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Abstract:“Order”training model is to adhere to the market demand-oriented,regional economic services for the purpose of combining production,a school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practicing the“Order”Training Mode,explore new models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vocational training,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tudents,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schools and enterprises“win”effect.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rder training;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1.引言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但是我国实用型技能人才在劳动力中都是严重短缺的,据数据显示,他们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相当小,而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却占到了35%,比例相当大,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大。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企业纷纷表示:“一边是企业空缺职位,另一边毕业生却很难胜任这些职位的本职工作”,企业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情况在拷问着高校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说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校企双方共同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就需求结构、岗位技能训练计划、相关待遇等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这种人才培养计划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

2.2 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根据“订单”的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人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2.3 依据科学规律,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由于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或企业可以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能学习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真正把“学”和“做”、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订单式”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赢”

“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是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赢”。从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根据订单班教学,合理安排订单班所需要的课程,派遣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到订单班上课,这样可以促进订单班的学员将来能够成为企业未来合格的员工,从人才资本的角度讲,可以节约招聘和培训成本;从学院而言,在与企业签订订单过程中,详细了解企业之所需,尤其通过组织订单班教学,将企业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生产技术、管理理念等引入课堂,同时也把企业的技术工程师、企业文化引入了校园,既帮助学院解决了实训教学、实训设备和师资问题,又可以缓解学院的就业压力;从学生而言,通过订单班面试、组建、教学等过程,可以让学生较早地了解企业背景、解决就业问题。

图1 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赢”示意图

4.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4.1 推行“素质全过程,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4.2 构建“三室并举,三岗递进”的工学交替模式

试行“2+1”学年制、“1+2”三学期教学,“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三室并举,“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第一学年为三学期,入学后即安排赴企业完成为期2 个月的“识岗”活动,通过到企业“打工”,认识本专业所从事的岗位以及电子产品生产检测试验流程,熟悉企业文化,端正劳动态度; 回校后主要依托校内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学年也为三学期,第二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习岗”活动,其岗位比“识岗”的专业要求有所提高,安排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技术指导; 校内两学期主要依托实训室和创新工作室,通过项目化课程学习和实践创新,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学年的前10 周,学生用企业课题或实际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余时间在企业完成”顶岗”活动,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

4.3 “专业+ 岗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充分磋商,共同制订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学校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即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平台”,再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制订专业课程,即“岗位平台”。该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互促互进,最后半年是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1/3 以上的教学在企业进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既解决公司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又奠定学生良好的专业背景及职业发展基础。

4.4 “学校+ 企业”,共同实施教学管理

订单培养的组织管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共同完成。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由学校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教学,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授课任务,并对学生适时培训企业文化,培养其职业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员工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一线的技术负责人对学生加强岗位技能训练;同时,学校选派两名教师全程理论知识辅导,并协助企业对学生加强管理。

4.5 “毕业证+ 资格证”,提前具备准入资格

所有订单培养建“双证书”制度,即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学历文凭的基础上,加强职业能力训练,获得所从事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使订单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拿到毕业证之前,还要满足行业要求,必须取得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职业准入资格。

5.结束语

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相关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张学亮,陈慧蓉,孙晓雷,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刘宁.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研究[J].黑河学刊,2010(5):102-103.

[4]黄茂海.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实践研究[J].管理观察,2010(4):241-243.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型人才;科学定位;实践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0-02

今天,电气工程这门学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过去简单的晶体管发展到今天复杂的电力电子器件,从简单的独立供电电源发展到今天大区域电力网络,这些繁荣的发展都要归功于电气工程领域学者付出的艰辛探索。

电气工程这个学科领域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这个大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而对这个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高校教师是有责任的,主要是按照优秀电气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然而,在笔者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以及业余时间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很迷茫,总觉得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没有多大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表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不够,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改革那些刻板的原始培养方案,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力,让他们坚信在电气工程领域能有所作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关键因素。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市场的导向为依据优化培养方案,以地方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道理。具体定位目标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人才。

2.毕业服务面向

立足包头,服务周边,面向蒙西地区,辐射全国。毕业生主要为蒙西地区的电力行业和工矿企业的自动化技术行业的经济发展服务,并辐射全国电力行业和其他领域。

3.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可分为三个专业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技术),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大二的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特长自选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重点体现了两个并重,即“基础与前沿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以满足“宽口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对国内同行院校的调研以及师生座谈会上的论证,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已势在必行,主要骨干课程改革如下:

(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优化。“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为64学时,包括10学时实验,另外还有一周课程设计;“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为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由于这两门课程内容比较多、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课内学时达120学时。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此要进行改革,但仍开设“电力系统分析基础”(64学时)和“电力系统稳定”(24学时),分别在第5、第6学期开课。并相应增加5周的实践环节,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3周,第6学期开设)、电力系统综合实验(1周,第7学期开设)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训(1周,第7学期开设)。

(2)“电机学”。“电机学”是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有关电机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电机学由原来的56学时增加到8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

(3)工程电磁场。工程电磁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表述以及数值计算方法。了解电磁场方法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为此,工程电磁场教学内容由原来的40学时增加到48学时。

(4)电力电子技术。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力电子电路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计算方法及常用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利用所学基础知识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目前能够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节约以前采用板书画图的时间,为此,电力电子技术由原来的56学时减少为48学时。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3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传统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有实践教学内容杂散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及原有实践平台难以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东北电力大学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外聘兼职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4%提升到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实践教学;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对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完善。下面介绍了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

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环节都是单独设课。为了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内容,需要有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动手实践的目的,实验时,需要将操作过程中的进行情况、实验成绩划入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实验教学的最终成绩里,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在相关的实验器材方面,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现代化的新型设备,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提升。学校可以自己开发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的装置,根据现有的教育经费,收集一些不用的产品作为学生控制的对象,比如废弃的挖掘机、遥控汽车等。开发面向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装置,使这种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用目前的教学模式二次开发,针对以前建立的实验室,还需购进先进的实验模型,比如四层电梯模型、立体仓储模型、八层变频电梯模型、机械手控模型等。它们通过单机控制。为了避免教学实验模型的闲置,可以利用这些教学模型研发物流控制系统和基于总线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试验室。由于这些二次开发的教学模型和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控制差不多,使学生更好的面向企业实践,使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教学质量上升。

二、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整合

通过数据分析,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可以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上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这样一来也优化了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进行重点、难点的圈注,选出适合学生实际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

三、开发相应多媒体课件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影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选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各类电器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各种复杂指令的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好实际的案例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发展状况,充实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动画、图片、视频等网络元素,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课件变得生动形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低压电器的特点结构讲解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略去不必要的系统原理图,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讲解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的应用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强化教工教育意识

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专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要求老师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培养出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类的技能知识,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技术讨论不但要注重结果,也有可能讨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老师的总结评价是使技术讨论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重新构建。老师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问题付诸笔端,让学生描绘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中获得的思想成果,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在实践教学时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知识点,突出实践性、专业性的原则,重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试验室实践教学,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实践内容,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实践课程讲解,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具有综合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盈.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控制;信息技术

自从进入到 21 世纪,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气自动化也从兴起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前提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智能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电气自动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距离不再遥远。就目前来看,电气自动化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本研究将针对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做出探讨。

1.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

1.1开放式的平台应用

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与发展中,统一性、开放性的平台,对系统设计及应用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全面采用 IEC61131标准,既可优化管理程序,也可提高平台应用效率,缩短编程更改或升级的周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该标准平台中,除了规范语义、语法之外,也实现了产品编程接口的统一化、标准化,以此保证电气化系统的合格率,实现各个程序之间的有效通讯。

1.2现场总线与分布式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将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和 PLC的CPU与现场设备通过一根电缆连接取来,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被收集,通过电缆被传送到中央控制器上表现来。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流程工业、交通、楼宇、电力等方面的自动化系统中。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数据获取、直接数字控制、人机交互以及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可靠性、开放性、灵活性、易于维护、协调性、控制功能齐全等特点。

1.3 IT技术与电气工业自动化的结合

在计算机与网络时代,IT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自动化领域发挥作用,其采用的网络结构实现了从办公自动化环境到控制环境的升级;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带动了自动化技术与 IT平台的融合,并且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掀起改革的热潮、信息技术不仅在工业界管理层发挥作用,也在自动化机器、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中产生一定影响,对推动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完善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2.1电气自动化产品创新

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能够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生产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产品,加大自主创新的发展力度,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中低挡产品以国内企业为主,中小型项目选用国内产品的市场格局%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应当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2操作人员专业化

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安装时,往往忽略对那些将直接接触控制设备人员培训工作。这是通常认为实际运行设备时进行人员培训比较容易,许多生产厂家及工程部门直到系统安装运行之后,才开始对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系统安装过程中,随时让将来最终要维护和操作该设备人员了解安装过程,这将使他们对新系统有感性认识。通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能更好理解系统为何按某一特定方式安装。为应付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就要事前弄清楚原因,否则会影响对发生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新系统安装,操作人员必须掌握这些技术。培训期间,公司培养技术娴熟操作人员,系统可运行时,那些将接触新系统人员掌握硬件设备及其操作和维护保养知识。

2.3电气自动化产业市场化

企业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产业市场化的形成问题。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企业在集中力量加强自身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要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的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市场化,有计划的研究与开发重大技术装备需要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等,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率。产业市场化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4电气自动化生产安全化

我国电气自动化企业应当认识到安防行业技术多系统集成一体化的大趋势。强调安全控制系统和非安全控制系统的集成。让客户在现有的非安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以较低的开发设计成本实现自己的安全方案,也同样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电气自动化安全系统与产品将会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亮点。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循序渐进开拓市场,可以先从安全等级要求最高的应用领域入手,逐步拓展到其他危险等级较低的场合。按照从工厂设备层到网络层,从硬件到软件,从安全单元到安全系统的路线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方案的应用,努力开展电气自动化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的研究。尤其是在楼宇智能化集成系统领域。

3.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电气自动化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不管现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它还仍旧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良才能将对未来的设想实现。本研究针对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应用以及未来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浅显的分析,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从中创新,为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做出不懈的努力,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光明未来。 [科]

【参考文献】

[1]刘海龙.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2]付中元.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