、教育技术管理、档案管理、资源管理和数字系统管理的数字化;实现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之间更加方便、更加通畅、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率;实现高效、集约、充满活力的新型学校管理机制与模式,使管理行为数字化。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构建学科教学资源,改变、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数字教学资源为知识载体,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教师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传播,促进师生互动式、家校互动式学习,在一种更为开放的、更为高效的具有知识管理特征的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师生教学行为的数字化。

方案:纲领的引导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既要兼顾前瞻性的应用需求,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宜超越学校办学经费的承受能力;既要考虑各职能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要考虑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聚集性需求;既要追求流程的顺畅和表现的完美,也要考虑实现的难易程度和实用程度。

数字校园系统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追求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全面详细地考察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工作条块的流程,从数字化的视角,考量其整合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了使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贴近学校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通过问卷调查、部门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反复分析、论证、规划,最终形成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明确了创建数字学校的目标,细化了建设过程和时间节点控制,设计了创建的成果预期与达成检测,同时,设立了创建数字校园各项实践项目的决策、支持、反馈、调控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功能设计方案》和《数字化校园技术方案》。

整合:多维的融合

1.系统整合

硬件系统整合主要集中在校园电视网、校园广播网、校园互联网“三网融合互联”以及网络与终端群的匹配连通。在创建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在原有校园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了覆盖校园所有楼宇建筑,且通达每个终端用户桌面的一体化网络环境;配备了面向每个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底层应用的数字媒体设备终端;搭建了提供校园门户访问服务、数字化管理办公服务、教学数字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阅览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信息安全审计服务、计算机系统安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互动教学服务、过程性综合评价服务等的服务器集群(见下图)。

数字校园扩展应用子系统结构图

一体化网络环境构建指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以数字校园中枢为核心的软件系统,具体而言是利用电子身份认证机制,通过数字中枢,实现用户对教育业务子系统、信息安全子系统的集成授权模式的一站式访问。数字校园的一体化构建是要求建立一个超越异构数据库系统环境的信息交换平台,从各异构数据库子系统中抽取需要的数据,通过中间件完成数据转换,在数字校园中枢统一权限系统控制下,完成向各个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子系统进行数据协同传输,实现同步或者异步更新;要求建设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中心,针对各个集成到身份认证系统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权限识别认证的机制,提供与电子身份相匹配的应用服务,实现单点登录与多点应用访问,我们将其归结为多数据库的平滑访问控制、多平台的统一入口的数据协同与系统整合机制。除了制度规范与管理强化以外,我们在数字校园一体化构建时,在技术的层面,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建立了集中式病毒滤杀系统,启用信息安全审计系统,通过各种策略配置,外防内控,构筑起一道信息安全屏障。

2.资源整合

我们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资源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的理念,将数字化环境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支撑数字化应用两根坚实的支柱。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的特性,摒弃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必须具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摒弃单兵作战的孤立建设模式;必须以满足应用作为资源建设的度量指标,摒弃建非所用的资源开发指向。

我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初步形成了四个资源系列,即基于资源列表的数字化资源系列、基于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的音视频资源系列、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课程资源系列和基于光盘资源系统的在线光盘共享资源系列。

一方面,我们按照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章节顺序与课程结构,建设覆盖主要学科和所有年级序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目录树结构顺序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我们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属性特征,逐步建设资源系统中的各种分类资源,如课件库、教学设计库、试题库、微格资源库、课堂实录库等,形成以资源类别为分类标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系列,在目录树结构中平行呈现。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建成,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要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是要根据课程变化而变化,逐步完善、扩展数字化资源的序列。

3.课程整合

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应用。如何使资源在应用中产生正向的效果,这涉及资源和课程的有效整合问题。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应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数字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会贯通,形成紧密贴近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资源。资源只有与课程、与教学有效融合,和谐共振,才能产生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特别注重课程结构的梳理和课程知识的重构,体现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智慧,形成立足于教师课程教学需要的全序列的数字教学资源。

在二期课改精神指引下,我们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还特别考虑到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求,引入拓展性数字资源的概念,使我们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资源辅助,还对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予以适当的拓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课堂中开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协作讨论和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知识、习得数字化技能、运用数字化工具、适应数字化社会生活。

应用:价值的挖掘

在我校数字校园平台中,事务管理模块几乎涵盖了学校各职能部门日常的主要工作处理,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无纸化,减少了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使管理工作的信息流程清晰、通畅,信息及时、可控、安全,管理体系更加集约、高效。

数字校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环境的应用,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创设师生互动交流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借助于前文所述的四大资源系列的深度应用,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建构数字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应用实践中完善、择优,逐步丰富校本性的学科教学数字资源系列。

数字校园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突破了课堂学习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时空环境得以改进和延伸。数字课堂和专题学习模块是建立在我校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校园平台基础之上的,提供给学生在线与线下学习、实时与延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样宽广的学习空间里,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讨论式、探究式和合作性的学习。

教师在数字工作室中扩展教学空间,延伸教学过程,如在“我的E桌”中根据角色授权,发起或者完成教育教学公共事务处理以及私有数字空间中的个性化应用;在“知识库”中积累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方法与和手段、教育艺术和智慧,将各种优秀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形成理论仓库,将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保留下来,将他们经典的教育教学案例、授课实景等留档,便于后来者继续观摩学习,辐射与传递教育智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素养更快更好发展。

反思:理性的坚持

必须坚定地推进数字化应用的进程。数字校园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有不少的曲折和反复。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渐进的,但是其发展的方向和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必须把技术和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即教育技术来看待。数字化的进程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作为传统教育的发展和有益的补充。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教学的精髓必须保留。

必须防止形式上的数字化,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价值。数字化教育应用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数字化设备、数字化平台,这些都不是数字化的内涵与价值体现。数字化环境、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应用上,也就是要把数字化做实。

必须加强数字化应用的培训。在数字校园的应用推进工作中,教师的应用培训至关重要,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教师理解和感悟数字化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应用数字化成果。

必须把技术力量建设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校决策层的决策力外,作为推动数字化进程的业务部门的执行力也是一个关键。要出政策,定任务,打造一支有技术、勤钻研、肯实干、懂管理、会服务的技术中坚团队。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6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总称,包括学校物质、制度文化及由课余生活文化、舆论导向文化等组成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面结构,学校制度文化是中间结构,学校精神文化才是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是?W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学校建设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重视思想认识的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加强而忽视间接情景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不能只靠知识传授。还需要道德环境的长期渲染,使培养的品质结构具有稳定性,经受住外界环境的诱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人的重要因素。

四、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是有所不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校图书馆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直接的关系,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又是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图书馆发挥其最大化、最优化的只能,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门之一,理应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

五、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源泉。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动力。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场所,具有资源丰富、氛围浓厚、学习便利的优势,中职学校图书馆更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中,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世界名著;有像一个小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大哲理、大智慧的寓言;有那些平凡而细腻文笔中体现出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哲理丛书;有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制作、手工书籍等等。中职学校还有丰富的专业书籍。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之间,处于青春叛逆期,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劝导、好动、同学之间易起摩擦等。这无疑给老师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图书馆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得到课堂以外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及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图书馆环境优雅给学生提供了沉淀情绪、净化心灵、思考问题的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

六、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后盾

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向学生专递正能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坚持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好图书信息的质量关;同时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爱好收藏一些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比如:人生哲理、音乐艺术等能提升中职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综合素养的书籍。让师生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洗礼他们的思想,净化他们的灵魂,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打造优雅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学校优雅的环境,图书馆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从学校物质文化角度来看,图书馆是学校文化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图书馆建筑的外部设计充分体现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内部设计雅致、安静,摆放整齐的图书报刊,悬挂在墙的名人字画,处处洋溢着书香气息。图书馆宽敞明亮、清新洁净,还配有阅览室可供学生阅览、学习。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加之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到图书馆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教育、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有力的软实力。

(三)图书馆员优质的读者服务

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员的文化素养对图书馆能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员文雅的举止、礼貌的用语等会让师生感到亲切。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必须对读者所需感觉敏锐,如找不到所需图书,在书库准备笔和纸张等。要注意这些读者的心态极其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正确引导学生检索图书,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只有这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