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模式 讨论课 小组准备 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39-02

《机械设计》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开设的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从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和维护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备的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机械类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师“一言堂”模式,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制约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是相违背的。为了适应培养机械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对机械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借鉴国外大学广泛采用的讨论课教学模式[1]。

1 讨论课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讨论课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2]。在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讨论式教学都被作为仅次于课堂讲授的第二教学手段向教师们推荐。讨论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讲授的一种必要补充,是一种值得探索和重视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课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观点。在讨论课上学生间、师生间能够相互研讨,学生互动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课外作业、实验和测验考核为一体,虽然教师在课堂上都精心讲授了知识点,强调了重、难点,课后也留了不少作业,但机械设计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且设计问题无统一答案,因此学生总感觉对所学内容感到比较生疏,并没有真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必说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备的开发和创新了。因此,在当前充分采用多媒体工具提高课堂效率的条件下,必须适当上一些讨论课,以着重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切实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机械设计问题的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最终解决。

2 讨论课题的选取

讨论题目选择的是否恰当,是讨论课是否成功的基础,所讨论的题目涉及的理论内容、知识结构应与教学内容有必然的联系。讨论题应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中选取,除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外,题目还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能从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发挥,这样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3]。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虽然知识点可以独立教授,但容易孤立,切断彼此间的联系。因此讨论课应更加注重机械设计一般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各章内容的有机融合和机械设计前沿发展动态的了解。笔者在实践中设置了以下几个专题:“我所了解的机械零件失效与机械故障”、“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挠性传动―― 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特点与比较”、“齿轮传动设计国内外发展动态”、“齿轮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和“轴系结构装配与轴的结构设计方案讨论”等。

3 讨论课的形式与组织

讨论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形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根据教学实践,讨论课的形式采用分组讨论与大班上课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同学参与,又能避免占用太多教学学时。具体的组织安排分为以下6个环节。

(1)小组准备。首先将每班学生分为5个大组,每组大约8名同学,讨论课的题目通常提前两周左右告知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每个组员分别围绕论题收集资料。然后组员在组长的召集下进行组内小范围讨论,各抒己见,并对大家收集的资料和想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写一份小组讨论记录,并将最终小组讨论结果撰写成一份报告,做成PPT,在讨论课一周前呈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强化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2)论题预审。教师对每组递交上来的报告进行预先审阅,大概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同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大班讨论时给予穿针引线,实时点评和指导,教师毕竟对讨论的目的更明确,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更熟悉,有时也可以纠正出现的跑题现象。

(3)大班报告。大班讨论课前,为防止个别同学有偷懒现象,每组抽签随机指定1至2名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做报告,每组陈述时间10 min。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还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4)课堂互动。小组陈述完后,其余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和质疑,陈述小组要进行答辩,组内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让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相互激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讨习惯,学会如何讨论一些科学问题。

(5)教师参与和引导。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共同研究,一起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学生及时地引导。应该看到,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阐述的观点及原理难免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此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讨论冷场时要引导,讨论走题时要引导,讨论问题抓不住实质时要引导,保证学生的讨论既是自由的、充分的,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最后联系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方案,做针对性的总结。首先要总结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正确的加以肯定,不完善的或错误的予以分析纠正,使学生对正确的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错误的观点有更清楚的认识。

(6)讨论评分。分组内互评、各组互评打分和教师打分,三者汇总,对于得分前三的组要在期末总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讨论课效果分析

以“挠性传动―― 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讨论课为例,从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积极准备,发言踊跃。有的小组立足于教材,进一步了解了带传动与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链运动的运动不均匀性做了深入剖析,对两类传动的工作特点和区别做了更全面的比较和总结,从而对于两类传动的设计方法有了更清楚全面的理解。讨论课让学生耳目一新,打破了以前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的局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

有的小组就带传动和链传动在机械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查阅的应用实例多种多样,列举了很多在农机、汽车、摩托车和矿山机械中的应用实例;并就使用中的维护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有的同学结合平时修理自行车的经历,讨论了链传动在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有的同学结合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全方位自动洗鞋机和家用互动健身器等作品,并就作品中涉及的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设计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讨论,对两类传动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能把书本上设计理论与机械产品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的小组还就带传动与链传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谈到了新型合成橡胶在带材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和新加工工艺在链条制造中的应用,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一种由比发丝还细的硅链环组成的微型链条等,这些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扩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让同学们认识到机械行业是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的,认识到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无止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每一轮讨论课结束以后,学生们发现这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最扎实,而又灵活,自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认可了“讨论课”的价值。通过实践,讨论课互动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

(1)通过基于团队的上台做报告和课堂讨论这种体验型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终生受用的理论武器;(2)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的锻炼,粗通了科学研究的途径;(3)使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4)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道理在讨论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教师要想驾驭好讨论课,就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造,只有教师综合水平提高了,当学生思想活跃、有热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时,教师才能洞察学生的思维根源,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5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讨论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讨论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讲授的一种必要补充,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值得探索和重视的一种模式。今后在面临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讨论课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阎绍泽,申永胜,季林红,等.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4(6):28-29.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课件制作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晶莹(1958-),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类专业课教学。(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68-02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一门关于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从高职培养机械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该课程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有幽默感的动画来刻画抽象的理论,能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最近笔者对所教的4个班级发放多媒体教学问卷180份。从统计数据来看,85%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兴趣,认为过去采用传统教学,老师在讲授本课程中的机器零部件的结构和传动原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觉得这些内容呆板、单调,枯燥无味,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机械零件的运动状态,既有趣味性又有直观性,为学生创造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还有20%的学生认为,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没有积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职学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多媒体教学理念误区。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和对多媒体教学理解的不透彻,未能理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没有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而不是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得多媒体教学模式滥用、乱用,这样不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效果。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当中,绝大部分是机构和零件内容,除了传统的教学外,就是要用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而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但有些教师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因而课堂板书被忽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一律搬到屏幕上。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播放员或解说员。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仅仅是被课件花哨的画面所吸引,而课件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却很难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课件的信息量较大,切换快,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制作课件及播放课件,教师的备课、授课已由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代替,甚至有的教师嫌制作CAI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干脆花钱请别人制作或使用别的老师的课件。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惰性,讲课成了敷衍,教学质量迅速下降。另外,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使用图、文、声、像形式去呈现,一味地追求画面上的华丽、花哨、动感等效果,刻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教学,违背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不规范。由于部分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水平的有限,教学责任意识的不到位和教学精力投入的不足,课件制作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如下:(1)大多数教师在制作CAI课件时都只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课件演示文稿多以文字和静态图片的形式出现,没有应用动态展示效果的软件如Flash能力,更没有音频、视频形式和内容导航的链接,未能将文字、数据、图形、音频、影像、视频等融为一体,画面呆板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体现在文本冗长,对课程内容没有经过任何提炼、总结和概括,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不能体现课程知识精髓。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课件的文本内容是直接从教材上扫描下来的,把原来的“手工板书”变成了“电子板书”,从而使页面文字过多,影响视觉,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有的教师还在课件中添加了不必要的音乐以及与课件内容不相关的花花草草,结果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目的无法达到。而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在课件上一闪而过,学生没有办法做笔记,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3)片面追求媒体形式,一味追求画面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将动画、视频等大量引入,屏幕渲染过度,无关信息过多,从而适得其反,使课堂授课重点偏移。盲目下载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的图片和动画,链接大量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资料,制作各种声音的合成,进行多媒体技术炫耀。例如,在讲授四杆机构这章时,机构的类型较多,动画也多,有的教师不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选取,把下载的动画一股脑全播放给学生看,信息过多过滥,使得重点难点不突出,再加上切换速度快,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如此多的信息,无法跟上讲课进度,被动接受课程内容,因而记忆不深,造成上课看热闹,下课没印象的后果,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相矛盾。

3.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不到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机械传动原理、零件结构等。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没有充分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是把所有内容都制成课件播放,造成部分学生目不暇接,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大脑疲劳。这就说明有些教师没有注意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传统教学特点是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座位下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老师可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适时的走动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对一些概念、定义、公式推导,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更轻松、明了。对于学生易于掌握的内容,有些教师也硬是做成多媒体课件,加上音响,配上背景,反而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教学内容上,其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还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实验。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中,在讲授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章节时,传统的教学要安排低碳钢的拉伸和硬度实验课,但有些教师为了图方便,只给学生演示用Flash制作的动画或一些视频,用课件完全替代了学生必须进行的实际操作,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采取传统的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在上课前就已经做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课堂问题都已设计好了,上课时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可完成各个教学步骤,这样完全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气氛。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的灵活性受到约束,只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外,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讲课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仅仅是课件或电子教案的简单演示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领会讲课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在讲到内燃机的内部结构时,如果一味地播放教学课件里的动画和视频,学生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对这个知识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如果配合教师的口头文字和实物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多媒体教学因教学内容而异。机械设计基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因教学内容而异。这门课的特点就是书中有大量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构传动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挂图、模型、手工画图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介绍典型机构的内部结构及零件的运动状态这些内容时,大量的知识点需要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零件工作时的情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或逻辑推理性强的公式,需要在黑板上一步步去进行分析和推理,同时恰当插入多媒体课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努力将课件制作重点放在教学性上,多媒体仅仅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有大量的机械传动零部件,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这样信息量过大,切换快,对大脑皮层刺激不深,因而学生记忆也不深。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也就是说,教师才是课程的核心,只有在需要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时,教学的重心才应该转到多媒体上。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照屏宣科”,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线索,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只有把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完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课研究的

对象是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若把机构和零件动起来,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并适当插入图片、动画和视频,可更好地帮助讲解机构的工作原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时,有目的地精选一些典型例子,如汽车雨刮器、公共汽车车门、摇头风扇和折叠雨伞等,这些例子贴近生活,可以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身边处处都可以看到,应用是如此广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能力。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狠下工夫。其次,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讲课对象的中心位置,无论用多媒体教学也好,粉笔和黑板也罢,都是一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水平为目标。只有做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在多媒体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丽华.信息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2).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3

平面连杆机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多媒体《机械基础》是机械、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一般本课程开设在职一年级,因此,对学生而言,既无专业根基,又无实践经验,致使中职生存在一种惧怕的心理,学起来很累。“平面连杆机构”是《机械基础》的核心内容,它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的传动方式之一,实用价值很高。教学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热爱程度,也是机械设计中必备的知识。因此,要让这些“死”的机构如何“活”起来,值得大家思考与探究。笔者近几年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不断探究与总结,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载体,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离不开动态和静态模型,它们是教学中有效的载体,能让学生在“动静”模型中,构建空间概念,理解机构工作原理。为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从而方便打开教学之门。

静态模型是指利用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连杆机构,它比较直观。动态模型是指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各种工作环境下的情况,它比较生动和活泼。

针对平面连杆机构的结构和组成,可使用静态模型。通过演示,可让学生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接关系一目了然,留下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这种直观方法,避免了传统演示法走马观花的缺撼,一大段累赘的文字,教师只需用几句话就解决。为加强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制成四杆机构的模型,通过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使他们从根本上剖析了四杆机构的组成,还了解了机构的运行情况、运动特点,加深了学生对它的印象。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学习本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同学的创造热情。

针对四杆机构性质与特点,则需要采用动态模型,这将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由于这类模型能仿真地模拟各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情况,这样也会更形象地体现出工作中的一些突况。教师可利用这些突况提醒学生们在进行模拟设计时应关注的细节,如曲柄摇杆机构在以曲柄为主动件时,摇杆的来回运动速度有不一致的情况,从这一点出发,引出急回特性的概念,并进一步以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为例,说明此急回特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可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醒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如汽车雨刮器、搅拌器、雷达天线俯仰机构、缝纫机踏板机构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以曲柄为主动件,然后提出假如以摇杆为主动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同时让学生观察踩缝纫机的情况,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很快学生就会发现缝纫工每次起动前都要先将机头转一下,否则会反转断线。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即可导入下一节课中有关“死点”的内容。即分析出“死点”产生的原因――施以从动件的力通过回转轴轴心,即力矩为零。

二、动静结合,让枯燥的新知生动起来

采用动静模型这一载体后,从学生能力培养上,既促进学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从教学目标完成上看,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学生对机构运动特点的掌握,不再觉得枯燥。动态仪是最主要的动态模型,学生们通过观察动态模型的工作过程,一些同学会把兴趣转移到动态仪上,研究动态仪是如何构成的。这种条件下,教师可因势利导,分析动态仪的构造――实质是由一对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组成,并结合实际情况,把前面学过的有关齿轮的知识简单明了复习一下,重温齿轮传动的重要性和它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们自觉意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考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鼓励他们组成兴趣小组,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下来,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也体验到了发明创造的快乐,同时也会让他们的业余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三、多元创设,着力巩固已学知识

无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目的在于对深难的机构剖析、运动原理、参数计算等,以形象贴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符合职校学生认识的梯度,也符合新课教学的节奏。

本章内容具有层次性,各章节联系紧密。在新课结束后,对本章的梳理和巩固很有必要。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设计复习环节。此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既提高效率,又再次给学生构筑生动活泼、形象贴切的教学场景,便于学生在复习回顾中拓展思路,达举一反三之效果。例如,采用交互界面和动画演示,把“铰链四杆机构”由浅入深演化为“曲柄滑块”“双摇杆机构”和“双曲柄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平面机构”,而是将整个知识点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与新课内容前后呼应。

在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内涵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发现、探索。一些学生会跃跃欲试,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能力来模仿地制作这类课件,也不再是一味的玩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这种时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景创设”、“交互协作”和“信息提供”,建构他们所必需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有自信地完成既定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拿出相应的措施及时加以补充和修正,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为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可有计划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行实地教学,通过师傅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课堂教学中的模型在实际机床上的位置及其工作情况,彻底了解机构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特点,分清机构与机器,构件与零件的不同之处……使学生们做到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好专业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巩固知识的良方。

载体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多元动态、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走向自主接受知识,让理论与实践对接。

参考文献: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4

关键词:机构与零件;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78-02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要,对产品的加工工艺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机构与零件》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理念理论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机械设计和处理一些常规机械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怎样让学生从书籍知识的认知转化为技术能力的掌握,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现就个人对《机构与零件》课程教学谈谈看法。

2.学生特点

技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差,特别是从学习初、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到现在的技能性知识,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适应时间;学习缺乏主动性,许多技校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心理问题比较多,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

3.教学现状

3.1 教学手段、方法简单。目前,技工院校在理论课程教学上,大部分仍以讲授为主,采用“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照葫芦画瓢”,在课堂上,还过于强调课堂组织纪律性,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使得学习氛围沉闷,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机构与零件》课程中的周转轮系,其空间想象、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配合挂图,或者以实体实物为辅助,讲授的难度将增加,学生也较难接受。

3.2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结合欠缺。很多技工院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实习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只能对实习课时进行缩减、学生实习分组进行改变。而且在理论教学上,没有办法插入部分实习参观课程,课时没有合理分配,不能跟实习教学相辅相成,出现了“实习前先教理论”的情况,使得原本就紧凑的实习课时显得更加紧张。

3.3 考试作用下降。现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仍以“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而考试模式仍以笔试为主,但仅靠笔试是不能完全判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好坏的,特别是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职业教育。而有的技工院校取消了补考费,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期末补考的“恐惧”心理,减弱对考试的重视,降低了考试的意义。

4.建议改革措施

4.1 合理选择教材。现在的教材主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材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突出技能性培养,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教材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减少一些专业课程的重复教授,合理分配专业老师的授课任务,让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的课时分配更合理。

比如《机构与零件》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的图解法,这些原理性结构,原本只能建立在板书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只能凭借主观因素去想象。而现在选择的教材,对此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降低了理论难度,增加了部分图片和图示,讲解更具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4.2 优化教学手段。现在很多教材增加了实例图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但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讲述的难度,所以要求更多机械理论老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层示机械制造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关系,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述平面连杆机构的形式,采用动画方式,生动具体地展现机构中曲柄整周旋转、摇杆只能部分转动的特点,较好地区别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及双摇杆机构三者。

在介绍轴上零件轴向、周向固定与定位的方法及特点时,刚开始结合教材的图片及其表格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而后采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轴上零件轴向、周向固定与定位的方法及特点直观地显示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他们接受,教学效果较高。

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现成的结构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述连接这部分知识,利用教室的门、窗的配合运动;讲述齿轮运动,利用学生所佩戴的透明式机械表。

4.3 增加校企合作,增加实践场所。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这个也是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发展方向。

螺纹连接的防松,之前是采用讲授及其教材图表的比较,没有实体的操作,学生反映较不理想。现在把企业引进了校园,主要是小型配电器的装配,难度不大,一来给学生增加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二来增加了学生直接操作的机会,学生有了实体的接触,之后再学习效果更好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企业的成本减低了,学校的实习场所得到了加强,取得校企共赢的局面。

凸轮机构是个比较难讲解的知识点,但通过对石材雕刻厂的参观,了解自动化雕刻机器的运作原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凸轮、从动件及固定件三者之间的运动情况。

4.4 改革成绩评定,特别是补考制度。针对目前考试的模式,建议理论性强的课程采用学期考试考查方式,技能性强的课程采用实际操作考核,同时结合培养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测验、竞赛等考查方式。现在,较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补考问题。据了解,很多技工院校已经取消了补考费,但是还没有对其做相应的规定,特别是补考不及格以及补考不到位等情况,如果可以在补考问题上,多做些工作,比如采用补考不及格后重修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重视。

5.结束语

总之,机械类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何让学生更好得从认知知识到掌握知识,更是重中之重,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我想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参考文献: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5

[关键词]就业观;机械行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P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43-01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机械制造业作为基础行业,占有很大比重。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的生力军,尤其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制造业仍然占有并将继续占有相当的比例,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的人才来承担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大任。因此,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3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在8万人-8.5万人之间,连续三年就业率区间在90%-95%,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虽然,机械类专业毕对热观,但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就业,冲动就业等的情况。通过对江苏高校机械类本科生就业观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机械类本科生就业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职业规划工作提供一定得建议和意见。

2、研究过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在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比例为77:115。调查对象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调查内容为就业途径、企业类型、就业薪酬等方面。

二、 江苏高校机械类本科生就业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现状

调查可知,在校生有31%的人认为实现就业最好依靠亲友介绍。而毕业生此比例下滑到18%,区别较大。反映出不少在校生依赖家庭,而毕业生由于已走出校门,认识到社会上的工作情况,对家庭的依赖减少。

可见由于就业压力的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更科学合理的选择自身的职业,不再强求与专业的相关性。

在薪酬期待方面:对于初始月工资的期望值,由表3可知,在校生期望较低,而毕业生期望较高。但总体对薪酬的要求较高,与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水平有较大差异。建议不论在校生或毕业生均应放低姿态,能够合理的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从工作中提升自己,之后再选择理想的薪酬福利。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在可以选择的行业中,在校生最感兴趣的三大行业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外企,而毕业生排名前三的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私企。不论在校生或者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考公务员都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可见国企和政府机关对于学生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评价一致,以经济收入、兴趣特长、地域占前三位。反映了不论在校生或者毕业生的就业观已经从单纯考虑福利待遇转变为更多地考虑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对就业单位的选择认识更为科学合理。

(二)机械专业本科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1、 机械行业本科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

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机械行业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

2、 机械行业本科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

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解决机械行业本科生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机械类高校就业教育和指导体系

机械行业本科生就业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机械类高校应该将团体就业指导向个体辅导模式转变,开展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面对当代机械行业大学生就业观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立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现状,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主动构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机械行业就业市场的变化,促使大学生就业观转变。

二、机械专业本科生就业观的自我塑造和调整

调查发现,个体差异对机械行业本科生就业观产生重大影响,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外在因素相比,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塑造和调整更加重要。

1、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2、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

3、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和看法范文6

[关键词]环保设备;设计;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36-01

1 前言

作为环保设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其优化方法的分析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环保设备设计优化方法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设计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环保设备是指治理和改善环境污染的产品和设备,比如垃圾车、环保厕所、垃圾桶等机械和设备。随着环保设备的数量和种类的日趋丰富多样,设备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也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算的负荷。环保机械产品的结构要适应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转变的需要。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发生了“三个转变”、“四个结合”,即:从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结合,大力推进总量控制转变、从点源分散治理向点源治理与集中控制结合,以集中控制优先转变;水污染防治要与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结合、大气污染防治要与节能结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与减量化资源化结台、噪声污染防治要与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业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治理结合。

3 环保设备的优化设计分析

3.1 取材环保

在设备制造的原材料选用上,尽量以可否再生、能否分解、可否回收、是否无毒无污染这些特性要求作为选择制造材料首要标准,将可持续发展观纳入环保取材的实际工作中来,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和材料的利用,减少或杜绝使用对大气有污染的材料,比如含氯橡胶、氟利昂、石棉、树脂这些有害材料,应该尽量选择相应的替代材料,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3.2 结构简洁

在保证环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结构设计简洁。这样有利于减轻环保设备的自重,提高各零件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时间。此外设备的低振低噪设计也非常重要,尽量避免发动机与整体框架的共振,防止因震动导致仪表盘指针不准和震落。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由液压马达带动冷却风扇的改进型措施,并将发动机密封起来减少噪声污染的措施。又如可以通过设计对液压管路排列来降低液压系统油泵振动、阀节流和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充分运用隔音材料在机械噪声源处的设计密封,从源头上阻断噪声污染,发动机的采购也要满足国家“四低”(低油耗、低公害、低噪、低振动)的标准。

3.3 人性化设计

在驾驶室设计当中,应当遵循阻燃性能高、隔音效果好、保温效应明显、减振功能较强环保的材料,在提高驾驶室工作人员舒适度的同时,保证驾驶室内的环保性和密闭性,同时驾驶室内的空调也尽量使用无氟冷暖型空调,同时操作杆、方向盘和仪表盘也应该设计合理,以方便舒适为基本原则,可以请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师傅提供指导,以便操作简单快捷。

3.4 外观精美

环保设备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其欣赏性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市政建设整体水平。尤其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清洁环境的环保设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因此,在环保机械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设备外观的美丽,颜色也尽量使用绿色,辅助以白色和黄色,体现环保性。环保标志应当体现清晰明了的特征;在整体风格又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从而能够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4 环保设备新技术的运用

4.1 水力透平技术的运用

水力透平装置主要安装在环保设备的透平轴上,是一种具有沿圆周均匀排列的叶片组成的回收装置。其环保原理是利用流体所具有的能量,将这种能量利用透平装置将其转换成动能,转换好的动能冲击叶片,推动叶轮转动,从而驱动透平轴旋转。水力透平技术在环保设备上的运用不仅可以将剩余的能量进行合理利用,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目前水力透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加氢裂化装置、大型合成氨装置以及海水淡化装置等,是具有长远经济效益的节能装置。现阶段我国的化工等产业大多采用反转泵来回收剩余的能量,这个装置对剩余能量的利用率很低,一般只能达到剩余能量的20%左右,且反转泵只有在达到一定的转速后才可以利用剩余的能量,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反转泵节能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要求,以一台3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为例,在运用水力透平环保技术后一年的节点量可以达到惊人的980WKV/h,比传统的反转泵的节能提高70%,因此,在环保设备中使用水力透平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环保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4.2 现代化自控技术的运用

工业污水的处理是现代环保设备的重点处理工作,工业污水处理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发展,也关系经济民生大计,工业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要求按照成熟、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力求节能降耗、工程投资低、运行成本低、操作管理方便,目前,我国环保设备对工业污水的处理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对全面推行现代化自控技术,以达到对工业污水的全方位处理。工业废水的种类很多,包括冶金废水、造纸废水、炼焦煤气废水、金属酸洗废水、化学肥料废水、纺织印染废水、染料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电站废水等,不同的生产厂家要根据废水的种类和成分设置必要的监控仪表,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气味、噪声,保护好污水设备风机,在适当时候更换污水处理风机的机油,提高风机的使用寿命和污水处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环保设备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设计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环保设备设计优化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