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1

论文关键词:安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生产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地震,造成核泄漏。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天灾”,而更多的是“人祸”。福岛核电站自1987年至今曾多次发生事故,并多次篡改数据,曾有过安全检查作弊和伪造安全记录等行为,这就相当于埋下了事故隐患。如此看来,核泄漏的发生并不偶然,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建设不完善造成的。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堪称人类的灾难。经专家分析发现所有问题都出自“没有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文化理念”,正是由于安全文化的缺位,才导致上上下下安全意识的不足,才导致从管理者到生产者安全行为的失误,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5年过去了,同样是在核电站,同样由于安全文化的不完善导致了同样的人类灾难。日本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岛核泄漏竟然也能造成如此惊人的灾难,如果发生在生产和安全管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核泄漏造成的灾难更是不敢想象的。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完善显得更为必要,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一、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过程

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息息相关。电力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关联性和规模性。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的特点,电力的发、供、用连接在一起,又同时完成,电力企业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设备,以实现发、输、售、用各环节的相互紧密配合,比例协调统一地进行。而电力行业的实时性、同时性、整体性、快速性、连续性和社会性等属性决定了电力系统必须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这就要求在整个电力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才能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建国以来,电力企业一直重视安全生产,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立安全监察机构,建章建制,使管理开始规范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提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健全安全保证和安全监察两个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并且重视安全设备的现代化;开展了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创一流等活动,进行了设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危险源)分析、预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等工作。这些对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事故还是照样发生,这对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近几年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地在电力企业开展起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可控的、不可控的、人为的、不可抗拒的因素,时时刻刻威胁着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特别是人员责任的误操作事故还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电力企业生产安全。这都说明安全文化建设还做得远远不够。

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体制在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新老观念发生碰撞,新的问题在发展中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厂网关系的变化对电力安全提出了新课题

电力体制改革前,发输配售集于一体,多数电厂与电网属于利益共同体,电力系统安全主要靠行政命令。厂网分开后,则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强调合同的履行,要求安全体系与市场体系同步建设,旧体制已被打破,新体制尚在探索完善之中,更需要各市场主体之间加强协调、互相配合,意识相同、文化相近,这样才能共同确保安全。

2.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主体多样性造成安全文化发展不平衡

厂网分开后,原国家电力公司分成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形成国有和集体、个体、三资企业并存的多元化态势,因此出现了电力安全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并存在差异。很多新进入电力行业的企业在安全文化上带来了原行业的特点,这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对电力系统的特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存在对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象,电力安全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的主体处于安全文化建设不同的阶段,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如何把传统的安全文化好的方面发扬光大,把消极方面抑制掉、克服掉是目前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3.员工价值观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电力企业除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外,还遇到员工价值观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电力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所依据的价值理念是否还能适应今天的形势,过去有效的制度与分配方式是否还能继续激励电力企业员工主动发挥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依靠文化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与手段的不断进步,将过去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转变成安全生产管理艺术。

三、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电力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要想真正做到预防事故,实现持久安全生产,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转贴于

1.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安全文化建设

(1)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电力企业单机容量大,单台设备容量大,电网负荷大,电压等级高,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生产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系统网络技术,许多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已由过去的体力劳动转变成脑力劳动。员工脑力劳动的成果完全取决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敬业精神与创造力。科学技术无法计算出电力企业众多工作岗位脑力劳动者的工作量,也就无法制定考核标准。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借助安全文化来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激发员工的自觉性,才能确保电力安全生产。

(2)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力员工的安全意识较弱。一些基层单位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2)安全生产管理有漏洞。在一些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大漏洞:安全责任制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完备;缺乏对安全生产的控制和监督,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管理部门沿用老方法对待新问题。

3)员工法规意识不强,“三违”现象严重。部分员工对制度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特别是违反“两票三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比较突出。

4)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个别单位的干部和员工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警觉性不高,不能深刻理解安全生产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已有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产生麻痹思想,存在浮躁心理,管理疏忽,导致安全生产出现滑坡,有的甚至出现安全检查造假,导致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原因,思想上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安全工作基础还不扎实,管理人员的监察还不到位,一线员工的安全素质还不够高。这种被动的局面只有通过加快安全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尽快扭转。

2.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电力企业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虽然电力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健全,然而在人与制度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人”并不再是一个被动因素,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事件的最终结果。在生产中发生了违章作业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就是人的意志品质。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而这种素质要靠安全文化建设来造就。在电力生产中,只有通过培育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使电力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运用文化管理的方法来解决以前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人与制度的结合问题,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最终达到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1)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提高电力安全管理水平。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安全措施,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电力企业的习惯性违章还有屡禁不止的现象,生产和人身事故时有发生。说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有章不循。落实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取决于观念。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观念问题,观念变了责任感也就会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管理专家认为:柔的也是刚的,规章制度那些刚性的东西固然必要,但安全文化这种柔的东西往往能起到制度和纪律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说安全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冰冷的、立竿见影的、被动意义上的,那么安全文化建设则是内在的、温和的、潜移默化的、主动意义上的,具有其他约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中高层次的工作,能发挥员工提高安全素质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生产安全的目标。

(2)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指导电力安全生产。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取向,它规定着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导向功能。企业实际上是人的组合,而人又是有思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然会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管理起到指导作用。积极向上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会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安全理念转变,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引导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指导企业安全生产。

(3)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激励安全生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安全生产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安全生产行为的推动力。在未获得激励时,人发挥的只是物质力量,获得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就得到开发。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强调员工对企业安全管理责任目的的认同与共识。当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是一致时,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个人需要的满足,这对广大干部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使员工自觉行动,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使企业的安全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4)建设电力安全文化能凝聚电力企业人心。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能使电力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价值观趋于一致,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的利益共同体,而安全生产无疑是维护和确保企业与员工实现共同目标的平台。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粘合剂,积极向上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到安全生产上来,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和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文化馆档案管理的要求,需要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运用于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为珍贵的档案资料提供良好的管理。在文化馆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弥补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经数字化技术充分的运用于档案管理之中。

二、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指通过扫描、拍照、手打等方式,将纸质的档案资料输入到数据库的服务器之中进行存储,进而实现档案资料的存储、备份以及检索利用等。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档案资料往往都记录于纸张之中,而纸是一种比较脆弱的载体,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损,会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将纸质资料转变为数字形式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存;(2)由于纸质档案会占用大量的空间,随着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查阅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通过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能够大大提高查阅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纸质档案的集中管理。

三、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所在

由于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在当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档案数字化处理设备配备不足,某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处理设备还比较落后,仅配备了计算机和扫描机等最基本的处理设备。在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转化过程中,还停留在本机上处理本机上保存的管理模式,没有专业的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及配套的安全设备。同时,还无法对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的共享和进行异地备份,导致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2)档案馆缺少专业的数字化管理人员,文化馆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都缺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念,也就无法对数字化档案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档案管也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培训,虽然很多档案管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知识,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档案管理软件的作用。

四、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需要结合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改进措施:(1)加大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投入,配备充足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文化档案馆要加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的投入资金,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能够有效的投入到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上。在设备类型的选择上,要充分的考虑当前文化馆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优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制度和培训制度,文化馆要通过引进专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培训,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文化馆要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进而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从而快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培训,通过进行系统全面的有效培训,逐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数字化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示,在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文化馆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对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尤其是档案数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彭清清.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王镇.县级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以太原市X县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6.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3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时展的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用文艺活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塑造自然生活中的美。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文化馆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群众文化由过去的“型”转化为“休闲与消遣型”。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高层次,花样翻新的节目迎合着人们的口胃与需求,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再者,在市场经济中,免不了社会上不良东西招引群众,污染社会风气,甚至危害社会环境,使部分群众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如黄、赌、毒、偷、抢等,这又是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来抑制不良风气的侵袭,这就是奔向小康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馆作为“国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是文化馆的基本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如何统筹规划,是摆在文化馆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文化艺术形式、借助宣传教育、组织辅导、举办活动、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新时期文化馆艺术的职能作用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艺术培养;管理与激励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加大对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文化志愿者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专家型志愿者,如文化艺术界名人、学者等,为公共文化提供高档次的指导;一类是专业型志愿者,如专业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群众文化机构的社会文化指导员,指导、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一类是拥有文化艺术特长的特长型志愿者,如业余文艺团队骨干等,是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一类是热爱文化艺术,愿意为文化艺术事业奉献智力、财力、精力的热爱型志愿者,为公共文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这几类人才都是在发展文化事业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在我区尤其是特长型志愿者和热爱型志愿者已成为文化馆文化者愿者服务队伍的中流砥柱,活跃在各个群众文艺活动的舞台中。另一方面专家型志愿者及专业型志愿者却严重缺乏,使得全区的文化活动质量较弱,文化传播内容较少。这也就积极促使文化馆需要积极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发现更多专家型志愿者及专业型志愿者。全区文化艺术团队有近百个,但其中真正能活跃在区内文艺舞台上的团队较少,急需文化领军式人物的出现,来带领这些文艺团队积极创作文化精品,繁荣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文艺表演水平。按照现在区内活跃的艺术团队数量,我们急需20-30名的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类别专家级、专业级文化志愿者来加入我们的文化发展队伍。

对于专业人才的招募,文化馆首先可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需求情况,通过电视、网络、信息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有关志愿者数量需求、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招募信息,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创造便利条件。另外可深入社区、农村和机关、高校、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和动员热心公益的广大市民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就近、就便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艺术培养

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为基层群众带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高质量文化作品。开展对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培训要根据志愿者队伍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充电,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

一是可以定期举办辅导培训班。把文艺骨干集中到文化馆来,从声乐、器乐、戏剧、创作、表演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辅导、培训。并积极选送多批多服务积极性高具有内在潜力的志愿者到市群艺馆参加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服务技能。

二是示范与辅导相结合。采取专业人员与业余骨干同台演出、以师傅带徒弟、师傅亲身示范的方法进行辅导培训,既加深文化馆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的联系,也提高了业余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

三是加大实践辅导。为文化志愿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除了文化馆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时邀请他们参加外,还可以利用基层单位举办文化活动时参加联合演出,这样一来,不但给基层文艺骨干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还会加强单位与单位之间、文艺骨干之间的社会“感情”与艺术“感情”。

四是直观辅导。为文艺骨干多提供观摩演出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开阔视野,吸取经验,用这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方法,来提高文艺骨干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加快构建文化志愿者管理与激励机制

文化馆是聚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中心。我们不仅要做好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等工作,更为关键的是,让志愿者服务发挥长效机制,将这一项志愿服务做长,做久,并散发源源不断的文化服务力量,这就需要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大对文化志愿者的鼓励与支持。

一是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章立制。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的引导、扶持。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考核机制,安排专人记录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时间,作为表彰文化志愿者的基本依据。

二是文化志愿者可以优先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或提供的艺术(演出)观摩、培训、文化艺术消费等优惠待遇,省、市文化馆的各项讲堂、讲座、音乐会、话剧表演等应多给文化志愿者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的有关集体活动。

三是经文化馆、街道文化站评选推荐,对服务时间长、表现突出、在基层群众中反映好的优秀文化志愿者,可以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表彰,并颁发相关文化志愿者荣誉证书给予他们志愿服务的肯定。

四是文化馆联系员平时应关心文化志愿者的工作与生活,为他们提供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努力创造条件,使文化志愿者尽快融入服务单位集体,加强文化志愿者联系与沟通,增强文化志愿者组织凝聚力。

五是可以在主管局和文化馆网站开辟“文化志愿者”宣传专栏,对年终评选出的年度优秀文化志愿者,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广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其典型事迹,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志愿者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是加强文化志愿者的宣传推广。做好文化志愿者的公益宣传工作,弘扬文化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的高尚精神,表彰优秀文化志愿者,鼓励和吸引广大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尤其是有一定文艺专长和艺术才华的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到文化志愿者行列中来。

七是除政府资助外,可以努力引导吸纳企业、社会团体、赞助商对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资助或捐赠,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基本经费保障,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效,更扎实的在群众中开展。

文化馆要想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整合人才资源,科学合理的调动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要把握好他们的心之所想,精神所求,要及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真正发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强大推力。

参考文献:

[1]浅谈群众文化与文化志愿者[J].神州民俗(学术版).张承清2011(04)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5

一、群众美术工作的特点

1.辅导群众美术活动的文化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设立了文化馆这一专门群众文艺事业机构,由政府划拨经费,配备专业干部,建设场馆设施,购置活动设备,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的各项活动也以公益性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是区别于其他经营性文化活动的根本所在。

2.参与活动的群众性。群众性既非专业性,它区别于以艺术为职业的专业美术家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群众文化学》界定群众文化的特点是“业余自愿,自娱自乐”,这是群众活动的本质特征。因为参与活动的对象是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群众性是群众美术活动最为基本的特点。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4.美术辅导市场化。美术辅导活动是群众美术工作中最基本、最广泛、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过去,文化馆举办的群众美术辅导基本上是垄断的,没有其他单位或个体辅导者与之竞争。而现在私利美术学校、老年大学、家教型美术辅导等比比皆是,大有与文化馆一争高下之势。竞争会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和辅导水平,竞争会增强我们工作的活力。

5.辅导内容日益庞杂。被辅导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内容的复杂性。现在,由于很多大、中学校都设有美术技能专业,这引起了大量青少年参加美术辅导班的学习。这类辅导的内容大都素描、速写、水粉、油画为主,题材也多为人物画。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辅导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私立美校、个体辅导者异军突起,他们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社会力量多渠道的群众教学活动使中小学美术辅导活动日益丰富。

二、群众美术工作的作用

1.培养人才,繁荣创作,通过开展群众性美术活动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进而使用人才,实现“出人才、出作品”的目的。繁荣社会主义美术创作除有专业美术家的努力外,还要有群众美术工作者的参与,才能百花齐放。业余美术工作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多彩的生活是美术常做的源泉,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装点着社会主义美术的百花园。

2.满足需要,自娱自乐。参与群众美术活动的人并非都要成为美术家,而是为了在工作劳动之余,能够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以利消除疲劳,陶冶性情。自娱自乐是人们健康的生活理念,美术活动作为媒介使参与者找到了娱乐的方式,既掌握了艺术技巧、展示了才华,又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

三、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美术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群众的多层次审美需求和社会力量多渠道的群众性美术教学活动,它意味着群众美术工作进入美术的高层阶段。这也要求文化馆的工作要发挥领导者,文化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新时期的有利因素,坚持国办文化的导向作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1.领导重视是关键

认识到位、重视到位。认真筹划,鼎力支持。一项事业的兴旺发展与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群众美术工作有其广泛的社会性、必要性和导向性,充分认识它的作用是做好群众美术工作的前提。

培养干部、爱护干部。在使用业务干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爱护业务干部,要支持他们业务培训,提高学历,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职称晋级等,让他们能踏踏实实干文化、认认真真做学问。只有巩固了业务干部的队伍,群众美术工作才会有希望。

2.坚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

(1)树立形象,打造品牌。群艺馆举办的各项美术活动应是当地最具影响力,专业程度最高,信誉度最强,规模最大的活动,它以国办文化所特有的实力和权威打造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2)加大投资,凸显公益。公益性是群艺馆的特征之一,政府应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除完善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以外,还需提供充足的业务活动经费。比如举办展览、写生交流、评奖出书、调查研究、民间美术搜集整理等都需要资金,公益性就难以体现。此外,也可以采取社会赞助、市场运作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

公益性的另一方面是:我们所开展的各项美术活动基本上不收费或少收费,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的。

3.不断提高群众美术干部自身素质

(1)美术干部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2)美术干部要有两个方面的业务能力:一是专业水平,二是组织能力。专业水平是指美术辅导美术创作水平,辅导的内容是多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形式做出不同的策划。

4.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各项美术活动

(1)辅导、写生经常化。这是群众基础美术界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活动形式,是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的必要步骤。

(2)创作、展览促繁荣。辅导、写生为创作,创作成果须展示。开展创作活动要强调地域性,要注意培养业余作者的特点风格,为他们定期召开观摩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优秀作品要选送各级美展展出。

5.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增加事业活力

新时期美术组织的多元化,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要充分利用这种大好局面,广泛联合,促进事业发展。联合的方式及对象多种多样,比如:与文联合作,举办书画、摄影综合展览;与社区合作,开展辅导活动;与旅游联合,进行景点写生;与教育界合作,展示教学成果。笔者曾多次组织过各种活动,既为合作单位做了宣传,又使群众美术活动彰显了活力。

另外,老年人学画逐渐兴盛,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老年大学就开设了美术班,这些辅导大都以中国画为主,题材多为花鸟、山水之类,我们可以组织老年人绘画创作加工班和经验交流会,对老年人绘画水平提高问题进行研究。辅导老年人绘画要注意突出娱乐性,辅导年轻人要强调专业性,写生活动适宜集体性,创作活动适宜个体性。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是群众美术工作的特征之一。当今,电脑美术也已走进人们的生活领域,这又为辅导活动增加了科技含量。总之,新时期美术辅导活动向业务干部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6.努力实践,科学总结,与时俱进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6

对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考察

基本文化权益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现时概念。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目前最权威的表述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一句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不管对于文化权益做出什么样的话语阐述,其基本内涵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从权力层面来说,文化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一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同时,权益的主体应该具有无差异的特点,任何公民都有公平、平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权利。从更加具体的利益层面来讲,文化权益的保障贯穿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涉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等实实在在的知识信息获取,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审美愉悦的获得和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对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来说,文化权益中的利益要素又有一种个人的价值诉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诉求的有机融合的需要,因为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提供及实现是与社会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的,不能超越也不能低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1

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渠道的考察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292.32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18.44%。“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增幅为114.0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显著增强,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2在投入增加的基础上,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城乡居民文化参与的载体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基本达到“县县都有图书馆、乡乡都有综合性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文化三下乡等,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3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投入18亿元资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经完成“村村通”目标,累计服务超过8亿多人次;公共设施免费开放也在继续推进。4

重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至2009年底,数字资源量达92.27TB,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约47.5万个,覆盖率达75%。2010年底即可实现“村村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5年的建设,数字资源量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使县级图书馆读者都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5

以地处西部的青海省为例。而对于地处偏远而且经济相当不发达的青海省来说,近年来也着力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保证村村有文化活动室,乡乡有文化活动站,县县有图书馆。目前青海省已建成1850个农(牧)家书屋,预计到2011年将达到全省41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投入资金为全省623个民间剧团、歌舞队、皮影社、曲艺队配备了服装、乐器等演出设备,这些民间文化团体已经成为基层文化活动中的“领头羊”和骨干。6从文化场所建设到演出设备的配置,都为方便城乡居民低成本地接触文化信息、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免费接触。“十二五”开局之年初,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两个以上服务品牌。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7这一大重大改革举措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个步骤。

当全国性不同层次公用文化设施在不断完善,同时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完成从封闭向免费开放的转变后,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在放大、接触费用的零成本也使得文化参与的自由度增加。同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公民的文化自得到实现。

“一切人类个体参与文化的别无选择,唯有在参与中才确认其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参与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其人的意义和价值延展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文化参与权是人的文化权益义项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8可见,参与文化生活的权益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其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直接关涉其它四方面内容的实现。作为一项基本的文化权利,必须建设公民人人有资格参与的渠道才能使其内容的设定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的供应来说,渠道建设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内容到达的效率,才能使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效益在各种复杂的传播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1 参见: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2 《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省略/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

3 乡村文化之路如何走“盘算”农民基本文化权益xnagri.省略/asp/detail.省略/xinwen/content/2011-01/11/content_754141.htm

5《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省略/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

6 《根据村有文化活动室 乡有文化活动站 县有图书馆 文化进乡村 百姓受益多》nlc.省略/yjfw/2011/0104/article_2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