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1

在课堂上,教官通过强烈震撼的火灾图片、生动的案例,条理清晰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1、从发生火灾的起因强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2、从日常生活中的火灾隐患看加强学习消防知识的必要性。

3、掌握使用灭火器材的方法及其性能。

4、火灾现场自救逃生的技能和扑救初期火灾的时机和方法。他重点讲授了火场逃生知识,并详细介绍干粉灭火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在1个多小时的学习培训中,大家对消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对消防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为今后顺利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消防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把消防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加强消防常识的学习以及实战演练,提高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3、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真正火灾到来时,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的原则:

1、“报警早,损失少”这是人们在同火灾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2、“边报警,边扑救”在报警的同时要及时扑灭初起之火。

3、“先控制,后灭火”在扑救可燃气体、液体火灾时,应首先切断可燃物的来源,然后争取灭火一次成功。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2

关键词:工会职校;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9-03

2010年初,深圳市人大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专家们纷纷结合深圳市中小企业的现状建言献策。市人大常委、市科协主席周路明首先指出,要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曲建主任也指出,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需要自建技术服务平台,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负担过重。因此,他建议,报告应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如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法定化,为中小企业平摊成本,促进其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大,充满活力,助其发展壮大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专家所言,如果社会和政府给中小企业多一点支持和帮助,则容易发展成为大企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工会职校在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它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培训服务,搭建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创新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教育实践,稳定职工农民工队伍,造就中小企业急需的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一、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从工会职校的职责要求来看,必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企业有依法成立工会的义务。工会在企业中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支持企业行政依法行使管理权力,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监督,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工会具有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

工会职校是省市各级工会主办的教育单位,工会主要依托工会职校履行工会教育职能。工会职校大都纳入政府编制,属于公办学校的范畴,由工会的性质所决定工会职校是为工会组织、干部、会员和职工群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工会职校办学特点是举办的教育活动与工会教育职能、经济发展、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结合紧密

(二)从工会职校的办学特色上有承担中小企业职工教育服务的优势

第一,工会职校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是“面向职工”,“面向企业”的综合性办学力量。一方面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主,通过这些教育来提高职工群众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提高职工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新时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会对职工群众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工会职校顺应新形势,围绕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这个中心,逐步把办学的重点转向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专门科学技术和高等学历教育上来。

第二,工会职校的教育主题上具有独特性,弥补了传统正规职业学校覆盖不到的教育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会职校适应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工会职校的优势,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办好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既教做事也教做人,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联合普通高校办学、开拓企业教学点,稳定高等学历教育,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学历层次;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这新特点要求工会职校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城市观念和大局意识,促使农民工早日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三)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工会职校优势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缺陷。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生存、发展时期,在职工教育方面有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工会职校应发挥专业、公益、公共和组织网络的优势,来提升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水平。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当中来,伴随企业一起成长,企业对工会职校有更深地认识和体会,更加信赖和依靠工会职校,不断深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内容,为工会职校的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促进工会职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二、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教育培训是灵丹妙药,希望通过教育培训能够立竿见影,迅速起到效果,但欲速则不达,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进而减少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教育培训投入的减少将进一步降低培训的效果,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还有些企业则认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对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职工也认为教育培训只不过是一项福利,参与教育培训也不积极,教育培训很容易变成走过场,教育培训收益根本无从谈起。

(二)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

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到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再到成果转化,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很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中小企业的培训往往是随意而为,想起什么课程或者培训机构推销什么课程,就开展什么培训,不管此类培训是不是企业当下需要的,培训后有没有效果评估,不清楚培训到底有没有效果,改善更是无处下手,这种情况下的培训显然是盲目的,很多培训都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效果自然无法保证。

(三)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薄弱

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的薄弱也将导致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企业的教育培训规章制度很不完善,甚至没有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相关的规定文件。从职工的角度出发,企业是否建立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机制,是否从胜任力模型和岗位任职体系出发建设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是否明确职工晋升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这些都是职工是否积极参加培训并转化为业绩成果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制度和机制,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将成为制约培训效果提升的障碍。

(四)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者

目前,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承担,大部分配置一至两名专职人员,但还有很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由行政部门兼担,也没有专职的人员承担工作任务。中小企业中更缺乏的是专业的教育培训管理者去执行企业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并实施企业培训的重任,这也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管理滞后,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五)中小企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企业投入的职工教育经费是按照工资总额1.5%计提,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企业的效益水平、管理者思想意识、资金周转紧张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企业足额提取,大部分企业并未按国家规定足额提取教育经费或提取的教育经费没有用在职工教育培训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预算投入,要想确保企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实施,是不可能的。

三、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职工教育体系的探索

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过程中,制定专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规章制度是基础,丰富教学内容和层次,集合众多教学资源供中小企业选择是主体,核心是打造职工教育培训公共平台,所有的教育教学服务都通过此平台实现。

(一)制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模板,搭建教育培训体系结构

工会职校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了解主要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分行业制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文件的模板。工会职校组织教育专家从专业上指导,最后确定正式版本的规章制度,从而中小企业解决规章制度欠缺和不完善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完善职工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后,还要相应地建立约束机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切实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调动广大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职工教育培训纳入领导责任目标,作为政绩进行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不同层次的人才向高级努力,引导更多的人学有所成。

(二)明确职工教育内容和层次,打造职工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做到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建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培训体系,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切实提高职工综合素质。逐步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一体化网络,形成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够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真正目的。

职工教育培训要分层进行。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分为五大层次:一是新进员工教育培训。二是基层职工的教育培训。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四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五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和道德教育,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划分层次才能更准确的确定培训内容。

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对象设置不一样的课程,并编定的课程体系。如基层职工的课程体系分成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等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心理健康、个人管理、学历提升等内容组成。

(三)丰富教学方式和集合社会教学资源

工会职校在区分教学层次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小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如工学矛盾、理论联系实际等,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努力做到集中授课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自费学习与单位资助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

仅仅依靠工会职校是无法服务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工会职校应作为职工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构建职工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整合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让其认同平台的理念,开发出受中小企业和职工群众欢迎的教学课程和培训项目。

(四)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工会职校在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的同时,应该很好地利用工会或政府部门组织的竞赛活动。积极向中小企业宣传推荐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类教育、技能、劳动竞争活动,指导企业和职工群众参与,达到“以赛促培、促学”的效果。这类活动有由工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工人先锋号”创建的劳动竞赛活动、“安康杯”劳动安全竞赛活动和“职工技术运动会”等以及劳动部门举办的教育竞赛活动有“农民工技能大比武”等。中小企业参与这些活动对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质、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人才队伍有很大的帮助。深入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和性别特点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参与新实践,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贡献聪明才智。

(五)搭建职工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

工会职校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网络、教育培训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其运作模式是“工会组织,工会职校主导协调,中小企业参与,职工群众受益”。平台建设费用由工会组织或政府部门拨付,日常维护经费由工会职校办学经费支出。中小企业加入公共平台不需任何费用,解决了中小企业经费少的后顾之忧。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经工会职校审核后,也不需任何费用加入公共平台,但向平台内的企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时,给予他们最优惠的价格。

工会职校主导公共教育培训平台的建设,设定企业教育培训制度、教育层次和内容、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整合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的资源,向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管理咨询、免费的普及性课程和成本价的技能课程。社会培训机构协助建设公共平台,开发适合企业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满足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成为公共平台的一员,只需承认公共平台协议,整合完善本企业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接受工会职校的专业建议和指导,享受免费的普及性课程,成本价的技能课程和其他课程优惠的服务。

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上的探索,是充分认识到工会职校的专业、公益、公共和组织网络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在教育培训上的不足,助企业发展既是履行工会教育职能,又是职校本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创新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成为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力的支持者。

作者单位: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李大栋(1979― ),男,梅州五华县人,本科,主要从事职工教育、职业指导;王成辽(1964― ),男,湖北人,硕士,主要从事工会干部培训、职工教育。

参考文献:

[1]靖建瑞.对深圳工会办学问题的再思考.深圳: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学刊第一卷第二期.

[2]首都职工素质教育课题组.对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发展方向的思考.北京,2007.03.15.

[3]袁恩桢.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困境绝不可等闲视之.中国经济网(省略),2008年08月12日.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3

(一)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职教师培训不同于师范生教育,前者已经拥有了许多教学工作中的鲜活的经验,而后者则重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还需要进行再培训,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合格,而是因为他们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急需在专业发展方面进行突破,否则便可能进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也就是说,他们是带着有情境的问题接受培训,并渴望通过培训解决日常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而,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培训者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培训就是要通过专家的外部“刺激”,来使教师掌握这种外在的知识、规范和规律。因而,在这种理念下,培训者与学员之间形成的是灌输与接收的关系。它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主体地位,更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这种培训模式会造成教师动力不足、动机不强、动向不明,培训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这与当今时代背景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不相吻合的。

(二)教师培训应顺时而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师培训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它依然坚守高校本位的思想,认为教师需要到高校充电,学习理论性知识,忽视教师发展的实践品质。培训专家决定什么知识是合法的、合理的,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需要他们来给这些缺乏“知识”的教师灌输。此外,培训内容也是由专家来制定的,而这些培训内容的制定及实施也是按照专家对教师知识掌握水平的理解,培训专家更多地考虑的是他们有哪些知识和什么样的知识可以“兜售”,而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而这些条理化、教条化的知识以及预设的教学情境和培训内容很难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可见,教师培训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对培训内容的预设与教师实际需要的吻合程度。

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培训的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总感到培训没能找到一条适切的途径使教师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常常抱怨自己的培训理念和精神得不到较好地贯彻执行。相比于理论性知识的外显性、系统性和条理性,作为实践性知识的专家知能和学科教学知识则具有隐蔽性、松散性和缄默性的特点。在教师培训的语境之下,培训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确定的、封闭的群体。虽然班级的规模可能很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但是受训对象之间彼此是孤立的,他们之间鲜有交流与合作。这个群体的信息交流是从培训者到受训者之间的、一对多的单向度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专家知能和学科教学知识有一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专家知能很难从培训专家传递给中小学教师。我们说,培训内容的生成性和培训过程的互动性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二者都是对教师学习,即作为一种成人学习的内在属性的回应,培训者和学员只有站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才能在理论与经验的交互中实现内容的生成。而培训过程中有各种互动形式,如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小组合作式、观摩式等不一而足。这些形式使培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培训应顺时而变,由教师培训走向共同学习的范式。

二、如何理解教师学习

(一)教师学习的缘起与发展

教师曾被看作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递者,是智慧的化身。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促生了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学习,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对待需要终身发展的事业。教师如果依然依靠原有的知识,而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师范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詹姆斯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应该将教师教育分成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将教师的职后培训正式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构想与当时正在兴起的终身学习思潮被世界各国政府所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联合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了学习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世界,对教师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和角色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从传递知识的人变为教人学习的人,但是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事实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丰富,而且还要懂得如何进行学习。

(二)教师学习的目标与愿景

从教师培训走向教师学习就是要让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让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教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已有教育知识的检验、修订与重组,去发现和建构新的教育知识;让教师在共同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教育知识,尤其是发现教师本来已经拥有、但自己并不知道或说不清的教育知识,让教师在面对教育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时,能够以独特的、富有创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此发现和建构全新的、具有原创性的教育知识。通过与同行、学科专家和教育学专家的合作,以教育现场的实际问题为题材,以交流互动为主要形式,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我们发现,有些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教育之后感觉依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他们会抱怨参加在职教育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在职教育究竟要让中小学教师学到什么呢?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区别在于能否从日常看似普普通通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发现规律,能否从教学经验中归纳出知识、生成理论,而不只是用知识、用理论去解决问题。专家教师所具有的这种专家知能是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主要区别,那么教师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教师学习和掌握专家知能,促进教师朝着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三)教师学习的内容与条件

专家知能具有复杂性,只有当实践者在具备了某一具体领域中大量的经验后才能发展,只有在对情景产生了直觉的、深刻的、整体而全面的理解后,才能很快地辨认出现在的信息和关注异常信息。所以,通过培训很难使教师拥有专家知能,专家知能要通过学习习得,而不是通过培训获得。另外,专家知能不是一般的经验,是一种结构严密、复杂的知识,是一种能力倾向性很强的特殊知识。既然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专家知能,如果换个角度,根据舒尔曼的观点,在构成教师知识基础的七种知识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是最为核心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知识是专家知能的核心部分,所以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增加专家知能的最有效途径。而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具有情境性、个人性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知识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有效表征的一种教学技能。它不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知识。

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而成人的学习与未成年人的学习(往往指学校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成人学习是基于一定需要、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经验性学习。所以教师的学习要体现教师的实际需求,这个实际需求就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故教师的学习一定要以“问题”为中心,与真实的教学情境相关,否则其实效便会大打折扣。如果要提高教师学习的实效性,就要考虑教师的内在需求和主体地位,让教师在平等、自由和自觉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个体之间出于各自而又共同的需要自发组成的一个群体。而共同体的成员之间、他们的活动之间以及他们的产品之间都有着丰富的联系,所有的这些联系都蕴含在不断增强参与以及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之中。

三、思考与建议

优秀教师是培训出来的还是自己学习的结果,答案毋庸置疑。这里绝不是在质疑教师的培训作用,而是从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考虑,有必要转变在职教师教育的观念,革新在职教师教育的范式,要从教师培训走向教师学习。

(一)辩证看待教师培训与教师学习

目前,尽管有不少学者在呼吁要转变教师教育的模式,由专家讲座和报告式的教师培训向教师参与的教师学习方式转变,由高校主导到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从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到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但我们还应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理解,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培训和教师学习反映了不同的教师教育理念。在不同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实效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培训的内容能够体现出更多的生成性和情境性,教师培训的形式由讲座式的灌输转向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行动研究,那么,教师培训就自觉转向了教师学习的轨道。

(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内在需求

教师学习的目的是要建构知识和发现知识,教师是发现知识的主体,而不是仅仅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接受职前教育的师范生相比,在职教师在发现教育知识方面有着前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职教师对教育现实有着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每天都在进行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每天都在与各种复杂而困难的教育问题打交道,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把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假设付诸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但反观我国在职教师的学习现状,不难发现,教师在培训中还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被迫接受着理论的指导,成为知识的消费者。此外,我国关于教师学习的研究仍然隐藏于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中而没能凸现出来。所以,只有突出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的内容反映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改变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教师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

(三)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4

论文摘要:为帮助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内江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承担了为期三年的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在第一阶段培训初步构建了“五五”模式,即培训内容五模块,培训呈现五特点,初步获得成效,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一、培训内容的五个模块

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诸多因素的核心部分,事关教师培训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培训出现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为此在培训前,我们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部分农村中学、内江各个区县部分初中进行调研。通过实际调研、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基层教师开展需求调查,进行了学习特征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经过多方论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制订了针对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保证三年培训的一贯性。为此我们初步确定了培训的内容模块:师德素养模块,教学理论模块,教材教法模块,数学软件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等五部分内容。

二、培训模式五个特点

(一)专家引领,理念领先

所谓的“专家学者”,既包括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包括来自中学一线的有独特见解、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还有来自无声的“专家”——优秀的书本以及文章,作为培训的“专家”。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宏观的理论虽然指导性很强,但是缺乏实践性的智慧,不能引发学员的深度反思,再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内化为学员内在的智慧。有声的专家引导下的无声的专家的辅助是必备的,也是必需的。

(二)问题驱动,经验分享

问题作为数学的灵魂,是骨干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这里所指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培训前,主要有学科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和部分一线特级教师组成的培训指导教师小组根据培训对象的性质和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横向思维作用,列出部分问题;二是参训教师在报到时,提供的教学问题或困惑;三是在理论培训后,教师要对照专家讲座,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反思提出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汇总后,从中筛选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讲座、对话、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把问题看作是培训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培训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生成问题,把培训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骨干教师的培训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走过场,形成水过地皮湿的现象。

(三)主体参与,形式多样

在研讨中各位教师各抒己见,真正实现了在研讨中发现问题,互相启发,相互交流体会和看法,研究探索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过程的收获是其他形式的培训所难以达到的。在交流对话中,注重了过程,注重了教师的体验、经历和感受,形成人人主动介绍经验、学习经验的良好局面。使得参培学员教师在研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引领者,此时培训主持人起着在研讨中引导、从研讨中提炼、从研讨中综合总结的任务,以听众的身份参与小组活动比较适宜,不能以“权威者、引导者”自居,湮没了本来属于学员们自己的声音。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强新理论与旧知识(教学经验)之

间的联系,使教师们能批判地分析自己的“原有经验”,加快了对新理念的认同与接受,提高了教师们的自我效能感。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设有“与教育专家的对话”“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交流”“学员论文交流”等互动讨论专题,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反思提炼,自主研修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大受限制。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骨干教师的反思与研究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专家、同行还是学生都不断地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参照相关的意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剖析,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的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过程。培训不是为发展画句号,而是为新的发展打基础。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解决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的反思能力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才会增强,教育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正如西方学者伯莱克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有了反思,才能找到差距,才会有进一步的自我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成长程度。

(五)理论提升,实践检验

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研修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数学课堂,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来提升自己。参培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地记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搜集材料,并积极地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培训应该学到的。由于本次参培教师参加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多,他们学习和了解的是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数学教育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给他们提供了研究学习的新问题。通过他们具体的研究来提升其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培训从培训单位迁移下放到基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众所周知,教师工作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而创造性劳动的具体表现在于他们对于各种问题、现象以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的独特意义的建构。学员们需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材料,来书写论文报告。写作有助于提高教师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思想,使思想更富有理性,思维丰富富又逻辑性,行为更富有目的性。教师应该自觉以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标准,对自己主体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真正途径。

三、培训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管理上,抓得相当严格,因为没有时间保证就没有质量保证。在培训班建立了班委,架起一道我们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立宝,潘超,赵思林.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11-112.

[2]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5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疾病预防控制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totalqualitymanagementin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isbenefittothera-tionaluseoftheresourcesandprovidingbettertechnicalservice,whichnotonlycomplieswiththenationalaimon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diseasecontrolsystem,butalsomeetstherequirementsofpeopletothepublichealthservice.Astheproducingsectorofgovernment’spublichealthservice,th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showsocial,politicalandtechnologicalcharacteristics;consequently,itisverycomplicatedandspecialtoadvancethetotalqualitymanagementin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Itisnecessarytodesignandestablishthequalitymanagementpatternsapplyingtoth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toadvancethetotalqualitymanagementefficientlyandsystematically.

Keywords: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即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目前国家对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CDC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如何更好的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成为每个疾控机构当前面临解决的首论文要问题,而加强CDC质量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全面提升疾病控制工作的有效途径。

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TQM因为涉及了关于管理组织的一些根本变化,是一场“质量文化”的革命,必然要打破和改变一些原有关联,甚至要触及部分人员的利益和工作模式,这种改动如操作不当势必会出现人心不稳,事态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TQM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采取适合CDC这种组织环境的方法,要考虑CDC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1·1认识上要充分统一要推进新的管理模式,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抵触心理以及旧的作者单位: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0011)作者简介:陈璐(1972-),女,硕士,主要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思维习惯。任何组织都存在着官僚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们惧怕和抵制着变革的发生,在CDC系统内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所以高层管理者往往成为实施TQM的最大障碍,而TQM要取得成功,高层管理人员学会接受变通和革新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1]。高层管理者在内部进行全局观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分管领导只是作为最高管理者的管理代表对某项工作实施管理权,他要为最高管理者负责也要为疾控中心整体的发展负责,在中心内部制度建设上也要适当调整政绩考核制度,减轻高层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并且在CDC中层干部既是TQM的设计者又是推进者更是执行者,所以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样关系到TQM的成败,应该让他们明白TQM的管理思路、操作步骤、实施TQ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1·2全员参与,全员培训TQM强调的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自我岗位分析为特点,所以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参与到TQM体系的建设中,对TQM的建立思路和管理要求进行培训,使每位员工都应该明白TQM的管理理念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素质,CDC作为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部门,首先要明确政府和社会作为我们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并且在员工内部要建立“互为顾客”的概念,互相了解和体会对方的需求,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意识才能让每位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自我分析上,不断分析自我、完善自我。并且将SOP(标准操作规程)看作是一贯的、具有可预见性的但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的操作规程,而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2]。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2·1质量管理组织框架的完善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的质量管理组织框架是实施TQM的基础建设和前期准备。质量管理组织框架应分至少三级来建立,第一级是中心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起到决策、评判和裁决的作用,负责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发展目标,明确实施质量管理的步骤与范围,对专业技术内容进行审评,对违规行为进行裁决;第二级是执行管理层,就是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负责TQM的具体推动、组织、检查和落实,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宣贯、组织内部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修改与维护、实施和推动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对工作行为进行符合性的质量检查与考核、对质量体系的实施有效性进行评判;第三级实施操作层,各科室设立质量管理小组或兼职的质量监督员,对各种行为进行适时的质量监管,对本科室的规范性工作进行建立和实施。对这三级机构的工作和人员要求是不同的,第一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包括领导层成员和技术专家,明确其在行政和技术方面的权威性,第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应赋予他全面管理的职责地位和权利。第三质量管理小组或兼职的质量监督员应对质量管理有清晰的认识,本身又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工作严谨认真。这三个层级的管理部门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做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和有效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框架。2·2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程序和标准的建立目前CDC的工作职责主要分三大块,首先是疾病控制的政府职责工作,第二是作为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的实验室工作,其三是作为内部管理的行政职责工作,这三种工作性质内容工作模式完全不同,不能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和程序,要在全面质量管理总体思维指导下,按照不同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依据,因地制宜分类进行管理,才能够建立符合CDC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根据政府和社会对其的具体要求和需求进行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明确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分项目进行管理,制定年度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将常规工作纳入项目中,细划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指导。对于实验室工作可以按照ISO/IEC17025国际标准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将质量管理要求更专业化和标准化,能够很好的做到将TQM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标准的完美结合[3]。对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按照ISO9001的管理要求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强调工作的规范、岗位职责的明确、工作记录的完整和检查监督的有效。这样在大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实施分类管理;在建立规范程序的前提下,强调质量意识、全员参与、自我分析和质量管理考核。2·3分步策略推进第一步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顾客第一”的思想,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二步制订人、事、物及环境的标准与程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步对体系标准进行宣贯培训,推动全员充分参与,第四步建立层级管理和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五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PDCA(plan,do,check,action)闭合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必须要分步进行,可先从标准明确、基础工作较扎实的部门开始。如以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契机推动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是CDC系统最早接触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的部门,往往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人员意识,并且实验室具有工作程序相对固定、工作指标明确的特点。是相对最容易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部门,这样操作不仅减少了TQM推行的压力和阻力,而且以点带面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使质量管理的全面推行更可行和更具操作性。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注意的事情3·1处理好质量管理与质量考核的关系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也不是靠统计出来的,而是服务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的总和,所以加强环节过程的规范与管理尤为重要,必须形成全过程监管机制,同时这也就要求引入考核机制以增强质量管理的强制性和力度。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和目的在于管理,而质量考核应是推进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是“以人为本”的,而考核是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追求的是全面性,考核本身是具有片面性的,所以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考核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是为管理服务的。3·2处理好考核与激励的关系考核本身带有强制性,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被考核部门的对立和抵制,与管理的激励原则相违背,所以考核必须掌握好“先立法,再执法”的原则,就是先明确工作的原则、程序、要求及考核的原则与指标,整体的考核方案与评分办法要与被考核部门见面并得到认可,达成共识,在双方都共知的情况下开展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考核部门因不理解考核内容认为是挑刺或故意为难而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在考核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发现的问题应当面指出确认,积极反馈考核结果。应让被考核科室明白考核是为管理服务的,是为各专业部门服务的,是为了更加规范行为提高质量,并注重发现与奖励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人和事,大家才会接受和认可考核,达到激励规范的目的。3·3处理好质量管理与业务需求的关系在质量管理实行初期,因为要建立全新的工作流程、增强工作记录的可溯性、强调工作的规范性,势必会出现工作量增加、工作记录表格增加、工作环节增加的情况,这种“管理成本”的加大导致大家对新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和怀疑,尤其在业务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质量管理增强了,而业务需求的满足度却下降了的情况。首先要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阶段性的,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质量与效率的双赢,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基于大家对规范管理的不适应,一方面在程序的设定上还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更要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的自我分析和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和“人性化”,应该结合工作实际具体分析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订出既符合质量要求更具有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工作模式。3·4建立长远运行机制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将质量管理变成一种习惯”,建立长远的运行机制将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将工作规范程序与岗位说明书有效结合,让工作规范程序以工作为单位,岗位说明书以人为单位,工作规范程序成为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使质量考核的成绩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能更有效的与每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和人事分配改革挂钩,将更有助于质量管理的推行也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更有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共知识培训体会范文6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在高校知识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分析了学科馆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高校知识服务项目以及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用户快速从各自有序整体里无序的各种信息资源中获得和汲取解决各学科专业问题的所需知识。将这些知识筛选、集成、固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创新工作中成为学科馆员最为关心的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工作行为角色、知识管理过程问题的关系来说明学科馆员服务和知识管理的契合点。

1学科馆员是高校显性知识的整合者

在高校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各种学科信息资源和知识库。作为图书馆和院系联络的桥梁,学科馆员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各类显性知识整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1馆藏学科资源学科馆员通过主动与相关院系联系,认真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同时跟踪对口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对各种载体形式文献信息,如纸质书刊、电子书刊和数据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组织,制订和实施学科馆藏发展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科知识进行集成与整合。

1.2高校知识库知识库是在高校知识集中和扩散的数据库系统,也是校内外知识创新者共享知识的一个平台。一般来说高校知识库包括教学课件库、科研成果库、文献数据库等教学科研资源。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重点就是建设“教”与“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仓库,如教师信息库、学生信息库、课件信息库、文献信息库、教室条件信息库、实验室与设备信息库等等。学科馆员可以利用其组织知识信息的专业技能、对口学科服务的优势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功能,将馆藏信息资源和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然后通过元数据的应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进一步按照具体学科领域或科研项目的个性化需要,将数据库改造成知识库和知识发现机制,构造知识化的、基于用户的知识管理平台。

1.3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网罗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值得欣慰的是,图书馆界具有悠久的资源共享和联网合作的传统。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强了这方面的优势。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文献信息的保障率,为高校知识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下属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DLIS)项目是我国高校最大规模的知识整合和创新平台,在800多个高校图书馆之间构建了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交叉知识与学科互动的知识网络,这是目前一般商业化运行网站难以做到的。

2学科馆员是高校隐性知识的集成者

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隐性知识往往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播和学习,需要个体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对于从事知识创新更为有效。

2.1虚拟参考咨询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工作本身要依靠其隐性知识的积累。在特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学科馆员的专业技能及判断推理能力是解答咨询问题的关键。对于深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参考咨询工作中涉及的专业范围相当广泛,而学科馆员自身的专业领域有限,既需要向该专业领域的专家请教,又要求学科馆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高校隐性知识的集成中,学科馆员充当了虚拟交流管理员的角色。图书馆的参考咨询知识库,一方面有效组织了学科馆员的专业咨询经验,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和共享学科馆员的最佳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馆员与院系的交流合作以及对口学科的咨询服务,有效整合了各学科领域专家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参考咨询知识库是高校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2.2专家经验知识库高校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教授和专家。如何把专家和教授所做的工作、对项目的体会、看法、方案、案例和成果报告充分地继承和组织起来,建立经验知识库系统,实现隐性知识的共知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随着教学和科研交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和科研人员日益依赖电子邮件、BBS、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非正式交流”。尤其在较高学术职称的群体中,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更大。高校要推动知识管理的执行,就必须有一个计划周详的、可操作的知识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该设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使高校所有的员工都能方便地查询内外信息资源并能充分地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知识交流。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高校应该授权其图书馆来发展一个全机构的知识管理机制和系统。

3学科馆员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开发者

学科馆员开发了许多针对学科知识的服务项目,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开发者,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3.1编制二次或三次文献学科馆员首先要通过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对图书馆的纸质资源进行充分揭示;其次,要为学科用户群提供集成的统一检索平台,全方位地揭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全貌。学科馆员选择对口服务专业编写期刊专业索引,是一种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简便方式。一方面,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前沿发展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专业期刊、编写专业索引,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深化,为提供更高层次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专业索引适应学科用户的阅读心理和查找习惯,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检索效率和利用率。学科馆员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对口学科参考资源和参考咨询经验,参与对口学科专著综述及工具书的编写。

3.2建立学科信息门户针对互联网信息泛滥、信息超载的问题,面向特定用户群的学科知识导航系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除了图书馆,社会上很少有能力将这些分散、零碎的信息组织起来,建立专业导航。学科馆员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网络学术性资源整合和导航的任务,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和服务集成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检索和服务入口。其主要方式是建立学科信息门户。学科馆员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全面搜索和选择有价值的学术信息网站,加以下载、分类、标引和有效链接,并按照统一格式,对网站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公允的评价。

学科信息门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搜索引擎检索结果冗余量过大、检准率不高的不足。特别是利用Push技术,主动将整合的高质量信息资源提供给特定的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3.3电子教参服务教学参考资料是高校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辅助文献。传统的教参服务由于受到复本数、开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教学尤其是远程教育的需要。电子教学参考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教参服务的发展与延伸,也是学科馆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方式之一。学科馆员首先要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计划,将传统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建立教学参考信息库,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服务。其次学科馆员应与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向学校教学管理者进行电子教参服务功能介绍与可行性分析,以期达到教学管理者的认同。在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支持下,学科馆员向每一个责任教师开展电子教参服务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达到责任教师对该项服务功能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3.4重点学科课题跟踪服务学科馆员为高校重点学科课题提供跟踪服务是主动性知识服务的一种具体体现。一项科研课题的成功,要经历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和课题鉴定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以占有大量相关的文献信息为前题。科研人员只有在大量占有文献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从较高的起点上来审视自己的研究课题,形成有预见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许多课题研究是跨专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学科馆员可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功能和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通过网上协作与协调进行合作开发;同时利用专家系统、专门分析工具、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重点学科知识管理,尽量使课题研究人员充分占有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在跟踪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既要讲究时效性和实用性,更要注重计划性和连续性,树立“动态服务”观念。课题跟踪服务使学科馆员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之中,加速了高校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增强了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4学科馆员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教育者

4。1信息素养教育和用户培训馆藏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电子资源和网络虚拟信息源的增多导致师生难以辨别和选择。学科馆员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多层次的用户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信息素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访问、鉴别、检索、评价和综合信息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研究方法、学术交流和终生学习中去,这决定了专业教师与学科馆员共同肩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成功地将信息素养教育融人专业课程,需要学科馆员与教师的长期合作、彼此信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及经验。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和参考咨询工作经验也是开展用户培训的宝贵资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用户培训包括新生培训、电子资源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搜索等。对于师生而言,学科馆员是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起点,也是他们深入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学科馆员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本学科领域内全面、系统的信息以及资源获取策略。

4.2远程教育功能基于高校图书馆对学习对象和电子课件的强大管理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成为理想的远程教学平台,并且促使高校传统机构边界模糊、业务重叠。学科馆员在远程教育中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组织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嵌入课件,课件开发中的版权申请和管理、数字化课件制作和远程教学等。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界面辅助授课,可以更直观便捷地指导学生检索文献信息,免去学生课后搜索专业信息的盲目性。

但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只能作为远程教学的辅助模块,不能取代教学设计管理、师生直接交互等传统教育过程。只有当学科馆员立足于自己本色的学科知识服务,才能更好地实施高校图书馆的远程教育功能。学科馆员利用图书馆这个虚拟教室和学习平台吸引师生来开展部分教学活动,并在认知深度干预用户的学习方式。

4.3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知识的教育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电子课件、学位论文等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纸质文献数字化或电子文档提交工作,如果不采取非常有效的著作权保护措施,非常容易导致这些数字化作品的非法传播。学科馆员在多年资源调查和采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版权保护知识,应该把这些知识贯穿到学科服务和用户培训中,充分保护图书馆和用户的权益。

由于电子图书等数字信息在互联网上复制、传播的成本极低,数字信息产品的盗版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学科馆员作为知识管理者和服务者,既要考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与知识库的安全性、作者的隐私和保密制度等问题,也有义务向广大师生大力宣传著作权法,培养用户对复制权、传播权等方面的法制意识,为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学科馆员在高校知识管理中的角色已经从简单的管理文献,提升到智力资产管理者和保护者的高度。

5学科馆员是高校知识管理的研究者

高校数字图书馆经过几年开发和运行后,其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衍生功能便开始显露出来。许多新开发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和技术都可以运用到高校知识管理上,如知识库、机构存储、自然语言搜索、数据挖掘技术、内容管理、知识提取技术、知识地图绘制、群组软件、信息视觉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