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该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有意义活动总称。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措施,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速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这里的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应根据教育信息的特点,教育过程的要求展开。

3、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目前,在我国多级、多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认为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和重要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促进更好的应用社会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徐徐走来。教育的信息化必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加强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校本培训扎实有序进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从而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2.学校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综合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得到高速发展,师资队伍和生源素质均有了较大改善。在管理上,由于学生人数的膨胀,迫切需要学校在各个管理方面上一个台阶。因此,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感觉需求比较迫切。基于这些认识,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到校园网建设,再到数字化管理“一卡通” 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高校频频出现。校园网,即在校园范围内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还包括校园网与因特网的充分互联。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

3.对校内教学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4、对图书馆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有力保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求知欲旺盛的莘莘学子,为适应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变化,对新的文献信息、研究动态的了解、收集、研究有着强烈的主动性,他们需要把握各自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教师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些科研任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居于国家或地方的研究课题,需要图书馆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但是,近年来书刊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购买外文原版书刊经费严重短缺,只能在书刊采选上压缩复本,或者是竭力保证重点专业与学科的用书,却又难以配合新学科、新专业开设的需求,新的专业期刊极有可能挂一漏万。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确能弥补学校教学科研对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知识传播与更新的有效手段。人们对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也逐渐表现出认可的态度,网络教育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的新形式。学校应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面向生产第一线,开设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远程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中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宫立波.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8).

[2]柯和平,郭向勇.高棱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教学 设计

一、现代教育特有的环境与优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方式,迅速地感染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当师生双方直接受惠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那特有的赏心悦目所带来的直观与艺术的优势时,人们开始投入空前的热忱和巨大的人力财物。同时也能够以比较冷静的眼观来观察和研究这一全新事物的特点与发展。以计算机的数字运算、存储和传递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技术与资源运用不可逆转的网络化,资源化的发展趋势是,再一次地在教育领域掀起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就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一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革新的教育评价理论。

(一)单元教学目标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师需要根据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将要在教学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基本类似。

(二)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强调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或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景,并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网络化环境中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三)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根据教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和问题,教师要能够寻找到与这些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在互联网广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找到有关的网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老师提供的网址出发去网络上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要仔细设计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步骤,包括教材的研究、活动的组织、平时教学的组织,以及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要求等。

(五)学生作品范例设计。教师需要模仿学生,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创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并学会如何传播自己的电子作品、教师设计学生学习作品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以帮助学生研究问题、完成研究报含,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设计制作学生的电子作品,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评价量规设计。评价量规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工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的评价标准,以便在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印学习成果:同时,教学评价工具也将提供给学生,使每一位学习者明确教学的要求,所以,评价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

{七)执行单元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案,制定出执行教学计划的安排、以便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按照计划执行做好的教学设汁。

(八)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设汁的各个环节,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的有关环节。该模块处于教学设汁系统的中心,表明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串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探究型学习模式。

探究型学习模式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一些适合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求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在线专家的帮助,教师或专家帮助学生的形式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足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

(二)协作型学习模式。

教师组织学牛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质的形成。在班级有组织的协作学习小组中,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才智,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解答教师所呈现的同一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利协作通过共同的研究项目来实现,这需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社会已经来临,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现实。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主导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素。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挑战,加强和改革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精通技术”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教师面向信息社会的唯一选择。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因此,人们往往把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称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简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时代的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其专业发展有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信息时代的教师又是辛苦的,因为信息技术不能自发地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2]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学好和用好信息技术,并促进其专业发展。

1 认识信息技术本质,发展教师专业基础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人们工作、生活的通行证,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也必须掌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学校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社会,而且更要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所以,教师若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就无法适应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要求。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Ray Cliford)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

2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发展教师专业知识

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海量的网络主机存储空间和几乎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

教师们利用晚上以及业余时间,互帮互教,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坚持练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我们省市先后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并加以考核,这更加促进了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教师们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制作技术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 发展教师专业技能

现代教育普遍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自主学习、进修访学、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提高,并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设计通过网络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反馈修正之后再应用于教学,可避免少走弯路,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借助网络,参与诸如“远程教育培训”、“教育在线”、“网志”、建立家校联系网络、班级网络管理、进行电子备课、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等等,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为反思性教育实践提供技术、环境、资源支持的新视野,真正实现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网络信息的互动,使广大教师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发展态势,了解名校、名师,感受成功教育典范的感染与熏陶,强化自身发展,立志办名校,成名师的远大追求,使得作为教师的专业情意逐渐笃厚、健全。总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实现大跨度的、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避免了本校区的时空局限,实现跨越式的教师技能专业化进程。

4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发展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现代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由于网络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具备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学习者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4.1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简单地说,教师自身所学的知识是“过去式”的,而所教的知识是“现在时”的,要培养的人才是“将来时”的,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没有信息技术就相当于现在的“文盲”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理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2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杯鲜活水,自身需有长流水”。信息技术培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实际操作。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培训计划。通过从网上收集教学素材,在学习中激发教师的互动通过绘画、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共同收集制作素材,丰富素材库内容。在课件库中准备了很多优秀的课件作品供教师欣赏和参考,及时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交流,大大激发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3 强化整合,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并不是将之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种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对信息素养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是信息社会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这种角色的特殊性把教师信息素养以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与普通学习者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严格区别开来。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是当代教师专业素养中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教师专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基本内涵。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手段,必定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永恒平台。

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教师只有敢于向自己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发展自己,实现教师专业化,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信息化时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继续迈进,我们试图在教育领域里,把信息技术进一步挖深、拓宽,尽快实现信息化教育,如果它有一定的高度,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它稍有瑕疵,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3]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PLC;信息化;微课

【Abstract】As a breach of traditional teaching,e-teaching is familiar and applied by many teachers.Alo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w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element such as micro class,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dynamic simulation software in“PLC Technology”teaching. And we discussed instructional strategy by teaching case.

【Key words】PLC;Informatization;Micro class

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互联网+制造业=工业4.0,互联网+商贸=电子商务,那么互联网+教学=?互联网+用在教育行业,就是信息化教学。学生毕业以后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处在互联网、信息化的大环境中,那么在学校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要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而不进行革新呢?

1 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作为职业教育的执行者,我们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充分认识了解信息化教学,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将观念、内容、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该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包括真实的教学情境、各种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虚拟仿真技术、师生互动、学生自发自觉学习、团结协作、科学的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才能自觉克服伴随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短暂的不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

《PLC应用技术》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理解PLC基本知识,掌握其编程指令的应用和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软硬件综合调试能力,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分析、解决PLC控制中的基本问题,承担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岗位,是生产线安装调试、过程控制和机器人技术的铺垫课程,也是高等教育机电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重要必修课程。

虽然该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控制、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气动技术等多项技术,但由于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训条件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偏重于PLC的软件编程和调试,而忽视了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维修和软硬件综合调试环节。信息化技术中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微课的制作、网络丰富教学资源的开发、翻转课堂等理念的推广,使该课程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瓶颈,弥补了目前各院校硬件实训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动手机会,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 微课开发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微课开发是教学重点、难点信息化的最有效手段。微课不同于以往教师授课的视频拍摄,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趣味性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根据条件和经费,可以选用动画演示、教师讲解、虚拟现实软件仿真、PPT录制、师生互动、情景剧、真人实操、学生分组讨论等等,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最好综合选用多种方式。

微课是为课程服务的,为了防止微课过于零散和重复开发,我们将计划开发的微课资源按照项目进行组织。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学生学习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选取了趣味性、真实感比较强的十个典型项目,有PLC应用、系统构成、编程软件使用、电动机控制、交通灯控制、密码锁控制、抢答器、彩灯控制、抢答器控制、多种液体混合控制、电梯控制,形成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微课资源体系。

微课也是课,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所以我们要设计好教学知识点,做到“小而精”。知识点不能太大,否则讲不清,没意义;也不能太小,内容要丰满充实。围绕选定的项目,我们每个项目基本都设计了实训效果的演示、基本指令的讲解、硬件电路连接、软件编程、软硬件综合调试等环节。在表现形式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PLC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我们的实训效果演示、硬件电路连接以及软硬件综合调试尽量多的采用企业真实场景拍摄;如果拍摄教师实操,也可以增加师生互动、讨论、答疑等环节,或者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加入一定的情节编成情景剧,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基本指令讲解和软件编程主要采用屏幕录制的方法,为了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我们在实训效果演示中也可以大量穿插动画设计和虚拟软件仿真。

在实际拍摄之前,教师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克服面对镜头的紧张心理。至于拍摄设备和人员,如果经费许可,建议聘请专业人员,他们除了有更全面更精良的设备之外,对于教师的仪态动作指导、讲授和实操等不同教学内容的拍摄方法、视频的剪辑和字幕等后期处理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并开发出质量更高的微课作品。如果是非专业的拍摄团队,在拍摄背景的选取、拍摄环境光影的布置、拍摄设备的选取和操作技巧、视频的剪辑、屏幕录制等方面就要多加注意。至于视频的剪辑、片头片尾的制作可以采用会声会影软件,录屏可以采用超级录屏软件。

3 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并上传到平台,资源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等常规资料、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和实训工单、校本教材、课程视频库、课程图片库(元器件库)、教学动画、学生作品库、考核试题库、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虚拟仿真资源、合作企业及其产品、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资料、职业技能鉴定资料、职业技能竞赛资料、技能社团资料、相关工具软件、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以及其他资料。这些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线下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激发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专业学习。通过平台学生还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互动,上传实训结果,便于教师积累资料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但很多学校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教师辛辛苦苦开发的微课等网络资源,访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样不仅是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也大大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从翻转课堂开始。

翻转课堂也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是指重新调配课上课下的学习时间,课上不在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翻转为师生一起研究式学习、讨论互动、个别指导。其中,课前学习阶段是课堂能否成功翻转的关键。教师要提前学习内容,利用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链接或者二维码,要求学生访问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通过手机或电脑观看实训效果演示,对课上的实训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学习指令的使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课下灵活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就节约了课上教师对简单内容的讲解时间,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课前学习,在平台上要增加对学生课前学习的考核,并将该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据,实现学生评价的信息化。

4 虚拟现实软件的动态仿真

环境信息化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素。PLC实训操作必须有PLC设备的支持,学生课下离开实训室无法进行程序的调试,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PLC,进行仿真操作。仿真软件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由二维发展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具有真实感的仿真系统,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源信息的融合,实现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要技术包括模拟环境的开发、感知的融合、自然技能的响应和传感设备开发等方面。

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是应用于机电控制及相关专业实验室实训的教学仿真软件,软件是由一个开放式的元器件库、控制对象和可视化的机电控制仿真平台构成。其中元器件库中含有电路、液压、气压中常用到的部件,控制对象如传送带、机械手、售货机等。通过该软件自带的各种功能部件,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自由搭建所需要的电、液、气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进行动态仿真,很好的弥补了硬件实训设备数量少、种类单一的缺点,也降低了实训成本。同时该软件利用比较简单的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企业真实场景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和3D控制对象,包括水塔、混料罐、传送带等,在PLC程序控制下,可以实时动态仿真,浸入感较强。使用该软件,学生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实训室条件限制,在校园内随时登录仿真软件服务器,进行实训操作的仿真,大大延长了课下学习的时间。

5 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的说明信息技术在PLC课程中的应用,我们选取电机正反转作为典型案例说明我们如何在课程中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仿真软件。该案例比较简单,但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完整的项目,如果该项目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顺利完成,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作用。

1)我们将课前的复习和预习内容,发到学生的微信平台,该内容比较简短,大多数学生的手机都能够进行浏览。预习效果可以在平台上在线测试,这样有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和学生课程评价的信息化。

2)在课上利用仿真软件,我们演示PLC的电机控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该电路包括电机控制主电路和PLC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我们从元件库中选取电源、接触器、热继电器、接线端子排、电机、PLC、按钮等设备,用不同颜色和粗细的“导线”把相应的触点按照电气原理图进行连接,之后在PLC中进行程序编辑和下载,最后软硬件综合调试。接通电源,PLC指示灯亮,鼠标按下正转按钮,电机正转,按下电机反转按钮,电机反转。通过该项目的演示,学生对PLC整个控制系统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如果进一步和继电器控制方式做对比,那么PLC控制的优越性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对比以往用发光二极管模拟继电器的动作,该实验效果更加真实,使学生把PLC、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电气拖动、工厂供电几门课的内容都可以融会贯通。

3)通过学生课前的自学和仿真软件的演示,学生对本节课的实训效果和用到的指令和实训操作步骤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之后可以在大屏幕上重复播放之前开发的微课视频,同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项目准备或者实训操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室巡视,给学生答疑解惑,或者检查硬件接线情况,或者指导学生编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老师从重复性的授课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的翻转,激发学生的创新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6 结语重复

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锡锋.微课在PLC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5).

[2]焦宝聪.微课设计制作中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

[3]夏玉红.基于电气控制与PLC课堂的翻转课堂研究[J].电子制作,2014(19).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6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挑战 对策 高校教师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now. Under the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 faced by teacher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adop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ive f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university teachers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必须直面新环境的挑战,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面对知识的海洋,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从中选择出最具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广域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处理的因素将比从原来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要复杂很多。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教材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形式出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人类认知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推广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也将向探索式教学转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丰富多彩。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探索演示专业知识的最佳技术方式。许多学科教师虽然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加之, 多媒体教学软件初期制作、备课阶段的工作量比较大,使他们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诱惑力望而止步,无法将其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教学环境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便存在着两种权威。一种是教师的制度化知识权威,另一种则是物的信息权威”,如果教师不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转变过来,恐怕很难解决师生之间关系问题。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高校教师必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角色转化的要求。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教师应采用多种对策,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二、高校教师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过时了。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做出成绩。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人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人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三)改变教学方法

1.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计划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m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3.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这些任务,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这种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查找知识、发现知识。然后,教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会学生以一种兼有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

(四)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社会加强高校科研合作的保障

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以“知识共享”、“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为内核的素养。它可以生成一种精神,使高校教师能够突破现实的功利与障碍,促成学科研究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也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2.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也应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专业领域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五)注重再教育的培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永远走在技术发展的浪尖上,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应不懈地追求真知,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再培训非常必要。

教师的接受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硕士或博士学历;借助于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高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有时间充电。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深化中,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进程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并重视再教育的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高校教师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