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旱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旱措施范文1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抗旱措施范文2
1.1 导致枣树的植株较为矮小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加之辽宁省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辽宁省的降水分配不均匀。因此,北票市的枣树在栽培的过程中极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干旱。干旱的天气对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首先是对枣树的植株生长发育有影响。干旱的天气不仅会使得枣树体内的水分大量缺乏,造成枣树代谢的失调,枣树光合作用和营养成分输送作用降低,而且会影响土壤中对枣树有效成分的供应,使得枣树缺乏营养,从而导致枣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花芽分化较少,枣叶光合率较低,枣树植株矮小,果实品质较差。
1.2 诱发枣树产生生理性病害
干旱的天气不仅会导致枣树植株矮小,果实品质差,而且还易诱发枣树产生生理性的病害。干旱的气候下,枣树本身体内的水分就会大量流失,地下水分蒸发的情况也更加强烈,这样地下水分的大量蒸发就非常有可能造成土壤碱性化严重,土壤表面的盐离子增加。离子间会有拮抗作用,土壤表面盐离子的增加会阻碍枣树吸收一些生长发育中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枣树就会出现“缩果病”、“枣树叶病”等生理性病害。这样的生理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着枣树果实的产量,造成严重损失。
1.3 枣树虫害、病毒性灾害加重,菌类病害减轻
干旱的天气对枣树还有病虫害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干旱的天气会使得枣树病虫大量繁殖,传播病虫害的昆虫大量增多,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使得枣树出现例如:枣刺蛾等疾病,使得枣树的产量降低,枣树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干旱的天气会相应减轻枣树菌类病害的问题,细菌的繁殖和游动孢子的游动等都需要在一个较为湿润的环境中进行,但是由于天气干旱破坏了这一环境,因此,在干旱的天气条件下,相应的枣树菌类病害就会有明显的减轻状况。
1.4 造成枣树机械性损伤
干旱的天气,如果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会对枣树有较为严重的影响。持续的干旱条件,一方面会使得枣树细胞缺水萎缩,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造成枣树出现“果裂”现象。所谓的“果裂”就是由于枣在干旱的气候下缺水萎缩,一旦遭遇大雨或者是大水的灌溉,枣树吸水过多,枣细胞膨胀。甚至如果情况较为严重还有可能会出现枣树“抽干”,使得枣树植株干枯、死亡。
2 枣树抗旱措施
2.1 做好枣园的覆盖工作
枣园对枣树的良好覆盖工作能够起到保墒抗旱的功能,对枣树的抗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常采用的覆盖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薄膜覆盖的方式。是在枣树根部周围的地上覆盖薄膜,使得薄膜保持水土,最大限度减少干旱天气对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同时还能够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促进枣树果实。此外覆盖薄膜还能够有效控制枣园杂草的生长。覆盖薄膜的时候一般在3月份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进行,覆盖的时候不仅可以对地面土壤进行覆盖,如果是新植枣树,还可以顺着枣树或者是在树盘下进行覆盖,这样还能够提高新植枣树的成活率。第二,也可以用秸秆覆盖进行保墒工作,秸秆覆盖的方式较薄膜覆盖而言,不仅具有同样的在干旱环境下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同时还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枣树生长的土壤环境,还能够促进枣树的生长和营养的吸收。
2.2 适宜的时间进行浇水
长期的干旱气候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得灌溉水源缺乏,枣树自身的根系吸水补充不到充足的水分。为了使得枣树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在干旱时要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时间对枣树实行节水灌溉。一般而言,枣树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是在枣树萌芽开花、生长、结果的时期。秋天土壤完全封冻的时要给予枣树充分的灌溉,保证培植枣树的土壤中有充分的水分。具体而言,春天早睡萌芽开花的时候,枣树的需水量是可以稍微少一点,最佳的浸润土层是65cm左右;枣树在生长结果时,为了不让速效化肥渗透到较深的土壤中,浸润土层为70cm最佳。此外,在夏天温度较高时对枣树进行灌溉要注意进行一定的凉爽灌溉, 中午,可以给枣树上进行喷水,每隔2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连续6次喷水左右,这样就能够使得枣树叶面的温度降低,提高枣叶的光合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枣树进行灌溉时要注意少量多次进行,灌溉量由少到多逐次增加,不能进行一次性大水充分灌溉,以免对枣树造成机械性的伤害。
2.3 科学合理进行施肥
干旱的天气不仅会使得枣树大量缺水,而且还容易使得枣树代谢慢,影响枣树营养吸收,导致枣树出现病理性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枣树在干旱条件下能够顺利生长、生产,要对枣树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首先,要给枣树施加有机肥,虽然有机肥的肥效发挥较慢,但应该认识到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效果。施肥时最好在早春时或者是秋后进行。其次,可以适当追加一些速效肥料。枣树在生长季节的时候肥料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要给枣树及时补充肥料,一般而言,在枣树发芽的时期和枣树的幼果期各施加一次,前期施加的肥料主要以氮磷肥为主,后期施加的肥料只要是磷钾肥。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后要切记对枣树进行浇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肥料的吸收率。最后,还可以根据枣树的具体情况对枣树的枣叶进行页面喷肥。对枣树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肥料的使用将比较少,更重要的是肥料效果见效快,还能够避免营养成分在土壤中被固定。进行叶面喷肥时一般是在枣树果实成熟前喷施,一般为4次左右。
2.4 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干旱条件下特别容易使枣树出现病虫害的威胁,因此,在干旱的条件下,特别要注意对枣树病虫害的防治。首先,在冬季或者是早春对枣园的落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集中烧毁;其次,可以在枣树发芽前进行4次左右的美度石硫合剂的喷施。最后,要加强对枣树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及时掌握枣树的状况。
抗旱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水利;抗旱服务;重点;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改革,旱灾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体现出来,表现在水土资源极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调配能力低、工程性缺水严重等方面,这些矛盾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正确认识到找好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整改,不仅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稳定,还能推进环境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
一、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抗”,忽视“防”,灾害发生时危急处理能力差
抗旱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和旱后恢复的过程,不仅要做好灾情的处理,同时也要做好灾情的预防。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抗旱措施只是针对灾害发生时,并没有合理完善的抗旱预案,当遇到灾害时临时进行救援,抗灾方案不但缺乏系统的设计与考虑,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看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旱灾发生将导致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采用“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措施制定工作方针,做到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抗旱工作的效果。
2.重视工程建设,忽略非工程建设,无法实现高效防治
目前,科学技术在抗旱服务中应用的很少,传统的抗旱措施也就是修建水库,在发生旱情时进行引水,以保证水的正常使用。但却对于旱情的监控、预测以及评估制度的建立并不重视,导致旱情发生时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实际上,旱情的有效监控和预测不仅能够提高抗旱效率,甚至还能预防旱情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的旱情监测系统并不完善,无法采集全面的旱情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检测系统,只是根据传统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缺乏科学依据,在进行抗旱救灾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难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地区为了预防旱情的发展盲目进行工程建设,随意破坏原始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开发,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沙漠化严重等,不仅危险了环境健康,也对水循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期与此,不仅不会起到很好的抗旱效果,甚至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水利抗旱服务的重点和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不仅要修建必要的水利工程设施保障抗旱工作的进行,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指导抗旱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抗旱服务的科技水平,推动抗旱工作的全面发展。
1.制定相应的水利抗旱预案,提高主动抗旱能力
制定相应的水利抗旱应急预案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抗旱工作的效率,甚至可以有效防止旱情的发生和发展。抗旱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旱情发展规律进行工作的安排和制度的制定,保证在旱情发生时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和任务分配,以实现抗旱工作的高效进行。制定抗旱预案并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等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旱情制定相应的调水、节水等措施。在调水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旱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旱情严重地区相应多调水以缓解灾害,旱情相对缓和的地区可以少调水,但也要保证生产、生活;在节水方面可以采用定时、定量供水,对于耗水量大的企业进行一定的限制,这一点与高峰限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保证供水,又能实现有效抗旱,真正在行动上保证了抗旱工作的主动性。
2.建立相应的预警措施,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的也更加广泛,作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抗旱救灾工作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抗旱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抗旱工作的实施。要提高旱情预警机制的科学准确性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从地方到中央使抗旱工作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工作,这样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地方旱情,可以对于物资的调配和处理下达有效的指令,而地方也可以根据系统的预警灵活制定本地区的抗旱预案,从而保证抗旱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切实做好后勤工作
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旱情的预警以及防控,但有时旱情的发生是不可控的,只能通过后期的措施进行治理,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所以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就显得极其重要,抗旱物资的储备可以有效的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的弊端,能够在灾情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救急调用,以保证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每年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安排部分抗旱经费下发到地方,用以配备抗旱物资,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仓库,保证仓库的使用正常,在旱情发生时及时挑拨物资进行抗旱,确保人民生产、生活顺利进行。
4.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合理安排水源调拨
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目的是保证人民生产、生活活动的进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抗旱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设施使用时间都比较长,年久失修,甚至会有堤坝泄露、水源调配能力差的问题出现,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对必要的措施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复完善,对于已经不能满足抗旱需求的水利设施进行拆除重建,保证水源挑拨效率,及时缓解灾情。
5.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整体抗旱能力
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抗旱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水利部门在农业现代化体系建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有着深刻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建立抗旱服务组织就必须强化人员的素质基础,提高人员对于旱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在旱情发生时能够对人员进行高效配置,及时解决旱情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保证在抗旱救灾过程中能够有效安排抗旱环节和人员组织调动,在第一时间进行抗旱工作,将旱情灾害减小到最低。
结语:
水利抗旱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建设水利抗旱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硬件措施作为支撑,以保障抗旱救灾的有序进行。各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系统,对于灾情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抗旱救灾效果,对于灾后的重建也有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工作的推进,只有正确认识到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在抗旱救灾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生活和谐,社会生活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珍.抗旱服务队建设及发展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07(8)
[2]张茂堂,赵荐芳,戚娜.云南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
[3]欧阳春香,陈锐.大力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抗旱减灾服务能力[J].中国水利报,2011(1)
抗旱措施范文4
关键词:抗旱;DIS造林;容器苗造林;保水
1.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
北票地区气候干旱,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当以耐干旱为基础条件,同时本地区荒山土地贫瘠,可以种植一些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木,并可搭配一些刺槐、山杏等。
1.2整地技术
不同的整地技术对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不同,其中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以上,小坑只有15%以上。在本地,一般采用水平阶整地,效果要比鱼鳞坑或者小坑好一些。荒山坡地在坑的下方修筑拦水埂,坑与坑之间也修筑隔离埂,形成T字型,便于截水。整地的时间,选择在多雨季节进行,而春季次之,秋季过于干旱,一般不选择这个时段。
1.3栽植技术
因本地干旱严重,一般的小树苗难以成活,需要选择无病虫害的一级壮苗,做到树苗根茎粗壮、须根发达、顶芽饱满、发育健全的树苗。平地造林后修成1m:的树盘,埂高20-30cm,以利存水,同时,间作时确保不损坏树根。栽培时间可以是春、夏、秋3个季节,但是每个季节栽培应当注重其季节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在春季,一般土壤解冻到20cm便可栽培,可先在阳面培植,后阴面培植,先栽培小苗,后栽培大苗的方式,争取在水分被大量蒸发前长出新根。夏季栽培种,一般选择在雨后的连阴天或者降雨前,亦可雨中栽培,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好栽培的时机,这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
1.4集水技术
树木存活离不开水,而干旱地区的水分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有必要修筑一些蓄水池或者拦塘坝等,在多雨时间集中水分,为早期苗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1.5苗木管理
苗木的成功率与苗木的前期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应当做到苗不伤根、不离水。同时根据标准做好苗木的分级管理,分级期间同样不可离开水,做到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种的苗木要做好假植,尽量避免过长运输线路,运输时间一般选择早上或者晚上。为了节约水分流失,本地的苗木应当适当减少根茎,多留芽、少留叶,注意运送的方便性,同时注意放风与遮盖,更大程度上保证苗木成活率。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的小眼,以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水和土,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2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之后回土掩埋,修好树盘,浇透坑水。这样可以保证树苗在无任何降雨的情况下保持45-60天的水分,保证其迅速生长。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保持水分不流失,但是对根系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不过成本低、操作简单,不失为北票市荒山造林的有效方式。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器苗造林技术一般是采用特定的容器进行育苗与栽培,容器中是营养丰富的培养土,可以保证树苗在营养与水分俱佳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尤其适合一些不易移栽的作物。造林中,一般会将容器去掉,采用培养土育苗,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根据北票市及附近地区的调研分析,以2年生的油松为例,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达80%,裸苗成活率只有20%,且容器苗造林还使得造林的时间不再受限,一般春、夏、秋季均可造林。当然容器苗造林相比来说,运输成本较大,苗体价格也偏高,但是相比起高成活率,还是比较适合北票市这种干旱地区的荒山造林。
2.3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非常适合北票市的抗旱造林,其成活率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同时相比运输成本较低,适合大范围、偏远荒山的造林工作。覆盖前,根据林种、密度和苗木规格等将地膜裁定成大小合适的小块。栽植后浇水,等水渗下后,将1m2的地膜以中心破洞,从苗木顶端套下,展平后,将苗木根基部及四周薄膜盖严,随树盘做成漏斗状,以利吸收自然降水。还要将边缘压实,最好在地膜上敷一层薄土,以防大风将地膜刮走。
抗旱措施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节水灌溉;灌溉标准
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根本无法承担起抗旱的责任,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并加以科学的管理,从而有效的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一样,储量十分丰富,如果单论水资源存储的总量来说,我国可在世界各国水资源存储量中名列前茅,这无疑是值得每一个国人骄傲的。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现实的状况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乐观,可以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率过高的情况,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甚至处于世界最末端的水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且,建立相应的机制去解决这一问题也显得刻不容缓。
(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均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这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但就是在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本就有限的水资源在地域的分布上也是十分的不均衡。比如在我国东南部,水资源储备就十分丰富,而在偏远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就相对贫乏,地貌状况干旱,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种水资源南北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制约了南北农业的均衡发展,而国家也针对我国这一特殊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缓解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压力。
(三)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不均
我国农业发展除了要面对除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问题之外,我国农业还需要面对降水量分布不均衡的难题,可以说我国本就有限的年降水量,分布情况也是十分的不均衡,而这多数是由于气候问题所导致的。由于我国东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降水量较为充沛,而西北地区,如内蒙古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为稀少。而这样的条件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协调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
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而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工程发展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体系的制约,则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另外,我国在农田水利管理的某些方面
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从而使得相对应的责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二)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地方的政府开始提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设备,并且也取得了乐观的成就。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状况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地政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只是一味的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忽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三)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功能趋向老化
农田水利设备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防旱、排涝和对水资源的储蓄,可以说农田水利设备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政府就不断加大在农田水利设施上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很多相应的设施,如灌溉设施、排涝设施、储备设施等,都是建立在 60~70 年代,所以在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运作之后,各项农田水利设备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而在水利灌溉这一方面,从水利部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为 1.2173 亿 hm2,但仅有约 0.53 亿hm2具备相关的水利灌溉条件,而在这些具备水利灌溉条件的耕地中,大多数的灌溉设备的标准较低,相关配置也较差,甚至出现老化失修等问题,灌溉效率十分低下。而这也反映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的现状。
三、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措施
(一)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农村水资源
当今社会水资源的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地区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匮乏,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的宣传与节水有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节水意识,认识到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排查,一旦发现浪费水资源或者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节水意识。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大突破,对于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具有现实意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等等。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在灌溉过程中水分的流失,同时也是增加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解决农业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也是一项必然措施。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灌溉技术将向着节水节能、优化调度、现代化的管理与监测预报等方向发展。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推行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另外还要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加大节水设施的推广利用,要不断的扶持节水灌溉的典型代表,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进行。
(三)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标准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这就使得它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于灌溉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的灌溉设备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为了使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农田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农田灌溉标准。另外,农田水利必须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结语
综上,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汛抗旱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为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灾害对农村的生产影响降到最低,一定要确保现代农田水利管理的顺利进行,并加大农村水利环境的治理,以此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寿文. 浅述当前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及措施[J].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0(02)
[2]刚.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8)
抗旱措施范文6
[关键词]引水工程 ;抗旱灌溉;环境影响分析;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95-01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来县中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20°32′―123°44′,北纬46°15′―46°49′,行政区划辖6个乡镇,幅员面积170万亩。其任务是以灌溉、抗旱为主,兼顾草原灌溉、湿地供水。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等效能。
1、环境影响分析
1.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1对水环境的影响
(1)生产废水
建筑物在灌区内分布较分散,每个建筑物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量均较小,对区域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地点所在区域的嫩江江段为Ⅲ类水功能区,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放标准》(GB8978-1996)的规定,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应经过沉淀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2)生活污水
因施工人员来自于附近各村屯,生活起居仍在各自村屯,利用原有的生活设施,其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平时相比不会有所增加,因此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地点所在区域的嫩江江段为Ⅲ类水功能区,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规定,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应经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1.1.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工程土方挖填会产生一定的粉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都会产生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的废气。灌区内虽然分布有一些村屯,但是,工程施工现场大多距离村屯较远,施工产生的扬尘和废气只会对施工人员产生不利影响,对周边居民点影响不大。
1.1.3对声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机械主要有载重汽车、混凝土拌合机、振捣棒、挖掘机等,这些机械噪声强声级范围为75dB(A)。从上表可以看出,距施工区200m的噪声值昼间和夜间均达标。由于本工程施工地点距离附近村屯大多在200m以上,因此,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只对施工人员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对附近居民基本不产生影响。
1.1.4固体废物
工程产生的挖方主要来自渠道开挖,部分土方用于回填,部分土方填放于排水沟边,平整后植树种草,均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不会产生固体废物;施工期间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诃集中收集,运垃圾处理场处理。
1.1.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损失,输水渠道基本上是利用原有渠道,新增占地面积不大,因此本项目永久占地对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临时加工厂、机械及车辆检修场、施工便道等施工临时占地主要为旱田和草原,工程建成后可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1.1.6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大,环境条件较差,若不注意卫生防疫,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应当咨询当地医疗卫生部门,针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1.7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工程施工将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短期就业机会,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短期的就业问题,工程施工期间将使灌区人口总数有所增加,随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将随之消失。
(2)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工程设计占用的土地仅占全县面积的一小部分,相对于当地农民人均占用耕地数量来说比较少,因此工程占地不会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产生较大影响。施工过程中,筑路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扬尘及汽车尾气将对沿途居民生活以及附近农作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2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1.2.1对水环境的影响
嫩江干流引水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7.6亿m3,引水量占来水量的0.89%,引水量与来水量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另外,本工程引水流量为20 m3/s,灌溉引水期嫩江干流取水口最枯日流量为317 m3/s,引水量占来水量的6.31%,所占比例不大。因此,从嫩江干流多年平均和灌溉期最枯日流量来看,工程建成后对嫩江下游水环境影响均不大。
1.2.2对土壤环境影响
工程实施后,解决了灌区水田严重缺水问题,水田面积将有所增加,春季耕地风蚀现象下降、抗拒自然原能力将增强,将有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生产力的提高。
1.2.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通过嫩江洪水期自流引水输入到宏胜水库,当水库控制水位在137.0m时,水量补给宏胜水库;当引水水位超过控制水位时,引水将被排放到宏胜水库周边的其他湖泡和湿地中,用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因此,本工程实施后,将有利于泰来县生态环境的修复,对改善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工程实施后,水田面积将增加7.5万亩,从而增加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本区的小气候,将调节土壤和空气的湿度,促进土壤氮、磷、钾快速转化的功能,可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2.4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增加了水田和草原的灌溉面积,对调节本地区种植结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发展以草原为中心的畜牧业,以水面为中心和畜禽养殖业,促进各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因而社会效益显著。
2、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2.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2.1.1水环境保护
工程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和养护产生的生产废水不得随意排放,应在建筑物附近挖一个简易废水回收池,生产废水经中和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场内布置集水沟收集机械车辆维修废水,经沉淀、除油处理后排放。
渠首工程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统一收集,定期消毒、清运或掩埋处理。
2.1.2大气污染防治
施工机械尽可能选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机型,选用较高质量的燃油;对排放废气较多的施工机械,安装气态净化装置;运输物料车辆要加盖苫布;运输物料车辆在经过施工便道及村屯道路时实行限速行驶,在干旱、多风季节对以上道路每天必须洒水、减少扬尘。
2.1.3固体废物处理
对工程建设中产生的临时弃土和弃渣,应在适当的位置堆放,应经压实处理,用草帘进行遮盖。工程建设产生的永久性弃渣,可运至指定的垃圾堆放场。施工期间产生的少量生活中集中收集,运垃圾处理场或集中处理。本项目产生的挖方主要来自渠道整形维修,部分土方用于回填进行田间土地平整,部分土方堆放于排水沟边,平整后植树种草,均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不会产生固体废物。
2.2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2.2.1水环境保护
灌区采取节水灌溉技术,防止浪费水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增加有机肥、复合肥以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施工用量,减少农田退水中的农药、化肥含量,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承泄区水体。
2.2.2土地资源保护
本工程属于改扩建项目,渠道工程大多在原址基础上扩建,新增占地面积不大。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工程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显著的,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远远大于不利影响,因此,从环境保护方面而论,该工程是有效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