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量子论;物理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3(S)-0039-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1]。量子论作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对整个科学技术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20世纪中叶以来,具有量子论知识背景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人约占60%[2]。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反映近代物理知识的内容目前在我国的中学物理课程中还较少涉及, 因此建议在中学物理课程中以适当的形式引入这些内容”[3]。因此,根据公众科学素养的需求精选近代物理知识,将量子论引入中学物理课程, 是课程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可以给学生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4]。翻开发达国家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尽管种类繁多,却没有不讲量子论的[5]。
作为近代物理支柱理论的量子论内容,在建国以来八次课改的八个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都有所涉及,只是数量不同且知识点数量是逐渐增加的。而1996年的物理大纲第一次独立设置了微观世界的量子论现象专题,虽然作为选修内容,但是将其设置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尝试。由此选择了1996年后三套不同时期的人教版教材,对其在呈现量子论部分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
1.根据1996年大纲编写的1997年版教材第一次提出量子论的概念,并将其设置在近代物理讲座部分,供学生选学;其他内容设置在光的本性和原子结构部分;同时专门介绍了量子论的发展、量子论力学的初步概念和量子力学的应用和发展等选学内容;这种按照知识的历史发展、从理论到应用的顺序编排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但是由于第一次将量子论设置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因而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考虑不足,涉及过多、较深的专业术语。
根据2002年修订版大纲编写的2003年版教材除了将激光安排在光的波动性章节外,其他相关内容第一次单独设置在量子论初步中,这种编排使学生对量子论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整个知识点的容量在三套教材中是最少的,对比1997年版教材,删除了大量的专业术语,降低了教材难度,只有不确定关系属于选学内容,原子结构部分根本没有涉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2004年版教材在设置体系上变化更大,第一次以模块化形式呈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将量子论部分的知识点第一次以必修内容的形式安排在必修2中;为了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继续安排在选修3-5中的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章节中,且这套教材的知识点容量是最大的,一旦选择了物理专业,量子论都属于应该学习的内容。
2.三套教材的插图数量是逐渐增加的,2004年版教材增加的幅度最大;2003年版教材虽然知识点容量最小,但是练习题数量却是最多的;1997年版教材的特色栏目最少,只有三个;2003年版教材在1997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思考与讨论,内容注解以及阅读材料的数量也适当增加;2004年版新教材在2003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删除了本章小结,但内容注解数量增加较多,同时增加了演示实验、科学足迹、科学漫步以及STS等栏目,使教材内容呈现更加丰富。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注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思想,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大量的阅读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从三套教材关于量子论的设置看出,教材的编写从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到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最后发展到注重量子论发展史和科学思想的渗透。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将量子论从选修内容变成必修内容,体现了新课改的内容设置思想,通过对依据大纲和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关于量子论知识点的呈现比较,使我们对量子论内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设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我们不断改进物理内容的设置以及增加更多的近代物理知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李自强.浅析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J].现代物理知识,2003(2)
[3]梁国志.郭玉英. 从报刊看我国公众对近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G].学科教育,2002(11)
[4]阎元红.物理教学应渗透近现代物理知识.教学与管理,1995(4)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免疫系统理论 国家审计 审计功能 实现途径
预防、揭示和清除、修复等这些功能正是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因此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也同样体现出国家审计的基本功能,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的创新都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强调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免疫系统理论
免疫指的是机体对于外界侵入的微生物或者病毒等所具有的抵抗力,也可以称之为机体对于自己和异己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免疫系统是保证机体稳定性的一种必要功能,通常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防御、监视和自我恢复。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引入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将国家审计视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维稳机制,其所体现出的功能政治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充分借鉴了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为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审计工作不断的完善与持续发展。
二、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的功能体现
1.预防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预防功能便称之为防御功能,这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道基本保护屏障,能够阻隔外界微生物和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所具有的防御功能,指的是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预防措施,从而将隐患消灭。国家审计所具有的预防功能,应当是及时的、全面的,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包括环境、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协同合作,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才能保证审计预防功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揭示和清除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是机体防御系统的第二道屏障,也就是揭示和清除功能,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仅仅依靠预防功能无法发现,就会通过发烧等表现形式做出揭示,提醒机体需要及时治疗。与此同时,机体自身的资源仍然持续与病害斗争,识别和清除一些对抗病毒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的揭示和清除功能,表现在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活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健康现象进行揭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等,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清除,从而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运行。
3.修复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指的是免疫细胞受损之后的自我恢复功能。在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国家审计的修复功能,指的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行全面的改进,促进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这也是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和延伸,只有不断完善的审计制度才能为国家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三、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
1.促进审计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只有保证委托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发挥国家审计的功能。从当前我国审计体制出发,各级审计机关是同等地位的职能部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所以必须要依靠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构成一个完善的审计系统,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对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这就相当于免疫系统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运作,才能保证机体的稳定运行。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如果仅仅依靠审计机关的力量,而其他部门则作为旁观者,这不仅无法促进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甚至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所以,必须要充分依靠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增强国家审计的免疫能力,从而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充分发挥。
2.对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进行科学的调整
要促进国家审计免疫功能的有效发挥,就需要对其内容和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需要在传统的审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扩展与完善,使其包括社会和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才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审计重点,从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阶段来看,首要的审计重点仍然是财政审计,同时也需要持续的关注民生和资源等问题,从各个方面同时采取科学的审计政策,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改进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审计方式方法问题本质上是效果和效率问题。增强“免疫系统”运行的功效。必须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和效率。一是注重审计关口前移,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增强预防功效。二是注重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大力推进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流,也应该成为“免疫系统”发挥功效的主渠道之一。要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按照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要求,对审计对象和内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提出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这样更加有利于发挥“免疫”作用。
结束语:
国家审计借鉴免疫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审计工作践行免疫系统理论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保证国家审计目标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实现管理与效益的双赢,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从而有效的保证国家审计的功能获得充分发挥,促进国家审计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智障人士;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56-03
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引导,让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有效性的落实则反映在社会工作服务实施之品质上。经过近百年的专业发展,社会工作从没有理论指导单纯强调工作者的个人经验,发展到今天有来自社会工作本身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开展实务工作的指导理论。面对多元化的理论,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将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一种或综合多种适合的理论来指导实务的开展,提高服务工作的水准。
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之一的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带来的思考。
一、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工作系统理论最早源于生物学视角的一般系统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又由更小的次系统组成。这一理论被用于观察社会、人群、家庭等系统,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中,为了达成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往往要与多个个人、群体或团体等共同工作,这些参与社会工作的人组成了社会工作系统中不同的次系统,系统内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为了帮助案主,由社工及其组织构成的主体系统或是直接与案主互动促成案主改变,或是通过改变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等达成助人目标,又或是与案主互动并且也与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的行动配合来达成助人目标。因此,社工的工作物件可能仅仅是案主,也可能包括其他个人、群体、团体等,社工与这些不同的工作物件组成不同的系统,促成系统的改变。
当生态学的观点与系统理论相结合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开阔,关心人类(包括个人、团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例如,家庭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依赖其所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需求以及追求生活品质。
如图所示,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生态系统中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家庭或个人的大部分问题产生于系统内部成员之间或家庭与环境系统之间。环境对人们来说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也可能是一种阻碍。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协助人们认识其环境系统,改善环境系统,促使环境对人们更有帮助。
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各个系统以及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使用的资源系统非常有限,常常局限于单一教育系统或原生的家庭系统,大大限制了智障人士的功能发展。以下我们将以一个个案为例,探讨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如何协助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发展。
二、以系统理论为分析基础的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方法
(一)案例简介
五岁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度弱智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眼看就要到上学年龄,普通学校表示到了上学年龄后可以随班就读,但没有相应的师资有针对性地教育这样的孩子。小明母亲正愁不知道小明将来的发展何去何从时,家庭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了这一情况,并介绍到当地某学龄前智障儿童教育机构接受个别化教育辅导。
小明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不在家,在家期间也较少与小明交流。小明的母亲从发现小明智力障碍开始就辞职在家照顾小明,母亲几乎每天都围着小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忙碌,极少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小明对母亲很依赖,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过于欠缺。
机构李老师发现小明在进行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有个现象:每当老师教他时他还比较能跟着老师的计划进行,但如果在家里由他母亲独自教他同样的内容时,他却很不配合。而当父亲在家时,他又表现得较好,能够配合母亲的教育内容。这种现象让小明妈妈烦恼不已,埋怨小明父亲除了每月保证家里的经济开销外,对家庭都不管不问。
通过对小明父母的分别了解,我们得知小明父亲觉得小明没有希望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就主动要求单位安排出差,想以此逃避心理的失望和压力。小明父母本来较亲密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了。母亲整日围着小明操心,和过去的社交圈也断了来往,把小明当成生活的寄托,当小明表现不好时,她很容易就感到生气和失望。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画出小明的家庭生态系统图,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态图从小明的家庭系统到社会系统来分析小明的案例:
(二)家庭系统分析
系统理论强调看问题的整体性,家庭系统整体性是指在家庭系统中,整体的家庭系统并不等于家庭成员的总和而已,更包括成员与成员间的互动。若家中的某一成员有问题行为,必须检视整个家庭系统,而不仅仅是这个表现出问题的个人。因此,我们理解小明表现出来的让其母亲烦恼的行为时,应该观察整个家庭系统,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小明身上。家庭系统内部又由次系统组成,次系统是由联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家庭中的次系统彼此关联、互动。
小明的家庭系统由三个次系统构成,分别是夫妻系统、母子系统、父子系统。由于小明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妻子又将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夫妻二人的互动关系减弱,并逐渐疏离。母亲几乎时刻与小明在一起,没有更多外界接触的小明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完全依赖母亲,母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的。相反,由于小明的智力问题,小明父亲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父子关系显得疏离。而母子次系统却表现出缠结,母亲对孩子过于照顾,为孩子奉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结果是母亲与孩子彼此牺牲独立和自主,与母亲过于缠结的小明变得依赖性很强。家庭系统和次系统的边界使它们与周围环境有所区分,决定了系统内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和权力义务等关系。未能受到边界足够保护的次系统,将会制约次系统内的人际关系的发展。②
家庭系统如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会赋予或期待其成员如何行事角色,以满足家庭社会性或情绪性的需求。③当家庭系统中某角色扮演者“缺席”,就会有非正式的家庭角色出现以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小明父亲在夫妻关系中丈夫这一角色的缺席,使得妻子无法在夫妻次系统中获得社会性或情绪性的满足。我们知道,夫妻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双方获得彼此支持和照顾,丈夫的“缺席”必然带来妻子的孤独寂寞,这满腔的孤独无处排解只好放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让自己更加忙碌。
(三)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生态学观点,人们的生活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系统。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小明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系统中小明首先处于微观系统的家庭中与父母发生互动联系;社区、特殊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为小明生活的中观系统;社会对智障者的态度、政策的施行、社会文化等为小明的宏观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提示我们,像小明这样的智障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同时处在多个系统中,其成长发展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相反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综合起来看,小明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不少,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协助小明家庭发现他们的资源系统,并改善与资源系统的互动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从系统互动中获得发展所需资源促进小明成长和发展。
(四)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方法
改变主体系统是社工及其工作机构;案主系统是小明,我们需要帮助小明改变那些不利于学习和发展的行为;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达成帮助小明的目标,需要改变小明现有的家庭关系,即改变互动不良的家庭系统,因此目标系统为小明的家庭;行动系统包括小明、小明的父母、为小明提供学前辅导的特殊教育机构、社区、家庭的亲戚、朋友以及能够为小明父母提供支持的家长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将努力使行动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彼此产生促进性的影响。社会工作将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社区系统方面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观系统的社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社区中的各类人群服务机构、社区居民、邻里等),发掘社区资源并创造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为小明及其家庭提供多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特殊教育机构一起共同开展工作促进弱智儿童的社区融合。社区环境能够为弱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基础。
我们不能忽视社区人士对弱智儿童的接纳程度对案主系统的影响,因此,社工与特殊教育机构需要开展针对社区居民意识改变的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居民普遍比较接纳弱智儿童的情况下,小明会更容易融入社区生活,与普通儿童形成交互的情境。
2.亲戚、朋友系统
亲戚、朋友作为另一个与家庭系统直接互动的中观系统,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物质、情感及寄养照顾支援。社工可以协助小明的父母建立或维持与亲戚、朋友的关系,通过与亲戚、朋友的互动获得更多社会性支持,减轻养育弱智儿童过程中的压力,让小明母亲有机会发展夫妻系统的关系。
3.特殊教育机构系统
小明及其家庭已经与一个特殊教育机构建立起联系,获得在学前对小明进行功能发展教育的资源。但作为拥有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资讯的特殊教育机构还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更多帮助,这是需要社会工作者请该机构人士一起探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小明的父母参加适合他们的各类家长培训和家长支持小组,一方面有助于转变小明父亲对弱智小孩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孩子的信心;一方面在学习正确教育方法同时获得家长之间互助支持。
4.家庭系统
社会工作者在行动系统的配合下协助小明父母减轻情绪压力、树立正确教育挂念、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帮助小明家庭关系做出调整。在改善和发展了与亲友、邻里、家长团体等支援系统的互动关系后,小明父母对家庭、对孩子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当小明父亲不在逃避现实、小明母亲不在全身心放在小明身上,社工可以帮助这对夫妇反思彼此的关系,加强沟通,重新建立起夫妻系统的边界。当夫妻系统中互动关系得到加强,母子系统边界也会逐渐清晰。经过家庭系统的重整,缠结的、疏离的次系统的边界清晰建立起来,小明不用再充当家庭中的非正式角色,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5.宏观社会系统
如果说社会工作在这个案例中希望从宏观社会系统上带来改变,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目前我国智障人士的医疗诊断、转介程式、办学政策等存在的政策法律上的欠缺进行倡导。
综上所述,在小明案例中以系统理论为视角,社会工作应以协助案主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援系统网路为重点达成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注 释: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已经得到了巨大成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实施数学教学时,高职院校要在系统性理念基础上完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内容,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从上述要求出发,对系统理论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系统理论;改革要点
1 系统理论对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点紧密结合,实现框架构建的合理性、关联性及整体性。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理论可以提升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效果,确保教学之间具有共同的教学特征,增强教学环节之间的互动。在上述内容基础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能够有效地将自身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降低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数学课程复杂多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散乱的知识头痛不已,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系统理论可以将各项散乱的知识结合成完整的体系,从教学大局着手,逐层细化,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有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最大限度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质量。除此之外,系统教学还可以转变传统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方案,由传统分解事物教学转变为学,让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主体框架,认识知识主干,不断丰富“枝桠”,形成完善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系统理论归纳了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整体性及部分之间的关系,为高职数学教学创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效果。
2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建设要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严格依照系统理论,将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系统,要针对上述理论内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特色,提升教学与职业之间的需求效果,增强教学实用性。
2.1 系统目标构建,走向改革正确方向
在对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时,院校及教师要对高职教育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及了解,依照高职教育中对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教学内容。院校及教师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能力的拓展,确保将数学学习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在今后职业中的发展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生产或服务行业中的技术人员;第二,经营性岗位中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第三,高技术操作岗位中的技工人员。因此,在基于系统理论中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对上述方面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强化,形成以实用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2.2 系统关系调节,处理存在教学问题
在实施关系调节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内容:(1)处理好职业方向针对性及终身发展需求性之间的关系。院校及教师不能仅仅将高职数学教学作为一个阶段性教学内容,需要将上述内容发展成终身学习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可持续发展效果;(2)处理好教学内容应用及科学知识系统线性之间的关系。在该处理的过程中,高职数学教学要将学生今后职业方向作为建设基础,弱化对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律,降低学生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教师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形成系统,以应用为目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上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融会贯通;(3)处理好学科知识重点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实施系统理论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知识内容,对知识系统进行构建,确保重点、难点突出。在处理重点、难点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确保教学内容深浅适宜。
2.3 系统内容选取,提升教学改革质量
在实施系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够用”,保证学生能够学过,能够顺利应用。例如,在对高职院校中会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重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概率分布及统计等内容上。院校可以适当设计单利、复利、税收、利润、收入、收益等方面的教学练习,确保上述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内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向量及空间几何、线性代数等方面,设计数学模型及数学软件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2.4 系统方法优化,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系统理论要求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从主体出发,以系统角度实施教学,完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主体,循序渐进。例如,在实施空间解析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空间解析几何的特征出发,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到空间解析几何。完成上述教学后,教师可以对空间解析结合中的内容细化,丰富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内容,从主体到细节,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树状结构、环形结构等确保学生理解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类比法、对比法等提升知识理解效果,确保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基本,依照系统之间关系、内容,对各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取,最大限度改善学生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3 总结
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提升高职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改善学生逻辑思维及处理问题的效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社会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确保教学紧跟时代潮流。在上述形势发展下,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增强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紧密教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付峰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83- 04
1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已经成为一门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现代会计人才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目前在高校,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普遍认为“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不如懂财务软件操作更实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的课堂一直以来教学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互动性环节很难展开。据课堂调查,8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用”,“理论与实验内容分离”。这种现象存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课程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长此以往,将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率先推出会计案例教学法以来,培养出无数的会计管理人才。与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强调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而形成的理解,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实践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它不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还符合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革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2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4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案例类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4.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4.3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4 教学环节
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 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4) 它是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在改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旭. 会计信息系统原型案例建设[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
[2] 苗娟.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3).
系统理论的内容范文6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案例类型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2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3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教学环节。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