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0202
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公允价值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公平交易市场的一种价值确认,它能及时、动态的反映各项资产、负债的变化,给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公允价值日益受到会计技术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广泛关注。
1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应用
公允价值是现代会计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计量属性,是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允价值计量观念逐步引入会计,并于90年代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和应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1.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该委员会1995年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自愿的、熟悉情况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同时规定:“生物性的资产、金融工具和以股权支付的报酬必须用公允价值计量;存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和无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为出售而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和终止经营等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可见,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美国会计界起步最早、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正式颁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正常交易中,售卖资产将收到或转移负债将支付的价格。”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观念逐步深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逐步从金融工具扩展到资产,再到负债,越来越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3 中国财政部
中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但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是谨慎的,只有在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18项具体准则中允许有限度的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同时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也是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虽然上述关于会计中公允价值概念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公平市场交易的确认,同时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交易双方信息充分、持续经营和自由平等三个假设前提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在会计领域应用空间十分巨大。
2 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应用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合理的评估价值。也就是说,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状况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被评估资产交换价值的客观估计值。其显著特点是,它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状况及所处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公平、公开、公正。
资产评估中常见的公允价值包括:
(1)市场价值。它是指资产在公开市场上应该实现的价值,即理性的买卖双方在地位平等、信息公开、交易成本时间成本足够低的市场上最终达成的一致价格。
(2)投资价值。投资价值是以资产的收益能力为依据确定评估价值。体现的是评估价值对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反映。
(3)重置价值。它是指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按功能重置资产的并使资产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作为资产评估价值。它是从投入角度对资产进行的评估。
(4)清算价值。它是指资产在非正常市场上限时变现时的价格。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的活动,它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相对公正合理的价值,而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他价值形式统称为非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仅在于市场条件,非市场价值是在特殊市场条件下的公平,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公平,也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否则评估行为就失去了公正性。
3 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中应用对比
从以上公允价值的概念上看,两者之间好像区别不大,都是评价对象的价值评估,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具有动态可变性等特点。但是从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的应用来看,两者确实存在以下不同点:
(1)两者面临市场条件假设前提不同。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局限性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推行的意义
在会计领域,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基本接受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无论怎样定义公允价值,其核心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交易方式中,是自愿的买方和自愿的卖方,不是强迫所达成的购买、销售。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推行公允价值的意义如下:(1)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企业当前的会计信息及企业未来期间的发展情况,对于企业过去的会计信息,仅仅作为参考。而公允价值计量已将所有影响企业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基本涵盖,其中包括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这正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根据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预测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未来发展能力,从而决定是否有投资的必要性,可以合理的使用资金。(2)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保持简单再生产,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
目前在会计计量属性上普遍使用的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主要是在资产的初始计量,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主要是在资产后续计量中使用。从时间序列看,历史成本是过去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过去交易的代价;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是现在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现在的现金等值;可变现净值、现值是未来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未来流量的金额。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首先,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根本区别。其次,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是动态的,它强调的是要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在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一个新计量日,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但应当说明的是,历史成本在发生当时实质上就是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关系。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为获得具有同等营运能力或生产能力的新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数或其他等值。现行成本是一种以市场价格形式表现的虚拟交易,它以买方市场价格而定。而公允价值则是以市场价格形式表现的实际交易,它以双方自愿接受的价格而定。均体现现在时点的价值。对于初始取得的资产,若没有证据证明价值不公允,两者一般相等。
3.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关系。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实现金等值,它应依据卖方市场价格来确认,因此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同公允价值非常接近。但是,现行市价对于交易市场的要求没有公允价值那么高。而且,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还可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进行价格估计。
4.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关系。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它同公允价值的区别是:第一,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以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显然不会如此。第二,前者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后者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作为存货核算的房地产,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事项除前文分析过的两项外,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而同类业务在老会计准则下只能按账面成本计价,不能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企业损益;类似地,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
四、公允价值运用的局限性
1.公允价值的易变性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市场价值是根据当前市场交易状况所形成的价值,市场交易纷繁复杂,所以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很强,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关系密切,自然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由此所带来的信息的可靠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不易把握。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如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中,鉴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不高,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并且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它存在问题就停止不前。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发挥其优势。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蓓,张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改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6,5:56-58.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3
(一)财务会计背景下的公允价值定义
我国在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资产与负债依据公平交易原则,熟悉情况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资产或债务清偿时的金额计量。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定义进一步完善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产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以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需要支付的价格。依据此定义,市场计量成为君顶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
(二)税务会计背景下的公允价值定义
我国的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指依据市场价格而确定的价值。市场价格为贸易双方在熟悉情况与资源基础上而进行公平交易时所达成价格。市场价格特点决定了公允价值需要以期为确定标准,具有公平性与客观性。当企业的收入为非货币形式时,为了区别货币收入固定性与确定性,其金额确定可以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从而使税法和窥觊准则相互衔接。因此,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反应公允价值。
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确定方法不同
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公平交易时需要遵循自愿原则,并对资产或者负债金额进行准确计量,在特殊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也可以利用估值技术计量,其确定的方法主要为三种:一是市价法。以相同或者形似功能资产与负债对市场中公允价值进行准确计量的技术。二是类似市价法。如果市场中不存在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可以利用类似的市场报价,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三是现值法。如果市场中不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或者负债,可以利用其它估值技术对现金的流量进行有效控制,并以适当折现率所确定的金额为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税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只有市价法和类似市价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其方法选择与应用还需要满足税务机关要求。同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水区机关需要依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如货物出口等。如果没有收到已经视同销售的销售额,或者纳税人销售的价格较低且缺乏正当理由,税务机关依据如下顺序确定其销售额:首先为依据纳税人当月销售商品平均价格确定,其次为依据同时期内销售的平均价格确定,最后为依据计税的价格确定。
(二)表现形式不同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强调公平的交易环境,此时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金额,代表价格类型为模拟市场中的价格,在交易的金额没有算清时,可以利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对市场中资产或者负债进行准确的估值,其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其它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税务会计公允价值是指企业经济生产商品的销售价格,需要依据市场估值进行计算。按照税法规定,同期内企业商品销售价格偏低且无正当理由,需要依据市场价评估其销售金额。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现值不同,税务会计信息更真实,且没有减值的准备。
(三)使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规定公允价值为资产类或者负债类,且对其属性需要适当运用。财务信息真实性是为帮助企业了解其财务状况,并有效预测企业的未来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能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并纳入企业的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既经营的成果。使用税务会计公允价值时,既要考虑到历史成本优势,又要考虑到财务会计核算职能。只有无法核算历史成本的时候,才使用公允价值,而此时只限于资产使用而不包括企业负债,纳税人任何形式收入都需要依据公允价值进行计算。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涉及公允价值并不相同,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为计量初级阶段,对数据真实性要求非常高,而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历史成本的计量方面,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使用公允价值。
三、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相互借鉴
(一)使用范围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既可以应用于实体经济,又可以应用于资本经济,而税务会计的公允价值只适合实体经济,而这即为税务会计需要借鉴之处。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应用在资本市场时,需哟啊考虑税款缴纳公平性,而公平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税务会计在借鉴财务会计的理念时,还需要接受财务会计交易时的金融工具,如交易性的金融资产等。
(二)确定技术方面的借鉴
在公允价值的第一级次中,获得的市场报价非常真实,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也相当可靠,而在第二级次中,报价能参考市场价格,因此价格需要核实。虽然价格的调整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但那时对计量结果影响有限。为了增加公允价值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借鉴税务会计使用方法,加强对期的控制,并依据价格波动及时将其公布。
(三)操作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不但需要利用公允价值对价格进行计量,而且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明确其使用时的思路,以便于按照要求进行有序操作。使用公允价值时,只有在上一级次没有成功时,才能使用下一级次。财务会计可以借鉴税务会计此种方法,以避免出现企业通过公允价值操纵企业经营利润的现象。
(四)控制程序与信息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以公允价值计量价格以后,为了避免企业选择计量方法,还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程序,使计量顺利实施,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使用的时候,需要接受法律约束,这种约束主要体现在控制程序方面,这值得财务会计借鉴。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需要注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一定理性知识的时候,公允价值的波动情况较为明显,所以这种非市场的因素会有所体现,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需要注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束语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4
关键字: 资产评估;会计;公允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14年财政部会计司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文中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作了进一步详细说明,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领域内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会计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概念分析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第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概念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2014年的会计准则第39号对公允价值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即“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新定义的公允价值概念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相似,尽管我国财政部对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前后表述不一致,但是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第一,强调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的交易或有序交易;第二,参与者有能力并且自愿进行相关资产和负债的交易;第三,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对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具备合理认知。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合理的评估价值。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及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价值的合理估计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与相关当事人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并没有损害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亦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
会计与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区别
(一)假设条件不同
会计四大假设前提中,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密切相关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即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会持续经营下去,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应该是反应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前提下,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客观公正的计量。而资产评估最基本的四个假设是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资产评估的各种结果应该与不同的假设前提相匹配。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的假设仅仅是资产评估中的一种,在假设方面,资产评估的外延要比会计更加宽泛。
(二)市场条件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以主要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以最有利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交易在主体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进行,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对评估主体最有利。而在资产评估中,市场分为正常市场和非正常市场,资产评估结果即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可能是在正常市场下的合理评估价值,也可能是在非正常市场下的合理评估价值。在正常市场下,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更接近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而在非正常市场下,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有可能是有利市场,也可能是不利市场,因此,资产评估中,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要比会计复杂的多。
(三)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是在活跃市场的脱手价格,即市场价格。资产评估中常用的公允价值包括市场价值、投资价值、重置价值和清算价值,资产评估的市场价值的合理性是相对于评估时点整体市场而言的,即整体市场认同,资产的市场价值对于整体市场上潜在的买者或卖着来说是相对公平合理的,而非市场价值只对特定的资产业务当事人来说是公平合理的,即局部市场认同。
会计与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相同之处
(一)计量对象的全面性
不论是在会计,还是在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不仅可以用于资产的计量,还可以用于负债的计量,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完善,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二)估值技术的一致性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企业应当用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相一致的方法计量公允价值,企业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的,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也同样采取三种估值技术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因此二者在估值技术上是一致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性
不管是在会计领域内,还是在资产评估方面,公允价值是个相对概念,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估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要进行重新计量,以确定其最新价值,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资产评估中也要根据需要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公允价值的动态性需要企业适时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评估价值。
结论
公允价值的计量在资产评估和会计中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范畴要比会计中的广泛的多,从某种意义山来讲,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属于资产评估中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丰富性增强了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在实务中,专业人员应很好的理解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和会计领域的异同,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文献:
[1]韦群.会计与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01:29-31
[2]欧阳文晋.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中应用差异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02-103
[3]王炜.会计与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辨析[J].财会月刊,2008,33:87-88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5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早在1998年即被引入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在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三项具体准则中得到运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流动性不强,且占据较大比重的国有股权尚不能流通,公允价值的确认结果难以“公允”体现,同时,证券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也导致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公允。因此,上述三项准则实施不到两年,我国财政部重新修订了相关准则,重新以账面价值作为账务处理的基础,从而回避了公允价值计价。2006年2月15日,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时,出于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考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见表1)。
然而,从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粉墨登场至今,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息。公允价值是一个会计学概念,是一种在特定时点为特定对象接受的,能够独立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用以进行账务处理的“价格”;还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一种内在的、不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价值”,一直众说纷纭。本文将从理论定义以及应用实务的角度,阐述笔者对公允价值实质的理解,以供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价值”和“价格”的内涵
众所周知,价值是一个哲学和经济学上的概念。关于价值的定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术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然而,价格的定义则相对统一,泛指交易双方就所买卖商品而订立的兑换比率,换言之,即买方为获取商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对价值和价格做了系统的定义: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二因素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商品要用来交换,各种商品之间必然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共同基础。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创造它们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无法比较。真有撇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化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才能相比。未经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和用以满足自己需要、不当做商品出卖的产品都不具有价值。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经常围绕着价值而自发地上下波动,当供过于求时,它降低到价值以下;反之,则上升。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部分商品实行自由价格,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少数或个别商品实行计划价格,由国家依据商品的价值和供求情况有计划的制定。”①
《辞海》对价值和价格的解释基本沿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其核心在于“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实早在17世纪初,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即开始研究价值的内涵。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如果将价值以人为的共同的标准银币来衡量,就可以得到我们所寻求的价格,即真正的市场价格。②亚当·斯密对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和价值决定于商品能够买到或支配的劳动”,并提出,“自然价格(即价值)好像是一种中心价格,一切商品的市场价格都趋向于这一中心价格”③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章指出“商品的价值或这个商品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的相对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一劳动的报酬的多少”。④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由于价值研究无法做到确切定量分析,西方学者在论著中大多绕开价值概念或价值问题,直接分析市场价格,从而将经济学的问题定位在价格理论上。
无论经济学界对价值的定义如何演变,一件商品的价值,自生产者通过劳动产出之日起,其内在性、在一定时期的确定性的内涵,是毋容置疑的。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早在1952年,艾利克·L·柯勒在其编著的《会计辞典》中即对公允价值进行如下定义:公允价值意指“公平合理之价值,本辞往往为公用事业所采用”,该词通常与公允市场价值所通用,意指“消息灵通之买卖双方以诚意磋商而决定之价格,此价格通常在一定期间内有效。倘无交易或报价,则本词指估计之公允市场价值”。随着公允价值概念在会计理论界越来越活跃,各国会计学者均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其成果在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均有所体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6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FAS No.125)中对公允价值作了如下定义:在非强制交易或清算的前提下,自愿参与者在当前的交易中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⑤之后,FASB在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2006年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 No.157)中,对公允价值作了如下定义: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秩序的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接受的价格。FASB在FAS No.157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设置了优先级逐次降低的三个层次的估值方法:(一)在活跃市场中,报告主体所能获取的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二)在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在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价格;用回归或其他方法,从可观测的市场数据中推导出的价格;(三)在无法获取可观测的市场数据时,报告主体使用所能获取的最优信息(包括内部数据),采用市场参与者通用的定价假设,所得出的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对价。⑥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3年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IAS 18)中,对公允价值作了如下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据以交换资产或清偿负债的价格。
由IASC任主席,并由13个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组成的金融工具国际联合工作组(JWG)在2000年了《准则草案与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在意见稿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估计。
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作出如下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⑦
上述主要会计政策制定者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获取的最优途径是市场价格,只有在无法获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的前提下,才可以有条件的选择其他方法确定公允价值,凸显了“价格”本质。虽然,FASB在FAS No.157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由“交易双方接受的价格”调整为“市场参与者接受的价格”,增强了“价格”的普适性,但与价值“内在性”的内涵仍是大相径庭。
三、从公允价值应用实务中判断其“价格”本质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已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会计处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保证会计指标真实可靠、口径可比,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在《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10]25号)中为公允价值计量设置了三个层次的估值方法:(一)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二)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三)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一方面,上述方法确定的公允价值用于账务处理并无不妥;另一方面,上述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进一步揭示了公允价值的“价格”本质。
(一)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资产
企业持有的某种资产,例如金融资产,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存在活跃市场报价,并以该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作为其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该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例如企业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实务中通常以每日收盘价作为其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计算公允价值的变动。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频繁,图1中⑧详细列出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家上市公司2011年12月每日收盘价变动情况,波动较大。在每一个交易日中,股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此外,在每日收盘之后,股票大宗交易成交价与收盘价通常也并不一致。上述每一项交易价格,均为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公平自愿地买卖股票的价格,按照公允价值的定义,均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然而,一支股票的内在价值,除非受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动等重大事项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是确定的。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股票来说,所谓公允价值仅是在某个时点该股票的市场价格,并非该股票的价值。
(二)存在类似资产活跃市场报价的资产
企业持有的某种资产,例如用以出租的写字楼中的某层,由于地理位置、楼层等外部因素的唯一性,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资产。如果该写字楼位于房产交易市场活跃的城市,企业所持有的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就存在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可用以确定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实务中,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通常仍需专业评估公司出具评估报告,作为公允价值变动的入账依据。
然而,以评估价值确定的公允价值是被称为“价值”,还是一种经过专业方法确定的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价格”?
第一,一项资产对于不同的实体来说,其评估价值应当是不同的。唐伯虎的《春树秋霜图》在国画收藏者看来价值连城,在普通人看来也许与普通的客厅挂画并无区别;一架大型民用客机,在航空公司看来价值不菲,在普通企业看来也许会成为累赘。因此,以评估价值确定的公允价值,只是评估师依据合理的方法给出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价格,这种价格首先是一种基于一定客观条件的价值认定,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内在价值。
第二,由于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的不同,评估师所给出的评估结论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虽然,具备足够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的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而将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但是,同一评估师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往往能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判断,同时,评估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假设、参数选取和专业判断,从而使不同评估师给出不同的公允价值判断。然而,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应该是一定的,以评估价值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是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
(三)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资产市场报价的资产
企业持有的某种资产,例如拟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往往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甚至不存在市场报价,此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评估的方法确定,但如前文所述,评估确定的公允价值虽然可用以进行账务处理,但并不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在实务中,拟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也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前后6个月内财务投资者的增资价格确定,但上述增资价格是公司与财务投资者之间利益博弈的产物,不同的财务投资者对公司质地的判断并不一致,同时,财务投资者所掌握资源的大小同样能够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增资价格是为公司和财务投资者所接受的交易价格,据以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是股权的内在价值。
四、结语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影响;监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公司的会计指标,进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不影响公司的全面收益、所得税。由于股市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层在投资权益性金融资产时,不应存在明显的通过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具体归类影响股票价格的倾向。如果在监管中更强调全面收益指标的作用,可消除企业管理层通过改变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而影响会计指标的动机。但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相比,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不同。一项股权投资被归类为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对公司的业绩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差异悬殊。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归类的正确性进行监管。在监管时,应重点关注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划分的正确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汝莹,符蓉.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四川会计,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