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1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暑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并身体力行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实践次数随年级升高而相应增加。但是在关于“社会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等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阐释;当今大学生的暑期实践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实践的灵活性和深度发展的可能;家长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程度比较低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缺乏足够的指导等。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尽管多年来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可供学生参与和选择的校园实践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民间性,结构的松散性,活动的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加上个别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 ,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品位不高,参与学生不广。具体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停留于口头或书面,流于形式,从政府层面看,未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企业层面看,不能将社会实践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只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劳动力;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往往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

2、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对学生社会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够,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与教学支出比例相比明显过低。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再次,高校的专业的、高水平的教师参与不积极。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由团委,学工部门负责组织,承担活动指导任务的主要是专职的思政工作人员,从整体上来讲,还缺乏一些高水平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其中。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不够,缺乏实践成才的信心和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将社会实践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来对待。而在行动上表现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临近假期结束,往往是到实践单位盖个公章,写份实践报告就了事,甚至有的同学只是上网下载一份报告交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策略研究

1、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完善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2、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3、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另外,要变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类型有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基地,学校还要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尤为重要。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

四、结语

当然,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然不是完全成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被广泛认同,开展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死板,缺乏灵活多变性。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努力,将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深化、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正文】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2.1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指导社会实践的学校团委、学生处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理清思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选派优秀指导教师,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各系(院)应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2.2 科学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是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围绕目标,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一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设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实践化力度,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2.3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取决于它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2)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检查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能否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2.4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重建设轻培育和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实,保证工作的效果。[3]2.5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健全三个机制或制度: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活动资金申报审核标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二是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协调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矛盾,促使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延伸实践活动的效用;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社会保险机构、安全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家长担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总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0.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250-02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以河南省大学生为样本,与2007年7~12月组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调查选取河南省有代表性的9所高校,发放问卷1 500份,经整理得有效问卷966份,从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组织状况、实践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虽各有特点,但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使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参与不足、覆盖面小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程度仍然较低,实践的次数与频率相对于大学教育的需求而言仍严重不足。数据显示,有20.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其中大四的学生中仍有9.9%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大三的学生中亦有15.4%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比例明显偏高。同时,无论哪一年级,均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较多地参与社会实践,观察其实践的组织者,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实践倾向,其社会实践一半以上是自发组织的,如果剔除掉这些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这些学生的实践次数与其他学生相同。这说明,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组织是比较薄弱的。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组织社会实践的频率通常是每年两次,即利用寒暑假组织较为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照此计算,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应达到八次左右,然而在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中,参加过三次及以上社会实践的学生仅占50%左右,一半的学生仅参加过一至二次社会实践,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并非所有的学生均能参加。在对数据进行分组后,我们发现,学生干部有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其次,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宣传不足,有39.4%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频率。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对社会实践的宣传不力或者本身就没有形成对社会实践的制度化管理。

二、实践内容单一、收效不明显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针对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所缺乏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专业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培养,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因此,社会实践在内容与方式上应有所选择,尽可能以需要动手操作,引发独立思考,促进协调合作的项目为主。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以“三下乡”等社会认知类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学生大多是在“感知”社会,而不是在“融人”社会。在各类社会实践中,社会认知类实践的比重最高占68.1%,专业认知类实践只占19.7%,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仅占4.O%。虽然专业认知类以及专业研究类的实践虽然随年级的增长有所增加,但与社会认知类实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实践内容有明显的单一性与专业偏离性。

由于大学生以认知类实践为主,对专业的帮助很少,因此2/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两个方面有明显收获,仅有23.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认识偏颇、缺乏有效的指导

社会实践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其能力结构,弥补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就业。由于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为显性知识,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眭和非排他性,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相似,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难以甄选和区分。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很多大学生借助考研、考证来形成区分信号,从而造成目前的考证热,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调查显示,4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有一定的必要,并非不可或缺,这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认为社会实践可有可无的比例亦在增加。这一现象体现了观点两极化的倾向。对这些问卷进行单独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往往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不高,认为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没有起到预计的效果因而认为其可有可无。

近l,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社会实践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评优评先上,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没有硬约束。同时,在实践前的培训指导、调查组织、实践中的指导管理和实践后的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中,仅有21.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参加的社会实践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这体现出学校重视的不足以及社会实践管理的不规范。

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参与较少。仅有6.4%的社会实践是专业教师组织的,其余为院校组织或同学自发组织的;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83.7%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定或学校指定,与教师商定的比例只占3.6%。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大多来源于听讲座和自学,仅有11.0%的同学认为自己得到过专业教师的指点。这种笼统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普遍缺乏,造成社会实践在选题上、信息的获取和经验的积累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选题和指导无疑可以提高社会实践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才能,使社会认知和专业提高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有利于专业领域的创新。然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并没有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这一大学的优势资源,因此没有实现社会实践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致使社会实践大多缺乏新意,选题频频撞车,初时计划宏伟,结果却是偏离初衷,走向形式主义。

四、实践满意度低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织上、运行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实践开展状况的满意程度也不尽如人意。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五个选项中,48.7%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为了更明确的观察满意度水平,编制“综合满意度”指标,将五种满意度程度按由高到低分别赋值为2、1、O、一1、一2,按各自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数,得出的数值即为综合满意度。总体的综合满意度为0.17,说明满意度水平不高,仅略高于临界值。

从分组数据来看,学生干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干部的社会实践机会多于非学生干部,但无论是学生干部或是非学生干部,对社会实践开展状况的评价都不高,44.7%的学生干部和40.2%的非学生干部认为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综合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至大四阶段,综合满意度已下降至临界水平以下(小于零)。这说明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在不断增加,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而社会实践的组织、内容、方式却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或者说,从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或不同的经验和技能,于是造成满意度的下降。目前,大学生参加最多的社会实践项目是参观学习类的社会实践,以社会认知为主,缺乏挑战性,而最希望参加的则是工作实习及创业活动,体现出大学生较强的专业意识及创新意识。然而,这些可贵的想法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施,从而使社会实践的满意度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最希望参加的社会实践项目依然集中在“工作实习”以及“创业活动”上。

五、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笔者对广东省各大类型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的机制构建。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实效性。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基地的平台为大学生开放,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成长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社会实践平台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

2.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也强的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基地建设,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稳定的平台,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高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高校竞争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给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认识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与重要性认识情况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有4%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而且乐于去参与。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度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比较高的。

2.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足。调查问及“所在学校是否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有35%的同学表示“有”;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调查中,只有3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或是“没感觉”。可见,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多;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的帮助程度不足。

3.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指导不足。调查问及“参加社会实践时有没有老师给您做前期和相应的指导”时,只有24%的同学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学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可见,在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给予的有效性指导不足。

4.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多方提高。调查问及“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原因有哪些”的时候,同学选择的各种原因当中,“社会实践内容不丰富”的占23%,“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的占27%,“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够”的占19%,“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占16%,“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建设匮乏”的占12%。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立上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1.明确目标与讲求实效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题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来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要讲求建设实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全面策划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实施,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自愿理解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自愿结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注重选取生产运行良好、实践条件充足等方面比较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实践基地,要选取便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结合自己理论知识优势特点,将理论应用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效益。

3.稳定协作与长效发展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发展性,注重促进实践基地和学生的长效发展。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机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落实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细则,签订有关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从而促进社会基地在整体管理原则、组织领导机构、基地建设规范、设备设施建设及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的进行,对于基地建设的开展发挥保障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创新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G641

当今大学教育,“社会实践”成为一个高点击量的热点话题。从古代开始,我国的思想大家对于实践育人的道理做了诸多的解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历史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与重要性作了不同的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兴起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打破零散、单一、盲目的格局,逐渐向正规化的方向靠拢。也就是在80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逐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号召和组织下,广泛开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各高校营造的热烈气氛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三是发展趋于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对组织领导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再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实践的结构也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实践层次进一步发展,实践规模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步入了初步的成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当今,各高校通过多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既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增长了才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与当今主流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将近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年社会实践的主题都与当年的社会背景相紧密结合。二是 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德育的发展和完善,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条件,要创造各种相互作用的道德情景条件,让德育主体切实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加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实践。三是大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和拓展的增强。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德育理论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但是,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技能不等同,在现实生活之中往往难以灵活如的运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社会实践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内容逐步贴近民生、 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逐渐丰富、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等一系列成果。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制度下,关于对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化标准缺少,容易造成学生只重视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单纯的专注于理论学习、忽略实践环节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应提高社会实践在理论教育的比重,在社会实践中继续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与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创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让社会实践的意识深入大学生心中,让社会实践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该如何创新?这是长期困扰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作者看来,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实践活动的创新应当以更新实践理念为出发点、以创新实践模式、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新体系为指导方向,逐渐的形成并遵循“新理念一新模式一新体系”的创新方式,进而落实创新的宏观要求,切实、务实、积极的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主要是因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工作与生活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弱,角色转变速度慢,需要再塑的成本太大。这就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社会实践从狭义上讲,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往往被称为是第二课堂。

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就业能力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有人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就是普遍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5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积极学习、科学分析、时间管理、指导他人、疑难排解和电脑编程;高职高专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安装能力。笔者从事高校就业工作多年,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它包括获得职业的能力和持续从事职业、获得职业提升等方面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业能力的内容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包分配、专业对口,铁饭碗,就业能力方面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组织服从精神、实干精神。而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学专业不一定就是所从事的专业。就业能力方面更加看重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就业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等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大学生在假期中的实习,教学实践、实验、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有利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一切学生活动,包括兼职、社会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如暑期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它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预演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象牙塔里很多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如何协调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着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高低。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三、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如两年在国内学习,两年在澳大利亚实习的“中澳班”等,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以致用。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3.学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入职前的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种形式。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如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参考文献:

[1]余亮,鲁玮.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2010,(1).

[2]仪富强,师韵茗.浅谈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