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1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手术;局部复发

[中图分类号] R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01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causing recurrence in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stump after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Methods Eighty cases underwent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orrelation of gender, tumor site, focal size, organization type, infiltration depth, lo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linical stage with the local recurrence in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stump. Results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stump recurrence accounted for 43.75%, those with anastomotic recurrence accounted for 51.25% and those with recurrence in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stump accounted for 3.75%. The average time of recurrence in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stump was 16.2 months. Infiltration depth, lo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linical stage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in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stump(P

[Key words]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Local recurrence

食管癌是细胞异常增生引发的恶性疾病,多发于食管腺上皮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1]。外科手术仍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常因术后复发和转移而死亡[2]。该研究随机选择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分析食管癌手术治疗后吻合口及残端复发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8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0.78±20.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左侧开胸食管癌切除术,48例胸中、上段患者采用食管胃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常规清扫食管旁、胃左、隆突下、贲门旁等淋巴结及术野范围内的淋巴结。

术后治疗:单纯放疗25例,单纯化疗18例,同步放化疗22例,未治疗15 例。放疗靶区及剂量:上纵隔淋巴结区+吻合口60 Gy,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区50Gy。化疗方案:紫杉醇-顺铂、顺铂-氟尿嘧啶或顺铂-替吉奥。

1.3 随访方式

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半年1次,查颈胸部CT、上消化道钡餐、B超等,半年查1次胃镜,若出现复发,行全身检查排除远处转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概况

食管残端复发者占43.75%,吻合口复发者占51.25%,残端及吻合口复发占3.75%。平均复发时间为26.3个月,吻合口、食管残端平均复发时间16.2个月。

2.2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的影响因素

对肿瘤部位、病灶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局部复发与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

2.3 早期食管癌局部复发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是早期食管癌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第二位。早期食管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5年生存率为31%~55%,复发率为36%~56%[3]。局部复发后预后较差,术后局部复发放疗后3年生存率为10%。

在该研究中,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食管癌切除术,术后行放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残端复发者占43.75%,吻合口复发者占51.25%,残端及吻合口复发占3.75%。平均复发时间为26.3个月,吻合口、食管残端平均复发时间16.2个月。

对肿瘤部位、病灶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局部复发与性别、肿瘤部位、病灶大小、组织类型无相关性,与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是早期食管癌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提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淋巴结数、远处转移是食管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4]。吻合口复发伴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差,适用放疗[5]。阳性淋巴结≥0.2者T3 + T4、序贯化放疗预后差[6]。术后放疗可降低淋巴结阳性者局部复发的可能[7]。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预防性放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状况[8]。

综上所述,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早期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食管癌根治术后应密切随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规范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Xue LP.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ioperative esophageal cancer [J]. Modern health, 2013(1): 141.

[2] 刘文建,孔莉,于金明,等.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式及辅助治疗的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0, 37(23):1358-1361.

[3] 徐艳辉,景华.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研究现状[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25( 11) : 1213-1216.

[4] 蒋平,宋丹,房振羽,等.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治疗的疗效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26(12):1275-1278.

[5] Liu Q. Patterns of failure after radical surgery among patients with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mplications for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 design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J]. PLoS One, 2014, 9(5) : e97225.

[6] Lu JC,Tao H,Chen ZZ,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f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de-positive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fter radical surgery[J]. Dis Esophagus, 2009, 22(6) : 490-495.

[7] Chen J,Pan J,Zheng X, et al.Number and location of positive nodes,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and survival after esophagectomy with three-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 82(1) : 475-482.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因素 人类因素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03-03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非常重视的一个全球性热点难题。气候变化不仅和各种自然因素有关,例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宇宙沙尘浓度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大陆漂移、火山爆发和植被变化等,并且还受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稳定到突变的过程,并且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因为不仅每种影响因素都难于定量定性研究,而且这些复杂的影响因子还是多尺度重合的。

THOMAS研究了近一千年的全球气温变化,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气候变化主要由太阳辐射和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控制,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成了主要原因。例如,人类的工业排放和土地,土地覆盖变化等改变全球地表反照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而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地表能量交换过程,最终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广泛而且巨大的改变。另外拉迪曼认为,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在农业诞生时就开始了,欧洲、印度和中国的早期农民砍伐森林是造成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同时,种植稻谷和驯养牲畜产生的大量的甲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温室气体。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与自然变化的最大不同是他的变化趋势是非周期循环和单调发展的,其积累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在2009年,EOS发表了一份关于地球科学家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观点的研究概要。有一个问题是:“你们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吗?”地球科学家们达成统一认识后认为,虽然自然因素造成气候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类的影响也很重要,出了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外,这些影响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第一级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关于人类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被持续关注。POGER PIELKE和KEITH BEVEN等在EOS中建议,在今后的气候评估中要包含所有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除了温室气体排放之外,还包括人口膨胀、城市化、土地覆盖和土地管理的变化、动物和昆虫的动力学影响、区域和地区的水源可利用性变化、水污染和极端水文现象(洪水和干旱)等。实际上,水土保持对上述多个因素都有涉及,并且甚至会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的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土地植被的变化、土地利用、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后激发的极端水文灾害。

1、土地利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垦伐,以及近代的过度开垦、放牧和深林砍伐等,引起了植被覆盖状况的巨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中国所有的土地利用情况中,四川的旱耕地又是其中很典型的情况之一。四川地域辽阔,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农耕地分布广泛,早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和与之相关的旱、洪灾害等生产。生态问题突出,既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又给长江中下游带来安全隐患。像这样的土地利用不当而造成当地生态破坏的例子在我国比比皆是,积小成多,这些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必将引起我国甚至全球气候的改变,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一定是预测气候变化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如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过去的接近60年以来,已经迅速向荒漠化发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自然因素,但是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极大的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主要包括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加剧了天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壤盐碱化。例如塔里木河下游泰特杩湖和玛纳斯河的玛纳斯湖的干涸,两大沙漠的流沙面积和土地荒漠化面积的扩大以及天然植被的退化,均与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日俱增等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对新疆地区气候变化参数的分析表明,新疆的气候增暖不仅与中国甚至于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年内变化中冬季升温最明显:另外新疆沙尘暴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也与全球的变化一致。因此可以看出,某一地区的环境变化,不仅对当地,甚至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同步影响。然而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之全球又有其特殊性,比如新疆年内变化中冬季升温最明显,因此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由于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在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探讨其对我国气候造成的变化,高学杰等使用Ra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在分析资料,分别进行了中国区域在实际植被和理想植被分布情况下各15年时间长度(1987-2001)的积分试验。他们估算的结果是:中国地区冬、夏季的季风环流加强;植被改变引起长江以南降水增多,黄淮、江淮气温降低,华南气温上升;中国北方降水减少,气温在西北部分植被退化的地区升高。这样的结果和我国的气候现状基本一致,也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的情况的变化在研究气候变化时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是相对重要的。

2、植被覆盖变化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影响的预测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研究认为全球气候中已经包含了植被对气候的反馈作用。就全球来说,植被的存在降低了反射率,增大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时,蒸发的增大,加强了全球水循环,在行星尺度上,植被的存在加强了经圈环流,还影响了季风环流。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对各地的气候变化做了各种各样的预测,使用的模型主要有美国的NCAR模型和陆气双向耦合模式等。例如吕世华等对三江源的草地荒漠化做的预测。他们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模拟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荒漠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总面积31万km2,占整个青海省的总面积的43%,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根据预测,草地荒漠化后,地表反照率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平衡变化,昼夜温差加大: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明显减小,不利于现有植被生长:潜热通量减小。总的来说,三江源的草地荒漠化后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燥,不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土保持,气候变得更加恶劣。陈玉春等也使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研究了西北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分别设计了三组试验,植被面积扩大试验、控制实验和植被面积缩小试验。结论认为,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

的,它对地面温度、环流场、降水和土壤湿度、径流量等都有明显的影响。植被扩大,有利于高原及华北地区的降水,改善气候环境,其模拟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比较可信,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实际上,植被不仅会影响区域的气候,还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曾红玲等利用陆气双向耦合模式R42 AVIM,通过有无植被覆盖的对比试验分析,总结了全球植被分布对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的潜在影响。认为全球植被的变化会对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只是局限在陆地表面及近地层,还可以向上延伸到对流层的中高层。植被的存在还增强了三圈环流,从而使现有的气候和植被分布更加稳定。

3、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气候的响应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和极地、亚极地区等脆弱生态区广泛存在,生物土壤结皮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碳氮循环和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沙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是随着沙地的逐渐固定而渐渐出现的,它的形成过程是:沙地中的蓝藻随风流动,先是流动性较大的丝状蓝藻在不稳定的沙地上定居,随着沙地的固定,形状较小的蓝藻出现,然后早期的地衣和苔藓出现,然后随着沙地固定时间的延长,演替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地衣、苔藓伴随着藻类结皮的生物结皮。虽然在沙地生态系统中,苔藓不是最初的沙丘定居者,但是它确实固沙的主要贡献者,一次有人提出可以将苔藓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稳定或者退化的重要指针之一。

实际上,在全世界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都广泛存在着生物结皮系统,在那些植物生产力较低的生态系统中,结皮的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植被覆盖,因此它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生物结皮是干旱与半干旱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碳源和氮源,例如在阿拉斯加的北极海岸的苔藓和地衣组成的结皮的平均覆盖度达到25%,在极地地区他们因其产生的大量的泥炭更成为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源:究指出,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地衣的种类已经由于气候变暖而减少,这更说明了生物结皮各项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进入到大气层之类的紫外线也大量增多,而其中的UV-B对地衣会有较强的影响,因为有研究表明UV-B会对脱水地衣的光和作用、色素系统及DNA造成损伤: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的改变,对生物土壤结皮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土壤结皮仅在合适的水分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研究证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亚,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夏季降水频率的增多,地衣的生态多样性急剧下降。

现在沙地和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特点。而一方面,结皮在沙地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极其缓慢,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一旦破坏,荒漠和沙地生态系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结皮和气候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解决干旱与半干旱区域尺度下生物土壤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极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4、结 语

由于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都是基于全球气候模型的,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今后应该加入基于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地区性的风险评估。比如说,通过提高洪水频繁地区或者台风地区的发展规划和调整,做到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我们都能成功的有效适应。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3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是决定气候形成的五大基本因素。其中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为全球性因素,导致气候类型沿纬度和经度方向作有规律的变化,所以被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为局部地区因素,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所以它们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下面以几种典型的非地带性气候为例,总结分析如下:

一、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纬度低、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经过)和中美洲东北部(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圭亚那暖流经过)。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二、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例如,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四幅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③地和⑤地降水状况的分别是_______图和________图。

(2)①地与②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______,并解释①地气候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

(3)④和⑤两地位于同一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4)⑥地在大陆东部,却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试分析其成因。

解析:正确认识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是答好本题的关键。①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其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以及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使其终年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④⑤两地纬度位置相当,相距不远,气候类型迥异的原因在于地形对气流(西风)的阻挡作用。⑥地是火地岛,终年有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形成了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丁 乙;(2)热带沙漠气候?摇热带雨林气候?摇①地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同时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3)④处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⑤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成为温带荒漠;(4)⑥地处南半球的西风带,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濒临海洋的热带沙漠气候

沙漠气候一般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大陆中部,但是在副热带地区的荒漠气候却在西部直逼海边,除了受副高的影响外,还受寒流和地形的影响。例如,北非西海岸、澳大利亚西部、秘鲁和智利的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都与寒流有关。而且秘鲁和智利的热带沙漠气候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还与地形有关。

六、人类活动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4

关键词:汽车;气候老化;环境;影响因素;

1、引言

为了不断增强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提升汽车的竞争力,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研究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成为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汽车气候老化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2、气候环境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在我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变,南北跨度较大,高度相差很大,我国的地理条件导致我国各地气候特征也多种多样。汽车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汽车的功能、性能以及寿命会或多或少被影响。具体的气候环境因素对汽车的影响如表1所示。

3、汽车气候老化试验

3.1 汽车气候老化试验概述

(1)自然气候老化试验

汽车气候老化试验中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是将汽车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对某种自然环境下汽车老化的影响进行确定,包括黑箱试验、直接暴露试验以及太阳跟踪聚光暴露试验等。其中,汽车老化试验的典型气候会根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调查研究发现干热气候和亚热带气候具有最为广泛的代表性,老化效果较为明显。而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干热地区和海南湿热地区是较为理想的气候老化试验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先后在海南、广州、重庆等地建立试验站,开展汽车自然环境暴露试验,而新疆吐鲁番于2005开始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展开工作。图1为汽车自然环境暴露试验图。

(2)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

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有区别,主要在于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是一种模拟试验,比自然气候老化试验的时间要短许多。具体来讲,主要是人们通过调节温度、太阳辐射量以及湿度等方法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加速汽车老化的目的。

3.2 汽车气候老化环境试验方法

本文选取整车自然暴露试验方法,以QC/T 728-2005《汽车整车大气试验方法》为试验依据。试验场地选取为新疆吐鲁番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3.3 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汽车气候老化环境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温度、湿度以及太阳光辐射等,试验期间针对三种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些规律。

3.3.1温度

温度对汽车老化的影响很大,主要在于温度会产生周期性变化,对造成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产生一定的机械应力,如果是极端温度,高温或者低温,甚至会对汽车零部件产生物理破坏。汽车上不同位置的零部件受到温度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气候老化性能也又有区别。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汽车外饰零部件中会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表面温度有差异,比如车顶处的表面温度要高于其他位置,汽车车顶中部的表面温度是最高的,温度会超过70℃以上,其他零部件温度一般小于70℃;整车自然暴露试验数据表明,车顶中部表面温度在某些月份甚至会达到91℃,最低温度为-17℃,一年平均温度在25-45℃。

综上所述,温度对汽车老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内饰零部件,比如仪表板上表面等位置,受到温度影响最为显著。

3.3.2 湿度

湿度对于汽车气候老化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是以雨、雪以及霜等形式作用在汽车的表面,会给汽车零部件造成机械应力,产生破碎、涂层剥离脱落以及断裂的情况。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汽车气候老化试验中户外最高湿度是57.9%,最低湿度为16.3%,全面平均湿度为28.8%,基本上处于干状态。汽车内部空气相对湿度最高32%,最低为9%,全面平均湿度是16%,始终处于干状态。

综上所述,汽车的内外饰零部件会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湿度。对比分析发现,汽车外饰零部件的湿度要大于内饰零部件的湿度。

3.3.3 太阳光辐射

太阳光辐射是导致汽车非金属部件和汽车材料气候老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影响幅度主要是决定于汽车接受太阳辐射强度和辐射量的大小,研究发现太阳光辐射中起到最为明显破坏效果的是紫外光,波长越长,能量越小,破坏力也越小。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试验站整车试验中外饰零部件接收紫外光340nm处强度是0.5-0.6W/,内饰零部件接收的为超过400nm的紫外光,以可见光辐射为主,可见光430nm处强度是0.7-0.8W/。两者对比发现,户外太阳光辐射量和车内太阳光辐射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夏季的七月份达到最高点,到冬季一月份最低。户外太阳光辐射总量为6138MJ/,车内太阳辐射总量为3187MJ/。

综上所述,汽车内外饰零部件会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有所区别,外饰零部件的老化影响是以紫外光为主,内饰零部件老化影响是以可见光为主。

4、结语

本文结合汽车自然暴露试验,对影响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气候老化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温度、湿度以及太阳光辐射对汽车气候老化的影响,为增强汽车环境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鱼鸿杰,芦珊.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 中国矿业. 2011(01)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5

【关键词】舟山 气候舒适度 月客流量变化 相关性分析

气候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宏观意义上的淡季、旺季到微观上酒店等配套设施的布局都受到气候的影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近20年气候统计资料和2009~2011年国际国内月客流量旅游统计资料为依据,对舟山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理清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旅游部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和完善旅游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一 舟山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气候是否宜人主要受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相对湿度与风力大小三个因素的制约。在众多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中,特吉旺气候舒适指数和奥利佛风效指数应用较为广泛,不仅评价方法简单实用,而且评价结果也较为准确。其中,舒适指数(CI)和风效指数(WEI)分别表示人体对温度―湿度和温度―风速的感受。舟山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采用1990-2011年定海气象台站地面气候观测资料,评价参数为各月平均气温、平均湿度、相对湿度3个指标。

舟山位于浙北东海之滨,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为16.4℃,温差变化小,最热8月,平均气温25.8~28.0℃;最冷1月,平均气温5.2~5.9℃。常年降水量927~162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春秋气候适中。春季天气晴雨多变,会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多雨季节。冬季全年最冷,夏季全年最热,但无酷暑。秋季秋高气爽,气温呈波状下降,季平均温度春季高5~6℃。舟山最佳的旅游时间为每年的5月、10月,气候舒适指数为0,最适合旅游活动;6月、9月舒适指数为1,适宜旅游活动;11月―4月舒适指数为-2,气候偏凉,较适宜旅游活动;7~8月舒适指数为2b,气候偏热,较不适合旅游活动。

舟山属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全年多大风,夏秋多热带气旋,冬季偏北大风频繁。风效指数主要受风速的影响,6月和9月风效指数为-b,最适宜旅游;5、7、8月风效指数为-a,4月风效指数为-c,适合旅游活动;1~3月和10~11月风效指数为-d,较适合旅游活动;12月风效指数为-e,较不适合旅游。

二 舟山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

舟山地处中国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品级高且类型多样,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游客量逐年递增,2011年达2460.53万,旅游综合收入235.48亿元。

1.入境客流量的年内变化

本文基于2009-2011年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统计资料,对客流总量年内变化和月指数进行分析,揭示旅游活动淡旺季与气候的相关性

2.国内客流量的年内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舟山国内游客年内变化呈倒“W型”,每年5~10月为旅游旺季,累计接待游客占全年64.3%,其中受黄金周、暑假和气候舒适性影响,5月、8月、10月形成三个小高峰,游客接待月指数分别为10.5%、14.5%、8.5%;1~4月、11~12月为旅游淡季,游客接待月指数在3.2%~8.6%。

三 年内客流量变化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分析

气候是影响客流量年内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深入分析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关系,我们将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指数中“炎热指数”“+1、+2a、+2b、+3、+4”设定为“-1、-1.5、-2、-3、-4”。考虑到黄金周、“暑假”、“观音节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一个虚拟指数的概念,将“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观音节日”、7~8月学生暑假虚拟指数设定为“1”。以气候舒适度和特殊因素的虚拟指数为解释变量,建立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流量月指数的回归方程,以揭示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相关关系。

1.舟山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的模拟

舟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入境客源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外国旅游市场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主要包括来舟山礼佛、经商的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俄罗斯游客。

2.国内旅游客流量月指数的模拟

舟山国内旅游除受气候变化影响外,还要考虑“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暑假这些重要影响因素,采用OLS进行回归分析,其模拟方程如下:

yi=7.745+1.0561xi+7.7448Ti

相关系数R=0.891

其中:Ti为黄金周、暑假虚拟因子,5月、7月、8月、10月取值为“1”,其他月份取值为“0”。

即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客流量月指数增加(或减少)1.0561%。

四 结语

本文基于1990~2011年浙江舟山定海气象站的气候统计资料和舟山境内外客流量月统计资料,采用特吉旺指数模型计算了舟山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结果显示,旅游气候舒适度等级和时段分布为:1~4月、11~12月气候偏冷,不适宜旅游活动;7-8月气候偏热,但由于濒临大海,受海洋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综合影响,较适宜旅游活动;6月、9月适宜旅游活动,5月、10月为最佳旅游时期。客流量年内变化受气候影响,其中入境客流量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1.1326%,国内客流量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1.0561%,为舟山完善旅游服务和景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J.E.Oliver.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Climatology[M].Climate andMan' s Environment.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1973

[2]W.H.Terjung. 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ntious United States:a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J].Annal A. A.G,1966.5(1)

[3]邸瑞琦、白美兰、樊建平.内蒙古地区气候因子与旅游活动的关系[J].内蒙古气象,2002(1)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6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天气,以人体生理舒适度为基点,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并制定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效果。这对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气候的具体概念以及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1.气候的概念 

所谓的气候,是指某个地区的大气过程的规律性,它是由对这个地区产生影响的太阳辐射、大气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来产生的。根据不同的地理维度、水陆分布情况以及地面的植被覆盖状况等地形和地貌来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具体是指影响某个地区气候状况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研究人的舒适感和设计方法。

2.气候和建筑微气候之间的关系 

通常的气候定义是指大气的平均状态,可是这种定义极大的忽略了大气的变化以及极端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人们通常把某个地区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大气的统计特征来定义为该地区的气候。

而微气候则是指研究对象是建筑室内外的特定范围内的气候要素特征,通常是指研究单一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周边的小范围的气候环境特征。通常来说,比较大范围的气候状况,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来转变,可是其能够根据不同的气候范围内的气候特征来创造出合适的建筑气候,从而给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对于建筑气候而言,其也属于微气候的意义范围内,一般包括室外微气候与室内微气候。对于室外微气候而言,其包含由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自然气候的变迁,最主要的是指建筑建成区域的气候;而室内的微气候则是指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以及气流速度和平均热辐射这四大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性的室内热环境。对于人类而言,室内微气候对其产生了直接有效的影响。 

三.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类建造建筑中有一个目的就在于对气候加以微小的改变和调节,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比如亚热带气候中的北海、南宁等城市,其空间和钢筋混凝土本身一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看待,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对这一条件加以从分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出微气候。从某处程度上来讲,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气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与气候环境质量建的联系非常紧密。

实际上建筑设计处理城市的生态问题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建筑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自然环境及物理条件,来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程度。以我国为例,在建筑的空间规划设计当中,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的是坐南朝北的方式,并不断提高夏季避暑通风和冬季防风向阳的程度。从单体建筑来看,通畅的走廊、凸出的阳台、顶盖式凉廊等都起到了遮阳通风的效果。总之,建筑设计适应气候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当中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为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微气候条件。 

四.建筑设计的气候适应策略

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方法及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转换,逻辑化的设计方法并非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最终得出唯一的解。建筑气候设计过程建立在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思路,使其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语言。设计中,模式的选择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调整设计策略及侧重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能源与环境问题,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并没有成为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结果必然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首先应确定建筑所在区位的气候资料,涵盖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及风速条件。气候要素的确定帮助设计师根据一年内的气候状况制定比较详细的表格或图形,根据图形或表格确定每年不同时期人的舒适性指标,并成为设计的依据。这要靠一定的气候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并根据建筑节能及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有针对性的确定建筑设计策略。

1.合理选择建筑朝向

一般来说,建筑物内舒适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建筑朝向,因为建筑直接关系到了室内的空气流通状况与室内得热量,只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与日照条件才能够使建筑适应气候,提高舒适度。在这一方面,建筑在设计之初必须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形地势、风向日照等具体条件,对日照、通风等因素加以考虑,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符合当期气候特点的建筑朝向。

首先是要对影响建筑物朝向的因素加以正确分析,通常影响建筑物朝向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为主风向与日照条件。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选择好的通风条件是建筑物朝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般将建筑物朝向设计在与夏季风入射角45度之内的朝向上,能够使建筑物内部通风条件最佳。但是如果建筑物是行列式的布置方式是,这是应避免建筑物出现正对夏季主风向的现象,因为这样会导致两栋建筑物之间较大漩涡区的出现,影响到后排建筑的通风条件。因此在这一类条件下,建筑物朝向应该保持在与夏季风入射角30到60度之间的朝向上,从而改善建筑室内的通风条件。其次是合理布置建筑物布局,这样可以对日照长短加以适当的调节,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般坐北朝南的建筑物会获取到更多的日照时间,因此在设计时要对这一因素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2.确保建筑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时应气候条件也可以说是将所设计的建筑在减小耗能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物室内四季温度的舒适范围。因为如果室内舒适温度的存在时间越长,那么人类对于各种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就越小,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建筑耗能。因此,确保建筑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也表明了某些制冷制热设备的主要目的,即调节室内温度到舒适温度。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就导致了人类过分依赖机械设备,实际上,如果建筑设计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相适应,也就无法达到建筑节能等相关方面的良好效果。

3.人们对风的态度具有双面性,对于热带地区的人们而言,凉爽有湿度的风是大家欢迎的对象,而潮湿经常阴雨的地区则希望能够获得干燥温暖的风来带走空气中湿气。

去年参与设计了上海市闸北区新龙广场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审图通过。上海属于冬冷夏热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多,湿度大,风速小,容易让人产生闷热感。所以上海地区的建筑项目在设计中就需要注重通风和防潮。在该项目的住宅设计中,我们选用的是每个住宅单元两梯两户的户型,充分利用南北贯通的户型格局形成穿堂风,在夏季加强热传导和对流。在满足节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加宽可开启的门窗扇,在春秋时节确保良好的自然通风,减少过度季节的空调能耗。另外,本项目在裙房屋面设计中采用种植绿化屋面,增添空间景观绿化面积,降低能耗。 

五.结束语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气候是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因素,因此建筑设计要适应当地气候,将气候作为对建筑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来考虑,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将气候、地域与人体的生物舒适性进行有效的集合,从而构建人、气候与建筑和谐发展.的新关系。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不但依赖自然,同样应该感恩和享受自然给予的快乐,并减少自然对人们带来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雨峰;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与被动式防寒降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窦懋羽;重庆市住宅小区热环境分析和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宋晔皓,栗德祥;整体生态建筑观、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和生物气候缓冲层[J];建筑学报;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