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1

关键词:灌区基本情况;建设与管理的成效;存在问题;原因;结论

1 鸭河口灌区的基本情况

鸭河口灌区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腹心、汉水流域唐白河之间,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灌区兴建于1966年,1970年开灌。效益8个县区35个乡镇办,现有白桐、鸭东干渠2条、分干渠8条、支渠118条,各类建筑物6万多座,设计灌溉面积238.1万亩,是河南省最大的水库自流灌区,同时也是国家节水改造项目投资重点、全国大型灌区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信息化建设试点和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灌区。

2 灌区建设与管理成效显著

(1)灌区建设。鸭河口灌区自1998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通过持续实施,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近几年,在省厅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坚持“两改一提高”的治水新思路,着力打造现代灌区,骨干渠系基本实现了工程景观化、面貌园林化,管理标准化,灌区综合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实现南阳粮食总产超百亿斤大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整合资金,集中连片,协调推进末级渠系的改造,相继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高标准现代灌区示范区和田园化农田水利精品示范点等农村水利样板工程,灌区五级渠系全面配套面积不断扩大,灌区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2)灌区管理和运行维护。为巩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灌区效益,近年来灌区坚持以“规范化、经常化、标准化、多元化”为目标,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常抓不懈。一是推行干渠管理俗蓟。重点是对市局管两条干渠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定具体标准,实行一季度一考评,基础工资与出勤挂钩,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联系奖惩,落实管理。二是实行干渠工程维修养护经常化。年初,在全面普查确定维修养护计划的基础上,对两条干渠及跨县分干渠段的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做到养护经常化。年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联系包干经费拨付和奖惩。三是推行支渠管理规范化。主要是依据《鸭河口灌区支渠管理规范》,对支渠的四大管理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制定落实规划,采取开展达标验收活动的办法,推动由过去的弹性管理走上了指标管理。四是推行末级渠系管理多元化。

主要采取四种形式,来摸索解决末级渠系的管理问题。(1)以渠系或行政村为单元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把支渠以下末级渠系的经营权、管理权完全交给用水户,实行民主管理。(2)以乡为单位,由水管所在全乡聘任群管人员,组建末级渠系管理队伍,实行划片承包管理。(3)以专管组织为主,实行延伸管理。(4)以村为单位,对集体经济好、党员干部战斗力强的地方,实行村支部或村委自管。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末级渠系管理缺位。国家对灌区的管理机构只设到支渠(骨干工程)一级,斗渠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位于灌区渠系的末梢,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一直属于村集体,而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主体缺位,出现了 “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有人毁有人怨无人修”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实行后,改变了原来社队集体与农户的关系,出现了农田水利公共事务缺乏组织与管理的现象,而不少群众甚至县乡干部都认为只要是工程没人管,群众浇不好地都是灌区管理单位的事。虽出台了政策性文件,仅靠一个行业很难做到。特别是改革涉及到经费来源和人员,难以破解,导致田间工程管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2)骨干工程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全灌区管理人员呈现出严重短缺的局面,且人员高龄化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体改后,一部分管理人员按政策退休,而各个县区因财力原因严格控员控编,一直没有新进人员、补充年轻人。(3)灌区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控制标准,不能保证建成后完全发挥效益。各职能部门投入灌区的项目建设,主要以修路打井为主,附带修渠,规划设计和建设各自为战“多龙治水”,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把关的部门,对规划设计、实施上进行统一的安排,并结合灌区实际状况进行有序实施。(4)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占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官庄工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的成立,其管辖区域内的职能发生新变化,各类项目加速落户,这成为下步灌区有效面积减少的最大因素。而灌区管理部门作为一个行业部门,目前状态被动,也只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权益保护面临挑战。渠道作为野外敞开式工程,特殊天气和放水防汛期间,在强化各级管理责任和实行严格巡检措施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溺水或交通安全事故,处置后续问题给管理单位造成极大压力,形成的诉讼案事件,法律判决形成的赔偿使仅仅依靠财政供给本就吃紧的经济艰难维持运行,这成为基层水利部门下步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6)灌区普遍执法难。在遇到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事件时,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执法效果,最终按照法律程序强制执行也受到和谐稳定指导思想的束缚,出现执行难,也难以达到效果。(7)水费征收困难。农业税取消以后,国家对农业还给予了种粮补贴,群众认为种粮国家都给补贴,水费就不应该再收,交费热情不高,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收费任务,采取了乡镇财政垫支的方式。另一方面,灌区管理部门人员精力也根本无法做到把用水与收费服务延伸到农户。

4 结论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2

    1对水利的投资不合理

    国家对水利设施的建设一直都很重视,对于水利工程投入的资金也足够多,由于国家建设的重点是大型水利工程,忽略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造成的结果就是拨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款项还不到全款的千分之一,这种对水利投资的不合理分配,影响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减缓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2农民缺乏信心,没有投资欲望

    2.1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缺乏信心

    土地实行个人承包制度以来,五年十年一调整,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普遍缺乏积极性,况且农民的收入都不稳定,今年收成好了收入就多点,明年可能就会收入少点,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没有太大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为了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

    2.2农民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不足

    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的收入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整年下来一户家庭的纯收入只有3000~4000元,再遇上特殊情况可能这一年就白干了。这种情况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而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银行为了避免资金回收不上来会拒绝贷款给农民,这些原因造成了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2.3农民的组织能力低,基层干部害怕困难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属于公共事业。村委会、镇政府在无法改善经济的情况下,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是非常困难的。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把村民统一起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农村税费的改革,农村原有的“两工”政策也取消了,降低了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和调配工作的能力,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属于公益事业,要基层干部做好农民的组织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层干部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3农村管理不完善、产权不明

    目前农村已经采用个人承包制度,农民的集体意识没有之前那么浓,已经不再是农村集体来负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且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属于公益事业,需要集体的帮助,而大家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导致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次,农村管理的不完善,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落实不到位,村委会、镇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日益老化的程度愈发严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就更加困难。

    二、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出的建议

    1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农村的粮食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国家要从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最好能拨专项资金,保证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现状。各级政府要根据轻重缓急来改善和维修水利设施,加大监管力度,从老化严重的水利设施开始,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慢慢的改善。同时鼓励当地的企业单位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企业单位也会获得相对比例的收益,这样既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也缓解了地方财政,只有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鼓励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落实产权制度

    为了鼓励农民对于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可以在农村实行谁投入资金谁就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获得的收益也就归投资方所有,落实产权制度,促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下放由农民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权,加大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于各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利工程规模实施不同的对策。例如比较大型的水利设施可以以村为单位来筹集资金,实行共投共享政策,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相较于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型的水利设施可以实行农民与农民之间自愿组织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实行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共享政策;而相对于小型的水利设施,就鼓励农户自己投入资金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真正落实谁投入资金谁就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获得的收益也就归投资方所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力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加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确定管理维护的问题明确到农民个人,让农户参与到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中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1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民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应该由地方相关管理人员负责,不应该要农民来建设和改善,这样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在目前的形势下,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民的关系,地方政府要区分开农民是否是自愿加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农民加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民本身的生产条件,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家都懂,只有付出了相应的劳动才能获得对等的收益,实施民主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民的关系,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

    3.2遵循民主公开原则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出现问题时,要遵循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解决方式,集体讨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可以采用举手表决方式来决定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遵循民主公开原则,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3

【论文关键词】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变革

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效与增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普遍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1.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筹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加快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步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从筹资政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经历了三个变革阶段:

1.1 在1949年-1980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集体出资为主,国家出资为辅的阶段。1952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在沟渠、塘堰、渠道、井、泉与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以组织和发动群众力量为主,从而奠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集体出资、收益的格局。

1.2 在1981年-2004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各级地方政府与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阶段,展现了市场化筹资的特征。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新的形势,而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善,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入投资严重不足的时期,而且筹资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1.3 从2005年到至今,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国家投资为主,而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为辅的阶段,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格局。特别是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日趋明显的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所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2.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从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资金难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对于引发各类资金难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都江堰人民渠水利工程建设及维护工作中财务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两方面的引发资金难题的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国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国已经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的投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从国内的实际状况而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破解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难题。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国内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利用外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都江堰水利系统紫坪埔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正是利用了政府投资、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方式。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在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筹资体制的构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符合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构建中,必须要注重其所具备的公益性、战略性与基础性等属性,进一步明确各方投资的主题与次要地位,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筹资体制的逐步完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中,应尽量构建以市场或农民为投资主体的机制,更多的吸引民间资金,从而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各方投资主体享受到相应的收益。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4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5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志码:A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Dealing Measures for which in Hanyuan County

JIANG Gexin1, HUANG Huadong2, WEI Tingting2

(1. Sichuan Liangshan Shuiluohe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Xichang 615000, China;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severe damage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to the draught of southern China in 2009, the draught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 rainstorm of southern China in 2010, and the Shandong draught which lasted form the last winter to this year, all of them has brought serious lose to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Behind these loses problems of water conservancy has been exposed, especially for the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fundamental facilities, which are in heavy debts, have been aged and damaged, presenting a pressing situation. The high frequency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in Hanyuan county, and the backward of it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local complex pornography, the fragile ecology and the critical flaw of it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ork and water projects for human being, all of these reasons present a grave difficulty to the local life and stand in the way of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1st document of 2011, integrat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Hanyuan county, discus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developing.

Key words: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water and soil preserv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ork; water security for human and animal

汉源县位于长江上游川西南大渡河中游两岸,为四川盆地与高原、攀西河谷的过渡地带。古为南丝绸之路要道,今是国道108线和成昆铁路咽喉,也是雅安地区最大的农业县。全县由于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暴雨较多,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害洪灾频繁。加之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生态失去平衡,因而水土流失面广,流失种类齐全,流失程度严重。

1 汉源县水土流失

1.1 水土流失主要形态

汉源县水土流失的侵蚀形态主要有沟蚀、面蚀、重力侵蚀和人为采掘流失[1]。第一,沟岸流失主要发生在大渡河和流沙河的大小支流沿岸。其表现形式是上游粗砾下移,中游边岸垮塌,河口沙石堆积,往往造成交通堵塞乃至人畜伤亡;第二,坡面流失是全县水土流失最广阔的类型,危害也最大,主要发源于海拔在2500米以下的坡耕地区域。这些地域地貌形态十分破碎,地表植被稀疏,表土机构松软,水土流失常随降雨发生而起于坡面,汇入沟壑,输入大渡河以及流沙河的大小支流;第三,重力造成的流失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残积层及第三系晋格达粉砂层和泥岩层发育比较陡峻的山沿、岩坡地带。如晒经李子、河西小流域、白岩等地域。因山坡陡峭,岩石易风化,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坍塌;第四,人为采掘流失,主要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新建渠堰、公路、铁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在青富、小堡、河西、建黎、乌斯河等地较为突出。如乌斯河一带由于开挖煤炭和矿石引起的局部水土流失;汉源县境内省道线段、成昆铁路汉源段都是由于交通开发以及地貌环境、人为开掘的共同作用造成严重的山体垮塌。

1.2 水土流失分布情况

经调查发现,在全县120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288.3平方公里,占流失中面积的23.91%,主要是疏幼林地;中度流失面积529.4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43.90%,主要是旱坡地;强度流失面积190.53平方公里,占15.80%;主要分布在荒山;极强度流失面积135.3平方公里,占11.22%,零星分布在县内各地,多为露岩、裸土、及难以利用地;剧烈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占5.17%,主要是在已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地方及部分沟岸,见图1。

图1汉源县水土流失情况分布图

如图2所示,汉源县水土流失总体较为严重的乡镇有:两河、宜东、双溪、九襄、小堡、片马、桂贤、后域、万里、马烈、永利、皇木、顺河、乌斯河;其中处于河谷地带的九襄、小堡、片马、桂贤、河西、青富经常发生剧烈的滑坡、泥石流、崩塌、洪涝等自然灾害;而两河、大堰、宜东、西溪、建黎、清溪、富春、晒经、大树、后域、大岭、万里、马烈、永利、皇木、顺河、乌斯河、安东乡镇则容易引发中强度水土流失灾害。

图2部分乡镇水土流失现状图

1.3 解决技术以及详细方案

1.3.1 监测预警技术

⑴通过RS技术从遥感图像上识别地质灾害发生点、崩塌群分布情况、泥石流流域边界、沟内不良地质发育现象。摸清水土流失的整体情况,并针对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涝等地质灾害堆积体的形态和体积大小规模以及危害程度。

⑵对于经常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引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当地设置监测网络,可以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进行及时的监测。同时建立GIS模型,进行远程管理调控。

1.3.2 应对措施

根据汉源县各乡镇水土流失现状情况,为防止汉源县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因此提出以下解决汉源各乡镇水土流失的迫切措施:

⑴继续在建黎、富庄、前域、大田、河西、富泉、市荣、桂贤等流域区推行长治工程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扩大水保林、栽育经果林、采取保土耕作和植物篱保护,以使其达到工程效益最大化;

⑵虽然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但退耕还林,木草种植的强化工作仍不能松懈。在海拔1000m-1500m的二半山坡区(坡度一般为15°-25°),此区域荒山荒坡较多,土壤瘠薄,洪沟遍野,水土流失、滑坡严重。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坡面可种植根系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的树种,如马尾松、樟子松、新银合欢、刺槐等;在海拔1500以上的高山林牧土特产区,关键是保护好已有的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林草植被[2]。总体上实行造林种树、封禁治理和监督保护共同结合的措施,以达到全面的控制和防止水土流失继续恶化;

⑶坡耕地改造利用。坡改梯,陡峭的山坡改梯田和旱地,栽植黑宝石李、黄金梨、绿宝石梨、香椿树[3]等生物梯地植物护埂,使种植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降水入渗。如两河、大堰、宜东、西溪、建黎、清溪、富春、晒经、大树等挨近旱地荒山比较多的乡镇,坡改梯项目的施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而且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在高海拔的永利、皇木则要保土耕作、陡坡停耕;

⑷兴建蓄水池、渠、库、堰、塘等水利水保工程,同时严格监督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城镇建设等对水土流失带有威胁的工程,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3]。

⑸大渡河及其流沙河支流的综合治理。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小型支流要采取保塬、护坡、固沟的方式,继续推行“坡面水系工程”技术以综合阻断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4]。

⑹针对乌斯河镇矿区的实际情况,对弃渣进行监督清理,存好表土,大力复垦,以稳固当地脆弱的地质环境。

⑺继续推行“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5],对自然资源所有权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加大“两费”的征收力度。从而保证了水保资金的充足,有利于及时治理水保险情。

⑻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指导,完善水土保持机构,在水保过程中采取政府、生产队、农户、企业等多重合作治理的模式,以更高效的完善水土保持工作。此外,积极引进水保新人才,学习和引进有利于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新技术(比如:3S技术在水保工程当中的有效运用)。

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湖北省水利部门给予汉源县无私援建水利项目,使汉源县水利设施有了质的飞跃。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欠缺、引水渠道翻新不足、饮用水污染严重、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不足等,我们要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6]。以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汉源县水利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汉源实际问题的新方法和新希望。

2.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汉源县万亩以上的渠道4条,包括跃进堰、东大堰、香林堰、上游堰,总灌溉面积约56954亩。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渠道有6条,包括幸福堰、伏龙堰、联合堰,灌溉面积约2500亩。千亩以下渠道50条,小型渠堰195条,小(二)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15口,固定提灌站6处。由于汉源县所有渠道建设时设计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建成时间长,经过长期运行,渠道老化,渗漏严重。虽然经过近年来的防渗整治,但防渗率仍然偏低,仅占防渗渠道的45%,不能保证有效灌面的灌溉用水,防渗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十分严峻。

2.2 当前面临的问题

⑴部分偏远乡镇的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小型水利工程严重老化。

⑵震后的病险水库、塘、堰、灌溉渠道以及防洪坝等水利设施,仍存在着安全隐患。

⑶由于水利项目资金不足,导致有规划却难以动工实施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国家财政对农村水利投入较多,但专项资金仍十分有限。

2.3 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甚为严重

2.3.1 人饮问题现状

汉源县人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和经济条件的约束,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经过“十一五”规划后解决了3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目前仍然有7余万人存在着饮水安全问题。

⑴在低山河谷地带(海拔在1000米以下,见图3),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滞后,造成季节性缺水,加之各种自然环境引起的水源污染,农村人口缺水、水源污染呈增长趋势。

⑵部分中、低山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见图3)水源奇缺,且严重含氟的水源污染,是干旱严重的旱片死角。

⑶然后就是中、高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见图3)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经济落后,水源甚远,取水困难,局部地区饮用水问题严重。比如,位于汉源县西北方高山上的皇木镇、永利彝族乡,这里海拔2000多米,地势条件险恶,交通不便利,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发展,水源条件也很差,含氟超标,居民饮水难,严重影响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图3汉源县地域海拔分布简图

2.3.2 解决方案

⑴加大政府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保证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建立长效机制。

⑵加强汉源县政府和乡政府、各生产队之间的协调。在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村组之间、邻里之间建立一种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新型 “乡风文明”关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对跨村、 跨乡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充分沟通合作和协商,按受益程度、受益范围和经济实力共同分担。

⑶健全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简化拨付环节,减少滞留时间,严禁截流、挤占和挪用,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设施建设正常动工。

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将政府、营利性企业和私人非营利性组织联合起来,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政府资金、社会资金等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极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难的问题[8]。

⑸倡导高海拔偏远山区开源节流,有组织有规模可管理的修建自流式供水工程、蓄水池、水库等人饮工程发展自来水,充分发挥村民“一事一议”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因地制宜。

⑹针对中高海拔地区要进行降氟改水工作,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可靠,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3 结语

历史经验证明,有水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深化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汉源县水利建设应认真落实创新有效的水利措施,运用科学的防治、治理和管理方法,从最严重的山区开始,极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水隐患,兴水利、除水害,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支撑,让美丽富饶的汉源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王礼先. 水土保持工程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李馥秀, 张绍珍, 汪杨军. 汉源县合理配置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J]. 四川水利, 2007, 28(4): 44-45.

汪杨军. 汉源县桂贤精品小流域 “长治” 工程综合治理成效显著[J]. 四川水利, 2003, 2: 038.

李馥秀, 汪杨军. 汉源县综合防治水土流失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J]. 四川水利, 2007, 28(5): 57-59.

许中贤. 农村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J]. 山西农业, 2009 (4).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范文6

【论文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