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1

(北华大学汽车与建筑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摘 要】本文介绍了创业项目的目的意义,相关主要内容,项目实施的智力支持等内容,以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学创业训练项目为例,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创业项目的选题与思考。

关键词 融雪剂;创业教育;创业训练项目

2013年9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做出了专门部署,通过对现行政策的学习,将我们大学生的创业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以“中国梦,创业梦,我的梦”为本次创业项目的思想指导,以完成“我的中国创业梦——模拟创建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为契机,努力增强我们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1 创业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1.1 项目主要目的

冬季刚过,创业小组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在冬季调查中发现,冬季道路除雪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人工播撒的融雪剂,在数量控制方面较为随意,选择的品种为成本低廉的工业盐,春季后发现大雪“后遗症”凸现:饮用水污染、道路与桥梁路面破坏明显,附属金属部件被严重腐蚀、道旁树木与绿化带出现枯萎发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导致各种环境问题频频出现。所以,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环保型融雪剂及推广融雪技术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足够重视。

推广高效、新型、环保的融雪剂,推广融雪技术、扶持环保融雪剂和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是“我的中国创业梦——模拟创建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目的。

1.2 项目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城市高架路快速发展,融雪剂使用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中国使用融雪剂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和直辖市所辖城市街道、公共场所、公路和高速公路,冬季融雪每年使用量达到30万吨。据相关研究表明,融雪盐可使意外伤害事故降低88.3%,这也是各国面对大雪和路面结冰状况多选择融雪剂除雪的最重要原因。国内外融雪剂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氯盐型、非氯盐型(无机或有机盐、胺、醇)以及氯盐与非氯盐混合型等三个阶段。

氯盐型融雪剂主要包括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及其与防腐阻锈剂的混合物。氯盐融雪剂具有融雪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但腐蚀性强,施用后对土壤、水和植被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对过往车辆也会造成损害。1997年,美国联邦公路系统的581862座桥梁中有101518座桥梁遭受不同程度的结构破坏,破坏桥梁减少使用寿命50%以上,修复费用大约为780~12032美元,另外美国停车场也因使用融冰、雪盐和环境潮湿导致破坏,每年需花费6亿美元修复大约18000个停车场[1]。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重大冰雪灾害,连续4次低温冰雪袭击影响范围涉及全国2/3的省市自治区,受灾人口1亿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元,在随后的抗雪救灾中,因缺乏环保型除冰雪材料和设备,使用了大量工业盐作为融雪剂,对生态环境、道路和桥梁又造成了不可逆的二次损害,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为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公司以敏锐的目光将高效环保新型融雪剂产品(非氯盐)和技术引入市场,这种抗腐蚀性强,具备人文关怀理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产品不仅具有巨大的附加值,且为路桥复建节省很多资金,必将迅速占领融雪剂市场。

因此,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立,对于冬季冰雪道路预防性养护和道路全寿命周期成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冬季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经济意义。

2 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内容

2.1 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

根据《公司法》和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要求,模拟成立“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确立公司注册资金,建立公司组织机构、编写公司章程,确立公司管理体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管理等)。

2.2 公司的技术与产品

公司背景;产品服务描述及介绍:新型环保及环境友好型融雪剂的产品及双向环保融雪技术,产品性能指标要求,产品的先进性,应用范围;独创性经营技术服务。

2.3 市场分析

进行市场现状综述,市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分析;进行市场购买、市场定位,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预测;竞争企业概览,分析产品竞争优势。

2.4 营销策略

确立公司营销理念,产品推广理念;制定营销行动计划;制定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技术服务营销;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制定。

2.5 财务分析

明确资金总额及资金来源,各方资金筹措具体措施,总投资估算;成本费用估算;销售收入预测;预计财务报告;财务分析;敏感性分析;审计。

2.6 风险分析

公司在市场、竞争和技术方面存在的基本风险,破产清算,风险资本的退出,应对风险的机制、公司的附加机会、资本扩展。

2.7 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愿景与展望

公司五年计划及及公司业务扩展。

3 项目研究与实施的智力支持

3.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师

教师团队由学生参与的导师科研项目团队,及土木、工管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给予交叉学科的专业性指导和建议。

3.2 吉林市市政工程公司、长春绿地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问团

顾问团与学校是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机会,给予创业建议。能够帮助我们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行业创业者、技术专家,通过短期讲学、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支持。

4 结语

吉林凯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业训练计划是创业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内容涉及企业家精神、创业机制、创业融资、创业环境、项目选择、企业管理等,直接目标是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最高端的素质教育。

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潜能,手动适应社会及其职业的发展变化,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人生设计中达到预定目标。创业教育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形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

参考文献

[1]王德路.融雪剂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D].天津大学,2006,6,8.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2

融合2.0

10年前,人们就在谈论IT基础设施的整合。一些综合性的IT厂商一直在大力推动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捆绑销售。Search Storage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35ZB(1ZB=1000EB)。面对数据量的迅猛增长,用户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的网络传输能力等。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系统和不同应用中的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多年前部署的网络架构越来越复杂,而且不同的网络之间不能相互兼容,从而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共享与集中管理。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合2.0时代。融合2.0的典型特征是数据网络与存储网络的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架构。”Brocade公司首席市场官John Mchughg表示,“未来5年,Brocade的目标是把不同的网络整合起来,使得数据能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上传输。Brocade One架构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特征是使用简便,永不停顿,可以优化应用,并且能够实现投资保护。”

在虚拟化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对于应用和管理的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进一步推动了IT基础设施的整合。Search Storage预计,2012年,全球虚拟机(VM)安装量的增长速度将是现在的10倍。Brocade公司首席技术官Dave Stevens认为,建设虚拟数据中心是实现云计算的关键一步。他将数据中心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在传统数据中心阶段,由于IT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整合,其利用率只有15%;在虚拟机应用的早期,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IT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超过20%;在虚拟机普遍应用的时期,IT基础设施架构的构建和扩展变得更加简单,网络的传输速度更快,而且没有任何障碍。

“Brocade希望为用户提供开放的具有弹性的网络架构,而不会将用户锁定在某一个平台上。Brocade与微软、EMC在云计算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Dave Stevens举例说,“一家知名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原来在数据中心里部署了87台网络设备,但是采用Brocade MLX解决方案后,设备减少到6台。”

多家市场分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网络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FCoE是融合光纤通道与以太网的重要工具。Dell’Oro Group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用于服务器连接的FCoE的端口达到2.5万个,未来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增长。Gartner预计,到2012年,全球融合网络适配器(CAN)的季度环比增长为133%。网络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除了Brocade以外,惠普、戴尔等公司都提出了类似的构想。

无处不在的网络

上世纪90年代,Sun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标志着信息技术由独立和集中式计算向分布式网络计算转移。如今,Brocade提出“网络就是数据中心”的理念,重新定义了数据中心的发展模式。

Search Storage预计,2010年,全球由个人创造的数字信息量将超过900EB(1EB=1000PB)。随着各种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不断涌现,传统的数据中心不再是数字信息的惟一出口。人们需要随时随地访问信息和使用信息。未来,人们在谈到数据中心时,不仅仅指一个物理的数据中心,而是指一个网络能覆盖到的、方便用户访问和使用信息的无形的系统。这就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云计算系统。

Brocade提出“The entire network is your data center”,其含义是只要网络能连接到的就是数据中心。数字信息可以存在于云计算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人们可以轻松访问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就是数据中心这一理念将改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模式。这一理念将在未来10年中影响整个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John Mchughg表示。

2006年,Brocade收购McDATA,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完善了FC SAN产品线。2008年,Brocade收购Foundry,不仅实现了从FC SAN到以太网的全覆盖,而且为统一网络架构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次成功的收购令Brocade脱胎换骨,成为网络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者。

虽然Brocade公司的高层反复强调,Brocade One统一网络架构战略的提出并不是针对思科,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将两者的数据中心战略进行对比。在系统融合方面,思科似乎转变得更坚决、更彻底,甚至不惜“得罪”一些传统的合作伙伴,义无反顾地进入服务器市场,并推出UCS统一计算系统。面对云计算带来的新商机,Brocade虽然适时地推出了统一网络架构战略,但是并没有跨界,而是稳守网络市场。John Mchughg表示:“Brocade One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迁移到信息和服务无处不在的云世界中,从而简化网络架构与管理,并保护用户的原有投资。围绕Brocade One这一战略,Brocade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在此次技术大会上,Brocade首次展示了融合架构解决方案(如图2)。该解决方案主要包括Brocade Virtual Cluster Switching(VCS)、惠普机架服务器、IBM刀片服务器以及EMC CLARiiON存储阵列。这样一种产品组合也表明,Brocade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可以广泛连接各种设备的融合网络平台。

VCS是核心

Brocade融合架构解决方案是专为虚拟化数据中心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Brocade VCS通过采用不停机运行、任意对任意连接以及智能交换架构等创新技术,突破了传统以太网的限制;Brocade虚拟接入层(VAL)是融合架构与服务器虚拟化管理软件之间的逻辑层,可确保网络中的虚拟机具有一致的界面和服务集,并且支持主要的管理软件;Brocade开放式虚拟计算模块通过了众多合作伙伴的测试与验证,可确保在融合架构上完成虚拟机的部署;Brocade Network Advisor工具可为网络管理、存储管理、虚拟化管理和数据中心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支持。Brocade融合架构旨在通过单一线路传输各种网络协议和数据,从而降低网络架构的复杂性。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3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 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抓好无形市场。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场、棉花加工市场、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场、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4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开始逐步发展,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凸现。全县共接待游客109.38万人次;门票收入296.07万元,旅游总收入28760.42万元,年均增长9.58%。旅游业在带来直接旅游收入的同时,获得了数倍的间接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6,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旅游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通过宣传发动,旅游业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得以确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的初现,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全社会合力兴旅的氛围逐步呈现。

2、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通过县域旅游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完成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高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百杖潭景区总体规划和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保护与开发规划;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到初步开发,花溪和夹溪十八涡景区均已对外开放,发展态势良好;高姥山旅游区正式获批准为省级生态旅游区,并开展了植被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聚贞宫区块建设规划。

3、旅游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

成立了可以承担国内组团和地接业务的花溪、通达假日、海天三家旅行社;全县共有大小旅馆95家,床位2015张。有花台山宾馆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科信大酒店、江滨大酒店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共有床位361张,能基本满足现阶段旅游、商务和会议需求。

4、资源保护与储备效果明显。

除已经开发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十分重视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外,规划储备了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划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为旅游资源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做到了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扩大旅游经济辐射面,让旅游业这轮朝阳更加光彩夺目。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方针。

旅游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必须依据市场特点,把握市场脉搏,开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旅游产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种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旅游发展方针,以适应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

3、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兴旅的战略。

重视规划编制,巧借专业外脑,保障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在项目建设中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杜绝盲目性,减少失误。

4、坚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

旅游业发展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节省旅游开发投资,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尚未高度统一,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程度还参差不齐,与“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少差距;对做大做强旅游业缺乏足够信心;旅游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认识还不足;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尚欠到位。

2、旅游产品粗糙,核心景区尚未形成。

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开发时间短、投入少,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明显存在小、散、弱等不足,尚未形成旅游拳头产品;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但分布分散,缺少规模大、品位高的旅游资源聚合区,未能形成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的核心景区。旅游的美誉度不高,旅游形象不鲜明,削弱了旅游作为区域“名片”的作用。

3、行业管理体制不顺,促销力度不够。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目前旅游业生产要素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旅游项目多头审批,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相互隔绝,旅游主管部门难以统筹主要旅游生产要素,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宣传、促销经费少、力度不够,影响了旅游知名度的提升。

4、投资体制不活,资金投入缺乏。

旅游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以政府为主导,各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合力兴旅投资体制有待完善,投资渠道不畅,路子不活,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匮乏。

5、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脱节,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城镇建设与规划未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区域和城镇形象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旅游投资业主的积极性,增大了旅游招商的难度,解决“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6、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旅游交通落后,接待、购物、娱乐设施薄弱,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全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总体水平较低。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背景

从年开始,世界旅游业便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并早在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比例达1:7,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5。21世纪将是旅游业真正走向辉煌的世纪,旅游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并日趋多样化。据WTO预测,年全球国际旅游将达到10亿人次,2015年12亿人次,2020年16亿人次。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社会就业的巨大作用,使各国、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接待国。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2.9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旅游收入5286亿元,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旅游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呈现出发展快速,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提升,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并举,区域旅游合作增强等特征。

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已经初步实现了从省域经济增长点向省域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旅游的综合贡献日益显现,十五期间,旅游直接收益每增加1元,社会增收达4—5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增加4个就业人员,旅游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

金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旅游副中心城市。近10年来,金华旅游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开展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区域间联手合作,使得旅游接待水平快速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景区开发如火如荼,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旅游创汇15320万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5%、22.61%和25.05%。旅游业名符其实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服务建设等都有明显突破。目前已初步开发并开放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百杖潭景区,启动高姥山旅游区的前期建设,划定了灵山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的保护范围,已拥有花台山等多家星级宾馆,据统计,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59万人次,同比增长8.49%;旅游收入达4803.12万元,同比增长8.38%,为“十一五”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目标,积极呼应“生态立县”、“旅居兴县”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体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增强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和帮扶致富作用,使旅游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二、规划原则

1、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在分析旅游业发展大背景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大思路和宏观发展目标。提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体现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旅游产品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规划目标的制订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设立要立足实际,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提出的规划思路、规划项目、规划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优先整合和开发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益,扩大开发规模。在项目设置和量化指标确定上既体现前瞻性,又留有余地。

3、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培育和壮大旅游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散功能,促进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全方位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体现旅游业作为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

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加速安文(云山)、尖山旅游城镇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提升旅游知名度。逐步培育和凸显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三大拳头产品,夯实产业基础,发展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经济目标。

实现旅游“快增计划”,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年的三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8%,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社会目标。

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旅游业对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争取大盘山——花溪景区、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成为AAA级以上的旅游区;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3、生态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和城乡社区面貌的改善,逐步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资源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到年,确保全县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

(二)阶段目标

1、前期阶段。

年,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景区,完善夹溪风景区,开发建设百杖潭景区,形成以大盘山——花溪为龙头,台地旅游区(夹溪风景区、玉山古茶场)和百杖潭景区为两翼的旅游区格局;完成海螺山休闲度假区、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实施百杖潭景区一期、高姥山(孔氏家庙)旅游区建设,启动古茶场文化旅游区、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等项目建设,适度培育发展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54万,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5%,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2、后期阶段。

-年,完成大盘山——花溪、夹溪、古茶场文化旅游区建设,百杖潭景区、高姥山(孔氏家庙)、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完备,具有较高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85万,旅游总收入2.88亿元,使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实现旅游直接就业2400人,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规划期限

—年,并展望到2020年。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开拓

一、旅游形象定位

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胜地。

二、旅游市场定位

以周边地区为市场基础,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积极拓展长三角其他区域市场。

三、旅游市场开拓

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体现生态特色和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在稳固生态观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在市场地域分布上,稳定近邻城市和省内周边城市客源,大力发展长三角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国内机会市场。在客源对象选择上,以青年市场为促销重点,努力扩大中老年游客比重。

四、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1、宣传策略。

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中药文化底蕴。充分考虑媒体的覆盖面、受众特点及费用,选择印刷品、报纸、路牌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体。编制旅游宣传大纲,统一宣传口径,突出“生态、度假、养生”主题。建立风景旅游网并与主要门户网站及专业旅游网站相链接。

2、公关策略。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功能,将其升级为“中国中药文化节”,并使其制度化、定期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节庆活动。继续做好高姥山民俗文化节及其他民间节事活动,扩大招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围绕生态、休闲、养生三大主题,不定期地邀请新闻记者、作家、画家、摄影家来进行专题性采风活动。

3、联合促销。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浙中精品游线,新天仙配精华游线,诸永高速生态游线,走差异化开发、集约化促销的旅游合作道路。注重与横店旅游区的联合营销,利用其已有的知名度,提高营销效率。

在上海设立旅游宣传窗口,加强与上海各旅游企业的联系,针对上海游客需求联合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第四章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县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可归纳为:“一核两轴三区片”。“一核”为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两轴”指两条旅游发展轴线,“三区片”为好溪源旅游区、台地旅游区和高姥山旅游区。

二、旅游发展轴

1、轴线一:安文—深泽—新渥—双峰—盘峰—大盘—方前—安文

连接大盘山——花溪、好溪源、高姥山三大旅游功能区片,串联安文、灵山、新渥、天顶、百杖潭、双峰、孔氏家庙、高姥山、罗成岩、花溪、大盘山等旅游景区(点),形成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

2、轴线二:安文—墨林—窈川—尚湖—玉山—尖山—胡宅

沿——新昌公路构筑连接大盘山——花溪、台地旅游区,串联安文、五公山、仑泉、谷将山、古茶场、皇城湖、水下孔、鞍顶山、夹溪十八涡等旅游景区(点),构筑旅游发展副轴。

三、旅游功能分区

1、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大盘山、花溪为核心,包括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徐公岩、园塘林场、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五公山、仑泉、源头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别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登山揽胜、宗教朝觐、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整治花溪村,整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与花溪风景区;逐步整合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园塘林场及安文各景点,使之成为核心旅游区;继而将源头旅游预备区纳入旅游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力争在规划期末成为以药文化、名士文化为主要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在现有五公山、仑泉旅游预备区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将其整合成一个旅游区,并争取获批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AA级旅游区。

2、好溪源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百杖潭为核心,包括灵山、新渥、黄檀林场、双峰、潘潭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三潭叠瀑,明清古建,药市菇市,森林公园。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寻源探秘、生态观光。

发展方向:在现有百杖潭景区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以度假观光为主的AAAA级旅游区。整合双峰、黄檀林场、灵山古建、新渥药市、冷水菇市、潘潭等景区(点)成为统一旅游区。

3、台地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峡谷、台地为核心,包括十八涡、水下孔、洞天飞瀑、皇城湖、古茶场、谷将山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高峡平湖、苍松古道、瀑潭连珠、高山台地、茶海碧波、民俗文化。

旅游功能:休闲揽胜、品茗垂钓、拓展运动、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在现有夹溪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古茶场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协调好小水电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争取独立成为以峡谷、台地风光和茶文化为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

4、高姥山旅游区。

区域范围:包括高姥山、孔氏家庙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串珠湖群、天上人家、江南塞北、高山草坡、孔氏家庙

旅游功能:登山揽胜、朝觐寻宗、休闲度假、观光农业。

发展方向:在加快高姥山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孔氏家庙等景点,形成以参与性农家度假与朝觐寻宗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

第五章旅游业时序安排

一、旅游业发展阶段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发展一般经历探索、起步、发展、成长、稳固、衰退或复兴六个阶段。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景区开发粗放,旅游产品单一,知名度不高,促销渠道狭窄,但游客数量开始出现明显增长,效益逐步显现。因此,必须在科学规划、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加快景区建设速度,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品,加强促销力度,使旅游业尽快步入发展阶段。

二、年度发展重点年度项目安排

年花溪风景区环境整治及百杖潭景区、夹溪十八涡景区续建工程建设,启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开展花溪-夹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及云山旅游接待中心规划、古茶场文化旅游区规划。

年完善花溪、百杖潭景区建设,逐步开发建设夹溪水下孔景区、高姥山旅游区,启动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完成全县农家乐旅游规划、玉山区域旅游规划,培育发展1-2处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开展药膳研制;逐步开展大盘山药谷建设。

年全面启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继续完善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建设;启动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古茶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基本建成“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继续做好药膳研制与推广。

年基本完成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建设及夹溪十八涡景区与水下孔景区的连线整合;启动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二期、皇城湖休闲度假区建设,完善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整合五公山—仑泉旅游资源并完成规划编制。

年基本完成高姥山旅游区、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皇城湖休闲度假区一期建设;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启动五公山—仑泉旅游区建设。

第六章旅游产品规划

一、旅游产品

(一)基本产品

1、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是主体旅游产品。在规划期内应继续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包括自然观光、民俗文化观光和乡村农业观光等。

自然观光:主要强化花溪平板长溪景观、夹溪峡谷景观、百杖潭瀑石景观、高姥山湖群草坡景观等,通过资源保护、植被修复、溪流整治和景观小品构建,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民俗文化观光:筹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深厚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节庆活动挖掘龙虎大旗、炼火、高姥长旗、大纸马等民俗文化的底蕴,发展民俗观光。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古茶场、孔氏家庙、安福寺、灵山古建群、谷将山等景点,开展古建古迹鉴赏旅游项目。

乡村农业观光: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香菇、茶叶、高山蔬菜为主,包括香榧、板栗、山野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在内的乡村农业观光项目。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建设药种园,挖掘药文化内涵;配合百杖潭景区旅游开发,以仁川、冷水为中心建成香菇种植、观光基地;在台地现有茶园基础上发展以茶叶采摘、炒制为主的茶文化观光;利用高姥山高山蔬菜种植优势,为参与性乡村农家度假旅游服务。在特色养殖和森林食品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观光功能的发挥。

2、度假休闲产品。

度假休闲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格调。在稳定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使其成为吸引上海、杭州等都市客源的主要旅游产品。

依据的资源组合与特色,重点发展山地度假、森林度假、湖泊度假等度假产品,主要分别布局在高姥山、皇城湖二个景区(点)。高姥山重点突出避暑、农家乐、滑草等项目;皇城湖重点发展垂钓、水上运动、露营等项目。

3、养生保健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日益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要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优势和健康的环境形象,“以药促旅,药旅结合”,大力发展养生之旅,吸引都市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拓展银发市场。在各大宾馆、休闲度假区推出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养生保健项目;在中药博物馆设立中医问诊堂。

(二)专项产品

1、科普教育产品。

中药知识普及:在中药博物馆利用标本、图片、音像等多种载体传播中药知识;在药种园开展“寻药、辨药、采药、品药”活动。

食用菌知识普及:结合云山旅游接待中心配套建设食用菌展示厅,介绍食用菌的类型、栽培、价值、辨别等知识。

生态教育:结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并将生态教育融入到旅游活动全过程。

地质知识普及:地貌多样,冰川、火山、断层、断裂等地质构造明显,保留了目前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和国内最完整的“天下第一臼”、最大的冰臼瀑布及“天池”、平板长溪、断层湖、“浙中大峡谷”等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向游客普及地质知识,提高游览兴趣。

2、体育探险产品。

利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势雄伟,地形复杂、山林茂密的特点,在大盘山、夹溪峡谷、天顶、五公山、仑泉等地,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越野、滑索、山地自行车、高山滑翔等拓展运动和探险项目。

3、农家乐产品。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的农家乐是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应充分利用农特产品种类多、质量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乐旅游产品。依托景区开发,在安文、尖山、大盘、仁川、高二等地开辟综合性农家乐基地。

(三)节庆活动

1、中药文化节。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中国()中药文化节”。通过中药文化节深入挖掘中药文化内涵,突出中药的药疗、药补、养生、保健功能。延长中药材生产链条,使文化节成为特种旅游的主要品牌。

2、玉山茶场庙会。

由纪念真君大帝--许逊发展起来的茶场庙会已有千年历史,在传统民间庙会(春社、秋社)的基础上,以茶文化为核心,组织树龙虎大旗、迎大凉伞、罗汉班、社戏及斗茶、茶艺表演等民间活动,使茶场庙会成为当地旅游的又一亮点。

3、高姥山民俗文化节。

充分挖掘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将其在高姥山民间文化节集中展示,形成规模效益。

二、旅游线路开发

(一)省际线路设计。

1、上海、南京——杭州——:以上海为主要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通过沪杭、浙赣铁路或沪杭、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嘉兴、诸暨、义乌等客源地。

2、厦门、福州——温州——永嘉——:以厦门、福州为主要客源地,以温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温厦、诸永高速,串联雁荡山、楠溪江、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南昌——鹰潭——衢州——金华——:以南昌、鹰潭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浙赣铁路、诸永高速,串联庐山、龙虎山、钱江源、双龙洞等精华景区(点)。

4、黄山——千岛湖——杭州——:以黄山、杭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黄山——杭州高速公路、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黄山、两江一湖等精华景区(点)。

(二)县际线路设计。

除上述省际连线涉及的省内区域外,县际中程旅游线路包括:

1、诸永高速生态游线:串联诸暨五泄、东阳三都屏岩、仙居神仙居、永嘉楠溪江、乐清雁荡山等精华景区(点)。

2、新天仙配精华游线:串联新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天台国清寺、仙居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浙中精品游线:串联丽水南明山、缙云仙都、武义温泉、金华双龙洞、义乌小商品市场、横店影视城等景区(点)。

(三)县域线路设计。

1、核心旅游环线:安文(云山)——大盘山—花溪——高姥山—孔氏家庙——好溪源(百杖潭、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安文

2、城区旅游环线: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花溪——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土特产市场

3、西北游线:安文———五公山———仑泉——古茶场(万亩(墨林)茶叶基地)----浙中生态茶叶市场----乌石农家乐——夹溪风景区

第七章旅游综合生产力的发展

旅游综合生产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其它软环境生产要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产业要素,调整产品结构,使产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

一、旅游交通配套

以诸永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完善公路网和站场建设。在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境内道路新建、改建中充分考虑“快进、慢游、快出”的旅游需求,尤其要满足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交通需求,做到便捷、安全。

结合康庄工程建设,以“增建干道,形成环线,改善路网,提高等级”为原则,提高花溪、百杖潭、夹溪、高姥山等主要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快主要景区间连接道路建设,完善景区内部道路体系。加强旅游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完善景区道路指示系统,开辟花溪、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行。

二、旅游住宿、餐饮设施发展

本着立足发展,面向市场,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体现特色,突出风味,规范服务,创造品牌为指导,大力发展住宿、餐饮服务业。

建设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在皇城湖、高姥山、花溪等地发展高档次休闲山庄,在各景区(点)周围引导发展特色旅店、农家旅舍,形成以星级饭店为主体,普通饭店、农家旅舍为补充,高、中、低档结合,大、中、小规模适度的旅游饭店体系。发展具有地方乡土风味的食品菜系,挖掘药膳、保健食品,在旅游接待中心区设立“美食一条街”,各旅游饭店推出“美食一品”,各旅游区推出特色民间土菜系列,加强乡土菜、药膳的宣传,努力创造餐饮品牌,争取到规划期末在省内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旅游饭店、“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工作,加强社会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促进旅游住宿、餐饮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全县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

1、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

以云山区块建设为契机,整合安文现有旅游接待资源,主要发展二、三星级饭店,适度发展高星级旅游饭店,形成以住宿、餐饮、购物为主体,集休闲、娱乐、旅游宣传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

2、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

主要发展二星级饭店,适度发展三星级以上饭店,以在建的三洲大酒店、双星宾馆为基础,配套建设购物娱乐设施,为玉山旅游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旅行社发展

做大做实花溪、通达假日、海天等旅行社,适度发展国内旅行社。重点在于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的联系,做好地接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培训旅行社员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旅游购物与商品开发

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和土特产。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鼓励农民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的家庭生产。在云山设立综合性旅游购物市场,尖山、新渥开发专业性旅游购物市场,各旅游区开辟旅游购物点。大幅度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五、旅游娱乐业发展

娱乐项目建设是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宾馆、度假区应积极开发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强的娱乐项目,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等旅游区应兴办以民俗风情为主各具特色的定时定点演出场。

六、旅游软环境建设

大力宣传“旅居兴县”战略,逐步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以适应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和技能的需要。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建立旅游网站,并逐步发展为旅游服务的信息中心。

第八章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一、远景展望

年,将成为省旅游强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过15年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到成熟期,旅游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升级为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为主的高层次旅游产品,配套的专项产品已形成能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规范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产品在长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目标

年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至年,旅游接待总量达到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十年累计旅游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

第九章重点项目投资估算序号建设项目总投入(万元)“十一五”投入(万元)

第十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加快发展旅游业,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必须加大行业决策直辖和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总的原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

1、成立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县旅游业的决策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项目导向、产业政策配套及旅游业法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实现旅游业从单一部门管理向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转变,增强旅游业的管理力度。

2、配齐配强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全县旅游业。

进一步充实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岗位职数,招聘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充分行使行业管理权责的要求;旅游局应对全县旅游业实施统一管理,重点解决旅游部门与其它部门职能交叉、行政重复的问题。

二、实施政府引导的“合力兴旅”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应在政府引导导下,调动各相关力量,走“合力兴旅”的发展之路。水务部门要正确处理小水电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快协助解决已经存在的“水问题”;农业部门在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效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林业部门应在配合做好景区植被保护项目的同时配套规划生态公益林项目,以利发展森林旅游及有关的特色旅游;交通部门应尽量加快对旅游交通道路联网和道路升级改造,并重视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使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安全舒适;宣传部门做好有利旅游发展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县人民的旅游经济意识、自我形象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人人都是风景线”的观念;治安部门要大力配合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三、建立适当倾斜的投资和财税政策

1、创新体制,加大旅游投入。

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基本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和经营模式,引导和促进全县旅游产品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

2、降低旅游投资税率,减免旅游企业所得税。

在县政府职权范围内适当降低旅游业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税率,并通过减征、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或在开业后三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旅游企业专门优待、特别扶持。

四、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三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适量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关系,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生态可持续。

旅游开发要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产品策划、企业经营、行业管理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实行绿色开发,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绿色旅游,培养绿色旅游市场体系和绿色旅游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2、社会文化可持续。

以合理开发为保护手段,充分挖掘药文化、名士文化等乡土文化内涵为旅游发展所用。古迹、遗迹、民俗要确定其资源价值,明确保护等级,拟定保护范围,以“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使其文化性和社会影响得以延续和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

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与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机制,调动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给社会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利益。

生态修复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三旧改造;城中村;旧城镇;旧厂房

广州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坚持“规划引导、应保尽保、以人为本、能改尽改”的总体策略,把“三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旧城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以及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编制旧城、旧村和旧厂专项改造规划,强化规划引导功能,妥善处理好改造速度与效果的关系,注重选择一些试点项目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

此外,广州市科学统筹改造计划,完善改造政策措施,在市权限范围内出台财税扶持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集体、土地原使用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三旧”改造项目,实现多方共赢。并且在改造工作中充分尊重改造范围内居民、企业自身的意愿,在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上保障居民、企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开透明操作,和谐推进“三旧”改造。“三旧”改造工作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中村改造经验

广州市在城中村试点和后期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经验总结如下:

1、滚动式推进。从多数村拟定的改造方案看,利用若干周转地块为杠杆、采用滚动迁建、局部置换的方式逐步抽疏和更新旧村并使之趋向城市规划标准是目前各试点村改造的一般做法,这一方面是由试点村采取以村民自主改造为主的模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缓解资金压力的必然选择。

2、“回迁本村、就地安置”的改造模式。70%的村民有强烈的“眷恋故土”意识,始终不愿离开旧村,并要求在改造中保留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历史见证物。村民不愿舍弃故土,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上划算,政府以赎买方式补偿款一般低于自己在地价及出让金全免的土地上新建公寓后的房屋市价减去建筑成本;二是城中村土地多位于黄金地段,回迁旧村,依托所配套的商业设施,可持续地获得土地升值的收益,而政府赎买的补偿则是一次性买断的;三是可保持邻里感和原有的社会人际网络。

3、结合市政设施项目来启动城中村改造。各村改造方案均体现了这一点,这有利于排除改造初期部分村民的阻力,并获得一部分来自政府的资金补偿,从而减轻首期资金投入的压力,降低改造成本。例如,猎德村的改造方案就强调先启动位于村内的两条市政规划路建设,所获集体土地及物业拆迁补偿约2.7亿元可作为旧村改造的启动资金。

4、大多数村主张采用房地产开发的方式推进改造。从各村的改造方案看,城中村改造都或多或少地采取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即以多建物业的市场租售筹集改造资金),要求政府给予规划指标和城建税费上的优惠,并坚决主张将开发利润留给村里以支持滚动改造。这一点在地段较好、空地较多、土地升值潜力较大的村表现得十分突出。

5、平衡经济利益、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机制以推动改造。虽然城中村改造的核心目标是住宅类型的置换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但为了筹集改造资金并实现经济最大化,许多村或要求适当提高回迁标准,或提出在未来新村或抽疏后的旧村土地上增加商业功能,进行更多的商业开发,以弥补改造过程中或改造后可能出现的村民出租收益的损失(如,广州市搓龙村改造方案中,无论是新建的农民公寓区还是旧村更新区,都要求规划配套一定数量的商业设施,这充分体现了村民在改造过程中强烈的经济诉求);在复建用地富余的村,城中村改造大都采取“拆一还一”的补偿安置方式,实行半市场化的社区型改造模式。但对于空地紧张或没有周转用地的村,一般则采取“以商铺换住宅”的办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保障降低建筑密度和抽疏旧村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弥补村民的经济损失(如,石牌村就采取在旧村范围内“以3平米住宅换1平米商铺”的办法平衡利益损失);据调研接近70%的村民支持城中村改造,提高村内的环境、卫生、治安和生活质量,但实施改造的首要前提是保障村民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在改造后能得到明确的补偿,92%的村民选择“经济收入不能降低”,而其它选项的比例则明显低得多。可见,对经济利益的平衡补偿是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首要前提,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是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障。

6、税费优惠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为减轻村集体经济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压力,各试点村都强烈要求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这些政策诉求总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二是尽快转换国有土地物业产权证;三是允许改变部分土地用途或批准更多的商住用地指标;四是协助改造规划设计;五是对村域内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二)旧城镇改造经验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方面,采取成片重建改造(拆)、零散改造(改)、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留)三种模式,着重推进重点区域的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越秀、荔湾、海珠区等重点区域的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在改造资金筹措方面,形成政府、市场、改造主体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在财政扶持和税费减免方面,实行市权限内税费减免返还和重点改造区域未来5年的土地出让收益市区8:2分成的优惠政策;在拆迁补偿安置方面,充分尊重居民改造意愿,坚持“阳光动迁”和“先安置、后改造”,合理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实行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多渠道保障安置房建设。

1、以民为本,高标准完善生活基础设施

广州市在旧城镇改造的过程中,把改善原有居民的生活设施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在旧城镇改造中,以人为本,以市民为本,高质量,高标准地完善市民的各种生活基础设施。

在改造的过程中,广州市发挥其毗邻港澳,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对外交往中心和开放城市的优势,把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先进材料、重点建设新区和旧城镇改造结合起来,加速改变城市面貌,通过各种途径,广泛集中各方面的财力、物力、人力对旧城居住区进行规划和改造。规划扩大的市区用地应主要用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旧城镇改造的重点应是那些人口密度过高、破旧建筑多、市政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的地区,改造中尽量利用广州市经济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兴建一些较大型的公共建筑,改造的重点则是加强商业网点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并加大如供水、排污、管道煤气、厨房卫生间改造等市民配套生活设施的改造,有步骤地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成绩。

2、一区一策

广州市中心城区推进产业“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商贸旅游文化集聚区。旧城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部分,功能调整应与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就业岗位的调整和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相适应,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并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

根据《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按照“分区分类、一区一策”的办法改造,其中,越秀区:从“聚人”到“聚财”。大力发展成为总部经济区和品牌零售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做大文化休闲娱乐经济,强化夜广州特色;荔湾区:从“走人”到“调人”。从“传统批发”转到“商业商贸和文化休闲”,成为商贸休闲中心和岭南特色文化的先锋地区;海珠区:从“引人”到“留人”。从单纯房地产开发转到培育商务商业及文化产业,限制居住功能的扩张,培育、扶持商务办公、酒店商业以及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地区经济活力。

3、容积率“长高”不变密

根据《纲要》,旧城更新改造后的人口规模与现有总量持平,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左右。改造前,广州旧城总建筑面积约为9013万平方米左右,平均毛容积率为1.67。规划更新改造后旧城区整体平均毛容积率控制在2.0以内。这是“低层高密度”的建设模式向“高层低密度”的转变,大量危破房拆掉后,腾出来的土地可以建更多的绿地和配套设施。而且在改造过程中还会对区域建筑限高,要求新建建筑主体身高不超过24米(住宅6-8层)、裙楼不超过36米(12层),若地块开发指标超标,须经过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

4、改善交通设施,提升环境质量

对于改善旧城交通,广州市提出应避免对旧城街道进行大规模拓宽,而是通过构建和加强微循环系统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在老城区,应倡导公交主导的出行模式。此外,在旧城区划定部分区域作为交通保护区,通过停车收费、通行收费调节交通需求,创建安宁交通区以保护旧城区历史风貌。另外,参考慕尼黑、伦敦、上海都有交通保护区的经验,广州也有此设想,交通保护区内限制私人小汽车进入。

广州市在旧城镇改造过程中,增加绿地和社区公园面积。改造后,确保每个社区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能便捷享有街头绿地、社区公园。在环市东商务区、农林下商业区、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商业区、火车站地区、北京路步行街、海珠广场商业区、上下九步行街以及江南西商业区等地区,构建商业区步行系统,使之成为旧城最具活力的面状开敞空间。其中,规划旧城区公共绿地49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约2.5平方米,比现状人均1.8平方米公共绿地提高0.7平方米。

5、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传承旧城历史文脉

广州市在旧城更新改造中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在改造过程中,遵循《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框架,坚持“红线避让紫线、红线协调特色街道风貌”的原则进行旧城区道路的调整,确保旧城空间机理和整体格局得到最大维护。

广州市在旧城镇改造过程中,采取“有保有放”的策略,以平衡保护要求、更新成本和城市发展等不一致的目标。根据地区发展历史及文化保护价值划定旧城风貌协调区范围,进行重点保护。旧城风貌协调区内地块不以经济平衡为改造目标,更新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逐步恢复骑楼、西关大屋、海山仙馆等历史风貌,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利用。一般旧城地区,除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外,适当放宽控制幅度,在设施服务能满足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并且重视地区传统特色和生活氛围的延续,尽可能保持社会网络的完整性;坚持历史文脉保护与环境改善相结合,传承旧城文化,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旧厂房改造经验

总体来讲,广州市旧厂房改造方面,采取公开出让收益返还、企业自行开发改造、依法收购储备等三种模式,以“退二进三”为重点推进旧厂房改造。

1、旧厂土地变性,四五成可归原业主

广州市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工业厂房用地占据了城市中心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成为困扰广州市城市更新的一大难题。而长期以来阻碍旧厂房用地高效利用的一大门槛就是土地性质的转变问题。

城市中的工业用地如今已有利润可观的商用价值,但按照土地管理相关规定,土地转变性质要由政府收回重新出让,这就造成工业用地的原企业主没有改造积极性。根据《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置实施意见》,旧厂房改造政府与原用地单位分成土地出让金,提高原用地单位的改造积极性。处理旧厂房用地可以采取政府收购、政府拍卖或允许产权变更等方法,如果由政府拍卖,拍卖所得可以选择45%归原业主,55%归政府的方法。

2、低效工业用地改变土地性质发展第三产业

为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去年广州市明确将环城高速范围内影响环保类企业和华南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南、珠吉路延伸至珠江以西、沙湾水道以北、广佛交界以东总面积约1093平方公里内的危险化学品类企业纳入“退二进三”范围,由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确定搬迁名单和搬迁时限,分批报市政府公布。其中要求2009年前搬迁91家、2012年前搬迁77家、2015年前搬迁32家。相关部门根据广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现有产业基地的状况,选定了11个产业基地作为承接搬迁产业的集聚基地。

为了促进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广州市还在政策上采取了激励手段。如,目前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建多层厂房将不用再补交地价;一些低效工业用地也被允许由原业主单位临时改变土地性质,发展第三产业。广州市政府明确规定,旧厂房改造必须服从五大功能区的规划和定位,要与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等积极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相一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3、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原貌

以广州纺织机械厂和广州铝材厂为例: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变身为时尚服装产业创意园。该项目名为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位于新电视塔正南面、艺苑路东侧、新港中路北面,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保留纺织机械厂的生态原貌和纺织工业元素,主要通过对原有厂房的修复、推倒重建,形成首期包括服务配套区、品牌设计区、跨界创意区、展示区、休闲红酒区和时尚名店区在内的6个功能区,以及探索发展区、商务接待区和互动交流区的二期工程。

建于解放前的广州铝材厂(原来生产铝材)改造成茶文化广场。随着国家和广东省及广州市提出对高污染高耗能的电解铝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产业升级退二进三,广州铝材厂的生产冶炼部分已经搬迁完毕,现状为遗留的单层混凝土厂房,整体为工业建筑形象,内部结构和商业功能差别较大,外立面破旧形象不佳,与白鹅潭中央商务区的形象不符,因此本次改造重点在于将工业建筑形象转化为新型的商业区形象。为适合商业客流,在四座改造后的大厂房的二楼之间架设天桥、形成环形交通。将铝材厂兴建成一个茶文化体验区,引进云南普洱、安华黑茶、西湖龙井、贵州绿茶、台湾阿里山高山茶等各地茶商前来建设各自的茶馆,不仅可以让市民不出广州就可以体验到各地的茶文化,更可以让亚运期间的外国游客全景式地接触中国茶文化。除了体验区之外,还将兴建一个茶文化博物馆,并打造茶文化的产学研示范区。

参考文献:

[1]黄健文,徐莹:对旧城改造的再认识——以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为例,规划师,2011

[2]陈果,王莉莎:“三旧”改造史无前例广州再逢发展机遇,广东建设报,2010

[3]陶莉红:城市“三旧”改造市场分析及商业银行经营对策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