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报告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2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3

关键词: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运行机制

1EDUCAUSE的创生背景与框架

作为21世纪最为强劲的生产动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长驱直入引发的信息化教育浪潮不仅为新世纪的大学发展营造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时空环境,同时还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性变革的强力杠杆,推动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走向纵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完成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美国教育部门成立了EDU-CAUSE这一专门致力于探索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非营利机构,旨在将高等院校、基金组织与信息企业等社会各方机构联合起来,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数字化变革力量与创新思想,协助国家相关教育单位制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与政策,共同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过程中的各种现实挑战[1]。通过引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框架,开展大规模地调查统计与实证探索,EDUCAUSE已然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探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专业组织,其每年调研发表的年鉴报告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南导航[2]。EDUCAUSE每年依托核心数据服务(CDS)项目实施全球性的问卷调查研究,针对过去一年中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展开调研,并根据获得的海量数据编纂出版“核心数据服务年鉴”,同时定期题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的系列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中每一IT范畴的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为不同类型的高校推进信息化发展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基准,充分展现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方面的预测和评估价值。在EDUCAUSE历年公布的年度十大关键议题总结报告中,信息技术投资管理(FundingIT)的研究议题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事项之一。EDUCAUSE每年对与高等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相关的财政年度、每一IT范畴上的资金支出、转换和增长等从不同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的大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查询分析EDUCAUSE数据库中各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的参考基准,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预算规划与投资决策,充分利用其他大学信息化投入、管理和研究的优秀经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进一步探究EDU-CAUSE关于信息技术投资方面的调研信息,能够有效把握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启示。

2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管理的创新成功之道

EDUCAUSE一直关注大学信息化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实际状况,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运行机制研究方面处于领导地位[3]。纵览历年来EDUCAUSE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与管理运行方面的调研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以统筹整合的投资战略为思想指南,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发展的有的放矢;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开展基于服务传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加强信息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转变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路径是长期以来美国大学能够在高校信息化投入管理研究层面取得成功的三大核心支柱。

2.1统筹整合的投资战略: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思想指南

仔细梳理EDUCAUSE历年来关于大学信息技术投资预算战略规划的调研报告能够发现,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原因除了每年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外,关键还在于充分把握了历史时局于各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并由此确立了加大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投入,推动“赛博基础设施”计划在高等教育中落地生根;调整大学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模式与支出方向,尽可能地以“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提高教学创新的信息化投入,促进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双向深度融合这三大基本投资战略,进而以统筹整合的预算管理来灵活应对各种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信息化投资建设的价值与功能。历史地看,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投入起初在美国大学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4]。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建立赛博基础设施、面向新世纪教育与学习的愿景、议程”之研究报告问世以来[5],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就敏锐嗅到这一重大时代机遇,大幅增加对赛博学习环境的资金预算,旨在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环节中创建一个数字化的资源共享空间,进而为高等教育的变革转型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时任EDUCAUSE核心调查员的CatherineSolheim才认为“随着大学信息技术投资力度的逐年增强,赛博学习空间已经营建了一种集教学研究、科研管理与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生态圈,成为21世纪推动高等教育范式变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催化工具[6]。”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遭遇巨大挑战,许多高校的资金预算与成本投入开始出现大幅降调的颓势,如何“以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成为彼时驱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7]。高校IT领导者纷纷开始尝试优化财务分配结构的研究行动,企图以转变筹资模式与投资策略来进行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资金规划。EDUCAUSE的年度调研报告显示,高校信息技术投资在这一时期开展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整合IT范畴支出、机构使命支出、信息安全与危机管理支出等几项具体的措施;试图通过发展不同的投资组合来建立信息化发展资金管理的平衡稳态,以此应对日后可能突发的各种危机[8]。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持续深化,信息化投资的重心开始逐渐从基础设施投入与投资模式研究向教学创新的过程环节发生转移,推动学习实践的数字化改造、促进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此后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创新的主题战略。具体说来,依据EDUCAUSE近几年核心数据服务项目的调研结果来看,每年公布的十大议题中几乎至少都有三个主题与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创新直接相关,另外对于此项议题的资金投入数额已经占信息化总投入的40%之多,且这一比例仍然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经历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学习实践的创新应用与规模化普及,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投入重点[9]。

2.2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基于服务传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时至今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投入运行上持续执全球之牛耳,其缘由除去在战略规划上做到以上几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一直坚持以服务创新带动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前进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理念。长期以来,在立足高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通过合理地预算规划将长期的基础研究投入与短期的应用实践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的信息化投资运转理念。并且为了进一步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机构还特意对基于服务传递的投入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确立了IT服务范畴的类目基准(如表1所示)与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这两种发展模式,冀图以此来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再造和提升信息型实践中的用户服务体验。在秉承绿色发展的投资理念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对上述IT服务范畴的管理投入,极力推行环保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关高校信息技术研究机构投资研发了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的组织框架,该框架以优化信息技术产品服务(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为信息化组织机构提供身份认同的服务组合,对大学信息化中的IT服务进行有效管理。根据EDUCAUSE公布的年度总结调研报告能够看出:在2011-2013年信息化投入年度财政支出细目中,美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使用ITIL服务组合的比例高达3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型的高校占比份额最高,几乎超过了总院校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之中使用上升势头最快的则属公立学士学位授予型院校,直接从原先的12%跃迁到现在的47%[11]。

2.3信息化教育浪潮下师资队伍建设: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投入的路径变更

EDUCAUSE主席DianaOblinger曾经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钱与人,高等教育信息化一直存在的一个议题就是如何争取到足够的信息技术建设资金和具有良好信息化操作技能的人才”。[12]的确,回顾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过去近20年里,各类高校的信息技术预算经费都曾在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助推下出现过显著增长,大规模地进行IT设施建设、开发校园网络服务项目以及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大学信息化变革的主旋律[13]。然而随着信息化教育不断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管理的重心开始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新世纪中轻松驾驭信息型实践的人身上来。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变革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主体———教师。针对这一点,DonaldSpl-cer就曾在EDUCAUSE的年度报告中提出“要想在21世纪里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我们就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于器物层面的信息化工具本身;另外还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通晓学科教学,同时还知道技术如何融入教学实践的专业人员为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实践效度”[14]。基于这一立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增加了对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将信息化的教师教育、专业培训与职业发展等事项纳入大学信息化投入管理的核心议程,“教师发展、支持与管理”也得以常年连续入选EDUCAUSE的十大战略议题。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以往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信息化浪潮下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了高校信息化发展投资理念的重大范式转变。美国大学信息化投资管理从信息技术建设转向信息化教师发展投入,不仅仅是因其意识到随着技术变革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将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背后彰显的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投入指导思想的根本性变革:从技术中心向教育本位的转变。在未来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里,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运转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几乎都将来自教育本身,面对的都是有关人的问题。历经数十年的不懈探索,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管理终于突破了单纯走向技术建设的物化藩篱,转而走向“技术———教育———人”之间的整合发展,达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协调统一。

3结语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4

一、不断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因此,数字教育和信息教育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备还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普及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通信不能及时开通,进而产生了通信瓶颈;其次,许多农村的中小学特别是贫困的山区,在信息化设备上严重的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再次,省级教育网和市级教育网在建设上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育网络的有效接入;最后,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匮乏,有关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学校的教育资源被迫孤立,那些优秀的资源根本无法展现它教学魅力。我们可以以学校网络为途径,将省级以及省级以上的教育资源网为相应的载体,以加强全校老师信息技术素养为目的,来开展全校老师信息技术操作培训的工作。如此以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轻松。对于那些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建立录播网络教室,以便将来依托网络教室平台来实现特色教学、特色课程、优秀教学模式的传送,进而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互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通,有效地减少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

二、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战略研究机制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可以对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战略研究机制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可以通过建设科研团队,来建立相应的创新和研发基地,不断的研发新产品,以便科学有效地解决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中心技术,为今后的教育信息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方面,还是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方面,都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在针对性上存在一定的匮乏;相关的研究报告也都只是些理论性的知识,没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方法,这样的报告对于从事教育前线的老师来讲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切不可盲目的跟随国外研究,研究者在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与此同时,就学校方面而言,要不断加强老师的培训工作,对于那些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较强的老师,可以将他们送往具有先进经验的机构去进修,如此一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机制的创新

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讲,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配合。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形成一些支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它们的发展,来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可行的市场机制为导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建立了符合当前社会和技术发展规律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将信息化研究和创新成果科学有效的运用到教育领域,才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实质性支撑。

四、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创建

我们都知道,交流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好发展,在参与国际交流以及相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理念,甚至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而减少与国际间的差距,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不断加强各个类别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方面的国际化合作。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队伍;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吗: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01-03

在诸多专家还在为“教育云”技术如何落地产生疑惑和争论不休时,浙江省诸暨市“教育云”被《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年报告作为案例,并描述为:“该市将云计算全面应用到教学中,成为我国目前首个将云计算技术覆盖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城市,这也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桌面虚拟化项目[1]。”这意味着中国对“教育云”的探索,出现了一个为世界认同的版本。历时3年的诸暨“教育云”模式是否能为当下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还需要深入的论证和时间的考验,但其在“教育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已经产生的效益值得探索和总结。诸暨市“教育云”的实践,在其信息中心的总结报告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节省了运维人员成本”,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正是“要有较强的人才队伍保障”,这看上去似乎是个矛盾,但是实际上指出了“教育云”从设计、建设、运维、到实现技术融合教育整个流程中,队伍配备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矛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信息化队伍在“教育云”的体系下显得更为复杂:“教育云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更加多元……供应商、教育主管部门(其中还包括电教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教育装备采购系统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生态)、学术研究团队、广大一线师生等……[2]”在实际情况中,教育部门对装备、硬件的购买热情远远大于对人员队伍配备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配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教育云”要求的统筹意识、技术能力和协同能力。而一线应用的师生,目前来看,远未达到“积极应用”的需求驱动和应用能力。作为解决方案,区域“教育云”的建设必然要有一套可持续、有实效的治理模式,信息化队伍建设是这个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一、“教育云”模式下区域信息化从业队伍要求

通过对区域“教育云”运维队伍要求的探讨,重点要解决以下的问题:(1)队伍结构的问题。从理念和治理体系上讲,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的运维团队要求有什么区别?“教育云”模式下的人员队伍配比特点是什么?(2)专业化要求的问题,怎么理解“教育云”下的“专业队伍”的“业务精湛”?(3)业务开展的问题。如何从队伍保障上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入融合?

1.“管理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两支队伍的搭建

袁贵仁部长曾在“2013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各地要建好两支队伍,即以业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应用队伍和依托各级教育信息技术服务队伍。”在区域“教育云”要求下,这“两支队伍”需要细分。

“顶层设计”是“教育云”建设以及应用的先决条件。区域层面,必须设计有统筹人作为CIO(首席信息官)[3]在“云”的顶端需要决策者(团队)来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信息化战略方针,包括协调县域教育云的设计、制定选择优秀的企业参与机制、全程监控和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和成果、有效调配资金等资源、协调县域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CIO的使命是深刻把握县域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

在CIO的统一协调下,区域项目设计师、管理中心运维师等角色组成了区域“教育云”的支持团队。教育云的整体设计、每一个和教育应用切实相关的流程设计、产品设计,无法全权交给远离教育行业的技术公司来操办。在县域信息中心,必须要配备区域项目设计师,一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对教育应用也要相当熟悉。管理中心运维师的重要性更是因为:“教育云可以提供集中的网络管理和运行维护服务。云平台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建设和维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

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团队是“教育云”落地产生效益的关键。学校在一线教育中需要一支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枢纽的信息化团队,这个团队里面可以包含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团队。学校信息化团队主要任务是维护日常学校终端的运作、普及和培养师生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有能力的学校信息化团队还可以试点开发和设计相关应用。

2.“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队伍发展要求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5]在“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指标下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教育信息化团队的“专业化”,在“教育云”下含义更为丰富。

强化专业技术团队和应用课程教师的“专业化”。通过不断提升信息中心专业人员的薪酬到市场合理化水平,吸引专业能力强的工程师加入到区域信息化研发团队。区域要有专门的经费用以购买企业的增值人员服务。为信息中心的人员提供课程培训和发展机会。建立区域信息技术人员分类、分级制度,拓展其发展渠道。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的“专业性”。“一个理想运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模型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教学法三者良性整合的。TPACK的良性运行,要求的是多样的技术在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上的独特应用[6]。”作为教育云终端的应用者学科教师应当具备“整合”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而不是切分。

拓展信息化团队的“多元化”专业背景和培养更广泛的专业技能,鼓励信息化应用环节中的各类角色融入其中。提升“教育云”建设下管理团队的“多元化”。以往的信息中心多数招收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大限制了信息中心职能转型。应当考虑专业背景的多元化,信息中心的应当首先具有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人才。要将有志趣的学生纳入其中。“基础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急需在深入应用的同时促进技术与教育系统的融合,使学生将使用技术开展学习成为一种素养习惯(Literacy Habits )。[7]”学生形成使用信息技术学习习惯、获得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可以鼓励在学校组建信息化学生团队,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小型应用开发、日常运维等工作。

二、县域“教育云”的队伍实践――基于诸暨市“教育云”项目

诸暨市“教育云”采用“云服务+桌面虚拟终端”的模式,运用教育专网、刀片式服务器、高性能储存池、虚拟化终端等技术环境,目前诸暨市的生机比为4.7∶1,保障高网速接入。诸暨市“教育云”效用开始显现,建设“安全绿网”、“网络教研”、教育资源精准推送、公共“云服务”协作平台等应用。诸暨市教育信息化队伍在整个“教育云”的开发、实践、拓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和“维持力”的作用。

1.现阶段诸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情况

诸暨市属于较为发达的县,在145所学校中拥有50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诸暨“教育云”通过虚拟终端,最重要的好处是节约了技术管理员人力资源。原本需要50人节约到只需要4人,让实时维护成为可能。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也较高。诸暨市教育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已能自主重现一整套从机房虚拟化到终端协议传输的技术架构,具备了在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在实践中,企业运维往往滞后,而应用学校更需要一批懂得信息技术的教师做一些日常维护和指导。

2.诸暨市教育信息化步骤中队伍发挥的“推动力”和“维持力”

在诸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骤中,早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引入了9家商家进行测试数据、改造网络、优化机房、做强计算中心、用好虚拟技术等工作。在中期运维实践中,诸暨市“教育云”的建设感受到了企业在“持续创新”以及“跟进运维”方面的“乏力”,且价格高昂。诸暨市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技术,具备了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同时,在运维中,信息中心还专门建设了热线电话,安排技术人员值班,遇到问题时,由技术人员接管机器并解决问题后再交付给老师使用。在为各个学校实施终端配送后,信息中心开展了人员培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桌面云计算机使用、管理等业务培训,专门编发培训操作手册,以确保师生用机的正常使用。通过开放计算机教室、开通“诸暨教育通”即时通讯软件,开通诸暨教育云视频,向学校配送智能录播设备,签订资源共享承诺书、推广教学联盟等推动“教育云”的具体应用。可以说,在运维、应用上,信息中心和学校教师队伍是全力支持。

3.诸暨市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存在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从队伍建设来看,诸暨市教育云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教育云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应用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教师使用习惯尚需进一步培训培养;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比较依赖少数管理中心技术人员,比较薄弱;应用拓展需求下人员显得不足。

三、总结和展望:诸暨市经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从业队伍的启发

诸暨“教育云”的实践,从叙事角度看,是管理者“有步骤”地推动、管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具体设计、具有较高素养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运维和推广。形成目前覆盖广、应用效果显现的局面。不难看出,目前诸暨的队伍配备,还不足以继续支撑持续的应用开发和进一步的教育、管理融合。因此,诸暨市教育信息化的队伍配备可以看作是“转型期”的状况。总结在诸暨“教育云”建设经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上得到以下启示:

1.重视区域层面队伍的“顶层设计”和“枢纽”作用

在“治理共同体[8]”的要求中,教育部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角色,如何让这些角色在教育信息化“治理”中发挥作用,需要信息化队伍中的CIO及其团队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实现这一功能,就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且拓宽团队的专业背景和来源。另一方面,区域信息中心要形成教育信息化统一标准,在未来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学校应用开发中做好对接,保障未来工作的持续性。

2.在后期运维和应用设计上凸现队伍功能

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更多扮演“平台搭建者”,优势是有较强的硬件供给和软件编程能力,劣势是缺乏对应用的设计、后期维护的乏力且昂贵,这与学校的应用要求和运行机制格格不入。因此,在区域层面,应该在“扎根基层”的信息中心设置专业要求高的设计岗位和软件工程师岗位,给予相关的制度支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教育云”解决许多运维问题的诸暨市,故障排除和应用咨询仍然困持续扰着信息中心。因此,“区域―学校”两级运维团队在“教育云”下应当由信息中心、学校分别配备专人对接。

3.面向公共的教育服务先行

正如诸暨市“教育云”建设之初开展的“绿网行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帐号”、“精准教育资源推送”等活动,区域管理信息化搭建、操作相对简单,效果容易显现,且有较多的经验和案例可循。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9]”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下,各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统筹学校的数据管理,使得“教育云”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支持。因此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契机,推动流动培训机制,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到信息中心轮流挂职培训,形成“实训”交流。

4.推动师生“融入”信息化队伍

计算机永远替代不了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的关键就是课程教师“融入”到信息化队伍的进程。在“学习者中心”的理论中,教师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的探究的“触媒者”(catalyst),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mediator)[10]。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教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衡量标准,即是“技术剥离后,是否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信息素养”是其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养。目前,诸暨市教育云平台推行的重要工作就是“网络教研”的应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手段水平还够。通过“教育云”、设计团队、运维团队打好基础,将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到教育信息化队伍,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突破才算是有了良好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严红枫.诸暨成为全国首个云计算覆盖义务教育市[N].光明日报,2015-10-17(001).

[2][6]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1):62-67.

[3]吴斌,张聪闪.美国高校信息技术(IT)部门人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3-45.

[4]彭海波.关于区域教育云建设的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31-132.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3.

[7]祝智庭,管珏琪.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4-8.

[8]任友群. 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 中国教育网络, 2015(1).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教师素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反思

1 成就与感受

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探索如雨后春笋。最大的成就: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艰难而迅速成长。

2 瓶颈与误区

瓶颈:传统教育观念与现行教育评价――管理体制的束缚。

误区:从上到下政策导向中的误区,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师培训体制的误区。学校之间互不通气,资源难以共享,网站和资源的建设大而全,优秀教师疲于奔命。

教育理论上也存在着不少误导,比如建构主义满天飞。建构主义恐怕是在教育技术界乃至中小学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相关的文章中几乎言必称“建构主义”,这是专家大力提倡的结果。在专家的大力提倡下,建构主义创造了一个理论的“神话”:建构主义是最完美的教育理论。

大卫・依斯曼,英国著名的独立师资培训专家和作家,专门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工作。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超过30个国家作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题的讲座和培训。著作包括:《互联网:教师的教学资源库》、《互联网和英语教学》等,他在考察广东教育时撰写的报告主要内容:

1)硬件的配备相当出色,上网快速可靠,学校具备大量的软件;2)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技术的热情和意愿值得肯定;3)教师都接受过IT培训,但仅集中于技术而非教学,大部分的培训似乎是技术导向的,就像进行“Word培训”而非进行“运用Word创造与学生互动工作表”一样;4)许多学校过分关注互联网的非安全因素,转而纷纷开发内部互联网,仿照英国某些机构的“围墙花园”模式。

他的报告比较中肯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1)软件:所用软件不少,但缺乏一个归纳出来的标准,仅仅是现存教科书的多媒体化的版本;2)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几乎没有。资源的共享并没有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从而导致重复性的工作;3)很多人知道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就互联网而言,多数人被教导进行广义“搜索”,而非通过与学科教学有关的门户站点或目录进行搜索。4)相当多的教师,虽然专业能力很强,却面临着方法论和教学法的难题。例如:如何在满足学生兴趣和达到考试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出路

在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开始把教育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教育信息化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这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并导致十分紧缺的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当前迫切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可操作、可检测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我认为,其内在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从上到下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教育管理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教育系统的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科学化水平与效率。

3)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4)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并培养出一批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队伍。

5)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创造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师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6)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构建出一整套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新模式,把提高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7)实现师资培训信息化。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

8)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

以上这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新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这场竞争的重点从根本上改变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评价体系和竞赛规则:1)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投资效益的竞争;2)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3)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4)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

这些变化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师资培训乃至区域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相应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中,体制创新比设施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

三、创造高水平高绩效的教师学习与发展新模式

1 数字化环境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v),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

第三层次:培养和提高信息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2 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是教师教育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