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6-022-05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创造财富和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主体,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融资难题,更好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今世界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科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性
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换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良好的金融创新服务是构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金融的发展一直是不断创新、丰富的过程,在对科学技术进一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中,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就是推动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和引擎。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金融、科技已成为动员、组织和集聚全社会科技要素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投入,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其需要外部金融的支持。在充分调动企业和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尤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一体化,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并增加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一批适应新兴产业要求的高科技企业,迅速壮大中小企业规模,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统计涉及的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销售收入还是出口都不逊于大型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呈现新特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要渠道
虽然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有银行借贷、第三方机构担保和民间融资等多种渠道,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仍是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就目前而言,因制度建设落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阻碍了企业向纵深继续发展。因缺少有形资产使通过担保获得融资的途径不畅,而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大大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性的大额融资需求。此外的公司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受《证券法》的限制以及最低资本规模、经营年限的要求,对刚起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门槛太高。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题,但其规模有限,对投资方向、运行机制等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指向特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这自然会使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
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企业创立初期,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都具有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且无法预估;企业贷款多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急,频率高且管理成本高;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资产的无形性,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的实物资产;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信用记录、信息透明度低、和投资方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上述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在市场机制之下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贷款,也很难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筹集到充足的资金。
3.科技型中小企业临时性融资普遍具有迅捷性
一般而言,在企业资金需求中,用于临时性生产周转资金需要的数量不大,但时间紧,对便利性要求很高。而目前商业银行对资金需求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尤其是临时性资金需求,这种审批常常错失企业的市场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进一步优化以简单、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银行信贷流程。
二、美国“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
美国的高科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支持密不可分,而其中具有独特经营模式和风险控制措施的风险银行功不可没,硅谷银行(SVB)就是其中的典范。硅谷银行是科技银行的成功实践,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硅谷银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和影响,其之所以能够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一套鲜明健全的商业模式:
(一)与风险投资机构紧密合作的机制。一方面,硅谷银行从合作中获得高科技产业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硅谷银行在风险投资(VC)和高科技产业中建立了庞大的客户关系网络。硅谷银行为风险投资和其投资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风险投资则为硅谷银行提供专业支持和推荐优质客户。
(二)专注服务高科技产业等客户群体。与传统银行不同,硅谷银行只专注于为高科技、生命科学、私募股权和高端葡萄酒市场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拥有知识丰富的专业团队。高科技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诸多风险,在各个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在有效控制融资风险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切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
(四)有效的风险监控手段。通过先投后贷,硅谷银行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质押,与VC合作,直接投资和参股,贷款限额控制等多种风险监控手段,有效控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风险,使其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
(五)分享股权投资收益的体制。通过参与和投贷,分享股权增值收益,硅谷银行能够进一步提高授信等业务的综合收益。但要取得股权投资的收益往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通过股权投资,使硅谷银行为科技产业提供长期服务,解决了中小企业长期融资难的问题。
(六)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硅谷银行围绕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客户价值,不仅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贸易结算,信贷融资以及外汇兑换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客户提供正确经纪,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服务。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蕴含金融创新机遇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需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由其自身特点、体制等决定的融资瓶颈。由此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迫切需求。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一大批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基本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做支撑,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1.1%来自企业。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巨大的现实原因。
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信贷资金逐渐流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非常困难。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征的束缚。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征,有形资产较少,自身积累有限,往往无法满足传统银行融资要求。二是存在体制。因为目前我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与信用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多种形式。而《公司法》和《证券法》在发行上市的底线上并未对中小企业版、创业板与主板市场进行实质区分,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实践
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模式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或个人,而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需要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来加以解决。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在尝试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内,由商业银行创建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是一条有效途径。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该行设在聚集了众多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好,毗邻一批国家重点大学的苏州研究院,在实际运营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建立专业运营团队,探索独立专营模式
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定位于“行内专业科技金融信贷服务机构”,通过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设计专属科技金融产品,建立专门业务流程,为苏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对象涵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含创投项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等,运营上实行独立事业部制,人财物相对独立的专营模式,单独授权、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单独管理。
作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通过有效的组织、制度和人员安排,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弥补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陷,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比照“硅谷银行”,进行本土创新
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比照“硅谷银行”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创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建立起“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即政府出台对科技支行的扶持政策,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利率、高效率”贷款,专业担保公司等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担保措施,保险公司对银行贷款设计专门的信用保险产品,创投、风司和银行合作进行银投联贷。
3.借助政府平台,降低运营风险
科技支行定位于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支持和服务的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对包括各县级市在内的需纳入科技支行服务并需政府资源参与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贷通企业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分类整合,筛选确定,确立了推荐支持科技企业的名录,并与科技支行对接,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由政府财政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的风险池基金。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对风险池基金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并形成联合会办制度。
4.构建多方位合作体系,分散贷款风险
一是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二是与担保公司合作。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优惠费率(如1%)的担保,实行保本经营,略有微利。政府对科技担保公司进行保费补贴,标准可为担保余额5‰。三是与创司合作。银行与创投、风司合作进行银投联贷。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的优质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加强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可分享创投机构的客户,同时取得私募基金的托管,增加银行存款。
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路径设计
硅谷银行作为国际首家科技银行,它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硅谷银行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土壤,国内商业银行在短期内无法突破直接投资的方式,这一监管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放松,也不可能试点。在目前环境下,我国的科技银行应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整合政府和民间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主导的科技型企业担保公司以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资源,共同构建科技型企业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
(一)政府部门应从平台、政策、担保层面,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搭建营销平台,促进银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为科技支行搭建营销平台,集合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多层次的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多方合作、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收集和整理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建立需求信息数据库,将企业需求和银行服务进行配对,提高投融资的成功率。由科技部门、经信委(中小企业局)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类信息,召集银企对接会等。由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专家、创投机构专业人员和银行组成科技项目专家评审组,对科技贷款进行专业化的评审。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和科技支行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二是创新商业银行与风投机构的合作模式。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风险投资公司的股权和商业银行的债权。目前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以“债权+股权”合作模式为代表的投贷联盟在具体操作上并无固定模式,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科技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全面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和创新,真正探索出一条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的资金融通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全过程的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代偿的风险难以避免,如果仅仅依靠微薄的保费收入很难弥补因代偿带来的损失。鉴于此,各级财政应积极应对,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的方式,建立信用担保风险代偿基金,对担保公司的代偿进行相应补助。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今后应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商业银行应从机制、产品、流程层面,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作为资金主要供给载体的商业银行,应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与政府、行业组织、其他融资机构相配合,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通过产品、客户、渠道和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新渠道,为构建全新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和融资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金融产品。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创新金融产品,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组合,为科技型企业制定阶段服务方案。设计产品要量体裁衣,根据企业现金流量特点,掌握企业订单合同量,分析企业自有资金和业务现金流,合理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和还款方式。如科技型企业的初创期,提供抵押业务、信用“创业一站通”,开发基金宝业务;成长期开展“科贷通”业务、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开发订单贷款、收入贷款等;成熟期提供“税融通”、“联保联贷”、法人账户透支等业务。二是创新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新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高价值的有形资产,往往无法进行银行常规融资,但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具有较大盈利空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有效途径。三是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操作中,具有申请企业户数多、发放笔数多、贷款金额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运用其独特评判标准和流程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调查、审查、审批与用信业务流程,统一授信标准和管理要求,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效率,真正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批量操作。四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借助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及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信息的了解和收集、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争取科技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违约风险。
(三)担保公司应从信用评级、费率优惠、风险分散层面,优化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担保公司是担保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体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通过开发适合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市场、资信和财务状况的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准确的判断;二是争取政府的保费补偿或补贴,同时降低对科技企业担保的担保费率;三是争取加入再担保体系,分散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风险。
(四)创投机构应从风险共担、投贷联盟层面,发挥分散信贷投资风险优势
创投机构应充分发挥分散信贷投资风险的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共担机制。可以将资金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群体,以期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凸显创新基金的“杠杆效应”。联合银行组成投贷联盟,针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机构为企业筹划融资方案,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或股权认购配套协议,科技支行跟进对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贷款如果出险,创投机构回购企业债权或股权。通过债转股贷款、期权贷款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五)保险公司应从产品、客户层面,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风险防护
继续推进科技保险业务,积极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具体来说,一要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和银行的合作。扩大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范围,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建议在技术(产品)开发责任险、员工福利计划、财产保险等方面制定有关政策;二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比如研发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增强银行对企业投放贷款的信心;三是和银行相互推荐客户、评价客户,共同发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
总之,目前阶段,加强法制建设;以有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为核心,将政府的参与和优惠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健全担保、抵押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举措将是解决我国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Hellmann,Manju Puri.Venture Capital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b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1)
⒉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3.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4.陈默,《开发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路径及模式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7
5.张明喜,《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
6.于洪波、武志,《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6
7.孙长学、于凤坤、陈昌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北京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09(5)
8.徐苏江,《借鉴硅谷银行模式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J),金融博览,2010(6)
9.张晓涛、于凤坤,创投业助中小企业提速(N),中国经济导报,2008(5)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2
Abstract: Based on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the paper tests the lead/lag &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onship and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stronger.
关键词: 科技;金融;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nce;VECM;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5—03
0 引言
科技与金融堪称现代经济中最核心、也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整体经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命脉,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由此带来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金融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演变乃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eck and Levine,2002)。
Allen and Gale(1999),Carlin and Mayer(2003)等的研究发现,强有力的银行体系能促进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督企业还款,同时,银行能够利用自身条件对那些需要外部融资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国有银行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把国内储蓄引导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以及战略性产业方面。对于不具有私人收益的技术创新项目,银行还可以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由此激励企业的创新研发。King & Levine(1993)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指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Beck and Levine(2002)利用65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指标以及法律体系效率指标,对高研发密度、高外源融资依赖产业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Benfratello等(2006)基于意大利数据的研究则认为地方银行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更加明显。Atanassov等(2007)的研究也认为,金融对技术创新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税收、财政政策方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安排,进而影响到技术进步及经济的增长。
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陈峰(1996)是较早关注金融对产业结构影响问题的国内学者,他认为随着投资格局的转变,金融对科技发展乃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大。巴曙松(2000)和胡志强(2003)等的研究一致认为,金融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金融业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促进产业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杨德勇(2007)从区域金融和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联系角度指出金融因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产业布局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提出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来缩小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田霖(2007)通过定量模型得出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马智力(2008)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宏观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做了实证检验,得出二者在长期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可见,关于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却鲜有关于二者之间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的讨论。此外,由于各国家、地区间在科技、金融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可比性。因此,在常州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讨论常州市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后续内容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实证数据的相关说明;第三部分则是实证的过程及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
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3
【关键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策
0 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金融体系的有效融合,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创新活力。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良好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是成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1 福建省和龙岩市科技金融工作的具体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一是,制订科技支行风险补偿金、科技支行虚拟风险池等管理办法,支持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服务。已支持了5家商业银行在福州、龙岩等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在利率优惠或抵押优惠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优惠。已累计为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货款3.3亿元。二是,出台科技保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开展科技保险,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设立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8个险种,对参保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25%的保费补助,带动省内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4000多万元,提供了160亿元的风险保障。三是,发展科技创投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3亿元的规模,设立了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生物与医药创新型企业。四是,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出台非上市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省内国家高新区非上市企业在改制进入“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分阶段给予经费补助,引导企业进入“新三板”融资,累计安排资金450万元资助家30家企业改制,共有10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起步较晚。2014年7月,福建省科技厅、龙岩市政府、建设银行龙岩分行共同设立了建设银行龙岩科技支行,科技支行自成立以来,已为8家科技型企业办理近4000万优惠贷款,切实为部分中小科技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等问题。同时,还逐步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6月,专利权质押贷款授信累计达6000多万。“龙岩科技金融促进中心”充分发挥了科技金融公共服务职能,先后举行多场科技金融项目对接仪式和专题讲座,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金融信息库。市政府成立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将与央企、地方国企及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子基金(如新兴产业股权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基金)投入企业。
2 龙岩市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科技和金融已经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龙岩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
2.1 政策的协同性不够
目前,省市两级政府虽然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财政性投入资金分散于多个部门,缺乏统筹集成,政策协同性不够,合力难以发挥。
2.2 投入资金结构单一
龙岩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较为匮乏,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单一,科技金融资本都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资金构成规模偏小,社会上的资本没能充分调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有限。天使投资政策环境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更多青睐“短、频、快”的上市前企业,很少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
2.3 金融中介服务不健全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要求企业提供变现能力强的足额信用风险缓释措施,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则面临着用担保的有效资产少、科技创新风险大等问题。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交易体系发展落后,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同时,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既了解科技发展规律又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
3 促进龙岩市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科技金融服务业涵盖了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应建立全面的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沟通和分工负责机制,推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交流的模式。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将科技部门在政策、信息、项目、专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与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促进。
3.2 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促进资源与要素有效整合
加强与国家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落实科技金融政策措施,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基金制、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参与科技投融资,撬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激励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功效,真正实现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3.3 推进财政科技经费来源,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
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集成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法律、财务专家等优势资源,推动科技、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高效率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发挥科技专家、投资专家在专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作用,推动科技项目管理、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企业改制服务等方面的联动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
3.4 借鉴福建省先进做法,制定符合本地发展计划
借鉴福建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已经取得的先进经验及做法,结合龙岩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的科技金融工作。完善包括后补助、政府补贴、奖励在内的无偿性资助体系。探索和利用科技保险和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投融资者的投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为金融资金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完善包括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性优惠体系,加大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 科技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知识产权局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4〕9号)[R].
[2]张明喜.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1).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4
关键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完全财务自足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03-06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很长时间以来,旨在向低收入家庭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金融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MFIs)一直是全球各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这些机构往往由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发起成立,资金多来源于社会捐赠或政策性资金,并以较低的利率提供给需要资金的穷人。然而,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有很明显的弊端,资金来源的有限性和资金低收益,以及补贴方式的低效率,妨碍了小额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由此开启了小额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从1997年到2002年,全球小额金融机构数量增长了4倍多,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机构绝大部分已经能够实现财务上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对捐赠和政府资金的依赖下降,并在促进落后群体发展以及缓解金融抑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不过,早先的实践大都没有基于市场机制,其规模和影响范围都相对有限。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商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渐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2006年,有关当局开始推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末,在试点省份,已先后建立起了超过100家的新型小额金融机构,其中包括89家村镇银行,6家贷款公司和lO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当然,目前这些小额金融机构仍处于尝试和实验阶段,能否最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未可知。也正因为此,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一、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的界定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应从财务可持续角度来衡量,即营业收入能够弥补相关成本,实现独立生存和发展。从财务角度看,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营业成本(Operational cost),主要涉及小额金融机构在从事核心业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二是风险成本,与计提的坏账准备直接相关;三是融资成本,主要涉及各种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成本。Vento(2006)根据收入与成本的对应情况,将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补贴依赖型”(Subsidies dependenc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不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这类机构无法利用有偿性资金,其在经营上的持续,实质上依靠的是各种各样的补贴。
(二)“营业成本自足型”(Operational self-suffie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并略有盈余。这类机构对补贴的依赖稍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有偿性的资金来源。不过,由于其收益不足以覆盖拨备成本,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基础比较脆弱,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完全营业成本自足型”(Fully Operational self-suffic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除能覆盖营业成本外,也能负担拨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较强,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也能经受一定的经济波动影响。不过,由于这类机构的盈利能力还不足以使其利用市场化资金,其发展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
(四)“完全财务自足机构”(Fully financialself-sufficiency)。营业收入足以覆盖全部的成本,包括利用市场化资金所产生的成本。这类机构已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机构规模扩大、服务人数增加的同时,也能给其债权人及股东带来市场化的收益和利润。
以上对可持续发展层次的划分,仅是基于财务层面的考察,并不意味着某种状态的机构要更为优越。因为,由于所处国家的不同,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上述可持续性标准中的第四种,即完全财务自足,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判断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状况的指标,该指标可用一个完全财务自足指数FSS(Financial self sufficiency index)来反映。该指数等于经调整后的营业收入除以经调整后的财务成本,再乘以100。该指数大于等于100,说明小额金融基本已实现可持续发展,小于100,则意味着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的小额金融机构,在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MIX所公布的数据,2007年,在向其报送财务数据的892家小额金融机构中,有549家的FSS比率在100以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平均的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以及财务自足性比率等指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FSS为标准,我们可以从标准的财务分析人手,从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和成本两个大的方面,考察影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的各种因素。由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分析的数据均来自MIX。
(一)经营收入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必须要能覆盖其全部成本。在典型的小额金融机构中,经营收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贷款组合的收入,主要由贷款利息和手续费等构成;二是来自其他资产的收益,主要是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三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如提供保险服务、汇款服务等。
数据显示,贷款组合是小额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比重90%左右,而其他资产收入占4%,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占6%。表2列出了MIX样本机构的收入构成状况。
贷款收入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与小额金融机构的客户特征有关。他们通常收入偏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单一,更多地集中于对贷款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金融机构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而从小额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贷款组合的收益要远高于其他资产组合,将更多资产配置于贷款,会有助于收入的提高,这也会导致小额金融机构收入来源向贷款收入的集中。
表3列出了小额金融机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
状况。2007年,全部小额金融机构贷款组合的平均收益率约在34%左右,远高于其他资产3%的收益水平,然而,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与非财务自足的机构相比并无太大差异。这似乎说明,两类机构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可能主要在于资产配置结构的不同。根据MIX的数据,在2007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占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77%,而在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构,这一比重为68%,差异相对明显。
1 已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2 未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贷款之外的其他收入,特别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尽管目前在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2007年的样本中,如果剔除非贷款收入,549家已实现财务自足的机构中,有181家的收入将不足以弥补其全部的财务成本。从长远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或许会逐步受到削弱,非贷款收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营业成本
在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中,营业成本占比在60%以上,大大超过普通商业银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额贷款的平均额度小,客户相对分散,信息收集和服务提供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在营业支出的构成中,职工薪酬占据主要部分,占比约在55%左右,日常管理费用约为35%,折旧及其他支出约占10%,该结构与普通商业银行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营业成本占比较高主要是小额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与业务特征决定的。
1 表中各项资产均为资产费用率概念,即相关成本支出与平均总资产之比。所列出数据按样本机构整体计算得出,样本机构间存在很大差异。
2 总资产费用率包括营业外支出。
营业支出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控制营业成本对于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立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区、服务对象,甚至所有制结构,可能都会对营业支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Gonzalez(2007)利用跨国数据,对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的变量包括,小额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如分支机构数量),营业时间长短,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贷款规模等等。其研究发现,在众多可能的因素中,有三个变量对营业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即贷款平均规模,经营时间长短和小额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
第一,贷款平均规模的扩大可减少贷款的数量,能有效降低贷款管理的工作量以及对劳动力投入的需要。在Gonzalez的研究中,随着贷款平均规模扩大,经营成本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规模扩大一倍,会导致营业成本费用率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不过,随着平均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导致的营业成本节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第二,经营时间对营业支出也有显著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员工业务熟练度逐渐提高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这会有助于经营成本的节约。这种节约效应,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阶段,会尤为明显。根据Gonzalez的研究,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6年里,经营时间每延长一年,营业支出费用率会下降约2个百分点。不过,在运营时间超过8年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似乎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开始趋于消失。
第三,资产规模对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机构的支出水平要大大低于规模较小的机构,平均营业成本费用比要比规模较小的机构低11个百分点。而且,如果将机构规模进一步细分,处于两个极端的机构之间的差异会更大。
应该说,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Gonzalez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不过,其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们以往有关小额金融经营的一些判断,基本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在其所得到对营业支出影响最明显的三个变量中,贷款的平均规模以及小额金融机构总规模,所反映的其实都是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规模经济效应一直都是金融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小额金融机构也并不例外。从长期看,扩大规模可能是小额金融机构跨越营业成本障碍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正因为此,在全球范围内,在可持续性层面最为成功的小额金融机构,都以规模庞大著称(如格莱珉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等),而且也正是这些大型机构,服务了绝大多数需要资金支持的落后群体。
(三)信用风险成本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小额金融业务的风险会比一般金融业务要高,而且客户对象越是贫困,信用风险会越高。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从全球范围来看,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并不差,甚至还好于普通商业银行。表6列出了M1X样本机构的信用风险状况,可以看到,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整体的逾期率指标、贷款核销指标和贷款损失指标都处于较好的水平。
良好的信用风险状况,与小额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不无关系。小额金融也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搜集或者个人(小企业)提供规范和充分的财务信息的成本都相对高昂,而低收入个人和小规模企业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这些客观事实都意味着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传统方法难以适用于小额金融,因此寻求新的风险缓释手段成为小额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方面。降低信用风险的相关创新包括:1、分组信贷(Group lending)。这种方法由格莱珉银行首创。人们自愿组成小组,然后由金融机构向小组成员直接发放贷款。分组贷款与普通贷款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违约责任的承担。在普通贷款下,违约责任只局限于借款人自身,但在分组借贷下,如果个人出现违约,整个小组未来的信贷计划都会受到影响。这种以小组作为贷款对象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有效地抑制了信用风险。2、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Dynamic incentive individuallending)。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以鼓励贷款人信守合约。3、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例如要求借款人进行强制性储蓄,以借款人的储蓄账户作为贷款的质押品,当客户违约时,用来弥补贷款损失;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对贷款违约风险进行担保;设立专设机构或基金,对特殊风险进行剥离(如设立特殊的农业保险基金,分离可能的灾害损失等)。
总体上讲,尽管还远未完善,但小额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些进步确保了小额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而也大大降低了为覆盖贷款损失而进行的拨备成本,从表5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四)融资结构与成本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与普通商业
银行相比,小额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占比相对低一些。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小额金融机构都没有被当作是在商业上可持续的机构来对待,其资金大多都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或捐赠,资金成本比市场化资金要低很多。而且,在许多人看来,这种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是维持小额金融机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过去10年中,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额金融机构开始利用吸收公众存款、同业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面逐渐宽裕,市场化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且成本不断下降;二是小额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收益能力提高使之能够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从数据上看,在小额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中,权益与资产比率逐年下降,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权益与资产的比率已经下降到22.5%。同时,商业性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之比逐年上升,到2007年底,这一比率已上升到71.9%。
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扩大,有助于小额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资金限制,可以迅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市场化资金来源的增加从另一个方面也增加了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压力和运营压力,为小额金融机构提高效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小额金融机构来讲,由于其自身运作能力的局限,在很长时间里,其市场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可能还会集中于吸收存款。不管怎样,从总体上看,市场化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是小额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也是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的极大改善,国际范围内的小额金融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对国际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财务指标探讨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从根本上讲,基于市场机制的可持续要求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能覆盖全部成本。因此,对小额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以总结为“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第一,贷款合理定价和收入多元化是提高小额金融机构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提高收入方面,贷款定价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相对普通商业银行,小额金融机构的单笔贷款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基于成本覆盖的贷款定价方法意味着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定价也会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但在早期的小额金融实践中,出于保护借款人的考虑,监管部门大都给小额贷款设定了利率上限,这些限制性利率大大低于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导致了小额贷款的供给的严重不足,反倒有损于借款人的利益。尽管在现实中,小额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用各种收费以及强制存款的方法,绕开了利率管制,但由此使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变得复杂且不透明,大大影响了效率,也不符合小额金融长期发展的需要(Yunus,2002)。因此,从长远看,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利率限制,使其定价向市场化和透明化的发展,是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从实践看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开始了向这个方面的转变。
收入多元化也是提高收入的一个可行途径。随着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小额金融机构来自贷款以外的收入(如各种投资收益、服务收费等等)开始有所增加,尽管所占比重不高,但对小额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多元化,在根本上与其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程度相关。
第二,在降低成本方面,发展规模效应降低营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用风险以及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是促进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高昂的营业成本是阻碍小额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验分析表明,贷款的平均规模、经营时间以及小额金融机构的规模是降低营业成本的重要因素。贷款平均规模和小额金融机构规模指标,反映了由规模效应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而经营时间长短,则反映了小额金融实践“干中学”的效应。这也正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分析表明,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状况并不比普通商业银行差,这要归因于小额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风险缓释方法,因此开发风险管理技术、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降低小额金融的风险,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随着小额金融机构对商业资金利用的增多,在大规模利用商业化资金扩大金融机构规模经营与有效遏止融资成本之间取得合理的权衡,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小额金融机构借鉴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管理将日益重要。从实践来看,吸收存款是大多数小额金融机构商业化资金来源的主要方面,未来利用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的方式吸收稳定的资金也是可选方案。
当然,由于小额金融本身的特殊性,其发展的路径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由于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使命和任务,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地接受着来自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补贴和捐赠。一定程度的合理的补贴,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长期看,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小额金融机构的财务自足性,逐步推动该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Armenddriz de Aghion,Beatriz, and JonathanMurdoch. “Microfinance: Where Do We Stand?,” inCharles Goodhar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Economic Growth: Explaining the Links,[M] London:Macmillan, Palgrave, 2003
[2]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Credit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rnic Review. 1981(71):p393-410.
[3]Stiglitz, Joseph.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market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p351-366.
[4] Gonzalez, Adrian. “Sourse of Revenue andAssets allocation of MFI.”,[R], Microbanking Bul-letin, Wshington D.C, 2007.
[5]Mario La Toerre, and Gianfranco A.Vento.“Microfinanc”, [M],Palgrave,Macmillan,N.Y,2006
[6]Karlan, Dean.“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to measure social capital and predict real financialdecisl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5), pp. 1688 - 99,2005.
[71 Karlan, Dean. “Social Connections andGroup Banking.” [R],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913,2005.
[8]Yunus, Muhammad.“Grameen Bank II: De-sign to open new possibilities”, Dhaka:GrameenBank. Available at 省略/bank/bank2.html, 2002.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金融资源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定义与层次
作为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仍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沿着金融资源理论的思路,我们尝试从资源角度给农村金融一个定义:农村金融是依赖特定保证体系(农村金融制度)、特殊载体(农村金融商品)的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具有数量(货币和资本)累积和功能累积的、特殊的、内在于经济的社会经济资源。农村金融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指农村货币资源、资本资源、农村金融制度资源、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等。但狭义上,一般主要指农村的货币、资本资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农村的自我积累部分,主要由农村的储蓄转化而来;二是政府的农村资金投入包括政策性金融、政府的转移支出等;三是国外资金的输入。了解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概念,我们还需要认识他的性质。
由金融资源的层次性农村金融资源系统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层次构成的。
1.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
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这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其中又包含两部分:一是农村货币资源,即中央银行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行后贮存于农村经济生活和再生产之中的货币总量;二是农村资本资源,即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农村货币资本资源,是为满足农业、农村生产和流通需要对货币资源开发形成的再生性金融资源。
2.农村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
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是农村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农村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
3.农村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与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前两个层次表现为农村金融资源的“硬件”方面,农村金融总体功能则为农村金融资源的“软件”。
二、农村金融资源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农村金融的资源特征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金融活动的量的累积与农村金融功能累积的结果具有价值形态的“贮藏”特征;二是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必须同时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二者存在依存和制约的关联性。
1.农村金融资源的一般性
资源属性是农村金融本身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因此农村金融资源首先就具有所有资源的一般属性。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的有用性。同其他资源一样,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开发或合理配置,能够为拥有者或者开发、配置主体带来期望的利益,这是很好理解问题。但是,农村金融资源是由多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复合体,不同金融要素的开发主体不同,所以对于众多的社会成员来说,农村资源的有用性需要区别对待。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面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开放性资源,其开发主体是相对确定的。
第二,农村金融资源的贮藏性。任何资源首先是处于贮藏状态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农村金融资源,有一个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的过程,农村金融资源的“创造”也是通过金融要素的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形成的,一方面,前期的累积是后期开发和配置的基础,另一方面,当期的创造既是开发配置的资源又是后期开发配置的对象,任农村金融活动都是对这个已经形成的具有“价值”贮藏属性的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第三,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性。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量是由其“价值”贮藏量和当期客观需要量以及金融制度的适应程度决定的,这两个量形成了当期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数量基础,甚至可理解为当前农村金融资源的极限;关于农村金融制度,当它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时,只能把它理解为前期金融资源而不能当作当期金融资源对待—当期发挥良性作用的农村金融制度是前期农村金融资源(金融制度)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延伸结果,只要这一制度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适应的,它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次被作为金融资源来重新开发和配置;只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农村金融制度或它本身的某些变态要素才是需要摒弃后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内容—这时候的农村金融制度才可能复归它金融资源的“自然”属性。对于作为农村金融资源存置和流动的载体—金融工具,可把它作为货币、资本(价值形态)等金融资源开发的商品来对待,一般来说并不具有完全的资源属性,尤其是那些具有最终消费特征的金融工具。
第四,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农村金融作为社会财富的索取权,其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程度完全取决于社会财富的累积过程和累积规模,不论这种索取权集中程度如何,掌握在谁的手里或如何流动,索取权的行使过程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累积过程为基础,索取权的再分配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累积规模为限,这两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农村金融资源的客观性所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所在。
2.农村金融资源的特殊性
农村金融资源除了有以上资源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6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金融;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但由于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着如科研研发时间长、科技产出短期难以实现效益等因素的制约,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很难给予科技企业金融支持,长期以来科技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伴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而发展,最初国有银行通过改革专门开辟科技信贷资金的方式支持科技型金融企业成果的转化,后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有了新方式,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各省市科技信用社、科技信托公司相继成立,专门用于科技企业的金融投入。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开始商业化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用来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入到科技创新之中。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落后于江浙广等省,已经影响到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我省科技人员数量少,2018年我省R&D人员共有128,054人,江苏省为455,530人,广东省有621,950人,浙江省为394,147人,在这方面,河南省可谓是“地广人稀”。二是我省出台的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大大晚于其他发达省份,我省最早是在2017年出台了有关的科技金融政策,而科技金融发达的四川省已经在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服务意见》[1](30),我省与之相比落后了整整9年的时间。然而科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发展速度惊人,这对于渴求政策支持发展的科技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不高。2019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4782家,从数量上来看位于全国第5位,但从被称为“科技界奥斯卡奖”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评选来看,河南的科技企业无一上榜[2],这说明我省科技企业的发展质量堪忧。这一状况是否与科技金融的发展有直接联系,是否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远远滞后于科技企业的需求有关系,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目前关于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很多,其中刘文丽等运用三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科技金融对区域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了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联动机制和政策[3](89);龙云飞等运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四川省的科技金融发展和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目前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2011年以来稳步上升,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高的科技金融指标是资源的投入[4](5);黄江燕等通过创建VAR模型,对上海市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市科技金融的投入能够极大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5](84)。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要么从宏观层面通过对全国各省的数据进行整理、创建模型进行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要么对科技金融发达的某个省或者市进行科学研究,但鲜有对如我省这样的不发达省份进行的实证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大多只对我省科技金融或者经济发展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对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及对策等进行了理论规范研究,周柯认为“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态势良好,科技贡献指数最高”[6](90)。王芳等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的科技金融长期处于中低效率水平,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不高”[7](89)。郭昕昕通过研究发现“河南省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在科技金融效率方面不算太高”[8](30)等等。鉴于此,为了更全面地把控我省科技金融现状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一方面选取了2005-2018年科技金融相关数据,科学地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河南省科技金融长期发展状况,另一方面选取了2005-2018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方法对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两个方面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
二、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数据分析
(一)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由于科技金融的发展状况与一个区域的经济、出口、科技等息息相关,为更客观科学地找出体现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成分和要素,参照龙云飞教授、张芷若教授的研究,并经过科学的计算和检验,选取了科技金融投入和科技金融产出两个二级指标,R&D经费支出、GDP值、科技资金投入等九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见表1)[4](2)[9](115),指标体系KMO检测值为0.724,Bartlett值小于0.005,该指标体系通过检验,可以研究使用。(二)分析步骤。运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2005-2018年数据进行测算,并按累计贡献率82.898来提取主成分,得到了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方差分解(见表3),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了河南省2005-2018年科技金融的得分情况,绘制了发展趋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金融得分除在2006年、2012年出现下滑外,整体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突飞猛进。从表2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与河南省的GDP、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专利授权量高度相关,而与科技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省R&D经费投入有赖于GDP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R&D经费投入的充足是新产品开发的有力保障,是技术市场专利、科技产品销售的有力支持;专利授权量、科技量与GDP、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高度相关,这说明专利的发明和创造促进了新产品的产生和销售及技术市场产品成交。同时河南省GDP的投入及政府财政资金支出是专利产生的重要保障。科技论文是专利和新产品制造等的理论成果形式,与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经过测算得出了两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中R&D经费支出、GDP值、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科技数载荷较大,涵盖了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内涵,而科技支出在第一个主成分中载荷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个主成分中R&D政府部门经费支出载荷较大,说明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还主要依赖于R&D政府部门经费支出。
三、河南省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邓聚龙教授认为当研究的对象具有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又难以分清主次因素时,灰理论就可以运用[10](124)。显然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科技金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到底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哪个或哪几个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就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加以分析。1.研究指标。按照灰理论研究的要求,先要确立参考序列,选取了2005-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用x(0)来表示)作为该序列,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在选取比较序列时,仍旧参照龙云飞教授构建的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中三个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即全社会投资额(用x(2)(k)来表示)、就业总人口(用x(3)(k)来表示)、资源消耗量(用电量)(用x(4)(k)来表示),另外选取了河南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用x(1)(k)来表示)作为科技金融的代表指标,这是因为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设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评价方式”[11]。无疑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是有效地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使之发挥作用的评价方式。由它来代表科技金融的发展状况是可行的。鉴于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数据难获得性,文章参照郭昕昕在《河南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数据选取2005-2018年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总效率作为该指标[8](33)。2.计算步骤。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始化,本文采取的是分别除以每列的第一个数。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第三步:计算关联度。第四步:进行关联度排序。(二)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依据表5中经济增长与科技金融相关数据,根据上述四个计算步骤,进行关联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排序(见表6)。(三)结果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全社会投资额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高,为0.9448,就业总人口关联度次之为0.8503,而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低。这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全社会投资额和就业总人口,这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的情况相吻合。同时说明河南省科技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另外三个指标。
四、提升我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