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水利指: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生态水利有6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水利发展模式与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本质性的区别;第二,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第三,生态水利目标明确,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第四,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第五,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第六,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某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3.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3.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3.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4.结束语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丰台区;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应用

1 北京市丰台区中小河道基本情况

北京市丰台区境内河道分属永定河、凉水河及大清河水系,全区共有河道43条,总长度约203公里。根据北京市的河道治理标准,城六区及重点区域河道的防洪标准要达到20至50年一遇标准。据此标准,截至2012年底,丰台区中小河道只有35公里河道达标,剩余河道均存在行洪标准偏低,行洪排水压力大的问题。另外,根据河道水质的监测数据,丰台区大部分中小河道水质为劣Ⅴ类水,河道水质严重恶化,不能满足功能水体要求。

2 丰台区中小河道的主要治理措施

2.1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目标

2013年以来,针对中小河道现状,丰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在丰台区主要中小河道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在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治河的理念,把河道治理成为“安全的河、有水的河、生态的河”是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的最终目标[1]。“安全”指的是实现河道的行洪排水功能;“有水”是指拥有健康的水质和水量;“生态”则是指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达到人水和谐的理想状态。

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涉及河道结构形态,河道水量、水质等多方面因素[2],需要一个长期的变化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将防洪和水质改善作为近期目标,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为远期目标,近远期目标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2.2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措施应用

2.2.1 河道清淤疏浚。清淤疏浚作为河道治理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一方面通过河道断面的拓宽和加深,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排水标准,实现了水系的连通;另一方面,可以将河底的污染物移出河道,减少河道内源污染,有利于河道水质的改善。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清淤疏浚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1)受河道周边拆迁占地等因素影响暂时无法实现规划标准的河道,采取清淤疏浚措施,尽可能提高河道行洪标准,例如 牛河,由于满足规划标准的治理方案需占用河道两侧大量耕地,实施难度较大,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案,选择了清淤疏浚方案(近期),满足了近期防洪要求;(2)河道管理部门在汛前集中对淤积河段进行清淤,以确保安全度汛,同时减少内源污染负荷。

2.2.2 河道生态护岸。河岸是河道与陆地之间能量、物质交换的重要缓冲带,也是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空间,对河道的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护岸的断面形式和防护材料的选择和确定,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了生态、景观需求等方面的功能,河道断面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河道防护材料尽可能生态化,自然化,为后期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位于丽泽商务区内的丰草河,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河道定位为生态、防洪排水、风景并重的河道。河道断面形式多采用了复式断面,设计水位以下为矩形或梯形,采用仿木桩、铅丝石笼、山石等自然生B材料进行河道护岸防护;设计水位以上为梯形,采用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护坡方式,护坡植物选用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构成进行植物配置,既起到了对河坡的防护,又美化了河道周边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2.2.3 河道截污治污。河道水质的改善可以通过很多途经,但首要的是污染控制,减少入河的污染物数量和浓度。河道的主要污染源是沿河分布的排污口,因其分布的分散性和无规律性,使截污纳管[3]成为中小河道治理中常用的河道截污技术,通过敷设截污管道,将河道排污口的污水直接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就地建设小型污水设施进行处理。主要方式有:(1)沿河边敷设截污管道,这是最理想的设计方案,沿线建设的污水井可为后期管道的维护提供便利条件;(2)河道内敷设截污管道,这是在河边没有敷设空间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起到截污的效果,但缺点是污水井都暴露在外面,不但影响河道美观,对后期管道的维护也带来不便。(3)增设溢流设施,这种设施主要应用在雨污合流的管道,如果全面截留,则在汛期会增大下游污水处理站的负荷,只有采用部分截留的方式,平时少量污水入污水管道,汛期则通过溢流装置随雨水进入河道。丰台区中小河道通过铺设截污管线50公里,对115个规模以上排污口进行治理,有效降低了河道污染物总量和污染物浓度,为河道水质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4 河道水体生物修复。河道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后,为改善河道水质,需要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对已经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常用的技术措施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环境友好,有利于实现河道水质的长效改善和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得到大量推广和使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转化、清除和降解河道污染物,使河道水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到健康状态的生物措施。目前应用于中小河道的主要技术有水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浮岛技术以及生物膜技术等。因水体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需要多种措施综合使用,多种生物措施组合或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结合使用。

丰台区结合中小河道的实际情况,在马草河和水衙沟进行了示范性的尝试,形成了以水生态修复为主,与底质改良、生态浮岛及曝气复氧相结合的组合工艺[4],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为后期丰台区中小河道水质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3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目前,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防洪标准和截污治污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但对于水质的长效改善及远期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完善。

3.1 截污不彻底

雨污合流口的存在,导致污水无法彻底截除。下一步丰台区将通过逐步完善区域排水管网建设、对雨污合流的管线进行改造等措施彻底消除河道的点源污染。

3.2 加快河道污染水体的治理

截污治污工作基本完成后,下一步丰台区将借鉴在马草河和水衙沟的成功经验,结合每条河道的污染原因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加快河道污染水体的治理。

3.3 河道清水水源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保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维护河流生态系统所需水量)是河道水质长效改善及水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2]。再生水作为水量稳定,水质可控的补给水源在河道中得到大量应用。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的生态需水量未进入量化和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而且再生水的水质有待提高。下一步将逐步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平,提高再生水水质;通过完善再生水管网建设,解决河道的清水水源补给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权来.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5,12:11-31.

[2]王浩,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毛威敏.城市中小河道截污主要方式和工程实例[J].中国市政工程,2009(6):45-46.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3

1上海垃圾简易堆场存在问题剖析

1.1生活垃圾堆场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隐患[1-3]

①填埋气体污染与安全隐患。堆场散发恶臭气味(主要是氨(NH)3、硫化氢(H2S)、氮氧化物(NO)x和甲硫醇(RSH)),存在甲烷(CH)4爆炸安全隐患,影响周边居民生活。②渗沥液污染。缺乏渗沥液收集处理设施,渗沥液直接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③堆体稳定性差。稳定化过程中不均匀沉降,易产生滑坡危险。④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周边景观,威胁居民健康及生活生产,使土地资源贬值。

1.2生活垃圾堆场存在原因分析

①垃圾源增多,数量成倍增长。随着城市扩大和经济发展,垃圾增量较大,处置能力不足,导致垃圾简易堆场迟迟无法关闭。②环卫管理重设施建设、轻堆场治理。堆场治理在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工作计划、考核目标和资金分配中往往未能体现或体现较少,对垃圾堆场污染环境问题和后续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足。③堆场治理投入不足。财政在急需解决的环卫设施建设、职工待遇等方面仍遇到困难,资金缺口长期较大。④堆场基本信息掌握不全。由于日常管理薄弱,造成对垃圾堆场现状信息掌握程度和统计深度比较低,对主管部门决策也造成一定影响。

2国内外垃圾堆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管理

2.1堆场修复利用模式借鉴

2.1.1美国西科维纳市[4]: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BKK公司签订修复协议———取消土地使用限制,与加州有毒物质控制局(DTSC)签订购买协议———保障土地持有者环境安全,其他协议———土地销售收益分配;投入2020万美元用于堆场治理系统建设和设施购买等;原土地转变为31587m2的商业和娱乐休闲用地。明尼苏达州[5]:明尼苏达州污染防治处长期负责该州112个允许封场的市政固体废物填埋场的治理和监测等工作,并实施填埋场封场利用计划;立法通过填埋场封场治理法案,在填埋场治理协议(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中确定土地使用属性,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计划与州填埋场封场利用计划相一致,推广垃圾填埋处理场再生技术。缅因州[6]:立法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关闭和整治414座垃圾填埋场法案,所有整治费用的75%由州政府承担,其余由美国环境保护署承担,共投入近16亿美元参与这场整治建设项目中。

2.1.2北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制定政策和专项规划(见表1),明确工作目标和推进思路,审核治理方案和项目预算;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仅用于治理修复技术标准研究的科研投入就达到2000余万元(2006—2007年340万元,2009—2011年1850万元);依托工程管理新技术,包括信息污染检测和影像识别、信息化数据库管理和工程治理等技术,同时推广应用生态修复新技术[7-9]。

2.2主要城市堆场修复利用现状

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及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0-12],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上保障落实,既要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改善城乡环境,又可以激活并拓展城市闲置垃圾堆场的土地价值,并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由于受发展水平所限,国内简易堆场修复工作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原先位于城郊的垃圾堆场逐渐转变为人口聚集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再利用潜质,我国少数大城市已将堆场修复提到议事日程并开展修复工作,制定了一些堆场管理和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如北京制定《2007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实事项目工作程序》及上海制定《郊区镇级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管理办法》等,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堆场修复工作进展不大,综合利用的成功案例更少。

3上海生活垃圾堆场运行现状及污染分析

3.1上海市生活垃圾堆场运行现状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固废规划》和几轮“环保3a行动计划”政策措施的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关闭了一大批垃圾堆场,加强了在运行堆场的日常管理。截至2010年底,共撤销了1251个村级堆场,关闭了205座镇级简易填埋场。据统计,上海市生活垃圾堆场(镇级以上堆场)有219处,占地约201hm2,其中,目前处于运行状态的简易填埋场有14座,分布于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占地面积21.5hm2,处理量约为572t/d;已开发利用的垃圾堆场占地3.9hm2,覆土或已种植绿化的占地175.6hm2。下一步,各区县将根据本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逐步关闭简易填埋场。由于设施“先天不足”,生活垃圾倾倒入这些简易堆场后,仅进行简单的推平、压实操作,无日覆盖和中间覆盖,现场条件较为恶劣,基本无渗沥液和恶臭气体等污染控制措施。

3.2生活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现状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和世行贷款,完成了浦东江镇、青浦赵屯等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工作,启动了老港一至三期、闵行华漕、宝山顾村等大中型堆场生态修复工程。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迫切,垃圾堆场的后续利用也逐渐纳入了议事日程,给垃圾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受制于政策、资金、土地性质、技术等多种因素,总体来说,上海垃圾堆场生态修复的覆盖面不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仍有一批堆场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关闭的垃圾堆场中,通过对上海市5个垃圾堆场填埋气体测定结果显示(见图1),其甲烷浓度总体上随着关闭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其5a内甲烷浓度为10%~30%,存在爆炸的安全隐患;由于上海雨水充沛,堆场产生的渗沥液水质随年限差异很大,如表2所示。此外堆场重金属监测发现,短期内土样中重金属基本均高于农田土样对照值,为安全起见,堆场在封场10多a后仍不适宜复垦农用。以青浦青东农场堆场为例,虽然该场已于2008年4月停止堆放垃圾,并进行了覆土,实施了一期臭气治理工程。但由于填埋垃圾量较大,距城区较近,垃圾散发的异味对青浦城区还有影响,引发大量居民投诉。2009年6月,区主管部门制订了进一步治理臭气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排水—开挖—喷洒A级EM菌—覆土—种草”的技术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尚在运行的垃圾堆场中,以金山区中丰村生活垃圾堆场为例,由于本地垃圾出路不明,缺乏设施建设管理经费,堆场内放养着鸡等畜禽,且相邻处有一个大型蔬菜种植基地。此类堆场环境风险较大,急需加强规范管理,尽快关闭堆场,并采取覆土等初步修复措施。#p#分页标题#e#

在垃圾堆场修复及利用方面,主要通过垃圾搬迁、加速垃圾稳定化、渗沥液处理、填埋气体处理和植被再生多种修复技术,将已关闭堆场建设成为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如闵行体育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广粤路垃圾堆场于1987年关闭后,种植雪松、黑松、白玉兰、棕桐和水松等万余株树;青浦徐泾堆场通过垃圾搬迁、土方回填后建设厂房并投入使用;青浦金泽堆场通过覆土、设置导气管和四周开沟渠、设置截污坝等方式,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

4上海生活垃圾堆场管理对策

4.1工作目标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重点,以改善生活垃圾堆场区域环境、提高堆场废物和土地综合利用率为主线,加大郊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力度,加快推进已关闭堆场的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工程(见表3),因地制宜地实现污染场地分类综合利用,为提高郊区环境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4.2主要措施[13-16]

(1)切实落实管理主体。上海市级层面加强对堆场修复和综合利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各区县政府应属地化管理,切实承担垃圾堆场生态修复的责任,区县规划土地、农业、环保、绿化市容等主管部门要根据职责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工作,建立合作协同机制。

(2)强化专项规划引导。顺应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的趋势,结合新城规划和大型居住区建设,启动上海市垃圾堆场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垃圾堆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3)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从加强立法支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入行政考评等方面促进堆场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政府可通过城维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各区县堆场修复工作给予扶持和奖励;各区县应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将堆场生态修复项目纳入城维资金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修复工作和综合利用。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4

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要,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影响绿化景观及农作物收成。地瘠民贫,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危害。

影响居民生活,经济损失惨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许多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发的灾害,给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边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灾害会造成居民房屋受损、掩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网淤积会影响行洪,从而破坏公路、铁路及航道等交通设施,使基建设施受损。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玛多县因过度放牧来换取经济利益,而成为全省的首富县,但今天全县80%的草场已退化,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20世纪90年代,深圳市因1992年的“9•7”洪水(约5年一遇)仅布吉镇的损失就达到9000万元,1993年的“6•16”洪水(约10年一遇)布吉镇的损失达5.5亿元,1993年和1994年的4次暴雨,给深圳市经济特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布吉河上游仅河道清淤一项每年就花费1600万元,整个深圳市的每年清淤费用需16722.30万元,危害之大,令人膛目。

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复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相对忽视了对自然界自然规律恢复过程的研究;注重对植物多样性及小气候的研究,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在生态环境极为严重的21世纪,积极开展生态修复重建方面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是必须的,亦是必要的。生态修复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科研人员的身上,而且要及时收纳群众的意见。应尽快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促使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1加强国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应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在生态建设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提供科学标准和依据。对实施的生态修复建设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对人类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技术学习,用专业知识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人们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及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使人们从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内在的道理。深圳市在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做的颇为突出,不仅编写了“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中、小学读本”,并与教育部门联合建立辅导员制度,让水土保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同时,深圳水务局还承建了“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增强立体直观的实践性宣传、教育。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宣传上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市民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治理动态和水土流失案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态修复实验区(点)设置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监督执法

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把预防保护方针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多方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在短期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据调查,目前除国家开展的128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和“三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各自开展了一批地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60×104km2。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6×104km2,是以往年度防治速度的近3倍,其中封育保护面积10×104km2以上,接近人工治理速度的2倍。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更加重要,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重建组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3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亦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结合各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态恢复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度开发建设也给城市带来了遍体鳞伤,特别是采石取土、房地产开发及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污染饮用水源等,对城市景观生态构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对城市景观的严重影响问题,深圳市政府分别出台了《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深圳市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山体缺口工作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废弃土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分别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类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资金和投入的机制也不同。分类的规划、分布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应充分利用措施的优势,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并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整体治理措施。坚持“草本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本”的原则,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结构,取得最大景观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

结语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5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岩质采面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矿山开采造成大规模的土地和植被破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十分严重且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1]。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概念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环境演变、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对植被及耕地的破坏、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废渣、废水对环境的影响等。通过人类工程措施来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活动即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包括对矿山地质灾害(包括潜在地质灾害)的治理;通过土地复垦恢复土地资源;通过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恢复被占用或被破坏的林地或耕地;通过对矿山废渣、废水的处理实现对环境的无害化排放等[2]。

2 三明永安市某废弃矿山概况

2.1 矿山概况

福建省盛产各种建筑石料(尤以花岗岩、凝灰岩为主),拥有众多建筑石料矿山,由于早期矿山并未按照开采设计进行开采,亦未采取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及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过多年的连续开采,责任主体灭失,遗留下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三明永安市麻岭某废弃的凝灰岩矿(以下简称麻岭废弃矿山)即福建省典型的废弃建筑石料矿山之一。

2.2 区域地形地貌

麻岭废弃矿山位于永安市,区域地形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地形,侵蚀剥蚀地貌,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切割强烈。区内最高点位于其东部山顶上,标高290m,最低点位于其北西部小溪沟,标高198m,相对高差92m。由于矿产开采,原有地形已被开挖成高陡断面及坡前平地,开采断面平面形态表现为单面弧形,呈圈椅状,最大高差可达71m;开采断面坡度呈上陡下缓,坡脚堆积体坡度一般20~30°,局部达50°,采面上部坡度一般50~60°,局部达75°。坡前平地南西部较低,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自然排泄。

2.3 地层及构造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均为上侏罗统坂头组(J3b),矿区南东侧出露上侏罗统长林组(J3c)和第四系(Q)。矿区地质构造为一北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内没有发现大断层,矿区东南侧有一北东向性质不明断层,对区内矿体影响不大。

2.4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内地质岩性、坚硬程度、结构等特征,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分为:碎石土(弃渣堆积体)、坡残积粘性土、层状较硬岩组(由坂头组(J3b)凝灰质粗砂岩、粉砂岩组成,岩体质量较好)。

2.5 周边植被情况

矿区所占土地主要为林地,植被较发育,植被类型以杉木、马尾松,以及上地自生的五节芒、芒萁等为主,植被覆盖度95%。矿山开采以来,矿区现破坏林地植被资源5.945hm2,其中采场3.27hm2,工业场地(含生活区)0.20hm2,矿山公路0.975hm2,弃渣场1.50hm2。开采区影响范围内未发现有受各级保护的植物、野生动物物种。

2.6 开采断面水文特征

开采边坡的坡顶已接近自然山坡坡顶,山脊线与断面走向接近垂直,治理区的汇水面积较小,约0.036km2。开采断面未发现泉水点,仅在雨后局部存在基岩裂隙水出水口。

3 开采边坡稳定性分析

开采边坡为岩质采面,西北侧`坡面岩体较为破碎,东侧岩体较为完整。通过对现场强~中风化出露地段进行裂隙调查,量测西侧边坡产状为NE140°、倾角52°,主要裂隙产状有227°∠32°、108°∠15°,裂隙主要为反坡向,多呈闭合型,无渗水现象。详见图3。

东侧边坡岩体较为完整,边坡产状为NE105°、倾角60°,主要裂隙产状有145°∠30°、110°∠10°,103°∠13°,裂隙主要为反坡向,多为呈闭合型,无渗水现象。详见图4、图5。

分析结论:坡面表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差,局部存在因爆破开采时,对岩体产生的扰动而形成的易掉落岩块和松散岩体。

4 地质环境问题整治方案

4.1 清除松散岩体

根据现场调查及访问情况,并综合以上稳定性分析,未发现开采面沿原有坡面发生整体下滑的迹象,因此开采边坡在整体上是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开采边坡高度较大,总体坡度较陡,局部存在因爆破开采时,对岩体产生的扰动而形成的易掉落岩块和松散岩体,对坡面的整理主要是对这些易掉落的岩块和松散岩体进行清除。

4.2 修整弃渣堆

堆积在坡脚的碎石土,坡度及厚度都较小,目前不存在整体下滑的迹象,且坡脚与小溪之间有充裕的缓冲空间,因此未对坡脚堆积体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建议只对局部坡率大于1:1.5,且有修坡条件的弃渣堆进行修坡,高度大于15m的分阶修坡。

4.3 生态植被修复措施

4.3.1 弃渣堆生态植被修复。对于坡度小于35°的坡面,采用鱼鳞坑+普通喷播的绿化方式。表层挖鱼鳞坑客土种植,穴深30cm,坑内套种马尾松、柳杉;坑间坡面运用喷射机将搅拌均匀的混合材料自上而下喷射,普通喷播的土层厚度为60~80mm。对于坡度大于35°的坡面,采用挂网喷播的绿化方式。以稳定坡面挂网为基础,利用喷播机将搅拌均匀的基质加水后自上而下均匀地喷射到岩面,平均厚度应不小于100mm,寒冷及干旱地区可适当加厚。一般应分两次进行。首先喷射不含种子的混合料,喷射厚度80~100mm,接着喷射含有种子的混合料,厚度20~30mm。

4.3.2 坡前空地生态植被修复。对坡前空地,应回填覆土,厚度约0.5m,套种马尾松、柳杉等经济林,林间采用草种撒播。

4.3.3 开采边坡(岩质采面)生态植被修复。对于陡峭的开采岩质边坡,可采用的生态植被修复措施相对来说较为有限,坡度越陡,生态修复难度越大。一般岩质开采边坡的生态植被修复技术有:挂网客土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刻槽复绿技术、打孔植生复绿技术、轮胎固土护坡与绿化技术以及燕槽(飘板)客土复绿技术等。

如前述情况,本例中的开采边坡由于开采边坡高度大,坡度陡,在清除坡面松散岩体后,结合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麻岭废弃矿山开采边坡采用在坡面设置燕槽的方案(见图6),槽内客土,将爬山虎、葛藤、络石、旱金莲、鸡矢藤、狗牙根等草灌类及攀藤类植物混播,培育草灌结合的生态系统。

5 结束语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废弃矿区生态修复,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包含地质环境、岩土工程、水力学、生态学等跨专业的综合基础理论,开展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对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