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1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会反过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以“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运用教学案例来探析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实践。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片面地当作增强体能、掌握技能的一门课程。殊不知,作为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行进间运球小学作为篮球单元的项目之一,是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采用游戏与运球练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行进间运球技能水平。在组织教学方面,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形式,让学生在通过游戏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一、通过“名人效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篮球明星已成为媒体宣传的一个焦点,许多小学生对此也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篮球明星已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目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榜样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为此,课堂初始,笔者以篮球明星作为切入点,直接导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再适时讲述姚明、郑海霞等为国争光的事迹,自然而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和认识,又将团队协作意识融入其中。

二、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对青少年而言,轻松趣味的游戏不失为首选方式。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取以游戏形式为主线的方式,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巩固,寓教于乐。而且游戏自身往往带有比赛性质,参与游戏的学生也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得参加活动的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可见,游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练的过程。如游戏“巧运粮”,在游戏前,笔者通过言语讲述,创设抗战前线缺粮这一情境,要求同学们运用好身体的协调能力,将“粮食”(篮球)顺利运达“前线”(游戏终点站)。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进行讲解与示范:怎样持球、怎样原地运球、怎样在跑动中快速控制好球。这些信息通过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感受、反复练习,不断输入学生脑海中,使其最终在轻松的氛围中,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在“巧运粮”游戏过程中笔者还穿插讲述了抗战前线的艰难和运粮保障队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但在教学中,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及个人心理方面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两人或小组学练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练习过程中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如练习快速行进间运球时,笔者提出:“快速行进间运球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有什么不同?手触球部位发生什么变化?”随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观察、体会、探究。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沟通交流获得运球技巧,还能体会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当学生获胜成功时,及时组织大家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当学生失败时,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失败?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沟通、合作,找出解决办法。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输入了品德教育。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说过:“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课堂更富优势,因为学生需要亲历每个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性强,积极性高,所以,体育教学渗入德育的效果会更明显。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重视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善于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教学案例

案例:五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方法,70%的学生基本会行进间运球,30%的学生有行进间运球动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以中国篮球代表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篮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发现篮球运动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1)提问

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篮球明星或是篮球代表人物?(郑海霞、姚明、易建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

(2)提问

篮球是一项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那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白篮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3)小练习

①集中注意力游戏:拍打小篮球。教师说人体各部位名称,学生复述,如,教师:“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学生:“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游戏规则,球要跟随口令不断变换位置,从头上、胸前到胯下,再到蹲姿状态拍打篮球。游戏中,教师应规范学生双手持球的动作和手触球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做“我上、我上、我上上上”“我下、我下、我下下下”等身体幅度大、动作变化快的反应游戏及一些球性的练习。②复习原地运球。要求学生抬头不看球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向上、向下的手势,指导学生练习高姿势运球和低姿势运球的动作。在两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两腿弯曲站,手臂带手腕,眼睛向前看。通过以上小游戏,集中学生注意力,协调灵敏身体各部分器官,体会运球动作要领,激发学习篮球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行进间运球。

2.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主动探究。

①教师创设游戏情景“:巧运粮”。抗美援朝初期,由于美军的严密封锁,后勤供应不上,我军严重缺粮,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不少战士得了浮肿病、夜盲症。得知这情况后,老乡们十分痛心地说:“绝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于是,每家每户都拿出粮食,并派人运送,确保将“粮食”(篮球)万无一失送到战士手上;②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运粮”(运球)要领,同时请一名学生双手拿球前平举站立,教师绕其进行行进运球练习;③提问:“高姿势运球、低姿势运球时,身体重心发生什么变化?”④学生练习,观察、体会、探究;⑤教师巡视指导、纠错;⑥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

(2)组织措施。

①练习队形:两列横队,两人一组;②练习方法与内容:分四组训练,一、二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三、四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③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互相帮助,积极思考。④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五轮,完成时间为4分钟。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练习中体会如何迅速变化身体重心去运球。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①教学:慢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第一,教师提出要求:一边运球,一边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慢速行进间运球,并引导学生探究原地运球拍球部位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第二,学生练习;第三,教师巡视指导、纠错;第四,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两人一组;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一、二组的同学对应的两名同学合作练习,(三、四组与一、二组相同动作)轮换练习;第三,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积极思考,相互学习;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中手拍球的部位与原地运球的不同(稍微向后侧方),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在行进中抬头不看球的运球能力,并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②教学:快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散点;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学生一边运球,一边问教师:“老狼,老狼几点钟?”当教师回答12点钟时,学生迅速运球向两边散开,教师运球出击五步,未能抓到学生后,继续运球;第三,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快速行进间运球的要领。这可让学生体会到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的部位比慢速行进间运球位置更靠后,同时球的落点应在同侧脚的侧前方,较好地掌握本课的难点:快速行进间运球需要协调全身才能控制好球。

(三)课堂总结

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两人一组放松身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结;教师总结。对全课进行回顾,巩固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堂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合作探究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能。“巧运粮”“老狼,几点了”等游戏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可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五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但学生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一般。在教学中要更注意合作小组的人员分配,让优异的学生带动暂时落后的学生,争取共同进步。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耐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热爱体育运动,培养他们不畏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2

Abstract: As a instructor, it is the key link for teacher to build prestige with strict requirements to students, sincere love to students, fair for students an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students. Teachers affects students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y to win students' love and support, so as to make their own prestige become potential power of forge ahead in unity of class.

关键词: 树立;威信;辅导员

Key words: build;prestige;instructo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44-02

0 引言

威信,是指个体在团体中所享有的威望与信誉。教师的威信被称为教育的潜在动力。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所云:“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和使人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

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当好一个有威信的辅导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成为班集体团结奋进的潜在动力,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现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1 对学生真挚的爱与信任是树立和提高教师威信的基本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最崇高的爱,她像母爱,又高于母爱。母亲的爱出于本能,而教师的爱更是一种责任。“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兴趣。

2008年九月,我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作为一名女老师,细致的工作渗入每一天:利用主题班会,讨论“自尊、自强、自爱”对学生的重要性;给生病的同学买药;带领学生打篮球、做游戏;进行法制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学生们喜爱的影片……。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学生们心情愉快的生活在班集体中。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尤其在学生思想有疙瘩、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师爱的及时施与犹如雨露甘霖,对于医治学生的伤痛是十分重要的。

2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树立和提高教师威信的关键环节

严师方能出高徒,不严则无威。没有管理和要求的爱是溺爱。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出发谨慎地提出,并严格管理,督促落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会从中感到巨大的尊重的信赖,从而获得积极进步的力量,教师也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其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人,从而得到巨大的尊敬和爱戴。在辅导员工作中,教师决不能迁就和袒护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是爱,打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

担任辅导员工作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学籍分的讲解和考核,各项考核设专人负责。值日卫生以组为单位,责任到每个人,天天检查。对仪容仪表严格要求,统一穿校服,我的做法是,奖励做得好的,以加分为主。对不好的,先说服教育,限期改正,第二次才扣分,可谓先礼后兵,奖惩分明,宽容而不失原则。学生的好习惯渐渐养成了,各项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在获得一系列集体荣誉的同时,每个同学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们在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面前感到了骄傲与自豪,而我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

3 对学生的公平公正是树立和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学生的公正严明是真正人道主义的表现。教师的公正严明是“孩子信任教师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公正是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必然从中感到一种平等尊重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必然会破坏师生间的团结,妨碍教育工作的进行。

一次,班长在值日时,忘记留下,按照规定补做一周,班内批评,扣学籍分10分。第二天班长哭着来求情,我知道,全班在看着我,我按班规执行了。我对班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认识到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这不会影响你在班内的形象,相反,大家会佩服你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行为。通过我的工作,班长愉快地接受了处罚。选班干部是班里的大事,大家跃跃欲试,都想入选。我则采取“自荐与选举”并存,试用后,同学任可方能上任。

在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教师以事实为依据,赏罚有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公正的化身,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不能因为某某是你心目中的好学生,有错时庇护;也不能因某学生是你心中的“差生”,无错都总要怀疑三分,依据事实,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4 以身作则是树立和提高教师威信的根本保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正人先正身。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做到“以正树威”就得做好以下几点:

4.1 注重仪表美、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 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体现。如:衣冠整洁,不着奇装异服,服装搭配有美感。另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教态、仪容、表情,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微笑面对学生,对提高自己的威信是很有帮助的。

4.2 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老师工作的法宝。在学生眼中,教师应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具有良好人格魅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他对学生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多才多艺,一名辅导员,不能说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但是,要有值得学生佩服的方面。在2011年元旦联欢会上,我唱了两首歌。第二天,我的歌声就成了学生的手机铃声。带着学生打篮球,我的投篮技术,令学生称赞。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的话题我很感兴趣,不会的东西就去学。如:上网QQ,网上购物等。

4.3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首先应言行一致,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自己严要求,不迟到,不早退。按时晨检、出操及看管自习。如果一个教师整天在学生面前大谈如何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而全然不顾自身修养、思想道德水准、精神风貌,那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甚至会有不少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到位”,自己必须“到位”;要求学生到场,自己提前到场。我对学生的活动积极参加,今年的学习雷锋做好事活动,我班参加了,为了有良好的效果,我没有吃午饭,与同学一样,到楼下集合,与大家一起做好事、美化校园。学生可以从老师认真的参与中感受到:老师是班集体的一员。

要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成为有威信的老师,还有很多因素。如:说话算数;心胸宽阔,具有包容之心;业务水平高,知识广博;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的言语……。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吧,那是我们教育的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田丽霞辅导员工作法,2005年7月.

[2]魏书生著.辅导员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8月.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3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59-02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通发表了“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证实网络成瘾症的存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家庭活动减少,情绪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增加,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表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引发心理障碍、危机事件。高职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严重、人格缺陷等,因此他们的网络成瘾现象尤为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本人在心理咨询中接触了多例网络成瘾障碍者,现将1例典型病例的心理干预过程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网络成瘾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现实依据。

一、干预对象资料

小余,男,21岁,父母农民,家中独子,某高职大学一年级学生。家族无精神病史。上网时间四年,成瘾6个月。一周3~6次的通宵上网,睡眠紊乱,白天精神不振,对学习和人际交往没有兴趣。饮食无规律,头常有眩晕感,身体、学习和生活都严重受到损害。大一下学期,求助者意识到问题,好朋友也严厉的警告和劝说,这学期去网吧次数少了,但是把时间用来阅读玄幻小说和网游小说,并用手机上网,学习和生活依然没见好转。该生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小余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身高1.74米,体重45公斤,形体消瘦,面色偏黄,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神情委顿,情绪低落,说话音量小,不看人,接触交谈合作,但多问少答,自知力较完整,情感反应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有厌世念头。父母因为操劳农活和贩卖农产品而经常在外奔波,很少带养他。他在初中时便开始喜欢上网。高中时妈妈开始监管,有时候会与同学一起打篮球,也交朋友。到大学了,离开妈妈的管制,上网的时间就多了,并且感到在网上能够逃避现实的烦恼。在网络游戏里能够获得成就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与人交谈觉得除了网络游戏没别的可聊。一学期下来,每门功课挂科,自己感到这样上大学没有什么希望,想让心理咨询老师帮忙克服对于网络的沉迷,回到课堂,与同学一起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二、诊断

网络成瘾和其他行为成瘾一样,具有六个核心成分:突显性、心境改变、耐受性、戒断症状、冲突和反复。网络成瘾障碍诊断标准参考DSM-Ⅳ、CCMD-3的病理性赌博诊断标准,符合BREAD提出的诊断标准:以下5条必须具备:一心想着上网;需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多次努力控制但不能成功;在努力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抑郁或易激怒;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以下3条至少出现1例:一是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二是说谎,隐瞒本人上网的程度;三是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本案例患者符合DSM-IV中未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ICD NOS)的标准。

三、干预实施

(一)第一阶段 建立治疗关系

本案例求助者由于网络的匿名、便利和逃避现实的特点而导致网络成瘾,我们针对小余的病情,从使用网络、认知、情感和生活事件等了解网络成瘾的诱发因素,然后开展具体的干预和治疗,最后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咨询、体育运动疗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先收集来访者的成长史。小余从小较少接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其要求不高,患者养成了无约束、不成熟、缺乏安全感、自卑、自我要求过低的内向性格,没有具体的生活目标。患者MMPI测查结果:Pd得分78.42,Sc得分72.32,D得分67.96,Si得分73.25,根据测查结果,给予相应的解释。

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与求助者谈心,用同情心理解求助者内心的需要与想法,并鼓励他一定要战胜自己,只要坚持了,就可以战胜。沟通时从网络游戏话题人手,这样就缩短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距离。沟通过程中对求助者进行鼓励,表扬他能在朋友的帮助下减少去网吧的次数,并能坚持天天去教室,说明很有上进心和自尊心,虽然朋友不多,但交到的都是真心的朋友,说明求助者有讨人喜欢的人格优点……咨询师对他的种种闪光点进行表扬。这样求助者一下子看到了信心与希望。咨询师布置作业,让求助者进行体育锻炼,体会运动后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接下来帮助患者明确需要治疗的症状,认识无节制上网的危害,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二)第二阶段开展具体的干预与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Davis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影响网络成瘾的核心因素是 “ 非适应性认知 ”,弄清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因素,找出他们的不适应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通过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支持系统帮助成瘾者建立有效的处理策略,从而改变成瘾行为,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治疗过程包括:一是找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认识与生活事件有关的自动想法及情绪、行为问题;三是识别不合理信念;四是建立正确的认知、问题解决模式、人际交往技巧等,减少上网时间。

咨询师反复举例说明情绪与行为由认知决定,纠正求助者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探讨导致他网络成瘾的原因。求助者分析:一方面父母与自己缺乏情感沟通,缺少教育方法,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旦离开父母的束缚就放纵自己上网的行为;其次自制力较差;再者现实里有很多烦恼,由于基础不好,成绩很差,学的汽车修理专业的课程都不怎么懂,就读的又是高职学校,觉得没有什么前途可言,觉得全世界人都在轻视自己,沉迷于网络可以逃避这些烦恼。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分析表示赞成。接下来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上网并探讨网络资源的应用,让求助者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与求助者讨论在治疗期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帮助求助者制定计划以消除与上网体验相联系的强化物,减少每天看玄幻、网游小说的时间和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与人避免谈网游话题,聊现实生活内容,重新建构从网络中获得愉快体验的认知评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与人交往;与求助者讨论上网、下线时的自我,并引导其在现实生活中将理想和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每周对治疗过程回顾一次,求助者做记录,并讨论在这段时间里所学到的东西、达到的具体目标、感受以及症状减轻了多少等,逐步把患者对网络的依赖转移到现实生活里来,引导求助者把网络使用到获取信息的正确方向上来,在治疗期间允许求助者适当的玩游戏,时间限制开始由咨询师掌握,逐渐由求助者自己掌握。

2.团体咨询

该生严重缺乏社会交往,团体心理咨询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团体情景下对该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求助者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心理障碍,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成立团队。招募成员和筛选成员。有自愿报名的、有班主任和同学推荐的、咨询师的手边个案的均有着迷恋网络特征成员与求助者一起,共同成立团体,一共12名。引导成员相识并建立信任关系,鼓励求助者投入团体,积极互动。求助者一开始阻抗很强,不愿意和人交往,咨询师与他交流人际交往的技巧,开展一些活动提高求助者的参与兴趣,如:信任之旅、解开千千结、同舟共济等心理游戏,求助者在游戏里感到愉悦,获得集体的支持。

二是促进团体成员探索自我。在平等、尊重、融洽的气氛中,让本案例求助者通过与小组内成员交谈,使他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在逃避什么时,他才会放弃逃避。咨询师让他列一张表,记录自己每天上网的总时间及在QQ游戏、QQ聊天、收发E-mail、浏览、下载等部分各花了多少时间,以此了解求助者的“瘾”在哪里,并结合其逃避的内容对症下药。让成瘾者回忆以前的生活,并使其了解目前他失去了什么。通过小组内的交谈及倾听的方法,尽量使成瘾者多回忆以前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然后让成瘾者用笔详细写下其成瘾后失去的东西,再对比前后的获得与失去来启发他。

三是鼓励成员参与团体外的社会交往。与辅导员沟通,在班级活动中,让他担任较重要的角色,如班会课主持人、体育活动的裁判员等等,同时咨询师也获得班干部支持,让班干部鼓励并协帮他一起参加学院的社团活动,让他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好。团体咨询的同时,对求助者进行必要的跟踪观察,及时反馈效果,巩固已取得的成绩,直至脱瘾。

3.体育运动疗法

具体操作:与求助者协定每周参加三次以上体育活动,另加两次体育课活动,求助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减少上网时间的目的。咨询1个月后,咨询师和辅导员共同观察到,发现求助者的食量增加,饮食和睡眠变得有规律,人也积极有朝气,上网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六个通宵减少到共计14个小时左右。可见,体育运动对求助者的网络成瘾治疗明显。体育运动能提高求助者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本案例的干预过程是在学院的学管领导、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干部、专业老师以及求助者的家长共同参与下实施的。咨询师指导求助者的具体治疗过程,求助者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则取得了专业老师、辅导员、班干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咨询师鼓励患者注意营养,多吃高蛋白食品和水果,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也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让家长多给予求助者精神鼓励和生活上的保障,和寝室同学也进行了沟通,协助监督他的睡眠时间和上网时间,加强睡眠护理,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四、小结

本案例是一名高职学生,具有其代表性。当前,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上网逃课,耽误学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甚至因此退学,家长和学校的管理工作者为他们的发展焦灼不安,所以,网络成瘾的干预也是学校要做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案例的具体干预过程是主要从网络成瘾的心理调节来进行的,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咨询、体育运动疗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 1(3): 237-244.

[2]Shapira N A, Lessig M C, Goldsmith T 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J].Depression andAnxiety, 2003,17(4):207-216.

[3] Griffiths M D.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addiction”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0, 3(2):211-218.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4

一、目前农村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往往产生对英语厌学的情况,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就容易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去听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由于兴趣的缺乏,学生在回到家之后,也不会去看英语书,不会对老师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进行巩固,而像背书、预习、复习这些环节更是不会去做。另外,有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英语学习没有多大意义,今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也不会与英语产生多大的关系,因此,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时,其教学设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不爱学,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辛苦,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需要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引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中自主互助学习研究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在农村英语学习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那么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其学习效果也不会非常理想。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很好地明白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考试要考的一个重要科目,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鼓励,鼓励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许多农村学生缺少良好的家教,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学习根本不管。孩子没有奋斗目标,学习很懒散。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把自主学习慢慢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师的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从初一开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章节的内容,要掌握音标的读音和运用,要掌握好单词关,注意知识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

1.语音拼读方面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立足点。针对不少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的烦恼,要抓好拼读入门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逐步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培养学生以拼读为基础的语言自学能力。学生会拼读了才会自主学习。

2.词汇记忆方面

单词是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只有扫除词汇障碍,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规律记忆单词。比如:可以通过实物来加强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常用的东西,?教师教学时可边指向这些实物或出示实物让学生大声的跟读并准确的指出来。或是利用图片记忆单词,平时教师注意收集一些有关生词的图片,并在图片背面贴上这个图片的英文单词和它的音标,让学生看图片学读单词,拼读音标,在记熟单词的发音后,再根据图片认读,达到记忆的效果。另外,可以利用小游戏来记忆生词。把游戏引进课堂,比如记新单词或复习单词可以通过“接龙拼词”游戏来进行。参加游戏者是每组的同学,教师先给出每组第一个单词,被叫上台的同学依次写出一个单词,要求所写出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是前面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一直接下去,多的那一组胜出。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3.语法学习

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法学习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对语句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中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问答,学生在听、说、读中发现、掌握语法规律,最后教师要对这些规律进行梳理,给学生以更强烈的记忆与认知。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探求知识,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培养。

(三)加强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从而使得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之中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英文环境,因此,英语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也使得英语自主学习不能得到良好的进行。因此,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对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从而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得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看重在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多少,而要是注重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有多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在初中英语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学生自愿学习,积极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学生通过讨论实现思维碰撞,感到学习的乐趣和责任,可以弥补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不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领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互联网等途径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合作学习还有一个交往与互助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取长补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彻底改变只有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的局面,变“跟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做为一个班主任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我发现班里一个男同学非常喜欢打篮球,但是对于英语学习却比较懒散,没有兴趣,后来我就让这个男生当体育委员,在小组合作中安排了一个英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做他们的组长,通过一个学期自主合作学习后,他的英语成绩从不级格到89分了,而且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而另一个女生,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表现,对于英语学习没有信心,后来我经过谈话并引导、鼓励,在小组学习中安排了一个活泼外向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女生不仅对英语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也更加自信。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5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中文摘要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要想让残疾少年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关键字:偏差行为 社会连结理论 自我认知

(一)实习情况综述

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 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 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面对他们的信任与期盼,我感觉自己必须给他们某种保证,那种实质性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心存怀疑。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 错误地为他们定位“遭冷遇”

他们比我们文化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普遍比我们小,更加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他们干脆以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接下来的几次实习,我们就接受了来自他们的各种挑战。除了几个爱说话的之外,其他孩子不喜欢用言语表达感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或者上课的时候睡觉、打闹。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后来,看到他们谈论偶像剧的投入、唱流行歌曲的认真;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不只是震撼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一天,我们看见她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那时我们静静地听她说,边安慰边为她擦眼泪。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听完这句话,准备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凭什么承担这样的责任——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现在还记得结束实习那天,照合影的时候同伴拉着他说:“小苏,过来!我们合一张,你是我的最爱啊!”想一想两个大男生这样暧昧都感觉好笑。小苏是儿童福利院里下肢手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曾经他的右腿几乎整个拖在地上,如今只有一点点跛;他每天看报、喜欢篮球、羽毛球、院里还给他报名参加了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曾有过多次机会出去上学,比如修理摩托、学习按摩等都遭拒绝,理由是不喜欢(这可是别人争取都很难争取到的),学电脑的机会自己不争取,理由是文化知识不够,学也没有用。他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潜力的男孩,我们要他保证不再轻易放弃出去的机会,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来。

3,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尽管她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是她确切地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该校已免费接受多位残疾人。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4,被辞以后,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六)实习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初次实习时,工作安排上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间的关怀大于专业关系的作用,

3, “随机应变”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安排。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解决

实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套完整有序、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从实质上说,我们的实习是时间较长的志愿活动,而没有表现出专业助人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常识性的试行:

1 建立校方和实习单位的简单联系,与负责人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之间要有定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