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桥梁施工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1
关键词:桥梁;课程;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桥梁构造与施工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本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这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透彻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达到教育教学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是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二、当前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材更新不及时,与新技术脱节
尽管现行教材在知识面和深度上,均比以往的教材有所增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四新”成果发展得很快,而传统的教材由于编辑、出版、发行等原因,更新速度较慢,因此,造成教材相对陈旧过时,内容与日益发展的新技术脱节的现象。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深入,在学习该课程时,进行相关性实践教学有一定困难,以至于实践性教学采用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而目前这种现状势必使学生实践训练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任然没有很好的掌握构造及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3.教师施工实践经验缺乏
桥梁构造与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施工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而目前,部分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在施工单位中从事实际工程的实际工作经历,因此,这样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职业技术教学的要求。
4.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学生听课和老师讲课上,这种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措施又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1.及时更新教材,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
对于新出现的技术、工艺,授课教师应及时进行了解,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教材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增加必要的典型施工案例,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桥梁施工技术,这样即使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仍然能在实际工程中运用这些施工技术,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2.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桥梁施工具有工程规模大、工序繁杂、工期较长等特点,一两周的实习时间常常很难参观学习到桥梁施工的整个过程,由于时间和经费原因,实习常常又不能到太多和太远的工地实习,使得有些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状况,可采取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购置材料、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工程,了解工程一线具体的操作技能。根据课程设置,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程一线的测量放线、施工技术管理等具体项目实践,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教师下企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桥梁施工技术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假期下企业实践活动,获得桥梁施工技术的新知识,同时将施工一线实际应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接触到的科研成果与探索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本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目前桥梁施工技术建设中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理论水平起点,深化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跟上了桥梁施工技术学科新进展的步伐,并紧密联系施工一线的实际施工情况,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本比较直观的内容变得更加抽象化,导致学生很难牢固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多媒体应用于施工类课程的教学,能将死板的专业知识动态化、直观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现场图片、录像、动画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眼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学习施工过程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这一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桥梁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和数量将不断增加,这将迫切需要大量的桥梁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能人才。“桥梁构造与施工”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激发广大热爱路桥施工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都将有着重要意义。
参与文献
[1]张新军,彭卫兵.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6):72-75
[2]郭红梅,李美东.基于工程素质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66-68
[3]张省侠.高职《桥梁工程》课程发展及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3-15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桥梁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71-05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2-4]: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1年11月天津大学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桥梁施工作为“强基础、宽口径、高能力”的大土木教学模式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铁路、公路桥梁各种桥跨结构、墩台及各种形式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桥梁施工的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初步具有制定桥梁施工方案的能力,掌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计划的基本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桥梁工程科研、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也是桥梁工程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并实践“卓越计划”的最佳平台。
文章以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桥梁施工课程为例,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讨。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包含其他各高校的
教学改革模式)的弊端,及其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然后设计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关键教学环节给出了教学示例,并对综合考核方式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在2010年和2011年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桥梁施工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桥梁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必修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多个高校目前实施的教学改革尝试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工程现场教学、换位教学法、以施工图为中心的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等[5-9]。但是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主要被应用于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不同类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并没有体现出来。天津大学作为一所“985”和“211”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的工程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为主[2]。因此,在实践课程教育改革方面应具有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材作用,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配合板书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一般采用播放桥梁施工动画、视频与现场录像或现场参观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施工技术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兴趣。但是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系统地采用多元化手段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施工视频,会占用大量的课时,而每次视频播放完之后,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则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之,上述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存在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教学不足、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桥梁施工这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不能满足其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 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未能体现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
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所使用的教材,虽然积累了前期课程改革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对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知识点增加缓慢。目前正式出版的桥梁施工方面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与现阶段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近年来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新型施工装备、创造性的工法与技术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如预应力灌浆的真空压浆、新型预应力锚具与锚固体系、新型复合基础施工、外海桥梁施工、桥梁的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等。这些内容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所涉及,才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另外,大量的旧桥维护施工逐渐在各地展开,桥梁的加固、改建与拆除施工关键技术也成为广大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新挑战。
(二)重课堂教学轻工程实践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3]姜英,刘志.关于路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11,4(2):178-179.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4
关键词:桥梁工程;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为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国家把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上升为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并列入国家长期发展改革纲要。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通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卓越人才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本文介绍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以及先前的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成绩评价标准的创新研究和改革的情况
一、创新型卓越桥梁工程师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群组、研究生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过去多年中参与了国内众多特大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科研工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多数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现今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铁路、公路桥梁项目投入建设既为桥梁工程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但同时也给本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面对国际化、创新型、竞争性的社会,保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我们必须落实同济大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下属的重要单位之一,桥梁工程系应当着眼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同济大学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着力于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通过对当今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需求的透彻分析,桥梁工程系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教授沙龙的多次讨论,最终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做了大幅度调整。由于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之前的大部分课程由其他系老师教授,故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主要针对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大部分课程自2009年以来首次开课,部分课程由原有课程局部修订而来,只有极少部分课程没有改动,所以在未来四年中,新修订的课程都将纳入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将继续坚持不懈、全面深入地进行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全面提升桥梁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开展创新型桥梁工程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学改革研究,对该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和实际意义的。
二、先前的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就是着力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训练,特别是重视强化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同时高等教育要在培养过程中和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针对这一要求,现行的桥梁工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桥梁发展现状。目前,各专业在总的课程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幅度精简课程学时,来增加课程的数量。由于授课学时有限,桥梁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仍然重点讲授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对于其它桥型只作简要介绍。根据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桥梁建设技术水平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对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技术水平知之甚少。
2.对桥梁施工与养护技术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修建更多的大跨度桥梁以跨越江河海峡等。桥梁跨度越大,其施工难度也越大。另外,我国既有桥梁坍塌事故频频发生,桥梁病害问题令人堪忧,种种现象表明,建国后第一个桥梁养护高峰已经来临,而养护管理是解决养护工作的灵魂。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两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3.师生互动交流不足。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背景下,各大学纷纷扩招,专业人数大幅增加。很多学校往往把同一专业的学生们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集体授课。由于在上课时,老师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授课,从而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师生之间就专业问题也会缺乏充分的交流。
4.实习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被安排很多的实习内容。然而,由于教学实践环节总学时保持不变,从而使每个实践活动安排的时间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参加的实践项目缺乏充分的准备,往往草草了事。
三、针对创新型卓越桥梁工程师培养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1.调整桥梁工程课群方向的专业课设置。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透彻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做适当调整,对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进行完善,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2009年2月20日、26日和3月3日分别召开讨论会和教授沙龙专题讨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专业课设置调整。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任选课部分增加“桥梁施工与养护”、“桥梁工程发展与展望”和“轨道交通桥梁”三项内容,相应取消了“桥梁抗震与抗风”、“桥梁电算”和“箱梁分析”三项可选内容;在实践环节将“简支梁桥课程设计”、“连续梁桥课程设计”、“拱桥课程设计”和“墩台与基础大作业”四项内容穿插在“大跨度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和“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中。
2.所有课程开设小班教学。在专业课总学分和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鉴于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学生人数已达80人左右,满足开设两个平行班的基本条件,因此,拟将所有专业课限选课由原来的一个班,修订为平行开设两个班。
3.创新教学评价方法。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了知识、能力及人格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评价上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评价,也要考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实现能力的培养就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重视对学生获取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为不同类型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和评价方法,明确能力考核目标。通过建立兴趣团队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工程实践或研究项目,学习团队建设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讨论、答辩以提高运行效率。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训练、习题练习、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教与学,具体内容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专业课程要求确定实施;专业知识的评价方法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能力及人格的表现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论文、课程设计、平时训练、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课题等进行单独或综合评价。
4.加强师资队伍、教材方面建设。安排知名教授担任各课程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参与和督促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执行。在教学中,原则上每位教授所带课程不超过2门,其中专业课老师优先考虑教授。在调研和分析国外著名大学同类课程授课教材的基础上,参考编著适合本课程的双语教材,制作、完善各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践证明,通过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成绩评价标准的创新,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标准方法与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桥梁工程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在桥梁工程的理论学习还是在课程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洋,焦红波,赵顺波.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27(3).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指导手册;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U44-4
一、引言
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实际生产对培养建设性人才的本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贵州大学《桥梁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项目一直以提高桥梁工程方向本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宗旨,从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点出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从而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建设者。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其工作的岗位上,要求其要对构造物有全面的把握,以保证设计、施工的结构合格。对于桥梁建设来说,桥梁工程设计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对桥梁构造物有足够的设计概念,对结构构造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完成相关工程的设计的能力。因此,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满足桥梁建设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统一的。此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毕业阶段提交出优秀合格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当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具有设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衡量一名工程师是否合格的标志[1]。南京工业大学李湘健副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普遍下滑的现象,正确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成为了各个高校研究的热门研究课题。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211高校,贵州大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针对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桥梁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通过调整《桥梁工程》教学大纲、编制课程设计指导手册等手段,以增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实际改革实施内容具体如下。
二、调整教学大纲
贵州大学《桥梁工程》课程教材采用的是姚林森教授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桥梁工程》,其教学大纲也依据此教材为依据来编写安排的。原版的教学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受该教材的制约,且培养目的不足,学时安排和分配上也是不够的,所以建议修改和调整《桥梁工程》教学大纲。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教学目标,配合《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同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具体的修改和调整如下:
1)正确定义《桥梁工程》教学目标
原版的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的目标定义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公路梁式桥、拱式桥的总体规划、设计及施工要点,熟练掌握我国常用中、小桥梁的构造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了解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的构造特点,获得有关桥梁方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一般的桥梁问题。”
针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来说,以上对《蛄汗こ獭房纬探萄目标是不够的。通过桥梁工程的教学,应该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桥型的计算,并能独立完成相关桥梁的设计任务。只是掌握和理解而不能运用是不行的,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这也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增加课时,合理分配课时
原本的教学大纲为72学时,现增加为148学时,并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上学期为84学时,下学期为64学时。上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讲解,重点放在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构桥和拱桥的讲解上,其余内容适当讲解;下学期主要进行课程设计,配合课程设计指导手册进行,对各种桥型给出设计任务,完成对各种桥型的初步设计,并达到对各种桥型设计计算内容、设计要点、实际流程掌握熟悉。
3)增加课程设计数量,课程设计学期制
在原本的教学安排中,只安排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设计”作为《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对课程设计数量增加为六个,分别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设计、预应力简支梁桥设计、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预应力连续刚构桥设计、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和缆索承重桥设计。
4)与相关课程联系、增加教学实践程度
《桥梁工程》配合《桥梁电算》,在《桥梁工程》中的课程设计,再次通过电算程序进行设计计算,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电算程序的掌握,其次还可以配合《钢结构》、《基础工程》等课程进行相关桥梁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指导手册编制与实施
3.1手册的编制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课程设计则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2]。但是若盲目地进行课程设计,没有专业的指导和方法是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为此,根据修改过的教学大纲,对所布置的课程设计任务编写对应的指导手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各手册的编制情况如下。
1)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板桥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册分为四个章节,按照结构设计的一般顺序划分为:尺寸拟定和构造要求、作用效应及组合、设计计算与验算、短暂状况应力验算。在内容上,除规范硬性规定的构造要求外,尺寸拟定中,如跨径的拟定、梁高的拟定、截面的拟定等,手册中只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在受力上、经上和常用的跨径范围,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按照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计算要求,给出相关设计计算的要点,学生可以根据手册便可以知道此种结构要计算验算的主要内容,且在手册中有意识地将知识点引向专业书籍和规范,在学生使用手册的同时也将其引向其它知识点,学习更为系统。
2)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桥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该册共分为五个章节,由于在结构形式上同属于简支结构,相关内容与上一侧是相似的,但是增加了对预应力混凝土材料的介绍章节,帮助学生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性质和工作特性。章节的结构为:绪论、 尺寸拟定和钢筋(束)构造、作用效应计算及组合、结构的设计计算与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重点内容在结构的设计计算与验算上,在这个章节中,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原有的内容外,根据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要求,还增加了预应力筋(束)估算、持久状况应力验算等内容。本册从预应力的基本知识出发,系统地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的设计计算及验算内容进行了归纳,知识相对全面。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在本册中,针对连续梁结构,按照前面手册的框架给出连续梁桥设计计算的相关内容,从连续梁桥的基本概念出发,到连续梁桥的计算验算。此处需要提出的是,由于连续梁桥属于超静定结构,在预应力次应力、温度次应力和不均匀沉降次应力等上面的计算会有所增加,施工验算时也对预拱度设置等关键设计做出了相关的叙述。
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在此册中,由于连续刚构桥和连续梁桥结构的相似性,在计算验算的内容上也大致相同,因此只对连续刚构桥中的相关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5)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手册共分为五个章节,按照桥梁设计的一般顺序编写,第一章对拱桥的构造以及特点进行阐述;第二章开始介绍拱桥设计,分别对拱桥的总体设计和各细部构件的设计进行介绍,包括确定桥型、跨径拟定、截面拟定、梁高拟定等;后面三章便进行几种常见形式的拱桥内力计算。手册按照《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拱桥》以及拱桥相关规范,从桥梁适用跨径、受力、经济等层面给出了上承式拱桥的构造特点和计算引导,其他桥式需要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养成自学的习惯。学生可以通过手册更快的了解所作桥型的设计及计算的大体过程,并通过手册的指引去翻阅更多的相关书籍和规范,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学习更为主动,更为全面。
6)缆索承重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册共分为六个章节,考虑到本科教学中的深度,手册中对缆索承重桥的基本概念对教材作了补充,但是在设计计算中并没有像其他几册一样给出详细的计算,这是因为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缆索承重桥不管是斜拉桥还是悬索桥都属于超高次静定结构,手算的计算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计算的精度,所以只给出了相关构件的设计计算的程序,考虑到初步设计的需要,在相关章节对相关构件,如索塔系统、缆索系统、加劲梁系统的近似计算做了叙述。
3.2指导手册在课程设计中的实施
在具备专业指导手册和充分的课时安排后,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是必要的。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课时的分配和具体的设计任务布置,课程设计的实施如下。
1)课时的分配
按照各课程设计的难度对课程设计学期进行课时分配:①钢筋混凝土梁板桥设计计算8学时;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设计计算12学时;③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计算14学时;④预应力连续刚构桥设计计算12学时;⑤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计算12学时;⑥缆索承重体系桥6学时。
2)具体的实施
在进行每一个课程设计时,根据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对应的课程设计指导手册,自行拟定相关的桥梁结构的相关尺寸,根据指导手册完成结构的设计、计算和验算,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并提交设计计算书,按设计要求提交相关设计图纸,由教师组织查阅评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设计答辩,充分了解学生对此次设计的掌握程度。
四、预期效果评价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修改、指导手册的编辑、相关课程辅助等针对性手段,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升效果是有预判的,在课改中涉及到的相关改革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各个改革手段相互促进并相互补充,在配合实施一定的时间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首先,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增加课程设计的数量,提高课程设计难度,并给出充足的学时,这让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上有支持,在课时上有了保证,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实践设计学习,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指导手册的编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制定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完成设计。近年来《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寥寥无几,仅有的几本都只是以相关的计算示例来作为参考,达不到发散学生思维和促进学生对结构把握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严格意义上讲,类似的设计指导教材是不合格的。在本次编制的指导手册中,内容上尽可能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其在设计结构物时能够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构思,通过所设置的六个设计任务,学生可以基础地掌握基于手算的六种桥型的设计程序和基本的计算内容,对于电算程序的计算也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进而服务学生的毕业设计。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同时起到辅助改革的效果提升。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与培养工程设计能力联系的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是相关结构电算课程,一方面通过电算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到目前行业中结构设计的软件,另一方面,通过用电算软件对结构的设计计算相当于对结构再进行了一次设计。
总的来说,通过三个措施的联合使用,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桥梁结构上有了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手算到电算,综合地考虑了以现有资源情况下改革的可能性,加以一定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设计能力会有明显、大幅度的提升,这便是本次课改要达到的目的。
五、结论
成功的课程改革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首先是政策上要有支持,对于本次改革来说,对教学大纲的修改还需要学院培养部门予以配合。其次是资源的调配,增加相关课程和课程课时,一方面需要配备专业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增加的学时会和其他的课程有冲突,还需合理的调整课程安排。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该定期地进行调整。教W的成功与否是没有标准的,但对于工科的教学来说,学不致用便是教学的失败。本次基于工程设计能力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在实际中的效果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届时还需要对改革的措施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直至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止。
参考文献:
[1] 李湘健.乔旭.加强工科高校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苏教育学院学报[J],2009第26卷第1
期:1-3
[2]雷庆.王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1年第5期:152-156.
[3]倪献智.以工程设计为主导思想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山东教育学院学报[J],2006年第6期:
139-142.
[4]曾勇.谭红梅.桥梁工程教学中若干能力培养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J],2014年第23卷地2期:66-69.
桥梁施工教学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桥梁工程 课堂教学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1-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旨在为工程领域培养面向工程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被教育部列入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对于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桥梁工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1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一门必修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梁式桥的结构构造和设计计算、了解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主要特点和构造等。该课程涉及“六多两强”,“六多”指先修课程多、规范条文多、课程内容多、基本概念多、构造要求多和设计计算多,“两强”是指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学生在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情况下,难以掌握。目前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轻视,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暴露出了“桥梁工程”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例如:⑴教材内容缺乏新意,创新性不足;⑵课程内容多,学时少;⑶教学手段单调,灵活性不够;⑷教学内容乏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⑸畏难心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⑹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反映不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针对“桥梁工程”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改革探索。
2.1 根据课程内容,编制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
纵观我国大量桥梁工程的出版物对各种桥型的上部结构和墩台基础都进行了介绍,但大多存在只重点介绍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而对于连续梁桥和桥梁墩台基础的构造与计算只是泛泛而谈,特别是现阶段常见的钢桥基本没有介绍。我校学生只学习桥梁工程这一门桥梁专业课,适应这类学生的桥梁工程教材内容应深入浅出,重在原理的介绍,理论和实践应能兼顾,并将最新的桥梁发展现状引入到教材内容中。
2.2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增加“桥梁工程”课程学时
我校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的培养原则是重路轻桥,因此桥梁工程只有56个学时。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桥梁工程课程学时增加了56个学时,将这些学时中的24个学时添加到桥梁工程上,桥梁工程的学时变为80学时。另外32个学时增加一门桥梁墩台基础。这一改革设想目前已从2013级学生开始试行。
2.3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将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通过对2011级、2012级学生试点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启发式、讨论式以简支梁桥构造设计学习为例,在介绍了简支梁桥的受力特点后,可以启发式学生去归纳总结悬臂梁桥及连续梁桥的受力特点,并分组讨论由受力特点决定的各种桥梁截面异同。而体验式教学则是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完成小部分教学任务。以简支梁桥截面设计学习为例,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两个星期,将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以3人为一组来完成简支梁桥的截面特点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且每个学生都需准备一种截面的讲解。上课时由学生代替教师带领全体同学来完成截面特点的学习,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加以补充。大部分学生为了避免上去讲解时不懂的尴尬,在课下会花大量的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与截面特点相关的图片及工程实例。通过几次尝试后发现有部分同学准备充分、讲解时图文并茂、内容熟悉,可以和教师的讲解效果相媲美。同时绝大多数学生逐渐有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所提高。
2.4 将动画和视频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环节,可将现场教学、动画和视频引入到桥梁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例如对于桥梁的基本组成及重点构造,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人行天桥上现场参观,这对体现教学思路,引起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开放性实验中,并鼓励学生参加每年举行的结构设计大赛,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桥梁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5 加大课程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
我校的桥梁工程网络课堂已经在天空网络教室建立,一些基本资料,如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及模拟试题等都挂在了课程网页上,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和下载复习。但学生知道的少,应加大网络教育宣传,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同时,应补充各类桥梁的图片、施工动画及视频资料。还可以开辟课程答疑、讨论专区,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完成习题的练习和答疑,并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网上留言、学生提问、学生自答、教师解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桥梁工程的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平常事情,从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2.6 成绩评定方法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改革后的桥梁工程课程成绩评定拟考虑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由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讲课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及科技活动等。课程论文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一些探讨性较强的小论文。
根据新构建的桥梁工程成绩评定系统,平时表现、讲课表现、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和科技活动情况等均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3 结语
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了教学体系和内容,倡导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格局。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通过网络化教学,将桥梁工程的教学从课上转到课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部分改革措施已经试行,教学效果表明,采用此类改革方案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将现场教学、动画及视频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考试抄袭的现象发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强化素质教育,力争和学生一起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